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如何對孩子進行心理健康教育
我國教育界現在正大力提倡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以使他們從小形成良好的習慣、穩定的情緒、堅強的意志、優良的個性。而家庭作為對兒童發展起著最重要影響的因素,對兒童心理的影響是巨大的,因而在青少年兒童心理健康教育中必須發揮它的作用。但同時很多家長感到自身缺乏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常識,家庭在心理健康教育中一直未能發揮其應有的作用。一、和諧健康的家庭環境與孩子性格的發展
家庭環境尤其是家庭的心理環境對兒童的心理發展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它對兒童的各種心理品質都有影響。在良好的家庭環境中,孩子更易形成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和學會正確的行為方式,其智力也能得到更好的發展。父母對待孩子的態度,良好的家庭氣氛、嚴而適當的教育方式及父母的榜樣示范作用對孩子性格的形成有重大的影響,家庭是孩子最早接觸的社會環境。因此,為孩子創設一個良好的情感環境,對孩子良好性格的形成有著非常大的作用。
家庭成員應當是十分和睦的,彼此民主平等、互相關心、互相愛護。家庭成員能和諧地交流思想,討論工作和學習,談論社會新聞、電影、小說之類內容時應該是正面的、健康的。家庭中的重大事情,都能在共同商量的基礎上決定,如:購置貴重物品,怎樣度過節日,如何為家庭中某一成員準備有意義的生日禮物等等。家庭成員能一起勞動又能互相體諒照顧,大家經常在茶余飯后、節假日一起談笑、娛樂,成員之間相互尊重,不打人、罵人,不說粗話和臟字。孩子在家庭中是普通的一員,但又是受父母關心、愛護的成員。孩子在童年期需要有父母的愛,愛的需求是否能得到滿足,對孩子心理發展有重要影響。要教育孩子尊重父母的勞動,從小養成不打斷長輩的談話,不干擾成人的工作,允許孩子在應該說話時,發表自己的意見和看法,肯定其合理的部分,對不合理的或暫時不能做到的要求,要堅決糾正或說服,絕不因孩子打滾哭鬧就遷就。父母不向孩子隨便許愿,一旦向孩子許了愿,就一定要做到,不讓孩子感到到失望和不信任成人。
有的父母是想把孩子教育好,但辦法簡單,態度粗暴,孩子出一點毛病,輕則吹胡子瞪眼,重則吊起來、捆起來打,驅趕出門,平時則對孩子不過問。父母認為好孩子是打出來的。可結果使孩子變成“父母面前是綿羊,離開父母似豺狼。”有的孩子犯了錯誤,父母不是采取正當的教育、批評,而是采取不讓吃飯,不許回家,或冷眼相待,歧視嫌棄。結果孩子不但改正不了錯誤,反而感到家中無溫暖,一遇到壞人引誘、教唆,很容易墮入泥坑。體罰不僅摧殘肉體,還摧殘精神,每打一次,孩子就對挨打的感覺麻木一次,天長日久,孩子就會失去自尊和自信,成為一個無動于衷、滿不在乎的人,易形成冷漠、殘酷的性格?傊,家庭要造成一個尊重孩子、愛護孩子的良好環境。父母要把孩子當成“平等的朋友”,有的家長出差學習在外,都不忘給孩子寫封信,逢孩子生日,還從外地寄來熱烈的祝愿。孩子在這種良好的情感環境中生活、長大,他們會感到自由、舒暢、溫暖、幸福,有責任感。他們不會撒嬌,也不會懼怕父母,性情活潑,喜歡思考,有較強的語言表達能力,有同情心,肯關心人,有主見、有自制力。這樣的環境最能養成孩子的良好性格,也為教育孩子創設了最好的條件。那些品學兼優的好孩子,就生活在這樣家庭情感環境之中。
1、家庭成員之間的關系。
主要指家庭中各成員之間的親密程度及交往方式。對于孩子來說,最有利于其心理健康的就是家庭成員之間和睦融洽、互敬互愛,這種關系形成的防衛有安全感,情緒反應積極,易于形成開放的個性。與此相反,家庭成員如果關系不好,彼此間充滿矛盾、爭斗和敵對,則會直接損害兒童的心理健康,使兒童產生無助、孤獨、猜疑、退縮、脆弱或攻擊、敵對等心理。如有的家庭父母之間經常吵架,使兒童幼小的心靈過早蒙上了生活的陰影,承受著巨大的痛苦,最終的結果往往是這類家庭的兒童在內心深處過多地積淀下了各種消極的東西,使其形成封閉、冷漠、逃避現實、悲觀厭世的不良個性。所以,即使僅僅為了孩子,家長也有責任協調好家庭關系,給孩子提供一個溫暖和美的家庭環境。
同時,還應注意家庭成員之間的交往方式,應更多地選擇那些帶有感情色彩的、富有情趣的交往方式。每個成員在交往中都應積極主動,家人之間要多交流、多溝通,善于表達對其他成員的關愛。這樣不僅促進了兒童心理健康,而且也會使兒童學會任何更好地與他人交往。
2、父母親的生活態度及生活方式。
許多父母因生活中的波折或工作問題而變得消極,他們看問題往往只看到其不好的一面,在孩子面前或悶聲不響,或牢騷滿腹,生活中不在有追求,經常打牌、賭博等。這樣的生活方式與生活態度肯定對兒童的健康是不利的。所以,如果想讓孩子堅強、上進,家長必須先選擇積極的生活方式,改變不良的生活態度。
3、父母親的心理狀態。
父母親的心理如果不健康,則會直接影響兒童健康心理的形成。如有的父母親脾氣暴躁,動不動就發火,子女往往會有這樣的可能:要么畏懼膽小,要么粗暴易怒,甚至兩種特征兼而有之。亦有的家長長期苦悶抑郁,在家不愿講話,更沒有笑臉,這當然也會給孩子造成巨大的精神壓力。為此,家長也需學會心理調適的方法,改變自己的心態,改善不良個性,保證自己心理的健康。
二、父母的教養方式與孩子的心理健康
許多研究都證實了父母的教養方式是影響子女成就和心理健康的重要家庭因素。父母的教養方式對孩子的生活適應、學習行為、各項能力的心理發展是直接影響。
根據中科院王極盛教授的調查,把家長的教育方式分為四類:
A、過分保護型:過分保護就是父母都代勞了,父母就像保姆一樣干家務,幫助孩子解決一切問題,其實質就是溺愛。這使孩子失去了正常的、積極的自由發展的個性,結果培養出的孩子懦弱,依賴與無能。這種個性心理特征熄滅了孩子的創造欲望。處處需要別人指點與幫助,智力發展受到限制。
B、過分干涉型:過分干涉型家長就是限制孩子的言行、畫框框、定調子。孩子按父母的認識和意愿去活動,不能超越父母的指令。使孩子缺乏思維的批判性,做事沒主意,人云亦云,孩子不敢超越父母的認識,局限了孩子的思維,使孩子很少有發散性思維,思想被禁錮,沒靈氣,也會影響孩子將來的創造力。
C、嚴厲懲罰型:盡管不普遍,但還是存在。即教育孩子態度生硬,對子女缺乏感情,言語粗魯、方法簡單、強迫子女接受自己的看法與認識,孩子壓而不服,嘴上接受,心里不接受,常挖苦責備,甚至打罵孩子,損傷孩子的自尊心。這種教育方式,一方面可能使孩子的性格壓抑,心理自卑,遇事唯唯諾諾,缺乏獨立的能力,影響孩子健康人格的發展。同時也可能使孩子像父母一樣粗魯、冷酷,沒有教養。
D、溫暖理解民主式:這類家長能理性地指導孩子成長,對孩子在學習上要求不怎么多,但在做人要求孩子做一個正直的人,有用的人,不要求孩子考多少分,不施加壓力,只要盡力即可。給孩子創造好的學習環境,為此有的家長自己不看電視、少說話,父母對孩子從小到大沒有打罵。
家庭父母的價值觀、期望值、教養方式與孩子的心理和行為發展密切相關。家庭關系和諧,父母關愛,孩子長期在愉快心理氛圍中生活,個性開朗、活潑、聰明、大方能干。相反家庭中缺乏關愛,孩子不被父母按納,長期在壓抑、恐懼中成長,個性往往孤僻、膽小、自卑、冷漠。這說明人的心理活動能否處于積極健康的狀態是決定孩子心理品質的重要因素。
三、在家庭中培養孩子的非智力能力
人的成就大小或學生成績的優劣主要依賴兩個方面的因素:一是聰明才智或學習能力的強弱;二是學習中是否具備了正確的學習動機、濃厚的學習興趣、飽滿的學習熱情、堅強的學習毅力以及完美的個性。心理學上將前者稱之為智力因素,將后者稱之為非智力因素。家庭教育應該把著力點放在非智力因素的優化上。
1.動機的激發和控制
人在兒童時期就有各種各樣成就動機的出現,到青少年時期,這種動機已經很強烈了,但會帶有不少浪漫色彩,常出現好高騖遠的現象。因此家長一定要對孩子進行學習目的的教育,予以具體指導,使孩子的成就動機建立在切合自身實際的基礎上。動機正確且強度適中,學習效果就比較好,對孩子的動機錯誤或積極性偏低需要糾正或激發,而對過強的成就動機一定要進行調適。
2.興趣的催生和引導
有關調查表明,孩子的學習興趣、學習成績與家長的學習態度、學習興趣相關極大。優等生的家長一方面自己好學,另一方面也支持子女勤學,有的家長盡管自己文化水平不高,但對子女學習予以很大關心,同樣取得了好的效果;而學業不良學生家長則大多對學習無興趣。家長對孩子的期望要明確而切合實際,對其好的成績要予以恰如其分的表揚,對其不理想的成績要進行正確的歸因,以增強孩子的信心。青少年的學習興趣往往因年齡的變化而變化,因個性差異而不同。家長要隨時發現孩子的變化趨勢,適時采取新措施來培養孩子的興趣。
3.情緒、情感的培育和調適
家長要滿足孩子對愛的需要。如果沒有滿足孩子對愛的需求,他將會經常產生孤僻、焦慮、緊張、冷漠等不良情緒,這對其性格的完善十分不利。和孩子溝通情感,聆聽他們的要求和愿望,比給他們買昂貴的玩具、衣物更有益。家長應教會孩子愛,首先是學會愛家長,進而產生對祖國、人民、社會、自然和科學文化知識的愛。青少年產生了愛,就會產生責任心和義務感。父母應隨時隨地密切注視孩子的情緒變化,注意調適孩子不良的情緒和情感,要教育孩子懂得諒解和寬容,保持謙虛誠懇的人際態度,扼制虛榮、高傲、妒嫉等不良心理品質。
4.意志的磨煉和強化
意志力宜自早期培養。幼兒階段的孩子可塑性很強,是意志培養的難得良機。如果在此階段忽視了兒童的意志培養,所造成的損失恐怕日后再花成倍的力氣也難以彌補。家長要抓住孩子獨立性的萌動期,積極引導孩子體驗勞動的愉快和成功的歡樂,放手讓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創造條件為孩子提供發展獨立能力的機會。挫折和失敗是每個人必須面對的人生境遇,要學會做人首先得經得起挫折和磨難。因此,家長不能溺愛和放任孩子,必須給孩子提供一些“苦”的情緒體驗,采取適度的責與罰,使青少年具備一定的抗挫折能力,這將對他的終生有利。
5.性格、個性的完善和優化
性格是影響一個人成長的重要因素,而責任心、事業心、勤奮、勇敢、獨立性、自信心和謙遜、寬厚等性格與成才的關系則尤為密切。氣氛民主平等、和睦愉快、樂觀向上的家庭是造就孩子優良性格的適宜土壤。父母對孩子的教養要動之以情,對孩子不能過分照顧或強行干涉;父母遇到挫折不要在孩子身上宣泄;家長與孩子要經常平等對話、談心。孩子完善的性格和個性就來自于這種完美的家庭教育和環境。
總之,家長在維護兒童心理健康方面有重要的責任。為了孩子的未來,我們應該創造有利于兒童心理健康發展的家庭環境,以培養兒童良好的心理素質。
【如何對孩子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相關文章:
談如何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11-19
淺談如何對幼兒進行體育教育12-06
如何關注孩子心理健康?10-08
如何更好的進行大學音樂專業教育03-05
如何教育孩子交朋友08-17
如何面對孩子心理健康的“黃金時期”12-02
創業如何進行?如何構想?03-01
試論如何進行小班幼兒安全教育12-06
2017小升初如何進行銜接教育03-09
對幼兒如何進行假期家庭教育論文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