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tt id="5hhch"><source id="5hhch"></source></tt>
    1. <xmp id="5hhch"></xmp>

  2. <xmp id="5hhch"><rt id="5hhch"></rt></xmp>

    <rp id="5hhch"></rp>
        <dfn id="5hhch"></dfn>

      1. 心理學名詞解釋知識

        時間:2022-04-15 17:09:56 心理資訊 我要投稿

        心理學名詞解釋知識

          心理學是近幾遍都被大家普遍關注的一個知識學科。以下是小編為大家分享的心理學名詞解釋知識,歡迎借鑒!

        心理學名詞解釋知識

          心理學名詞解釋知識1

          1、心理學:心理學是研究人的心理現象及其活動規律的科學。

          2、心理過程:指認識過程(感覺、知覺、識記、想象和思維)、情緒和情感過程及意志過程。

          3、觀察法:觀察,旨在自然條件下,人們為一定目的而對事物所進行的有計劃的知覺過程。觀察法就是以感官活動為先決條件,與積極的思維相結合,系統地運用感官對客觀事物進行感知、考察和描述的一種研究方法。

          4、自然實驗法:在自然的正常的情況下,根據預定的計劃,有意識地引起或創造所要研究的現象

          5、反射:是有機體借助于中樞神經系統而實現的對體內外刺激所做出的規律性的應答活動。

          6、反射。菏菍崿F反射的生理結構。它包括感受器、傳入神經、神經中樞、傳出神經、反饋和效應器。

          7、無條件反射:無條件反射是先天的、生來就有的不需要學習就會的反射.

          8、條件反射:是后天的,是在個體生活過程中經過學習而形成的反射.

          9、興奮過程:是指有關大腦皮層區及相應器官的機能由相對休息狀態轉向活動狀態.

          10、抑制過程:是指有關大腦皮層區及相應器官的機能由活動狀態轉向相對休息狀態

          11、興奮和抑制的擴散與集中:當大腦皮層的某部位產生興奮或抑制時,并不是停留在原發點不動,而是向周圍的神經細胞傳布開來,這就是興奮和抑制的擴散.擴散到一定限度后,又向原發點聚集,這就是興奮和抑制的集中.

          12、興奮和抑制的相互誘導:是指一種神經過程能引起與它相反的神經過程的增強.

          13、第一信號系統:是具體刺激物引起的條件反射系統

          14、第二信號系統:是由詞語作為條件刺激物而引起的條件反射系統

          15、注意:是心理活動對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

          16、有意注意:是指具有預定目的,需作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17、無意注意:是一種事先沒有預定目的,也不需要任何意志努力的注意。

          18、有意后注意:是指既有目的性,又不需作較大意志努力的注意。

          19、注意的分配:是指在同一時間內,把注意指向兩種或兩種以上的對象或活動上的特征。

          20、注意的轉移:是根據新的需要,主動及時地把注意從一個對象轉移到另一個對象上的特性。

          21、感覺:是人腦對直接作用于感覺器官的客觀事物的個別屬性的反映。

          22、知覺:是人腦直接作用于感覺器官的客觀事物整體屬性的反映。

          23、感受性:感覺器官對適宜刺激的感覺能力的不同叫感受性。

          24、感覺閾限:是指能引起感覺持續一段時間的刺激量。

          25、分析器:是一種復雜的神經裝置,由感覺器官、傳導神經(包括傳入神經和傳出神經)和大腦皮層的相應區域三部分組成.

          26、適應:由于刺激物的持續作用而引起的感受性變化叫做適應。

          27、記憶:是過去經驗在人腦中的反映。

          28、記憶表象:被感知過的事物不在面前時,它的形象仍能在頭腦中呈現出來,這個現象叫記憶表象。

          29、識記:就是通過反復感知從而識別、記住某種事物,并在頭腦中留下映象的過程。

          30、保持:是識記過的材料在頭腦中儲存和鞏固的過程,人腦的保持量是相當大的。

          心理學名詞解釋知識2

          1、操作技能:也叫動作技能、運動技能,是通過學習而形成的合法則的操作活動方式。

          2、心智技能:也稱智力技能、認知技能,是通過學習而形成的合法則的心智活動方式。

          3、過度學習:指在學習達到剛好成誦以后繼續學習。

          4、技能:是通過練習而形成的合乎法則的活動方式。

          5、操作定向:即了解操作活動的結構與要求,在頭腦中建立起操作活動的定向映象的過程。

          6、操作模仿:即實際再現特定的動作方式或行為模式。

          7、操作整合:即把模仿階段習得的動作固定下來,并使各動作成分相互結合,成為定型的、一體化的動作。

          8、操作熟練:指所形成的動作方式對各種變化的條件具有高度的適應性,動作的執行達到高度的完善化和自動化。

          9、原型定向:就是了解心智活動的實踐模式,了解“外化”或“物質化”了的心智活動方式或操作活動程序,了解原型的活動結構,從而使主體知道該做哪些動作和怎樣去完成這些動作,明確活動的方向。

          10、原型操作:就是依據心智技能的實踐模式,把主體在頭腦中建立起來的活動程序計劃,以外顯的操作方式付諸實施。

          11、原型內化:即心智活動的實踐模式向頭腦內部轉化,由物質的、外顯的、展開的形式變成觀念的、內潛的、簡縮的形式的過程。

          12、學習策略:是指學習者為了提高學習的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識地制定的有關學習過程的復雜的方案。

          13、認知策略:是加工信息的一些方法和技術,有助于有效地從記憶中提取信息。

          14、元認知策略:是學生對自己認知過程的認知策略,包括對自己認知過程的了解和控制策略,有助于學生有效地安排和調節學習過程。

          15、資源管理策略:是輔助學生管理可用環境和資源的策略,有助于學生適應環境并調節環境以適應自己的需要,對學生的動機具有重要的作用。

          16、復述策略:是在工作記憶中為了保持信息,運用內部語言在大腦中重現學習材料或刺激,以便將注意力維持在學習材料上的方法。

          17、精細加工策略:是一種將新學材料與頭腦中已有知識聯系起來從而增加新信息的意義的深層加工策略。

          18、組織策略:是整合所學新知識之間、新舊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形成新的知識結構。

          19、元認知:是指對認知的認知,具體地說,是關于個人自己認知過程的知識和調節這些過程的能力,它具有兩個獨立又相互聯系的成分:對認知過程的知識和觀念與對認知行為的調節和控制。

          20、問題:是給定信息和要達到的目標之間有某些障礙需要被克服的刺激情境。

          21、問題解決:是指個人應用一系列的認知操作,從問題的起始狀態到達目標狀態的過程。

          22、理解問題:就是把握問題的性質和關鍵信息,摒棄無關因素,并在頭腦中形成有關問題的初步印象,即形成問題的表征。

          23、創造性:是指個體產生新奇獨特的、有社會價值的產品的能力或特性。

          24、發散思維:也叫求異思維,是沿不同的方向去探求多種答案的思維形式。

          25、聚合思維:是將各種信息聚合起來,得出一個正確答案或最好的解決方案的思維形式。

          26、頭腦風暴訓練:通過集體討論,使思維相互撞擊,迸發火花,達到集思廣益的效果的訓練。

          27、態度:是通過學習而形成的、影響個人的行為選擇的內部準備狀態或反應的傾向性。

          28、品德:是道德品質的簡稱,是社會道德在個人身上的體現,是個體依據一定的社會道德行為規范行動時表現出來的比較穩定的心理特征和傾向。

          29、道德認識:是對道德規范及其執行意義的認識。道德認識是個體品德的核心部分。

          30、道德行為:是個體在一定的道德認識指引和道德情感激勵下所表現出來的他人或社會具有道德意義的行為,是道德觀念和道德情感的外在表現,是衡量品德的重要標志。

          31、從眾:是指人們對于某種行為要求的依據或必要性缺乏認識與體驗,跟隨他們行動的現象。

          32、服從:是指在權威命令、社會輿論或群體氣氛的壓力下,放棄自己的意見而采取與大多數人一致的行為。

          33、認同:是在思想、情感、態度和行為上主動接受他人的影響,使自己的態度和行為與他人相接近。認同實質上就是對榜樣的模仿,其出發點就是試圖與榜樣一致。

          34、內化:指在思想觀點上與他人的思想觀點一致,將自己所認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觀點、信念融為一體,構成一個完整的價值體系。

          35、觀察學習:是社會學習的一種最重要的形式,它是通過觀察他人所表現的行為及其結果而發生的替代性學習。

          36、心理健康:是一種良好的、持續的心理狀態與過程,表現為個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積極的內心體驗,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夠有效地發揮個人的身心潛力以及作為社會一員的積極的社會功能。

          37、心理評估:指依據用心理學方法和技術搜集得來的資料,對學生的心理特征與行為表現進行評鑒,以確定其性質和水平并進行分類診斷的過程。

          38、心理輔導:是指在一種新型的建設性的人際關系中,學校輔導教師運用其專業知識和技能,給學生以合乎其需要的協助與服務,幫助學生正確地認識自己,認識環境,依據自身條件,確立有益于社會進步與個人發展的生活目標,克服成長中的障礙,增強與維持學生心理健康,使其在學習、工作與人際關系各個方面做出良好適應。

          39、系統脫敏:是當某些人對某事物、某環境產生敏感反應時,我們在當事人身上發展起一種不相容的反應,使對本來可引起敏感反應的事物,不再發生敏感反應。

          40、教學目標:是預期學生通過教學活動獲得的學習結果。

          41、教學方法:是指在教學過程中師生雙方為實現一定的教學目的,完成一定的教學任務而采取的教與學相互作用的活動方式。

          42、教學策略:指教師采取的有效達到教學目標的一切活動計劃,包括教學事項的順序安排、教學方法的選用、教學媒體的選擇、教學環境的設置以及師生相互作用設計等。

          43、發現教學:又稱啟發式教學,指學生通過自身的學習活動而發現有關概念或抽象原理的一種教學策略。

          44、情境教學:指在應用知識的具體情境中進行知識的教學的一種教學策略。

          45、合作學習:指學生們以主動合作學習的方式代替教師主導教學的.一種教學策略。

          46、個別化教學:是指讓學生以自己的水平和速度進行學習的一種教學策略。

          47、程序教學:指一種能讓學生以自己的速度和水平自學以特定順序和小步子安排的材料的個別化教學方法。

          48、計算機輔助教學:指使用計算機作為一個輔導者,呈現信息,給學生提供練習機會,評價學生的成績以及提供額外的教學。

          49、課堂管理:是教師通過協調課堂內的各種人際關系而有效地實現預定教學目標的過程。

          50、群體:是指人們以一定方式的共同活動為基礎而結合起來的聯合體。

          51、群體動力:影響群體與成員個人行為發展變化的力量的總和稱為群體動力,包括群體凝聚力、群體規范、群體氣氛以及群體成員的人際關系。

          52、群體凝聚力:指群體對每一個成員的吸引力。凝聚力常常成為衡量一個班級集體成功與否的重要標志。

          53、群體規范:是約束群體內成員的行為準則,包括成文的正式規范和不成文的非正式規范。

          54、課堂氣氛:是指課堂里某些占優勢的態度與情感的綜合狀態。

          55、課堂紀律:為了維持正常的教學秩序、實現課堂目標而對學生課堂行為所施加的準則與控制。

          56、教師的領導方式:是教師用來行使權力與發揮其領導作用的行為方式。勒溫曾將教師的領導方式分為集權型、民主型和放任型等三種類型。

          57、人際交往:是教師和學生在課堂里傳遞信息、溝通思想和交流情感的過程。

          58、人際關系:是人與人之間在相互交往過程中所形成的比較穩定的心理關系或心理距離。

          59、合作:是指學生們為了共同目的在一起學習和工作或者完成某項任務的過程。

          60、競爭:指個體或群體充分實現自身的潛能,力爭按優勝標準使自己的成績超過對手的過程。

          61、課堂結構:學生、學習過程和學習情境是課堂的三大要素。這三大要素的相對穩定的組合模式就是課堂結構,它包括課堂情境結構與課堂教學結構。

          62、課堂常規:是每個學生必須遵守的最基本的日常課堂行為準則。

          63、問題行為:指不能遵守公認的正常兒童行為規范和道德標準,不能正常與人交往和參與學習的行為。

          64、教學評價:指系統地收集有關學生學習行為的資料,參照預定的教學目標對其進行價值判斷的過程,其目的是對課程、教學方法以及學生培養方案作出決策。

          65、測量:是一種收集資料數據的過程,是根據某種標準和一定的操作程序,將學生的學習行為與結果確定為一種量值,以表示學生對所測問題了解的多少。

          66、測驗:是測量一個行為樣本的系統程序,即通過觀察少數具有代表性的行為或現象來量化描述人的心理特征,為了減少誤差,測驗在編制、施測、評分以及解釋等方面都必須遵循一套系統的程序。

          67、形成性評價:是指在教學過程中實施的評價。

          68、總結性評價:也稱終結性評價,通常在一門課程或教學活動(如一個單元、章節、科目或學期)結束后進行的對一個完整的教學過程的測定。

          69、常模參照評價:是指評價時以學生所在團體的平均成績為參照標準,根據其在團體中的相對位置來報告評價結果。

          70、標準參照評價:是基于某種特定的標準,來評價學生對與教學等密切關聯的具體知識和技能的掌握程度。

          71、配置性評價:或稱準備性評價,一般在教學開始前進行,摸清學生的現有水平及個別差異,以便安排教學。

          72、診斷性評價:有時與配置性評價意義相當,指了解學生的學習基礎與個體差異;有時指對經常表現學習困難的學生所做的評價,多半是在形成性評價之后實施。

          73、正式評價:指學生在相同的情況下接受相同的評估,且采用的評價工具比較客觀。

          74、非正式評價:是針對個別學生的評價,且評價的資料大多采用非正式方式收集的。

          75、標準化成就測驗:是指由專家或學者們所編制的適用于大規模范圍內評定個體學業成就水平的測驗。

          76、教師自編測驗:是由教師根據具體的教學目標、教材內容和測驗目的,自己編制的測驗,是為特定的教學服務的。

          心理學名詞解釋知識3

          1、應激:是由出乎意料情況所引起的高度緊張的情緒狀態。

          2、道德感:道德情感是根據一定的道德準則去評價人的思想、意圖和行為時產生的情感體驗。

          3、美感:根據一定的審美標準對客觀事物進行評價時所產生的情感體驗。

          4、理智感:是人在智力活動過程中對認識活動成就進行評價時所產生的情感體驗。

          5、意志是人自覺地確定目的,并根據目的支配和調節自己的行為,克服困難實現預定目的的過程。

          6、意志行動:在意志支配下進行地行動叫。

          7、動機:是指引起和維持個體的活動,并使活動朝向某一目標的內容動力。是需要動力作用的直接體現。

          8、意志的自覺性:是指一個人在行動中具有明確的目的性,對自己行動的目的具有清楚而深刻的認識,并有效地支配自己行動地意志品質。

          9、意志的果斷性—是指一種善于明辯是非,迅速而合理地采取決定,并積極執行決定的意志品質。

          10、意志的堅持性:是指不屈不撓地把決定貫徹始終的意志品質。

          心理學名詞解釋知識4

          1、意志的自制性:是指一個人善于控制和協調自己行動的意志品質。

          2、個性:現代心理學通常把個性理解為一個人的整個精神面貌,即一個人的具有一定傾向性的、比較穩定的獨特的個性心理特征的總和。

          3、需要:是人們在個體或社會生活中欠缺某種東西,并力求獲得滿足的一種心理傾向。需要反映某種客觀存在和要求的必然性,并成為個人活動的積極性的源泉。

          4、興趣:是指一個人經常傾向于某種事物,力求認識、參與某種活動,并具有積極情緒色彩的心理傾向。這種傾向具有穩定性特征,能夠較長時間地維持在某種事物或活動上。

          5、個性心理特征:是指一個人身上經常地、穩定地表現出來地心理特點。

          6、間接興趣:是指由事物或活動的結果所引起的興趣.

          7、能力:是直接影響活動效率,保證活動順利完成的個性心理特征。總是和活動聯系在一起,成為影響活動效率的心理因素。

          8、性格—是指一個人身上表現出來的對客觀現實的穩定態度和與之相適應的習慣化了的行為方式。

          9、氣質—在心理學中,把一個人在心理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獨特的、比較穩定的動力特征,稱為氣質。所謂心理活動的動力特征,是指心理活動的強度、變化的速度、靈活性與穩定性以及指向性特點。

          10、一般能力:是人在各種活動中必須具備的基本能力,包括觀察力、記憶力、思維能力、想象力和注意力。

          心理學名詞解釋知識5

          1、創造能力:是指在活動中,有目的的創造出有社會價值的、新穎的、獨特的思想與產品的能力。

          2、學習:廣義的學習是由經驗引起的較持久的行為變化。是指人和動物的學習。

          3、意義學習:通過符號使學習者在頭腦中獲得相應的認知內容的學習,叫意義學習

          4、機械學習:是符號所代表的新知識與學習者認知結構中已有的適當觀念建立非實質性和人為性的聯系.

          5、接受學習:是教師引導學生接受事物意義的學習,是課堂學習中教師講學生聽的學習方式.

          6、發現學習:是教師啟發學生獨立發現事物意義的學習.

          7、學習動機:是直接推動學生學習的內部動力,是某種學習需要的外顯。

          8、學習興趣:是學生渴求獲得知識,探究某種事物或參與某種活動的意識傾向。

          9、概念:是指由符號所代表的具有共同的關鍵特征的一類事物。

          10、概念同化:是指學習者將概念的定義直接納入自己認知結構的適當部位,通過辨別新概念與原有有關概念的異同而掌握新概念.

        【心理學名詞解釋知識】相關文章:

        《知識心理學》簡介09-01

        心理學相關知識問答08-07

        基礎心理學知識:語言11-13

        基礎心理學知識:思維11-13

        基礎心理學知識:記憶11-13

        基礎心理學知識:學習11-11

        基礎心理學知識:人格11-11

        基礎心理學知識:能力11-11

        基礎心理學知識:情緒11-11

        基礎心理學知識:動機03-17

        国产高潮无套免费视频_久久九九兔免费精品6_99精品热6080YY久久_国产91久久久久久无码

        1. <tt id="5hhch"><source id="5hhch"></source></tt>
          1. <xmp id="5hhch"></xmp>

        2. <xmp id="5hhch"><rt id="5hhch"></rt></xmp>

          <rp id="5hhch"></rp>
              <dfn id="5hhch"></df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