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tt id="5hhch"><source id="5hhch"></source></tt>
    1. <xmp id="5hhch"></xmp>

  2. <xmp id="5hhch"><rt id="5hhch"></rt></xmp>

    <rp id="5hhch"></rp>
        <dfn id="5hhch"></dfn>

      1. 高中數學說課稿

        時間:2024-06-07 15:25:34 高中說課稿 我要投稿

        高中數學說課稿(集合15篇)

          作為一名為他人授業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進行說課稿編寫工作,說課稿有助于教學取得成功、提高教學質量。我們應該怎么寫說課稿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高中數學說課稿,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高中數學說課稿(集合15篇)

        高中數學說課稿1

        尊敬的各位考官:

          大家好,我是今天的X號考生,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正弦定理》。

          新課標指出:高中教育屬于基礎教育,具有基礎性,且具有多樣性與選擇性,使不同的學生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今天我將貫徹這一理念從教材分析、學情分析、教學過程等幾個方面展開我的說課。

          一、說教材

          教師對教材的掌握程度,是評判一位教師是否能上好一堂課的基本標準。在正式內容開始之前,我要先談一談對教材的理解。

          《正弦定理》是人教A版必修5第一章第一節的內容,其主要內容是正弦定理及其應用。此前學習了三角函數的相關知識,且積累很多的證明、推導的經驗,為本節課的學習都起到了一定的鋪墊作用。本節課的學習,也為以后學習和解決生活中的一些問題提供幫助。因此本節的學習有著極其重要的地位。

          二、說學情

          合理把握學情是上好一堂課的基礎,下面我來談談學生的實際情況。

          這一階段的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且在知識方面也有了一定的積累。所以,教學中,利用學生的特點以及原有經驗進行教學,增強學生的課堂參與度。

          三、說教學目標

          根據以上對教材的分析以及對學情的把握,我制定了如下三維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能證明正弦定理,并能利用正弦定理解決實際問題。

          (二)過程與方法

          通過正弦定理的推導過程,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在正弦定理的推導過程中,感受數學的嚴謹,提升對數學的興趣。

          四、說教學重難點

          我認為一節好的數學課,從教學內容上說一定要突出重點、突破難點。而教學重點的確立與我本節課的內容肯定是密不可分的。那么根據授課內容可以確定本節課的教學重點為:正弦定理。難點:正弦定理的證明。

          五、說教法和學法

          現代教學理論認為,在教學過程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教學的一切活動都必須以強調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為出發點。根據這一教學理念,結合本節課的內容特點和學生的年齡特征,本節課我采用講授法、啟發法、練習法、小組合作、自主探究等教學方法。

          六、說教學過程

          在這節課的教學過程中,我注重突出重點,條理清晰,緊湊合理。各項活動的安排也注重互動、交流,最大限度的調動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主動性。

          (一)導入新課

          首先是導入環節,我將采用溫故知新的導入方式。

          復習初中學習的任意三角形中的邊和角存在什么樣的關系。在學生回顧之后,再提問:能否得到這個邊、角關系準確量化的表示?引出本節課學習的內容——正弦定理。

          通過溫故知新的導入方式,能為本節課的后續的教學做好鋪墊。

          (二)講解新知

          接下來是新課講授環節,我將分為四部分,分別為在直角三角形中推導正弦定理、在銳角三角形中推導正弦定理、在鈍角三角形中推導正弦定理以及正弦定理的.應用。

          素的過程叫做解三角形。

          在介紹完正弦定理后,接下來介紹正弦定理的應用。通過提問:我們利用正弦定理可以解決一些怎樣的解三角形問題呢?總結:如果已知三角形的任意兩個角與一邊,由三角形內角和定理,可以計算出三角形的另一角,并由正弦定理計算出三角形的另兩邊;如果已知三角形的任意兩邊與其中一邊的對角,應用正弦定理,可以計算出另一邊的對角的正弦值,進而確定這個角和三角形其他的邊和角。

          整節課,本著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設計理念,結合教學內容和學生的特點,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采用層次性的問題,一步步引導學生思考交流、發現知識。并且在整個過程中,講授法、引導法、合作探究等多種教學方法的使用,不但讓學生學會知識,也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通過這樣的設計,提升學生學習數學的信心,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

          (三)課堂練習

        高中數學說課稿2

          一、教學背景分析

         。ㄒ唬┙滩牡匚环治觯骸稒E圓及其標準方程》是繼學習圓以后運用“曲線與方程”思想解決二次曲線問題的又一實例,從知識上說,本節課是對坐標法研究幾何問題的又一次實際運用,同時也是進一步研究橢圓幾何性質的基礎;從方法上說,它為進一步研究雙曲線、拋物線提供了基本模式和理論基礎,因此本節課起到了承上啟下的重要作用、

         。ǘ┲攸c、難點分析:本節課的重點是橢圓的定義及其標準方程,標準方程的推導是本節課的難點,要突破這一難點,關鍵是引導學生正確選擇去根式的策略、

         。ㄈ⿲W情分析:在學習本節課前,學生已經學習了直線與圓的方程,對曲線和方程的思想方法有了一些了解和運用的經驗,對坐標法研究幾何問題也有了初步的認識,因此,學生已經具備探究有關點的軌跡問題的知識基礎和學習能力,但由于學生學習解析幾何還不長、學習程度也較淺,并且還受到這一年齡段學習心理和認知結構的影響,在學習過程中難免會有些困難、如:由于學生對運用坐標法解決幾何問題掌握還不夠,因此從研究圓到橢圓,學生思維上會存在障礙、

          二、教學目標設計

          (一)知識目標:掌握橢圓的定義及其標準方程;會根據條件寫出橢圓的標準方程;通過對橢圓標準方程的探求,再次熟悉求曲線方程的一般方法、

         。ǘ┠芰δ繕耍簩W生通過動手畫橢圓、分組討論探究橢圓定義、推導橢圓標準方程等過程,提高動手能力、學習能力和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三)情感目標:在形成知識、提高能力的過程中,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培養學生勇于探索、敢于創新的、

          三、教法學法設計

         。ㄒ唬┙虒W方法設計:為了更好地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我主要采用探究式教學方法、一方面我通過設置情境、問題誘導充分發揮主導作用;另一方面學生通過對我提供的素材進行直觀觀察→動手操作→討論探究→歸納抽象→總結規律的過程充分體現主體地位、

          使用多媒體輔助教學與自制教具相結合的設計,實現多媒體快捷、形象、大容量的優勢與自制教具直觀、的優勢的結合,既突出了知識的產生過程,又增加了課堂的趣味性、

          1、掌握橢圓的定義,掌握橢圓標準方程的兩種形式及其推導過程;

          2、能根據條件確定橢圓的標準方程,掌握運用待定系數法求橢圓的標準方程;

          3、通過對橢圓概念的引入教學,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探索能力;

          4、通過橢圓的標準方程的推導,使學生進一步掌握求曲線方程的一般方法,并滲透數形結合和等價轉化的思想方法,提高運用坐標法解決幾何問題的能力;

          5、通過讓學生大膽探索橢圓的定義和標準方程,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創新意識、

          四、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1、知識結構

          2、重點難點分析

          重點是橢圓的定義及橢圓標準方程的兩種形式、難點是橢圓標準方程的建立和推導、關鍵是掌握建立坐標系與根式化簡的方法。

          橢圓及其標準方程這一節教材整體來看是兩大塊內容:一是橢圓的定義;二是橢圓的標準方程、橢圓是圓錐曲線這一章所要研究的三種圓錐曲線中首先遇到的,所以教材把對橢圓的研究放在了重點,在雙曲線和拋物線的教學中鞏固和應用、先講橢圓也與第七章的圓的方程銜接自然、學好橢圓對于學生學好圓錐曲線是非常重要的。

          (1)對于橢圓的定義的理解,要抓住橢圓上的點所要滿足的條件,即橢圓上點的幾何性質,可以對比圓的定義來理解、

          另外要注意到定義中對“常數”的限定即常數要大于、這樣規定是為了避免出現兩種特殊情況,即:“當常數等于時軌跡是一條線段;當常數小于時無軌跡”。這樣有利于集中精力進一步研究橢圓的標準方程和幾何性質、但講解橢圓的定義時注意不要忽略這兩種特殊情況,以保證對橢圓定義的準確性。

         。2)根據橢圓的定義求標準方程,應注意下面幾點:

         、偾的方程依賴于坐標系,建立適當的坐標系,是求曲線方程首先應該注意的地方、應讓學生觀察橢圓的圖形或根據橢圓的定義進行推理,發現橢圓有兩條互相垂直的對稱軸,以這兩條對稱軸作為坐標系的兩軸,不但可以使方程的推導過程變得,而且也可以使最終得出的方程形式整齊和簡潔。

         、谠O橢圓的焦距為,橢圓上任一點到兩個焦點的距離為,令,這些措施,都是為了簡化推導過程和最后得到的方程形式整齊、簡潔,要讓學生認真領會、

         、墼诜匠痰耐茖н^程中遇到了無理方程的化簡,這既是我們今后在求軌跡方程時經常遇到的問題,又是學生的難點、要注意說明這類方程的化簡方法:①方程中只有一個根式時,需將它單獨留在方程的一側,把其他項移至另一側;②方程中有兩個根式時,需將它們分別放在方程的兩側,并使其中一側只有一項、

         、芙炭茣蠈E圓標準方程的推導,實際上只給出了“橢圓上點的坐標都適合方程“而沒有證明,”方程的解為坐標的點都在橢圓上”、這實際上是方程的同解變形問題,難度較大,對同學們不作要求。

         。3)兩種標準方程的橢圓異同點

          中心在原點、焦點分別在軸上,軸上的橢圓標準方程分別為:它們的相同點是:形狀相同、大小相同,都有,、不同點是:兩種橢圓相對于坐標系的位置不同,它們的焦點坐標也不同、橢圓的焦點在軸上標準方程中項的分母較大;橢圓的焦點在軸上標準方程中項的分母較大、另外,形如中,只要,同號,就是橢圓方程,它可以化為。

         。4)教科書上通過例3介紹了另一種求軌跡方程的常用方法——中間變量法、例3有三個作用:是教給學生利用中間變量求點的軌跡的方法;第二是向學生說明,如果求得的點的軌跡的方程形式與橢圓的標準方程相同,那么這個軌跡是橢圓;第三是使學生知道,一個圓按某一個方向作伸縮變換可以得到橢圓。

        高中數學說課稿3

          一、教材分析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節課教學內容是高一(下)第四章4.6節第一課時(兩角和與差的余弦)。本節內容是三角恒等變形的基礎,是正弦線、余弦線和誘導公式等知識的延伸,同時,它又是兩角和、差、倍、半角等公式的“源頭”。兩角和與差的正弦、余弦、正切是本章的重要內容,對于三角變換、三角恒等式的證明和三角函數式的化簡、求值等三角問題的解決有著重要的支撐作用。本課時主要講授平面內兩點間距離公式、兩角和與差的余弦公式以及它們的簡單應用。這節內容在高考中不但是熱點,而且一般都是中、低檔題,是一定要拿到分的題。

          教學重點:兩角和與差的余弦公式的推導與運用。

          教學難點:余弦和角公式的推導以及應用,學會恰當代換、逆用公式等技能。

          二、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掌握利用平面內兩點間的距離公式進行C(α+β)公式的推導;

          2、能用代換法推導C(α-β)公式;

          3、初步學會公式的簡單應用和逆用公式等基本技能。

         。ǘ┠芰δ繕耍

          1、通過公式的推導,在培養學生三大能力的基礎上,著重培養學生獲得數學知識的能力和數學交流的能力;

          2、通過公式的靈活運用,培養學生的轉化思想和變換能力。

         。ㄈ┣楦心繕耍

          1、通過觀察、對比體會公式的線形美,對稱美

          2、通過教師啟發引導,培養學生不怕困難,勇于探索勇于創新的求知精神。

          三、學情分析:

          根據現在的學生知識遷移能力差、計算能力差的特點,第一節課不要太多公式應用。

          四、教法分析

          1、創設情境----提出問題----探索嘗試----啟發引導----解決問題。

          引導學生建立一直角坐標系xOy,同時在這一坐標系內作單位圓O,并作出角,使角的始邊為Ox,交圓O于點,終邊交圓O于點;角的始邊為O,終邊交圓O于,角的始邊為O,終邊交圓O于點,并引導學生用的三角函數標出點的坐標。并充分利用單位圓、平面內兩點的距離公式,使學生弄懂由距離等式化得的三角恒等式,并整理成為余弦的和角公式,從而克服本課的難點。

          2、教具:多媒體投影系統。(多媒體系統可以有效增加課堂容量,色彩的強烈對比可以突出對比效果;動畫的應用可以將抽象的問題直觀化,體現直觀性原則。)

          五、學法指導

          1、能靈活求寫角的終邊與單位圓的交點坐標,并結合平面幾何知識推證出公式。

          2、本節的中心公式是,然后對作不同的特值代換可得其他公式,故靈活適當的代換是學好本節內容的基礎。

          3、讓學生注意觀察、對比兩角和與差的余弦公式中正弦、余弦的順序;角的順序關系,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并通過觀察體會公式的對稱美。

          在教學過程中,啟動學生自主性學習,自得知識,自覓規律,自悟原理,主動發展思維和能力。

          六、教學過程

         。ㄒ唬┬抡n引入,產生對公式的需求。

          1、學生先討論“ =cos(450+300)=cos450+cos300是否成立?”。(學生可能通過計算器、量余弦線的長度、特殊角三角函數值和余弦函數的值域三種途徑解決問題)。得出cos(450+300)≠cos450 +cos300。進而得出cos(α+β)≠cosα+cosβ這個結論。那么此時又是多少,75°,15°雖然不是特殊角,但有某種特殊性,即可以表示成特殊角的和與差。那么能不能由特殊角的三角函數值來表示這種和角與差角的三角函數值?

          2、如果特殊角可以,對一般的兩個角,當它的三角函數值已知時,能否求出和與差的三角函數值?即能否用單角的三角函數來表示復角的三角函數呢?提出cos(α+β)又等于什么呢?寫出標題。

         。ǘ╊A備知識

          在解決上面的`問題之前,我們先來作一點準備,解決“平面內兩點間距離的公式”這一問題。

         。1)回憶初中學習過的數軸上的兩點間的距離公式

         。2)通過上面的復習,我們已經熟悉了數軸上兩點間距離公式。那么,平面內兩點間距離與這兩點的坐標有什么樣的關系呢?(通過課件演示讓學生體會平面內兩點間距離和同一坐標軸上兩點間距離的關系)

          平面內兩點間距離公式推導分析:設P1(x1,y1),P2(x2,y2)由勾股定理聯想從P1、P2分別作X、Y軸的垂線,則有:M1(x1,0),M2(x2,0),N1(0,y1),N2(0,y2)。通過演示課件P1Q= M1M2=│x2-x1│ QP2= N1N2=│y2-y1│根據勾股定理寫出P1P22=P1Q2+QP22=(x2-x1)2+(y2-y1)2。由此得平面內P1(x1,y1)、P2(x2,y2)兩點間的距離公式:P1P2= (x2-x1)2+(y2-y1)2

          習:P(3,-1),Q(-3,-9)求PQ(建議這部分不要花太多時間)

         。3)、復習單位圓上點的坐標表示,為推導公式作鋪墊。

         。ㄈ┕酵茖

          我們要用α、β、α+β的三角函數來表示α+β的余弦,那么就得作出α、β、α+β的角,構造α、β、α+β的角時,聯想建坐標系、作單位圓。(1)分別指出點P1、P2、P3的坐標。(2)求出弦P1P3的長。(3)思考構造弦P1P3的等量關系。當發現|P1P3|可以用cos(α+β)表示時,想到應該尋找與P1P3相等的弦,從而才想到作出角(-β)。

          在直角坐標系內做單位圓,并做出任意角α,α+β和-β。它們的終邊分別交單位圓于P2、P3和P4點,單位圓與X軸交于P1。則:P1(1,0)、 P2(cosα,sinα)、P3(cos(α+β),sin(α+β))、

          1.根據“同圓中相等的圓心角所對的弦相等”得到距離等式

          2.將轉化為三角恒等式,逐步變形整理成余弦的和角公式。

          [cos(α+β)-1]2+sin2(α+β)=[cos(-β)-cosα]2+[sin(-β)-sinα]2展開,整理得2-2cos(α+β)=2-2cosαcosβ+2sinαsinβ

          所以cos(α+β)=cosαcosβ-sinαsinβ.記作

          注意:(1)公式的結構特征:左邊是兩角和的余弦,右邊是兩兩同名函數的積。

          (2)公式的記憶口訣:哥哥撿傘傘(用音譯,讓學生覺得有趣并得以記住公式)

          (3)公式的用途:用單角α、β的三角函數來表示復角的α+β余弦

         。4)注意強調公式中α、β是任意角。因為α、β是任意角,且兩點間的距離公式具有一般性,所以此公式適用于任意角,具有一般性。以后可以用此公式導出其它公式,如用-β去代替β導出C(α-β) 。

         。ㄋ模┕綉

          正因為α、β的任意性,所以賦予C(α+β)公式的強大生命力。

          提問:

          1、請用特殊角分別代替公式中α、β,你會求出哪些非特殊角的值呢?

          讓學生動筆自由嘗試、主動探索。同學會求cos15°、cos75°、cos105°等。

          2、若β固定,分別用代替α,你將發現什么結論呢?

          用C(α±β)公式得到證明:讓學生發現C(α±β)公式是誘導公式的推廣,誘導公式是C(α±β)公式的特殊情況。當其中一個角是的整數倍時用誘導公式較好。

          由P1P3=P2P4(同圓相等的

          圓心角所對弦相等)及兩點

          間距離公式,得:

          [cos(α+β)-1]2+[sin(α+β)-0]2

          =[cos(-β)-cosα]2+[sin(-β)-sinα]2

          展開整理合并得:

          cos(α+β)=cosα cosβ-sinαsinβ這就是兩角和的余弦公式。(其中α,β為任意角)將其中β換成-β,公式仍成立:

          cos(α+ β)=cosαcosβ -sinαsinβ

          cos(α+(-β))= cosαcos(-β)-sinαsin(-β)

          化簡得兩角差的余弦公式:

          cos(α-β)= cosαcosβ+sinαsinβ

          求證:(1)cos(-α)= sinα

         。2)sin(-α)= cosα

          證明:

          (1)cos(-α)=cos cosα+sin sinα

          =sinα

         。2)sin(-α)=cos[ -(-α)]

          =cosα

          證明(1)、(2)的結論即為誘導公式。

          例1、利用和(差)角公式求750、150角的余弦。

          分析:將750可以看成450+300而450和300均為特殊

          角,借助它們即可求出750的余弦。(學生自己完成)

          解:cos750 = cos(450+300)

          = cos450cos300 -sin450sin300

          = ×- ×

          =cos150

          = cos(450-300)

          = cos450cos300+sin450sin300

        高中數學說課稿4

          一、教材分析

          1、從在教材中的地位與作用來看

          《等比數列的前n項和》是數列這一章中的一個重要內容,它不僅在現實生活中有著廣泛的實際應用,如儲蓄、分期付款的有關計算等等,而且公式推導過程中所滲透的類比、化歸、分類討論、整體變換和方程等思想方法,都是學生今后學習和工作中必備的數學素養。

          2、從學生認知角度看

          從學生的思維特點看,很容易把本節內容與等差數列前n項和從公式的形成、特點等方面進行類比,這是積極因素,應因勢利導。不利因素是:本節公式的推導與等差數列前n項和公式的推導有著本質的不同,這對學生的思維是一個突破,另外,對于q=1這一特殊情況,學生往往容易忽視,尤其是在后面使用的過程中容易出錯。

          3、學情分析

          教學對象是剛進入高中的學生,雖然具有一定的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邏輯思維能力也初步形成,但由于年齡的原因,思維盡管活躍、敏捷,卻缺乏冷靜、深刻,因此片面、不嚴謹。

          4、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公式的推導、公式的特點和公式的運用。

          教學難點:公式的推導方法和公式的靈活運用。

          公式推導所使用的"錯位相減法"是高中數學數列求和方法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它蘊含了重要的數學思想,所以既是重點也是難點。

          二、目標分析

          知識與技能目標:

          理解并掌握等比數列前n項和公式的推導過程、公式的特點,在此基礎上能初步應用公式解決與之有關的問題。

          過程與方法目標:

          通過對公式推導方法的探索與發現,向學生滲透特殊到一般、類比與轉

          化、分類討論等數學思想,培養學生觀察、比較、抽象、概括等邏輯思維能力和逆向思維的能力。

          情感與態度價值觀:

          通過對公式推導方法的探索與發現,優化學生的思維品質,滲透事物之間等價轉化和理論聯系實際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

          三、過程分析

          學生是認知的主體,設計教學過程必須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盡可能地讓學生去經歷知識的形成與發展過程,結合本節課的特點,我設計了如下的教學過程:

          1、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在古印度,有個名叫西薩的人,發明了國際象棋,當時的印度國王大為贊賞,對他說:我可以滿足你的任何要求。西薩說:請給我棋盤的64個方格上,第一格放1粒小麥,第二格放2粒,第三格放4粒,往后每一格都是前一格的兩倍,直至第64格。國王令宮廷數學家計算,結果出來后,國王大吃一驚。為什么呢?

          設計意圖:設計這個情境目的是在引入課題的同時激發學生的興趣,調動學習的積極性。故事內容緊扣本節課的主題與重點。

          此時我問:同學們,你們知道西薩要的是多少粒小麥嗎?引導學生寫出麥?倲。帶著這樣的問題,學生會動手算了起來,他們想到用計算器依次算出各項的值,然后再求和。這時我對他們的這種思路給予肯定。

          設計意圖:在實際教學中,由于受課堂時間限制,教師舍不得花時間讓學生去做所謂的"無用功",急急忙忙地拋出"錯位相減法",這樣做有悖學生的認知規律:求和就想到相加,這是合乎邏輯順理成章的事,教師為什么不相加而馬上相減呢?在整個教學關鍵處學生難以轉過彎來,因而在教學中應舍得花時間營造知識形成過程的氛圍,突破學生學習的障礙。同時,形成繁難的情境激起了學生的求知欲,迫使學生急于尋求解決問題的新方法,為后面的教學埋下伏筆、

          2、師生互動,探究問題

          在肯定他們的思路后,我接著問:1,2,22,.....,263是什么數列?有何特征?應歸結為什么數學問題呢?

          探討1:,記為(1)式,注意觀察每一項的特征,有何聯系?(學生會發現,后一項都是前一項的2倍)

          探討2:如果我們把每一項都乘以2,就變成了它的后一項,(1)式兩邊同乘以2則有,記為(2)式。比較(1)(2)兩式,你有什么發現?

          設計意圖:留出時間讓學生充分地比較,等比數列前n項和的.公式推導關鍵是變"加"為"減",在教師看來這是"天經地義"的,但在學生看來卻是"不可思議"的,因此教學中應著力在這兒做文章,從而抓住培養學生的辯證思維能力的良好契機。

          經過比較、研究,學生發現:(1)、(2)兩式有許多相同的項,把兩式相減,相同的項就消去了,得到:。老師指出:這就是錯位相減法,并要求學生縱觀全過程,反思:為什么(1)式兩邊要同乘以2呢?

          設計意圖:經過繁難的計算之苦后,突然發現上述解法,不禁驚呼:真是太簡潔了!讓學生在探索過程中,充分感受到成功的情感體驗,從而增強學習數學的興趣和學好數學的信心。

          3、類比聯想,解決問題

          這時我再順勢引導學生將結論一般化,

          這里,讓學生自主完成,并喊一名學生上黑板,然后對個別學生進行指導。

          設計意圖:在教師的指導下,讓學生從特殊到一般,從已知到未知,步步深入,讓學生自己探究公式,從而體驗到學習的愉快和成就感。

          對不對?這里的q能不能等于1?等比數列中的公比能不能為1?q=1時是什么數列?此時sn=?(這里引導學生對q進行分類討論,得出公式,同時為后面的例題教學打下基礎。)

          再次追問:結合等比數列的通項公式an=a1qn—1,如何把sn用a1、an、q表示出來?(引導學生得出公式的另一形式)

          設計意圖:通過反問精講,一方面使學生加深對知識的認識,完善知識結構,另一方面使學生由簡單地模仿和接受,變為對知識的主動認識,從而進一步提高分析、類比和綜合的能力。這一環節非常重要,盡管時間有時比較少,甚至僅僅幾句話,然而卻有畫龍點睛之妙用。

          4、討論交流,延伸拓展

          在此基礎上,我提出:探究等比數列前n項和公式,還有其它方法嗎?我們知道,

          那么我們能否利用這個關系而求出sn呢?根據等比數列的定義又有,能否聯想到等比定理從而求出sn呢?

          設計意圖:以疑導思,激發學生的探索欲望,營造一個讓學生主動觀察、思考、討論的氛圍、以上兩種方法都可以化歸到,這其實就是關于的一個遞推式,遞推數列有非常重要的研究價值,是研究性學習和課外拓展的極佳資源,它源于課本,又高于課本,對學生的思維發展有促進作用、

          5、變式訓練,深化認識

          首先,學生獨立思考,自主解題,再請學生上臺來幻燈演示他們的解答,其它同學進行評價,然后師生共同進行總結。

          設計意圖:采用變式教學設計題組,深化學生對公式的認識和理解,通過直接套用公式、變式運用公式、研究公式特點這三個層次的問題解決,促進學生新的數學認知結構的形成。通過以上形式,讓全體學生都參與教學,以此培養學生的參與意識和競爭意識。

          6、例題講解,形成技能

          設計意圖:解題時,以學生分析為主,教師適時給予點撥,該題有意培養學生對含有參數的問題進行分類討論的數學思想。

          7、總結歸納,加深理解

          以問題的形式出現,引導學生回顧公式、推導方法,鼓勵學生積極回答,然后老師再從知識點及數學思想方法兩方面總結。

          設計意圖:以此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歸納概括能力。

          8、故事結束,首尾呼應

          最后我們回到故事中的問題,我們可以計算出國王獎賞的小麥約為1、84×1019粒,大約7000億噸,用這么多小麥能從地球到太陽鋪設一條寬10米、厚8米的大道,大約是全世界一年糧食產量的459倍,顯然國王兌現不了他的承諾。

          設計意圖:把引入課題時的懸念給予釋疑,有助于學生克服疲倦、繼續積極思維。

          9、課后作業,分層練習

          必做:P129練習1、2、3、4

          選作:

          (2)"遠望巍巍塔七層,紅光點點倍加增,共燈三百八十一,請問尖頭幾盞燈?"這首中國古詩的答案是多少?

          設計意圖:出選作題的目的是注意分層教學和因材施教,讓學有余力的學生有思考的空間。

          四、教法分析

          對公式的教學,要使學生掌握與理解公式的來龍去脈,掌握公式的推導方法,理解公式的成立條件,充分體現公式之間的聯系。在教學中,我采用"問題――探究"的教學模式,把整個課堂分為呈現問題、探索規律、總結規律、應用規律四個階段。

          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直觀地反映了教學內容,使學生思維活動得以充分展開,從而優化了教學過程,大大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

          五、評價分析

          本節課通過三種推導方法的研究,使學生從不同的思維角度掌握了等比數列前n項和公式。錯位相減:變加為減,等價轉化;遞推思想:縱橫聯系,揭示本質;等比定理:回歸定義,自然樸實。學生從中深刻地領會到推導過程中所蘊含的數學思想,培養了學生思維的深刻性、敏銳性、廣闊性、批判性。同時通過精講一題,發散一串的變式教學,使學生既鞏固了知識,又形成了技能。在此基礎上,通過民主和諧的課堂氛圍,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的學習習慣,也培養了學生勇于探索、不斷創新的思維品質。

        高中數學說課稿5

          一、教材分析

         。ㄒ唬┑匚慌c作用

          《冪函數》選自高一數學新教材必修1第2章第3節。是基本初等函數之一,它不僅有著廣泛的實際應用,而且起著承前啟后的作用。從教材的整體安排看,學習了解冪函數是為了讓學生進一步獲得比較系統的函數知識和研究函數的方法,為今后學習三角函數等其他函數打下良好的基礎.在初中曾經研究過y=x,y=x2,y=x—1三種冪函數。這節內容,是對初中有關內容的進一步的概括、歸納與發展,是與冪有關知識的高度升華.本節內容之后, 將把指數函數,對數函數,冪函數科學的組織起來,體現充滿在整個數學中的組織化,系統化的精神。讓學生了解系統研究一類函數的方法.這節課要特別讓學生去體會研究的方法,以便能將該方法遷移到對其他函數的研究.

          (二)學情分析

         。1)學生已經接觸的函數,確立利用函數的定義域、值域、奇偶性、單調性研究一個函數的意識 ,已初步形成對數學問題的合作探究能力。

         。2)雖然前面學生已經學會用描點畫圖的方法來繪制指數函數,對數函數圖像,但是對于冪函數的圖像畫法仍然缺乏感性認識。

         。3)學生層次參差不齊,個體差異比較明顯。

          二、目標分析

          新課標指出“三維目標”是一個密切聯系的有機整體。

         。ㄒ唬┙虒W目標

          (1)知識與技能

         、偈箤W生理解冪函數的概念,會畫冪函數的圖象。

         、谧寣W生結合這幾個冪函數的圖象,理解冪函圖象的變化情況和性質。

         。2)過程與方法

          ①讓學生通過觀察、總結冪函數的性質,培養學生概括抽象和識圖能力。

         、谑箤W生領會數形結合的數學思想方法,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偻ㄟ^熟悉的例子讓學生消除對冪函數的陌生感從而引出概念,引起學生注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②利用多媒體,了解冪函數圖象的變化規律,使學生認識到現代技術在數學認知過程中的作用,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

         、叟囵B學生從特殊歸納出一般的意識,培養學生利用圖像研究函數奇偶性的能力。并引導學生發現數學中的對稱美,讓學生在畫圖與識圖中獲得學習的快樂。

          (二)重點難點

          根據我對本節課的內容的理解,我將重難點定為:

          重點:從五個具體的冪函數中認識概念和性質

          難點:從冪函數的圖象中概括其性質。

          三、教法、學法分析

         。ㄒ唬┙谭

          教學過程是教師和學生共同參與的過程,教師要善于啟發學生自主性學習,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要有效地滲透數學思想方法,努力去提高學生素質。根據這樣的原則和所要完成的教學目標,并為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我采用如下的教學方法。

          1、引導發現比較法

          因為有五個冪函數,所以可先通過學生動手畫出函數的圖象,觀察它們的解析式和圖象并從式的角度和形的角度發現異同,并進行比較,從而更深刻地領會冪函數概念以及五個冪函數的圖象與性質。

          2、借助信息技術輔助教學

          由于多媒體信息技術能具有形象生動易吸引學生注意的特點,故此,可用多媒體制作引入情境,將學生引到這節課的學習中來。再利用《幾何畫板》畫出五個冪函數的圖象,為學生創設豐富的數形結合環境,幫助學生更深刻地理解冪函數概念以及在冪函數中指數的變化對函數圖象形狀和單調性的影響,并由此歸納冪函數的性質。

          3、練習鞏固討論學習法

          這樣更能突出重點,解決難點,使學生既能夠進行深入地獨立思考又能與同學進行廣泛的交流與合作,這樣一來學生對這五個冪函數領會得會更加深刻,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們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進一步的提高,班級整體學習氛氛圍也變得更加濃厚。

         。ǘ⿲W法

          本節課主要是通過對冪函數模型的特征進行歸納,動手探索冪函數的圖像,觀察發現其有關性質,再改變觀察角度發現奇偶函數的特征。重在動手操作、觀察發現和歸納的過程。

          由于冪函數在第一象限的特征是學生不容易發現的問題,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將抽象問題具體化,借助多媒體進行動態演化,以形成較完整的知識結構。

          四、教學過程分析

          (一)教學過程設計

         。1)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新課標指出:“應該讓學生在具體生動的情境中學習數學”。在本節課的教學中,從我們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提出問題,問題的設計改變了傳統目的明確的設計方式,給學生最大的思考空間,充分體現學生主體地位。

          問題1:下列問題中的函數各有什么共同特征?是否為指數函數?

          由學生討論,總結,即可得出:p=w,s=a2,v=a,a=s1/2,v=t—1

          這時學生觀察可能有些困難,老師提示可以用x表示自變量,用y表示函數值,上述函數式變成:

          都是自變量的若干次冪的形式。都是形如

          的函數。

          揭示課題: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來研究:冪函數

         。ㄒ唬┱n堂主要內容

         。1)冪函數的概念

          ①冪函數的定義。

          一般地,函數

          叫做冪函數,其中x 是自變量,a是常數。

         、趦绾瘮蹬c指數函數之間的區別。

          冪函數——底數是自變量,指數是常數;

          指數函數——指數是自變量,底數是常數。

          (2)幾個常見冪函數的圖象和性質

          由同學們畫出下列常見的冪函數的圖象,并根據圖象將發現的性質填入表格

          根據上表的內容并結合圖象,總結函數的共同性質。讓學生交流,老師結合學生的回答組織學生總結出性質。

          以上問題的設計意圖:數形結合是一個重要的數學思想方法,它包含以數助形,和以形助數的思想。通過問題設計讓學生著手實際,借助行的生動來闡明冪函數的性質。

          教師講評:冪函數的性質.

          ①所有的冪函數在(0,+∞)上都有定義,并且圖像都過點(1,1).

         、谌绻鸻>0,則冪函數的圖像通過原點,并在區間〔0,+∞)上是增函數.

         、廴绻鸻<0,則冪函數在(0,+∞)上是減函數,在第一象限內,當x從右邊趨向于原點時,圖像在y軸右方無限地趨近y軸;當x趨向于+∞時,圖像在x軸上方無限地趨近x軸.

         、墚攁為奇數時,冪函數為奇函數;當a為偶數時,冪函數為偶函數。

          以問題設計為主,通過問題,讓學生由已經學過的指數函數,對數函數,描點作圖得到五個冪函數的圖像,但是我們應該知道繪制冪函數的圖像比繪制指數函數和對數函數的圖像更為復雜,因為冪函數隨著冪指數的輕微變化會出現較大的變化,因此,在描點作圖之前,應引導學生對幾個特殊的冪函數的性質先進行初步的探究,如分析函數的定義域,奇偶性等,在根據研究結果和描點作圖畫出圖像,讓學生觀察所作圖像特征,并由圖象特征得到相應的函數性質,讓學生充分體會系統的研究方法。同時學生對于歸納性質這一環節相對指數函數,對數函數的性質,學生會有更大的困難。因此,教學中只須對他們的圖像與基本性質進行認識,而不必在一般冪函數上作過多的引申和介紹。在教學中,采用從具體到一般,再從一般到具體的安排。

          通過學生的主體參與,使學生深切體會到本節課的主要內容和思想方法,從而實現對知識識的再次深化。

         。3)當堂訓練,鞏固深化

          例題和練習題的選取應結合學生認知探究,鞏固本節課的重點知識,并能用知識加以運用。本節課選取主要選取了兩道例題。

          例1是課本上的例題:證明f(x)=x1/2在(0,+∞)上是增函數。這題先從“形”的角度判斷函數的單調區間和單調性,再用到定義從“數”的角度對函數的單調性進行推理論證,培養學生的數形結合的數學思想和解決問題的專業素養。

          例2是補充例題,主要培養學生根據體例構造出函數,并利用函數的性質來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加深學生對冪函數及其性質的理解。注意:由于學生對冪函數還不是很熟悉,所以在講評中要刻意體現出冪函數y=x1。3是增函數與y=x—5/4的圖像的畫法,即再一次讓學生體會根據解析式來畫圖像解題這一基本思路

         。4)小結歸納,回顧反思。 小結歸納不僅是對知識的簡單回顧,還要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從知識、方法、經驗等方面進行總結。我設計了三個問題:

         。1)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學到了哪些知識?

         。2)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最大的體驗是什么?

         。3)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掌握了哪些技能?

         。ǘ┳鳂I設計 作業分為必做題和選做題,必做題對本節課學生知識水平的反饋,選做題是對本節課內容的延伸與,注重知識的延伸與連貫,強調學以致用。通過作業設置,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可以獲得成功的喜悅,看到自己的潛能,從而激發學生飽滿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自主發展、合作探究的學習氛圍的形成. 我設計了以下作業:

         。1)必做題

          (2)選做題

         。ㄈ┌鍟O計

          板書要基本體現整堂課的內容與方法,體現課堂進程,能簡明扼要反映知識結構及其相互聯系;能指導教師的教學進程、引導學生探索知識;通過使用幻燈片輔助板書,節省課堂時間,使課堂進程更加連貫。

          五、評價分析

          學生學習的結果評價當然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學生學習的過程評價。我采用及時點評、延時點評與學生互評相結合,全面考查學生在知識、思想、能力等方面的發展情況,在質疑探究的過程中,評價學生是否有積極的情感態度和頑強的理性精神,在概念反思過程中評價學生的歸納猜想能力是否得到發展,通過鞏固練習考查學生對冪函數是否有一個完整的集訓,并進行及時的調整和補充。 以上就是我對本節課的理解和設計,敬請各位專家、評委批評指正。

          謝謝!

        高中數學說課稿6

          說課內容: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人教A版)《數學必修4》第二章第四節“平面向量的數量積”的第一課時---平面向量數量積的物理背景及其含義。

          下面,我從背景分析、教學目標設計、課堂結構設計、教學過程設計、教學媒體設計及教學評價設計六個方面對本節課的思考進行說明。

          一、 背景分析

          1、學習任務分析

          平面向量的數量積是繼向量的線性運算之后的又一重要運算,也是高中數學的一個重要概念,在數學、物理等學科中應用十分廣泛。本節內容教材共安排兩課時,其中第一課時主要研究數量積的概念,第二課時主要研究數量積的坐標運算,本節課是第一課時。

          本節課的主要學習任務是通過物理中“功”的事例抽象出平面向量數量積的概念,在此基礎上探究數量積的性質與運算律,使學生體會類比的思想方法,進一步培養學生的抽象概括和推理論證的能力。其中數量積的概念既是對物理背景的抽象,又是研究性質和運算律的基礎。同時也因為在這個概念中,既有長度又有角度,既有形又有數,是代數、幾何與三角的最佳結合點,不僅應用廣泛,而且很好的體現了數形結合的數學思想,使得數量積的概念成為本節課的核心概念,自然也是本節課教學的重點。

          2、學生情況分析

          學生在學習本節內容之前,已熟知了實數的運算體系,掌握了向量的概念及其線性運算,具備了功等物理知識,并且初步體會了研究向量運算的一般方法:即先由特殊模型(主要是物理模型)抽象出概念,然后再從概念出發,在與實數運算類比的基礎上研究性質和運算律。這為學生學習數量積做了很好的鋪墊,使學生倍感親切。但也正是這些干擾了學生對數量積概念的理解,一方面,相對于線性運算而言,數量積的結果發生了本質的變化,兩個有形有數的向量經過數量積運算后,形卻消失了,學生對這一點是很難接受的;另一方面,由于受實數乘法運算的影響,也會造成學生對數量積理解上的偏差,特別是對性質和運算律的理解。因而本節課教學的難點數量積的概念。

          二、 教學目標設計

          《普通高中數學課程標準(實驗)》 對本節課的要求有以下三條:

          (1)通過物理中“功”等事例,理解平面向量數量積的含義及其物理意義。

          (2)體會平面向量的數量積與向量投影的關系。

          (3)能用運數量積表示兩個向量的夾角,會用數量積判斷兩個平面向量的垂直關系。

          從以上的背景分析可以看出,數量積的概念既是本節課的重點,也是難點。為了突破這一難點,首先無論是在概念的引入還是應用過程中,物理中“功”的實例都發揮了重要作用。其次,作為數量積概念延伸的性質和運算律,不僅能夠使學生更加全面深刻地理解概念,同時也是進行相關計算和判斷的理論依據。最后,無論是數量積的性質還是運算律,都希望學生在類比的基礎上,通過主動探究來發現,因而對培養學生的抽象概括能力、推理論證能力和類比思想都無疑是很好的載體。

          綜上所述,結合“課標”要求和學生實際,我將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定為:

          1、了解平面向量數量積的物理背景,理解數量積的含義及其物理意義;

          2、體會平面向量的數量積與向量投影的關系,掌握數量積的性質和運算律,

          并能運用性質和運算律進行相關的運算和判斷;

          3、體會類比的數學思想和方法,進一步培養學生抽象概括、推理論證的能力。

          三、課堂結構設計

          本節課從總體上講是一節概念教學,依據數學課程改革應關注知識的發生和發展過程的理念,結合本節課的知識的邏輯關系,我按照以下順序安排本節課的教學:

          即先從數學和物理兩個角度創設問題情景,通過歸納和抽象得到數量積的概念,在此基礎上研究數量積的性質和運算律,使學生進一步加深對概念的理解,然后通過例題和練習使學生鞏固概念,加深印象,最后通過課堂小結提高學生認識,形成知識體系。

          四、 教學媒體設計

          和“大綱”教材相比,“課標”教材在本節課的內容安排上,雖然將向量的夾角在“平面向量基本定理”一節提前做了介紹,但卻將原來分兩節課完成的內容合并成一節,相比較而言本節課的教學任務加重了許多。為了保證教學任務的完成,順利實現本節課的教學目標,考慮到本節課的實際特點,在教學媒體的使用上,我的設想主要有以下兩點:

          1、制作高效實用的電腦多媒體課件,主要作用是改變相關內容的呈現方式,以此來節約課時,增加課堂容量。

          2、設計科學合理的板書(見下),一方面使學生加深對主要知識的`印象,另一方面使學生清楚本節內容知識間的邏輯關系,形成知識網絡。

          平面向量數量積的物理背景及其含義

          一、 數量積的概念 二、數量積的性質 四、應用與提高

          1、 概念: 例1:

          2、 概念強調 (1)記法 例2:

          (2)“規定” 三、數量積的運算律 例3:

          3、幾何意義:

          4、物理意義:

          五、 教學過程設計

          課標指出:數學教學過程是教師引導學生進行學習活動的過程,是教師和學生間互動的過程,是師生共同發展的過程。為有序、有效地進行教學,本節課我主要安排以下六個活動:

          活動一:創設問題情景,激發學習興趣

          正如教材主編寄語所言,數學是自然的,而不是強加于人的。平面向量的數量積這一重要概念,和向量的線性運算一樣,也有其數學背景和物理背景,為了體現這一點,我設計以下幾個問題:

          問題1:我們已經研究了向量的哪些運算?這些運算的結果是什么?

          問題2:我們是怎么引入向量的加法運算的?我們又是按照怎樣的順序研究了這種運算的?

          期望學生回答:物理模型→概念→性質→運算律→應用

          問題3:如圖所示,一物體在力F的作用下產生位移S,

          (1)力F所做的功W= 。

          (2)請同學們分析這個公式的特點:

          W(功)是 量,

          F(力)是 量,

          S(位移)是 量,

          α是 。

          問題1的設計意圖在于使學生了解數量積的數學背景,讓學生明白本節課所要研究的數量積與向量的加法、減法及數乘一樣,都是向量的運算,但與向量的線性運算相比,數量積運算又有其特殊性,那就是其結果發生了本質的變化。

          問題2的設計意圖在于使學生在與向量加法類比的基礎上明了本節課的研究方法和順序,為教學活動指明方向。

          問題3的設計意圖在于使學生了解數量積的物理背景,讓學生知道,我們研究數量積絕不僅僅是為了數學自身的完善,而是有其客觀背景和現實意義的,從而產生了進一步研究這種新運算的愿望。同時,也為抽象數量積的概念做好鋪墊。

          活動二:探究數量積的概念

          1、概念的抽象

          在分析“功”的計算公式的基礎上提出問題4

          問題4:你能用文字語言來表述功的計算公式嗎?如果我們將公式中的力與位移推廣到一般向量,其結果又該如何表述?

          學生通過思考不難回答:功是力與位移的大小及其夾角余弦的乘積;兩個向量的大小及其夾角余弦的乘積。這樣,學生事實上已經得到數量積概念的文字表述了,在此基礎上,我進一步明晰數量積的概念。

          2、概念的明晰

          已知兩個非零向量

          與

          ,它們的夾角為

          ,我們把數量 ︱

          ︱·︱

          ︱cos

          叫做

          與

          的數量積(或內積),記作:

          ·

          ,即:

          ·

          = ︱

          ︱·︱

          ︱cos

          在強調記法和“規定”后 ,為了讓學生進一步認識這一概念,提出問題5

          問題5:向量的數量積運算與線性運算的結果有什么不同?影響數量積大小的因素有哪些?并完成下表:

          角

          的范圍0°≤

          <90°

          =90°0°<

          ≤180°

          ·

          的符號

          通過此環節不僅使學生認識到數量積的結果與線性運算的結果有著本質的不同,而且認識到向量的夾角是決定數量積結果的重要因素,為下面更好地理解數量積的性質和運算律做好鋪墊。

          3、探究數量積的幾何意義

          這個問題教材是這樣安排的:在給出向量數量積的概念后,只介紹了向量投影的定義,直到講完例1后,為了證明運算律的第三條才直接以結論的形式呈現給學生,我覺得這樣安排似乎不太自然,還不如在給出向量投影的概念后,直接由學生自己歸納得出,所以做了調整。為此,我首先給出給出向量投影的概念,然后提出問題5。

          如圖,我們把│

          │cos

          (│

          │cos

          )叫做向量

          在

          方向上(

          在

          方向上)的投影,記做:OB1=│

          │cos

          問題6:數量積的幾何意義是什么?

          這樣做不僅讓學生從“形”的角度重新認識數量積的概念,從中體會數量積與向量投影的關系,同時也更符合知識的連貫性,而且也節約了課時。

          4、研究數量積的物理意義

          數量積的概念是由物理中功的概念引出的,學習了數量積的概念后,學生就會明白功的數學本質就是力與位移的數量積。為此,我設計以下問題 一方面使學生嘗試計算數量積,另一方面使學生理解數量積的物理意義,同時也為數量積的性質埋下伏筆。

          問題7:

          (1) 請同學們用一句話來概括功的數學本質:功是力與位移的數量積 。

          (2)嘗試練習:一物體質量是10千克,分別做以下運動:

         、、在水平面上位移為10米;

         、凇⒇Q直下降10米;

         、邸⒇Q直向上提升10米;

         、、沿傾角為30度的斜面向上運動10米;

          分別求重力做的功。

          活動三:探究數量積的運算性質

          1、性質的發現

          教材中關于數量積的三條性質是以探究的形式出現的,為了很好地完成這一探究活動,在完成上述練習后,我不失時機地提出問題8:

          (1)將嘗試練習中的① ② ③的結論推廣到一般向量,你能得到哪些結論?

          (2)比較︱

          ·

          ︱與︱

          ︱×︱

          ︱的大小,你有什么結論?

          在學生討論交流的基礎上,教師進一步明晰數量積的性質,然后再由學生利用數量積的定義給予證明,完成探究活動。

          2、明晰數量積的性質

          3、性質的證明

          這樣設計體現了教師只是教學活動的引領者,而學生才是學習活動的主體,讓學生成為學習的研究者,不斷地體驗到成功的喜悅,激發學生參與學習活動的熱情,不僅使學生獲得了知識,更培養了學生由特殊到一般的思維品質。

          活動四:探究數量積的運算律

          1、運算律的發現

          關于運算律,教材仍然是以探究的形式出現,為此,首先提出問題9

          問題9:我們學過了實數乘法的哪些運算律?這些運算律對向量是否也適用?

          通過此問題主要是想使學生在類比的基礎上,猜測提出數量積的運算律。

          學生可能會提出以下猜測: ①

          ·

          =

          ·

          ②(

          ·

          )

          =

          (

          ·

          ) ③(

          +

          )·

          =

          ·

          +

          ·

          猜測①的正確性是顯而易見的。

          關于猜測②的正確性,我提示學生思考下面的問題:

          猜測②的左右兩邊的結果各是什么?它們一定相等嗎?

          學生通過討論不難發現,猜測②是不正確的。

          這時教師在肯定猜測③的基礎上明晰數量積的運算律:

          2、明晰數量積的運算律

          3、證明運算律

          學生獨立證明運算律(2)

          我把運算運算律(2)的證明交給學生完成,在證明時,學生可能只考慮到λ>0的情況,為了幫助學生完善證明,提出以下問題:

          當λ<0時,向量

          與λ

          ,

          與λ

          的方向 的關系如何?此時,向量λ

          與

          及

          與λ

          的夾角與向量

          與

          的夾角相等嗎?

          師生共同證明運算律(3)

          運算律(3)的證明對學生來說是比較困難的,為了節約課時,這個證明由師生共同完成,我想這也是教材的本意。

          在這個環節中,我仍然是首先為學生創設情景,讓學生在類比的基礎上進行猜想歸納,然后教師明晰結論,最后再完成證明,這樣做不僅培養了學生推理論證的能力,同時也增強了學生類比創新的意識,將知識的獲得和能力的培養有機的結合在一起。

          活動五:應用與提高

          例1、(師生共同完成)已知︱

          ︱=6,︱

          ︱=4,

          與

          的夾角為60°,求

          (

          +2

          )·(

          -3

          ),并思考此運算過程類似于哪種運算?

          例2、(學生獨立完成)對任意向量

          ,b是否有以下結論:

          (1)(

          +

          )2=

          2+2

          ·

          +

          2

          (2)(

          +

          )·(

          -

          )=

          2—

          2

          例3、(師生共同完成)已知︱

          ︱=3,︱

          ︱=4, 且

          與

          不共線,k為何值時,向量

          +k

          與

          -k

          互相垂直?并思考:通過本題你有什么收獲?

          本節教材共安排了四道例題,我根據學生實際選擇了其中的三道,并對例1和例3增加了題后反思。例1是數量積的性質和運算律的綜合應用,教學時,我重點從對運算原理的分析和運算過程的規范書寫兩個方面加強示范。完成計算后,進一步提出問題:此運算過程類似于哪種運算?目的是想讓學生在類比多項式乘法的基礎上自己猜測提出例2給出的兩個公式,再由學生獨立完成證明,一方面這并不困難,另一方面培養了學生通過類比這一思維模式達到創新的目的。例3的主要作用是,在繼續鞏固性質和運算律的同時,教給學生如何利用數量積來判斷兩個向量的垂直,是平面向量數量積的基本應用之一,教學時重點給學生分析數與形的轉化原理。

          為了使學生更好的理解數量積的含義,熟練掌握性質及運算律,并能夠應用數量積解決有關問題,再安排如下練習:

          1、 下列兩個命題正確嗎?為什么?

          ①、若

          ≠0,則對任一非零向量

          ,有

          ·

          ≠0.

         、、若

          ≠0,

          ·

          =

          ·

          ,則

          =

          .

          2、已知△ABC中,

          =

          ,

          =

          ,當

          ·

          <0或

          ·

          =0時,試判斷△ABC的形狀。

          安排練習1的主要目的是,使學生在與實數乘法比較的基礎上全面認識數量積這一重要運算,

          通過練習2使學生學會用數量積表示兩個向量的夾角,進一步感受數量積的應用價值。

          活動六:小結提升與作業布置

          1、本節課我們學習的主要內容是什么?

          2、平面向量數量積的兩個基本應用是什么?

          3、我們是按照怎樣的思維模式進行概念的歸納和性質的探究?在運算律的探究過程中,滲透了哪些數學思想?

          4、類比向量的線性運算,我們還應該怎樣研究數量積?

          通過上述問題,使學生不僅對本節課的知識、技能及方法有了更加全面深刻的認識,同時也為下

          一節做好鋪墊,繼續激發學生的求知欲。

          布置作業:

          1、課本P121習題2.4A組1、2、3。

          2、拓展與提高:

          已知

          與

          都是非零向量,且

          +3

          與7

          -5

          垂直,

          -4

          與 7

          -2

          垂直求

          與

          的夾角。

          在這個環節中,我首先考慮檢測全體學生是否都達到了“課標”的基本要求,因此安排了一組教材中的習題,目的是讓所有的學生繼續加深對數量積概念的理解和應用,為后續學習打好基礎。其次,為了能讓不同的學生在數學領域得到不同的發展,我又安排了一道有一定難度的問題供學有余力的同學選做。

          六、教學評價設計

          評價方式的轉變是新課程改革的一大亮點,課標指出:相對于結果,過程更能反映每個學生的發展變化,體現出學生成長的歷程。因此,數學學習的評價既要重視結果,也要重視過程。結合“課標”對數學學習的評價建議,對本節課的教學我主要通過以下幾種方式進行:

          1、 通過與學生的問答交流,發現其思維過程,在鼓勵的基礎上,糾正偏差,并對其進行定

          性的評價。

          2、在學生討論、交流、協作時,教師通過觀察,就個別或整體參與活動的態度和表現做出評價,以此來調動學生參與活動的積極性。

          3、 通過練習來檢驗學生學習的效果,并在講評中,肯定優點,指出不足。

          4、 通過作業,反饋信息,再次對本節課做出評價,以便查漏補缺。

        高中數學說課稿7

        各位專家、評委:大家好!

          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下面我將從教材分析、教法分析、學法分析、過程分析四個方面來匯報我對這節課的教學設想。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地位與作用

          本節課是新人教A版必修×××的一節內容,它與×××有著密切聯系,是在學生學習了×××的基礎上的延伸(進一步)學習,是繼續深入學習×××知識和解決×××問題的重要基礎和有力工具。本節知識反映了觀察、分析、歸納、猜想等多種數學思維方式,蘊涵著豐富的解題方法和策略,對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提高學生的思維品質有著重要的作用。

          (二)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掌握×××方法,能較熟練應用×××解決×××問題。

          2.能力與方法目標:在對×××的探究和應用中,使學生體會數形結合的數學方法,體驗從特殊到一般的研究方法,培養學生類比思維能力,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通過×××,激發學生探究的興趣和欲望,增強學生學習數學的自信心,培養學生嚴謹、科學的態度和勇于提出問題、分析問題的習慣。

          (三)教學重點、難點:

          1.教學重點:×××

          2.教學難點:×××

          二、教法分析

          “數學是思維的體操”。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一直都是數學教學的基本要求。知識的傳授固然重要,但學生掌握知識發生和深化的思維過程更加重要。所以在教學過程中,為了更有效地把握重點,更到位的突破難點,本人決心在教學中落實“生本教育”理念,以學生獨立自主和合作交流為前提,恰到好處的利用多媒體,注重啟迪學生思維,引導學生嘗試,確保學生在求知中不但要學有所得,更要學有所悟。

          特別的,為了讓學生×××,我采用了設計了變式題組,通過×××來促進學生新的認知結構的形成。

          三、學法分析

          我們常說:“現代的文盲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沒有掌握學習方法的人”,因而在教學中要特別重視學法的'指導,F在,新課改已形成由點到面,逐步鋪開的良好態勢。其中,新課改的重點之一就是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具體目標之一是“改變課程實施過于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因此,一定要落實“生本教育”理念,在課堂上通過小組討論、展示,促使學生真正做到了動手、動腦、動口,積極參與教學的全過程,充分發揮了他們的思維能力和創造能力,充分發揮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作用,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四、過程分析

          (一)創設情景

          設計意圖:從學生的生活經驗(鮮活、實際的知識背景)出發,運用多媒體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誘發學生的求知欲,點燃了學生思維的火花,形成良好的學習氛圍,將有效地提高接下來的學習效率。

          (二)回顧舊知

          設計意圖:為隨后的學習清除障礙,促使舊知識向新知識順暢、有效的過度。

          (三)嘗試學習。

          問題1:×××

          問題2:×××

          問題3:×××

          設計意圖:通過問題的提出激發學生的思維,做到師生互動,生生互助,讓他們用心去觀察、討論、嘗試解決問題,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邏輯思維能力、歸納分析能力等,同時也能使學生在積極的狀態中接受了新的知識。

          (四)應用提高

          題型1例題:×××

          設計意圖:通過對例題的分析與研究,尤其是×××。讓學生體會到×××規律(方法、思想),使學生深刻領悟到分析、解決此類問題的一般途徑和常規方法。

          題型2例題:×××

          題型3例題:×××

          設計意圖:通過有層次性的、有針對性的題目設置,將所學內容有機的融合成一個整體,使所有學生均有收獲,人人都能掌握最基本的內容,基礎扎實、能力較強的學生也有了充分發展和進行創新思維的空間。

          (五)課堂小結

          (六)作業布置

        高中數學說課稿8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們:

          大家好!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函數的概念》,選自人教版高中數學必修一第一章第二節。下面介紹我對本節課的設計和構思,請您多提寶貴意見。

          我的說課有以下六個部分:

          一、背景分析

          1、學習任務分析

          本節課是必修1第1章第2節的內容,是函數這一章的起始課,它上承集合,下引性質,與方程、不等式、數列、三角函數、解析幾何、導數等內容聯系密切,是學好后繼知識的基礎和工具,所以本節課在數學教學中的地位和作用是至關重要的。

          2、學情分析

          學生在初中已經學習了函數的概念,初步具備了學習函數概念的基本能力,但函數的概念從初中的變量學說到高中階段的對應說很抽象,不易理解。

          另外,通過對集合的學習,學生基本適應了有效教學的課堂模式,初步具備了小組合作、自主探究的學習能力。

          基于以上的分析,我認為本節課的教學重點為:函數的概念以及構成函數的三要素;

          教學難點為:函數概念的形成及理解。

          二、教學目標設計

          根據《課程標準》對本節課的學習要求,結合本班學生的情況,故而確立本節課的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方面)

          通過豐富的實例,讓學生

         、倭私夂瘮凳欠强諗导椒强諗导囊粋對應;

         、诹私鈽嫵珊瘮档娜;

          ③理解函數概念的本質;

         、芾斫鈌(x)與f(a)(a為常數)的區別與聯系;

         、輹笠恍┖唵魏瘮档亩x域。

          2、過程與方法(方面)

          在教學過程中,結合生活中的實例,通過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培養學生分析推理、歸納總結和表達問題的能力,在函數概念的構建過程中體會類比、歸納、猜想等數學思想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方面)

          讓學生充分體驗函數概念的形成過程,參與函數定義域的求解過程以及函數的求值過程,使學生感受到數學的抽象美與簡潔美。

          三、課堂結構設計

          為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變被動學習為主動愉快的探究,我使用有效教學的課堂模式,課前學生通過結構化預習,完成問題生成單,課中采用師生互動、小組討論、學生展寫、展講例題,教師點評的方式完成問題解決單,課后完成問題拓展單,課堂結構包含:

          復習舊知,引出課題(約2分鐘)創設情境,形成概念(約5分鐘)剖析概念(約12分鐘)例題分析,鞏固知識——小組討論,展寫例題(約8分鐘)小組展講,教師點評(約10分鐘)總結反思,知識升華(約2分鐘)(最后)布置作業,拓展練習。

          四、教學媒體設計

          教學中利用投影與黑板相結合的形式,利用投影直觀、生動地展示實例,并能增加課堂容量;利用黑板列舉本節重要內容,使學生對所學內容有一整體認識,并讓學生利用黑板展寫、展講例題,有問題及時發現及時解決。

          五、教學過程設計

          本節課圍繞問題的解決與重難點的突破,設計了下面的教學過程。

          整個教學過程按四個環節展開:

          首先,在第一環節——復習舊知,引出課題,先由兩個問題導入新課

         、俪踔袝r函數是如何定義的?

          ②y=1是函數嗎?

          [設計意圖]:學生通過對這兩個問題的思考與討論,發現利用初中的定義很難回答第②個問題,從而激起他們的好奇心:高中階段的函數概念會是什么?激發他們學習本節課的強烈愿望和情感,使他們處于積極主動的探究狀態,大大提高了課堂效率。

          從學生的心理狀態與認知規律出發,教學過程自然過渡到第二個環節——函數概念的.形成。

          由于高中階段的函數概念本身比較抽象,看不見也摸不著,不易直接給出,因此在本環節中,我主要通過學生能看見能感知的生活中的3個實例出發,由具體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一步步歸納形成函數的概念,此過程我稱之為“創設情境,形成概念”。

          對于這3個實例,我分別預設一個問題讓學生思考與體會。

          問題1:從炮彈發射到落地的0-26s時間內,集合A是否存在某一時間t,在B中沒有高度h與之對應?是否有兩個或多個高度與之相對應?

          問題2:從1979—20xx年,集合A是否存在某一時間t,在B中沒有面積S與之對應?是否有兩個或多個面積與它相對應嗎?

          問題3:從1991—20xx年間,集合A中是否存在某一時間t,在B中沒恩格爾系數與之對應?是否會有兩個或多個恩格爾系數與對應?

          [設計意圖]:通過循序漸進地提問,變教為誘,以誘達思,引導學生根據問題總結3個實例的各自特點,并綜合各自特點,歸納它們的公共特征,著重向學生滲透集合與對應的觀點,這樣,再讓學生經歷由具體到抽象的概括過程,用集合、對應的語言來描述函數時就顯得水到渠成,難點得以突破。

          函數的概念既已形成,本節課自然進入了第3個環節——剖析概念,理解概念。

          函數概念的理解是本節課的重點也是難點,概念本身比較抽象,學生在理解上可能把握不準確,所以我分兩個步驟來進行剖析,由具體到抽象,螺旋上升。

          首先,在學生熟讀熟背函數概念的基礎上,我設計一個學生活動,讓學生充分參與,在參與中體會學習的快樂。

          我利用多媒體制作一個表格,請學號為01—05的同學填寫自己上次的數學考試成績,并提出3個問題:

          問題1:若學號構成集合A,成績構成集合B,對應關系f:上次數學考試成績,那么由A到B能否構成函數?

          問題2:若將問題1中“學號”改為“01—05的學生”,其余不變,那么由A到B能否構成函數?

          問題3:若學號04的學生上次考試因病缺考,無成績,那么對問題1學號與成績能否構成函數?

          [設計意圖]:通過層層提問,層層回答,讓學生對概念中關鍵詞的把握更為準確,對函數概念的理解更為具體,為總結歸納函數概念的本質特征打下基礎。

          其次,我通過幻燈片的形式展示幾組數集的對應關系,讓學生分析討論哪些對應關系能構成函數,在學生深刻認識到函數是非空數集到非空數集的一對一或多對一的對應關系,并能準確把握概念中的關鍵詞后,再著重強強在這兩種對應關系中,何為定義域,何為值域,值域和集合B有什么關系,強調函數的三要素,得出兩函數相等的條件。

          至此,本節課的第三個環節已經完成,對于區間的概念,學生通過預習能夠理解課堂上不再多講,僅在多媒體上進行展示,但會在后面例題的使用中指出注意事項。

          在本節課的第四個環節——例題分析中,我重點以例題的形式考查函數的有關概念問題,簡單函數的定義域問題以及函數的求值問題,至于分段函數、復合函數的求值及定義域問題,將在下節課予以解決,本環節主要通過學生討論、展寫、展講、學生互評、教師點評的方式完成知識的鞏固,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

          最后,通過

          ——總結點評,完善知識體系

          ——課堂練習,鞏固知識掌握

          ——布置作業,沉淀教學成果

          六、教學評價設計

          教學是動態生成的過程,課堂上必然會有難以預料的事情發生,具體的教學過程還應根據實際情況加以調整。

          最后,引用赫爾巴特的一句名言結束我的說課,那就是“發揮我們教師的創造性,使教育過程成為一種藝術的事業,使我們不聰明的孩子變的聰明,使我們聰明的孩子變的更聰明”。

          謝謝大家!

        高中數學說課稿9

          各位老師:

          大家好!

          我叫***,來自**。我說課的題目是《簡單隨機抽樣》,內容選自于新課程人教A版必修3第二章第一節,課時安排為一個課時。下面我將從教材分析、教學目標分析、教學方法與手段分析、和教學過程分析等四大方面來闡述我對這節課的分析和設計:

          一、教材分析

          1.教材所處的地位和作用

          "簡單隨機抽樣"是"隨機抽樣"的基礎,"隨機抽樣"又是"統計學"的基礎,因此,在"統計學"中,"簡單隨機抽樣"是基礎的基礎。在初中學生已學過相關概念,如"抽樣""總體"、"個體"、"樣本"、"樣本容量"等,具有一定基礎,新教材把"統計"這部分內容編入必修部分,突出了統計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體現它在中學數學中的地位,但同時也給學生學習增加了難度。

          2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重點:掌握簡單隨機抽樣常見的兩種方法(抽簽法、隨機數表法)

          難點:理解簡單隨機抽樣的科學性,以及由此推斷結論的可靠性

          二、教學目標分析

          1.知識與技能目標:

          正確理解隨機抽樣的概念,掌握抽簽法、隨機數表法的一般步驟;

          2.過程與方法目標:

         。1)能夠從現實生活或其他學科中提出具有一定價值的統計問題;

         。2)在解決統計問題的過程中,學會用簡單隨機抽樣的方法從總體中抽取樣本。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

          通過對現實生活和其他學科中統計問題的提出,體會數學知識與現實世界及各學科知識之間的聯系,認識數學的重要性

          三、教學方法與手段分析

          為了充分讓學生自己分析、判斷、自主學習、合作交流。因此,我采用討論發現法教學,并對學生滲透"從特殊到一般"的學習方法,由于本節課內容實例多,信息容量大,文字多,我采用多媒體輔助教學,節省時間,提高教學效率,另外采用這種形式也可強化學生感觀刺激,也能大大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四、教學過程分析

         。ㄒ唬┰O置情境,提出問題

          例1:請問下列調查是"普查"還是"抽樣"調查?

          A、一鍋水餃的味道B、旅客上飛機前的安全檢查

          c、一批炮彈的殺傷半徑D、一批彩電的質量情況

          E、美國總統的民意支持率

          學生討論后,教師指出生活中處處有"抽樣"

          「設計意圖」生活中處處有"抽樣"調查,明確學習"抽樣"的必要性。

          (二)主動探究,構建新知

          例2:語文老師為了了解某班同學對某首詩的`背誦情況,應采用下列哪種抽查方式?為什么?

          A、在班級12名班委名單中逐個抽查5位同學進行背誦

          B、在班級45名同學中逐一抽查10位同學進行背誦

          先讓學生分析、選擇B后,師生一起歸納其特征:

         。1)不放回逐一抽樣,

         。2)抽樣有代表性(個體被抽到可能性相等),學生體驗B種抽樣的科學性后,教師指出這是簡單隨機抽樣,并復習初中講過的有關概念,最后教師補充板書課題--(簡單隨機)抽樣及其定義。

          「設計意圖」例2從正面分析簡單隨機抽樣的科學性、公平性,突出"等可能性"特征。這是突破教學難點的重要環節之一。

          例3我們班有44名學生,現從中抽出5名學生去參加學生座談會,要使每名學生的機會均等,我們應該怎么做?談談你的想法。

          先讓學生獨立思考,然后分小組合作學習,最后各小組推薦一位同學發言,最后師生一起歸納"抽簽法"步驟:

         。1)編號制簽

         。2)攪拌均勻

         。3)逐個不放回抽取n次。教師板書上面步驟。

          「設計意圖」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構建新知,體驗"抽簽法"的公平性,從而突破難點,突出重點。

          請一位同學說說例2采用"抽簽法"的實施步驟。

          「設計意圖」

          1、反饋練習,落實知識點,突出重點。

          2、體會"抽簽法"具有"簡單、易行"的優點。

          〈屏幕出示〉

          例4、假設我們要考察某公司生產的500克袋裝牛奶的質量是否達標,現從800袋牛奶中抽取60袋進行檢驗

          提問:這道題適合用抽簽法嗎?

          讓學生進行思考,分析抽簽法的局限性,從而引入隨機數表法。教師出示一份隨機數表,并介紹隨機數表,強調數表上的數字都是隨機的,各個數字出現的可能性均等,結合上例讓學生討論隨機數表法的步驟,最后師生一起歸納步驟:

         。1)編號

         。2)在隨機數表上確定起始位置

          (3)取數。教師板書上面步驟。

          請一位同學說說例2采用"隨機數表法"的實施步驟。

          「設計意圖」

          1、體會隨機數表法的科學性

          2、體會隨機數表法的優越性:避免制簽、攪拌。

          3、反饋練習,落實知識點,突出重點。

         、缯n堂小結:

          1.簡單隨機抽樣及其兩種方法

          2.兩種方法的操作步驟

          (采用問答形式)

          「設計意圖」通過小結使學生們對知識有一個系統的認識,突出重點,抓住關鍵,培養概括能力。

         、璨贾米鳂I

          課本練習2、3

          [設計意圖]課后作業的布置是為了檢驗學生對本節課內容的理解和運用程度以及實際接受情況,并促使學生進一步鞏固和掌握所學內容。

        高中數學說課稿10

          各位評委老師你們好,我是第?號選手。我今天說課的題目是《 》,我將從教材分析,教法,學法,教學程序,等幾個方面進行我的說課。

          一,教材分析

          這部分我主要從3各方面闡述

          1,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 》是北師大版必修?第?章第?節的內容,在此之前,同學們已經學習了、,這些對本節課的學習有一定的鋪墊作用,同是學好本節的內容不僅加深前面所學習的知識,而且為后面我們將要學習的?知識打好基礎,?所以說本節課的學習在整個高中數學學習過程中占有重要地位!

          2.根據教學大綱的規定,教學內容的要求,教學對象的實情我確定了如下3維教學目標(i)知識目標:

          II能力目標;初步培養學生歸納,抽象,概括的思維能力。

          訓練學生認識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III情感目標;通過學生的探索,史學生體會數學就在我們身邊,讓學生發現生活的數學,培養不斷超越的創新品質,提高數學素養。

          3, 結合以上分析以及高一學生的人知水平我確定啦本節課的重難點

          教學重點:

          教學難點;

          二,教法

          教學方法是完成教學任務的手段,恰當的學者教學方法至關重要,根據本節課的教學內容,考慮到高一學生已經初步具有一定的探索能力,并喜歡挑戰問題的實際情況,為啦更有效的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按照學生的認知規律,遵循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訓練為主線的知道思想。我主要采用 問題探究法 引導發現發,案例教學法,講授法,在教學過程中精心設計帶有啟發性和思考性的問題,滿足學生探索的欲望,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來自學生主體最有利的動力。并運用多媒體課件的形式,更形象直觀,提高教學效果的同時加大啦課堂密度!

          學法

          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征,運用訊息漸進,逐步升入,理論聯系實際的規律,讓學生從問題中質疑,嘗試,歸納,總結,運用。培養學生發現問題,研究問題,分析問題的能力。自主參與知識的發生,發展,形成過程,完成從感性認識 到理性思維的質的飛躍,史學生在知識和能力方面都有所提高。

          三,教學程序

          1, 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讓學生產生強烈的問題意識,學生試著利用以前的知識經驗,同化索引出當前學習的新知識,激發學習的興趣和動機。

          2, 引導探究,直奔主題。(揭示概念)

          參用小組合作的方式,各小組派代表發表成果,教師作為教學的引導者,給予肯定的評價,并給出一定的指導,最后師生共同得出??!教師引導學生進一步學習。整個過程充分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培養學生合作探究的能力,激發興趣,更讓學生在思考學術問題以及解決數學問題的`思想方法上有更深的交流。

          3, 自我嘗試,初步應用

          在講解是,不僅在于怎樣接,更在于為什么這樣解,及時引導學生探究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方法,及時對解題方法和規律進行概括,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4 .當堂訓練,鞏固深化(反饋矯正)

          通過學生的主體參與,讓學生鞏固所學的知識,實現對知識再認識的以及在數學解題思想方法層面上進一步升華

          5,歸納小結,回顧反思

          從知識,方法,經驗等方面進行總結。讓學生思考本節課學到啦那些知識,還有那些疑問。本節課最大的體驗。本節課你學會那些技能。

          知識性的內容小結,可以把課堂教學傳授的知識盡快轉化為學生的素養,數學思想發放的小結,可以使學生更深刻地理解數學思想發放在解題中的地位和作用,并且逐步培養學生良好的個性品質目標。

          ,6,變式延伸,布置作業

          必做題,對本屆課學生知識水平的反饋。選作題,對本節課知識內容的延伸。使不同層次學生都可以收獲成功的喜悅,看到自己的潛能,從而激發學生飽滿的學習興趣,讓每個學生在原有的基礎上有所發展。做到人人學數學,人人學不同的數學。

          7板書設計

          力圖簡潔,形象,直觀,概括以便學生易于掌握。

          四,教學評價

          學生學習結果評價當然重要,但是學習過程的評價更加重要。本節課中高度重視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參與度,自信心,團隊精神,合作意識,獨立思考習慣的養成。數學發現的能力,以及學習的興趣和成就感,,學生熟悉的問題情境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問題串的設計可以讓更多學生主動參與,師生對話可以實現師生合作,適度的研討可以駐京生生交流,知識的生成和問題的解決可以讓學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悅?b密的思考可以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習慣,讓學生在教室評價,學生評價以及自我評價的過程中體驗知識的積累,探索能力的長進和思維品質的提高,為學生的可持續發展打下基礎,

          以上就是我的說課內容。不當之處,希望各位老師給予指正。謝謝各位評委老師!你們幸苦啦!

        高中數學說課稿11

          尊敬的各位專家、評委:

          上午好!

          今天我說課的課題是人教A版必修2第二章第二節《直線與圓的位置關系》。

          我嘗試利用新課標的理念來指導教學,對于本節課,我將以“教什么,怎么教,為什么這樣教”為思路,從教材分析、目標分析、教法學法分析、教學過程分析和評價分析五個方面來談談我對教材的理解和教學的設計,敬請各位專家、評委批評指正。

          一、教材分析

          地位和作用

          學生在初中的學習中已經了解直線與圓的位置關系,并知道可以利用直線與圓的焦點的個數以及圓心與直線的距離d與半徑r的關系判斷直線與圓的位置關系。但是,在初中學習時,利用圓心與直線的距離d與半徑r的關系判斷直線與圓的位置關系的方法卻以結論性的形式呈現。在高一學習了解析幾何后,要考慮的問題是如何掌握由直線和圓的方程判斷直線與圓的位置關系的方法。解決問題的方法主要是幾何法和代數法。其中幾何法應該是在初中學習的基礎上,結合高中所學的點到直線的距離公式求出圓心與直線的距離d后,比較與半徑r的關系。從而作出判斷,適可而止第引進用聯立方程組轉化為二次方程判別根的“純代數判別法”,并與“幾何法”欣賞比較,以決優劣,從而也深化了基本的“幾何法”。含參數的問題、簡單的弦的問題、切線問題等綜合問題作為進一步的拓展提高或綜合應用,也適度第引入課堂教學中,但以深化“判定直線與圓的'位置關系”為目的,要控制難度。雖然學生學習解析幾何了,但是把幾何問題代數化無論是思維習慣還是具體轉化方法,學生仍是似懂非懂,因此應不斷強化,逐漸內化為學生的習慣和基本素質。

          二、目標分析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理解直線與圓的位置的種類;

          利用平面直角坐標系中點到直線的距離公式求圓心到直線的距離;

          會用點到直線的距離來判斷直線與圓的位置關系。

          2、過程與方法

          設直線L:ax+by+c=o,圓C:x2+y2+Dx+Ey+F=0,圓的半徑為r,圓心(- ,- )到直線的距離為d,則判別直線與圓的位置關系的根據有以下幾點:

          當d >r時,直線l與圓c相離;

          當d =r時,直線l與圓c相切;

          當d

          3、情態與價值觀

          讓學生通過觀察圖形,理解并掌握直線與圓的位置關系,培養學生數形結合的思想。

          (二)、教學重點與難點

          1、重點:直線與圓的位置關系的幾何圖形及其判斷方法。

          2、難點:用坐標判斷直線與圓的位置關系。

          三、教法學法分

          (一)、教法

          教學過程是教師和學生共同參與的過程,啟發學生自主性學習,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有效地滲透數學思想方法,提高學生素質。根據這樣的原則和所要完成的教學目標,并為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我采用如下的教學方法:

          1、啟發引導學生思考、分析、實驗、探索、歸納。

          2、采用“從特殊到一般”、“從具體到抽象”的方法。

          3、體現“對比聯系”、“數形結合”及“分類討論”的思想方法。

          4、投影儀演示法。

          在整個過程中,應以學生看,學生想,學生議,學生練為主體,教師在學生仔細觀察、類比、想象的基礎上通過問題串的形式加以引導點撥,對照,歸納,整理,只有這樣,才能喚起學生對原有知識的回憶,自覺地找到新舊知識的聯系,使新學知識更牢固,理解更深刻。

          (二)、學法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學習是學生積極主動地建構知識的過程,學習應該與學生熟悉的背景相聯系。在教學中,讓學生在問題情境中,經歷知識的形成和發展,通過觀察、操作、歸納、探索、交流、反思參與學習,認識和理解數學知識,學會學習,發展能力。

          四、教學過程分析

          (一)、教學過程設計

          問題 設計意圖 師生活動

          1、初中學過的平面幾何中,直線與圓的位置關系有幾類? 啟發學生由圖形獲取判斷直線與圓的位置關系的直觀認知,引入新課 師:讓學生之間進行討論,交流,引導學生觀察圖形,導入新課

          生:看圖,并說出自己的看法

          2、直線與圓的位置關系有幾種? 得出直線與圓的位置關系的幾何特征與種類 師:引導學生利用類比,歸納的思想,總結直線與圓的位置關系的種類,進一步神話數形結合的數學思想

          生:學生觀察圖形,利用類比,歸納的思想,總結直線與圓的位置關

          3、在初中,我們怎么樣判斷直線與圓的位置關系呢?如何用直線與圓的方程判斷他們之間的位置關系呢?

          你能說出判斷直線與圓的位置關系的兩

          種方法嗎? 使學生回憶初中的數學知識,培養抽象的概括能力。

          抽象判斷呢直線與圓的位置關系的思路和方法 師:引導學生回憶初中判斷直線與圓的位置關系的思想過程

          生:回憶直線與圓的位置關系的判斷過程

          師:引導學生從集合的角度判斷直線與圓的方法

          生:利用圖形,尋求兩種方法的數學思路

          5、你能用兩種判斷直線與圓的位置關系的數學思路解決例1的問題嗎? 體會判斷直線與圓的位置關系的思想方法,關注量與量的之間的關系 師:指導學生閱讀教材書上的例1

          生:閱讀教材書上的例1,并完成教材書上的136頁的練習題2

          6、通過學習教材書上的例1,你能總結下判斷直線與圓的位置 關系的步驟嗎? 是學生熟悉判斷直線與圓的位置關系的基本步驟 生:于都例1

          師:分析例1 ,并展示解答過程,啟發學生概括判斷直線與圓的位置關系的基本步驟,注意給學生留有思考的時間

          生:交流自己總結的步驟

          7、通過學習教材書上的例2,你能說明例2中體現的數學思想方法嗎? 進一步深化數形結合的數學思想 師:指導學生閱讀并完成教材書上的例2 ,啟發學生利用數形結合的數學思想解決問題

          生:閱讀教材書上的例2 ,并完成137的練習題

          8、通過例2的學習,你發現了什么? 明確弦長的運算方法 師:引導并啟發學生探索直線與圓的相交弦的求法

          生:通過分析,抽象,歸納,得出相交弦的運算方法

          9、完成教材書上的136頁的習題1234 鞏固所學過的知識,進一步理解和掌握直線與圓的位置關系 師:指導學生完成練習題

          生:互相討論交流,完成練習題

          10、課堂小結

          教師提出下列問題讓學生思考

          通過直線與圓的位置關系的判斷,你學到什么了?

          判斷直線與圓的位置關系有幾種方法?他們的特點是什么?

          如何求直線與圓的相交弦長?

          (二)、作業設計

          作業分為必做題和選擇題,必做題是對本節課學生知識水平的反饋,選擇題是對本節課內容的延伸與連貫,強調學以致用。通過作業設置,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可以獲得成功的喜悅,看到自己的潛能,從而激發學生飽滿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的自主發展、合作探究的學習氛圍的形成。

          我設計了以下作業:

          必做題:課后習題A 1,2,3;

          選擇題:課后習題B1,2,3;

          (三)、板書設計

          板書要基本體現課堂的內容和方法,體現課堂進程,能簡明扼要反映知識結構及其相互關系:能指導教師的教學進程、引導學生探索知識;通過使用幻燈片輔助板書,節省課堂時間,使課堂進程更加連貫。

          五、評價分析

          學生學習的結果評價固然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學生學習的過程評價。我采用了及時點評、延時點評與學生互評相結合,全面考查學生在知識、思想、能力等方面的發展情況,在質疑探究的過程中,評價學生是否有積極的情感態度和頑強的理性精神,在概念反思過程中評價學生的歸納猜想能力是否得到發展,通過鞏固練習考查學生對本節是否有一個完整的集訓,并進行及時的調整和補充。

          以上就是我對本節課的理解和設計,敬請各位專家、評委批評指正。

          謝謝!

        高中數學說課稿12

          一、教材分析

          集合概念及其基本理論,稱為集合論,是近、現代數學的一個重要的基礎,一方面,許多重要的數學分支,都建立在集合理論的基礎上。另一方面,集合論及其所反映的數學思想,在越來越廣泛的領域種得到應用。

          本節課主要分為兩個部分,一是理解集合的定義及一些基本特征。二是掌握集合與元素之間的關系。

          二、教學目標

          1、學習目標

          (1)通過實例,了解集合的含義,體會元素與集合之間的關系以及理解“屬

          于”關系;

          (2)能選擇自然語言、圖形語言、集合語言(列舉法或描述法)描述不同的具體問題,感受集合語言的意義和作用;

          2、能力目標

         。1)能夠把一句話一個事件用集合的方式表示出來。

         。2)準確理解集合與及集合內的元素之間的關系。

          3、情感目標

          通過本節的把實際事件用集合的方式表示出來,從而培養數學敏感性,了 解到數學于生活中。

          三、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點 集合的基本概念與表示方法;

          難點 運用集合的兩種常用表示方法———列舉法與描述法,正確表示一些簡單的集合;

          四、教學方法

         。1)本課將采用探究式教學,讓學生主動去探索,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并分層教學,這樣可顧及到全體學生,達到優生得到培養,后進生也有所收獲的效果;

         。2)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通過閱讀教材,自主學習、思考、交流、討論和概括,從而完成本節課的教學目標。

          五、學習方法

         。1)主動學習法:舉出例子,提出問題,讓學生在獲得感性認識的同時,

          教師層層深入,啟發學生積極思維,主動探索知識,培養學生思維想象 的綜合能力。

          (2)反饋補救法:在練習中,注意觀察學生對學習的反饋情況,以實現“培

          優扶差,滿足不同!

          六、教學思路

          具體的思路如下

          復習的引入:講一些集合的相關數學及相關數學家的經歷故事!這可以讓學生更加了解數學史從何使學生對數學更加感興趣,有助于上課的效率!因為時間關系這里我就不說相關數學史咯。

          一、 引入課題

          軍訓前學校通知:8月15日8點,高一年段在體育館集合進行軍訓動員;試問這個通知的對象是全體的高一學生還是個別學生?

          在這里,集合是我們常用的一個詞語,我們感興趣的是問題中某些特定(是高一而不是高二、高三)對象的總體,而不是個別的對象,為此,我們將學習一個新的概念——集合,即是一些研究對象的總體。

          二、 正體部分

          學生閱讀教材,并思考下列問題:

         。1)集合有那些概念?

          (2)集合有那些符號?

          (3)集合中元素的特性是什么?

          (4)如何給集合分類?

          (一)集合的有關概念

         。1)對象:我們可以感覺到的客觀存在以及我們思想中的事物或抽象符號,

          都可以稱作對象.

         。2)集合:把一些能夠確定的不同的對象看成一個整體,就說這個整體是由

          這些對象的全體構成的集合.

         。3)元素:集合中每個對象叫做這個集合的元素.

          集合通常用大寫的拉丁字母表示,如A、B、C、??元素通常用小寫的拉丁字母表示,如a、b、c、??

          1. 思考:課本P3的思考題,并再列舉一些集合例子和不能構成集合的例子,

          對學生的例子予以討論、點評,進而講解下面的問題。

          2、元素與集合的關系

          (1)屬于:如果a是集合A的元素,就說a屬于A,記作a∈A。(舉例)集合A={2,3,4,6,9}a=2 因此我們知道 a∈A

         。2)不屬于:如果a不是集合A的元素,就說a不屬于A,記作a?A

          要注意“∈”的方向,不能把a∈A顛倒過來寫. (舉例)

          集合A={3,4,6,9}a=2 因此我們知道a?A

          3、集合中元素的特性

         。1)確定性:給定一個集合,任何對象是不是這個集合的元素是確定的了.

          (2)互異性:集合中的元素一定是不同的.

         。3)無序性:集合中的元素沒有固定的順序.

          4、集合分類

          根據集合所含元素個屬不同,可把集合分為如下幾類:

          (1)把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叫做空集Ф

         。2)含有有限個元素的集合叫做有限集

         。3)含有無窮個元素的集合叫做無限集

          注:應區分?,{?},{0},0等符號的含義

          5、常用數集及其表示方法

         。1)非負整數集(自然數集):全體非負整數的集合.記作N

          (2)正整數集:非負整數集內排除0的集.記作N*或N+

         。3)整數集:全體整數的.集合.記作Z

          (4)有理數集:全體有理數的集合.記作Q

         。5)實數集:全體實數的集合.記作R

          注:(1)自然數集包括數0.

          (2)非負整數集內排除0的集.記作N*或N+,Q、Z、R等其它數集內排

          除0的集,也這樣表示,例如,整數集內排除0的集,表示成Z*

          (二)集合的表示方法

          我們可以用自然語言來描述一個集合,但這將給我們帶來很多不便,除此之外還常用列舉法和描述法來表示集合。

          (1) 列舉法:把集合中的元素一一列舉出來,寫在大括號內。

          如:{1,2,3,4,5},{x2,3x+2,5y3-x,x2+y2},?;

          例1.(課本例1)

          思考2,引入描述法

          說明:集合中的元素具有無序性,所以用列舉法表示集合時不必考慮元素的順序。

         。2) 描述法:把集合中的元素的公共屬性描述出來,寫在大括號{}內。 具體方法:在大括號內先寫上表示這個集合元素的一般符號及取值(或變化)范圍,再畫一條豎線,在豎線后寫出這個集合中元素所具有的共同特征。

          如:{x|x-3>2},{(x,y)|y=x2+1},{直角三角形},?;

          例2.(課本例2)

          說明:(課本P5最后一段)

          思考3:(課本P6思考) 強調:描述法表示集合應注意集合的代表元素

          {(x,y)|y= x2+3x+2}與 {y|y= x2+3x+2}不同,只要不引起誤解,集合的代表元素也可省略,例如:{整數},即代表整數集Z。

          辨析:這里的{ }已包含“所有”的意思,所以不必寫{全體整數}。下列寫法{實數集},{R}也是錯誤的。

          說明:列舉法與描述法各有優點,應該根據具體問題確定采用哪種表示法,要注意,一般集合中元素較多或有無限個元素時,不宜采用列舉法。

          (三)課堂練習(課本P6練習)

          三、 歸納小結與作業

          本節課從實例入手,非常自然貼切地引出集合與集合的概念,并且結合實例對集合的概念作了說明,然后介紹了集合的常用表示方法,包括列舉法、描述法。

          書面作業:習題1.1,第1- 4題

        高中數學說課稿13

        各位教師:

          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必修》4第二章第二單元中“平面向量的線性運算”的第一節課《向量的加法》,我從以下幾個方面闡述本課的教學設計。

          一、教材分析:

          《向量的加法》是《必修》4第二章第二單元中“平面向量的線性運算”的第一節課。本節內容有向量加法的平行四邊形法則、三角形法則及應用,向量加法的運算律及應用,大約需要1課時。向量的加法是向量的線性運算中最基本的一種運算,向量的加法及其幾何意義為后繼學習向量的減法運算及其幾何意義、向量的數乘運算及其幾何意義奠定了基礎;其中三角形法則適用于求任意多個向量的和,在空間向量與立體幾何中有很普遍的應用。所以本課在“平面向量”及“空間向量”中有很重要的地位。

          二、學情分析:

          學生在上節課中學習了向量的定義及表示,相等向量,平行向量等概念,知道向量可以自由移動,這是學習本節內容的基礎。學生對數的運算了如指掌,并且在物理中學過力的合成、位移的合成等矢量的加法,所以向量的加法可通過類比數的加法、以所學的物理模型為背景引入,這樣做有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向量加法的意義,準確把握兩個加法法則的特點。

          三、教學目的:

          1、通過對向量加法的探究,使學生掌握向量加法的概念,結合物理學實際理解向量加法的意義。能正確領會向量加法的平行四邊形法則和三角形法則的幾何意義,并能運用法則作出兩個已知向量的和向量。

          2、在應用活動中,理解向量加法滿足交換律和結合律以及表述兩個運算律的幾何意義。掌握有特殊位置關系的兩個向量之和,比如共線向量,共起點向量、共終點向量等。

          3、通過本節的學習,培養學生類比、遷移、分類、歸納等數學方面的能力。

          四、教學重、難點

          重點:向量的加法法則。探究向量的加法法則并正確應用是本課的重點。兩個加法法則各有特點,聯系緊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實質相同,但是三角形法則適用范圍更加廣泛,且簡便易行,所以是詳講內容,平行四邊形法則在本課中所占份量略少于三角形法則。

          難點:對三角形法則的理解;方向相反的兩個向量的加法。主要是讓學生認識到三角形法則的實質是:將已知向量首尾相接,而不是表示向量的有向線段之間必須構成三角形。

          五、教學方法

          本節采用以下教學方法:1、類比:由數的加法運算類比向量的加法運算。2、探究:由力的合成引入平行四邊形法則,在法則的運用中觀察圖形得出三角形法則,探求共線向量的加法,發現三角形法則適用于任意向量相加;通過圖形,觀察得出向量加法滿足交換律、結合律等,這些都體現探究式教學法的運用。3、講解與練習:對兩個法則特點的分析,例題都采取了引導與講解的方法,學生課堂完成教材中的練習。4、多媒體技術的運用,能直觀地表現向量的平移,相等向量的意義,更能說清兩個法則的幾何意義及運算律。

          六、數學思想的體現:

          1、分類的思想:總的來說本課中向量的加法分為不共線向量及共線向量兩種形式,共線向量又分為方向相同與方向相反兩種情形,然后專門對零向量與任意向量相加作了規定,這樣對任意向量的加法都做了討論,線索清楚。

          2、類比思想:使之與數的加法進行類比,使學生對向量的加法不致于太陌生,既有似曾相識的感覺,又能從對比中看出兩者的不同,效果較好。

          3、歸納思想: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環節①學完平行四邊形法則和三角形法則后,歸納總結,對不共線向量相加,兩個法則都可以選用。②由共線向量的'加法總結出三角形法則適用于任意兩個向量的相加,而三角形法則僅適用于不共線向量相加。③對向量加法的結合律和探討中,又使學生發現了三角形法則還適用于任意多個向量的加法。歸納思想在這三個環節中的運用,使得學生對兩個加法法則,尤其是三角形法則的理解,步步深入。

          七、教學過程:

          1、回顧舊知:本節要進行向量的平移,且對向量加法分共線與不共線兩種情況,所以要復習向量、相等向量、共線向量等概念,這些都是新課學習中必要的知識鋪墊。

          2、引入新課:

         。1)平行四邊形法則的引入。

          學生在物理學中雖然接觸過位移的合成,但是并沒有形成三角形法則的概念;而對平行四邊形法則學生已學過,很熟悉。所以我決定由力的合成引入向量加法的平行四邊形法則。平行四邊形法則的特點是起點相同,但是物理中力的合成是在有相同的作用點的條件下合成的,引入到數學中向量加法的平行四邊形法則,所給出的圖形也是現成的平行四邊形,而學生剛學完相等向量,對相等向量的概念還沒有深刻的認識,易產生誤解:表示兩個已知向量的有向線段的起點必須在一起才能用平行四邊形法則,不在一起不能用。這時要通過講解例1,使學生認識到可以通過平移向量,使表示兩個向量的有向線段有共同的起點。這一點對理解及運用法則求兩向量的和很重要。

          設計意圖:本著從學生最熟悉、離學生最近的知識經驗為接入點,用學生熟知的方法來解決新的問題——向量的加法,這樣新中有舊,學生容易接受,也使學科間的滲透發揮了作用,加深了學生對向量加法的平行四邊形法則的“起點相同”這一特點的認識,例1的講解使學生認識到當表示向量的有向線段的起點不在一起時,須把起點移到一起,至此才能使學生完成對平行四邊形法則理解真正到位。

          (2)三角形法則的引入。三角形法則沒有按照教材中利用位移的合成引入,而是從前面所講的平行四邊形法則的圖形中直接引入(如圖)。

          所以這種把兩個向量相加的方法稱為三角形法則。接下來用幻燈片完整展示三角形法則,同時法則的作法敘述、作圖過程對學生也起到了示例的作用。于是前面的例1還可以利用三角形法則來做。

          這時,總結出兩個不共線向量求和時,平行四邊形法則與三角形法則都可以用。

          設計意圖:由平行四邊形法則的圖形引入三角形法則,可以很清楚地使學生從向何意義上認識到兩個法則之間的密切聯系,理解它們的實質,而且銜接自然,能夠使學生對比地得出兩個法則的特點與實質,并對兩個法則的特點有較深刻的印象。

          (3)共線向量的加法

          方向相同的兩個向量相加,對學生來說較易完成,“將它們接在一起,取它們的方向及長度之和,作為和向量的方向與長度!币龑W生分析作法,結果發現還是運用了三角形法則:首尾相接,方向由第一個向量的起點指向第二個向量的終點。

          方向相反的兩個向量相加,對學生來說是個難點,首先從作圖上不知道怎樣做。但是學生學過有理數加法中的異號兩數相加:“異號兩數相加,用較大的絕對值減去較小的絕對值,符號取絕對值較大的數的符號!鳖惐犬愄杻蓴迪嗉樱麄儠幂^長的模減去較短的模,方向取模較長的向量的方向。具體做法由老師引導學生嘗試運用三角形法則去做,發現結論正確。

          反思過程,學生自然會想到方向相同的兩個向量相加,類似于同號兩數相加。這說明兩個共線向量相加依然可用三角形法則。對有如下規定:

          +

          =

          +

          =

          通過以上幾個環節的討論,可以作個簡單的小結:兩個不共線向量相加,可采用平行四邊形法則或三角形法則,而兩個共線向量相加在本課所學方法中只能用三角形法則,說明三角形法則適用于任意兩個向量相加。

          設計意圖:通過對共線向量加法的探討,拓寬了學生對三角形法則的認識,使得不同位置的向量相加都有了依據,并且采用類比的方法,使學生對共線向量的加法,尤其是方向相反的兩個向量的加法更易于理解,可以化解難點。

         。4)向量加法的運算律

         、俳粨Q律:交換律是利用平行四邊形法則的圖形,又結合三角形法則得出,理解起來沒什么困難,再一次強化了學生對兩個法則特點及實質的認識。

         、诮Y合律:結合律是通過三個向量首尾相接,先加前兩個再與第三個向量相加,和先加后兩個向量再與第一個向量相加所得結果相同。

          接下來是對應的兩個練習,運用交換律與結合律計算向量的和。

          設計意圖:運算律的引入給加法運算帶來方便,從后面的練習中學生能夠體會到這點。由結合律還使學生發現,多個向量相加,同樣可以運用三角形法則:將所加向量首尾相接,和向量的方向是由第一個向量的起點指向最后一個向量的終點。這樣使學生明白,三角形法則適用于任意多個向量相加。

          3、小結

          先由學生小結,檢查學生對本課重要知識的認識,也給學生一個概括本節知識的機會,然后用課件展示小結內容,使學生印象更深。

         。1)平行四邊形法則:起點相同,適用于不共線向量的求和。

         。2)三角形法則首尾相接,適用于任意多個向量的求和。

          (3)運算律

          交換律:

          +

          =

          +

          結合律:(

          +

         。+

          =

          +(

          +

         。

          4、作業:P91,A組1、2、3。

          《向量的加法》評課稿

          本節所授內容基本與原先設想一致,評略得當,重點突出,難點化解。在兩個加法則的引入、講解及運用的處理方法、時間安排都把握得比較好,能夠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探索平行四邊形法則和三角形法則,使學生對兩個加法法則形成了正確的認識,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通過反饋練習,可以看出學生對兩個法則的運用掌握的比較好,比較完整地實現了教學目標。

          本節課的教學方法運用比較合理:采取了類比、探究、講練結合及多媒體技術等多種方法。對數學課來說,本節課最顯著的特點是將全部板書都移到了課件上,對我來說,是一次嘗試,因為以前,我認為數學課沒必要用課件,對全部利用課件上課更是不能接受。但是這次講課改變了我的看法。從學生的反饋情況來看,這樣處理對教學效果沒有什么不良影響,反而使學生能更直觀地理解兩個加法法則和運算律,通過課件中的向量的平移,加深了學生對上節課所學的“相等向量”的概念的理解,也加大了課堂容量,還沒有擁擠之感。從學生對內容小結的敘述看,沒有板書,并沒有妨礙本節內容在學生腦海中留下的印象。原先的設計中,板書設計也有,打在教案的后面。

          通過這節課的講授,我收獲很多:首先,從課程的構思上,沒有按照教參建議及網上普遍的編排方法先講三角形法則,而是先由學生學過的力的合成引入了平行四邊形法則,由此又引入三角形法則,效果也不錯?梢,對教材的處理確實要根據學生情況,靈活裁剪,不能生搬硬套。

          其次,通過這節課我感到,對有些與圖形聯系較多的課程,使用課件講解簡便易行,關鍵是要根據教學設計制作合適的課件,并且合理使用。

          本節缺憾也很多。首先,學生活動還是偏少,沒有充分、全面地調動學生熱情。其次,語言不夠精煉,有時比較啰嗦,也耽誤了時間,第三,學生發言時,好打斷學生,總覺得學生說得不清楚,搶學生話頭,打擊了學生課堂參與的積極性,很不好。

          以上是我對這節課的反思,不到之處,請大家指點。

        高中數學說課稿14

          一、教學目標

          1.借助對圖片、實例的觀察,抽象概括出直線與平面垂直的定義,并能正確理解直線與平面垂直的定義。

          2.通過直觀感知,操作確認,歸納直線與平面垂直判定的定理,并能運用判定定理證明一些空間位置關系的簡單命題,進一步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

          3.讓學生親身經歷數學研究的過程,體驗探索的樂趣,增強學習數學的興趣。

          二、教學重點、難點

          1.教學重點:操作確認并概括出直線與平面垂直的定義和判定定理。

          2.教學難點:操作確認并概括出直線與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及初步運用。

          三、課前準備

          1.教師準備:教學課件

          2.學生自備:三角形紙片、鐵絲(代表直線)、紙板(代表平面)、三角板

          四、教學過程設計

          1.直線與平面垂直定義的建構

         。1)動體的特征,對"線面垂直"有了一些初淺認識和感知,在高中階段,創設情境

          ①請同學們觀察圖片,說出旗桿與地面、高樓的側棱與地面的位置有什么關系?

         、谡埌炎约旱臄祵W書打開直立在桌面上,觀察書脊與桌面的位置有什么關系?

          ③請將①中旗桿與地面的位置關系畫出相應的幾何圖形。

         。2)觀察歸納

          ①思考:一條直線與平面垂直時,這條直線與平面內的直線有什么樣的位置關系?

          ②多媒體演示:旗桿與它在地面上影子的位置變化。

          ③歸納出直線與平面垂直的定義及相關概念。

          定義:如果直線l與平面α內的任意一條直線都垂直,我們就說直線l與平面α互相垂直,記作:l⊥α.

          直線l叫做平面α的垂線,平面α叫做直線l的垂面.直線與平面垂直時,它們唯一的公共點P叫做垂足。

          用符號語言表示為:(3)辨析(完成下列練習):

         、偃绻粭l直線垂直于一個平面內的無數條直線,那么這條直線就與這個平面垂直。

         、谌鬭⊥α,bα,則a⊥b。

          在創設情境中,學生練習本上畫圖,教師針對學生出現的問題,如不直觀、不標字母等加以強調,并指出這就叫直線與平面垂直,引出課題。

          在多媒體演示時,先展示動畫1使學生感受到旗桿AB所在直線

          與過點B的直線都垂直。再展示動畫2使學生明確旗桿AB所在直線

          與地面內任意一條不過點B的直線B1C1也垂直,進而引導學生歸納出

          直線與平面垂直的定義。

          在辨析問題中,解釋"無數"與"任何"的不同,并說明線面垂直的定義既是線面垂直的判定又是性質,線線垂直與線面垂直可以相互轉化,給出常用命題:

          2.直線與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的探究

         。1)設置問題情境

          提出問題:學校廣場上樹了一根新旗桿,現要檢驗它是否與地面垂直,你有什么好辦法?

         。2)折紙試驗

          如圖,請同學們拿出準備好的一塊(任意)三角形的紙片,我們一起來做一個實驗:過△ABC的頂點A翻折紙片,得到折痕AD,將翻折后的紙片豎起放置在桌面上,(BD、DC與桌面接觸).觀察并思考:

          ①折痕AD與桌面垂直嗎?

         、谌绾畏鄄拍苁拐酆跘D與桌面所在的平面垂直?

         、鄱嗝襟w演示翻折過程。

         。3)歸納直線與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

         、偎伎迹河烧酆跘D⊥BC,翻折之后垂直關系,即

          AD⊥CD,AD⊥BD發生變化嗎?由此你能得到什么結論?

          ②歸納出直線與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

          定理:一條直線與一個平面內的兩條相交直線都垂直,則該直線與此平面垂直。

          用符號語言表示為:

          在討論實際問題時,學生同桌合作進行試驗(將鐵絲當旗桿,桌面當地面)后交流方案,如用直角三角板量一次,量兩次等。教師不作點評,說明完成下面的折紙試驗后就有結論。

          在折紙試驗中,學生會出現"垂直"與"不垂直"兩種情況,引導這兩類學生進行交流,根據直線與平面垂直的定義分析"不垂直"的原因。學生再次折紙,進而探究直線與平面垂直的條件,經過討論交流,使學生發現只要保證折痕AD是BC邊上的高,即AD⊥BC,翻折后折痕AD就與桌面垂直,再利用多媒體演示翻折過程,增強幾何直觀性。

          在歸納直線與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時,先讓學生敘述結論,不完善的地方教師引導、補充完整,并結合"兩條相交直線確定一個平面"的事實,簡要說明直線與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然后,學生試用圖形語言表述,練習本上畫圖,可能出現垂足與兩相交直線交點重合的情況(如圖),教師補充說明,同時給出符號語言表述。在理解直線與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時,強調"兩條"、"相交"缺一不可,并結合前面"檢驗旗桿與地面垂直"問題再進行確認。指出要判斷一條直線與一個平面是否垂直,取決于在這個平面內能否找到兩條相交直線和已知直線垂直,這充分體現了"直線與平面垂直"與"直線與直線垂直"相互轉化的數學思想。

          3.直線與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的初步應用

         。1)嘗試練習:

          求證:與三角形的兩條邊同時垂直的直線必與第三條邊垂直。

          學生根據題意畫圖,將其轉化為幾何命題:不妨設

          請三位同學板演,其余同學在練習本上完成,師生共同評析,明確運用線面垂直判定定理時的具體步驟,防止缺少條件,同時指出:這為證明"線線垂直"提供了一種方法。

         。2)嘗試練習:如圖,有一根旗桿AB高8m,它的頂端A掛有兩

          條長10m的繩子,拉緊繩子并把它的下端放在地面上的兩點(和旗桿

          腳不在同一條直線上)C、D。如果這兩點都和旗桿腳B的距離是6m,那么旗桿就和地面垂直.為什么?

          本題需要通過計算得到線線垂直。學生練習本上完成后,對照課本P69例1,完善自己的解題步驟。

         。3)嘗試練習:如圖,已知a∥b,a⊥α,求證:b⊥α。

          此題有一定難度,教師引導學生分析思路,可利用線面垂直的定

          義證,也可用判定定理證,提示輔助線的添法,學生練習本上完成,對照課本P69例2,完善自己的解題步驟。

          4.總結反思

         。1)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學會了哪些判斷直線與平面垂直的方法?

         。2)在證明直線與平面垂直時應注意哪些問題?

         。3)本節課你還有哪些問題?

          學生發言,互相補充,教師點評,歸納出判斷直線與平面垂直的方法,給出框圖(投影展示),同時,說明本課蘊含著轉化、類比、歸納、猜想等數學思想方法,強調"平面化"是解決立體幾何問題的一般思路,并鼓勵學生反思,大膽質疑,教師作好記錄,以便查缺補漏。

          5.布置作業

          (1)如圖,點P是平行四邊形ABCD所在平面外一點,O是

          對角線AC與BD的`交點,且PA=PC,PB=PD.

          求證:PO⊥平面ABCD

         。2)課本P70練習2

         。3)探究:如圖,PA⊥圓O所在平面,AB是圓O的直徑,C是圓周上一點,則圖中有幾個直角三角形?由此你認為三棱錐

          中最多有幾個直角三角形?四棱錐呢?

          【板書設計】教學設計說明

          在這次新課程數學教學內容中,立體幾何不論從教材編排還是教學要求上都發生了很大變化,因而,我在本節課的處理上也作了相應調整,借助多媒體輔助教學,采用"引導-探究式"教學方法。整個教學過程遵循"直觀感知-操作確認-歸納總結"的認知規律,注重發展學生的合情推理能力,降低幾何證明的難度,同時,加強空間觀念的培養,注重知識產生的過程性,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線面垂直的定義沒有直接給出,而是讓學生在對圖形、實例的觀察感知基礎上,借助動畫演示幫助學生概括得出,并通過辨析問題深化對定義的理解。這樣就避免了學生死記硬背概念,有利于理解數學概念的本質。

          2.線面垂直的判定定理不易發現,在教學中,通過創設問題情境引起學生思考,安排折紙試驗,討論交流,給學生充分活動的時間與空間,幫助學生從自己的實踐中獲取知識。教師盡量少講,學生能做的事就讓他們自己去做,使學生更好的參與教學活動,展開思維,體驗探索的樂趣,增強學習數學的興趣。

          3.本節中教師不作例題示范,而是讓學生先嘗試完成,后講評明晰。為更好地鞏固判定定理,設置了有梯度的練習,其中練習(1)是補充題,是判定定理的最簡單的運用。作業中增加了基礎題(第1題)和開放性題目(第3題),這樣,有助于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使學生在不同的幾何體中體會線面垂直關系,發展學生的幾何直觀能力與一定的推理論證能力。同時,在教學中,始終注重訓練學生準確地進行三種語言(文字語言、圖形語言和符號語言)的轉換,培養運用圖形語言進行交流的能力。

          4.以問題討論的方式進行小結,培養學生反思的習慣,鼓勵學生對問題多質疑、多概括。

        高中數學說課稿15

        尊敬的各位考官:

          大家好,我是今天的X號考生,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直線的點斜式方程》。

          新課標指出:高中教育屬于基礎教育,具有基礎性。且具有多樣性與選擇性,使不同的學生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今天我將貫徹這一理念從教材分析、學情分析、教學過程等幾個方面展開我的說課。

          一、說教材

          首先,我來談談我對教材的理解。

          直線的兩點式方程是人教A版必修2第三章第二節的內容,本節課的內容是直線的點斜式方程的推導及其適用范圍。在此之前學生已經學習了在平面直角坐標系內確定直線的幾何要素有:斜率和直線上任一點坐標。任意兩點也能確定直線。之前所學內容為本節課的探究做好基礎,同時本節課也為今后進一步學習直線的兩點式方程以及解決數學中的相關問題打下基礎。

          二、說學情

          合理把握學情是上好一堂課的基礎,下面我來談談學生的實際情況。

          高中的學生掌握了一定的基礎知識,思維較敏捷,動手能力較強,但理解能力、自主學習能力及空間想象力還不成熟,所以本節課從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出發,引導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并且學生的自尊心較強,所以對學生的評價注重先揚后抑,鼓勵學生多多發言,進行正確引導。

          三、說教學目標

          根據以上對教材的分析以及對學情的把握,我制定了如下三維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掌握直線方程的點斜式方程以及適用范圍,會用直線的點斜式方程解決問題。

          (二)過程與方法

          通過直線點斜式方程的推導過程,提高分析、推理的能力,發展數形結合的數學思想。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

          通過本節的學習,體驗數學的嚴謹性,養成細心觀察、認真分析、嚴謹思考的良好思維習慣。

          四、說教學重難點

          我認為一節好的數學課,從教學內容上說一定要突出重點、突破難點。而教學重點的確立與我本節課的內容肯定是密不可分的。那么根據授課內容可以確定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直線的點斜式方程。教學難點是:直線點斜式方程的適用范圍。

          五、說教法和學法

          依據新課程改革精神與學生認知發展現狀,突破難點有效實現知識的鞏固,我將采用講授法、探究法、練習法、小組討論等教學方法,并在教學過程中有意識的培養學生的合作探究能力,自主探究能力,使之在真正意義上成為學會學習的.人。

          六、說教學過程

          在這節課的教學過程中,我注重突出重點,條理清晰,緊湊合理。各項活動的安排也注重互動、交流,最大限度的調動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主動性。

          (一)引入新課

          首先引導學生回憶上節課學習的直線的點斜式方程的概念,以及如何利用點斜式方程求解直線方程。在學生充分回顧后,引出新的直線方程——直線的兩點式方程。

          通過復習導入新課,能夠讓學生對于之前的知識進行充分回顧,為本節課后面的學習奠定基礎。

          (二)探索新知

          接下來是新課講授環節,我將分為兩部分,分別為點斜式方程的推導和點斜方程的適用范圍。

        【高中數學說課稿】相關文章:

        高中數學經典說課稿11-25

        高中數學的說課稿04-19

        高中數學數列說課稿11-20

        高中數學《集合》說課稿07-22

        高中數學《數列》說課稿01-18

        高中數學說課稿06-12

        高中數學優秀說課稿03-08

        高中數學向量說課稿09-09

        高中數學說課稿12-12

        高中數學的說課稿范文12-11

        国产高潮无套免费视频_久久九九兔免费精品6_99精品热6080YY久久_国产91久久久久久无码

        1. <tt id="5hhch"><source id="5hhch"></source></tt>
          1. <xmp id="5hhch"></xmp>

        2. <xmp id="5hhch"><rt id="5hhch"></rt></xmp>

          <rp id="5hhch"></rp>
              <dfn id="5hhch"></df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