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的高中數學說課稿范文集錦八篇
作為一位兢兢業業的人民教師,時常要開展說課稿準備工作,說課稿有助于順利而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我們應該怎么寫說課稿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高中數學說課稿8篇,歡迎大家分享。
高中數學說課稿 篇1
一、教材分析
1、教材所處的地位和作用
奇偶性是人教A版第一章集合與函數概念的第3節函數的基本性質的第2小節。
奇偶性是函數的一條重要性質,教材從學生熟悉的 及入手,從特殊到一般,從具體到抽象,注重信息技術的應用,比較系統地介紹了函數的奇偶性。從知識結構看,它既是函數概念的拓展和深化,又是后續研究指數函數、對數函數、冪函數、三角函數的基礎。因此,本節課起著承上啟下的重要作用。
2、學情分析
從學生的認知基礎看,學生在初中已經學習了軸對稱圖形和中心對稱圖形,并且有了一定數量的簡單函數的儲備。同時,剛剛學習了函數單調性,已經積累了研究函數的基本方法與初步經驗。
從學生的思維發展看,高一學生思維能力正在由形象經驗型向抽象理論型轉變,能夠用假設、推理來思考和解決問題、
3、教學目標
基于以上對教材和學生的分析,以及新課標理念,我設計了這樣的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能判斷一些簡單函數的奇偶性。
2、能運用函數奇偶性的代數特征和幾何意義解決一些簡單的問題。
【過程與方法】
經歷奇偶性概念的形成過程,提高觀察抽象能力以及從特殊到一般的歸納概括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自主探索,體會數形結合的思想,感受數學的對稱美。
從課堂反應看,基本上達到了預期效果。
4、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函數奇偶性的概念和幾何意義。
幾年的教學實踐證明,雖然函數奇偶性這一節知識點并不是很難理解,但知識點掌握不全面的學生容易出現下面的錯誤。他們往往流于表面形式,只根據奇偶性的定義檢驗成立即可,而忽視了考慮函數定義域的問題。因此,在介紹奇、偶函數的定義時,一定要揭示定義的隱含條件,從正反兩方面講清定義的內涵和外延。因此,我把函數的奇偶性概念設計為本節課的重點。在這個問題上我除了注意概念的講解,還特意安排了一道例題,來加強本節課重點問題的講解。
難點:奇偶性概念的數學化提煉過程。
由于,學生看待問題還是靜止的、片面的,抽象概括能力比較薄弱,這對建構奇偶性的概念造成了一定的困難。因此我把奇偶性概念的數學化提煉過程設計為本節課的難點。
二、教法與學法分析
1、教法
根據本節教材內容和編排特點,為了更有效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按照學生的認知規律,遵循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訓練為主線的指導思想,采用以引導發現法為主,直觀演示法、類比法為輔。教學中,精心設計一個又一個帶有啟發性和思考性的問題,創設問題情景,誘導學生思考,使學生始終處于主動探索問題的積極狀態,從而培養思維能力。從課堂反應看,基本上達到了預期效果。
2、學法
讓學生在觀察一歸納一檢驗一應用的學習過程中,自主參與知識的發生、發展、形成的過程,從而使學生掌握知識。
三、教學過程
具體的教學過程是師生互動交流的過程,共分六個環節:設疑導入、觀圖激趣;指導觀察、形成概念;學生探索、領會定義;知識應用,鞏固提高;總結反饋;分層作業,學以致用。下面我對這六個環節進行說明。
。ㄒ唬┰O疑導入、觀圖激趣
由于本節內容相對獨立,專題性較強,所以我采用了開門見山導入方式,直接點明要學的內容,使學生的思維迅速定向,達到開始就明確目標突出重點的效果。
用多媒體展示一組圖片,使學生感受到生活中的對稱美。再讓學生觀察幾個特殊函數圖象。通過讓學生觀察圖片導入新課,既激發了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又為學習新知識作好鋪墊。
(二)指導觀察、形成概念
在這一環節中共設計了2個探究活動。
探究1 、2 數學中對稱的形式也很多,這節課我們就以函數和=︱x︱以及和為例展開探究。這個探究主要是通過學生的自主探究來實現的,由于有圖片的鋪墊,絕大多數學生很快就說出函數圖象關于Y軸(原點)對稱。接著學生填表,從數值角度研究圖象的這種特征,體現在自變量與函數值之間有何規律? 引導學生先把它們具體化,再用數學符號表示。借助課件演示(令 比較 得出等式 , 再令 ,得到 ) 讓學生發現兩個函數的對稱性反應到函數值上具有的特性, ()然后通過解析式給出嚴格證明,進一步說明這個特性對定義域內任意一個 都成立。 最后給出偶函數(奇函數)定義(板書)。
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把對圖形規律的感性認識,轉化成數量的規律性,從而上升到了理性認識,切實經歷了一次從特殊歸納出一般的過程體驗。
(三) 學生探索、領會定義
探究3 下列函數圖象具有奇偶性嗎?
設計意圖:深化對奇偶性概念的理解。強調:函數具有奇偶性的前提條件是--定義域關于原點對稱。(突破了本節課的難點)
(四)知識應用,鞏固提高
在這一環節我設計了4道題
例1判斷下列函數的奇偶性
選例1的第(1)及(3)小題板書來示范解題步驟,其他小題讓學生在下面完成。
例1設計意圖是歸納出判斷奇偶性的步驟:
(1) 先求定義域,看是否關于原點對稱;
(2) 再判斷f(-x)=-f(x) 還是 f(-x)=f(x)。
例2 判斷下列函數的奇偶性:
例3 判斷下列函數的奇偶性:
例2、3設計意圖是探究一個函數奇偶性的可能情況有幾種類型?
例4(1)判斷函數的奇偶性。
(2)如圖給出函數圖象的一部分,你能根據函數的奇偶性畫出它在y軸左邊的圖象嗎?
例4設計意圖加強函數奇偶性的幾何意義的應用。
在這個過程中,我重點關注了學生的推理過程的表述。通過這些問題的解決,學生對函數的奇偶性認識、理解和應用都能提升很大一個高度,達到當堂消化吸收的效果。
。ㄎ澹┛偨Y反饋
在以上課堂實錄中充分展示了教法、學法中的互動模式,問題貫穿于探究過程的始終,切實體現了啟發式、問題式教學法的特色。
在本節課的最后對知識點進行了簡單回顧,并引導學生總結出本節課應積累的解題經驗。知識在于積累,而學習數學更在于知識的應用經驗的積累。所以提高知識的應用能力、增強錯誤的預見能力是提高數學綜合能力的很重要的策略。
(六)分層作業,學以致用
必做題:課本第36頁練習第1-2題。
選做題:課本第39頁習題1、3A組第6題。
思考題:課本第39頁習題1、3B組第3題。
設計意圖:面向全體學生,注重個人差異,加強作業的針對性,對學生進行分層作業,既使學生掌握基礎知識,又使學有余力的學生有所提高,進一步達到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
高中數學說課稿 篇2
各位老師大家好!
我說課的內容是人教 版 A版必修2第三章第一節直線的傾斜角與斜率第一課時。
(一) 教材分析
本節課選自必修2第三章(解析幾何的第一章)第一節直線的傾斜角與斜率第一課時,直線的傾斜角和斜率解析幾何的重要概念;是刻畫直線傾斜程度的幾何要素與代數表示;學生在原有的對直線的有關性質及平面向量的相關知識理解的基礎上,重新以解析法的方式來研究直線相關性質,而本節課直線的傾斜角與斜率,是直線的重要的幾何性質,是研究直線的方程形式,直線的位置關系等的思維的起點;另外,本節課也初步向學生滲透解析幾何的基本思想和基本方法。因此,本課有著開啟全章、滲透方法,承前啟后的作用。
(二) 學情分析
本節課的 教學 對象是高二學生,這個年齡段的學生天性活潑,求知欲強,并且學習主動,在知識儲備上 知道兩點確定一條直線, 知道點與坐標的關系,實現了最簡單的形與數的轉化;了解刻畫傾斜程度可用角和正切值;具備了一定的數形結合的能力和分類討論的思想。但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還沒有形成自覺地把數學問題抽象化的能力。所以在教學設計時需 從 學生的最近發展區進行探究學習,盡量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經歷概念的形成、 鞏固 和應用過程。
(三)教學目標
1. 理解直線的傾斜角和斜率的概念, 理解直線的傾斜角的唯一性和斜率的存在性;
2. 掌握過兩點的直線斜率的計算公式 ;
3. 通過經 歷從具體實例抽象出數學概念的過程,培養學生觀察、分析和概括能力;
4 . 通過斜率概念的建立以及斜率公式的構建,幫助學生進一步體會數形結合的思想,培養學
生嚴謹求簡的數學精神。
重點:斜率的概念,用代數方法刻畫直線斜率的過程,過兩點的直線斜率的計算公式。
難點: 直線的傾斜角與斜率的概念的形成 ,斜率公式的構建。
(四)教法和學法
課堂教學應有利于學生的數學素質的形成與發展,即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創設問題的情景,激發學生主動的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有效的滲透數學思想方法,發展學生個性思維品質,這是本節課的教學原則。 根據這樣的教學原則,考慮到學生首次接觸解析幾何的內容及研究方法,所以我采用 設置問題串 的形式 , 啟發引導 學生 類比、聯想,產生知識遷移 ;通過 幾何畫板演示實驗、探索交流 相結合的教學方法激發學生 觀察、實驗,體驗知識的形成過程 ;由此循序漸進 , 使學生很自然達到本節課的學習目標。
( 五) 教學過程
環節 1.指明研究方向 (3min)
平面上的點可以用坐標表示,也就是幾何問題代數化。那么我們生活中見到的很多優美的曲線能否用數來刻畫呢?
簡介17 世紀法國數學家笛卡爾和費馬的數學史 。
【設計意圖】 使學生對解析幾何的歷史以及它的研究方向有一個大致的了解
由此引入課題(直線的傾斜角與斜率)
環節2.活動探究(13min)
【設計意圖】 讓學生經歷探究過程后掌握傾斜角和斜率兩個概念,體會概念的產生是自然的,并不是硬性規定的。
(探究活動一:傾斜角概念的得出)
問題1. 如圖,對于平面直角坐標系內過兩點有且只有一條直線,過一點P的位置能確定嗎?如圖,這些不同直線的區別在哪里?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發現過定點的不同直線,其傾斜程度不同。從而發現過直線上一點和直線的傾斜程度也能確定一條直線。
問題2. 在直角坐標系中,任何一條直線與x軸都有一個相對傾斜程度,可以用一個什么樣的幾何量來反映一條直線與x軸的相對傾斜程度呢?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探索描述直線的傾斜程度的幾何要素, 由此引出傾斜角的概念:直線L與x軸相交,我們取x軸為基準,x軸正向與直線L向上的方向之間所成的角α叫做直線L的傾斜角。
問題3. 依據傾斜角的定義,小組合作探究傾斜角的范圍是多少?
(探究活動二:斜率概念的得出)
問題4. 日常生活中,還有沒有表示傾斜程度的量?
問題5 . 如果使用“傾斜角”的概念,坡度實際就是 傾斜角的正切值,由此你認為還可以用怎樣的量來刻畫直線的傾斜程度?
由學生已知坡度中“前進量”不能為0 ,補充 傾斜角 是90゜的直線 沒有斜率
【設計意圖】 遷移、類比得出 我們把 一條直線的 傾斜角 的正切值叫做 這條 直線的 斜率 , 讓學生感受數學概念來源于生活,并體驗從直觀到抽象的過程培養學生觀察、歸納、聯想的能力。
環節 3.過程體驗(斜率公式的發現)(10min)
問題6. 兩點能確定一條直線,那么兩點能確定一條直線的斜率么?
先由每名學生各自舉出兩個特殊的點。例如A(1,2)、B(3,4),獨立研究如何由這兩點求斜率,再通過學生相互討論,師生共同交流提煉出解決問題的一般方法,進而把這種方法遷移到一般化的問題上來。得出斜率公式k=y2y1。
為了深化對公式的理解,完善對公式的認識,我設計了如下三個思考問題:
思考1:如果直線AB//x軸,上述結論還適用嗎?
思考2:如果直線AB//y軸,上述結論還適用嗎?
思考3:交換A、B位置,對比值有影響嗎?
在學生充分思考、討論的基礎上,借助信息技術工具,一方面計算 的 值,另一方面計算傾斜角的正切值。讓學生親自操作幾何畫板,改變直線的傾斜程度,動態演示可以把教科書第84頁圖3.1-4所示的各種情況都展示出來,形象直觀,可使學生更好的把握斜率公式。
環節4. 操作建構(10min)
第一部分( 教材例一 ) : 如圖,已知A(3,2),B(-4,1),C(0,-1), 求 直線AB,BC,CA的斜率,并判斷傾斜角是銳角還是鈍角。
學生獨立完成后,請三位學生作答,師生共同評析,明確斜率公式的運用,強調可以從形的角度直接判斷直線的傾斜角是銳角還是鈍角,也可由直線的斜率的正負判斷。
第二部分 ( 教材例二 ) : 在平面直角坐標系中,畫出經過原 點且斜率分別為1,-1,2及-3的直線
本題要求學生畫圖,目的是加強數形結合,我將請兩位同學上臺板演,其余同學在練習本上完成,因為直線經過原點,所以只要在找出另外一點就可確定,再推導斜率公式時,學生已經知道,斜率k的值與直線上P1,P2的位置無關,因此,由已知直線的斜率畫直線時,可以再找出一個特殊點即可。
環節 5.小結作業(4min)
1、本節課你學到了哪些新的概念?他們之間有什么樣 的關系?
2、怎樣求出已知兩點的直線的斜率?
3 、本節課你還有哪些問題?
兩點 直線 傾斜角 斜率
一點一方向
作業: 必做題: P.86 第1,2,題
選做題: P.90 探究與發現:魔法師的地毯
以上五個環節環環相扣,層層深入,以明線和暗線雙線滲透。并注意調動學生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注意教師適時的點撥引導,學生主體地位和教師的主導作用 得以 體現。能夠較好的實現教學目標,也使課標理念能夠很好的得到落實。
(六) 板書設計
3.1.1 直線的傾斜角與斜率
1定義: 傾斜角 學生板演
斜率
2.斜率k與傾斜角之間的關系
3.斜率公式
高中數學說課稿 篇3
一、教學內容分析
圓錐曲線的定義反映了圓錐曲線的本質屬性,它是無數次實踐后的高度抽象.恰當地利用定義解題,許多時候能以簡馭繁.因此,在學習了橢圓、雙曲線、拋物線的定義及標準方程、幾何性質后,再一次強調定義,學會利用圓錐曲線定義來熟練的解題”。
二、學生學習情況分析
我所任教班級的學生參與課堂教學活動的積極性強,思維活躍,但計算能力較差,推理能力較弱,使用數學語言的表達能力也略顯不足。
三、設計思想
由于這部分知識較為抽象,如果離開感性認識,容易使學生陷入困境,降低學習熱情.在教學時,借助多媒體動畫,引導學生主動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主動參與教學,在輕松愉快的環境中發現、獲取新知,提高教學效率.
四、教學目標
1.深刻理解并熟練掌握圓錐曲線的定義,能靈活應用定義解決問題;熟練掌握焦點坐標、頂點坐標、焦距、離心率、準線方程、漸近線、焦半徑等概念和求法;能結合平面幾何的基本知識求解圓錐曲線的方程。
2.通過對練習,強化對圓錐曲線定義的理解,提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通過對問題的不斷引申,精心設問,引導學生學習解題的一般方法。
3.借助多媒體輔助教學,激發學習數學的興趣.
五、教學重點與難點:
教學重點
1.對圓錐曲線定義的理解
2.利用圓錐曲線的定義求“最值”
3.“定義法”求軌跡方程
教學難點:
巧用圓錐曲線定義解題
六、教學過程設計
【設計思路】
(一)開門見山,提出問題
一上課,我就直截了當地給出——
例題1:(1) 已知A(-2,0), B(2,0)動點M滿足|MA|+|MB|=2,則點M的軌跡是( )。
(A)橢圓 (B)雙曲線 (C)線段 (D)不存在
(2)已知動點 M(x,y)滿足(x1)2(y2)2|3x4y|,則點M的軌跡是( )。
(A)橢圓 (B)雙曲線 (C)拋物線 (D)兩條相交直線
【設計意圖】
定義是揭示概念內涵的邏輯方法,熟悉不同概念的不同定義方式,是學習和研究數學的一個必備條件,而通過一個階段的學習之后,學生們對圓錐曲線的定義已有了一定的認識,他們是否能真正掌握它們的本質,是我本節課首先要弄清楚的問題。
為了加深學生對圓錐曲線定義理解,我以圓錐曲線的定義的運用為主線,精心準備了兩道練習題。
【學情預設】
估計多數學生能夠很快回答出正確答案,但是部分學生對于圓錐曲線的定義可能并未真正理解,因此,在學生們回答后,我將要求學生接著說出:若想答案是其他選項的話,條件要怎么改?這對于已學完圓錐曲線這部分知識的學生來說,并不是什么難事。但問題(2)就可能讓學生們費一番周折—— 如果有學生提出:可以利用變形來解決問題,那么我就可以循著他的思路,先對原等式做變形:(x1)2(y2)2
5這樣,很快就能得出正確結果。如若不然,我將啟發他們從等式兩端的式子|3x4y|5
入手,考慮通過適當的變形,轉化為學生們熟知的兩個距離公式。
在對學生們的解答做出判斷后,我將把問題引申為:該雙曲線的中心坐標是 ,實軸長為 ,焦距為 。以深化對概念的理解。
(二)理解定義、解決問題
例2 (1)已知動圓A過定圓B:x2y26x70的圓心,且與定圓C:xy6x910 相內切,求△ABC面積的最大值。
(2)在(1)的條件下,給定點P(-2,2), 求|PA|
七、教學反思
1.本課將借助于“XXX”,將使全體學生參與活動成為可能,使原來令人難以理解的抽象的數學理論變得形象,生動且通俗易懂,同時,運用“多媒體課件”輔助教學,節省了板演的時間,從而給學生留出更多的時間自悟、自練、自查,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這充分顯示出“多媒體課件”與探究合作式教學理念的有機結合的教學優勢。
2.利用兩個例題及其引申,通過一題多變,層層深入的探索,以及對猜測結果的檢測研究,培養學生思維能力,使學生從學會一個問題的求解到掌握一類問題的解決方法. 循序漸進的讓學生把握這類問題的解法;將學生容易混淆的兩類求“最值問題”并為一道題,方便學生進行比較、分析。雖然從表面上看,我這一堂課的教學容量不大,但事實上,學生們的思維運動量并不會小。
總之,如何更好地選擇符合學生具體情況,滿足教學目標的例題與練習、靈活把握課堂教學節奏仍是我今后工作中的一個重要研究課題.而要能真正進行素質教育,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自己首先必須更新觀念——在教學中適度使用多媒體技術,讓學生有參與教學實踐的機會,能夠使學生在學習新知識的同時,激發起求知的欲望,在尋求解決問題的辦法的過程中獲得自信和成功的體驗,于不知不覺中改善了他們的思維品質,提高了數學思維能力。
高中數學說課稿 篇4
一、本節內容的地位與重要性
"分類計數原理與分步計數原理"是《高中數學》一節獨特內容。這一節課與排列、組合的基本概念有著緊密的聯系,通過對這一節課的學習,既可以讓學生接受、理解分類計數原理與分步計數原理,還為日后排列、組合和二項式定理的教學做好準備,起到奠基的重要作用。
二、關于教學目標的確定
根據兩個基本原理的地位和作用,我認為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是:
。1)使學生正確理解兩個基本原理的概念;
。2)使學生能夠正確運用兩個基本原理分析、解決一些簡單問題;
。3)提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4)使學生樹立"由個別到一般,由一般到個別"的認識事物的辯證唯物主義哲學思想觀點。
三、關于教學重點、難點的選擇和處理
中學數學課程中引進的關于排列、組合的計算公式都是以兩個計數原理為基礎的,而一些較復雜的排列、組合應用題的求解,更是離不開兩個基本原理,所以正確理解兩個基本原理并能解決實際問題是學習本章的重點內容。
正確使用兩個基本原理的前提是要學生清楚兩個基本原理使用的條件。而原理中提到的分步和分類,學生不是一下子就能理解深刻的,面對復雜的事物和現象學生對分類和分步的選擇容易產生錯誤的認識,所以分類計數原理和分步計數原理的準確應用是本節課的教學難點。必需使學生認清兩個基本原理的實質就是完成一件事需要分類還是分步,才能使學生接受概念并對如何運用這兩個基本原理有正確清楚的認識。教學中兩個基本問題的引用及引伸,就是為突破難點做準備。
四、關于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的選用
根據本節課的內容及學生的實際水平,我采取啟發引導式教學方法并充分發揮電腦多媒體的輔助教學作用。
啟發引導式作為一種啟發式教學方法,體現了認知心理學的基本理論。符合教學論中的自覺性和積極性、鞏固性、可接受性、教學與發展相結合、教師的主導作用與學生的主體地位相統一等原則,教學過程中,教師采用點撥的方法,啟發學生通過主動思考、動手操作來達到對知識的"發現"和接受,進而完成知識的內化,使書本的知識成為自己的知識。
電腦多媒體以聲音、動畫、影像等多種形式強化對學生感觀的刺激,這一點是粉筆和黑板所不能比擬的,采取這種形式,可以極大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加大一堂課的信息容量,使教學目標更完美地體現。另外,電腦軟件具有良好的交互性,可以將教師的思路和策略以軟件的形式來體現,更好地為教學服務。
五、關于學法的指導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在教學過程中,不但要傳授學生課本知識,還要培養學生主動觀察、主動思考、自我發現的學習能力,增強學生的綜合素質,從而達到教學的目標。教學中,教師創設疑問,學生想辦法解決疑問,通過教師的啟發點撥,類比推理,在積極的雙邊活動中,學生找到了解決疑難的方法。整個過程貫穿"設疑"——"思索"——"發現"——"解惑"四個環節,學生隨時對所學知識產生有意注意,思想上經歷了從肯定到否定、又從否定到肯定的辨證思維過程,符合學生認知水平,培養了學習能力。
六、關于教學程序的設計
。ㄒ唬┱n題導入
這是本章的第一節課,是起始課,講起始課時,把這一學科的內容作一個大概的介紹,能使學生從一開始就對將要學習的知識有一個初步的了解,并為下面的`學習打下思想基礎。所以,首先閱讀引言,明確任務,激發興趣。由學生感興趣的乒乓球比賽提出問題,引出學習本節的必要性,明確研究計數方法是本章內容的獨特性,從應用的廣泛看學習本章內容的重要性。同時板書課題(分類計數原理與分步計數原理)
這樣做,能使學生明白本節內容的地位和作用,激發其學習新知識的欲望,為順利完成教學任務做好思維上的準備。
。ǘ┬抡n講授
通過幻燈片給出問題,配圖分析,講清坐火車與坐汽車兩類方法均可,每類中任一種辦法都可以獨立地把從甲地到乙地這件事辦好。
緊跟著給出:
引申1:若甲地到乙地一天中還有4班輪船可乘,那么一天中,坐這些交通工具從甲地到一點共有多少種不同的走法?
引伸2:若完成一件事,有 類辦法。在第1類辦法中有 種不同方法,在第2類辦法中有 種不同的方法,……,在第 類辦法中有 種不同方法,每一類中的每一種方法均可完成這件事,那么完成這件事共有多少種不同方法?
這個問題的兩個引申由漸入深、循序漸進為學生接受分類計數原理做好了準備。
板書分類計數原理內容:
完成一件事,有 類辦法。在第1類辦法中有 種不同方法,在第2類辦法中有 種不同的方法,……,在第 類辦法中有 種不同方法,那么完成這件事共有 種不同的方法。(也稱加法原理)
此時,趁學生對于原理有了一個較清晰的認識,引導學生分析分類計數原理內容,啟發總結得下面三點注意:(出示幻燈片)
。1)各分類之間相互獨立,都能完成這件事;
。2)根據問題的特點在確定的分類標準下進行分類;
(3)完成這件事的任何一種方法必屬于某一類,并且分別屬于不同兩類的兩種方法都是不同的方法。
這樣做加深學生對分類計數原理的正確理解,突出了重點,突破了難點。
接下來給出問題2:(出示幻燈片)
由A村去B村的道路有3條,由B村去C村的道路有2條(見圖9-1),從A村經B村去C村,共有多少種不同的走法?
提出問題:問題1與問題2同是研究從甲地到乙地的不同走法,請找出這兩個問題的不之處?學生會發現問題1中采用乘火車或乘汽車都可以從甲地到乙地,而問題2中必須經過先乘火車后乘汽車兩個步驟才能完成從甲地到乙地這件事。
問題2的講授采用給出問題,配圖分析,組織討論,強調分步。用多媒體配不同的顏色閃現出六種不同的走法,讓學生列式求出不同走法數,并列舉所有走法。
歸納得出:分步計數原理(板書原理內容)
分步計數原理:做一件事,完成它需要分成n個步驟,做第一步有m1種不同的方法,做第二步有m2種不同的方法,……,做第n步有mn種不同的方法。那么,完成這件事共有
N=m1×m2×…×mn
種不同的方法。
同樣趁學生對定理有一定的認識,引導學生分析分步計數原理內容,啟發總結得下面三點注意:(出示幻燈片)
。1) 各步驟相互依存,只有各個步驟完成了,這件事才算完成;
。2) 根據問題的特點在確定的分步標準下分步;
。3) 分步時要注意滿足完成一件事必須并且只需連續完成這N個步驟這件事才算完成。
。ㄈ⿷门e例
教材例1:(書架取書問題)引導學生分析解答,注意區分是分類還是分步。
例2:由數字0,1,2,3,4可以組成多少個三位整數(各位上的數字允許重復)?本題設置了4個問題:
(1) 每一個三位數是由什么構成的?(三個整數字)
(2) 023是一個三位數嗎?(百位上不能是0)
。3) 組成一個三位數需要怎么做?(分成三個步驟來完成:第一步確定百位上的數字;第二步確定十位上的數字;第三步確定個位上的數字)
。4) 怎樣表述?
教師巡視指導、并歸納
解:要組成一個三位數,需要分成三個步驟:第一步確定百位上的數字,從1~4這4個數字中任選一個數字,有4種選法;第二步確定十位上的數字,由于數字允許重復,共有5種選法;第三步確定個位上的數字,仍有5種選法。根據分步計數原理,得到可以組成的三位整數的個數是N=4×5×5=100.
答:可以組成100個三位整數。
。ń處煹倪B續發問、啟發、引導,幫助學生找到正確的解題思路和計算方法,使學生的分析問題能力有所提高。
教師在第二個例題中給出板書示范,能幫助學生進一步加深對兩個基本原理實質的理解,周密的考慮,準確的表達、規范的書寫,對于學生周密思考、準確表達、規范書寫良好習慣的形成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也可以為學生后面應用兩個基本原理解排列、組合綜合題打下基礎)
。ㄋ模w納小結
師:什么時候用分類計數原理、什么時候用分步計數原理呢?
生:分類時用分類計數原理,分步時用分步計數原理。
師:應用兩個基本原理時需要注意什么呢?
生:分類時要求各類辦法彼此之間相互排斥;分步時要求各步是相互獨立的。
。ㄎ澹┱n堂練習
P222:練習1~4.學生板演第4題
(對于題4,教師有必要對三個多項式乘積展開后各項的構成給以提示)
。┎贾米鳂I
P222:練習5,6,7.
補充題:
1.在所有的兩位數中,個位數字小于十位數字的共有多少個?
。ㄌ崾荆喊词簧蠑底值拇笮】梢苑譃9類,共有9+8+7+…+2+1=45個個位數字小于十位數字的兩位數)
2.某學生填報高考志愿,有m個不同的志愿可供選擇,若只能按第一、二、三志愿依次填寫3個不同的志愿,求該生填寫志愿的方式的種數。
。ㄌ崾荆盒枰慈齻志愿分成三步。共有m(m-1)(m-2)種填寫方式)
3.在所有的三位數中,有且只有兩個數字相同的三位數共有多少個?
(提示:可以用下面方法來求解:(1)△△□,(2)△□△,(3)□△□,(1),(2),(3)類中每類都是9×9種,共有9×9+9×9+9×9=3×9×9=243個只有兩個數字相同的三位數)
4.某小組有10人,每人至少會英語和日語中的一門,其中8人會英語,5人會日語,(1)從中任選一個會外語的人,有多少種選法?(2)從中選出會英語與會日語的各1人,有多少種不同的選法?
。ㄌ崾荆河捎8+5=13>10,所以10人中必有3人既會英語又會日語。(1)N=5+2+3;(2)N=5×2+5×3+2×3)
只要大家用心學習,認真復習,就有可能在高中的戰場上考取自己理想的成績。
高中數學說課稿 篇5
各位老師:
大家好!我叫張西元。我說課的題目是《系統抽樣》,內容選自于蘇教版必修3第二章第一節,課時安排為一個課時。下面我將從教材分析、教學目標分析、教學方法與手段分析、教學過程分析等五大方面來闡述我對這節課的分析和設計:
一、教材分析
1.教材所處的地位和作用
學生已初步了解掌握了簡單隨機抽樣的兩種方法,即抽簽法與隨機數表法,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學習系統抽樣,它也是“統計學”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對系統抽樣的學習,更加突出統計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體現它在中學數學中的地位。
2 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重點:正確理解系統抽樣的概念,能夠靈活應用系統抽樣的方法解決統計問題。難點:當 不是整數時的處理辦法,個體編號具有某種周期性時,“壞樣本”的理解。
二、教學目標分析
1.知識與技能目標:
。1)正確理解系統抽樣的概念;
。2)掌握系統抽樣的一般步驟;
。3)正確理解系統抽樣與簡單隨機抽樣的關系;
2、過程與方法目標:
通過對實際問題的探究,歸納應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方法,理解分類討論的數學方法高考資源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通過數學活動,感受數學對實際生活的需要,體會現實世界和數學知識的聯系
三、教學方法與手段分析
1.教學方法:為了充分讓學生自己分析、判斷、自主學習、合作交流。因此,我采用討論發現法教學。
2.教學手段:通過各種教學媒體(計算機)調動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主動性與積極性。
四、教學過程分析
(一)新課引入
1、復習提問:
(1)什么是簡單隨機抽樣?有哪兩種方法?
(2)抽簽法與隨機數表法的一般步驟是什么?
。3)簡單隨機抽樣應注意哪兩個原則?
。4)什么樣的總體適合簡單隨機抽樣?為什么?
[設計意圖]通過復習提問進一步理解掌握簡單隨機抽樣的概念方法和步驟?為新課學習打基礎
2、實例探究
實例:某學校為了了解高一年級學生對教師教學的意見,打算從高一年級500名學生中抽取50名進行調查,除了用簡單隨機抽樣獲取樣本外,你能否設計其他抽取樣本的方法?
當總體數量較多時,應當如何抽。拷Y合具體事例探究問題,設計你的抽取樣本的方法。抽取的樣本公平性與代表性如何?學生自主探究后小組討論回答。
[設計意圖]通過設置問題情境,讓學生參與問題解決的全過程,引導學生探究發現新知識新方法,完成從總體中抽取樣本,并發現“等距抽樣”的特性,從而形成感性的系統抽樣的概念與方法。這樣做既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和教師的主導作用,同時也較好地貫徹新課程所倡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
。ǘ┬抡n講授
1、系統抽樣的概念方法步驟
。▽W生閱讀課本上的內容,教師引導學生總結歸納得出“系統抽樣”的概念,并點明課題)
[設計意圖]經歷實例探究過程,學生對系統抽樣的概念方法步驟應有大致了解,輔以教師引導,從具體到一般,本節新課題的學習便水到渠成。
2、典型例題精析
例1、某校高中三年級的300名學生已經編號為1,2,……,300,為了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要按10%的比例抽取一個樣本,請用系統抽樣的方法進行抽取,并寫出過程。
。ń處燁}意分析,引導學生應用新知識新方法,學生分析思考,探究解題,小組討論后口述解題過程)
[設計意圖]實例鞏固,在得出新課的有關知識之后,再次讓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進一步理解掌握系統抽樣的方法步驟,達到學以致用的技能,培養“學數學,用數學”的意識。
例2、某單位在職職工共624人,為了調查工人用于上班途中的時間,決定抽取10%的工人進行調查,試采用系統抽樣方法抽取所需的樣本。
[設計意圖]當 不是整數時,設置本題讓學生嘗試回答,并形成一般思路與方法。
(三) 練習鞏固
1、將全班學生按男女生交替排成一路縱隊,用擲骰的方法在前6名學生中任選一名,用 表示該名學生在隊列中的序號,將隊列中序號為 ,(k=1,2,3,…)的學生抽出作為樣本,這種抽樣方法叫做系統抽樣嗎?為什么?其樣本的代表性與公平性如何?
2、若按體重大小次序排成一路縱隊呢?
[設計意圖]配合課本第60頁“邊空”問題:“請將這種抽樣方法與簡單隨機抽樣做一個比較,你認為系統抽樣能提高樣本的代表性嗎?為什么?”,幫助理解個體編號具有某種周期性時,樣本代表性較差的特點。同時分析系統抽樣的優點與缺點。
。ㄋ模┗仡櫺〗Y
1、師生共同回顧系統抽樣的概念方法與步驟
2、與簡單隨機抽樣比較,系統抽樣適合怎樣的總體情況?
3、當 不是整數時,一般步驟是什么?此時樣本的公平性與代表性如何?
。ㄎ澹┎贾米鳂I
課本第61頁的練習第1,2,3題
設計意圖:課后作業的布置是為了檢驗學生對本節課內容的理解和運用程度以及實際接受情況,并促使學生進一步鞏固和掌握所學內容。
高中數學說課稿 篇6
一、教材分析(說教材):
1. 教材所處的地位和作用:
本節內容在全書和章節中的作用是:《 》是 中數學教材第 冊第 章第 節內容。在此之前學生已學習了 基礎,這為過渡到本節的學習起著鋪墊作用。本節內容是在 中,占據 的地位。以及為其他學科和今后的學習打下基礎。
2. 教育教學目標:
根據上述教材分析,考慮到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2)能力目標:通過教學初步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實際問題,讀圖分析,收集處理信息,團結協作,語言表達能力以及通過師生雙邊活動,初步培養學生運用知識的能力,培養學生加強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3)情感目標:通過 的教學引導學生從現實的生活經歷與體驗出發,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3. 重點,難點以及確定依據:
下面,為了講清重難上點,使學生能達到本節課設定的目標,再從教法和學法上談談:
二、教學策略(說教法)
1. 教學手段:
如何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從而實現教學目標。在教學過程中擬計劃進行如下操作:教學方法;诒竟澱n的特點: 應著重采用 的教學方法。
2. 教學方法及其理論依據:堅持“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的原則,根據學生的心理發展規律,采用學生參與程度高的學導式討論教學法。在學生看書,討論的基礎上,在老師啟發引導下,運用問題解決式教法,師生交談法,圖像信號法,問答式,課堂討論法。在采用問答法時,特別注重不同難度的問題,提問不同層次的學生,面向全體,使基礎差的學生也能有表現機會,培養其自信心,激發其學習熱情。有效的開發各層次學生的潛在智能,力求使學生能在原有的基礎上得到發展。同時通過課堂練習和課后作業,啟發學生從書本知識回到社會實踐。提供給學生與其生活和周圍世界密切相關的數學知識,學習基礎性的知識和技能,在教學中積極培養學生學習興趣和動機,明確的學習目的,老師應在課堂上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發來自學生主體的最有力的動力。
3. 學情分析:(說學法)
(1)學生特點分析:中學生心理學研究指出,高中階段是(查同中學生心發展情況)抓住學生特點,積極采用形象生動,形式多樣的教學方法和學生廣泛的積極主動參與的學習方式,定能激發學生興趣,有效地培養學生能力,促進學生個性發展。生理上表少年好動,注意力易分散
(2) 知識障礙上:知識掌握上,學生原有的知識 ,許多學生出現知識遺忘,所以應全面系統的去講述;學生學習本節課的知識障礙, 知識 學生不易理解,所以教學中老師應予以簡單明白,深入淺出的分析。
(3)動機和興趣上:明確的學習目的,老師應在課堂上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發來自學生主體的最有力的動力
最后我來具體談談這一堂課的教學過程:
4. 教學程序及設想:
(1)由 引入:把教學內容轉化為具有潛在意義的問題,讓學生產生強烈的問題意識,使學生的整個學習過程成為“猜想”繼而緊張的沉思,期待錄找理由和證明過程。在實際情況下學習可以使學生利用已有的知識與經驗,同化和索引出當肖學習的新知識,這樣獲取知識,不但易于保持,而且易于遷移到陌生的問題情境中。
(2)由實例得出本課新的知識點
(3)講解例題。在講例題時,不僅在于怎樣解,更在于為什么這樣解,而及時對解題方法和規律進行概括,有利于學生的思維能力。
(4)能力訓練。課后練習使學生能鞏固羨慕自覺運用所學知識與解題思想方法。
(5)總結結論,強化認識。知識性的內容小結,可把課堂教學傳授的知識盡快化為學生的素質,數學思想方法的小結,可使學生更深刻地理解數學思想方法在解題中的地位和應用,并且逐步培養學生良好的個性品質目標。
(6)變式延伸,進行重構,重視課本例題,適當對題目進行引申,使例題的作用更加突出,有利于學生對知識的串聯,累積,加工,從而達到舉一反三的效果。
(7)板書
(8)布置作業。
針對學生素質的差異進行分層訓練,既使學生掌握基礎知識,又使學有余力的學生有所提高,
教學程序:
(一)課堂結構:復習提問,導入講授課,課堂練習,鞏固新課,布置作業等五部分
高中數學集合教學反思
集合這章內容,教學參考書上安排的課時為五課時,我們的導學案也是安排五課時,實際教學時,由于對學生的實際情況估計不足,第一課時的導學案用了兩課時才完成。集合這一章的特點是概念不多,但這章所涉及到的內容很廣,學生學習本章內容時,不僅要理解本章的概念,還要理解與本章內容相關聯的其他內容,這些內容有初中學習過的內容、有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的相關知識,再加上高中學習方法與初中不同,邏輯思維能力要求較高,因此學生感覺學起來比較困難。針對這種情況,我在實際教學時,首先要求學生準確理解概念,如:集合的元素具有三個性質:確定性、互異性、無序性。集合的關系、運算等都是從元素的角度定義的,所以解集合問題時,教會學生對元素的性質進行分析,反復訓練,讓學生通過實例體會這三個性質。
第二,掌握相關的符號語言、venn圖,正確使用列舉法、描述法表示集合,特別要注意用描述法表示集合時,集合中的元素是什么,這是一個教學難點。第二個難點是集合的運算—交集和并集。突破難點充分運用數形結合思想,集合間的關系和運算,以數形結合思想為指導,借助圖形思考,可以使各集合間的關系直觀明了,使抽象的集合運算建立在直觀的基礎上,使解題思路清晰明朗,直觀簡捷,有利于問題的解決。
第三,指導學生理解并掌握自然語言、符號語言、圖形語言這三種語言,靈活準確地進行語言轉換,可以幫助學生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第四,集合問題涉及到的其他內容,遇到了講透,不拓展。
高中數學說課稿 篇7
大家好,今天我向大家說課的題目是《正弦定理》。下面我將從以下幾個方面介紹我這堂課的教學設計。
一、教材分析
本節知識是必修五第一章《解三角形》的第一節內容,與初中學習的三角形的邊和角的基本關系有密切的聯系與判定三角形的全等也有密切聯系,在日常生活和工業生產中也時常有解三角形的問題,而且解三角形和三角函數聯系在高考當中也時?家恍┙獯痤}。因此,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的知識非常重要。
根據上述教材內容分析,考慮到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心理特征及原有知識水平,制定如下教學目標:
認知目標:通過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發現正弦定理的內容,掌握正弦定理的內容及其證明方法,使學生會運用正弦定理解決兩類基本的解三角形問題。
能力目標:引導學生通過觀察,推導,比較,由特殊到一般歸納出正弦定理,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觀察與邏輯思維能力,能體會用向量作為數形結合的工具,將幾何問題轉化為代數問題。
情感目標:面向全體學生,創造平等的教學氛圍,通過學生之間、師生之間的交流、合作和評價,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教學重點:正弦定理的內容,正弦定理的證明及基本應用。 教學難點:已知兩邊和其中一邊的對角解三角形時判斷解的個數。
二、教法
根據教材的內容和編排的特點,為是更有效地突出重點,空破難點,以學業生的發展為本,遵照學生的認識規律,本講遵照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訓練為主線的指導思想, 采用探究式課堂教學模式,即在教學過程中,在教師的啟發引導下,以學生獨立自主和合作交流為前提,以“正弦定理的發現”為基本探究內容,以生活實際為參照對象,讓學生的思維由問題開始,到猜想的得出,猜想的探究,定理的推導,并逐步得到深化。
三、學法
指導學生掌握“觀察——猜想——證明——應用”這一思維方法,采取個人、小組、集體等多種解難釋疑的嘗試活動,將自己所學知識應用于對任意三角形性質的探究。讓學生在問題情景中學習,觀察,類比,思考,探究,概括,動手嘗試相結合,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增強學生由特殊到一般的數學思維能力,形成了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增強了鍥而不舍的求學精神。
四、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3分鐘)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如果一節課有個好的開頭,那就意味著成功了一半,本節課由一個實際問題引入,“工人師傅的一個三角形模型壞了,只剩下如右圖所示的部分,∠A=47°,∠B=53°,AB長為1m,想修好這個零件,但他不知道AC和BC的長度是多少好去截料,你能幫師傅這個忙嗎?”激發學生幫助別人的熱情和學習的興趣,從而進入今天的學習課題。
(二)猜想—推理—證明(15分鐘)
激發學生思維,從自身熟悉的特例(直角三角形)入手進行研究,發現正弦定理。 提問:那結論對任意三角形都適用嗎?(讓學生分小組討論,并得出猜想)
在三角形中,角與所對的邊滿足關系
注意:1.強調將猜想轉化為定理,需要嚴格的理論證明。
2.鼓勵學生通過作高轉化為熟悉的直角三角形進行證明。
3.提示學生思考哪些知識能把長度和三角函數聯系起來,繼而思考向量分析層面,用數量積作為工具證明定理,體現了數形結合的數學思想。
(三)總結--應用(3分鐘)
1.正弦定理的內容,討論可以解決哪幾類有關三角形的問題。
2.運用正弦定理求解本節課引入的三角形零件邊長的問題。自己參與實際問題的解決,能激發學生知識后用于實際的價值觀。
(四)講解例題(8分鐘)
1.例1. 在△ABC中,已知A=32°,B=81.8°,a=42.9cm.解三角形.
例1簡單,結果為唯一解,如果已知三角形兩角兩角所夾的邊,以及已知兩角和其中一角的對邊,都可利用正弦定理來解三角形。
2. 例2. 在△ABC中,已知a=20cm,b=28cm,A=40°,解三角形.
例2較難,使學生明確,利用正弦定理求角有兩種可能。要求學生熟悉掌握已知兩邊和其中
一邊的對角時解三角形的各種情形。完了把時間交給學生。
(五)課堂練習(8分鐘)
1.在△ABC中,已知下列條件,解三角形. (1)A=45°,C=30°,c=10cm (2)A=60°,B=45°,c=20cm
2. 在△ABC中,已知下列條件,解三角形. (1)a=20cm,b=11cm,B=30° (2)c=54cm,b=39cm,C=115°
學生板演,老師巡視,及時發現問題,并解答。
(六)小結反思(3分鐘)
1.它表述了三角形的邊與對角的正弦值的關系。
2.定理證明分別從直角、銳角、鈍角出發,運用分類討論的思想。
3.會用向量作為數形結合的工具,將幾何問題轉化為代數問題。
五、教學反思
從實際問題出發,通過猜想、實驗、歸納等思維方法,最后得到了推導出正弦定理。我們研究問題的突出特點是從特殊到一般,我們不僅收獲著結論,而且整個探索過程我們也掌握了研究問題的一般方法。在強調研究性學習方法,注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調動學生積極性,使數學教學成為數學活動的教學。
高中數學說課稿 篇8
1. 教材分析
1-1教學內容及包含的知識點
(1) 本課內容是高中數學第二冊第七章第三節《兩條直線的位置關系》的最后一個內容。
(2) 包含知識點:點到直線的距離公式和兩平行線的距離公式。
1-2教材所處地位、作用和前后聯系
本節課是兩條直線位置關系的最后一個內容,在此之前,有對兩線位置關系的定性刻畫:平行、垂直,以及對相交兩線的定量刻畫:夾角、交點。在此之后,有圓錐曲線方程,因而本節既是對前面兩線垂直、兩線交點的復習,又是為后面計算點線距離(在直線和圓錐曲線構成的組合圖形中)提供一套工具。
可見,本課有承前啟后的作用。
1-3教學大綱要求
掌握點到直線的距離公式
1-4高考大綱要求及在高考中的顯示形式
掌握點到直線的距離公式。在近年的高考中,通常以直線和圓錐曲線構成的組合圖形為背景,判斷直線和圓錐曲線的位置或構成三角形求高,涉及絕對值,直線垂直,最小值等。
1-5教學目標及確定依據
教學目標
(1) 掌握點到直線的距離的概念、公式及公式的推導過程,能用公式來求點線距離和線線距離。
(2) 培養學生探究性思維方法和由特殊到一般的研究能力。
(3) 認識事物之間相互聯系、互相轉化的辯證法思想,培養學生轉化知識的能力。
(4) 滲透人文精神,既注重學生的智慧獲得,又注重學生的情感發展。
確定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的《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數學教學大綱》(20xx年4月第一版),《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高考考試說明》(20xx年)
1-6教學重點、難點、關鍵
(1) 重點:點到直線的距離公式
確定依據:由本節在教材中的地位確定
(2) 難點:點到直線的距離公式的推導
確定依據:根據定義進行推導,思路自然,但運算繁瑣;用等積法推導,運算較簡單,但思路不自然,學生易被動,主體性得不到體現。
分析“嘗試性題組”解題思路可突破難點
(3)關鍵:實現兩個轉化。一是將點線距離轉化為定點到垂足的距離;二是利用等積法將其轉化為直角三角形中三頂點的距離。
2.教法
2-1發現法:本節課為了培養學生探究性思維目標,在教學過程中,使老師的主導性和學生的主體性有機結合,使學生能夠愉快地自覺學習,通過學生自己練習“嘗試性題組”,引導、啟發學生分析、發現、比較、論證等,從而形成完整的數學模型。
確定依據:
(1)美國教育學家波利亞的教與學三原則:主動學習原則,最佳動機原則,階段漸進性原則。
(2)事物之間相互聯系,相互轉化的辯證法思想。
2-2教具:多媒體和黑板等傳統教具
3. 學法
3-1發現法:豐富學生的數學活動,學生經過練習、觀察、分析、探索等步驟,自己發現解決問題的方法,比較論證后得到一般性結論,形成完整的數學模型,再運用所得理論和方法去解決問題。
一句話:還課堂以生命力,還學生以活力。
3-2學情:
(1)知識能力狀況,本節為兩線位置關系的最后一個內容,在這之前學生已經系統的學習了直線方程的各種形式,有對兩線位置關系的定性認識和對兩線相交的定量認識,為本節推證公式涉及到直線方程、兩線垂直、兩線交點作好了知識儲備。同時學生對解析幾何的實質中,用坐標系溝通直線與方程的研究辦法,有了初步認識,數形結合的思想正逐漸趨于成熟。
(2)心理特點:又見“點到直線的距離”(初中已學習定義),學生既熟悉又陌生,既困惑又好奇,探詢動機由此而生。
(3)生活經驗:數學源于生活,生活中的點線距隨處可見,怎樣將實際問題數學化,是每個追求成長、追求發展的學生所渴求的一種研究能力。豐富的課堂數學活動能夠讓他們真正參與,體驗過程,錘煉意志,培養能力。
3-3學具:直尺、三角板
4. 教學評價
學生完成反思性學習報告,書寫要求:
(1) 整理知識結構。
(2) 總結所學到的基本知識,技能和數學思想方法。
(3) 總結在學習過程中的經驗,發明發現,學習障礙等,說明產生障礙的原因。
(4) 談談你對老師教法的建議和要求。
作用:
(1) 通過反思使學生對所學知識系統化。反思的過程實際上是學生思維內化,知識深化和認知牢固化的一個心理活動過程。
(2) 報告的寫作本身就是一種創造性活動。
(3) 及時了解學生學習過程中的知識缺陷,思維障礙,有利于教師了解學生對自己的教法的滿意度和效果,以便作出及時調整,及時進行補償性教學。
5. 板書設計
(略)
6. 教學的反思總結
心理歷練,得意之處,困惑之處,知識的傳承發展,如何修正完善等。
【實用的高中數學說課稿范文集錦八篇】相關文章:
實用的高中數學說課稿范文集錦9篇08-16
實用的高中數學說課稿范文集錦7篇08-16
實用的高中數學說課稿范文集錦六篇08-15
實用的高中數學說課稿范文集錦5篇08-14
實用的高中數學說課稿范文集錦九篇08-13
實用的高中數學說課稿范文集錦10篇08-12
實用的高中數學說課稿集錦6篇08-06
實用的高中數學說課稿集錦五篇08-06
實用的高中數學說課稿集錦六篇0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