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tt id="5hhch"><source id="5hhch"></source></tt>
    1. <xmp id="5hhch"></xmp>

  2. <xmp id="5hhch"><rt id="5hhch"></rt></xmp>

    <rp id="5hhch"></rp>
        <dfn id="5hhch"></dfn>

      1. 生物關鍵知識點

        時間:2022-10-13 20:11:00 學習方法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生物175條關鍵知識點匯總

          1.誘變育種的意義:提高變異的頻率,創造人類需要的變異類型,從中選擇、培育出優良的生物品種。 

        生物175條關鍵知識點匯總

          2.原核細胞與真核細胞相比最主要特點:沒有核膜包圍的典型細胞核。

          3.細胞分裂間期最主要變化:DNA的復制和有關蛋白質的合成。

          4.構成蛋白質的氨基酸的主要特點是:

         。╝-氨基酸)都至少含一個氨基和一個羧基,并且都有一氨基酸和一個羧基連在同一碳原子上。

          5.核酸的主要功能:一切生物的遺傳物質,對生物的遺傳性,變異性及蛋白質的生物合成有重要意義。

          6.細胞膜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質分子和磷脂分子。

          7.選擇透過性膜主要特點是:

          水分子可自由通過,被選擇吸收的小分子、離子可以通過,而其他小分子、離子、大分子卻不能通過。

          8.線粒體功能:細胞進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場所。

          9.葉綠體色素的功能:吸收、傳遞和轉化光能。

          10.細胞核的主要功能:遺傳物質的儲存和復制場所,是細胞遺傳性和代謝活動的控制中心。

          新陳代謝主要場所:細胞質基質。

          11.細胞有絲分裂的意義:使親代和子代保持遺傳性狀的穩定性。

          12.ATP的功能:生物體生命活動所需能量的直接來源。

          13.與分泌蛋白形成有關的細胞器:核糖體、內質網、高爾基體、線粒體。

          14.能產生ATP的細胞器(結構):線粒體、葉綠體、(細胞質基質(結構))

          能產生水的細胞器*(結構):線粒體、葉綠體、核糖體、(細胞核(結構))

          能堿基互補配對的細胞器(結構):線粒體、葉綠體、核糖體、(細胞核(結構))

          14.確切地說,光合作用產物是:有機物(一般是葡萄糖,也可以是氨基酸等物質)和氧

          15.滲透作用必備的條件是:一是半透膜;二是半透膜兩側要有濃度差。

          16.礦質元素是指:除C、H、O外,主要由根系從土壤中吸收的元素。

          17.內環境穩態的生理意義:機體進行正常生命活動的必要條件?

          18.呼吸作用的意義是:(1)提供生命活動所需能量;(2)為體內其他化合物的合成提供原料。

          19.促進果實發育的生長素一般來自:發育著的種子。

          20.利用無性繁殖繁殖果樹的優點是:周期短;能保持母體的優良性狀。

          21.有性生殖的特性是:具有兩個親本的遺傳物質,具更大的生活力和變異性,對生物的進化有重要意義。

          22.減數分裂和受精作用的意義是:

          對維持生物體前后代體細胞染色體數目的恒定性,對生物的遺傳和變異有重要意義。

          23.被子植物個體發育的起點是:受精卵 生殖生長的起點是:花芽的形成

          24.高等動物胚胎發育過程包括:受精卵→卵裂→囊胚→原腸胚→組織分化、器官形成→幼體。

          25.羊膜和羊水的重要作用:提供胚胎發育所需水環境具防震和保護作用。

          26.生態系統中,生產者作用是:將無機物轉變成有機物,將光能轉變化學能,并儲存在有機物中;維持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

          分解者作用是:將有機物分解成無機物,保證生態系統物質循環正常進行。

          27.DNA是主要遺傳物質的理由是:絕大多數生物的遺傳物質是DNA,僅少數病毒遺傳物質是RNA。

          28.DNA規則雙螺旋結構的主要特點是:

         。1)DNA分子是由兩條反向平行的脫氧核苷酸長鏈盤旋成的雙螺旋結構。

         。2)DNA分子中的脫氧核糖和磷酸交替連接,排列在外側,構成基本骨架;堿基排列在內側。

          (3)DNA分子兩條鏈上的堿基通過氫鍵連接成堿基對,遵循堿基互補配對原則。

          29.DNA結構的特點是:穩定性——DNA兩單鏈有氫鍵等作用力;多樣性——DNA堿基對的排列順序千變萬化;特異性——特定的DNA分子有特定的堿基排列順序。

          30.遺傳信息:DNA(基因)的脫氧核苷酸排列順序。

          遺傳密碼或密碼子:mRNA上決定一個氨基酸的三個相鄰的堿基。

          31.DNA復制的意義:使遺傳信息從親代傳給子代,從而保持了遺傳信息的連續性。

          DNA復制的特點:半保留復制,邊解旋邊復制,多起點多片段

          32.基因是:控制生物性狀的遺傳物質的基本單位,是有遺傳效應的DNA的片段。

          33.基因的表達是指:基因使遺傳信息以一定的方式反映到蛋白質的分子結構上,從而使后代表現出與親代相同的性狀。包括轉錄和翻譯兩階段。

          34.遺傳信息的傳遞過程:

          

          DNA

          RNA

          蛋白質

          35.基因自由組合定律的實質:

          位于非同源染色體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離或組合是互不干擾的。在進行減數分裂形成配子的過程中,同源染色體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離,同時,非同源染色體上非等位基因自由組合。

         。ǚ蛛x定律呢?)

          36.基因突變是指:由于DNA分子發生堿基對的增添,缺失或改變,而引起的基因結構的改變。

          發生時間:有絲分裂間期或減數第一次分裂間期的DNA復制時。

          意義:生物變異的根本來源,為生物進化提供了最初原材料。

          37.基因重組是指:在生物體進行有性生殖的過程中,控制不同性狀的基因的重新組合。

          發生時間:減數第一次分裂前期或后期。

          意義:為生物變異提供了極其豐富的來源。這是形成生物多樣性的重要原因之一對生物的進化有重要意義。

          38.可遺傳變異的三種來源:基因突變、基因重組、染色體變異。

          39.性別決定:雌雄異體的生物決定性別的方式。

          40.染色體組:細胞中的一組非同源染色體,它們在形態和功能上各不相同,但是攜帶著控制一種生物生長發育、遺傳和變異的全部信息,這樣的一組染色體叫一個染色體組。

          單倍體基因組:由24條雙鏈的DNA組成(包括1-22號常染色體DNA與X、Y性染色體DNA)

          人類基因組:人體DNA所攜帶的全部遺傳信息。

          人類基因組計劃主要內容:繪制人類基因組四張圖:遺傳圖、物理圖、序列圖、轉錄圖。

          DNA測序是測DNA上所有堿基對的序列。

          41.人工誘導多倍體最有效的方法:用秋水仙素來處理,萌發的種子或幼苗。

          42.單倍體是指:體細胞中含本物種配子染色體數目的個體。單倍體特點:植株弱小,而且高度不育。

          單倍體育種過程:雜種F1單倍體純合子。

          單倍體育種優點:明顯縮短育種年限。

          43.現代生物進化理論基本觀點:種群是生物進化的基本單位,生物進化的實質是種群基因頻率的改變。突變和基因重組,自然選擇及隔離是物種形成過程的三個基本環節,通過它們的綜合作用,種群產生分化,最終導致新物種形成。在這個過程中,突變和基因重組產生生物進化的原材料,自然選擇使種群的基因頻率定向改變并決定生物進化的方向,隔離是新物種形成的必要條件。

          44.物種是:指分布在一定的自然區域,具有一定形態結構和生理功能,而且在自然狀態下能相互交配和繁殖,并能夠產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個體。

          45.達爾文自然選擇學說意義:能科學地解釋生物進化的原因,生物多樣性和適應性。

          局限:不能解釋遺傳變異的本質及自然選擇對可遺傳變異的作用。

          

          自然

          選擇

          基因

          頻率

          發生

          改變

          46.常見物種形成方式:

          地理

          隔離

          生殖

          隔離

          種群 小種群(產生許多變異) 新物種

          47.種群是指:生活在同一地點的同種生物的一群個體。

          生物群落是指:在一定自然區域內,相互之間具有直接或間接關系的各種生物的總和。

          生態系統:生物群落與它的無機環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統一整體。

          生物圈: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和它們的無機環境的總和,是最大的生態系統。

          48.生態系統能量流動的起點是:生產者(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陽能。

          流經生態系統的總能量是:生產者(光合作用)固定太陽能的總量。

          49.研究能量流動的目的是:設法調整生態系統中能量流動關系,使能量持續、高效地流向對人類最有益的部分。如:草原上治蟲、除雜草等。

          50.生態系統物質循環中的“物質”是指:組成生物體的C、H、O、N、P、S等化學元素;“循環”是指在:生物群落與無機環境之間的循環;生態系統是指:生物圈,所以物質循環帶有全球性,又叫生物地球化學循環。(要求能寫出碳循環、氮循環、硫循環圖解)

          51.能量循環和能量流動關系:同時進行,彼此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52.生態系統的結構包括:生態系統的成分,食物鏈和食物網。

          生態系統的主要功能: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

          食物網形成原因:許多生物在不同食物鏈中占有不同的營養級。

          53.生態系統穩定性:生態系統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復自身結構和功能相對穩定的能力。包括:抵抗力穩定性和恢復習穩定性等方面。

          54.生態系統之所以具有抵抗力穩定性,是因為生態系統內部具一定的自動調節能力。

          55.生態系統總是在發展變化,朝著物種多樣化,結構復雜化、功能完善化方向發展,它的結構和功能能保持相對穩定。

          56.池塘受到輕微的污染時,能通過物理沉降、化學分解和微生物的分解,很快消除污染。

          57.一種生物滅絕可通過同一營養級其他生物來替代的方式維持生態系統相對穩定。

          58.生物的多樣性由地球上所有植物、動物和微生物,它們所擁有的全部基因以及各種各樣的生態系統共同構成,包括遺傳多樣性,物種多樣性和生態系統多樣性。意義: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是人類及其子孫后代共有的寶貴財富。

          59.生物的富集作用是指:不易分解的化合物,被植物體吸收后,會在體內不斷積累,致使這類有害物質在生物體內的含量超過外界環境。隨食物鏈的延長而加強。

          60.富營養化是指:因水體中N、P等植物必需的礦質元素含量過多而使水質惡化的現象。

          1.生物體具有共同的物質基礎和結構基礎。

          2.從結構上說,除病毒以外,生物體都是由細胞構成的。細胞是生物體的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

          3.新陳代謝是活細胞中全部的序的化學變化總稱,是生物體進行一切生命活動的基礎。

          4.生物體具應激性,因而能適應周圍環境。

          5.生物體都有生長、發育和生殖的現象。

          6.生物遺傳和變異的特征,使各物種既能基本上保持穩定,又能不斷地進化。

          7.生物體都能適應一定的環境,也能影響環境。

          8.組成生物體的化學元素,常見的主要有20種,可分為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兩大類。組成生物體的化學元素沒有一種是生物特有的,這說明生物與非生物具有統一性的一面,同時,組成生物體的化學元素含量又與非生物有明顯不同,這是生物與非生物差異性的一面。

          9.原生質泛指細胞內的生命物質,包括細胞膜、細胞質和細胞核等部分。原生質以蛋白質和核酸為主要成分,但并不包括細胞內的所有物質,如構成細胞的細胞壁。

          10.各種生物體的一切生命活動,絕對不能離開水。自由水/結合水的比例升高,細胞代謝活動增強。

          11.糖類是構成生物體的重要成分,是細胞的主要能源物質,是生物體進行生命活動的主要能源物質。

          12.脂類包括脂肪、類脂和固醇等,這些物質普遍存在于生物體內。

          13.蛋白質是細胞中重要的有機化合物,一切生命活動都離不開蛋白質,生物的性狀是由蛋白質來體現的。蛋白質形成過程中肽鍵數=脫去的水分子數=n-m(其中n是該蛋白質中氨基酸總數,m為肽鏈條數),相對分子質量=氨基酸相對分子總質量-失去的水分子的相對分子總質量。

          14.核酸是一切生物的遺傳物質,是遺傳信息的載體,是生命活動的控制者。

          15.組成生物體的任何一種化合物都不能夠單獨地完成某一種生命活動,而只有按照一定的方式有機地組織起來,才能表現出細胞和生物體的生命現象。細胞就是這些物質最基本的結構形式。

          16. 構成細胞膜的磷脂分子和蛋白質分子大都是可以運動的,這決定了細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動性,結構的流動性保證了載體蛋白能從細胞膜的一側轉運相應的物質到另一側,由于細胞膜上載體的種類和數量不同,因此,物質進出細胞膜的數量、速度及難易程度也不同,即反映出物質交換過程中的選擇透過性。流動性是細胞膜結構的固有屬性,而選擇透過性是對細胞膜生理特征的描述,這一特性只有在流動性基礎上,才能完成物質交換功能。

          17.細胞壁對植物細胞有支持和保護作用,細胞壁由果膠和纖維素構成。

          18.細胞質基質是活細胞進行新陳代謝的主要場所,為新陳代謝的進行,提供所需要的物質和一定的環境條件。

          19.線粒體是活細胞進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場所。

          20.葉綠體是綠色植物葉肉細胞中進行光合作用的細胞器。

          21.內質網與蛋白質、脂類和糖類的合成有關,也是蛋白質等的運輸通道。

          22.核糖體是細胞內合成為蛋白質的場所,游離在細胞質基質中的核糖體合成組織蛋白,附著在內質網上的核糖體合成分泌蛋白。

          23.細胞中的高爾基體與細胞分泌物的形成有關,主要是對蛋白質進行加工和轉運;植物細胞分裂時,高爾基體與細胞壁的形成有關。

          24.染色質和染色體是細胞中同一種物質在不同時期的兩種形態。

          25.細胞核是遺傳物質儲存和復制的場所,是細胞遺傳特性和細胞代謝活動的控制中心。

          26.構成細胞的各部分結構并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互相緊密聯系、協調一致的,一個細胞是一個有機的統一整體,細胞只有保持完整性,才能夠正常地完成各項生命活動。

          27.細胞以分裂是方式進行增殖,細胞增殖是生物體生長、發育、繁殖和遺傳的基礎。細胞種類不同,細胞周期的長短也不相同。

          28.細胞有絲分裂的重要意義(特征),是將親代細胞的染色體經過復制以后,精確地平均分配到兩個子細胞中去,因而在生物的親代和子代間保持了遺傳性狀的穩定性,對生物的遺傳具重要意義。

          29.細胞分化是一種持久性的變化,它發生在生物體的整個生命進程中,但在胚胎時期達到最大限度。

          30.高度分化的植物細胞仍然具有發育成完整植株的能力,也就是保持著細胞全能性。一般而言,受精卵的全能性大于生殖細胞,生殖細胞的全能性大于體細胞,植物細胞全能性大于動物細胞。

          31.癌細胞具有的主要特征是:能夠無限增殖;形態結構發生了變化;表面發生了變化,易在有機體內分散和轉移。衰老細胞具有的主要特征是:水分減少;有些酶活性降低;色素逐漸積累;呼吸速度減慢,細胞核體積增大,染色質固縮、染色加深;細胞膜通透性功能改變。

          32.新陳代謝是生物最基本的特征,是生物與非生物的最本質的區別。

          33.酶是活細胞產生的一類具有生物催化作用的有機物,其中絕大多數酶是蛋白質,少數酶是RNA。

          34.酶的催化作用具有高效性和專一性;并且需要適宜的溫度和pH值等條件。

          35.ATP是三磷酸腺苷的英文縮寫。酶和ATP是生物體進行新陳代謝的兩個必要的條件,酶作為生物催化劑,催化各種代謝反應的完成,ATP為各種代謝直接提供能量。

          36.光合作用是指綠色植物通過葉綠體,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轉化成儲存能量的有機物,并且釋放出氧的過程。光合作用釋放的氧全部來自水。光反應階段:在葉綠體的類囊體上進行,實現光能→電能→活躍化學能貯存于ATP和NADPH2中。暗反應階段:不需要光,在葉綠體的基質中進行。暗反應是活躍的化學能轉變為穩定化學能的過程,通過碳同化來完成。碳同化的途徑有C3途徑、C4途徑等。根據碳同化的最初光合產物的不同,把高等植物分為C3植物和C4植物兩類。C4植物維管束鞘細胞外面有“花環狀”的葉肉細胞。

          37.影響光合作用的因素有:①光:光照強弱直接影響光反應,從而影響光合作用的速度;②溫度:溫度高低會影響酶的活性,從而影響光合作用的速度;③CO2濃度:CO2是光合作用的原料。如果CO2濃度降低到0.005%,光合作用就不能正常進行;④水份:水既是光合作用的原料,又是體內各種化學反應的介質,另外水份還影響氣孔的開閉,間接影響進入植物體;⑤礦質元素:礦質元素是光合作用產物進一步合成許多有機物所必需的物質。

          38.滲透作用的產生必須具備兩個條件:一是具有一層半透膜,二是這層半透膜兩側的溶液具有濃度差。利用質壁分離和復原實驗不僅可以判斷細胞的死活,初步測定細胞液的濃度,還能作為在光學顯微鏡下觀察細胞膜的方法。

          39.植物根的成熟區表皮細胞吸收礦質元素和滲透吸水是兩個相對獨立的過程。

          40.糖類、脂類和蛋白質之間是可以轉化的,并且是有條件的、互相制約著的。只有在糖類供應充足的情況下,糖類才有可能大量轉化脂質。糖類可以大量轉化為脂肪,脂肪不能大量轉化為糖類。只有當糖類代謝發生障礙時,蛋白質和脂肪才能轉變成小分子氧化分解供給能量,當糖類和脂肪的攝入量不足時,動物體內的蛋白質的分解就會增加。

          40.脂肪來源太多時,肝臟就要把多余的脂肪合成脂蛋白,從肝臟中運輸出去,如果肝功能不好或磷脂合成減少時,脂蛋白合成受阻,體內過多的脂肪不能及時搬運出去,在肝臟積累形成脂肪肝,肝臟發生病變后,肝細胞通透性增加,谷丙轉氨酶滲透到血漿中。

          41.對生物體來說,呼吸作用的生理意義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為生物體的生命活動提供能量,二是為體內其它化合物的合成提供原料。

          42.生物的新陳代謝包括①自養需氧型:綠色植物、藍藻屬光能自養需氧型;硝化細菌、硫細菌、鐵細菌屬化能自養需氧型。②自養厭氧型:如綠硫細菌。③異養需氧:人和大多數動物。④異養厭氧型:乳酸菌、大腸桿菌、某些寄生蟲。另外,酵母菌屬于兼性厭氧菌。

          43.向光性實驗發現:感受光刺激的部位在胚芽鞘尖端,而向光彎曲的部位在尖端下面的一段。有光無光不影響生長素的合成,兩者產生生長素的速率基本一致。生長素的產生部位在尖端,對光敏感點在尖端,但發生效應的部位在尖端以下一段。云母片不能使生長素透過,而瓊脂對生長素的運輸和傳遞沒有阻礙。分析植物生長狀況一看生長素的產生,有,生長;無,不生長也不彎曲。二看分布均勻否,均勻,直立生長;不均勻,彎曲生長。生長素具有極性傳導和橫向運輸的特點。運輸方式是主動運輸。

          44.生長素對植物生長的影響往往具有兩重性。這與生長素的濃度高低和植物器官的種類等有關。一般來說,低濃度促進生長,高濃度抑制生長。

          45.在沒有受粉的番茄(黃瓜、辣椒等)雌蕊柱頭上涂上一定濃度的生長素溶液可獲得無子果實。

          46.植物激素共有五類:生長素類、赤霉素類、細胞分裂素類、脫落酸和乙烯。五大類植物激素的生理作用大致分為兩方面:促進植物的生長發育和抑制植物的生長發育。植物的生長發育過程,不是受單一激素的調節,而是由多種激素相互協調、共同調節的。

          47.神經系統調節動物體各種活動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活動的結構基礎稱為反射弧。它包括感受器、傳人神經、中樞、傳出神經、效應器五個部分。每一種反射,都有一定的反射弧。所以,一定的刺激便引起一定的反射活動。反射弧的任何一個環節破壞,都將使相應的反射消失。反射活動的種類很多,按其形成的條件和過程的不同,可分為非條件反射和條件反射兩種類型。條件反射是建立在非條件反射的基礎上的。

          48.神經沖動產生的興奮的傳導:神經纖維上傳導(雙向傳導):刺激→電位差→局部電流→局部電流回路。細胞間傳遞(單向傳遞):軸突→突觸小體→突觸小泡→遞質→突觸間隙→下一個神經元的樹突或細胞體。即神經沖動在神經元中傳導的方向是細胞體→軸突→樹突、樹突→細胞體→軸突→另一個神經元。

          49.相關激素間具有協同作用和拮抗作用。

          50.在中樞神經系統中,調節人和高等動物生理活動的高級中樞是大腦皮層。

          51.動物建立后天性行為的主要方式是條件反射。

          52.判斷和推理是動物后天性行為發展的最高級形式,是大腦皮層的功能活動,也是通過學習獲得的。

          53.動物行為中,激素調節與神經調節是相互協調作用的,但神經調節仍處于主導的地位。

          54.動物行為是在神經系統、內分泌系統和運動器官共同協調下形成的。

          55.有性生殖產生的后代具雙親的遺傳特性,具有更大的生活能力和變異性,因此對生物的生存和進化具重要意義。

          56.營養生殖能使后代保持親本的性狀。

          57.減數分裂的結果是,新產生的生殖細胞中的染色體數目比原始的生殖細胞的減少了一半。

          58.減數分裂過程中聯會的同源染色體彼此分開,說明染色體具一定的獨立性;同源的兩個染色體移向哪一極是隨機的,則不同對的染色體(非同源染色體)間可進行自由組合。

          59.減數分裂過程中染色體數目的減半發生在減數第一次分裂中。

          60.一個精原細胞經過減數分裂,形成四個精細胞,精細胞再經過復雜的變化形成精子。

          61. 一個卵原細胞經過減數分裂,只形成一個卵細胞。

          62. 對于進行有性生殖的生物來說,減數分裂和受精作用對于維持每種生物前后代體細胞中染色體數目的恒定,對于生物的遺傳和變異,都是十分重要的

          63.對于進行有性生殖的生物來說,個體發育的起點是受精卵。

          64.極體是動物體內伴隨著卵細胞的形成過程而產生的。極核是綠色植物特有的,是指植物胚囊中央的兩個核,也是伴隨著卵細胞的形成而形成的。

          65.被子植物的個體發育包括種子的形成和萌發、植株的生長和發育等階段。受精卵發育成胚,受精極核發育成胚乳,珠被發育成種皮,整個胚珠發育成種子,子房壁發育成果皮,整個子房發育成果實。很多雙子葉植物成熟種子中無胚乳,是因為在胚和胚乳發育的過程中胚乳被胚吸收,營養物質貯存在子葉里,供以后種子萌發時所需。

          66.植物花芽的形成標志著生殖生長的開始。

          67.高等動物的個體發育,可以分為胚胎發育和胚后發育兩個階段。胚胎發育是指受精卵發育成為幼體。胚后發育是指幼體從卵膜孵化出來或從母體內生出來以后,發育成為性成熟的個體。一般的,兩棲類和昆蟲類的胚后發育是變態發育。

          68.爬行類、鳥類和哺乳類等動物,在胚胎發育的早期,從胚胎周圍的表面開始,形成了胚膜,胚膜的內層叫做羊膜,羊膜內有羊水。羊膜和羊水保證了胚胎發育的水環境,還具有防震和保護作用。

          69.DNA是使R型細菌產生穩定的遺傳變化的物質,而噬菌體的各種性狀也是通過DNA傳遞給后代的,這兩個實驗證明了DNA 是遺傳物質。

          70.一切生物的遺傳物質都是核酸。細胞內既含DNA又含RNA和只含DNA的生物遺傳物質是DNA,少數病毒的遺傳物質是RNA。由于絕大多數的生物的遺傳物質是DNA,所以DNA是主要的遺傳物質。

          71.堿基對排列順序的千變萬化,構成了DNA分子的多樣性,而堿基對的特定的排列順序,又構成了每一個DNA分子的特異性。這從分子水平說明了生物體具有多樣性和特異性的原因。

          72.遺傳信息的傳遞是通過DNA分子的復制來完成的;虻谋磉_是通過DNA控制蛋白質的合成來實現的。

          73.DNA分子獨特的雙螺旋結構為復制提供了精確的模板;通過堿基互補配對,保證了復制能夠準確地進行。在兩條互補鏈中的比例互為倒數關系。在整個DNA分子中,嘌呤堿基之和=嘧啶堿基之和。整個DNA分子中,與分子內每一條鏈上的該比例相同。

          74.子代與親代在性狀上相似,是由于子代獲得了親代復制的一份DNA的緣故。

          75.基因是有遺傳效應的DNA的片段,基因在染色體上呈直線排列,染色體是基因的載體。

          76.原核細胞的基因結構和真核細胞的基因結構的聯系和區別:聯系是它們的結構都包括編碼區和非編碼區,非編碼區在編碼區的上游和下游,并且在編碼區上游的非編碼區上游都有“與RNA聚合酶結合位點”。區別是真核細胞的基因結構比原核細胞的基因結構復雜,它的編碼區可分為外顯子和內含子,外顯子能夠編碼蛋白質,內含子不能夠編碼蛋白質,因此,真核細胞的基因結構中的編碼區是間隔的、不連續的;而原核細胞的基因結構中的編碼區不分外顯子和內含子,因此,原核細胞的基因結構中的編碼區是連續的、不間隔的。

          77.由于不同基因的脫氧核苷酸的排列順序(堿基順序)不同,因此,不同的基因含有不同的遺傳信息。(即:基因的脫氧核苷酸的排列順序就代表遺傳信息)。

          78.DNA分子的脫氧核苷酸的排列順序決定了信使RNA中核糖核苷酸的排列順序,信使RNA中核糖核苷酸的排列順序又決定了氨基酸的排列順序,氨基酸的排列順序最終決定了蛋白質的結構和功能的特異性,從而使生物體表現出各種遺傳特性;蚩刂频鞍踪|的合成時:基因的堿基數:mRNA上的堿基數:氨基酸數=6:3:1。氨基酸的密碼子是信使RNA上三個相鄰的堿基,不是轉運RNA上的堿基。轉錄和翻譯過程中嚴格遵循堿基互補配對原則。注意:配對時,在RNA上A對應的是U。

          79.生物的一切遺傳性狀都是受基因控制的。一些基因是通過控制酶的合成來控制代謝過程;基因控制性狀的另一種情況,是通過控制蛋白質分子的結構來直接影響性狀。

          80.基因分離定律:具有一對相對性狀的兩個生物純本雜交時,子一代只表現出顯性性狀;子二代出現了性狀分離現象,并且顯性性狀與隱性性狀的數量比接近于3:1。

          81.基因分離定律的實質是:在雜合子的細胞中,位于一對同源染色體,具有一定的獨立性,生物體在進行減數分裂形成配子時,等位基因會隨著的分開而分離,分別進入到兩個配子中,獨立地隨配子遺傳給后代。

          82.基因型是性狀表現的內存因素,而表現型則是基因型的表現形式。表現型=基因型+環境條件。

          83.基因自由組合定律的實質是:位于非同源染色體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離或組合是互不干擾的。在進行減數分裂形成配子的過程中,同源染色體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離,同時非同源染色體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組合。在基因的自由組合定律的范圍內,有n對等位基因的個體產生的配子最多可能有2n種。

          84.染色體組型也叫核型,是指某一種生物體細胞種全部染色體的數目、大小和形態特征;

          染色體組是細胞中的一組非同源染色體,它們在形態和功能上各不相同,但是攜帶者控制一種生物生長發育、遺傳和變異的全部信息,這樣的一組染色體叫染色體組。

          85.生物體細胞中的染色體可以分為兩類:常染色體和性染色體。生物的性別決定方式主要有兩種:一種是XY型,另一種是ZW型。

          86.伴性遺傳的特點:

          (1)伴X染色體隱性遺傳的特點: 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患者;具有隔代遺傳現象(由于致病基因在X染色體上,一般是男性通過女兒傳給外孫);女性患者的父親和兒子一定是患者,反之,男性患者一定是其母親傳給致病基因。(2)伴X染色體顯性遺傳的特點:女性患者多于男性患者,大多具有世代連續性即代代都有患者,男性患者的母親和女兒一定是患者。(3)伴Y染色體遺傳的特點: 患者全部為男性;致病基因父傳子,子傳孫(限雄遺傳)。

          87.判斷遺傳方式的口訣:無中生有為隱性,隱性遺傳看女病。父子患病為伴性。(即XbY→XbXb→XbY)有中生無為顯性,顯性遺傳看男病。 母女患病為伴性。(即XBXb→XBY→XBX)

          87.可遺傳變異是遺傳物質發生了改變,包括基因突變、基因重組和染色體變異;蛲蛔冏畲蟮奶攸c是產生新的基因。它是染色體的某個位點上的基因的改變。基因突變既普遍存在,又是隨機發生的,且突變率低,大多對生物體有害,突變不定向;蛲蛔兪巧镒儺惖母緛碓,為生物進化提供了最初的原材料;蛑亟M是生物體原有基因的重新組合,并沒產生新基因,只是通過雜交等使本不在同一個體中的基因重組合進入一個個體。通過有性生殖過程實現的基因重組,為生物變異提供了極其豐富的來源。這是形成生物多樣性的重要原因之一,對于生物進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上述二種變異用顯微鏡是看不到的,而染色體變異就是染色體的結構和數目發生改變,顯微鏡可以明顯看到。這是與前二者的最重要差別。其變化涉及到染色體的改變。如結構改變,個別數目及整倍改變,其中整倍改變在實際生活中具有重要意義,從而引伸出一系列概念和類型,如:染色體組、二倍體、多倍體、單倍體及多倍體育種等。

          88. 直系血親是指從自己算起向上推數三代和向下推數三代,旁系血親是指與(外)祖父母同源而生的、除直系親屬以外的其他親屬。

          89. 多指、并指、軟骨發育不全是單基因的常染色體顯性遺傳。豢咕S生素D佝僂病是單基因的X染色體顯性遺傳。话谆、苯丙酮尿癥、先天性聾啞是單基因的常染色體隱性遺傳病;進行性肌營養不良、紅綠色盲、血友病是單基因的X染色體隱性遺傳病;唇裂、無腦兒、原發性高血壓、青少年型糖尿病等屬于對基因遺傳;另外染色體遺傳病中常染色體病有21三體綜合癥、貓叫綜合癥等;性染色體病有性腺發育不良等。

          90.生物進化的過程實質上就是種群基因頻率發生變化的過程。

          91.以自然選擇學說為核心的現代生物進化理論,其基本觀點是:種群是生物進化的基本單位,生物進化的實質在于種群基因頻率的改變。突變和基因重組、自然選擇及隔離是物種形成過程的三個基本環節,通過它們的綜合作用,種群產生分化,最終導致新物種的形成。

          92. 隔離就是指同一物種不同種群間的個體,在自然條件下基因不能自由交流的現象。包括地理隔離和生殖隔離。其作用就是阻斷種群間的基因交流,使種群的基因頻率在自然選擇中向不同方向發展,是物種形成的必要條件和重要環節。

          93.物種形成與生物進化的區別:生物進化是指同種生物的發展變化,時間可長可短,性狀變化程度不一,任何基因頻率的改變,不論其變化大小如何,都屬進化的范圍,物種的形成必須是當基因頻率的改變在突破種的界限形成生殖隔離時,方可成立。

          94.光對植物分布起決定作用;影響植物的生理(生長、發育)和形態;影響動物的體色、生殖、習性、視覺和發育。

          95.生物能夠生存的溫度范圍是很窄的,過冷過熱則死亡。大多數生物生活在-2–?xml:namespace prefix = st1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smarttags" /50℃左右的溫度范圍內。溫度影響生物的分布,受高溫限制,蘋果、梨不能在熱帶地區栽種,受低溫限制,柑秸不能在北方栽種,菜粉蝶不能向炎熱的平原推進,那里高溫使幼蟲死亡。溫度能影響動物的習性,魚類的洄游、動物的冬眠、鳥類的遷徙可以認為是由于溫度引起的。溫度影響動物形態。緯度越高,氣溫越低,動物體型越大,但耳、鼻均短。

          96.生物種內關系包括:種內互助和種內斗爭。種內互助是同種個體之間相互協調、互惠互利的一系列行為特征。有利于取食、防御和生存。種內斗爭強調的是同種個體之間由于食物、棲所、尋找配偶或其它生活條件的矛盾而發生斗爭的現象。種內斗爭的意義是對于失敗的個體來說是不利的,甚至會導致死亡,但對于種的生存是有利的,可以使同種內生存下來的個體得到比較充分的生活條件,或者使生出的后代更優良些。

          97.種間關系包含有互利共生、寄生、競爭、捕食等關系。

          98.生物的生存受到很多種生態因素的影響,這些生態因素共同構成了生物的生存環境。生物只有適應環境才能生存。

          99.生物與環境之間是相互依賴、相互制約的,也是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生物與環境是一個不可分割的統一整體。

          100.在一定區域內的生物,同種的個體形成種群,不同的種群形成群落。種群的各種特征、種群數量的變化和生物群落的結構,都與環境中的各種生態因素有著密切的關系。

          101.種群數量變化包括增長、波動、穩定和下降等。種群數量的增長有兩種基本模式:指數式增長和邏輯斯諦增長。

          102.在各種類型的生態系統中,生活著各種類型的生物群落。在不同的生態系統中,生物的種類和群落的結構都有差別。但是,各種類型的生態系統在結構和功能上都是統一的整體。

          103. 生態系統的結構包括生態系統的成分和營養結構.

          104. 在生態系統成分中,生產者、消費者和分解者被稱為三大功能類群。無機環境為生物群落提供物質和能量。生產者主要指綠色植物,包括化能合成細菌,屬于自養生物,是生態系統的主要成分,它是消費者和分解者獲得能量的源泉,也是生態系統存在和發展的基礎和前提。消費者主要是指各級動物,還包括某些非光合作用的植物,如菟絲子,屬異養生物。依據食物來源可以劃分為:初級消費者、次級消費者、三級消費者等。分解者又稱還原者,主要指營腐生生活的細菌和真菌,屬異養生物。從物質循環的角度看,分解者是生態系統必不可少的成分。從理論上講,無機環境、生產者和分解者是任何一個自我調節的生態系統的基本呢成分,消費者的功能活動,不會影響生態系統的根本性質,不是生態系統的基本成分。

          105. 分析食物鏈時應注意的問題

          (1)數食物鏈;(2)某一種生物占有幾個營養級;(3)占某一營養級的生物有哪幾種;(4)兩種生物的種間關系;(5)某種動物大量死亡或遷走,對其他生物產生何種影響。(6)消費者的營養級位置是可以變化的;(7)用箭頭表示彼此之間的營養級關系,箭頭方向是由低營養級指向高營養級。(8)食物網中,當某種生物因某種原因而大量減少時,對另一種生物的影響,沿不同的線路分析結果不同時,應以中間環節少的為分析依據。

          106.生態系統中能量的源頭是陽光。生產者固定的太陽能的總量便是流經這個生態系統的總能量。這些能量是沿著食物鏈(網)逐級流動的。能量流動是單向不循環的。原因是:第一,食物鏈的各個營養級的順序是不可逆轉的,這是長期自然選擇的結果;第二,各個營養級的能量總是趨向于以呼吸作用的形式散失掉,這些能量是生物無法利用的。

          107. 物質循環是生態系統的重要功能之一。它是指組成生物的C、H、O、N等基本元素在生態系統的生物群落和無機環境之間形成的反復循環運動。具有全球性、反復出現、循環流動的特點。物質循環中最主要的是碳循環。碳在無機環境中主要以CO2或碳酸鹽的形式存在,在生物群落中主要以含碳有機物的形式存在。兩者之間是以CO2 形式進行循環的。

          108. 恢復力穩定性是生態系統在遭到外界干擾因素的破壞以后恢復到原狀的能力。抵抗力穩定性與恢復力穩定性之間往往存在著相反的關系。抵抗力穩定性較高的生態系統,恢復力穩定性就較低;反之亦然。

          109. 生態農業是指運用生態學原理,在環境與經濟協調發展的思想指導下,應用現代科學技術建立起來的多層次、多功能的綜合農業生態體系。生態農業理論根據是通過對農業生態系統中物質的多級利用,使農業生產相互依存,相互促進,形成良性循環。生態農業的優點是減少化肥用量,降低農業投入;收獲多種產品,增加經濟效益;凈化環境,降低人和家畜的發病率。

          110. 城市生態系統的組成;城市生態系統是由自然系統、經濟系統和社會系統組成的,三者通過高度密集的物質流、能量流和信息流相互聯系。其特點:(1)人類起主導作用;(2)物質和能量的流通量大,運轉快,高度開放;(3)自然系統的自動調節能力低,容易出現環境污染。

          111.生物圈穩態的自我維持:能量角度:太陽能→綠色植物→化學能;物質方面:大氣圈、水圈、巖石圈提供物質,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接通從無機物到有機物,再分解為無機物的回路;自我調節:多層次、多方面(生物的、無機環境的)。

          112.生物多樣性的內涵:遺傳多樣性、物種多樣性和生態系統多樣性。意義:人類賴以生存與發展的基礎,是人類及其子孫后代共有的財富。

          113.水體富營養化是指湖泊、河流、水庫等水體中氮磷等植物營養物質含量過多所引起的水質污染現象。由于水體中氮磷營養物質的富集,引起藻類及其他浮游生物的迅速繁殖,使水體溶解氧含量下降,造成藻類、浮游生物、植物、水生物和魚類衰亡甚至絕跡的污染現象。水體出現富營養化時主要表現為浮游生物的大量繁殖,因占優勢的浮游生物的不同而水面往往呈現出藍色、紅色、棕色和乳白色等。在江河、湖泊和水庫中稱為“水華”,在海洋中稱為“赤潮”。防止水體富營養化的關鍵河、湖泊和水庫中稱為“水華”,在海洋中稱為“赤潮”。防止水體富營養化的關鍵是不用含氮、磷的物品。

          114.防治環境污染的措施主要有生物的凈化:生物體通過吸收、分解和轉化作用,使生態環境中污染物的濃度和毒性降低或消失的過程。包括綠色植物的凈化作用和微生物的凈化作用。

          115.糧食危機的主要原因是糧食產量的增長趕不上人口的增長,還有耕地的逐年減少等。從生物學角度看,糧食生產的過程實質上是作物進行光合作用的過程 。

          116.大量施用化肥能夠保證作物生長對N、P、K等營養元素的需要,從而使糧食增產,同時卻又造成土壤板結和環境污染。

          117.運用一定的技術手段,使更多的作物也具有直接或間接固氮的本領,不僅可以提高這些作物的產量,還可以少施化肥,又減少了環境污染。

          118.培育作物新品種也是提高糧食產量的重要途徑。但雜交育種周期長、難以克服遠源雜交不親和的障礙;誘變育種具有很大的盲目性,而通過基因工程和細胞工程來培育新品種,可以將其他生物決定性狀的遺傳物質定向引入農作物中。

          119.生物工程的特點是利用生物資源的可再生性,在常溫常壓下生產產品,從而能夠節約資源和能源,并且減少環境污染。

          120.K+ 是多吃多排,少吃少排,不吃也排,所以長期不能進食的病人應注意適當補充鉀鹽。人體內水和無機鹽的平衡,是在神經調節和激素調節共同作用下,主要通過腎臟來完成的。

          121.當人飲水不足、體內失水過多或吃的食物過咸時,都會引起細胞外液滲透壓升高,使下丘腦中的滲透壓感受器受到刺激。

          122.當血鉀含量升高或血鈉含量降低時,可以直接刺激腎上腺,使醛固酮的分泌量增加,從而促進腎小管和集合管對Na+ 重吸收和K+的分泌,維持血鉀和血鈉含量的平衡。

          123.Na鹽主要維持細胞外液滲透壓,K鹽主要維持細胞內液滲透壓。

          124.糖尿病人之所以出現高血糖和糖尿病是因為病人的胰島B細胞受損,導致胰島素分泌不足,這樣就使葡萄糖進入組織細胞內的氧化利用發生障礙。

          125. 調節血糖含量以胰島素和胰高血糖素的作用為主

          內分泌腺

          激素

          主要生理作用

          胰腺中的胰島

          胰島B細胞

          胰島素

          調節糖類代謝,降低血糖含量,促進血糖合成為糖元,抑制非糖物質轉化為葡萄糖,從而使血糖含量降低

          胰島A細胞

          胰高血糖素

          促進糖元分解和非糖物質轉化為葡萄糖,從而使血糖升高

          126.下丘腦是內分泌腺之王,是人體穩態調節中的體溫調節中樞、血糖調節中樞、滲透壓調節中樞。

          124.正常情況下,體溫會因年齡、性別等的不同而在狹小的范圍內變動。

          125.體溫調節的過程

          a.

          產熱

          量

          增加

          寒冷環境中的體溫調節

          運動神經 骨骼肌戰栗

          

          寒冷 腎上腺素分泌 代謝增強

          交感神經 皮膚立毛肌收縮

          散熱量減少

          皮膚血管收縮,血流量減少

          b.炎熱環境中的體溫調節:高溫刺激皮膚溫覺感覺器,興奮傳到下丘腦,散熱中樞興奮, 產熱中樞受到抑制。皮膚血管舒張,血流量大,汗液分泌增多,散熱增加,保持體溫相對恒定。

          126.在特異性免疫中發揮重要作用的主要是淋巴細胞。

          127. 細胞免疫與體液免疫的異同

          細胞免疫

          體液免疫

          參與淋巴細胞

          T細胞

          T細胞和B細胞

          感應階段

          吞噬細胞的處理,進入細胞內部形成靶細胞

          吞噬細胞的處理,T細胞呈遞、或者抗原直接刺激B細胞

          反應階段

          T細胞受到抗原刺激形成效應T細胞和記憶細胞

          B細胞形成效應B細胞和記憶細胞

          效應階段

          效應T細胞與靶細胞密切接觸發揮免疫效應

          效應B細胞產生特異性抗體與相應的抗原結合進行免疫反應

          免疫原理

          激活靶細胞內的溶酶體酶,使靶細胞的通透性改變,滲透壓發生變化,最終導致靶細胞裂解死亡,使抗原暴露

          抑制病菌的繁殖或是對細胞的黏附,使病菌或者病毒失去感染性。多數形成沉淀或細胞團

          128.在過敏原的刺激下,由效應B細胞產生抗體。這些抗體吸附在皮膚、呼吸道或消化道黏膜以及血液中某些細胞的表面。

          129.C4植物的葉片中,圍繞著維管束是呈“花環型”的兩圈細胞:里面的一圈是維管束鞘細胞,外面的一圈是一部分葉肉細胞。

          130.C4植物大大提高了固定CO2 的能力。在高溫、光照強烈和干旱的條件下,綠色植物的氣孔關閉。這時C4植物能夠利用葉片內細胞間隙中含量很低的CO2進行光合作用,而C3植物則不能。

          131.確保良好的通風透光,既有利于充分利用光能,又可以使空氣不斷的流過葉面,有助于提供較多的C02,從而提高光合作用效率。

          132.生物固氮是指固氮微生物將大氣中的氮還原成氨的過程。是最主要的固氮方式。

          133.圓褐固氮菌具有較強的固氮能力,并且能夠分泌生長素,促進植株的生長和果實的發育。

          134.大氣中的氮必須通過以生物固氮為主的固氮作用,才能被植物吸收利用。

          135.卵細胞中含有大量的細胞質,而精子中只含有極少量的細胞質,這就是說受精卵中的細胞質幾乎全部來自卵細胞,這樣,受細胞質內遺傳物質控制的性狀實際上是由卵細胞傳給子代,因此子代總表現出母本的性狀。

          136.細胞質遺傳的主要特點是:母系遺傳;后代不出現一定的分離比。細胞質遺傳特點形成的原因:受精卵中的細胞質幾乎全部來自卵細胞;減數分裂時,細胞質中的遺傳物質隨機地、不均等地分配到卵細胞中。細胞質遺傳的物質基礎是:葉綠體、線粒體等細胞質結構中的DNA。

          137.細胞核遺傳和細胞質遺傳各自都有相對的獨立性。這是因為,盡管在細胞質中找不到染色體一樣的結構,但質基因和核基因一樣,可以自我復制,可以通過轉錄和翻譯控制蛋白質的合成,也就是說,都具有穩定性、連續性、變異性和獨立性。但細胞核遺傳和細胞質遺傳又相互影響,很多情況是核質互作的結果。

          138.在真核細胞中,不同種類的蛋白質和基因所含的外顯子和內含子的數目是不同的,長度也有差別。

          139.真核細胞中,每一個能夠編碼蛋白質的基因都含有若干個外顯子和內含子。

          140. 作為運載體必須具備的特點是:能夠在宿主細胞中復制并穩定地保存;具有多個限制酶切點,以便與外源基因連接;具有某些標記基因,便于進行篩選。質粒是基因工程最常用的運載體,它存在于許多細菌以及酵母菌等生物中,是細胞染色體外能夠自主復制的很小的環狀DNA分子。

          141.基因工程的一般步驟包括:①提取目的基因 ②目的基因與運載體結合 ③將目的基因導入受體細胞 ④目的基因的檢測和表達。

          142重組DNA分子進入受體細胞后,受體細胞必須表現出特定的性狀,才能說明目的基因完成了表達過程。

          143.區別和理解常用的運載體和常用的受體細胞,目前常用的運載體有:質粒、噬菌體、動植物病毒等,目前常用的受體細胞有大腸桿菌、枯草桿菌、土壤農桿菌、酵母菌和動植物細胞等。

          144.基因診斷是用放射性同位素、熒光分子等標記的DNA分子做探針,利用DNA分子雜交原理,鑒定被檢測標本的遺傳信息,達到檢測疾病的目的。

          145.基因治療是把健康的外源基因導入有基因缺陷的細胞中,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146.細胞膜、核膜以及內質網、高爾基體、線粒體等細胞器,他們都是由膜構成,這些膜的化學組成相似,基本結構大致相同。

          147.細胞內的各種生物膜不僅在結構上有一定的聯系,在功能上也是既有分工,又有密切的聯系。

          148.細胞膜、核膜以及內質網膜、高爾基體膜、線粒體等由膜圍繞而成的細胞器,在結構和功能上是緊密聯系的統一整體,它們形成的結構體系,叫做細胞的生物膜系統。

          149.細胞膜不僅使細胞具有一個相對穩定的內環境,同時在細胞與環境之間進行著物質運輸、能量交換和信息傳遞的過程中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150.細胞內的廣闊的膜面積為酶提供了大量的附著位點,為各種化學反應的順利進行創造了有利條件。

          151.細胞內的生物膜把細胞分隔成一個個的小區室,如細胞器,這樣就使得細胞內能夠同時進行多種化學反應,而不會互相干擾,保證了細胞的生命活動高效、有序的進行。

          152.生物體的每一個細胞都有含有該物種的全套遺傳物質,都有發育成為完整個體所必需的全部基因。

          153.在生物體內,細胞沒有表現出全能性,而是分化為不同的組織器官,這是基因在特定的時間和空間條件下選擇性表達的結果。

          154.植物細胞只有脫離了植物體,在一定的外部因素的作用下,經過細胞分裂形成愈傷組織,才能表現出全能性,由愈傷組織細胞發育分化出新的植物體。

          155.植物體細胞雜交的過程,實際上是不同植物體細胞的原生質體的融合的過程。

          156.植物體細胞雜交克服了遠源雜交不親和的障礙,大大擴展了可用于雜交的親本組合范圍。

          157.細胞株細胞的遺傳物質沒有發生改變。但是有部分細胞的遺傳物質發生了改變,并且帶有癌變的特點,有可能在培養條件下無限制地傳代下去,這種傳代細胞稱為細胞系。

          158.動物細胞融合最重要的用途是制備單克隆抗體。

          159.在單抗上連接抗癌藥物,制成“生物導彈”,將藥物定向帶到癌細胞所在部位,既消滅了癌細胞,又不會傷害健康細胞。

          160.當單個或數細菌在固體培養基上大量繁殖時,便會形成一個肉眼可見的、具有一定形態結構的子細胞群體,叫做菌落。

          161.每種細菌在一定條件下所形成的菌落可以作為菌種鑒定的重要依據。

          162.一種病毒含有一種:DNA或RNA。核酸中貯存著病毒的全部遺傳信息,控制著病毒的一切性狀。

          163.這些微生物生長不可缺少的微量有機物就叫做生長因子,主要包括維生素、氨基酸和堿基等,它們一般是酶和核酸的組成成分。

          164.微生物的代謝異常旺盛,這是由于微生物的表面積和體積的比很大,使它們能夠迅速與外界環境進行物質交換。

          165.初級代謝產物是指微生物通過代謝活動所產生的,自身生長和繁殖所必需的物質。在不同種類的微生物細胞中,初級代謝產物的種類基本相同。

          166.次級代謝產物是指微生物生長到一定階段才產生的化學結構十分復雜、對該微生物無明顯生理功能或并非是微生物生長和繁殖所必需的物質。不同種類的微生物所產生的次級代謝產物不相同。

          167.組成酶是微生物細胞內一直存在的酶,它們的合成只受遺傳物質的控制。而誘導酶是在環境中存在某種物質的情況下才能夠合成的酶。

          168.誘導酶的合成與調節,既保證了代謝的需要,又避免了細胞內物質和能量的浪費,增強了微生物對環境的適應能力。

          169.酶活性發生改變的主要原因是,代謝過程中產生的物質與酶結合,致使酶的結構產生變化。但這種變化是可逆的,當代謝產物與酶脫離時,酶結構便會復原,又恢復原有的活性。

          170.酶活性的調節是一種快速、精細的調節方式。

          171.酶活性的調節和酶合成的調節兩種方式是同時存在,并且密切配合、協調起作用的。

          172.人們將通過微生物的培養,大量生產各種代謝產物的過程叫做發酵。

          173.環境中影響微生物生長的因素主要有溫度、pH和氧。

          174.每種微生物只能在一定的范圍內生長。在最適溫度生長范圍內,微生物的生長速率隨溫度的上升而加快。超過最適溫度以后,微生物的生長速率會急劇下降,這是由于細胞內的蛋白質和核酸等發生了不可逆的破壞。

          175.每種微生物的最適pH不同。當超過最適pH范圍以后,就會影響酶的活性,細胞膜的穩定性等,從而影響微生物對營養物質的吸收。

        【生物關鍵知識點】相關文章:

        小升初語文知識點復習關鍵時刻07-29

        生物選修一知識點總結06-12

        高考生物知識點總結03-07

        高考生物實驗的知識點總結07-08

        高考生物實驗知識點總結07-06

        中考生物備考的復習知識點08-20

        中考生物備考復習知識點03-04

        2016中考生物和生物圈知識點匯總02-23

        2017中考生物知識點總結08-18

        關于中考生物備考復習的知識點08-21

        国产高潮无套免费视频_久久九九兔免费精品6_99精品热6080YY久久_国产91久久久久久无码

        1. <tt id="5hhch"><source id="5hhch"></source></tt>
          1. <xmp id="5hhch"></xmp>

        2. <xmp id="5hhch"><rt id="5hhch"></rt></xmp>

          <rp id="5hhch"></rp>
              <dfn id="5hhch"></df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