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高中教師生物實驗說課稿(精選10篇)
作為一位兢兢業業的人民教師,常常要寫一份優秀的說課稿,借助說課稿我們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那么你有了解過說課稿嗎?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高中教師生物實驗說課稿,歡迎閱讀與收藏。
高中教師生物實驗說課稿 1
一、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傳授"對照實驗"的思想方法,理解酶的特性、酶促反應及影響酶促反應的因素
2、能力目標:
引導學生體驗"實踐—理論— 實踐"的一般認知規律;培養學生實驗探索的能力,提高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3、情感目標:
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展示生物學的魅力,激發學生物學的興趣;培養理論聯系實際的科學態度、實驗探究能力與創新意識。
二、教學內容
。ㄒ唬┑匚、作用和意義
本節課要學習的是酶與酶促反應,是學習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和其他生理活動的必備知識。
在學生學習了細胞的化學組成、細胞的結構與功能以及ATP的知識后,學習酶在新陳代謝中的`作用,進一步密切了前后知識的內在聯系,理解酶和ATP是新陳代謝過程中必不可少的物質,對于學生認識新陳代謝的本質有重要意義。
(二)重點與難點
重點:
體會對照實驗的基本思想
利用實驗探索的直觀性,借助實驗現象,理解酶的化學本質、特性、影響酶促反應、酶的應用等多個領域的問題。
難點:
酶的特性的實驗探究
學會分析各因素對酶促反應的影響
(三)編排特點
1、簡潔明了
"酶與酶促反應"知識介紹精干,便于閱讀;
"邊做邊學""課題研究""放眼社會""評價指南""拓展視野"目的清楚
2、注重探究
知識與動手結合
知識與動腦結合
3、圖群豐富
實驗圖示、知識圖示、實物圖示結合
三、教學對象
。ㄒ唬┲R與經驗
1、學生具備一定的生物學常識,有化學實驗的基礎。
2、前面學習了細胞的化學成分、細胞的結構與功能,進行了還原糖、脂肪、蛋白質的鑒定等生物學實驗。
(二)學法與技巧
1、學生具備用閱讀、協作學習、實驗探究等學習方法
2、學生具備實驗探究的基本常識
。ㄈ┌l展與提高
1、培養動手能力,提高實驗設計技能
2、培養分析能力,提高知識應用能力
四、教學策略
。ㄒ唬┰O計思想
1、思想方法:以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為基礎
知識呈現、情景創設、自主協作、知識建構
2、過程方法:體現學生主體意識和教師的主導作用
課題引入、學生閱讀、方案討論、學生探究、實驗分析
3、認知方法:體現認知規律
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
設計思想綜述:以建構主義理論為指導,通過圖示引入、學生對教材閱讀、提出問題實現知識的呈現和情景創設;探究方案的討論在進一步創設情景的同時激發學生的求知欲,進而引發學生對問題的自主協作式的探究學習;對實驗現象的記錄、分析探討及事例的分析等活動,達到知識的意義建構的目的;學生在整個學活動中實現知識的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升華,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引導的設問、實驗方案的討論、探究結果的分析和事例分析,體現了在整個學習過程中的主導作用。
。ǘ┓椒ㄅc手段
1、教學方法:啟發式講解、互動式討論、實驗探索、分析與歸納
2、媒體的選擇與運用:實驗法、多媒體輔助教學
高中教師生物實驗說課稿 2
一、 說教材
。ㄒ唬 教材的地位與作用
呼吸作用是生物界中所有生物每時每刻都在進行的生命活動。教材首先簡要概括地介紹了呼吸作用的概念,然后重點講述了有氧呼吸、無氧呼吸和呼吸作用的意義三大部分內容;它系統介紹了生物異化作用的一個重要過程,為我們了解不同生物生命活動的過程奠定了基礎;它與前面所學的線粒體的結構和功能、主動運輸、新陳代謝與ATP、光合作用、植物對礦質離子的吸收等內容有密切的聯系,也為今后學習其他生命活動及規律奠定基礎,因此是本章的重點內容。
。ǘ┙虒W目標
根據高中生物課程的指導思想和新課程標準的提高生物科學素養;面向全體學生;
倡導探究性學習;注重與現實生活的聯系的四個基本理念,制定教學目標的以下幾個方面:
知識目標
、僮R記呼吸作用的概念、類型、場所、生理意義、以及在生產、生活實踐上的運用。
、诶斫庥醒鹾粑c無氧呼吸的概念、總反應式、過程和圖解,區別和聯系、呼吸作用意義。
、壅莆沼醒鹾粑镔|和能量變化的特點。
能力目標
、僭O計實驗,探究酵母菌細胞呼吸方式的探究。培養學生探究的基本能力和探究精神。
②通過學生讀書及與教師的討論活動,培養學生自學和主動理解新知識的技能技巧。
、弁ㄟ^學生討論對比有氧呼吸和無氧呼吸的異同,培養學生自我構建知識體系的能力和對相關知識進行分析比較的思考能力。
、軐W會用化學方程式表達有氧呼吸和無氧呼吸的過程,領會呼吸作用的實質。掌握呼吸作用的物質、能量計算方法,培養學生的綜合分析、計算能力。
、葸m當擴展認知面,培養學生聯系生活、生產實踐的能力。
情感目標
、僭诮虒W中,通過分析有氧呼吸和無氧呼吸的異同,光合作用與呼吸作用的聯系中滲透生命活動不斷發展變化以及適應的特性,使學生逐步學會自覺地用發展變化的觀點,認識生命,培養學生用辯證統一的觀點思考問題,能通過事物的現象看事物的本質。
、谠诮虒W中,通過聯系生產、生活等實際,激發學生學習生物學的興趣,培養學生關心科學技術的發展,關心社會生活的意識和進行生命科學價值觀的教育。
。ㄈ┙虒W重點、難點
1、教學重點及突破策略
因為學生在初中已經學習過生物呼吸的有關知識,對呼吸的氣體交換現象、呼吸作用中分解有機物,釋放能量等知識,有了一定的了解。但限于初中學生的化學知識和認識水平,對呼吸作用的過程幾乎未涉及。高中學習呼吸作用,重點放在使學生認識呼吸作用的基本過程,理解呼吸作用的本質上,可使學生對生物的呼吸作用的認識提高到一個新水平。呼吸作用過程的知識,是學生理解其分解有機物,釋放能量,產生ATP的本質的基礎;是理解有氧呼吸和無氧呼吸區別和聯系的基礎。學生認識呼吸作用過程,有利于理解內外因素對呼吸作用的影響,有利于理解呼吸作用的意義。
教學重點: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有氧呼吸的過程、
突破策略:
1、通過資料分析、教師引導、學生討論,歸納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
2、通過提問、讀書、思考、理解反應式及圖解、課堂練習來突出。
3、通過簡表列出有氧呼吸和無氧呼吸的比較欄目,簡明地抓住要點。
2、教學難點及突破策略
因為學生的化學知識,尤其是有機化學知識不足。在呼吸作用的過程中,糖的徹底分解,需經過一系列的氧化還原反應,這些反應所伴隨的能量變化,學生理解有一定的困難。呼吸作用的過程比較抽象,現又缺乏直觀教具,是學生對其理解困難的又一原因。
教學難點:
1、實驗設計過程
2、有氧呼吸中物質變化和能量變化
突破策略:
1、分析實驗設計過程的基本原則與方法
2、利用投影片形象地說明有氧呼吸過程的三個階段和兩個場所,通過引導、思考,學會寫相關反應式,使學生清楚須有"能量"欄才能表達其完整性和科學性。
3、利用化學方程式理解呼吸作用的實質和相關呼吸作用的運算法則
課時安排:
2課時
二、 說教法
眾所周知,在教學中學生是課堂活動的主體,教師只在課堂活動中起主導、引導作用,因此,我們應該充分調動學生的興趣和積極性,精心設計,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動機積極參與到教學過程中,所以本課采用比較法、直觀教學法、比較歸納法、討論法、閱讀法等教學方法,這樣既可以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又培養了學生的綜合分析、閱讀、計算能力以及合作精神。
1、 直觀教學法:通過多媒體輔助教學軟件,化靜為動,化抽象為具體, 增強了教學內容的直觀性、啟發性,使學生更好地從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
2、 通過師生互動、生生合作學習,共同探究有關酵母菌細胞呼吸的知識。
3、 學生參與完成有氧呼吸、無氧呼吸區別和聯系的表格,進行教學反饋。
三、說學法
引導學生進行實驗探究,初步理解探究實驗的一般過程、原則和方法,發揮學生思維的主動性,創新性。
建議同學們聯系各種親身體驗,理解有氧呼吸、無氧呼吸的概念、過程。充分理解有氧呼吸三個階段的物質變化和能量的過程。聯系課件,并運用對比的方法理解有氧呼吸的三個階段,討論比較有氧呼吸和無氧呼吸的異同。
指導學生在預習時以有氧呼吸為主,明確基本概念、場所、條件、產物、氧化的程度、能量的來去等,接著以同樣的方法對無氧呼吸進行列表比較,最后聯系生命活動和日常生活識記呼吸作用生理意義。
指導學生學會形象思維,結合投影片和第二章中"線粒體""細胞質基質"的相關內容,形象地分析、記憶有氧呼吸三個階段的場所、條件、原料、產物及其反應機理。
四、說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導入新課:生物界所有生物的一切生命活動都需要能量。無論是人類還是細菌,如果能量供應一旦停止,生命也將結束。那么,生物體內是通過什么方式來產生和提供能量的呢? 激起學生的興趣后引入新課。
提出課題:細胞呼吸
探究新課:
。ㄒ唬、區分呼吸(運動)與呼吸作用(細胞呼吸);歸納呼吸作用概念
(片2)
1、"呼吸(運動)"和"呼吸作用(細胞呼吸)"有什么區別?(圖片)
2、"呼吸(運動)"和"呼吸作用(細胞呼吸)"有什么聯系?(圖片)
3、細胞呼吸和有機物的燃燒有什么共同點和區別?
4、是不是所有的呼吸作用都是在有氧的條件下才能進行呢?能不能舉幾個例子?
5、綜合以上幾個問題的分析:同學們能否歸納呼吸作用的概念?
。ㄆ3) (從"反應物、產物、場所、條件、本質、方式等多方面歸納)
細胞呼吸是指糖類等有機物在細胞內通過酶的催化作用進行一系列的氧化分解,生成二氧化碳或其他產物,釋放出能量的過程。細胞呼吸分為有氧呼吸、無氧呼吸
。ǘ⒁越湍妇鸀閷嶒灢牧,設計實驗研究呼吸作用的有關特性;
(片4) 酵母菌是一種單細胞真菌,依賴外來的有機物進行異養生活,以出芽生殖的方式產生后代。在有氧、無氧的環境中均能生存。(簡單介紹此片:圖1、2、3)。
(片5) 首先我們看一段小資料 同學們能否從這段資料中,提取出有關酵母菌細胞呼吸的信息?
學生:(同學們可能分析出:)酵母菌產生了CO2、酒精
教師:(此時教師要圍繞學生的問題進行引導:)酵母菌是在什么情況下產生的CO2和酒精的呢?根據酵母菌的介紹(有氧、無氧均能生存)酵母菌產物CO2和酒精是在有氧還是無氧的環境中產生的呢?
教師:科學結論的得出,均是通過實驗探究出來的,.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的標準嘛!
教師:下面請同學們設計實驗,來證明或推翻這位同學的分析。
在設計實驗之前,請同學們注意幾點:
1、酵母菌是一種單細胞真菌,依賴外來的有機物進行異養生活,其生活方式與動植物有一定的不同。我們就應該根據具體的生物對象,采用不同的實驗技術手段。(可轉回片4)
2、 科學設計實驗的一般方法與原則:(講解實驗變量與無關變量)
3、在檢測觀測指標時,應根據具體的觀測指標采用具體的實驗措施:CO2、酒精可通過其化學性質來的鑒定。橙色的重鉻酸鉀(K2Cr2O7)溶液,在酸性條件下與酒精發生化學反應,變成灰綠色。(酒精的鑒定需在黑板上寫出)
。ㄆ6) 展示科學設計實驗的一般方法:
。ㄆ7) 教師:我們來分析一下完整實驗步驟(與此同學的實驗過程比較)
。ㄈ、歸納科學探究實驗的一般過程
。ㄆ11) 同學們回顧一下我們探究的過程,能否歸納科學探究實驗的一般過程?
1、觀察現象:面包松軟,啤酒的形成均與酵母菌有關
2、提出問題:酵母菌的.產物CO2和酒精是在有氧條件下還是在無氧條件下產生的。
3、提出假說解釋問題:最可能假設:
4、設計實驗:明確實驗目的;操縱實驗變量;科學檢測實驗的觀測指標;限制好無關變量
5、實驗結果預期
6、實施實驗,
7、得出結果,對比分析,判斷假說真偽、結果與預期相符,證明假說正確。
8、得出結論;
。ㄋ模、再探究: 再探究一:(一)(二)(三)(四)(五)
。ㄎ澹、本節課小結:
。㈥P于呼吸作用的具體過程和有關實際應用,我們下節課再繼續講解。
(七)、作業:以哺乳動物(小白鼠)、植物(小麥、金魚藻)為實驗材料,設計實驗來研究呼吸作用的有關特性。
。ò耍⒁灾参锓N子為實驗材料,設計實驗來研究呼吸作用的有關特性;
1、操縱實驗變量:活種子、死種子
2、科學檢測觀測指標:(在黑板上寫出有氧呼吸、無氧呼吸的化學方程式,進行觀測指標的分析。)
A:觀測指標為消耗的有機物量(物理學方法)
B:觀測指標為消耗的氧氣量(物理學方法、化學方法)
C:觀測指標為吸收的二氧化碳量(物理化學方法結合)
D:觀測指標為溫度變化(物理學方法)。
。ň牛鍟
第二課時:
提問:呼吸作用的概念和類型?提問:有氧呼吸怎樣進行?
(一)有氧呼吸全過程
出示課件:(展示有氧呼吸過程圖)由學生先自學有氧呼吸的三個階段, 提出問題要求分析并討論:
、儆醒鹾粑纳晌顲O2和H2O分別產生于有氧呼吸的第幾階段?
、谟醒鹾粑纳晌顲O2中的C和O分別來自哪里?有氧呼吸的生成物H2O中的O 從何而來?
③有氧呼吸過程中哪幾個階段有產生?其去向?
、苡醒鹾粑^程中哪幾個階段有ATP產生?最多的是哪一個階段?
、萦醒鹾粑^程中物質變化和能量變化的特點是什么?
、轈6H12O6能否進入線粒體參與有氧呼吸?
再請學生講述,教師進行適當的引導和處理發現的問題,充分發揮了學生主體教師的主導作用;這樣既使學生積極參與到學習過程,又培養了學生的綜合分析能力。
教師再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講解:有氧呼吸各階段的場所、各階段的物質變化和能量的釋放情況及反應式,線粒體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場所、細胞生命活動所需的能量大約95%來自線粒體的原因,以解決學生中的疑難。
展示:有氧呼吸三個階段的比較過程圖;請學生分別回答,獲得有效教學反饋信息
有氧呼吸 場 所 反應物 產物 釋放能量
第一階段
第二階段
第三階段
討論:總結有氧呼吸的概念和總反應式(關鍵詞:氧氣、酶、徹底、分解、大量)
通過以上處理,使得有氧呼吸呼復雜、抽象的過程變得形象、具體,既突出了重點,解決了難點,又培養了學生的綜合分析、概括能力以及合作精神。
。ǘo氧呼吸全過程
提問:蘋果、香蕉儲存久了,會有什么氣味散發出來?(回答:酒味。)轉入無氧呼吸的學習
展示:無氧呼吸的概念及過程圖;提出要求:閱讀無氧呼吸的概念及過程圖,自學無氧呼吸過程、產物、能量的釋放、概念、發酵等,教師只起組織、提示、引導和歸納性總結的作用。
。ㄈ⒂醒、無氧呼吸的比較
提出問題:討論并分析:
1、為什么無氧呼吸所放出的能量要比有氧呼吸少得多?
2、為什么不同生物無氧呼吸產物不同?無氧呼吸過程中,物質和能量變化的特點是什么?
3、無氧呼吸和有氧呼吸有何異同?
展示:有氧呼吸與無氧呼吸的比較;請學生分別回答,獲得有效教學反饋信息。
4、那細胞呼吸有什么意義呢?學生閱讀;教師指導:引導學生進行思維遷移,聯系動植物和人體的其他代謝過程加深理解
(四)、鞏固練習:展示:知識目標檢驗小結:讓學生自行檢驗有無達到知識目標。
。ㄎ澹⒄n后探究課題:培養學生探究能力和問題意識,激發學生學習生物的興趣
農村有家庭釀制甜酒釀的技術,請同學們組成合作小組一起探究甜酒釀的釀制過程并能提出相關問題繼續探究。(如:①加酒藥前為什么先要使米飯冷卻?而后為什么還要保溫?②加的酒藥是什么?③既然是酒為什么會甜?④在瓷壇內的米飯中間挖一個洞的目的是什么?⑤釀制甜酒釀時,總是先來"水",后來"酒",為什么?⑥可用大豆制甜酒釀嗎?等等問題)
(六)、板書設計(略)
五、效果預測:
在這兩節課的教學中,通過探究引入,利用多媒體等直觀教學手段,刺激學生多種感官活動,引起加強學生有意注意,通過比較歸納,讓學生在推理、判斷中培養良好的思維習慣和對知識的遷移能力。教師的點評與總結一方面統一了認識,給學生一個較為正確的可供參考的觀點,另一方面較好的解決了教學中的重點與難點。能較好的完成了教學任務,預測能收到理想的教學效果。課后的探究性課題將能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和問題意識,進一步激發學生學習生物的興趣。
高中教師生物實驗說課稿 3
一、說教材
。ㄒ唬┑匚缓妥饔
1、本章在教材中的地位
本章教材主要是在學生學習了關于生命的物質基礎和生命的基本單位——細胞的基礎上,比較詳細地講述了酶和atp在新陳代謝中的作用,植物、動物和人體內新陳代謝的主要過程和特點,以及新陳代謝的基本類型等知識基礎。使學生通過本章的學習,可以使學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新陳代謝是生物體進行一切生命活動地基礎,是生物地最基本的特征。所以說它是我們高中生物學的重點和難點知識。
2、本節在本章中的地位
本節教材主要講述了光合作用的發現過程、葉綠體中的色素、光合作用的過程以及光合作用的重要意義等四個方面的內容。
(1)光合作用的發現,是建立在初中教材中講述了光合作用的基礎知識上,安排了綠葉在光下制造淀粉實驗的基礎上,更加深入地從產物和場所等方面講述光合作用的發現過程中的幾個著名的實驗。
。2)葉綠體中色素的探索,教材通過實驗中葉綠體中色素的提取、分離,使學生自己動手,親自看到從上到下依次的橙黃色、黃色、藍綠色和黃綠色的出現。
。3)光合作用的過程及重要意義,首先,教材從光合作用的總反應式入手,說明光合作用的場所、條件、原料和產物。從而引出根據是否需要光,將光合作用的過程分為光反應和暗反應階段。之后教材對這兩個階段分別從反應場所、條件、物質變化、能量變化等方面進行了比較詳細的分析。得出兩個階段是一個整體,在光合作用的過程中,二者緊密聯系、缺一不可的辨證結論。緊接著講述了光合作用的重要意義,最后還補充了植物栽培與光能的合理利用,意在指導學生理論聯系實際。
【小結】:所以說節內容既是本章的重點和難點又是整個高中生物學中的重點和難點。
。ǘ┙虒W目標
1、知識目標
。1)光合作用的概念、反應式;
(b:理解)
。2)光合作用的發現過程;
。╝:知道)
。3)綠體中色素的提取和分離實驗的過程及其有關問題;
(c:掌握)
。4)光合作用的過程;
。╠:應用)
。5)光合作用的實質;
(d:應用)
。6)光合作用的意義。(d:應用)
2、能力目標
(1)通過光合作用的'發現過程的學習,使學生能學習科學家們研究科學的精神和方法;
。2)通過光合作用過程中光反應和暗反應階段的學習,培養學生運用對比法進行學習的方法。
(3)初步掌握葉綠體中色素的提取和分離的方法,滲透“線條學習法”,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3、情感目標
。1)通過光合作用的意義來理解當今世界面臨的一些重大問題,如:糧食、人口、資源、環境等,從而引起學生對世界未來的關注;
(2)通過光合作用的發現過程的學習,使學生認識到科學發展的艱辛、科學研究方面的重要,進而說明學習方法的重要;
。3)學習光合作用的過程中,滲透物質與能量,光反應與暗反應之間的辨證關系,使學生樹立科學的辨證觀點。
。ㄈ┙虒W重難點
1、光合作用的發現過程;
2、光合作用的場所;
3、光合作用的過程;
4、光合作用的意義。
二、說教法學法
。ㄒ唬┙谭ǖ倪x擇
1、堅持啟發式家學,環環相扣,引導學生步步深入地分析,具體方法是:結合前面學習的內容,由教師提出問題,引發思考,復習舊知識,在此基礎上由教師歸納總結出結論;
2、采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從本節課的實際出發,使用多媒體教室,將許多地方用多媒體課件來表達,從而增強直觀效果。
。ǘ⿲W法的指導
1、指導學生如何從本節的學習中掌握設計實驗的方法,
2、指導學生在實驗中如何觀察現象、分析現象、分析問題、總結規律。
三、說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課前準備
先讓學生在課前預習,課前準備好在教學中用到的多媒體課件。
二、引入新課
先利用多媒體課件向學生介紹光合作用的知識體系,再利用多媒體課件向學生提問,并根據學生的回答情況引入光合作用的概念,從而引入新課。
三、講授新課
(一)講授光合作用的概念(演示多媒體課件)
光合作用是綠色植物通過葉綠體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轉化成儲存著能量的有機物,并且釋放氧的過程。
。ǘ┲v授光合作用的反應式
根據概念,導出光合作用的反應式:
引導學生分析光合作用的反應式,并把它和初中學習過的光合作用的反應式進行比較從中找出區別與聯系。分析其中的原因,從而引入到光合作用的發現。
。ㄈ┲v授光合作用的發現過程
利用多媒體課件向學生介紹英國科學家普里斯特利(j.priestley,1733-1804)在1771年所做的實驗,并引導學生分析原因,從而引入以下幾個著名的實驗。
1、1864年,德國科學家薩克斯(j,vonsachs,1832—1897)做的這個實驗:他把綠色葉片放在暗處幾個小時,目的是讓葉片中的營養物質被消耗掉,然后把這個葉片一半曝光,另一半遮光。過一段時間后,用碘蒸氣處理葉片,發現遮光的那一半葉片沒有發生顏色變化,曝光的那一半葉片則呈現深藍色。這一實驗成功地證明了綠色葉片在光合作用中產生了淀粉。(邊演示多媒體課件邊分析實驗現象出現的原因,并引導學生注意科學家設計實驗的思路和方法,同時提醒學生在實驗中的應該注意的地方)
2、1880年德國科學家恩吉爾曼用水綿進行了光合作用的實驗:他把載有水綿和好氧細菌的臨時裝片放在沒有空氣的黑暗環境里,然后再用極細的光束照射水綿,通過顯微鏡觀察發現,好氧細菌只集中在葉綠體被光束照射到的部位附近;如果上述臨時裝片完全暴露在光下,好氧細菌則集中在葉綠體所有受光部位的周圍。他的實驗證明了:氧是由葉綠體釋放出來的,葉綠體是綠色植物進行光合作用的場所。(邊演示多媒體課件邊分析實驗現象出現的原因,并引導學生注意科學家設計實驗的思路和方法,同時提醒學生在實驗中的應該注意的地方;然后利用多媒體課件向學生提問,并結合學生的回答利用多媒體向學生講解恩吉爾曼的實驗巧妙之處)恩吉爾曼的實驗巧妙之處a用水綿作為實驗材料。水綿不僅具有細而長的帶狀葉綠體,而且葉綠體螺旋狀地分布在細胞中,便于觀察和分析研究。b將臨時裝片放在黑暗并且沒有空氣的環境中,排除了環境中光線和氧的影響,從而確保實驗能夠正常進行。c選用極細的光束照射,并且用好氧細菌進行檢測,從而能夠準確地判斷出水綿細胞中釋放氧地部位。d進行黑暗(局部光照)和曝光的對比實驗,從而明確實驗結果完全是由光照引起的。
3、20世紀30年代,美國科學家魯賓(s.ruben)和卡門(m.kamen)采用同位素標記法研究了這個問題。他們用氧地同位素——18o,分別標記h2o和co2,使它們分別成為h218o和c18o2,然后進行兩組光合作用實驗:第一組向同種綠色植物提供h218o和co2;第二組向同種綠色植物提供h2o和c18o2.在相同的條件下,他們對兩組光合作用實驗釋放的氧進行了分析。(利用多媒體課件分析這兩組實驗并從中得出結論,最后利用多媒體課件向學生簡單介紹一下示蹤元素及同位素標記法。
高中教師生物實驗說課稿 4
一、說教材
1.該節內容屬于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穩態與環境》第一章第一節的內容:細胞生活的環境。本節內容主要突出的是內環境的概念,為下一節穩態的重要性及下一章動物和人的生命活動的調節做鋪墊。
2.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倜枋鰞拳h境的組成和理化性質。
、谡f明內環境是細胞與外界環境進行物質交換的媒介。
。2)能力目標:
、偻ㄟ^思考與討論培養學生語言表達能力
②通過相關練習培養學生知識遷移的能力
目標確定依據:主要根據課標要求及教材內容特點。
3.重難點及依據
(1)重點:
、賰拳h境的組成和理化性質。
、趦拳h境是細胞與外界環境進行物質交換的媒介。依據:根據課標要求,同時是高考考點。
。2)難點:
①內環境的組成和理化性質。
②內環境是細胞與外界環境進行物質交換的媒介。
依據:學生缺少相關的有機化學的知識基礎,且內容相對枯燥抽象。
二、說教學方法
教法:直觀教學法、講解法、談話法。
學法:語言表達法、練習法。
依據:提問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積極思維,主動求知。且活躍課堂氣氛,從中培養他們的表達能力。再加上適當的講解可啟發學生思維。直觀教學法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
三、說教學過程
情感目標:關注維持內環境穩態與健康的關系。
第二節內環境穩態的重要性
【教學目標】
知識方面:
1、說出內環境穩態的概念。
2、說明穩態的生理意義。
3、簡述穩態的調節機制。能力方面:
測定人體體溫的變化。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
1、關注內環境穩態與健康的關系。
2、運用這方面的知識關愛家人和親友。
3、建立敢于質疑尊重事實,嚴謹、仔細的科學精神和科學態度。
【教學重點】
內環境穩態及其生理意義。
高中教師生物實驗說課稿 5
1.說教材
1. 1教材分析
減數分裂和有性生殖細胞的形成這部分內容極其抽象,主要描述的是分裂過程中染色體行為變化過程,與已經學過的細胞學知識、染色體知識、有絲分裂知識、生殖種類知識等密切相關。它在高中生物教學中有著極其重要的地位,因為它不僅是生物有性生殖過程中的關鍵,也為后面學習遺傳和變異、生物的進化奠定細胞學基礎。
1.2教學目標
(1) 知識目標:
a、了解受精作用的實質,理解減數分裂和受精作用的意義
b、理解減數分裂、同源染色體、四分體等概念
c、聯系有絲分裂,掌握精子形成過程
d、了解精子和卵細胞形成的異同點,進一步鞏固對減數分裂的理解
(2)能力目標:
a、通過減數分裂與有絲分裂、精子與卵細胞形成的比較,培養學生觀察、比較、分析的能力
b、通過觀察減數分裂中染色體的行為變化,培養學生識圖、析圖能力
(3)情感目標:
a、通過學生參與游戲表演,培養學生科學、嚴謹的求學態度
b、通過學習減數分裂和受精作用,加深學生對事物自身變化規律的認識,培養對立統一和發展變化的觀點
1. 3教學重點和難點
(1)教學重點:
a、減數分裂的概念
b、精子和卵細胞的形成過程
(2)教學難點:
a、減數分裂、同源染色體、四分體等概念的理解
b、減數分裂過程中染色體、DNA的變化規律
c、精子形成過程
2.說教法
根據該節內容的教學目標,教材特點,聯系學生實際,結合素質教學理念,我采用以下方法及教具進行教學:
(1) 設置情境,引發學生的認知矛盾,激發學習動機。
(2) 運用游戲教學,化難為易,化抽象為具體,提高學習興趣
(3) 培養學生預習和討論分析能力,倡導合作共學的教學方法。
(4) 精心設計提問,培養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5) 教學用具:8根橡皮繩,多媒體,幻燈片
注重于設計激勵學生的`學習動機,誘發學生渴求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強烈學習愿望的教法,使學生真正愿學、樂學、會學。
3.說學法
由于知識的抽象難懂,教師尤其應注意對學生學法的指導。應指導學生學會閱讀課本,學會正確讀圖、析圖,進而會繪圖,指導學生運用對比法、聯系實際法等加以理解、鞏固。
4.說教學過程:(兩課時)
我想,一個教師想在教學上獲得成功,首先要善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減數分裂和有性生殖細胞形成這部分內容盡管抽象、難以理解,但只要教師運用教學得當,學生還是能夠體會、理解的。我的教學過程是這樣設計的:
第一課時
課前準備:
1、學生認真預習“減數分裂和有性生殖細胞的形成”這部分內容。
2、把課桌椅往后移,騰出半個教室為游戲做準備。
4.1設置情境,引發認知矛盾,激發學習動機
利用學生感興趣的精子和卵細胞的投影圖片,以問題導入:
(1)生物體如何保持其前后代細胞內染色體數目的恒定?
(2)精子和卵細胞是怎么來的?它們的染色體與體細胞一樣嗎?引發學生的認知矛盾,從而引出受精作用及受精作用和減數分裂的意義。
以問題“何為減數分裂,它與以前講的有絲分裂有何區別”過渡到減數分裂概念的講解。概念可請學生聯系有絲分裂,結合課本減數分裂的概念進行分析,弄清“減數”到底是減什么?減多少?為什么會減?怎樣減?從而提高學生對概念的理解、分析能力。
4.2游戲教學,愚教于樂,提高學習興趣
學生課前預習精子形成過程,體會染色體行為變化。上課時先動畫演示精子形成過程,教師幫助整理同源染色體、聯會、四分體等概念,然后開展學生游戲,使學生進一步體會減數分裂過程中染色體的行為。
游戲方法:橡皮繩代表紡錘絲,四高(兩男兩女)四矮(兩男兩女)八位學生代表染色體,男女代表來源,身高代表形態,同樣高的兩個男生代表姐妹染色單體,其他也一樣。另外再請課代表做指揮,其余學生幫助糾正錯誤,按精子形成過程中染色體行為變化進行游戲。
游戲結束后請學生課后以坐標圖的形式總結減數分裂過程中染色體、DNA的變化規律。
第二課時
4.3前后聯系,培養知識遷移能力
回憶導入:
1、受精作用的實質是什么?減數分裂與受精作用的意義如何?
2、什么是減數分裂?減數分裂過程中染色體、DNA如何變化?請學生畫坐標圖。
3、聯系有絲分裂,請學生畫有絲分裂過程中染色體和DNA的變化曲線圖,并與減數分裂的曲線圖進行對比。通過這些問題的解決,進一步鞏固上節課所學的內容。
4.4融會貫通,適當引導,提高分析能力
請學生快速閱讀卵細胞的形成這部分內容,要求學生對比精子形成過程,找出兩者的異同點(學生分析,教師總結)。學生通過對比,進一步鞏固對減數分裂的概念和減數分裂過程中染色體的行為變化規律的理解。
投影幾張細胞分裂圖,請學生判斷它們分別屬于什么分裂,是什么時期,要求講明判斷依據(教師注意適當引導)。學生分析后,教師總結細胞分裂圖判斷方法,強化對減數分裂過程的理解。
投影一些事先精選的習題加以鞏固。
5.說板書設計
減數分裂和有性生殖細胞的形成
一、受精作用
精子(n) 卵細胞(n)
受精作用
減數分裂 受精卵(2n) 減數分裂
(♂)生物體(2n)(♀)
二、減數分裂的概念
復制一次 分裂兩次 結果:染色體減半
三、精子的形成過程
染色體復制 聯會、四分體 著絲點分裂 變形
精原細胞 初級精母細胞 次級精母細胞 精細胞 精子
同源染色體分離
非同源染色體自由組合
分裂間期 減數第一次分裂 減數第二次分裂
四、卵細胞與精子形成的異同點
相同點:過程相同,染色體行為變化相同
產生的子細胞中染色體均減半
產生生殖細胞數目不同
不同點: 產生細胞種類不同
細胞質分裂方式不同
6.說鞏固
通過投影一些習題,進一步強化減數分裂的概念及精卵細胞形成過程等重點,易化減數分裂、同源染色體、四分體等概念、減數分裂過程中染色體、DNA變化規律及精子形成過程等難點。
高中教師生物實驗說課稿 6
說課作為教學研究的一種新型方式,倍受廣大教師的親睞,它對提高教學、教研水平和說課者的素質都有重要的作用,對于高中生物第二章第二節《細胞增殖》一節的說課,筆者作出如下安排,以此就說課的基本內容和方法進行研究和探索。
一、說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要求學生掌握細胞分裂對于生物體維持一切生命活動和延續種族的意義,了解細胞分裂的三種方式,掌握細胞有絲分裂的過程和各時期的特點及其各時期染色體、DNA數目變化的規律,掌握動植物細胞有絲分裂的異同,深刻理解有絲分裂對于生物的生長、發育和遺傳具有的重要意義。
2.能力目標:通過觀察植物細胞有絲分裂的實驗,著重培養學生觀察問題、分析問題和動手實驗操作的能力,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讓學生學會使用高倍顯微鏡及繪制生物學圖的方法。
3.德育目標:通過觀察和實驗,讓學生學會從微觀把握生物體的變化和細胞增殖,進一步認清和反對“神創論”,樹立辯證唯物主義的運動觀、發展觀。
二、說教學內容
1.本節內容的地位:本節內容是《生命的基本單位——細胞》一章的第二節,前一章介紹了《生命的物質基礎》,本章的第一節又介紹了細胞的結構和功能,本節講細胞的增殖,這樣安排具有邏輯性,學生只有在了解細胞的化學成分之后,才能更好理解細胞的結構功能和各項生命活動,最后的細胞增殖的教學,才能讓學生理解細胞就像一個生物體一樣,要經過生長、衰老、死亡的階段,從而理解細胞分裂是生物體生長、發育、繁殖的基礎,同時,本節知識是學習減數分裂和遺傳基本規律的知識基礎。
2.本節知識結構:本節知識共九個知識點,先介紹細胞增殖的意義,以此推出細胞分裂的三種方式。第一課時只介紹植物細胞的有絲分裂,它是本節的.重點內容,其中,要求學生理解細胞周期的概念 ,了解細胞周期的分裂期和分裂間期的時間長短。接著介紹分裂間期的特點和結果——主要是染色體的DNA復制和有關蛋白質的合成,結果是每一個染色體形成兩個完全一樣的染色單體,但此時染色體呈絲狀的染色質狀態。分裂的四個時期(前、中、后、末)每個時期都有其自身特點,分裂期內染色體出現并平均分到兩個子細胞,每個子細胞中均有與親代同數目、同形態的一套染色體,說明了有絲分裂保證了子細胞具有與母細胞相同的遺傳潛能,保持了細胞遺傳的穩定性。運用與植物細胞有絲分裂作比較的方法,介紹了動物細胞的有絲分裂。最后介紹細胞分裂的第二種方式——無絲分裂。
高中教師生物實驗說課稿 7
一、說教材
本節課選自人教版生物必修1第4章第2節,主要內容包括科學家對細胞膜結構的探索歷程,以及生物膜的流動鑲嵌模型的基本內容。第四章共有3節內容,第一節主要說明細胞膜是選擇透過性膜,為什么具有選擇透過性?功能與結構相適應,于是進入第二節內容膜結構的探索。而第二節內容又是第三節內容“物質跨膜運輸的方式”的學習基礎。因此本節課在第四章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通過科學史的滲透,認同科學研究是一個不斷探索、不斷完善的漫長過程。
二、說學情
本課所面對的學生為高一年級的學生,通過前面章節的學習,對“化合物”、“細胞膜”、“生物膜系統”等內容已經有了一定認識,在這一前提下學習本課內容可以做到深入淺出,層層深入。在初中階段已經學習相關的生物學科的知識,初步掌握生物學科學習的方法,認同生物結構決定功能的生物學觀點。
基于以上分析,結合新課程標準對于教學目標多元化的要求,我將確定如下教學目標:
三、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闡述科學發現的一般規律。
2.簡述生物膜流動鑲嵌模型的基本內容。
【能力目標】
1.培養分析、質疑、探究、合作交流的能力。
2.增強動手操作能力,提升科學探究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1.認同科學研究是一個不斷探索,不斷完善的漫長過程。
2.樹立生物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生物學觀點。
四、教學重難點
【重點】
理解生物膜流動鑲嵌模型的基本內容。
【難點】
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過程中滲透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觀點。
五、說教學方法
1.教法
通過講授、討論、問答等多種教學手段,建立誘導探究的課堂模式,使發現過程中的幾個的實驗變成一種探究式的實驗,引導學生體驗科學家發現真理、探索真理的全過程,進而更好的掌握其中的科學方法,理解科學內容。
2.學法
在本課學習中,學生利用課本和課件提供的資源進行思考,在此基礎上,綜合了探究性學習、自主探究、小組合作學習等方法完成模型的構建。
接下來,我重點講解我的教學過程。
六、說教學過程
環節一:導入新課
首先是利用生活示例導入,多媒體展示:小龍蝦—橫紋肌溶解癥—肌紅蛋白—肌紅蛋白尿。隨后提出問題,有沒有注意到自己尿液的顏色和患者尿液顏色的區別,為什么有這樣的區別?隨后補充,正常人的細胞膜沒有破壞,具有選擇透過性,引導學生生物膜具有選擇透過性的功能與生物膜的成分和結構有關,從而引入本節的內容《生物膜的流動鑲嵌模型》。
食源性橫紋肌溶解癥是生活中常見的示例,能夠引起學生的注意,使其產生強烈的求知欲;仡櫯f知,引入新知,目的是學生聯系已有知識和生活經驗,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順利引入新課,并且滲透健康飲食習慣。
環節二:新課教學
(一)科學家對細胞膜結構的探索歷程
對這一知識點的教授,我打算采用:教師提供資料→提出問題(要求)→學生做出假設(構建模型)→教師提供實驗驗證,通過這種思路,可以將課本中的結論轉變為學生主動探究的一個驗證實驗,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性。
1.組成細胞膜成分的探索(多媒體課件展示實驗一和實驗二)
鼓勵學生觀察實驗現象,循序漸進、層層誘導。并順勢引導學生提出何種假設?又如何來證實你的假說?學生根據實驗一、二,能夠得出組成細胞膜的成分主要是脂質(磷脂)和蛋白質。通過引導學生自己根據實驗現象提出假說,引出科學探究的一般方法。鍛煉學生觀察、分析、總結的能力。隨后稱熱打鐵,繼續提出問題,脂質和蛋白質又是如何組成細胞膜呢?
2.磷脂分子的排布形式(多媒體課件展示磷脂分子資料和實驗三)
多媒體課件展示介紹磷脂的性質和細胞生存的條件,要求學生自主進行小組討論磷脂分子在空氣—水界面以及假設組織細胞膜中磷脂的分布情況,并派代表在黑板上演示。教師評價,給出意見。最終得出細胞膜是一種磷脂雙分子層結構,其中磷脂分子的親水性頭部朝向兩側,疏水性的尾部相對朝向內側,只有這種結構才可能穩定于細胞內外均為水的環境中。通過小組討論的方式,培養了團結協作的能力和動手能力。
3.蛋白質分子的排布(多媒體展示資料4和冰凍蝕刻顯微技術)
通過角色扮演的`方法,引導學生根據實驗現象,如果把自己當作科學家,會得到怎么樣的假設?同時表述模型。學生根據掃描電鏡技術和冰凍蝕刻技術的實驗結果,描述細胞膜結構中的蛋白顆粒的存在狀態。培養學生認識到技術進步對科學發展的重要性。
4.細胞膜是靜止的嗎?(多媒體展示變形蟲視頻和實驗五)
視頻展示變形蟲運動,動畫展示熒光標記技術,啟發誘導,提出問題,引導學生根據實驗現象歸納相應結論,并設計新的驗證性實驗證實細胞膜具有流動性。通過視頻和動畫的輔助,增加學生對微觀知識的感性認識,培養質疑、創新、探索的科學觀點。強化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觀點,認同技術進步對科學發展的重要性。
(二)生物膜流動鑲嵌模型的主要內容(多媒體展示模型)
多媒體展示1972年桑格和尼克森提出的細胞膜流動鑲嵌模型,引導學生結合之前的實驗探究上進行回顧,用自己的話說出基本要點。教師糾正、展示完整內容并進行詳細講解并補充糖蛋白等相關知識。
讓學生進行回顧,增強口語表達和概括歸納的能力,并檢驗教學效果。
環節三:總結提升
引導學生思考:總結知識、形成概念圖。為鞏固學生所學內容,教師布置課外思考題,之前所學習的知識中,哪些體現了細胞膜的流動性這一結構特點?哪些又體現了選擇透過性這一功能特點?
通過學生總結知識,形成概念圖,有助于對知識的吸收和理解,能夠形成完整的知識網絡。課后以思考題的形式,既能消化知識,應用新知,又能激起學習生物的興趣。
以上就是本節課的教學過程設計,下面闡述本節課的板書設計。
七、說板書設計
板書可以清晰直觀的展示本節課的教學重點,解決教學難點,加深學生對重要知識掌握和理解的程度。
高中教師生物實驗說課稿 8
一、說教材分析
。ㄒ唬┙滩闹械匚
地位:本節課位于高中生物第五章生物的生殖和發育的第二節,其所有的知識點在教學大綱中要求的層次全部為A。
作用:學習本課有利于建構起一個完整的生物體生命活動周期,及理解生物的基本特征。
。ǘ┙虒W目標
1)知識目標 :
、俦蛔又参锓N子的形成(A:知道)
②種子的萌發過程(A:知道)
、壑仓晟L和發育的過程(A:知道)
2)能力目標 :培養學生實驗觀察、分析、歸納的思維能力和探究學習能力,以及進行知識遷移和自主學習的學習方法;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培養學生的科學實驗觀點,理論聯系實際。
教學目標的確定,主要根據教學大綱及新課標,體現出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方面。實施研究性學習,著重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和實踐能力,充分體現新教材中要使學生“具有利用課本以外的圖文資料和其他信息資源的能力”的精神,拓展知識面,知識遷移等要求。由于本課引入了一個學生實驗,所以在能力目標和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方面我做了以上安排。
。ㄈ┙虒W重難點
教學重點:種子的形成過程;
教學難點:學生對種子形成過程中原有的生活經驗與科學知識、實踐的融會貫通
以上教學重難點的確定主要依據新教材的教學大綱及課程標準,同時結合學生情況(如:原有的知識基礎,知識理解能力)、知識本身的抽象程度和科學知識在實踐生活中的遷移應用。由于學生在這些方面的能力較欠缺,因此,我確定本節課的難點為學生對種子形成過程中原有的生活經驗與科學知識、實踐的融會貫通。
對于這些重難點的解決方法,我主要設計利用多途徑,多維度及反復多次地強調講授,結合實物觀察、實驗操作,學生閱讀歸納,讓學生自主獲得知識。
二、說教法與學法
。ㄒ唬┙虒W方法及手段
為了實現以教師為導向、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方式,提高教學效率,在教學中,我運用了情景教學法、直觀教學法、啟發式教學、問題教學法等方法,并滲透語言、心理暗示,引導鼓勵;通過把實驗帶入課堂,開展研究性的創新教學及充分利用現代教育信息技術——多媒體課件輔助教學,展現出生物學特有的生動活潑的教學特點,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學法指導
針對學生原有對植物個體發育過程,特別是種子的形成過程的生活常識,實施相應的教學創新,使學生將原有的生活經驗與科學知識、實踐融會貫通,通過自主實驗觀察法、圖文相互轉換法、閱讀分析歸納法等方法,使學生從“一知半解”的常識上升到熟練掌握的科學知識。引導學生改變學習方式,從機械地接受知識到自主學習,主動探究,從“學會”變為“會學”,體現“主體性教學原則”和“以人為本、全面發展”的教育理念,并為其終身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
三、說教學程序
。ㄒ唬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玉米種子和花生種子;雙面刀片、放大鏡;多媒體教學課件。
。ǘ⿲耄
通過幻燈片展示一組生物圖片:藍鯨、恐龍,磷蝦、蒼蠅,巨杉,小草。通過直觀生物自然,形成感官刺激,引發學生興趣,引出有性生殖的生物個體盡管在形態大小上存在顯著差異,但是都是由一個受精卵發育而成的,從而引入個體發育的概念。通過直觀教學引入,學生較容易接受。
。ㄈ┨骄啃轮
這部分我主要分為五個環節:
1)被子植物種子類型及結構
通過直觀觀察、實驗操作,結合多媒體展示花生和玉米的種子結構圖片,進行實物觀察,加深印象,為后面學習胚和胚乳的發育及單子葉有胚乳,雙子葉無胚乳的學習奠定基礎;通過提問被子植物種子類型及結構,讓學生總結實驗觀察,鍛煉表達歸納能力。
2)種子的形成
、倥叩陌l育
②胚乳的發育
通過問題:被子植物的種子從何而來?其各部分結構又是如何形成的?引入種子的形成,并讓學生帶著問題,閱讀教材P108~109種子形成的相關內容,聯系被子植物花和子房的結構,及雙受精過程,結合幻燈片展示薺菜胚的發育過程,進行思考和主動獲取知識,再通過提問學生歸納種子發育過程中最重要的兩個內容:①胚的發育②胚乳的發育,并糾正指導其歸納知識點。此處利用問題教學法有利于培養和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歸納能力,并有助于加深學生的記憶。通過實物觀察、學生閱讀、圖片展示、提問及問題教學等多維度教學,突破難點。
3)種子的萌發
用通俗的語言引導學生:“被子植物種子的成熟,伴隨著果實的成熟。我們收獲了果實,會怎么做呢?”
學生反饋:我們把果實吃了,然后再把種子種下去。
利用學生的回答,自然過渡引入種子的萌發。然后通過幻燈片動態展示種子的萌發及胚的各部分結構的發育,并強調單子葉和雙子葉植物種子萌發的能量分別由胚乳和子葉提供。再次區別單子葉和雙子葉植物種子結構的差異。
4)植株的生長和發育
結合玉米植株的生長發育的圖片動態展示,講述植株的生長發育階段需經歷營養生長和生殖生長的階段。最后提問學生,歸納總結被子植物的個體發育過程。
5)以知識框架(即板書)的形式作為小結,再次復習鞏固本節內容及重點,從而使學生掌握重點,理解難點。
使用多媒體逐步展示作引導,學生回憶并回答,有利于學生加深教學知識中重、難點的印象。
(四)練習反饋
通過設置知識性和開放性的練習作檢測,充分調動學生,及時鞏固課堂學習,提高效率;使課本知識得以延伸,運用知識遷移,再次反復地對教學重點和難點進行鞏固訓練(讓學生當場完成并評講),從而達到抓重點,破難點的效果。
。ㄎ澹┎贾米鳂I:
除課后復習題、練習冊外,精選具有針對性的補充練習,讓學生更好的掌握重點,突破難點。
。┙虒W預期:
本節課的重點難點定位在將學生生活經驗中對種子及種子形成的認識與科學實踐和知識掌握進行融會貫通。重難點的突破方面,我通過多途徑,多維度及反復多次地強調講授,使學生充分掌握重點,理解難點。如:使用幻燈片展示單子葉(玉米)和雙子葉植物(花生)的種子結構解剖圖,并讓學生進行實物解剖觀察;幻燈片展示薺菜胚的發育過程圖片、學生閱讀歸納,提問講授及板書,小結復習、課堂練習題目的設置、作業鞏固)利用動手實驗,觀察花生和玉米種子的結構,閱讀歸納種子的形成,胚的發育和胚乳的發育,讓學生自己發現問題,尋找答案,解決問題,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和探究學習能力。從而也達到了對重難點知識的掌握。
通過以上的課程設計,可以達到所設計的教學目標。
高中教師生物實驗說課稿 9
一、 說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與作用:
“水分代謝”是高中生物第二章的重點內容,它與前面所學知識如細胞成分、結構及植物根、莖、葉結構等內容聯系非常緊密;也為今后學習“礦質代謝”、“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等內容奠定基礎。
(二)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 了解植物細胞的吸脹吸水;水分的運輸和利用。
(2) 理解植物細胞滲透吸水的原理,水分散失的方式和意義。
(3) 通過植物細胞的質壁分離和復原的實驗,進一步理解滲透吸水的原理。
2、能力目標
通過滲透理論分析和實驗驗證的方法,培養學生研究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德育目標
通過聯系生產和生活實際,使學生了解本節課的實踐價值,增強學生關心生產,關心水資源的利用等意識。
(三)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滲透吸水的原理、質壁分離和復原的實驗。
因為只有理解了滲透吸水原理,才能理解細胞吸水的條件,理解影響植物細胞吸水的各種因素,植物體內細胞間的水分傳遞和植物整體水分吸收、散失原理,并通過觀察實驗現象獲得細胞吸水和失水與環境溶液濃度的關系的感性認識,才能深入理解成熟的植物細胞是一個滲透系統以及影響細胞滲透吸水的內外條件。
教學難點:分析滲透原理,植物細胞是一個滲透系統是教學的難點.
因為在滲透作用中,水分是從溶液濃度低的一側通過半透膜向濃度高的一側滲透,這涉及到生物學知識與物理學知識的結合,對此學生理解有一定難度。另外,引導學生如何從實驗現象理解細胞滲透吸水,失水,從而進一步理解成熟的植物細胞是一個滲透系統,有一定的困難。
為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上課時采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將“滲透裝置”的小實驗,“質壁分離和復原”實驗的整個動態過程呈現在學生眼前,而在動手實驗中,整個動態過程用肉眼是觀察不到的。通過動態演示整個過程就能把復雜的問題具體化,抽象的問題形象化,這樣的'教學情景對于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課堂教學的效果有著良好的作用。
二、 說教法:
1、探究教學法:這節課知識的理性較強,因而采用探究教學法更符合教學內容。創設聯想,提出探索問題 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推理 用教學媒體對學生的推理結果進行驗證 師生共同歸納總結探索結果。
2、直觀教學法: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軟件,化靜為動,化抽象為具體,增強了教學內容的直觀性、啟發性,使學生更好地從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
三、 說學法:
主動學習法:通過設疑引入,邊講邊演示動畫,讓學生在獲得感性認識的同時,教師層層設疑,激發學生積極思維,主動探索知識,對重點,難點知識能更好的理解和掌握,落實好教學目標。
四、 說教學過程:
(一)關于引言:
俗語導入創建輕松的學習情境,激發學生求知欲。俗話說“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一棵大樹是如何將土壤深處的水分吸收并運輸到樹梢?水分在植物的生命活動中有什么作用?這節課我們一起來探討一下水分的吸收,以及運輸和利用、散失即水分代謝過程。
(二) 關于新課教學的安排
1、讓學生清楚植物根尖的結構,教師采用邊動畫演示邊講解,目的是讓學生回顧初中所學的知識 ,吸水的主要器官是根,而成熟區的表皮細胞是根吸收水分最活躍的部位,這樣為理解成熟植物是一個滲透系統做準備。
2、 利用多媒體演示 “滲透裝置實驗”
創設情景,提出探究問題:過一段時間,裝置會出現什么現象?為什么?液面會不斷地上升嗎?
學生推測:
A、燒杯中的水進入漏斗
B、由燒杯進入漏斗中的水多于由漏斗出來燒杯的水
利用電腦動畫從微觀方面演示水分子出入半透膜的過程,對學的推理進行驗證,同時講清楚半透膜的性質,驗證B的正確性。
最后師生共同總結歸納:滲透裝置應具備的條件:
(1)滲透裝置的條件:
A、半透膜。
B、半透膜兩測具有濃度差。
(2)滲透作用:水分子或其它溶劑分子通過半透膜的擴散。
[進入下一個探究話題]
提出探究問題:成熟的植物細胞為什么主要通過滲透作用吸水?細胞是否也具有發生滲透作用的條件?
出示成熟植物細胞結構,及與滲透裝置的比較圖,培養學生對知識的遷移能力,對比加深理解,驗證了成熟植物細胞也是一個滲透系統。
教學預測:大多數學生可能會把細胞膜當成半透膜,教師進行比較講解原生質層具有半透膜的功能。
設疑引入:既然成熟的植物細胞是一個滲透系統,怎樣設計一些實驗來驗證它呢?細胞在吸水或失水時的形態又如何變化?
3、教師電腦演示動畫“植物細胞的質壁分離和復原的實驗”,同時層層質疑:造成質壁分離的原因是什么?細胞壁與原生質層之間的空隙充滿了什么物質?為什么?死細胞能否發生質壁分離?對外界溶液濃度有何要求?把已發生分離不久的細胞放入清水又會發生什么現象?
最后師生共同總結出:
[細胞液]<[細胞外溶液] 細胞滲透失水
[細胞液]>[細胞外溶液] 細胞滲透吸水
讓學生討論:如果不用濃蔗糖溶液而用NaCl溶液,細胞將發生什么樣的變化?這樣可以及時反饋學生所學的知識,并用動畫對學生結論進行驗證。
聯系生活實際提出問題:成熟區的表皮細胞具有大液泡是成熟的植物細胞,靠滲透作用吸水,在什么條件下,這些具有根毛的表皮細胞會吸收地壤中的水分呢?這與成熟區細胞是吸水最活躍的部位相呼應。
討論:農業上提倡“薄肥勤施”,如果一次性施太多的肥料,很容易引起“燒苗”現象?為什么?請同學們根據今天學的滲透原理來解釋。
通過聯系生產和生活實際,使學生能學以致用。
4、 電腦動畫模擬植物根吸水、利用、運輸、散失的全過程,既縮短了教學時間,又能讓學生理解得更為透徹。舉日常實例讓學生歸納蒸騰作用的意義。
(三)結合實際進行課堂小結:植物的移栽,要注意保護植物的根毛,同時要去掉大部分葉片,以利植物成活,使學生認識到水的重要性。把兩部分知識統一起來,同時進一步鞏固新知識。
(四)課堂練習,反饋教學效果,及時發現問題。
五、效果預測: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通過俗語引入,激發興趣,通過直觀的動態演示,給學生以生命現象及過程的動感和真實感,突出了重點,滲透吸水,突破了難點,使學生較易理解和接受教材內容,同時培養了學生的觀察和思維能力和對知識的遷移能力,教師的點評和總結,一方面統一了認識,給學生一個較為正確的可供參考的觀點,另一方面較好的解決了教學中的重點與難點,較好的完成了教學任務,并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
高中教師生物實驗說課稿 10
一、說教材
《ATP和酶》是選自人蘇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分子與細胞第4章第1節的內容。在學生學習了細胞的化學組成、細胞的結構和功能等知識的基礎上,本節介紹了ATP和ADP之間的相互轉化以及ATP在生命活動中的重要作用,介紹了酶的概念、酶促反應以及影響酶促反應的因素。酶和ATP在生物體新陳代謝過程中必不可少,光合作用和細胞呼吸過程需要酶的參與,并涉及能量的釋放和利用。它們是學習光合作用和細胞呼吸的必備知識。學好本節知識能夠促進學生對生物體細胞代謝的生理意義的理解。
二、說學情
對于高一學生來說,從學生的知識基礎來看,已經掌握了細胞的化學組成及其結構和功能;從學學生也知道能量是支持機體各種生命活動的前提,但是學生對于ATP和酶卻缺乏了解。從學生的認知思維來看:學生抽象邏輯思維正在逐漸形成,但還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所以在講解這部分的時候要注重運用形象直觀的方式,以降低難度。
三、說教學目標
1、簡述ATP的化學組成,寫出ATP的結構簡式,簡述ATP和ADP的相互轉化及其在代謝中的意義,理解ATP是直接能源物質。掌握酶的本質、在細胞代謝中的作用及酶的特性。
2、通過觀察ATP與ADP相互轉換示意圖,初步形成圖文轉化能力和利用情景培養思考分析能力。過小組學習過程中的合作與交往培養學生的團隊協作意識。通過實驗探究培養實驗設計能力,形成科學的實驗探究方法。
3、通過分析ATP與ADP的動態平衡,樹立辯證唯物主義自然觀、生態觀。關注生物科技在生活中的應用,認識STS之間的關系,形成探究精神。
四、說教學重難點
重點:ATP和ADP的相互轉化的過程;酶的作用、本質、特性。
難點:理解ATP是生命活動的直接能源。根據現象分析得出結論。
五、說教法學法
我所使用的教學方法有講授、提問、小組討論、直觀演示、自主閱讀等。
六、說教學過程
1、新課導入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的情感極易受環境氣氛和他人情感的感染而產生共鳴;谶@點,開課之初,通過詩句進行導入引出螢火蟲,隨后共同探討螢火蟲發光的原因,詢問螢火蟲發光等自然界常見的生命活動,發光的能量從哪里來呢?引出今天的課題。ATP是一種直接能源物質。
2、新課教學
新授環節主要分成四個部分來進行講解,具體包括:ATP結構特點、ATP與ADP相互轉化及其來源的探究、ATP的利用、酶的概念和酶的特性。
第一部分,ATP結構特點
我會提問學生:現在已經知道了ATP是細胞中直接供能的物質,那么ATP是一種什么物質呢?通過自主閱讀教材上的內容,初步了解ATP的結構組成。之后,我再用掛圖為學生直觀展示ATP的分子結構,并進一步向學生提出問題:ATP是什么物質的英文縮寫?結構有什么特點?結構簡式是什么?A、P等符號分別代表什么?通過提問講解的方式讓學生逐步了解ATP的結構特點。并且及時通過提問過渡到下一知識點,具體如下:“ATP分子中大量的能量儲存在何處?為什么說ATP是細胞內的高能磷酸物,它是怎樣供能的?”
第二部分,ATP與ADP相互轉化及其來源的探究
在學生掌握ATP結構特點后,我將順勢引導學生思考:根據結構與功能相適應,ATP如何供能?ATP與ADP又是怎樣轉化呢?由此,鼓勵學生大膽猜想發言,小組間相互交流。根據ATP中含有高能磷酸鍵的特點,學生很可能會想到由高能磷酸鍵斷裂供能。對于學生的設想,不論正確與否,我都會給予充分肯定與評價,并通過展示多媒體動畫的方式來講解ATP與ADP的轉化過程,展示ATP水解的過程。注重強調并不是可逆反應,物質可逆,但是能量不可逆。生互動理解ATP是能量“通貨”。給與學生過程性評價,能夠給與學生自信心,激發學習的積極性。展示多媒體動畫直觀清晰,有利于知識的理解。
第三部分,ATP的利用
及時提問學生過渡,具體如下:“繼續提問學生ATP水解是釋放的能量主要用于哪些生命活動呢?轉化時需要的能量又是從何而來呢?”為了體現以學生為主體,我會先讓學生閱讀教材,之后結合書上的掛圖和我展示課件展示ATP的應用實例,總結幾種常見的需要ATP參與的生命活動,引導學生結合實際生活經驗。(肌肉收縮,電鰻放電,螢火蟲發光)讓學生了解ATP的具體作用。通過這樣的設計循序漸進的引出課本的知識點,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有利于學生理解知識。另一方面有助于幫助學生形成知識架構。
第四部分,酶的'概念和酶促反應
教師利用課件呈現生物科學史材料,提問引導學生思考、歸納;學生閱讀、提取信息。師生互動分析出結果——酶的來源:活細胞;作用:催化;化學本質:蛋白質或RNA;并且總結出酶的概念。
在學生初步掌握了酶的概念之后,及時開展實驗對酶的特性進行探究,由于本節課時間有限,且學生之前所接受知識較多,因此本節課不急于把酶的每一特性全都呈現出來。我會結合酶的應用講解從發現酶認識酶到酶的應用是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而開始探究酶的特性。首先我會探究酶的催化性。帶著學生一起探討課本65頁的實驗過程中,我會指導學生動手操作、仔細觀察、及時記錄,通過對實驗現象的分析,積極思考為什么酵母菌能使過氧化氫分解、產生的氣體可能是什么、從而得出酶具有催化作用的結論。
通過對閱讀材料的分析,逐步養成信息處理和自主學習的能力。通過實驗探究培養實驗設計能力,形成科學的實驗探究方法。
3、課堂小結
最后師生共同總結。
4、布置作業
作業部分、酶的應用,或者說酶還有什么特性。
七、說板書設計
我的板書采用了提綱式的板書,包含了本節課的全部核心知識點,包括ATP的結構簡式,簡述ATP和ADP的相互轉化以及酶的相關知識,直觀清晰。
【高中教師生物實驗說課稿】相關文章:
高中生物實驗說課稿04-18
高中生物說課稿11-03
高中生物說課稿范文09-29
高中生物優秀說課稿07-29
高中生物優質說課稿11-28
高中生物說課稿【精】11-30
高中生物說課稿【推薦】11-30
【熱門】高中生物說課稿11-30
【推薦】高中生物說課稿02-16
【薦】高中生物說課稿0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