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簡析中國傳統戲劇的跨文化傳播
[論文關鍵詞]全球化語境;中國傳統戲;跨文化傳播;文化融合
[論文摘要]在全球化語境下,巾國傳統戲劇如何走出國門,為西方觀眾所欣賞和接受,成為跨文化工作者面臨的研究課題之一。在中國傳統戲劇的跨文化傳播方面,應該進行更多的嘗試和探索,促進文化融合,將中國傳統戲劇打造成為全世界人民的精神財富。
戲劇是人類最古老的藝術形式之一,也是人類文明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戲劇的歷史悠久,早在文字形成之前,其雛形就已經出現。然而縱觀戲劇發展史,在很長時間內,東西方并不存在任何形式的交流。直到18世紀,元代雜劇《趙氏孤兒》被法國來華傳教士馬若瑟譯成法文,全文收人法國耶穌會會士杜赫爾德主編的《中國通志》(1735)才宣告了東西戲劇交流的正式開始。這是中國戲曲在西方的首個譯本,使對古老的東方懷有神秘感的歐洲人產生了興趣。
1753至1755年,畢生從事戲劇創作的法國啟蒙運動領袖人物伏爾泰,根據《中國通志》里馬若瑟的譯本,從中取材并另賦新意,改編出了《中國孤兒》,并于1755年8月在巴黎法蘭西劇院公演。該劇的改編不但把當時歐洲的“中國熱”推向新的高潮,而且在18世紀歐洲文藝界和思想界留下了重大影響。歐洲一些國家以演出帶有“中國”字樣的劇目為時髦,一些名演員、名劇作家爭相編演中國戲劇。此后又有《漢宮秋》、《竇娥冤》、《西廂記》等近40部中國元代和明代時期的作品被翻譯成法文、英文、德文流傳到西方,這股華夏文化的熱潮一直持續到19世紀?上У氖,那個時期的翻譯者大都只是被戲劇情節所吸引,對中國戲劇藝術特定的形式和文化內涵并不了解,翻譯時一般都將唱段刪去。因此,這一時期的西方讀者要通過譯本去了解中國戲劇藝術的特征和魅力是不大可能的。
20世紀初,近代中國京劇表演的集大成者梅蘭芳有意將中國京劇藝術介紹給西方觀眾,同時也想考察一下西方的戲曲活動。但當時大多數西方人對中國戲劇的偏見很深,對中國文化的價值充滿懷疑。在這樣的背景下,梅蘭芳的出國考察肩負著溝通中外文化的歷史重任。梅蘭芳赴美演出取得巨大成功,無疑有著里程碑式的意義。他的成功,將中國京劇藝術引人了世界戲劇藝術之林,對于中西文化藝術的交流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進入21世紀,日益頻繁的東西方交流大大拓展了人們的文化視野,跨文化工作者們在將中國傳統戲劇推向世界舞臺方面,做了積極的探索和嘗試。例如2006年9月,杭州越劇院帶著根據易卜生原著《海達·高布樂》改編的越劇《心比天高》,首次登上挪威國家大劇院的舞臺,演出盛況空前;由白先勇教授領銜改編的青春版昆曲《牡丹亭》,分別于2006年和2008年在美國與歐洲巡演,受到海外觀眾的激賞,并引發了一陣文化震撼,各大報紙佳評如潮;2009年3月16日,京劇《赤壁》在美國紐約時代廣場大屏幕上播放,聚焦了全世界的目光,藝術魅力和現場氣氛感染了來自世界各地的觀眾。
無論在東方還是西方,戲劇都是有著悠久成長史的舞臺表演藝術,經過歷史的積淀,帶有各自鮮明的民族地域特色。在學術界東學西漸、西學東漸的大統一的世界風氣的感召之下,戲劇界也開始思考中西戲劇的結合問題。那么,中西戲劇為什么要結合?僅僅是為著順應時代潮流,也給戲劇創造出一個東西方都能接受和欣賞的新形式?還是借著交流的方便,讓東西方的觀眾知道在自己早已習慣的戲劇形式之外還存在著另一種完全不同類型的戲劇形式?如果是前一種目的,那么顯然會有很大的操作難度和實現可能。戲劇不同于文學、繪畫等紙上藝術,文學盡管也有著民族地域差異,但它畢竟是一種半成品,不同的讀者都會根據自己的知識積累進行加工,從而得出自己的理解和評價。戲劇一旦演出,就是一個只能讓觀眾去接受的成品,況且東西方戲劇觀眾多少代積淀下來的欣賞習慣和趣味指向,并不是一兩部所謂的戲劇創新作品就能改變的。因此,這種結合在理論上還欠成熟。對于后一種目的,出發點當然是好的,但在把戲劇搬出國門時,必然要考慮到西方觀眾的接受問題,我們并不指望富含深厚東方文化底蘊的中國戲劇一下子就能被有著完全不同文化背景的西方觀眾所理解,反之也是一樣,因而我們必須做出相應的結合和修改。
[1][2]下一頁
【簡析中國傳統戲劇的跨文化傳播】相關文章:
簡析提倡體驗的文學批評05-16
中學生狹隘心理簡析05-29
簡析工程項目經濟管理的問題與措施04-25
簡析離婚財產分割中家務勞動價值的確認05-29
簡析統計分析在中小企業中的應用05-13
跨文化交際論文11-03
簡析科學認識馬克思勞動價值論及其當代價值09-24
簡析當事人和解公訴案件實行檢調對接機制若干問題研究05-13
跨文化交際論文15篇11-03
跨文化交際論文中文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