1. <tt id="5hhch"><source id="5hhch"></source></tt>
    1. <xmp id="5hhch"></xmp>

  2. <xmp id="5hhch"><rt id="5hhch"></rt></xmp>

    <rp id="5hhch"></rp>
        <dfn id="5hhch"></dfn>

      1. 環(huán)境侵權民事訴訟舉證責任分配之比較研究

        時間:2023-03-18 01:24:10 法律畢業(yè)論文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環(huán)境侵權民事訴訟舉證責任分配之比較研究

        【摘要】在環(huán)境侵權民事訴訟中,舉證責任分配的合理與否關系到環(huán)境法目的的實現和環(huán)境訴訟程序價值的發(fā)揮。但傳統舉證責任分配理論對環(huán)境訴訟而言具有不適應性。因此,兩大法系對環(huán)境訴訟都發(fā)展了舉證責任分配理論。通過比較考察發(fā)現,環(huán)境訴訟的舉證責任分配應當按照公平正義原則,結合環(huán)境訴訟的特點,從舉證難易程度、環(huán)境立法宗旨、平等保護和環(huán)境侵權糾紛的多樣性等因素來綜合衡量。相比之下,我國環(huán)境案件舉證責任分配的基本規(guī)則還存在諸多缺陷,因此應規(guī)定較為開放的舉證責任分配制度原則。

        環(huán)境侵權民事訴訟舉證責任分配之比較研究

        【關鍵詞】環(huán)境侵權民事訴訟;舉證責任分配;比較研究

        舉證責任制度被稱為“民事訴訟的脊梁”,其對民事訴訟過程和結果發(fā)揮著重要作用。所謂舉證責任的分配是指按照一定的標準,將不同法律要件事實的舉證責任,在雙方當事人之間預先進行分配,使原告對其中的一部分負舉證責任,被告對另一部分負舉證責任。舉證責任分配的意義在于為當事人的攻擊防御提供方向,為法官裁判法律要件事實是否存在和責任歸屬是否明晰提供準則。在環(huán)境侵權民事訴訟中,舉證責任分配是否公平,將直接關涉對受害人保護目標的實現,并影響到受害人對訴訟制度的信任。因此,如何預置相應的舉證責任分配規(guī)則,通過決定敗訴風險的承擔者,將利益和不利益在雙方當事人之間做有效且合理的分配,以切實保護受害人的合法權益,是保護環(huán)境民事權利的關鍵所在。可以說,舉證責任分配是環(huán)境民事訴訟制度設計的核心。綜觀各國有關環(huán)境侵權民事訴訟問題的研究,德、美、日等國已有較為成熟的理論和較豐富的實踐。而在我國,有關環(huán)境侵權民事訴訟的立法制度相對落后,理論研究相當薄弱。本文試圖通過比較研究的方法對環(huán)境侵權民事訴訟舉證責任分配問題進行初步探討,以期推動相關理論和實踐的發(fā)展。
           一、傳統的舉證責任分配理論之于環(huán)境侵權民事訴訟
           近現代早期,不存在專門適用于環(huán)境侵權民事訴訟的舉證責任分配理論,關于民事舉證責任分配主流學說是法律要件分類說,其在立法和司法實踐中也運用最廣,包括我國在內的很多國家都采用該理論。它為羅森伯格所首倡,該說認為,法律規(guī)范本身已經具備了證明責任的分配規(guī)則,即在實體法規(guī)定中預置了舉證責任。法律規(guī)范分為四類,分別是權利發(fā)生規(guī)范、權利妨害規(guī)范、權利消滅規(guī)范和權利制約規(guī)范。主張權利存在的人,應對權利發(fā)生的法律要件事實的存在負舉證責任;否定權利存在的人,應就權利妨害法律要件、權利消滅法律要件或權利受制法律要件存在的事實承擔舉證責任川。依該說,舉證責任分配就是“各該當事人應就其有利之規(guī)范要件為主張及舉證”。它反映在傳統訴訟里,就是強調受害人應當就加害人有過錯、有損害事實、加害行為與損害事實之間有因果關系等提出證據。
           如果將該理論適用于環(huán)境訴訟中,作為原告的受害人顯然無法完成這樣的舉證任務。這是由環(huán)境損害的特點和環(huán)境糾紛的特點決定的。第一,環(huán)境侵權訴訟中雙方當事人力量本身懸殊,受害人的力量相對弱小,如果還要求受害人就其權利發(fā)生的法律要件事實負舉證責任,這就更加重了受害人一方的訴訟風險。加害人只需一味否認和簡單反證,將事實陷入不明狀態(tài)即穩(wěn)操勝券。這樣的安排只能使雙方當事人的訴訟地位變得極端不平衡。第二,環(huán)境污染或環(huán)境破壞是以環(huán)境為媒介的,從排入環(huán)境到造成損害往往有一個積累的過程,涉及到復雜的科學技術問題,受害人根本無法確定,要求受害人提出因果關系的充分證據實際上不可能。第三,在環(huán)境案件中,環(huán)境侵權行為的相關證據和資料是掌握在加害者一方的,而作為加害者的公司企業(yè)往往以保守商業(yè)和技術秘密的理由,不對外公布其生產設施、工藝流程與生產原理,致使受害人無法取證。第四,即使受害人可以舉證,但由于受到科學文化知識和信息渠道的限制,受害人一般缺乏對高度專業(yè)化的工藝流程、污染物的監(jiān)測儀器和化驗設備以及標準取樣知識的了解,往往會出現受害人難以取證、未及時取證或取證不充分的現象。即使受害人可以聘請專業(yè)機構或專業(yè)人員來幫助取證,但這筆取證費用很可能使小額受害者放棄訴訟,更何況對環(huán)境損害的鑒定和因果關系的說明在科學上還具有不確定性。
           可見,在處理環(huán)境損害所引發(fā)的訴訟的舉證責任分配時,法律要件分類說已無力應付。這是因為新型法律問題的出現是理論設計者當初不曾想到的。法律要件分類說拘泥于法律條文對權利規(guī)定的形式要件,而不問這種形式要件上的硬性責任分配是否完全能體現法律對公平或權利救濟的追求,這使得各國有必要重新考慮適應像環(huán)境訴訟這樣新型訴訟的舉證責任分配標準問題。
           二、環(huán)境侵權民事訴訟舉證責任分配理論的發(fā)展
           在以環(huán)境侵權糾紛為代表的現代新型訴訟大量涌現以后,各國紛紛對傳統的民事訴訟舉證責任分配理論進行反思,在以美國為代表的英美法系和以德國、日本為代表的大陸法系國家,出現了一些適應司法實踐需要、專門針對環(huán)境侵權糾紛案件的新理論。
           (一)美國
           美國通說認為,舉證責任只能在綜合若干要素的利益衡量的基礎上決定分配,并無統一標準。美國證據法學家威格莫爾強調,不僅實際上沒有共通的舉證責任分配標準,而且也不應當有一個共通的標準。因為在各種不同的訴爭事實中,將風險公平地分配給各個當事人主要是一種經驗上的事項,因此不應當有任何的標準。根據美國學者的總結,影響舉證責任分配的主要因素包括:政策;公平;證據所持或證據距離;便宜;蓋然性;經驗和常識;請求變更現狀的當事人應當承擔舉證責任等。盡管學者們在分析事實七大要素對舉證責任分配影響方面有一定的差異,但在舉證責任分配應當綜合政策、公平、蓋然性這三種要素進行綜合衡量方面已經達成共識。在司法實務中,美國法院并不注重形式,而是根據案件的具體情況,就其主要的事實內容進行衡量,如果在某一當事人較易知悉的范圍里,那么就由該當事人承擔舉證責任{2}。美國這種在舉證責任分配問題上的靈活態(tài)度,符合具體案件具體分析的思路,具有很強的包容性,但是也存在缺乏穩(wěn)定預期的缺陷,影響當事人對證據的收集和保全,影響人們對訴訟途徑的選擇。不過,由于環(huán)境案件具有較強的同質性,原告主張的事實,大都在被告掌控的范圍里,根據前面七大因素的考慮,在環(huán)境訴訟中,由被告承擔部分特別重要的、主要是因果關系方面的說服責任,已經是美國法院的共識。這種認識不僅僅體現在判例中,而且已被立法所接受,如《密執(zhí)安州環(huán)境保護法》第3條就規(guī)定,為減輕原告的舉證責任負擔,原告只需提出初步的表面證據,把實質性的舉證責任轉移給被告。
           (二)德國
           德國學者對處于通說地位的法律要件分類說進行了反思和批判以后,提出了一些新的學說,主張放棄或修正規(guī)范說的概念法學方法,不再維持統一、抽象的形式標準,開始從利益衡量、實質公平、危險領域和實質分擔等更加具體化和多元化價值的角度,解決舉證責任分配問題。其代表性學說是危險領域說、蓋然性說和損害歸屬說。
           危險領域說是依據待證事實屬哪一方當事人控制的危險領域為標準,決定舉證責任的分配,即當事人應當對其所能控制的危險領域這樣的事實負舉證責任。而所謂危險領域,是指加害方能夠依據法律上或者事實上的方法進行實際控制的生活領域{3}。該說認為,被害人對于損害發(fā)生的客觀和主觀要件,均不承擔舉證責任,應當由加害人就發(fā)生損害的客觀和主觀要件的不存在,承擔舉證責任。原因在于損害原因來自加害人所能夠控制而被害人不能左右的危險領域。德國法院通過判例肯定了危險領域說,并認為該說的優(yōu)點是,在根據證據距離區(qū)別舉證難易以及預防損害發(fā)生方面,充分體現了實質分配的考量{4}。很顯然,在環(huán)境糾紛里,損害事實、主觀原因都屬于侵害人能控制的領域。在環(huán)境訴訟里,由侵害人承擔不存在因果關系的證明或免責事實的證明能夠起到在程序上糾正失衡了當事人的地位的作用。所以危險領域說對環(huán)境訴訟舉證責任分配的確定具有重要的意義。但是,讓受害人證明損害原因處于加害人的危險領域在實踐中對于受害人來說也是有一定難度的,依證據距離確定舉證的難易性屬于訴訟上的一般性問題,將其僅限定于危險領域尚缺乏充分的理由。因此該學說也存在一些弱點。
           蓋然性說主張以待證事實發(fā)生蓋然性的高低作為分擔舉證責任的依據。即在待證事實真?zhèn)尾幻鞯膱龊,根據人類一般生活經驗和統計結果,如果待證事實發(fā)生的蓋然性較高,那么主張該事實發(fā)生的當事人不承擔舉證責任,而由相對人就該事實之不發(fā)生承擔舉證責任。因為在事實狀態(tài)真?zhèn)尾幻鞫斒氯擞蛛y以舉證的場合,法院認定蓋然性高的事實發(fā)生,遠比蓋然性低的事實發(fā)生更可能接近真實而避免誤判。因此,在舉證責任分配的設計上,應當由主張蓋然性較低事實的當事人承擔舉證責任{5}。蓋然性說對于一部分舉證責任分配問題,固然可以提供合理的解決方案,但并非所有的事項都能根據這一標準進行分配,因為許多事項的性質決定了無法利用自然科學方法來判斷其發(fā)生蓋然性的高低。因此蓋然性高低之標準,并非可以作為普適的舉證責任分配標準。但是,對于環(huán)境案件的一部分舉證責任分配問題,蓋然性說可以提供合理的解決思路和方案。因為某些環(huán)境案件面臨著科學不確定性的問題,必須要以經驗事實為基礎來進行判斷。
           損害歸屬說主張以實體法確定的責任歸屬或損害歸屬原則作為分配舉證責任的標準。即通過對實體法條文進行對比、分析,尋找出實體法關于某一問題的損害歸屬原則,然后由依實體法應當承擔責任的一方負舉證責任。損害歸屬說力求通過復數的實質性標準來構筑舉證責任分配標準體系。由于環(huán)境糾紛與環(huán)境實體法并不存在一一對應關系,所以損害歸屬說對環(huán)境案件舉證責任分配標準的確定,也沒有普適意義。但是,這種學說對于有明確環(huán)境實體法依據的環(huán)境案件的舉證責任分配問題,是一個值得考慮的方法,因為其出發(fā)點在于為了當事人雙方利益的平衡和公正,減少背離客觀事實的判決的概率而對敗訴的風險在當事人之間進行適當的分配。

           (三)日本
           為了適應環(huán)境公害案件審判的需要,日本裁判所在具體環(huán)境侵權案件的判例中對有關傳統的舉證責任分配理論進行了發(fā)展和完善,以適應社會發(fā)展的需要。其主要理論有優(yōu)勢證據說、狹義蓋然性說、疫學因果關系說、間接反證說等。
           優(yōu)勢證據說是由加藤一郎教授在英美法優(yōu)勢證據理論基礎上所提出的見解。該學說認為,在民事訴訟中證明心證程度不必像刑事訴訟中那么嚴格,因為民事責任的目的在于公平地解決損害賠償的分擔問題,尋求損害的合理分配。只要一方當事人所提出的證據比另一方當事人所提出的證據更為優(yōu)越時,即已達到了法律所要求的證明程度。據此,加藤教授認為在環(huán)境侵權訴訟中,不必要求以嚴格的科學方法來證明因果關系{6}。這一理論大大緩解了環(huán)境侵權受害人舉證責任的承擔。但其缺陷在于,對原告來說要么得到過度的賠償,要么根本得不到賠償。
           狹義蓋然性說的主要內容是:(1)因果關系的舉證責任在形式上仍由受害者承擔;(2)被告若不能證明因果關系之不存在則視為因果關系存在,以此實現舉證責任的轉換,習慣上稱事實推定理論;(3)只要求原告在相當程度上舉證,不要求全部技術過程的舉證。所謂相當程度的舉證,即蓋然性舉證,在侵權行為和損害結果之間,只需要證明存在某種程度的蓋然性,即可推定因果關系的存在。除非被告能夠舉出反證證明因果關系不存在,否則就不能免除其民事責任。狹義蓋然性說的意義在于,它重視雙方當事人之間的經濟實力對比、受害的程度、被告賠償的經濟能力、損失轉嫁能力等因素,強調了民事訴訟的目的性。不僅如此還有助于法官在環(huán)境侵權等復雜的民事訴訟案的判決中,避免卷入不必要的科學論爭。
           疫學因果關系說是指用疫學(即流行病學或病因學)的方法來證明侵害行為與損害結果之間的因果關系將有關某種疾病發(fā)生的原因,就疫學上的若干因素利用統計的方法調查各因素與某種疾病之間的關系從中選出關聯性較大的因素,對此進行綜合判斷。一般來說,它以四個條件進行判斷:(1)該因子在發(fā)病前發(fā)生作用;(2)該因子作用的程度與發(fā)病率有正相關性;(3)該因子作為致病原因而起作用的機制,與生物學上的說明不矛盾。疫學因果關系說的意義在于它與蓋然性說相結合,大大減輕了原告的舉證負擔。科學上的因果關系與民法上的因果關系,在本質上是不同的,科學上的因果關系是為了說明和探索科學真理這一偉大目標,而民事責任上的因果關系,其目的是為了實現損失的公平分配。因而只需要在必要限度內能夠證明因果關系即可。
           間接反證說是指主要事實存在與否不明時,由不負責任的當事人負反證事實不存在的證明責任。因其并非直接對舉證者舉證事實的反證,與直接反證不同,故稱間接反證。該理論被適用于環(huán)境污染致害案件時,如被害人能夠證明因果鏈中的部分事實,即可推定其他事實存在,并在該部分內由加害人負反證其不存在的責任。此一理論來源于新瀉水俱病案判決,后為學者所肯定。
           三、影響環(huán)境訴訟舉證責任分配的基本因素
           “眾說并存的格局一方面說明了舉證責任分擔問題極為復雜,另一方面也表明試圖用一兩條原則一勞永逸地解決所有案件舉證責任分擔的努力注定不會取得成功。”{7}究其原因,在于影響舉證責任分配的因素很多?疾旄鲊P于環(huán)境訴訟的舉證責任分配的理論學說,其基本的指導原則是共通的,即合理減輕作為原告受害人的舉證負擔,達到雙方當事人舉證責任的基本平衡,以有利于實現訴訟的公平與正義。根據這個基本的原則,結合環(huán)境侵權民事訴訟的特點,可以從以下幾個因素考量環(huán)境侵權民事訴訟中的舉證責任分配問題。
           第一,舉證的難易程度。如果將舉證責任加于遠離證據材料并且缺乏必要的收集證據條件和手段的當事人身上,而占有或接近證據材料、有條件和能力收集證據的另一方當事人卻不負舉證責任,這樣的舉證責任分配無疑是不公正的。舉證難易取決于兩個因素,一是接近證據的難易。在環(huán)境案件中,原告對自己所受的損害是清楚的,往往也能證明,但對于發(fā)生損害的機理和邏輯過程,對于被告的環(huán)境污染或破壞行為與損害結果的因果關系,卻提不出充分、有力的證據。這是由環(huán)境訴訟的特點決定的,環(huán)境損害原因行為的相關資料和環(huán)境損害產生的基本過程都為加害人所掌握,原告很難取得證明因果關系的證據材料。二是收集證據能力的強弱。在環(huán)境訴訟中,原告一般是公民個人,而被告往往是在經濟和信息上處于優(yōu)勢的單位企業(yè)。無論從人力、物力、財力,還是從技術知識、檢測手段來說,原告都不如被告,被告收集證據的能力明顯強于原告。因此,在環(huán)境案件中,被告就環(huán)境損害行為與損害結果之間無因果關系或免責事由負舉證責任,而原告就損害事實承擔舉證責任的安排既可以使原告擺脫舉證不能的困境,又不給被告舉證造成太大的困難,符合矯正環(huán)境訴訟結構和公平的需要。
           第二,環(huán)境法特別政策考量——是否有利于促進公眾參與和環(huán)境保護。法律是用來調節(jié)社會矛盾、平衡各種沖突利益需求的基本規(guī)范。在相互沖突的利益和需求前,立法者不得不做出艱難的選擇,讓法律向其中一方傾斜。鑒于環(huán)境問題的嚴重性,各國都加大環(huán)境立法的力度以促進環(huán)境保護,促進公眾參與,因而對環(huán)境受害者和公眾環(huán)境利益的救濟就放在立法特別重要的位置。舉證責任分配作為訴訟程序中的基礎問題,應當體現環(huán)境法的這種考慮,通過合理的規(guī)則設置,利用風險承擔的壓力迫使加害者積極舉證解決環(huán)境受害者的受償問題,解決及時制止環(huán)境污染和環(huán)境破壞的問題。在另一方面,公眾參與最明顯、最有效的途徑是提起訴訟,因而應當為公眾提起訴訟提供程序上激勵措施。舉證責任分配規(guī)則中對受害者舉證負擔的減輕,無疑會激發(fā)受害者、公眾對環(huán)境保護的關注和出于環(huán)境安全性的憂慮,積極投入到要求加害者停止環(huán)境污染和破壞的訴訟活動中。
           第三,平等保護的要求。減輕受害者的舉證負擔、讓加害人承擔主要的舉證責任并不意味著受害者不承擔任何舉證責任。訴訟平等原則應當得到尊重和體現,即使加害者擁有強大的經濟實力,要求其承擔所有的舉證責任也是有違公正的。因此在環(huán)境訴訟中,舉證責任的配置仍應考慮公平、證據距離、經驗規(guī)則等多種因素,在保護受害方的同時,不應過度加重對方證明責任。
           第四,環(huán)境侵權糾紛的多樣性。無論是實體法還是程序法,一旦確定下來,面對活生生的現實總會顯出其無奈的滯后性。隨著經濟的發(fā)展和社會的進步,環(huán)境糾紛案件也日益多樣化,統一為其設定一兩種舉證責任分配規(guī)則根本不能解決新出現的問題。如在日本,同為導致眾多公民身體健康受害的公害病訴訟,新瀉水俁病審判創(chuàng)設了“間接反證法”,而四日市哮喘病事件的審判則適用的是疫學因果關系推定法來分配舉證責任{8}。究其原因,并不在于學術流派的分歧,而是針對具體案件適用的舉證責任分配規(guī)則不同。換言之,舉證責任分配的適用規(guī)則因具體案件的復雜性與多樣性不同而有差異,每一種分配規(guī)則所適宜的案件是有限的。這就要求環(huán)境民事訴訟中舉證責任分配制度應當具有一定的開放性和靈活性,同時還應當賦予法官一定的自由裁量權,使其根據不同的案件,本著公平正義的立法精神具體適用。
           四、對我國環(huán)境侵權民事訴訟舉證責任分配的啟示
           我國目前關于環(huán)境案件舉證責任分配的法律規(guī)則主要體現在:1992年《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意見》第74條規(guī)定,因環(huán)境污染引起的損害賠償訴訟由被告負主要的舉證責任,對原告提出的侵權事實,被告否定的,由被告舉證。2002年4月1日其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關于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guī)定》規(guī)定:“下列侵權訴訟按照以下規(guī)定承擔舉證責任:……(三)因環(huán)境污染引起的損害賠償訴訟,由加害人就法律規(guī)定的免責事由及其行為與損害結果之間不存在因果關系承擔舉證責任……。”2004年修訂的《固體廢物污染環(huán)境防治法》第86條規(guī)定:“因固體廢物污染環(huán)境引起的損害賠償訴訟,由加害人就法律規(guī)定的免責事由及其行為與損害結果之間不存在因果關系承擔舉證責任。”
           上述規(guī)定基本上確定了我國當前環(huán)境民事訴訟案件中舉證責任分配的基本規(guī)則,但與國外相關理論和制度相比,存在諸多缺陷:其一,環(huán)境訴訟案件范圍僅限于環(huán)境污染案件,這勢必導致除此之外的其他環(huán)境侵權糾紛案件尤其是生態(tài)破壞案件依然適用民事訴訟舉證責任分配的一般規(guī)則,即“誰主張,誰舉證”。如此制度安排不僅會導致同質的環(huán)境案件的處理不一致,更重要的是會導致在環(huán)境破壞訴訟中,受害者因為無法舉證而不能立案,或立案后在審理過程中以原告拿不出證據為由推卸加害者的責任,致使生態(tài)保護的目的無法達到。其二,雖然規(guī)定了環(huán)境污染損害賠償案件實行被告舉證制度,但卻沒有明確舉證的范圍和原告是否還有一定的舉證責任,從而使得被告感覺承擔了太重的舉證責任,而原告則忽視了對必要證據的收集。在實踐中,最具爭議的就是原告要否對侵害行為和侵害事實之間的因果關系具有初步的證明義務。在一些案件中,法院和被告對“初步證明義務”的理解,導致被告負主要舉證責任的制度無法實現,因為法院認為適用因果關系推定的前提不成立而拒絕適用因果關系推定。而原告往往出于對“舉證責任倒置”的誤解而在訴訟中準備不充分,導致敗訴。其三,舉證責任分配制度規(guī)則過于封閉和僵化,不能適應解決層出不窮、不斷變化的環(huán)境民事糾紛的需要。對于法官裁量決定舉證責任分配的案件沒有規(guī)定應當考慮的因素和方法。
           因此,為保證及時有效地制止污染,為環(huán)境侵權的受害人提供救濟,在環(huán)境實體法規(guī)定無過錯責任的同時,我國程序法上應規(guī)定相應的舉證責任分配原則,而不是僅僅確定統一固定的舉證責任分配規(guī)則。這種分配原則是:加害者對其行為沒有產生污染或破壞以及免責事由進行舉證;受害者對損害行為、損害的事實和二者可能的關聯程度以及損失的大小負舉證責任;其他可能出現的待證事實或主張的舉證責任由法院根據案件的具體情況從平等保護、公平原則和誠實信用原則出發(fā),綜合當事人舉證能力等因素確定舉證責任的承擔。例如,隨著我國工農業(yè)發(fā)展以及城市化建設的不斷拓展,農村的環(huán)境侵權案件,多為因工農業(yè)生產所帶來的大氣污染或水污染而導致農民、漁民和牧民的種植業(yè)、養(yǎng)殖業(yè)和生活損害,且大多為財產權益的損害。對于此類案件,在訴訟中,可借鑒日本的間接反證法或蓋然性學說作為舉證責任的分配方法;而城市市民則多因交通、建筑施工和社會生活噪聲侵擾生活所困,嚴重者影響到了身體健康,是人身權益的損害,對這類案件的審理,可借鑒日本疫學因果關系說作為舉證責任分配方法。

        【參考文獻】
        {1}[德]羅森貝克莊敬華譯.證明責任論[M].中國法制出版社,2002. 103-124.
        {2}武從斌.環(huán)境民事侵權訴訟舉證責任問題研究[A].環(huán)境法系列專題研究&#183;第一輯[C],科學出版社,2005. 387-389.
        {3}肖建國.民事訴訟程序價值論[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0.492.
        {4}陳榮宗.舉證責任分配與民事程序法[M].三民書局,1984.52.
        {5}陳剛.證明責任法研究[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0.195.
        {6}[日]加藤一郎.公害法的形成和發(fā)展[M].巖波書店,1968.29.轉引自楊素娟.論環(huán)境侵權訴訟中的因果關系推定[J].法學評論,2003,(4).
        {7}李浩.民事舉證責任的研究[M].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3.124.
        {8}楊素娟.論環(huán)境侵權訴訟中的因果關系推定[J].法學評論,2003,(4).

        【環(huán)境侵權民事訴訟舉證責任分配之比較研究】相關文章:

        試論民事訴訟中的舉證責任06-07

        試論民事訴訟中舉證責任的承擔05-05

        民事執(zhí)行之參與分配制度研究06-06

        關于行政侵權之探討06-03

        專利侵權認定中等同原則的運用研究06-01

        商標侵權損害賠償回責原則研究06-08

        論環(huán)境侵權民事責任規(guī)則原則06-04

        民事訴訟簡易程序之思考05-10

        陪審制度比較研究06-03

        成本核算方法的比較研究06-02

        国产高潮无套免费视频_久久九九兔免费精品6_99精品热6080YY久久_国产91久久久久久无码

        1. <tt id="5hhch"><source id="5hhch"></source></tt>
          1. <xmp id="5hhch"></xmp>

        2. <xmp id="5hhch"><rt id="5hhch"></rt></xmp>

          <rp id="5hhch"></rp>
              <dfn id="5hhch"></df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