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ERM框架下財務報告內部控制的設計
包括安然、世通、施樂在內的一系列財務丑聞不僅經濟使投資者蒙受巨大的損失,也暴露出美國企業在內部控制方面的缺陷。美國社會要求企業改善治理結構、進步企業風險治理能力的呼聲日益高漲。在這一背景下,美國國會于2002年7月25日通過了《2002年薩班斯-奧克斯利法案》(Sarbanes-Oxley Act of 2002),又稱《2002年公眾公司會計和投資者保***》,其中的404條款要求上市公司治理當局對內部控制的有效性進行表露,注冊會計師對上市公司內部控制的效果進行審計。國際著名的反虛假財務報告委員會也于2004年年底針對企業界頻繁發生的高層治理職員舞弊現象,廢除了沿用很久的企業內部控制報告,頒布了一個概念全新的COSO報告,即《企業風險治理——總體框架》 ( Enterprise Risk Management , 簡稱ERM) 。此報告固然保存了傳統內部控制的某些概念,但不論在框架上還是在要素方面,均有相當大的突破。(一)ERM 擴展了內部控制目標的范圍和深度。1992 年COSO 內部控制目標主要包括財務報告的可靠性、經營活動的效率效果、法律法規的遵循性。ERM 框架又在此基礎上將“財務報告的可靠性”發展為“報告的可靠性”,將企業的所有報告涵蓋在內部控制目標范圍內,在報告目標中增加了“保護資產”的內容,并提出了戰略目標。
(二)ERM 框架深化和拓展了內部控制的要素。1994 年COSO 的修訂報告提出了內部控制的五個要素:控制環境、風險評估、控制活動、信息和溝通、監視。而ERM框架通過引進事項和機會的概念,對這五個要素進行了深化和拓展,將其演變為八個要素,包括內部環境、目標設定、事項識別、風險評估、風險反應、控制活動、信息和溝通、監控。一個事項會對企業產生正面的影響,也可能產生負面的影響,正面的影響對于企業來說意味著機會,而負面的影響則意味著風險。在ERM 框架下,企業首先設定目標,治理層識別出可能影響目標實現的事項;接著,根據風險可能產生的影響區分是風險和機會,假如是風險,則進行風險評估;最后,根據治理層的風險偏好和風險容忍程度,對風險采取措施,包括規避、接受、減少和共擔。
(三)ERM 框架下治理者任務的變化。在ERM 框架下,CEO 必須識別目標和戰略方案,并且將其分類為戰略目標、經營目標、報告目標和合規性目標四類。每一個業務單元、分部、子公司的領導都需要識別各自的目標,并與企業的總體目標相聯系。設定目標后,治理層就需要對影響風險的事項進行識別,評估產生負面影響的事項風險大小,并采取相應的控制措施。
(四)ERM 框架實現了內部控制與風險治理的同一。ERM框架以為,企業風險治理包含內部控制,內部控制是企業風險治理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實際經營過程中,風險治理與內部控制是密不可分。在企業內部的不同層次,風險治理與內部控制的重要性應該各所不同。例如在戰略風險控制方面,風險治理應該發揮主導性作用,內部控制起配合作用;然后從戰略風險到經營風險、財務風險,最后到財務報告,風險治理與內部控制的相對重要性逐步發生逆轉,直到到財務報告層次,內部控制發揮主導作用,風險治理起配合作用。
注:正面是控制要素,頂部是控制目標,側面是控制層次。
ERM 框架涉及的內部控制范圍廣泛,既包括企業戰略層面的內部控制,也包括經營層面和報告層面的內部控制。固然戰略層面和經營層面內部控制缺失有可能導致企業經營不善,成為財務報告舞弊的誘因,但這種影響是間接的,報告控制還是投資者關注的重點,同時也是評估內部控制有效性的重點,即內部控制主要還是對財務報告的可靠性提供公道保證的報告控制。本文結合某公司銷售業務的情況,說明ERM 框架下報告內部控制的設計方法。
(一)內部環境。銷售部和財務部的內部控制環境由以下要素組成:員工的職業技能水平、員工的職業道德、客戶、信息應用系統、風險偏好和風險承受能力等。該公司治理層采取穩健謹慎的經營態度,風險偏好程度為低,風險承受能力也較低。
(二)目標設定。根據客戶的信用等級對不同客戶給予不同的信用政策,并對所有的定單進行審核;經過審核的定單都已發貨,并保證將正確的貨物送到正確的客戶手中,對已發出的貨物記錄正確;所有已發出的貨物都已開出正確的發票;對收到的貨款正確及時進賬,保證總分類賬的及時的及時性和正確性。
(三)事項識別。不同事項對企業造成的影響是不同(具體見表1),如企業沒有定單中客戶要求的貨物,一方面會影響企業的信譽,使企業失往已有的客戶,對企業來說意味著風險;另一方面,也為企業提供了市場信息,對企業來說意味著機會,企業應及時組織生產或采購。
表1 各種事項對企業的影響
(四)風險評估。通過事項識別確定風險后,企業需要對已識別出的風險進行分析,確定風險發生的可能性和影響程度。風險分析方法可以分為定量分析法和定性分析法。定性分析法主要依靠于分析者的個人知識、經驗和對風險的理解、判定。實務中,對風險發生的可能性和影響程度通常采用定性分級的方法,如高、中、低等。該公司風險評估如表2所示:
(五)風險反應。根據風險發生的可能性和影響程度,可以確定各風險項目的重要程度,對重要程度高的項目要優先采取控制措施。治理層在企業戰略目標的指引下,根據風險偏好和承受力來選擇應對風險的控制方法(如表3所示)。
(六)控制活動。企業收到定單后,應將定單編號;然后由銷售部專人審核定單,如無存貨,應立即通知采購部采購;考察客戶的信用情況,并確定對該客戶的信用政策;由銷售部主管復核定單和授信情況;根據審核后的定單填報發貨單,發貨單應連續編號;將審核后的定單傳遞給財務部,發貨單傳遞給倉庫,由兩名倉庫保管員簽字發貨,并要求客戶簽收回執;將發貨單傳遞給財務部,財務部核對定貨單和發貨單后為客戶開具發票,由財務部經理在授權范圍內復核簽字;財務部將回款情況及時反饋給銷售部,作為客戶的信用資料保存。
(七)信息和溝通。企業治理層應向各級部分和職員宣傳企業文化,使他們了解企業的風險治理方法、企業對風險的態度和內部控制制度,知道自己所承擔的責任,并與他們及時交換信息。各部分應留意采用電子郵件、電話會議、部分會議等多種方式收集企業外部信息和內部信息。
(八)監控。各部分應進行月度績效考評,并召開月度部分績效考評會議,由財務部將公司有關規章制度和政策轉化為具體的數字指標,實際工作成果與指標之間的差距就是下一步工作改進和進步的目標,也就是一個“差異調查—糾正偏差—再調查—再糾正偏差”循環往復的過程。
【ERM框架下財務報告內部控制的設計】相關文章:
風險管理框架下的內部審計03-23
淺論內部審計與內部控制的關系03-02
關于內部控制中的內部監視03-21
基于戰略控制的內部控制模式03-22
淺析內部控制執行12-04
內部控制審計經典論文05-23
內部控制的發展與創新03-21
內部控制環境的研究0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