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高中生物說課稿
作為一位優秀的人民教師,時常需要編寫說課稿,編寫說課稿是提高業務素質的有效途徑。那要怎么寫好說課稿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高中生物說課稿,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高中生物說課稿1
一、說教材
如果把設計一堂課比作做一次美味佳肴,那么教材就是材料之源,因此我們一定要對它有深刻的理解,接下來談談我對教材的理解。
本節課選自浙科版高中生物學必修1第四章細胞的增殖與分化第一節細胞的增殖。本節課的主要內容是有絲分裂各個時期的特點,通過本節課的學習為后面學習細胞的分化進行良好的鋪墊,因此本節課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二、說學情
教師不僅要對教材進行分析,還要對學生有清晰明了的掌握,下面我來談談我所面對的學生情況。
本階段學生已經知道細胞周期的特點,但是對有絲分裂過程還不了解,可以采用展示圖解和視頻的方式,幫助學生理解。此外,學生具備了一定的觀察和認知能力,分析思維的目的性、連續性和邏輯性也已初步建立,但還很不完善,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盡量創設學生活動的機會,讓學生成為學習活動的主體。
三、說教學目標
結合教材以及學生情況,我確立了如下教學目標。
1能夠運用結構和功能觀認識有絲分裂的過程。
2基于有絲分裂的事實,能夠運用歸納和概括的方法進行總結。
3在學習有絲分裂的過程中,能夠動手畫出分裂期各個時期的圖像。
4感受生命的奧秘。
四、說教學重難點
【重點】有絲分裂四個時期的特征。
【難點】區分各個時期染色體的變化。
五、說教法學法
為了達成教學目標,突出本節課重難點。
本節課我將采用小組討論法、問答法、講授法展開教學。
六、說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我將通過多媒體展示大象和老鼠的圖片。提問學生象與鼠個體大小差距懸殊的原因是什么學生有的說是細胞大小,有的說是細胞數量的多少。接著我將講解:動物個體的大小大多取決于細胞個數的多少。細胞分裂可以產生新細胞。細胞分裂有三種形式包括:有絲分裂、減數分裂、無絲分裂。追問有絲分裂有怎樣的特征呢導入新課。
在導入環節我之所以這樣設計,是想將本節課所學的知識與之前所學的知識建立聯系,同時幫助學生理解有絲分裂的特點。
二新課教學
1細胞周期
多媒體展示有絲分裂細胞周期圖和不同細胞的細胞周期持續時間表,提問學生細胞周期可以分為幾個階段細胞周期的概念學生通過觀察一個細胞周期包括兩個階段:分裂間期和分裂期,分裂期又可以分為前期、中期、后期、末期四個時期。在師生共同總結下得出連續分裂的細胞,從一次分裂完成時開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時為止,為一個細胞周期。
2植物細胞的有絲分裂過程
多媒體展示植物細胞有絲分裂顯微照片,提問學生四幅圖片顯著的不同之處是什么學生得出有的細胞的染色質繞成一團,有的染色體已經開始分離,有的則快要形成兩個細胞。接著,我將展示高等植物細胞有絲分裂過程的圖解和視頻,提問學生各時期特點并組織以小組為單位討論。學生得出前期:染色質變成染色體,核膜逐漸消失,核仁逐漸解體,細胞兩極出現紡錘絲構成紡錘體,染色體散亂分布在紡錘體中央。中期:染色體的著絲點排列在赤道板上,紡錘絲連接在著絲點的兩側,此時染色體形態穩定,數目清晰。后期:染色體著絲點一分為二,在紡錘絲的牽引下開始向兩極運動,使細胞中兩極中各有一套染色體,兩套染色體相同,且和親代染色體也相同。末期:子染色體到達兩極,染色體變成染色質,核膜出現,核仁重建,赤道板中央出現細胞板,將細胞一分為二。為了幫助學生記憶,總結口訣:膜仁消失現兩體,形定數晰赤道齊,點裂數增均兩極,兩消兩現重開始。
通過小組討論的形式,有助于集思廣益,總結出相應知識點,便于突破難點,并且也體現了學生為主的教學理念。
3有絲分裂的.意義
我會展示植物細胞的子細胞形成示意圖,提問學生細胞有絲分裂的意義是什么,學生通過閱讀資料卡片不難得出結果,我將對他們的回答給予肯定。
三鞏固提高
我會提問學生有絲分裂哪個時期,染色體數目開始加倍這樣設計是為了開拓學生的思維,并進一步掌握有絲分裂各個時期的特點,讓學生形成學以致用的理念。
四課堂小結
師生共同總結本節課所學內容。
五布置作業
課后嘗試自己動手畫出細胞分裂不同時期的圖示。
這樣的設計可以更好地鞏固今天所學習的內容,并且鍛煉學生的繪畫和總結分析能力。
七、說板書設計
最后說說我的板書設計,本節課我采用了總分式的板書,旨在清晰明了地幫助學生明確本節課的重點內容。
高中生物說課稿2
一、說教材
本節是蘇教版必修2第4章第4節的內容。教材介紹了基因突變的概念、特征及原因,并且講述了基因重組和DNA重組技術。本節內容緊密聯系遺傳物質基礎、遺傳規律和減數分裂,以它們為基礎加以深化,同時,又是學習第五章的基礎,因此,本節內容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
二、說學情
高中的學生已經具備一定的抽象邏輯思維能力,屬于理論型,對于新鮮的事物,能夠根據教師的引導加以分析總結,同時,學生也有了一定的生物學基礎知識;谝陨咸攸c,我將在重點處引導、難點處點撥進行教學。
三、說教學目標
1.說明基因突變的定義、特征和原因;能夠總結基因重組及意義。
2.通過對基因突變和基因重組的綜合分析及小組討論的過程,提高觀察分析、合作交流能力。
3.通過本節課學習,體會生物學的奇妙之處,增強對生物科學的學習熱情。
四、說教學重難點
基于以上對教材、學情的分析和教學目標的設立,根據課程標準對知識目標的要求,本節課的重點為基因突變的特征和原因,基因重組。讓學生去理解基因突變的意義和DNA重組技術會比較抽象,所以教學難點為理解基因突變的意義和基因重組。
五、說教法學法
為了能夠更好的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將從講授、多媒體直觀教學等方面入手,引導學生學習,而在學法上,我將組織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讓學生從“學會”向“會學”轉變,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六、說教學過程
1.新課導入
通過俗語,設疑導入。
我會提出俗語“一母生九子,連母十個樣”,詢問學生,這反映了一種什么生物現象?在學生激烈的探討中引出課題《基因突變和基因重組》。
通過俗語,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將學生注意力轉移到課程中,同時結合問題將學生帶入本節內容的學習中,為新課展開環節奠定了基礎。
2.新課教學
本節課主要有三部分內容。
第一部分:基因突變。
我會先簡單介紹美國醫生發現鐮刀型細胞貧血病的小故事,并通過多媒體展示正常人的圓餅狀紅細胞和病人的鐮刀型紅細胞的圖片,讓學生直觀感受,然后我會展現鐮刀型細胞貧血癥病因的圖解,并提出疑問:病人的血紅蛋白的一條多肽鏈發生了什么變化?這和基因有什么關系呢?通過這兩個問題讓學生知道鐮刀型細胞貧血癥是基因突變引起的遺傳病,從而引出基因突變的定義。
接下來我會將基因突變與癌細胞建立聯系,讓學生去討論并交流,得出基因突變的原因有物理因素、化學因素和生物因素的影響。
對于基因突變的特征,我會通過多媒體展示教材上“不同生物不同基因的突變頻率”的表格以及“果蠅眼色遺傳的不確定性”示意圖,讓同學們去發現問題,總結特征,我再進行補充,從而讓學生明白基因突變的特征有發生頻率低、方向不確定,隨機性;基因突變是生物變異的根本來源。
第二部分:基因重組。
在這一部分,結合前面學過的遺傳規律,我會展現“雞冠形態遺傳示意圖”,讓兩個小組代表以競爭的`形式到黑板上來寫出各表現的基因型,讓他們明白生物除了減數分裂形成配子時,非同源染色體上的基因能自由組合,同源染色體間的非姐妹染色單體也能交叉互換導致基因重組。
第三部分:基因工程及其應用。
這一部分知識較難,在以后的選修部分也會重點講解,我會給同學們播放一個關于重組DNA技術一般過程的生物學視頻,然后讓同學們前后4人為一組,交流重組DNA技術的步驟,并找小組代表進行分享,我再進行補充講解,以突破難點。最后我會給同學們展現科學前沿的重組DNA技術應用實例:抗蟲棉、轉基因動物等,以拓展學生的視野,體會到生物學的奇妙之處。
意圖:在以上部分,我多次結合多媒體教學、采取提問、通過小組討論的形式充分體現本節課的教學重點和難點,貫徹了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引導的理念,同時也讓學生的學習熱情高漲。
3.課堂小結
在課程即將結束的時候,我會請同學們來總結本節課的學習內容,并采取自評、互評、師評的方式,體現課堂評價的多元化。
4.布置作業
對于作業,不同層次的學生有不一樣的需求。我會分為必做作業和選做作業,必做作業是做一些與本節內容息息相關的練習題目,選做作業是查閱與基因連鎖相關的知識,下節課進行分享。
七、說板書設計
最后說一下我的板書,好的板書就是一個微型的教案,可以幫助學生明確本節課重點內容,同時有助于學生記憶和復習,我本著直觀、簡潔的要求,板書如下:
高中生物說課稿3
一.說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節是必修2《遺傳與進化》的第二章第二節,表面上看本節要說明的是“基因在哪里?”的問題,其根本是要解釋孟德爾遺傳規律的實質。減數分裂與孟德爾遺傳規律緊密相連,而減數分裂又是高中生物學的重點和難點,可以說解決了本節的問題是去掉了高中生物學學習道路上的一只 “攔路虎”。
2.教材的處理和課時安排
本節內容量大,主要講兩個問題,一是通過薩頓假說和摩爾根的實驗證明基因在染色體上,一是對孟德爾遺傳定律的現代解釋(孟德爾遺傳定律的實質),如果一節課講完,時間肯定很緊,學生在知識和能力上也得不到鍛煉,因此我計劃安排兩課時,第一節課完成基因在染色體上的證明,并配以少量的練習,第二節課完成對孟德 爾遺傳定律的實質的理解,輔以較多的練習。
3.教學目標的確定
根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及本節課的特點,結合學生對前面內容(孟德爾的兩個實驗和減數分裂)的熟練程度,本節課主要達到以下三方面的教學目標。
⑴知識目標:認同基因在染色體上(這是理解孟德爾兩大定律實質的前提)
、颇芰δ繕耍后w會科學研究中的“類比推理”的重要性。
、乔楦心繕耍簩W習科學家敢于懷疑的科學精神(當時就是因為摩爾根對孟德爾遺傳理論的不相信和對薩頓的懷疑才使他找到了科學的真理)。
4.重難點的確定
如果要記住“基因在染色體上”這個結論是非常容易的,這不是我們追求的目標,關鍵是要求學生理解體會這個結論的來歷,學會這種科學研究的思路。因此如何證明基因在染色體上是本節課的重點,也是難點。
二.說教法
新課程的理念之一就是“提倡探究性學習”,我對此的理解是,并非所有的探究活動都需要去做實驗探究,也并非普通的課就不需要探究,這個理念是希望讓我們和學生都形成一種習慣,即對我們發現的問題首先可以提出假設,然后實驗證明,最后得出結論,也即探究的一般思路。這堂課我就準備按這樣一個思路來講授,因為這 節內容剛好符合這樣一個特點,首先是薩頓發現孟德爾假設的一對遺傳因子,它們的分離與減數分裂中同源染色體的分離非常相似這樣一個現象,于是就提出了假設(薩頓假說),然后是摩爾根的實驗……,當然 本節課還有很多地方可以用到啟發式教學方法,比如問題探討中“請你試一試,將孟德爾分離定律中的遺傳因子換成同源染色體,把分離定律再念一遍,你覺得這個替換有問題嗎?由此你聯想到什么?”如果學生能在老師的啟發下答出基因在染色體上,甚至說“遺傳因子是不是就是染色體”,我們這堂課已經成功了一半。
三.說學法
現代教學論認為:在課堂教學中僅僅通過教師的傳授及學生個體的主動學習是不夠的,教學任務需要更多地依賴于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的交互作用以及群體協商與對話等教學情境來實現。所以本節課除了傳統的傳授法之外,還通過小組合作學習來達到教學目標,小組合作學習讓學生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它對于培養學生的協 作精神,主動探究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有重要的潛在作用。
四.說教學環節
。ㄒ唬﹦撛O情境,問題導入
請 你試一試,將孟德爾分離定律中的遺傳因子換成同源染色體,把分離定律再念一遍,你覺得這個替換有問題嗎?由此你聯想到什么?(這是教材上設計的問題,非常地好,好在很容易使學生將遺傳因子與染色體聯系起來,如果學生能在老師的啟發下回答出遺傳因子在染色體上,哪怕說“遺傳因子是不是就是染色體,”那我們這堂課已經成功了一半。
。ǘ┬〗M合作學習(通過類比推理讓學生從感性上接受基因在染色體上)
通過上面的導入很容易 過渡到薩頓的發現以及假說,但是要說明一點,假說的提出不是無根據的亂說,而是通過“類比推理”得出的結論,因為薩頓發現基因和染色體存在明顯的平行關系(這里面需要給學生介紹科學研究的常用方法之一--類比推理,并強調其重要性),然后是小組合作學習“思考與討論”:
你同意以上的分析(指基因在染色體)嗎?如果你也認為基因在染色體上,請你在圖中染色體上標注基因符號,解釋孟德爾一對相對性狀的實驗。(P28圖)
這個“思考與討論”必須讓學生來完成,當學生將基因標注在染色體上之后,會發現不管是F1還是F2代,結果與前面孟德爾所做的實驗(還沒有發現減數分裂之前)完全是一致的.,到這個時候學生會有這種感覺:將孟德爾所說的遺傳因子標注在染色體上是一點都沒有問題。
。ㄈ┠柛膶嶒
由推理得出的結論并不具有邏輯的必然性,其正確與否,還需要觀察和實驗的檢驗。
實驗圖解(略)
對于摩爾根的實驗我想特別要注意以下幾方面:
1、選材是關鍵(果蠅)
2、所研究的性狀(紅眼和白眼)也很重要,是一對相對性狀,符合孟德爾的分離定律。
3、關注特殊的現象(白眼性狀總是與性別相關聯)是實驗最終的突破口。
4、性染色體的發現推動了這個實驗的進展。
將控制白眼的基因w定位在X染色體上,Y上沒有它的等位基因,上述的實驗現象的導了合理解釋。這里有必要讓學生寫出紅眼雌蠅與白眼雄蠅的遺傳圖解:
還必須提醒學生注意,在孟德爾對豌豆的雜交實驗現象提出合理解釋之后還必須有一個驗證,即測交實驗,因此這里也需要多摩爾根的解釋進行驗證,這個過程讓學生完成,有利于對前面遺傳圖解的鞏固。
高中生物說課稿4
各位領導、各位專家大家好,我是高二生物教師,我要說的教科書是高中生物第一冊。
生物科學是自然科學中的一門基礎學科,是研究生命現象和生命活動規律的科學。它是農業科學、醫藥科學、環境科學及其他有關科學和技術的基礎。
高中生物課程是普通高中科學學習領域中的一個科目。高中生物課程將在義務教育基礎上,進一步提高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尤其是發展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幫助學生理解生物科學、技術和社會的相互關系,增強學生對自然和社會的責任感,促進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和價值觀。
一、課程價值
本著以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為宗旨,全面提高普通高中教育質量。本書具有獨特的課程價值。
1、知識構建功能:
本冊書按照兩條主要的線索編排教學內容。一、由簡單到復雜的先后順序,結構與功能統一的生物學思想,按章節編寫。本書前兩章的從元素到化合物,再由化合物到細胞,就是一個典型的簡單到復雜的過程。后三章的三個生物的基本特征,是生物學科結構與其功能統一思想的完美體現。二、從自然界中的兩大類群動植物的分類角度出發,對比學習。在細胞結構、新陳代謝、生命活動特點和生殖過程中都主要分成動物和植物兩部分來學習,如動物的減數分裂和植物的減數分裂等。
對于第一次接觸復雜生物學知識的高中生來說,這種知識構建體系不但能使學生學習到生物學的基本知識內容,還為學生自主學習,掌握基本的生物學學習方法,提供了便利,有助于他們快速而又準確記憶和熟練應用。
2、能力培養和實踐操作功能:
教材注重培養學生的終身學習能力、創新思維、實踐能力和適應社會活動能力。結合教材學生可以自行開展一些與生活緊密聯系的探究活動,是新教材的亮點,學生在動手實踐過程中,不但提高了科學素養,還能培養基本的實驗操作能力、自主學習與合作學習的能力、探究創新的能力、動手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心理教育和情感教育功能:
本冊書更為側重對學生的自主學習的訓練,使學生形成自主學習的習慣,從心理上適應這種以探究、發現、解決為主線的學習方式,培養他們克服困難、戰勝自我的鉆研品質,學習和體會科學家在科學研究中勇于創新,勇于置疑的學者風范。從小樹立遠大的思想,并堅持始終的做事態度。
通過生物課的學習,首先使學生樹立科學的唯物主義思想,正確看待生命的存在問題。其次,在認識生命過程中能夠加深對自身的了解和認識,從而加強對自己的心理、生理的調節,形成一個從生理上和心理上真正健康的人。再次,要建立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觀念,關注生物界與人類的密切關系,從小養成熱愛自然,保護環境的思想。
二、課程價值達成度
教材編寫知識細致具體,難度適中。充分體現對知識與技能、方法與過程、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維目標的實現。本冊教材具有許多新的特點。
1、內容選取對課程價值實現的`支撐度
高中生物第一冊的內容涉能到了生物科學中的許多重要分支學科。第一章《生命的物質基礎》和第二章《生命的基本單位—細胞》主要學習《生物化學》、《分子生物學》和《細胞生物學》的一些相關內容,第三章《新陳代謝》和第四章《生命活動的調節》主要學習《生物化學》、《植物生理學》和《動物生理學》的重點知識,還接觸與《動物解剖學》有關的內容。第五章《生殖和發育》主要學習《遺傳學》中生殖方式的重點內容。
本冊書的知識內容幾乎包括了生物學中所有的分支學科,但從內容上看,主要以各學科的重點知識,核心內容為主,即能學習到生物學中的精髓,又廣言簡意賅,難度適中。
2、內容組織對課程價值實現的支撐度
課程類型多樣,有講授課、實驗課、綜合活動課和研究性課題等。依據素質教育和課改精神的要求,力爭實現以學生為本,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使學生通過多種形式的內容學習,開拓學生的思維。在教學過程中重在提出問題、分析問題的主動探究方式,啟發引導、調動學生的思維,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實現有效教學。利用閱讀材料來實現對學生閱讀、歸納、總結能力的提高,研究性課題能夠充分把學生調動起來,進行收集材料、整理材料,發揮創造性思維,提高學生的理論聯系實際能力,使學生具備基本的生物學研究能力。
3、形式特征對課程價值實現的支撐度
文字中插有許多非文字資料,如對復雜結構的圖示、顯微照片、表格、對所學習的重難點起到補充說明的作用,這樣圖形并茂,易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每節后包括選擇、問答、圖形分析等多種題型,能夠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每節后或每章后有閱讀與思考專欄,能夠培養學生的創造思維能力和實踐能力,以豐富拓展知識面。
三、對教材的加工與改造
新教材為教師角色的轉變提供了廣闊的天地,為不同層次的學生發展能力提供了充足的空間,能充分使受教育者的個性和潛能都得到充分的發展。
1、對教材資源的拓展
新教材的內容全面,知識點明確,但在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時,大量的補充性材料,如圖、動畫、文字說明等內容,對學生深入理解知識非常有幫助。我在教學中,利用了校園網的便利資源,在互聯網中找了許多的輔助學習材料,如用flash影片幫助學生理解有絲分裂,減數分裂是一個動態變化過程,比較二者區別這一難點時,收到的效果十分理想。再例如,從校園中下載的植物生長過程的影片,對學生理解種子萌發,及個體發育概念有著事半功倍的效果。這樣的一些拓展性內容,不但促進了書本內容的學習,還大大豐富了學生的視野和知識面,提高了學習的積極性。
2、對教材內容的增加或刪減
教材中有些內容講解的不夠全面,對一些內容的學習會產生影響。例如對動物的減數分裂做出了明確的說明,但植物的卻沒有,學生不理解為什么花粉粒中的兩個精細胞性狀一樣,胚囊中的卵細胞與兩個極核性狀相同。因此,我在教學中加入了,大孢子母細胞和小孢子母細胞的內容,使學生很好的理解,不然在高二遺傳學的學習中會產生比較大的困難。
再如,對物質代謝與消化的區別,教材對消化的過程,沒有明確的說明,但在許多習題中都出現了這些問題,對學生的學習影響不小,我在講解這部分內容時,通過復習的糖、蛋白質、脂肪的消化過程以后,學生不但理解了消化和代謝的區別,而且在知識上更為清楚的知道食物的整個利用過程。
2、對教科書的幾點建議
。1)由于各地的地域、學校師資等的差異,教材中提供的實驗和活動建議有時是難以實現的,使得教材設計的內容在真正教學中形同虛設。如動物激素飼喂小動物的實驗、觀察生長素或生長素類似物對植物生長發育的影響,需要的用品多,時間周期長,大多只能以閱讀的形式學習。
。2)教材中有些問題不夠明確。如蛋白質的空間結構影響蛋白質的特點問題,由于學生沒有學習有機化學,根本不清楚什么是空間結構,因而對它的理解很模糊。再如,向性運動是應激性的一種,書中說:“向性運動是植物對于外界環境的適應性。”我認為,“向性運動體現了植物對外界環境的適應性”更為準確,不然學生認為,向性運動是適應性。
高中生物說課稿5
一、教材地位和作用
《減數分裂》這一課題是在高中生物第三章第一節的第二部分。這部分內容不僅是第三章的重點內容,也是整本書的重點內容之一。它以學過的細胞學知識、染色體知識、有絲分裂知識、生殖種類知識為基礎。通過學習, 使學生全面認識細胞分裂的種類、實質和意義,為后面學習遺傳和變異,生物的進化奠定細胞學基礎。
二、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掌握減數分裂的概念和精子的形成過程;理解減數分裂和受精作用的意義。
2、能力目標:通過觀察減數分裂過程中染色體的行為變化,培養學生識圖、 繪圖能力以及比較分析和歸納總結的能力。
3、德育目標:通過學習減數分裂和受精作用的意義,加深對事物自身變化規律性的認識,培養對立統一和發展變化的觀點。
三、教學重點、難點以及確定的依據
1、教學重點:減數分裂概念和過程。這是生殖細胞形成的基礎,又是遺傳和變異和細胞學基礎。
2、教學難點:同源染色體、四分體的概念以及染色體行為的變化規律,其中染色體行為的變化規律既是難點又是重點。初學者對此缺乏感性認識,較難抓住本質。
四、教材處理
根據教材的重難點、學生的實際情況以及多媒體課件傳遞信息量有的特點,這部分內容我安排2個課時。第一課時學習減數分裂概念和精子的形成過程,減數分裂和受精作用的意義。第二課時學習卵細胞的開成過程,減數分裂和有絲分裂異同點的比較。這里主要說明第一課時的教學方法和教學過程。
五、教學方法和手段
利用多媒體課件,創設形象生動的教學氛圍,同時應用講述法、談話法、比較法、指導讀書法等,引導學生思考一系列問題,使他們積極主動參與到教學中,在獲取知識的同時,培養學生觀察、比較和總結的能力。 在獲取知識的同時,培養學生觀察、比較和總結的能力。
六、具體的教學過程
分為二部分
第一部分:導言
首先以問題引入,引發思考(1)什么是有性生殖?(2)其主要方式是什么?回答之后,演示卵式生殖過程即受精作用,提醒學生注意受精卵中的染色體組成,為進一步觀察受精卵中染色體的`特點,又設計動畫模擬精卵的結合過程。這樣,學生從畫面上能清楚看出,受精卵中的染色體一半來自精子,一半來自卵細胞,并且每兩條染色體大小、形態相似,由此引出同源染色體概念。為進一步說明同源染色體特點,插人類體細胞的染色體圖,最后得出完整概念。同源染色體是本課題的關鍵點和切入點,在教學安排上,將同源染色體概念提前講述,為的是分散難點,為后面講述聯會和四分體奠定基礎。
由于精子、卵細胞的染色體都只有受精卵即體細胞一半,自然引出問題精子和卵細胞怎樣產生?先請學生討論,能否以有絲分裂方式產生?之后引出減數分裂概念。并展示學習這一概念應注意的幾個問題,包括:減數分裂自然想了解減數分裂的具體發生過程,進入第二部分,以精子的形成過程為第二部分:精子的形成過程。
第二部分:精子的形成過程
首先以指導讀書法,讓學生帶著幾個思考題進行讀書學習。思考內容包括:"精子在哪里形成?精子形成過程中各階段細胞名稱是什么?什么是聯會、四分體?’減數’發生在什么時期?"為講述方便,也為了后面能說明染色體分離的隨機性,細胞中的染色體以4條表示.同時,為防止學生眼花繚亂,分散了注意力,整個分裂過程先逐圖出現。
講述精原細胞時,除指出它來自精巢,還應點明它的染色體數就是體細胞的染色體數。精原細胞形成初級精母細胞時,強調染色體在這一時期復制,也就是要說明,聯會時期,每條染色體已含有兩條染色單體,只是由于這一時期染色體呈染色質狀態,所以看不出來,這樣可以避免學生錯誤以為復制是在四分體時期進行。四分體時期,除強調概念處,為避免個別學生錯誤地將整個細胞中的4條染色體當作一個四分體,先提問:圖中有幾個四分體?再將其中一個四分體作閃爍處理以加深印象最后還要對四分體作個總結,指出:四分體個數就是同源染色體對數。這樣處理,較好地突破?"四分體"這一教學難點。分裂后期,先顯示一種同源染色體分離情況,形成兩個子細胞,接著讓學生討論同源染色體能否有另一種的分離情況?討論之后在后期又出現另一種分離圖,由此說明:染色體具有一定的獨立性,同源染色體移向哪一極是隨機的即不同對染色體之間可能自由組合。為后面學習遺傳學的"分離規律和自由組合規律"奠定細胞學基礎。減數第二次分裂過程與有絲分裂相似,學生容易掌握,但也要強調兩點?"分裂"和"等數"。"分裂"即著絲點分裂,姐妹染色單體分開;"等數"即染色體數目不再減半。至于減數第二次分裂的過程,尤其突出有絲分裂后期與減數第二次分裂后期圖的比較,使學生通過畫面,清楚地看出二者的不同,即"是否含有同源染色體"的問題,進一步說明了減數分裂的本質。接著,全屏展示減數分裂的全過程,目的有兩個,一是總結減數分裂的實質,二是利用板書復習各分裂時期細胞的名稱。板書如下:
&nb
sp;精子的形成:
精原細胞 初級精母細胞 次級精母細胞 精子細胞 精子
(復制) (減數第一次分裂)(減數第二次分裂)(變形)
2n 2n n n n
在上面學習的基礎上,為使學生更好地掌握染色體行為變化,播放精子形式的的連續動畫過程。
最后,總結減數分裂和受精作用的意義,先讓學生討論,教師再作補充,這樣既使學生理解其意義,而且培養了歸納總結的能力。最后指出這些也正是有性生殖的意義,從而既聯系了上節課內容,又使本節課內容前后呼應。
為加強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和應用,培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設計了兩道課堂練習題,第一道題考查學生對染色體數目變化規律性的掌握情況,第二道題考查學生對同源染色體、四分體概念的掌握情況,通過兩道練習題,及時反饋教學效果。
實踐證明,在教學中能否引導學生進入一種最佳的學習情境是教學成敗的關鍵。講授減數分裂這部分內容,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而應用多媒體課件輔助教學,可以把復雜的問題具體化,把抽象的問題形象化,動中有靜,靜中有動,給學生創設了一種良好的學習氛圍,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使他們積極主動參與。
高中生物說課稿6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上午好!
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首先,我對本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進行分析。
一、說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是第________單元,第_______章,第_______節。在此之前,我們已經學習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這為過渡到本節的學習起到了鋪墊作用。
二、說教學目標
基于對教材的分析和理解,我將從知識、能力、情感三方面確定本節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2。能力目標:
。1)結合具體情境,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2)在判斷、辯認活動中培養學的觀察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
(3)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1)提高學生學習生物的興趣,體會到生物來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
(2)培養學生交流與合作的意識,提高學習的積極性
(3)體驗生物與實際生活的聯系,感受生物就在身邊,培養應用意識和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說教學重點難點:
為了使學生能較順利用地達到教學目標,我確定了如下的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
教學難點:
四、說教法
眾所周知,新課程理念強調“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習者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因此,為了更好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在教法上我主要體現“啟發式”的理念,并運用多媒體進行教學,增加教學的新穎性,同時我還采取1、活動探究法:引導學生通過創設情景等活動形式獲取知識,以學生為主體,使學生的獨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發揮,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思維能力、活動組織能力。2、集體討論法:針對學生提出的問題,組織學生進行集體和分組討論,促使學生在學習中解決問題,培養學生的團結協作的精神。
五、說學法
我們常說:“現在的`文盲不是不懂字的人,而是沒有掌握學習方法的人”,因而,我在教學過程中特別重視學法的指導。
這節課我主要采取一下方法:小組合作學習法,通過小組間的合作,學生參與整個課堂及課下活動,既發揮了集團軍的作用,學生也在活動的過程中學會了與人合作和交流。我還讓學生通過觀察、討論、分析、探究去發現知識,逐漸培養他們的自主學習的習慣和能力。
最后,我來具體談一談這一堂課的教學過程
六、說教學過程
根據教學大綱要求,結合學生的實際,在分析教材合理選擇教法和學法基礎上,本課教學過程的設計分四個環節:
第一環節:復習提問,導入新課
第二環節:學習新知(自主探索,解決問題)
第三環節:課堂小結,強化認識
第四環節:練習鞏固
練習是使學生掌握知識形成技能發展智力的重要手段,因此我設計練習時盡量地做到科學、合理,體現一不定期的層次性和針對性,難易適中。我首先安排了__________________。
七、說板書設計
以上就是我對“___________________”一課的設計過程,我的說課完畢,謝謝大家!
高中生物說課稿7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說明光合作用的過程及對它的認識過程,
能力目標:通過光合作用探究歷程的學習和光合作用過程中光反應階段和暗反應階段的學習,培養學生領悟觀察、實驗、比較、分析和綜合等科學方法及其在科學研究過程中的應用。
情感目標:通過光合作用探究歷程的學習,使學生掌握科學的實驗方法,培養科學態度和養成良好的生物素養。
學習光合作用過程中,滲透物質與能量,光反應與暗反應之間辯證關系,樹立辯證唯物主義觀
點。
【教學重點】
光合作用的探究歷程,光合作用過程中光反應和暗反應過程及相互關系。
【教學難點】
光合作用的過程中物質變化和能量變化。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光反應與暗反應比較表。
【教學方法】
討論法、探究法、比較法、分析法、講授法等相結合。
【教學策略】
首先,讓學生了解光合作用研究歷史,沿科學家的發現思路作一次思想的探究,通過討論、歸納、總結得出光合作用的探究歷程。接著,在學習光合作用的具體過程時用圖解方法逐步講解各反應過程。注重光反應和暗反應的聯系與區別,特別是物質和能量的變化的過程、發生的部位和條件。讓學生明確在這兩個過程中每一個物質變化的來龍去脈和相應的能量轉化過程。以便從整體認識、理解和掌握光合作用整體過程。最后,引導學生根據光合作用整體過程探討影響光合作用強度的因素,從影響因素中得出提高農作物光合作用強度的措施。使知識得到遷移和應用。
【教學過程】
【教學效果評價】
光合作用的探究歷程這一部分,讓學生分組分配好任務,每一組負責一個科學家的發現過程及分析,先自學并查找有關資料,再小組討論歸納,課堂用來展示歸納并解答疑難問題。學生模擬了當時科學家的發現過程,興趣濃厚,把自己置身于科學家的研究過程中,體會了科學家探索科學的方法,其他同學通過提問方式加深了對實驗的理解和分析,培養了學生的科學精神和科學態度,提高了學生的興趣,取得了好的`教學效果。
光合作用的過程這部分相對比較難懂,學生學起來感到困難,先讓學生自學,對這一部分有個大概的了解,再通過完成光反應和暗反應的比較,更進一步理解光反應和暗反應,再通過疑難解答掌握光反應和暗反應的關系,最后通過視頻再現光合作用的整個過程,讓微觀的生命過程直觀化,有得于學生對光反應和暗反應的理解,這樣的教學充分體現了以學生主體,學生自主學習為主,教師只是起到組織者和引領者的作用,這樣提高了學生學習興趣,提高了教學效果,又培養了學生多種能力,激發了學生主動學習的樂趣。
最后由學生暢所欲言,說說由光合作用過程聯想到了什么,學生發揮聯想、暢所欲言,培養學生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及科學的動態觀,發揮學生的聯想能力。學生的學習興趣再次激起,充分培養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教學設計特色】
本節教學設計體現了新課程理念,充分體現了學生的自主學習方式,學生由被動學習變為主動學習,真正改變了學生的學習方式,以探究性學習為主體來獲取知識,強調了學習過程和方法的培養,光合作用的探究歷程通過分組學習和討論交流,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探究過程、勤于動手和動腦,逐步培養學生收集和處理科學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和合作的能力。改變了以往以教師講授為主的教學方式,這是本節的顯著特色。
高中生物說課稿8
一、教材分析
1、教學內容本課題是高中生物必修第一冊第三章“生物的新陳代謝”第三節內容。學生在學完“細胞”以及理解“新陳代謝與酶”、“新陳代謝與ATP”知識后,轉入難度較大的“光合作用”學習,從生物界看,光合作用是最基本的物質代謝和能量代謝,是學生學習呼吸作用、生態系統等內容的基礎。
2、教材地位及作用“光合作用”一節在綠色植物的新陳代謝以及整個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義務教育初中生物教材已經講述了光合作用的基礎知識,安排了綠葉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實驗。本節在此基礎上,更加深入地從產物到場所等方面講述了光合作用發現過程的幾個著名實驗,讓學生學會提取和分離葉綠體中色素的方法;并且講述光合作用的基本過程和意義等。目的是使學生不僅獲得有關的基礎知識,了解光合作用對人類生產生活的意義,懂得探索生物科學的基本方法。初步學會提取、分離葉綠體中色素的方法和技能,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不斷探求新知識的精神和合作精神。
3、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俟夂献饔玫陌l現史
、谌~綠體中的色素
、酃夂献饔玫倪^程
、芄夂献饔玫囊饬x
(2)能力目標:
、偻ㄟ^研究光合作用的發現過程和方法,使學生能夠體會和認識科學研究的過程,并初步學會具體的科學研究思路和方法。
、谕ㄟ^觀察、設計光合作用發現的實驗,培養學生的觀察分析和思維能力。
、弁ㄟ^運用物理和化學知識理解光合作用過程中物質和能量的變化過程,培養學生知識遷移能力以及學科間知識的綜合能力。
、芡ㄟ^學生總結歸納光合作用過程中的主要反應以及光反應和暗反應兩大階段的區別和聯系,培養學生歸納總結能力。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偻ㄟ^體驗光合作用的發現過程,引導學生學習科學家們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和堅忍不拔、百折不撓的科學精神。
、谕ㄟ^對光合作用意義的學習,幫助學生樹立生物進化的辯證觀點以及珍愛自然、珍愛綠色、珍愛生命的思想意識。
4、教學重點
(1)光合作用發現實驗的研究思路和方法依據:科學實驗方法的教育是理科綜合考試的目標(設計和完成實驗能力),也符合新課程標準。本節教學內容是探究性學習的載體之一。
(2)光合作用的過程和意義依據:
、俟夂献饔眠^程是本課題的核心內容。學生只有認識了光合作用的光反應和暗反應的過程,才能理解光能、ATP分子中活躍的化學能到糖類等有機物分子中的穩定的化學能這一轉移過程,掌握光合作用的能量和物質變化的本質。使學生對光合作用的認識水平,在初中的基礎上進一步。學生只有知道光合過程的各個環節,才能理解內外因素對光合作用的影響,才能進一步研究如何提高光合效率的途徑,提高農業產量的技術。因此,學習光合作用的過程,是深入聯系生產實際的理論基礎。
②通過光合作用意義的教學,可使學生理解當今世界面臨的糧食、能源、環境污染等重大問題的解決與研究光合作用的關系。知道人類需要的農產品,歸根到底要靠光合作用去生產。農業生產和科學研究,應該把培養高效應的農作物品種,發明提高農作物充分利用光能的時間、空間的技術等途徑作為研究方向;知道增加植被面積和質量,是改善環境的有效途徑等。這些是學生必備的科學素養。因此,光合作用的意義,是培養學生關心生物科學及發展,關心社會問題解決等意識的好材料,應充分利用。
5、教學難點:
(1)光合作用發現實驗的設計依據:科學實驗方法的教育是理科綜合考試目標(設計和完成實驗能力)在本節教學中的較好體現,是研究性學習的載體之一,但由于學生剛剛接觸,這方面正是他們的薄弱環節。因此,給予必要的指導和多項實踐,才會使效果事半功倍。
。2)光合作用過程中物質和能量轉化依據:高二學生對有機化學等知識還未學習到,對有關物理和化學知識不熟悉,還不能理解光合作用中的光能到電能,再由電能到不穩定的化學能,從不穩定的化學能到穩定的化學能的'轉變的必要性,對于暗反應中的二氧化碳的固定,三碳酸的還原等的必要性的理解也有一定的難度。根據教材的重難點,學生的實際情況,我將這節內容安排3課時。第一課時學習光合作用的發現過程,第二課時安排葉綠素實驗,第三課時學習光合作用的過程和意義。這里主要說明第一課時教學方法和教學過程。
二、教法分析
1、教學方法:教師的過程式教學與學生的探究性學習相結合
2、教學手段:課件、錄像、投影儀三、學法指導學生在學習完細胞,理解新陳代謝等相關知識后,為光合作用的學習打下了一定的基礎,因此課堂中運用課件演示實驗,創設氛圍,引導學生通過觀察—思考—分析—討論,最后得出結論。教學中主要采用了觀察法、討論法、總結歸納法。
。ㄒ唬⿲胄抡n教師利用動畫演示海爾蒙特實驗,提出問題:從這個實驗可知柳樹重量增加的原因是什么?學生回答:水分是植物體建造自身的原料。教師指出,海爾蒙特沒有考慮到空氣是否也能起作用。后來經過許多科學家的實驗,才逐漸發現光合作用的場所、條件、原料和產物。引出英國科學家普里斯特利的實驗。
設計意圖:利用動畫的直觀性和已有知識降低了問題的起點,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ǘ﹤魇谛轮R
1、錄像演示普里斯特列實驗引導學生思考:為什么B鐘罩內的小白鼠沒有死亡?植物從中起到了什么作用?學生通過觀察實驗,分析問題,得出結論:綠色植物能夠更新由于蠟燭燃燒或呼吸而變得污濁了的空氣。教師指出:
(1)該實驗不能證明更新的空氣中的哪種成份?
(2)當其它人重復該實驗時候,有可能成功,有的總是失敗。直到后來,荷蘭科學家英格蒙斯證實了只有在陽光照射下,普里斯特利的實驗才能獲得成功。
2、學生介紹課前所做的薩克斯實驗引導學生思考
。1)暗處理的目的是什么?
。2)葉片一半曝光,另一半遮光,目的是什么?
。3)碘蒸氣處理葉片,目的是什么?
。4)這個實驗成功的證明了什么?
。5)高倍鏡下觀察“小藍點”聚集的部位是細胞的什么結構?學生經觀察實驗過程,分析問題,能夠得出結論。
(1)光合作用產生淀粉,同時需要光
(2)產生淀粉的部位是葉綠體!残〗Y〕:(板書)光合作用的場所、原料、條件、產物設計意圖:利用直觀課件演示的實驗,引導學生主動思考,培養學生的分析問題的能力和思維能力。通過學生親自重復薩克斯實驗體會科學研究的方法。通過光合作用發現過程進行科學史的教育,使學生了解到科學家們用了200多年的時間,才對光合作用的重過程有了比較清楚的認識,從而使學生認識到科學發現的艱難。
3、課件展示恩吉爾曼的水綿實驗引導學生討論分析:
A、這個實驗在設計上有什么巧妙之處?
。1)選用水綿作為實驗材料,不僅具有細而長的帶狀葉綠體,而且葉綠體螺旋狀地分布在細胞中,便于觀察和分析研究。
。2)將臨時裝片放在黑暗且沒有空氣的環境中,排除了環境中光線和氧氣的影響,從而確保實驗能夠正常地進行。
。3)選用極細的光束照射并且用好氧細菌進行檢測,從而能夠準確地判斷出水綿中釋放氧的部位。
。4)進行黑暗和曝光對比實驗,從而明克實驗結果完全是由光照引起的。
B、這個實驗給了你什么啟示?設計實驗時應注意哪幾個問題?師生共同總結,實驗設計要注意的問題:要有對照組和控制單一變量設計意圖:幫助學生體會科學研究基本思路和方法學習科學家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
4、簡介同位素標記法
(三)鞏固練習引導學生設計實驗證明:氧氣到底來自于水還是二氧化碳設計意圖:幫助學生掌握同位素標記法的原理,培養學生實驗設計能力、分析總結能力和創新意識。
。ㄋ模┎贾米鳂I略
高中生物說課稿9
1、教材分析
1.1本節內容的地位該節是現行人教社高中《生物》(必修本)第一冊第二章第二節內容,"細胞增殖"是講述細胞的一種生命現象,只有了解了這一生命現象,我們才能讓學生逐步認識生物體的生命現象,例如生物體的生殖和發育,生物體具有的遺傳和變異,所以本節是我們學習生物學知識、了解生物生命現象的細胞學基礎。"細胞增殖"之所以作為本章乃至本冊的難點,就是因為這一知識非常地抽象化,沒有具體的實物模型,又不是我們生活中所見,因此,在講解知識的時候,我們直接示意這是本章中的難點,引起注意。
1.2教學重點和難點"細胞增殖"一節主要向學生展示的是有絲分裂——生物體普遍存在的一種分裂方式,結合學生認知的規律性,基礎知識的講解要重難點突出,有滲透力和感染力,本節重點內容就是讓學生理解真核細胞有絲分裂的細胞周期的概念和特點,()以及真核細胞有絲分裂過程,由于細胞分裂這一現象的特殊性——整個過程是一動態變化,要讓學生具體把握在這個過程中細胞內部的變化,特別是遺傳物質的變化,從而讓學生明確細胞的周期變化,這一內容是本節課教學的難點。
1.3教學目標本節內容為兩課時(1課時為講授課、1課時為實驗課),通過這一節的講授,要實現的教學目標:識記細胞周期的概念及特點,理解有絲分裂的過程,使學生能夠應用有絲分裂的知識去解答一些理論問題或解釋一種生理現象。例如根據有絲分裂后期細胞內的染色體數目而得知該物種體細胞中染色體數;構成一個生物體的所有細胞遺傳物質是相同的,在進行組織培養時,無論取生物體哪個部分的分生組織獲得的植株是一樣的,諸如此類的,都是有關有絲分裂知識的運用。
2、學法指導
對于本節課的內容,怎樣指導學生有效地掌握并靈活運用呢?在學習本節知識的時候,歸納記憶,找到規律,重點難點應重點識記,對于有絲分裂我們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引導:
2.1掌握有絲分裂,記憶有絲分裂主要特征(啟發、引導與多媒體課件相配合)染色體DNA在細胞有絲分裂各時期變化規律(分析CAI課件顯示、畫出圖像,引導學生、培養學生的觀察力);利用口決巧記各時期變化特征(列表歸納,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準確識別分裂圖像(例題解析,培養學生的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2.2細胞周期與細胞分裂間期的關系(設計動畫、具體展示裝片、說明處于分裂間期的細胞為什么占多數)由這幾個方面的歸納總結,培養學生養成一種由觀察現象——解決問題——總結體會——知識提升的學習習慣,另外我們可以使學生在這種環境中發展他們的思維能力。
3、教學過程的設計
整個教學過程中,為了使學生增添學習熱情,以CAI課件為主線,啟發引導學生去了解、掌握從而靈活運用。
3.1引言引言應重在精彩并具有更強的針對性。
于是在本節課的教學伊始,我先給學生列舉幾種有關細胞增殖的常見現象,以調動學生思維的活潑性,然后課件顯示幼苗的生長,讓學生通過現象分析本質從而引出細胞增殖。
3.2細胞周期的概念和特點這是本節課的重點,如何突出重點的講解,啟發引導是實現這一目標的關鍵。
CAI課件演示細胞周期的有關動畫,明確指出細胞的分裂、分裂間期,再結合學生的觀察討論,歸納,總結出細胞周期特點,注意適時啟發引導,讓學生成為課堂主體,實現探究式教學。
3.3有絲分裂的過程(重難點突破)對于本節課的重點也是難點,如何突出和突破,是本節課成功的關鍵。CAI課件在本節課的教學活動中充分展示了它的魅力,通過flash動畫演示了植物細胞有絲分裂的過程,讓學生對細胞有絲分裂有個整體了解,然后動畫慢放,分析歸納各個時期特點,此過程中讓學生主動歸納,動畫背景音樂鼓掌以示肯定。
結合學法指導,師生共同畫出有絲分裂過程中染色體以及DNA的變化,CAI課件展示此過程,此過程強調學生的主動參與,以加深對本節知識的理解和深化從而實現了難點突破。
3.4測試補漏,CAI課件展示習題一方面可以讓學生掌握的理論知識得到應用,另外通過檢測可以知道是否達到教學目標,了解學生情況,以便更好地進行專題鞏固練習。
說課重在一個"說"字,突出一個"課"字;是教師在精心備課的基礎上,面對其他教師講述自己對某節課的教學設想及其教育理論,同時和其他教師相互切磋教學構思的一種教研活動,精彩的說課,無不體現著說課者的教學理念、教學方法等特長。
高中生物說課稿10
說教材
本節課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第三章《植物激素的調節》中有關于生長素的內容。由于這節課是一節復習課,學生在之前的學習已經對本章內容有了初步的學習,打下了一定的基礎,所以這節課的目的在于,使學生對生長素的知識有一個系統歸納。從高考的考點入手,一個一個知識點的把重難點進行突破。本節課的重點是生長素的發現史和生長素的生理作用,難點是光照偏轉問題和生長素的雙重性。對于重難點,采用例題加習題的方法,結合學生的自主分析進行突破。
說學情
這節課我面對的學生是高二(28)班的學生,這個班學生的中男生占大多數,因此課上課氣氛較活躍。學生反應較快,思維靈活。但是28班男生的普遍存在的缺點是對基礎知識的不重視。一味的去追求難,偏的題目。而高考中,出現偏題怪題的可能性不大,高考注重的還是一些基礎和重點內容。所以針對28班學生這種特殊的知識現狀,我力求從最基礎的開始,通過反復的強調一些該掌握的知識點,考點。加深,加固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輔以從基礎知識延伸出來的相關習題的變形,逐步提高學生對基礎的'重視和解題的能力。
說設計
作為一節復習課,傳統的的教學方法是羅列知識點,強調學生去記憶,而這種強調記的過程,會讓學生感覺到枯燥無味,也很容易被學生遺忘,這樣,復習的效果就會很不理想。所以這節課,我設計的亮點是對于生長素的發現史這個知識點采用 “引導----探究”式探究性教學。這種教學模式是以布魯納認知心理學學習理論為基礎的一種探究性學習模式。它要求在教學中要重視學生的主動學習,強調讓學生自己思索、探究和發現事物。要把學習知識的過程和探究知識的過程統一起來。而“引導”的作用主要在于要對事物原有的發現過程從教學的需要加以編制,以縮短、減少發現過程的難度,使之沿著最簡捷的路線進行。
另外我注重書本知識與現實生活的聯系。使學生在現實生活的背景中學習生物學,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深入理解生物學的核心概念。注重科學研究的過程,而并非是只強調結果。而且設計的問題,環環緊密相扣,對學生思維起到很好的引導作用。認同生物學知識主要來自科學實驗,領會生物學實驗中材料選取、理化技術的使用、巧妙的設計以及對復雜的結果進行理性分析的重要性。
說反思
通過這節課,也使我體會到:新理念下的生物課堂教學設計,激發了學生的學習動機,培養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了學生的創新意識,提高了學生的創新能力。重視將知識的獲取過程化,學生知識獲取的過程是一個科學研究過程,是提高學習能力的過程。運用新理念指導生物教學設計和教學過程,強調以學生為中心,并非否定和忽略教師的主導作用。事實上,教師的責任不是減輕了,而是加重了,其主導作用更突出了。當然由于本節課是復習課,概括的結論性知識比較多,加上課時的限制也不可能過多的展開,因此每個知識點,我都力求精選習題,通過習題訓練活動使學生“動”起來,對考點進行逐一突破。從教學效果上看,這種處理方法也是正確的,當然,在一些細節上的處理,還有待加強,如更應該關注個別學生,了解學生在知識層面的上差異,從而在整體的教學效果上有進一步的提高。
高中生物說課稿11
1、本節內容的地位
神經調節是高中生物必修本(第一冊)中第四章"生物生命活動的調節"中的一大重要內容,它與動物的激素調節相輔相成,共同協調的完成著生活的使命,同時它也是動物行為產生的生理基礎。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與神經調節有著密切的聯系。神經調節,尤其是神經沖動在神經纖維和神經元之間的傳導,幾乎是每年高考必考。本節知識還可與多個有關的知識如"細胞膜、細胞器、動物的新陳代謝、內環境的穩態"等聯系緊密。學好本節知識也可以進一步加深對其它知識的理解和掌握。
2、重點、難點的確定
在本節課中,有部分內容如反射、反射弧在初中階段已經初步學習過,學生應能很好的理解和掌握。而興奮的傳導對于學生是全新的知識,也是比較抽象的知識,理解起來有一定的困難所以興奮的傳導不僅是本節課的教學重點,也是教學難點。
3、課時的安排:
由于本節內容的重、難點較多,且大多數知識具有很強的抽象性,所以本節知識將分成兩課時進行。第一課時為神經調節的基本方式和興奮的傳導,第二課時為大腦皮層對軀體運動、語言和內臟活動的調節。本節課我主要講的是第一課時
。ǘ┙虒W目標的確定
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和教材的具體內容,結合學生現有的知識水平,擬定了下列幾個教學目標:
a、知識目標
①結合初中的知識理解神經調節的基本方式和調節的結構基礎
、诮涍^學習理解興奮在神經纖維和神經元之間的傳導過程
b、能力目標
、倥囵B學生以發散、求新、求異思維為主的創新思維和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
、谂囵B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意識和勇于探究的精神
c、情感目標
幫助學生樹立辨證唯物主義觀點和科學的思維方法
。ㄈ绾芜_到)
1.利用學生在初中就已經學過的人體的神經調節為基礎,再借助于媒體的展示,通過學生的回憶和復習,讓學生進一步理解神經調節的基本方式和結構基礎。
2.在掌握神經元的結構基礎上,利用媒體的動畫功能,通過學生的討論、探究等多種形式的學習,理解興奮在神經纖維和神經元之間的傳導過程。
3.在教學中,通過多設疑、多提問、多討論、多分析、多探究,培養學生以發散、求新、求異思維為主的創新思維和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和主體意識及探究的精神。
4.通過學生對本節課的學習,幫助學生樹立辨證唯物主義觀點。利用研究性的課題,培養學生科學的思維方法。
(三)教學的重點、難點
在本節課中,興奮的傳導既是本節課的重點,也是本節課的難點。它不僅知識比較抽象,而且在理解的過程中還要用到物理學的知識。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我將采用"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策略,層層設疑,步步追問,讓學生在問題的引導下,進行自學、思考、分析、討論,然后找出正確答案。并在此充分運用多媒等信息技術和手段,借助于它們的直觀、形象、動態等多種功能來突出重點,化解難點,使整個知識結構一目了然
。ㄋ模┙虒W方法
圍繞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本著"課程為本、追求實效、實踐創新"的思想,在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的理論指導下,我采用了啟發式教學、演示法、討論法等多種教學方法,積極探索設計一個可以讓學生在其中自由探究和自主學習的場所。在教學過程中,我選擇了以多媒體計算機輔助教學為手段,充分利用各種媒體和各種信息技術資源來支持學生的"學習",開展師生互動、生生互動,體現出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雙主"教學理念。
。ㄎ澹⿲W習方法
"授人與魚,莫過于授人與漁",學生學習的最終目點不是僅僅為了"學會"知識,更是為了"會學"知識。在教學中,要注重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和培養。在本節課中,學生將通過多種途徑,如:觀察、閱讀、思考、分析、討論、探究等等,來開展學生之間的協作學習和自主學習,形成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讓學生通過自己的主體活動,根據自身的反饋信息來形成對客觀事物的認識和理解,從而發展自身的創造性思維能力,提高自身的信息素養。
(六)教學程序
1、創設情景引出"神經調節"一節
2、新課教學:本節課我準備分三個層次進行教學①復習反射和反射弧有關知識;②理解興奮在神經纖維上的傳導過程;③理解興奮在神經元之間的傳遞過程。
。1)第一層次:反射、反射弧
在新課開始時首先設疑,接連拋出"神經調節的.基本方式是什么?""神經調節的結構基礎是什么?""它由幾部分組成?"(組織學生回憶、思考,并展開討論、分析,得出結論) .優點:在本層次中,通過開篇設疑,喚醒學生的記憶,讓學生在回憶舊知識的同時,去領會新知識的意義,達到溫故而知新的作用。還可以使學生的思維與老師的問題形影相隨,為教學的良好延伸奠定了基礎。在本層次最后再輔以相應練習,起到及時鞏固,加深理解的作用。
。2)第二層次:興奮在神經纖維上的傳導
在此基礎上,提出"1、神經纖維在未刺激時,細胞膜內外的電位如何?當某一部位受到刺激以后,細胞膜內外電位如何變化?""2、在神經纖維上局部電流是如何形成的?""3、興奮是如何在神經纖維上傳導的?"等一系列問題,(組織學生閱讀課文。)因為興奮的傳導對于學生是全新的知識,比較陌生。在此,安排學生在問題的引導下先閱讀課文中相關的知識,可增強學生對知識的熟悉程度,從心理上產生較強的可接受性,便于對知識的理解,為后面的學習作好鋪墊。(接著再組織學生對上述知識進行分析、討論),并輔以動態的多媒體課件加以說明,加深理解。
優點:這樣,通過老師的精心設疑,為學生創設主動學習的問題情景和條件。經過點撥和追問,層層質疑,化解難點,從而激發學生的探究心理,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在教學過程中,充分運用CAI課件的動畫功能,將知識具體化,形象化,使知識具有更強的可接受性,增強了知識的完整性、系統性。
為了幫助學生能正確理解剛才所學的知識,在此及時安排一個思考題加深學生對知識的鞏固和檢測,并突出興奮在神經纖維上的傳導可以雙向進行。
(3)第三層次:興奮在神經元之間的傳遞
在這一層次開始前,首先利用多媒體精心設置一個疑問"當興奮傳導到神經纖維的末梢時,是怎樣到達下一個神經元的呢?"從而使"興奮在實際功能纖維上的傳導"自然、流暢的過渡到"興奮在神經元之間的傳遞",同時培養了學生善于發現問題的能力,引起學生探究下一個問題的欲望。在學生充滿疑惑的情況下,將知識轉換成問題拋出:"1、興奮在神經元與神經元之間是通過什么來傳遞的?它由哪三個部分構成的?""2、興奮是如何從一個神經元傳遞給另一個神經元的?"使學生感受到知識海洋的浩瀚和自身世界的渺茫,增強學生的求知欲。然后,在問題的引導下,組織學生閱讀課文,觀察圖形。通過學生的觀察、思考,討論后得出結論。
b.原因:為了形象的展現出突觸的結構,在此利用多媒體的放大功能,突現出突觸,了解其結構。同時為了克服興奮在此傳遞過程中的抽象性,再利用CAI課件展示興奮在兩個神經元之間的傳遞過程。并緊隨著安排一個思考題使學生在再一次思考的基礎上,進一步理解興奮在突觸中的傳遞過程。進而突出興奮傳導的單方向性。
在這一層次中,通過教師條理清晰的提問,可充分調動學生的思維,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和吸納、表達能力,幫助學生形成合理的知識網絡,有利于學生對基本知識的掌握。同時,形象、生動的課件,拓寬了學生的思維,動態的演示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也使突觸部分的興奮的傳導過程一目了然,突破了難點。最后,再通過小練習,起到及時鞏固的作用。
3、總結
學生在教師的提示和問題的引導下,完成對本節課的知識的歸納和小結。利用簡煉、清晰的語言,再一次的突出本節課的重點,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培養了學生的表達能力。
4、鞏固練習<略>
。ㄆ撸┌鍟O計<略>
(八)布置作業隨堂練習(24)
高中生物說課稿12
一、說教材
本節課選自人教版生物必修1第4章第2節,主要內容包括科學家對細胞膜結構的探索歷程,以及生物膜的流動鑲嵌模型的基本內容。第四章共有3節內容,第一節主要說明細胞膜是選擇透過性膜,為什么具有選擇透過性?功能與結構相適應,于是進入第二節內容膜結構的探索。而第二節內容又是第三節內容“物質跨膜運輸的方式”的學習基礎。因此本節課在第四章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通過科學史的滲透,認同科學研究是一個不斷探索、不斷完善的漫長過程。
二、說學情
本課所面對的學生為高一年級的學生,通過前面章節的學習,對“化合物”、“細胞膜”、“生物膜系統”等內容已經有了一定認識,在這一前提下學習本課內容可以做到深入淺出,層層深入。在初中階段已經學習相關的生物學科的知識,初步掌握生物學科學習的方法,認同生物結構決定功能的生物學觀點。
基于以上分析,結合新課程標準對于教學目標多元化的要求,我將確定如下教學目標:
三、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闡述科學發現的一般規律。
2.簡述生物膜流動鑲嵌模型的基本內容。
【能力目標】
1.培養分析、質疑、探究、合作交流的能力。
2.增強動手操作能力,提升科學探究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1.認同科學研究是一個不斷探索,不斷完善的漫長過程。
2.樹立生物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生物學觀點。
四、教學重難點
【重點】
理解生物膜流動鑲嵌模型的基本內容。
【難點】
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過程中滲透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觀點。
五、說教學方法
1.教法
通過講授、討論、問答等多種教學手段,建立誘導探究的課堂模式,使發現過程中的幾個的實驗變成一種探究式的實驗,引導學生體驗科學家發現真理、探索真理的全過程,進而更好的掌握其中的科學方法,理解科學內容。
2.學法
在本課學習中,學生利用課本和課件提供的資源進行思考,在此基礎上,綜合了探究性學習、自主探究、小組合作學習等方法完成模型的構建。
接下來,我重點講解我的教學過程。
六、說教學過程
環節一:導入新課
首先是利用生活示例導入,多媒體展示:小龍蝦—橫紋肌溶解癥—肌紅蛋白—肌紅蛋白尿。隨后提出問題,有沒有注意到自己尿液的顏色和患者尿液顏色的區別,為什么有這樣的區別?隨后補充,正常人的細胞膜沒有破壞,具有選擇透過性,引導學生生物膜具有選擇透過性的功能與生物膜的成分和結構有關,從而引入本節的內容《生物膜的流動鑲嵌模型》。
食源性橫紋肌溶解癥是生活中常見的示例,能夠引起學生的注意,使其產生強烈的求知欲。回顧舊知,引入新知,目的是學生聯系已有知識和生活經驗,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順利引入新課,并且滲透健康飲食習慣。
環節二:新課教學
(一)科學家對細胞膜結構的探索歷程
對這一知識點的教授,我打算采用:教師提供資料→提出問題(要求)→學生做出假設(構建模型)→教師提供實驗驗證,通過這種思路,可以將課本中的結論轉變為學生主動探究的一個驗證實驗,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性。
1.組成細胞膜成分的探索(多媒體課件展示實驗一和實驗二)
鼓勵學生觀察實驗現象,循序漸進、層層誘導。并順勢引導學生提出何種假設?又如何來證實你的假說?學生根據實驗一、二,能夠得出組成細胞膜的成分主要是脂質(磷脂)和蛋白質。通過引導學生自己根據實驗現象提出假說,引出科學探究的一般方法。鍛煉學生觀察、分析、總結的能力。隨后稱熱打鐵,繼續提出問題,脂質和蛋白質又是如何組成細胞膜呢?
2.磷脂分子的排布形式(多媒體課件展示磷脂分子資料和實驗三)
多媒體課件展示介紹磷脂的性質和細胞生存的條件,要求學生自主進行小組討論磷脂分子在空氣—水界面以及假設組織細胞膜中磷脂的分布情況,并派代表在黑板上演示。教師評價,給出意見。最終得出細胞膜是一種磷脂雙分子層結構,其中磷脂分子的親水性頭部朝向兩側,疏水性的尾部相對朝向內側,只有這種結構才可能穩定于細胞內外均為水的環境中。通過小組討論的方式,培養了團結協作的能力和動手能力。
3.蛋白質分子的排布(多媒體展示資料4和冰凍蝕刻顯微技術)
通過角色扮演的方法,引導學生根據實驗現象,如果把自己當作科學家,會得到怎么樣的假設?同時表述模型。學生根據掃描電鏡技術和冰凍蝕刻技術的實驗結果,描述細胞膜結構中的蛋白顆粒的存在狀態。培養學生認識到技術進步對科學發展的重要性。
4.細胞膜是靜止的嗎?(多媒體展示變形蟲視頻和實驗五)
視頻展示變形蟲運動,動畫展示熒光標記技術,啟發誘導,提出問題,引導學生根據實驗現象歸納相應結論,并設計新的驗證性實驗證實細胞膜具有流動性。通過視頻和動畫的輔助,增加學生對微觀知識的感性認識,培養質疑、創新、探索的科學觀點。強化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觀點,認同技術進步對科學發展的重要性。
(二)生物膜流動鑲嵌模型的主要內容(多媒體展示模型)
多媒體展示1972年桑格和尼克森提出的細胞膜流動鑲嵌模型,引導學生結合之前的實驗探究上進行回顧,用自己的話說出基本要點。教師糾正、展示完整內容并進行詳細講解并補充糖蛋白等相關知識。
讓學生進行回顧,增強口語表達和概括歸納的能力,并檢驗教學效果。
環節三:總結提升
引導學生思考:總結知識、形成概念圖。為鞏固學生所學內容,教師布置課外思考題,之前所學習的知識中,哪些體現了細胞膜的流動性這一結構特點?哪些又體現了選擇透過性這一功能特點?
通過學生總結知識,形成概念圖,有助于對知識的吸收和理解,能夠形成完整的知識網絡。課后以思考題的形式,既能消化知識,應用新知,又能激起學習生物的興趣。
以上就是本節課的教學過程設計,下面闡述本節課的板書設計。
七、說板書設計
板書可以清晰直觀的展示本節課的教學重點,解決教學難點,加深學生對重要知識掌握和理解的程度。
高中生物說課稿13
一、教材分析
本課的內容來自生物必修模塊三,第5章第1節。教材第五章是以生態系為框架,主要講述了的生態系統類型、結構、能量流動、物質循環、穩定性等知識,主要體現宏觀的生態學的內容。本節課內容是第五章的一個重點,是銜接生態系統類型與能量流動的重要環節,并為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的物質基礎提供了一個平臺,埋下了一個伏筆。
二、說教學目標
鑒于對教材的上述理解,根據新課標對學生學科學、用科學的要求及本課 特點,我在知識、情感和技能三方面都確立了具體的目標,同時突出重點。
1知識目標:
(1)能夠分析生態系統的成分。
(2).理解生態系統的營養結構是“環環相扣、鏈鏈相交”的復雜網絡體系。
2能力目標:
(1)概括生態系統成分,講解各成分之間的聯系與制約關系,發展學生的思維遷移能力。
(2)學會分析一些生物的食物關系,從而建立食物鏈、營養級和食物網的概念。進而培養學生的運算能力和思維能力。
(3)研究生態系統的規律,明確每一環節由哪些生物占據。當系統運行發生 障礙時,找出問題可能發生在哪一環節,培養學生耐心細致的觀察能力和識圖 能力。
3情感目標:
通過帶領學生做食物鏈和食物網的模擬游戲,培養學生遵循生態學原理去對待自然界的一草一木,同時培養一定的團隊意識。
三、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 (1) 生態系統的成分。 (2)食物鏈和食物網。
教學難點 (1)生產者、消費者和分解者之間的關系。 (2)初級消費者和次級消費者的概念。 (3)第一營養級、第二營養級等概念。
四、教學方法
教學重點的落實方案: 1、利用身邊的場景導入法。 2、課件展示的直觀教學法。 3、聯系實際的談話法。
教學難點的突破策略:1、學生模擬實驗法。2、討論教學法。3、圖形直觀 教學難點的突破策略 教學法。
五、學生學習方法
1、構建發現式學習方法。 2、指導學生思維遷移。 3、聯系實際法。
六、教學過程
(一)場景導入
本節課的內容就是大家身邊最熟悉的環境和生物,在日常生活中或多或少的與本節課的內容就是大家身邊最熟悉的環境和生物, 我們有著聯系,本著注重與現實生活中的聯系的指導思想,所以我在這里用學 生熟悉的場景引入,提高學生的興趣。
(投影打出一幅美麗的池塘照片)
教師:同學們這塊池塘漂亮嗎?參天的大樹,枝葉間透過的陽光,平坦的草坪, 池塘中魚兒在歡快地游泳,微風吹過,樹葉沙沙作響,蟲鳴鳥唱,此起彼伏。
(二)講授新課
學習生態結構的首要問題要知道生態系統的成分由哪些部分組成的。所以, 有關生態系統的成分有哪些,如何分析某個生態系統中的個生物的成分就是學生在本節課首先要掌握的知識點。針對以上知識點,我設計了以下一些問題,讓學生來討論,并得出答案。
觀察生態系統成分。(教師提出問題,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調動其積極 性。)
教師:這應該可以算是一個小型的池塘生態系統了,1.在這個生態系統有哪 些成分?具有哪些生物? 2.能否說出這些生物在這個生態系統中所扮演的角 色?3.各生物之間有無聯系?有怎樣的聯系?
由于這是學生常見的景觀,所以學生只要認真去思考都可以得出以下結論: 有動物,植物,微生物。以及很多非生物的成分在其中。
學生通過討論,生態系統的成分分為非生物的物質和能量、生產者、消費者 和分解者。 生產者是能以簡單的無機物制造有機物的自養型生物, 指綠色植物。 綠色植物通過光合作用,將非生物的能量--太陽能和非生物的物質--二氧化碳 和水合成儲存能量的有機物。正是綠色植物制造的有機物,才為一切消費者和分解者的生存提供了物質和能量,才為生態系統的穩定奠定了基礎,所以把綠色植物稱為生態系統的生產者。生態系統中的各種動物也不能制造有機物,它必須利用現成的有機物,直接或間接地以綠色植物制造的有機物為食。所以, 我們稱這些動物為消費者。分解者是一些肉眼看不到的微生物,它們將有機物 分解成簡單的無機物,歸還土壤,供植物重新利用。
為了加深學生的理解,尤其是對于消費者的等級問題如何區分,一直以來都有學生分不清,因此我設計了幾個問題,以進一步對重難點進行突破:
教師:(問題思考與討論)
1、“非生物的物質和能量” 中提到的“物質”除了包括水分、空氣、無 機鹽等無機物以外,是否還包括有機物呢?
2、 請說明一下作為消費者的生物有多少種,它們的等級是否相同?其同化作用的方式屬于那種類型?
3、分解者主要指哪些生物?其同化作用的方式屬于那種類型?
4、所有的植物都是生產者嗎?
學生思考并討論得出結論:生產者是能以簡單的無機物制造有機物的自養型生物,主要是指綠色植物,還有硫細菌、鐵細菌、硝化細菌等化能合成作用的生物。是生態系統的主要成分,在生態系統中占主導地位。消費者在生態系統中也有很重要的作用,對植物的傳粉受精、種子傳播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消費者不同,它們的等級也不同。依據消費者直接或間接利用綠色植物制造的 有機物的次序,將其分為:
A、初級消費者:直接以綠色植物為食的植食性動物。如:浮游動物,蝗蟲 等。
B、次級消費者:以植食性動物為食的小型肉食性動物稱。如:蛙、食蟲鳥 等。
C、三級消費者:以次級消費者為食的大型肉食性動物。如:食肉魚類,蛇、 鷹等。此外,一些植物如菟絲子、豬籠草也是消費者。老師總結概括,學生應 用解釋實際問題: 經過以上的教學過程,我已經解決了什么是生態系統的.問題,但是這里還有一個難題沒有解決,就是學生在分析生態系統的時候,總是把生產者,消費者, 分解者三者分開來考慮,但是在考察的時候,但是在考察的時候,要求學生能夠熟練的應用三者之間的關系,去解決實際問題。我選用了兩張照片的對比讓學生討論。
一張是公園的魚池,還有一張是農田的魚池,比較一下有何不同?這兩個都是同樣的池塘生態系統,為什么會造成這么大的差異呢?你是否可以解釋其中的原因?
(通過學生討論,從生態系統的生物成分來看,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之間是相互依存的關系。無論哪種生物都不是孤立于生態系統中,它需要其它生物的幫助,同時它們也需要自己的幫助。一個生態系統要穩定平衡的發展,生產 者、消費者、分解者必須是緊密聯系,缺一不可的。)
老師:既然三者之間緊密聯系,下面我們就來學習有何聯系。(學習食物鏈和 食物網) 食物鏈:生物之間由于食物關系而形成的一種聯系。營養級:食物鏈上的每一個環節。
在講訴此處知識點時最常用的方法就是圖視講解法,打出一張生物之間的關系圖,然后講解。但這種講法平鋪直敘,沒有給學生多少的思考空間, 此處有幾個知識點都是本節課的重點與難 課的重點與難:食物網與食物鏈是下一節學習能量的流動和物質的循環的基礎,后面的很多內容都是由此貫穿的;同時研究生態的流動和物質的循環的基礎,后面的很多內容都是由此貫穿的;明確每一環節由哪些生物占據。當系統運行發生障礙時, 系統的規律,明確每一環節由哪些生物占據。學會分析 這種聯系是本節課的最大難點。因此如何使學生領悟生物的相互關系, 我在這個地方設計了一個模擬游戲:
選 8 位同學上來扮演圖中的 8 種生物。
1.扮演的成分是什么?
2.所處的營養級是幾級?
3.如果把游戲中的鳥拿出來,臺上的同學是否還可以都在上面么?
如果是把蟲拿掉呢?又會發生什么樣的變化呢?
4.這個模擬場景中一共有幾條食物鏈?最長的和最短的分別是哪條?有何特點?
學生討論,教師點撥:在某種生態系統中,分析與判斷因某種生物減少或增多時其他生物的變動情況,主要依據該生物在食物鏈或食物網中的具體位置關系 來分析判斷。
(1)處于第一營養級的生物減少,其它生物都將減少;
(2) 天敵一方減少, 則被捕食者數量因此會先迅速增加后減少, 最后趨于穩定;
(3) 處于中間營養級的生物減少, 另一種生物的變化情況視具體的食物鏈確定。 經實驗討論最終得出以下結論:
1.每條食物鏈的起點總是生產者,終點是不被其他動物所食的動物。
2.生產者總是為第一營養級。
3.各種生物所處的營養級并不是一成不變的。
此外,為下節課鋪墊,在這里埋下伏筆: 此外,為下節課鋪墊,在這里埋下伏筆:
4.一條食物鏈中的營養級一般不超過五個。
5.分解者不屬于任何一個營養級。
( 三)教師總結
這節課,我們學習了生態系統的成分,即非生物的物質和能量、生產者、 消費者、分解者,以及營養結構包括食物鏈和食物網等。生態系統的營養結構以營養為紐帶,把生物和非生物緊密地結合起來,自然界中的能量(光能)和礦物質從綠色植物到草食動物,然后到肉食動物,都是通 過食物鏈進行的。各種類型的生態系統中,它們的營養方式是各不相同的,但生態系統的物質總是處于經常不斷的循環之中,而能量也是在各營養級之間進 行流通。因此,食物鏈和食物網即生態系統的營養結構是生態系統最重要的結 構特征。
高中生物說課稿14
各位尊敬的老師:
大家上午好!
本著以新課標為基本依據、以教材為基本素材的原則,遵循以學生為本的精神,分層設置高效的環節進行植物克隆相關知識的學習!吨参锏目寺 芬还澾x自浙科版高中生物選修3《現代生物科技專題》第二章第二節,本節內容計劃2課時,今天我將從以下九個方面闡述第一課時的教學安排。
一、說教材
(1)教材結構
植物的克隆屬于克隆技術的重要分支,浙科版高中生物學教材中關于植物的克隆講述主要包括植物細胞全能性和組培養方法,歷年的考試說明將其定位為B級要求,最近幾年的高考中植物克隆已經成為考試熱點。
這些內容與必修一課本《分子與細胞》中的第二章“細胞的結構”,第四章“細胞的分化和全能性”等知識之間存在著內在的聯系,從知識和技能兩方面對必修課中有關內容進行的深化和擴展。而且還為培育無病毒植株、制備人工種子、培養轉基因植物等提供了技術支持。
教材中植物克隆的內容在選修三模塊不僅與第一章中“基因工程與遺傳育種”的相關知識聯系,還可為“動物克隆”及第三章“胚胎工程”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
通過分析人教版、蘇教版、中圖版教材中《植物的克隆》的章節安排,均是放在選修模塊基因工程章節之后,呈上啟發意圖相當明顯。
(2)教材內容
植物的克隆一節主要包括植物組織培養程序、植物細胞全能性的體現、細胞培養和器官培養、原生質體培養和植物細胞工程以及多途徑的植物克隆實踐。這部分內容計劃第一課時:植物組織培養程序、植物細胞全能性的體現;第二課時:細胞培養和器官培養、原生質體培養和植物細胞工程以及多途徑的'植物克隆實踐。
二、說學情
生活背景:克隆這個名詞在新聞報道、影視作品中較為常見,學生也比較熟悉。神奇、危險的克隆技術強烈吸引著學生。
個人需求:學生迫切想知道什么是克。靠寺〖夹g怎么做?克隆技術有那些成果和發展空間。
知識基礎:學生并沒有直接接觸過有關植物克隆的直接知識,但是與植物克隆有關的知識儲備和知識背景在初中和高中階段都有接觸。
能力基礎:通過高二一學年的生物學學習,學生的探究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已經增強,具備了一定的對生物學現象和技術的推理、判斷和創造性思維能力。但受限于高中階段學生的生理特點,在教學中必須給予必要的指導和提示,才會有好的效果。
三、說教學目標
按照生物新課標的要求,依據學科教學指導意見的說明,根據本教材的結構和內容分析,結合高二年級學生的認知結構及心理特征,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舉例說明植物細胞全能性;
。2)能比較不同細胞全能性的大。
。3)簡述植物組織培養的原理;
。4)簡述植物組織培養的操作程序與過程;
能力目標:
。1)通過小組合作探究的方式,探討植物組培的操作程序,提高交流與合作的能力以及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2)通過閱讀教材圖片、文字資料,自主學習植物組織培養的過程,提高獲取信息的能力以及自主學習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借助已有知識和能力解決新問題,體驗學以致用的成就感和偷悅感;
。2)體會科學技術與社會、自然的密切聯系,認同植物組織培養技術在生產生活及科學研究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四、說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1)植物細胞全能性。(2)植物組織培養的操作程序。
教學難點:植物組織培養的操作程序與過程。
這些重難點主要通過安排學生課前預習和準備、課堂集中時間對重難點內容進行探究和分析、引導學生觀看操作植物組織培養程序的操作視頻等方面進行突破。
五、說教學方法
第一方面:教法
“植物細胞的全能性”采用啟發式教學法:學生閱讀材料→學生分組討論問題→學生代表總結(教師引導),任務驅動模式啟發學生積極思維。
“植物組織培養的程序”采用探究式教學法:學生自主設計實驗程序→觀察植物組培視頻→完善實驗程序→學生代表呈現實驗程序→組織培養需要注意的問題(師生共同總結)。運用已學知識解決新問題,提高合作探究的能力,增強對知識的遷移能力,滲透可持續發展教育理念。努力達成能力和價值觀的目標。
第二方面:學法
學生帶著教師設計好的問題有針對性地閱讀書本和給定的材料,加強與書本知識的交流,培養自主學習能力;分組討論時積極發表自己的觀點,培養自我的合作學習能力;積極采用類比推理的科學方法自我設計實驗程序,帶著疑問觀看視頻并及時修正過程,培養動手能力和思維能力;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體現“自主學習”與“合作學習”。
六、說教學過程
根據發現學習理論、認識主義學習理論、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和行為主義學習理論的相關知識指導,我將本節課的內容設計安排如下:
第一部分:課前準備
布置學生課前預習;提前讓學生分好組以便上課時分組討論及設計實驗;準備好閱讀的資料和問題;準備好實驗用品,同時準備好多媒體課件和植物組織培養視頻。
第二部分:課堂實施
。ㄒ唬┞撓瞪,故事導入示主題(3分鐘)
導入:首先給學生展示一張圖片,一群日本人在到處拈花惹草,日本人在干什么?原來他們在利用植物組織培養竊取我們國家名貴的花卉和中草藥。順勢提出本節課的主題:黑客帝國之植物克隆。同時提問:什么原因使得一個細胞或一小塊組織發育成完整個體?學生通過回憶舊知得出細胞全能性的概念,從而進入新課。
。ǘ╅喿x材料,分組討論探求本質(10分鐘)
指導學生閱讀給定的第一組材料,思考并分組討論以下問題:所有細胞的全能性大小都一樣嗎?比較下列細胞全能性的大。菏芫、卵細胞;老葉葉肉細胞、新葉葉肉細胞;根尖分生區細胞、成熟區細胞;煙草葉肉細胞、小麥葉肉細胞;植物細胞、動物細胞。通過分組討論、書寫并展示交流,最后由組長進行總結全能性大小的規律。
追問:植物細胞的全能性大小是穩定不變的嗎?連續的進行植物組織培養會發生什么變化?什么原因?指導學生閱讀給定的第二組材料分組討論并回答問題。
教師追問:為什么在植物的生長發育過程中,細胞并不會表現出全能性而是分化成各種組織和器官呢?如何使細胞表現出全能性?指導學生閱讀第三組材料,展示植物培養基的成分。通過對問題的思考、討論、交流和回答,分析討論出細胞全能性表現的條件是:離體培養、給予一定的外界條件(光、溫、水)!營養物質、植物激素等,從而引出植物組織培養程序的學習。
教師總結:植物克隆要成功需要深入探討特定植物的全能性表達條件以及選擇全能性表達充分的材料。(就像黑客一樣需要針對性的分析呼應主題)
。ㄈ┳灾髟O計,討論修正定程序(20分鐘)
讓學生回憶必修三教材中酵母菌的培養操作過程,結合植物全能性表達的條件,在討論的基礎上制定植物組織培養程序的基本步驟。制定好相應的步驟后,為了明確植物組培的操作程序,播放“菊花的組織培養視頻”。讓學生對照自己設計的操作步驟完善本組的實驗設計。在此環節中,學生通過觀察正確的操作程序,修正設計,增強獲取信息的能力,同時加強對組培實驗的直觀認識。從而輕松突破重難點。
。ㄋ模┯懻摲治,概念細節要注意(10分鐘)
結合完成的植物組織培養程序再次提出問題:由接種到長成植物體幼苗需要經過幾個階段?什么是脫分化?再分化?為什么要進行脫分化?再分化?影響植物細胞脫分化、再分化的重要因素是什么?讓學生帶著一系列問題分組進行自主學習,通過閱讀、思考并分析回答:脫分化是細胞恢復到未分化的過程,是細胞表現出全能性的前提;再分化才能得到完整的植物體。植物細胞脫分化、再分化的關鍵因素是植物激素。
教師總結:試驗證明通過調節營養物質和生長調節劑的配比,從而誘導出根和芽。教師組織學生對重點知識進行精讀,并提出問題:何為愈傷組織,有何特點?愈傷組織的分化程度與開始時的植物細胞相比有何區別?學生通過精讀并觀察圖片,掌握重點概念。
組織學生討論:做植物組培實驗時,材料經常會被雜菌污染,如果要在實驗中避免材料被污染,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學生答案:培養基的滅菌;外植體的消毒;進行無菌操作等等)。展示被污染的培養基圖片并追問:培養基為什么要滅菌?教師總結:和培養物爭奪營養而且會生成大量對培養物有害的物質,導致培養物迅速死亡。教師展示在超凈臺中進行正確操作的圖片。利用圖片學生可以直觀感受到在植物組培操作中需要注意的幾個問題。
。ㄎ澹┱n堂總結(2分鐘)
最后學生根據上述學習內容,分組寫出植物組織培養技術的流程圖,并投影展示,其他小組補充和修改。通過課堂反饋鞏固所學,提高實驗設計能力。植物組織培養就像植物界的黑客一樣擁有巨大的魔力,他還有那些神奇的運用下一課時再來研究,再次呼應主題。
七、說課堂預設性問題
這節課的問題較多,學生自主閱讀和分析任務重,可能會出現時間分配不合理的問題,所以要注意對時間的掌控。在學生自主的學習過程中需要給予適當的指導和幫助。
八、說板書設計
第二節黑客帝國之植物克隆
(1)植物細胞的全能性
。2)植物組織培養程序
。3)脫分化、再分化、愈傷組織
高中生物說課稿15
各位領導 、老師們,
你們好!今天我要進行說課的課題是高中生物《DNA是主要的遺傳物質(一)》。
一 教材分析
(一) 內容與地位:
"DNA是主要的遺傳物質"一節,先聯系前面所學的有關細胞學基礎(有絲分裂, 減數分裂和受精作用),闡明了染色體在前后代遺傳中所起的聯系作用,再通過對染色體化學成分分析得知,它的主要成分是DNA和蛋白質。那么,遺傳物質是 DNA還是蛋白質呢 教材在此埋下伏筆,然后通過兩個經典實驗證明了DNA是遺傳物質,最后列舉少數生物只有 RNA而沒有DNA的事實,得出"DNA是主要的遺傳物質"這一結論。
本節內容在結構體系上體現了人們對科學概念的認識過程和方法,是進行探究式教學的極佳素材。在教學中,通過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優化課堂結構,妙用科學史實例,把知識的傳授過程優化成一個科學的探究過程,讓學生在探究中學習科學研究的方法,從而滲透科學方法教育。
(二) 教學重點:
、 肺炎雙球菌轉化實驗的原理和過程。
、 噬菌體侵染細菌實驗的原理和過程。
教學難點: 肺炎雙球菌轉化實驗的原理和過程。
二 學情分析
1。 學生已經具備了有絲分裂,減數分裂和受精作用等細胞學基礎,掌握了生物的生殖過程,染色體的化學組成,蛋白質與核酸的元素組成等相關知識,這為新知識的學習奠定了認知基礎。
2。 高中學生具備了一定的認知能力,思維的目的性,連續性和邏輯性也已初步建立,但還很不完善,他們的心智還不能有效控制其行為沖動,對事物的探究有激情,但往往對探究的目的性及過程,結論的形成缺乏理性的思考。
三 教學目標設計
1。 認知目標
、 了解遺傳物質的主要載體 ② 過肺炎雙球菌的轉化實驗和噬菌體侵染細菌的實驗,理解DNA是主要的遺傳物質
2。 智能目標
、 通過模擬科學發現的過程,滲透科學研究的方法,培養學生科學探究的能力 ② 通過對感性圖文資料的學習,培養學生的信息處理能力 ③ 進一步培養學生分析,比較,推理,歸納等科學思維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 情感目標
、 通過模擬科學發現的過程,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和不斷探究的精神 ② 進一步激發學生唯物辯證觀的樹立
教學方法設計 以"自主性(主動性),探究性,合作性"為課堂學生學習的三個基本維度,以培養學生的科學素質為指導,以側重科學方法教育為目標,本節課采用"探究—發現"教學模式,融合列舉法,討論法,比較法,歸納法等多種教學方法,并配以多媒體輔助教學,教師通過列舉事例,引導學生模擬科學發現,進行分析,討論,歸納和總結。 "探究—發現"教學模式基本程序:
五 教學過程概述
(一) 創設情境,設疑引入 提供感性材料 獲得感知 布惑 ①裕語:"種瓜得瓜,種豆得豆","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兒子會打洞","一母生九仔,連母十個樣"
▲生物有遺傳和變異現象 染色體的主要成分是DNA和蛋白質,究竟誰在遺傳中起著決定性作用 同學們,這節課我們以課本為學習材料,自己來探究和解決這一問題。 ②(投影):傘藻的幼體相互嫁接的實驗(圖略)
▲傘藻頂端的形狀是由細胞核內的遺傳物質控制的 ③回顧有絲分裂,減數分裂及受精作用的過程
▲染色體在生物遺傳中具有重要作用
(二)探究活動之一:實驗材料的探究
●鋪墊:選擇合適的實驗材料,這是科學研究取得成敗的關鍵。無論是高等的,復雜的,還是低等的,簡單的生物,它們共同具有的物質基礎都是蛋白質和核酸。
●設疑:既然都含有蛋白質和核酸,你覺得選擇什么樣的生物做實驗材料才合適
●學生討論:(略)
●學生探究:從真核生物,原核生物,病毒等生物類群來進行分析,比較,篩選最佳材料。
●教師點拔:越簡單,越低等的生物,含有的物質越少,分析起來簡便,快捷,干擾因素少,容易得出結論,并且誤差小。病毒是最合適的實驗材料,成分與染色體相似,在生殖過程中兩種成分分開,生活史短,繁殖力強。
(三) 模擬,探究,剖析
。1)肺炎雙球菌的轉化實驗 這一部分,讓學生沿著科學家的思維軌跡,分析每一步實驗說明一個什么問題,設計的意圖何在 以學案的形式,事先印發給學生: 實驗步驟 現象 結論 設計意圖
將無毒性的R型活細菌注射到小白鼠體內將有毒性的S型活細菌注射到小白鼠體內將加熱殺死后的S型注射到小白鼠體內 將無毒性的R型細菌與加熱殺死后的S型細菌混合,注封到小白鼠體內 (以上空白地方由學生填寫)
●質疑:同學們,如果你是當時的科學家,你認為在確定"轉化因子"的實驗中,關鍵的設計思路是什么
●學生討論,交流:(略)
●多媒體展示,[美]艾弗里和他的同事的實驗,讓學生的思維過程與科學家的思維過程進行碰撞與比較。 預測:哪一種情況能促使R型細菌轉化成S型細菌 為什么
實際:只有加入DNA, R型細菌才能轉化成S型細菌,并且DNA的純度越高,轉化效率越大。 結論1:"轉化因子"—DNA, DNA是遺傳物質。
。2)噬菌體侵染細菌的實驗 設疑:噬菌體非常小,實驗時怎樣觀察 引導提問:①DNA和蛋白質的化學元素構成 ②"旁欄思考題":為什么選擇35S和32P這兩種同位素分別對蛋白質和DNA作標記 用144C和18O等同位素,行嗎 讀圖,分析:(掛圖) 一親代噬藺體 寄主細胞內 子代噬菌體 實驗結論 35S蛋白質外殼 32P DNA
◆結論2:噬菌體的復制過程中DNA具有連續性,是遺傳物質。 (3)煙草花葉病毒的侵染實驗 投影一道探究性試題: 煙草花葉病毒TMV和車前草病毒HRV都能感染煙草葉,但兩者致病病斑不同,如下圖,結合圖中(a),(b),(c)三個實驗結果,各說明什么問題 整個實驗說明什么
◆結論3:少數生物的'遺傳物質是RNA
(四) 歸納,小結
。1)和學生共同整理知識結構,構建知識網絡。
(2)對本節課學生的探究活動予以評價,尤其是對學生在探究過程中善于假設,多向思維,收集材料進行探究學習的科學精神給予高度贊許,并教育學生要有一絲不茍的治學態度,掌握一定的科學研究方法。
(五) 反饋運用
事先編擬一組富有啟發性和探索性的課堂檢測題,以檢查學生的達標情況。 六 教后體會 筆者就"DNA是主要的遺傳物質。
。ㄒ唬"在平行班級進行了不同教學模式的教學實驗,在對照班,以傳統的"授— 受"式教學模式組織教學,實驗班以"探究—發現"教學模式貫穿教學始終。對照表明:實驗班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得到了較大程度調動,課堂始終處在一種主動學習的良好氛圍之中,學生真正把學習的過程演繹成一個主動探究,自動求知的過程。
本節課,充分發揮教材中蘊含的創新,探究的素材,把教材中的"現成結論",通過多處"設障","布惑",將教材進行活化和優化處理,使之真正成為學生的"學材",潛移默化地把科學家的思維過程,教師的思維過程來感染學生的思維過程。 通過對實驗選材,實驗設計思路及實驗結果的假設,預測,分析與綜合,在此過程中,學生感受到了科學研究的方法以及科學研究的一絲不茍的精神,更讓他們在與科學家的思維比較中,樹立自信心,原來自己的思維與科學家竟這樣的相似,自己也能成為科學家。課堂檢測表明,實驗班當堂達標率很高,學生學的主動,學得輕松,教師的主導作用得到高度體現。
【高中生物說課稿】相關文章:
高中生物說課稿10-25
高中生物說課稿11-03
高中生物的說課稿10-27
高中生物全國說課稿10-25
高中生物說課稿模板10-25
高中生物人教版說課稿10-25
高中生物說課稿范例10-25
高中生物說課稿格式10-25
高中生物說課稿模版04-28
人教版高中生物說課稿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