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式比拼
中國父母沿襲了千百年的萬能武器來激勵孩子進步,那就是比拼。下面心理網小編想跟大家聊聊中國式比拼!
攀比傷害了我們的同情心
老師的話讓我想到了我所知道的兄弟倆——
事實上,我認識的那個人是哥哥。話說這個哥哥,小時候是一枚學渣,一開始還好,他和所有同齡人一樣,是一個幸福快樂的小孩。
可是后來,可怕的事情發生了,他的弟弟出生了,最可怕的是,他的弟弟還是個學霸!
“我的整個童年就是一個不斷被我的學霸弟弟碾軋的悲催史你知道嗎?我爸我媽給我開完家長會是垂頭喪氣的,給我弟弟開完家長會是揚眉吐氣的。然后他們就不停地在我耳朵邊嘮叨:你要像你弟弟一樣該多好,你要像你弟弟一樣該多好,你弟弟永遠第一名,你永遠只有二十幾名!”
那位哥哥給我講這個故事的時候已經40多歲了,他現在是個事業非常成功的人,無論是住的房子開的車賺得錢都比他弟弟好得多和多得多,所以他才可以有勇氣去回憶童年,思考人生。
“搞笑的是,現在我和我弟弟角色互換了,我變成我爸我媽的驕傲了,上次過年,我弟弟花半個月工資給我媽買了一件5000塊的大衣,我媽居然對他說:‘你哥上次給我買了2萬塊的包包我還沒來得及背呢!”
我相信,這對兄弟的父母,他們的本意其實是好的,他們只是想用“比較”——這個中國父母沿襲了千百年的萬能武器來激勵孩子進步——小時候是想激勵哥哥好好學習,長大了是想激勵弟弟努力賺錢、事業有成,或者再說得功利一些,是想通過攀比來激勵兩個人一起好好孝敬他們。
可是他們得到了什么結果呢?現在兄弟倆見面是這個情形——
“書呆子,你好!”
“暴發戶,你好!”
爸爸媽媽,現在你們幸福嗎?
哥哥對我說:“我活到40多歲,才意識到我從前真的對弟弟太刻薄了,可是我忍不住,我每次見到他就本能地覺得他很討厭,其實仔細想想,他又真的討厭在哪里呢?后來我明白了,我是在怪他偷走了我童年的幸福感啊。”
父母不恰當的比較,令兄弟關系陷入尷尬狀態
這個故事是否似曾相識,對,在我們中國爸媽的嘴里,永遠有一個“別人家的孩子”。
對,“別人家的孩子”哪里都比我們更好,可是,“別人家的孩子”無疑是世界上最討厭的人!
在哥哥和弟弟的故事里,“別人家的孩子”時而是弟弟,時而是哥哥。
等到了學校和社會,那個“別人家的孩子”,可能又變成了學習第一名的孩子,業務比我強的精英,和掙錢比我多的那些人。
所以我們的心理很脆弱,我們一會兒是哥哥,一會兒又是弟弟。在我們的整個童年里,我們不是在碾軋別人,就是在被別人碾軋。因為沒有一個人可以永遠都是第一名。
所以我們拼盡全力奔跑,目標是超越一個又一個的假想敵,我們的生活很刺激,卻完全忽略了路上的風景,我們得到第一的時候沾沾自喜,而當我們用盡全力也得不到第一的時候,我們會很嫉妒地說:
“呸!呸!呸!”
看見比我們有錢的人,我們說:“那個人肯定是靠關系靠他爹”;
看到比我拼比我牛的人,我們說:“他沒準回頭就離婚,改天就要得絕癥!”
真的看到得了絕癥的,就上網跟貼哈哈哈:“叫你牛,你牛什么牛!”
看,其實從童年開始,我們對他人的同情心,我們的善意,我們感受他人痛苦的能力,就在一次又一次的比較和被比較中,被磨損殆盡。
放眼望去,原來我們的人生就是一場比賽啊!
可是在這場比賽里,沒有一個人是真正的贏家。
攀比偷走了團隊意識
我兒子的班級有一項活動,叫做“披薩派對”;顒右巹t是這樣的——
給每一個好好表現的小朋友發玻璃球,比如說,今天小紅幫助了同學,獎勵一個玻璃球,明天小明自覺擦好了全班的桌子,獎勵一個玻璃球……所有的玻璃球放在一個大瓶子里,等到瓶子裝滿了,就舉辦一個披薩派對,所有的小朋友一起吃披薩做游戲。
我兒子積極性特別高,他還很聰明地找到了一個得到玻璃球的好方法——幫助忘記帶飯的小朋友買午餐,結果不到一個月就花掉了100多美金。
我覺得這個游戲太扯了,難道從來不做好事情的孩子最后也可以得到披薩嗎?
我就對莫爾老師說:“我告訴你一個更好的辦法吧,你每天統計每個孩子得到的玻璃球的數量,然后給他們排名次!得第一名最多的孩子可以吃最大的那塊披薩!得最后一名的孩子沒有披薩。”
莫爾老師又一次被我的智慧所折服了,她再一次用盡耐心對我說:“我們的游戲不光是要培養孩子樂于助人的好習慣,它更是一個團體活動,每個孩子都是作為團隊的一分子在奮斗。每個人都會因為其他人的成就而感到由衷地高興啊。”
有人說過:“中國人在單打獨斗的時候是一條龍,而在需要團體合作的時候,卻經常互相拆臺。”
這是因為,我們從小就習慣單打獨斗了好不好。我們的字典里到處都是“比”,我要排除萬難,戰勝別人,才能得到最后的勝利。
但人類之所以能發展到今天,不正因為我們是分工明確,既各有所長,又能高效協作的群體動物嗎?
攀比磨滅孩子的天分
前段時間,我在兒子參加的鋼琴演出上見到了一個特別有天分的華人男孩,他和我兒子的歲數一樣大,我兒子還在彈簡單的練習曲呢,他已經開始彈完整版《致愛麗絲》了。
我好奇地問老師他學習了多長時間,老師說:“他只學了半年。不過,這個孩子實在很愛音樂,自己求父母幫他上網下載曲子學習,5歲的孩子,一天能主動練習四個小時鋼琴。”
多有天分的孩子!老師于是想收這個男孩當關門弟子,培養他上音樂學院。沒想到男孩的媽媽聽了,堅決表示反對,說彈琴隨便彈彈就行了。
“那他們當初為什么要送孩子學鋼琴呢?”我問。
“很簡單,因為所有華人的孩子都要學鋼琴啊。”
“那為什么又不讓他選擇自己喜歡的音樂專業呢?”
“也很簡單啊,專門搞音樂一般很窮,是會被大家笑話的。”老師說,“孩子的媽媽說了,孩子那么聰明,無論如何都要上醫學院或者當工程師的。”
看,學鋼琴因為大家都學,當醫生因為大家都想當,學奧數因為大家都在學……我們擠破了頭,只因為自己的孩子就不應該和別人不一樣。
我們的華人朋友圈里流傳一個笑話,說“在美國的印度人只有兩種職業:醫生和工程師”,事實上,華人又何嘗不是如此呢?
那么,如果扎克伯格的爸爸、比爾·蓋茨的爸爸,聽說他們倆要退學創業,就毫不猶豫地一巴掌拍過去,說:“別人都好好上學,你也必須好好畢業!”今天的世界,又會是什么樣子呢?
攀比帶來無力感
曾經有讀者給我留言,大概意思是說:你一天到晚說要培養孩子的創造性,保護孩子的想像力。都按老美的教育法,萬一以后中國培養出了一堆愛因斯坦,都去搞研究了,還有誰來踏踏實實地工作,建設偉大的社會主義呢?
我想說:這是不可能發生的事情。
為什么呢?很簡單,我們沒有愛因斯坦的智商呀!
有人估計,愛因斯坦的智商在160到190之間。咱們一般正常人90就能生活自理,聰明的110,智商超過130就算“有天賦”了。
很遺憾,也很殘酷,從生下來開始,我們每個人的起跑線就都是不一樣的。先別提拼爹拼錢拼背景了,我們就算光拼基因,就根本沒法比過那些很牛的牛人啊!
不說遠的,先說在2015年證明了困擾數學界80多年“埃爾德什差異”的華裔神童陶哲軒,他7歲讀高中,9歲讀大學,10歲到12歲拿了三塊世界奧林匹克數學競賽獎牌,13歲奪得奧數金牌,至今還是這一記錄的保持者。16歲獲得學士學位,21歲獲得普林斯頓大學博士學位,24歲就當上了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教授。
好吧,就比一項——7歲讀高中,單是這項我就做不到啊,我7歲的時候連自己的名字還經常寫錯呢。
可是,他還不是最厲害的小孩哦。
邁克爾·科爾尼,美國神童,多項早慧世界記錄保持者,他4個月大就會說話,6個月看兒科醫生的時候,他對醫生說:“我的左耳發炎了。”然后當場就把醫生給嚇尿了。
看,這就是基因的差距啊,盡管我拼命胎教,各種努力,科學早教,我兒子6個月大的時候還是只會兜著尿布瞎哼哼啊。
記得剛到美國的那會兒,我信心爆棚地對我老公說:“好了,聽說美國名牌大學多,所以從現在開始,我要好好培養我兒子啦,我要培養他上斯坦福!上耶魯!上牛津!”
我老公白了我一眼,說:“你上的什么大學?我又上的什么大學?”
我說:“某旦。”
我老公說:“你能考上斯坦福嗎?”
我很有自知之明地說:“不能。”
“你自己都做不到的事情,為什么要逼著你的孩子去做到啊。他又沒有發生基因突變。”
說得好有道理,我居然無法反駁。
所以,別沒事老去拿孩子和別人比,我們自己如果是一棵小草,干嘛期待孩子就一定能長成大樹?
幸運的是,我們完全不需要和高智商們拼做數學題,小草也有小草的優勢啊。
就拿愛因斯坦來說吧,他就有一個地方不如我——他寫的'相對論就沒幾個人能看懂。
所以,我就靠寫寫字,也一樣能獲得成就感。
我不用當愛因斯坦,我也一樣可以很快樂。
從前有個段子,說李嘉誠早飯吃幾百塊錢的荷包蛋,可是,我吃吃幾塊錢的荷包蛋也可以吃得很飽啊。
你看孩子們,他們有個最棒的優點,你就算給他一只蟲子,他都能快樂地玩上半天,可是,等他長大以后,就算買套豪宅買輛豪車,它們所帶來的快樂也不一定比得上童年的那只蟲子。
教育其實很簡單,因為有些天賦是孩子與生俱來的,比如獲得快樂的能力——我們只需要好好保護這種能力就好。
可是教育也很不簡單,要在那么紛擾的世界里保護這樣的能力,不知需要多大的智慧和勇氣。
攀比偷走我們的幸福
我們許多中國父母,之所以感到不幸福,感到壓力山大,并不是因為孩子成績差,也不真是因為孩子沒法進到特別好的學校去。我們之所以不快樂,是因為擔心如果孩子進不了好學校,考不出好成績,就會在未來的人生里,比不過“隔壁家的小王”,比不過“同事家的小李”,或者比不過“老同學家的小張”。
討厭的是小王小李小張千千萬,碰到一個超過我家娃的,就足以傷害到我的幸福感。
而家長的不幸福,必將會潛移默化地,傳遞到下一代那里去。
在幸福感方面,作為在美國就讀的小學生的家長,我還是非常滿意的。因為我找不到比較的對象,雖然我兒子每學期末會接受一次標準測試,得到一些3分4分的分數(4分是很好,3分是比較好的意思),但我完全不知道他在班里的排名,我看不到別人的成績,我只知道他的同學塞維爾和魯道夫的高矮胖瘦,卻不知道我兒子比他們成績好呢,還是比他們成績差。
一開始我很不習慣,但是后來,我卻慢慢發現,當腳步慢下來的時候,我突然變得更加智慧了,我更有耐心,更知道如何去欣賞孩子的優點——
比如,我突然發現,他很有想像力,編的故事引人入勝;
再比如,他情商很高,能夠用幽默的話幾句就化解掉別人的爭執;
他是很有同情心的孩子;
他的字寫得很干凈……
以上這些,全都和成績沒有半毛錢關系,可如果我是個焦慮的小一生家長,我還能心平氣和地看到他的所有這些優點嗎?
如果他天天調皮搗蛋,在學校排名墊底,我恐怕只會天天看他不順眼,動不動就想要打他一頓屁股吧。
不要攀比,但要拼搏
接下來又有人說了,那好吧,你的意思是——我們不要和別人比了,我們就知足常樂地躺在那里,什么也不學,什么也不干,快樂地混吃等死是不是?
不是的!在這個世界上,有一種“比”是非常必要的,那就是——和自己比。
我今天要比昨天學到更多,我今天要比昨天更努力,我每天都要成為一個更好的自己!
這樣的比較才像話嘛!因為“今天的自己”,和“昨天的自己”,除了歲數老一點,其他各方面的條件都是一樣的,你們倆有同樣的基因,同樣的相貌,同樣的背景,甚至還有同樣的爸爸……這才是最公平的比拼。
和自己比,你不會有嫉妒,不會有無力感,你既會心氣平和,又能斗志昂揚。
而我更喜歡把這種和自己比拼的過程,稱為“拼搏”。
這也正是美國教育所提倡的——鼓勵努力的過程,而并不執著于努力的結果。
你只要真的盡力了,就好。
春天,你種下一顆種子,夏天,它長出一棵小苗。世界上沒有完全相同的兩片葉子,無論如何,他們都是你的孩子,無論如何,他們都有獨一無二的美。
【中國式比拼】相關文章:
團隊搞笑比拼室內游戲09-23
告別中國式英語09-30
PPT技能制作大比拼11-08
韓國留學知名院校;ū绕09-03
成語大比拼活動方案11-26
玩具創意比拼的拓展游戲01-03
中國式職場法則「典型」11-22
淺談中國式的教育11-19
中國式商務談判04-18
留學意大利的優劣大比拼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