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高中語文說課稿范文匯編10篇
在教學工作者開展教學活動前,總歸要編寫說課稿,說課稿可以幫助我們提高教學效果。說課稿要怎么寫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高中語文說課稿10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高中語文說課稿 篇1
一、說教材
1、教材的地位與作用
本課是高中語文小說單元的一篇重點課文,是被譽為“世界短篇小說巨匠”的莫泊桑的代表作之一,不論是從思想性還是從藝術性看,都具有極高的欣賞性,堪稱千古佳作。《項鏈》以其精巧的構思,出色的心理描寫、意味十足的結尾被廣泛傳誦。學習本文,可以讓我們進一步體味作為短篇小說巨匠的莫泊桑作品的魅力;學習本文,可以為學習《陳奐生上城》打下基礎;學習本文,還可以讓我們領略到外國小說的無窮魅力。學習本文不但可以提高學生的文學鑒賞能力,還可以從思想上教育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
二、確定教學目標
1、確定依據
1)那么鑒賞小說可以從小說的人物形象、小說的語言、小說的主題、小說的結構及小說的描寫技巧等方面著手。本單元的教學重點是對小說的主題、小說的結構及小說的描寫技巧進行鑒賞。
2)本文的特色:本文構思特別精巧,作者為主人公設計了一個由逆境到順境,然后再墜入了逆境的曲折經歷,安排了一系列出人意料的情節。這些出人意料的情節,一次又一次的擺布著瑪蒂爾德的命運,開著瑪蒂爾德的人生玩笑;演繹著瑪蒂爾德的命運悲劇。瑪蒂爾德的心理,瑪蒂爾德的性格,瑪蒂爾德的命運均在這曲折的情節中實現。
鑒于上述原因,我將本文的教學目標確定為:
A、知識目標:1、分析小說的情節,體會小說精心的構思和巧妙的布局。2、分析深刻、細膩的心理描寫,評價人物的性格特征,進而發掘人物的精神世界。3、整體閱讀小說,客觀、全面地評價瑪蒂爾德的形象。
B、能力目標:1、訓練學生抓住線索,快速梳理小說情節的能力。2、培養學生多角度審視小說人物的能力。3、鼓勵學生大膽想象,展開思維的翅膀,培養學生仿照原文風格寫作的能力。
C、德育目標:體味人在物質與精神世界中的執迷和追求,以及這種追求在現實的限制下的無奈、荒誕與虛幻。以及由此產生的人的本性的堅持和女扭曲。從瑪蒂爾德身上吸取和發揚人性中善的力量。培養學生的同情心、責任感,讓他們明白生活中發生的一切不幸,可能都將與自己有關,要學會關心、尊重他人,不斷提升自己的心靈,完善自己的人格。
三、確定教學重點和難點
對瑪蒂爾德的解讀,傳統的理解,人們常常從單純的階級論出發,忽略了從人性的角度去詮釋這一人物,所以,如何引導學生鑒賞和評價瑪蒂爾德這樣既有虛榮心又有誠實、堅強、善良品質德復雜人物,是本課重點;探求隱藏于悲劇后面的根源是本文的難點。
四、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教師介紹對莫泊桑作品的情節的相關評價。
<二>、品讀本文情節和心理描寫
導入新課后,要求學生抓住項鏈這一線索,在項鏈前分別添加6個不同的字來概括本文情節,再由學生找出情節中的高潮部分,最后由教師引導學生結合原文分析:本文是如何體現“處處出人意料,處處又合乎情理”的情節特點的。賞讀情節后,要求學生按照情節找出描寫瑪蒂爾德心理德句子,并加以概括,再據此指導學生初步探討瑪蒂爾德的性格。
<三>、重點難點的突破:
1、仿寫:
兩個話題中選擇一個,要求突現人物的心理及性格。
A、如果沒有那份請柬。B、“啊!假的”
2、結合課后題對瑪蒂爾德定位,并要求從原文找出依據,同組討論后,選派代表發言。
3、形象對比分析:將瑪蒂爾德與簡愛對比分析。引導學生發現瑪蒂爾德追求的不合理性。
4、引導學生對瑪蒂爾德德的肯定評價?梢詮囊韵聝蓚方面著手:
A、俗語說:“人無完人,金無赤足”;B、多面人。
<四>、作業
續寫該文,注意盡量模仿原著的寫作風格。
五、板書設計:
情節————心理————形象
羨項鏈——痛苦不堪愛慕
項借項鏈——忐忑不安虛榮瑪
失項鏈——驚慌失措堅強蒂
鏈賠項鏈——悲苦不堪誠實爾
還項鏈——輕松欣慰善良德
識項鏈——當頭一棒
高中語文說課稿 篇2
一、說教材
本文必是修一第二專題“獲得教養的途徑”的第二版塊“經典的力量”下的唯一的的文本,本專題的學習方法是問題探討,而這一版塊的重點是“為什么要閱讀經典作品”。通過本課的學習,讓學生理解經典作品對自我成長的意義,理解讀書的真正意義和價值,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讓學生從基本的讀書求知意識逐步上升為自我完善、服務人類的精神追求,并總結“問題探討”這種學習方式給自己的學習帶來的變化。
二、說學情
三、說教學目標及教學重難點
1.知識和能力目標:通過探討了解人獲取教養的途徑,樹立正確的學習觀。
2.過程和方法目標:學習緊扣中心話題,多角度論證,對比說理的寫作方法。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閱讀經典,繼承前人的思想成果,是獲得教養的重要途徑。要重視閱讀,樹立正確的讀書觀,提高自身修養。
教學重點:閱讀經典對一個人獲取教養的意義。
教學難點:理解文本所表現出來的價值判斷和審美取向。
四、說教法學法立足文本,主要采取討論交流的問題探討教學方式。
五、說教學過程
一、導入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人要想從蒙昧而走向智慧,從自然的人成為社會的人,成為有教養的人,只有讀書學習,充分利用前人的知識積累。人應當具有終身學習的追求。人類社會的文明進步有賴于人開掘潛能,運用智慧,產生先進的思想,這就需要公民尊重知識,尊重科學,有學習的需求和讀書學習的欲望。
怎樣才能成為一個有教養的人?獲得教養的途徑是什么?今天我們大家一起學習瑞士作家赫爾曼?黑塞的《獲得教養的途徑》,聆聽大師的教誨。
二、對“教養”的理解
1.黑塞認為教養是什么?能從文中找出相關的詞句嗎?
明確:“精神和心靈的完善”。
教養“不追求任何具體的目的”,即“這種或那種能力和本領”,這些只是生存的手段,教養是“為了自我完善”“找到生活的意義”,不帶有功利色彩,這是生存的境界。
2.你認為哪些行為是有教養的表現?學生暢所欲言后歸納。
明確:忠誠、勇敢、信任、勤勉、互助、舍己救人、臨危不懼、吃苦耐勞、堅貞不屈……充滿敬重敬畏敬仰之心。
教養的內涵非常廣泛,當然不局限于上面的內容,此外還有: 一個有教養的人,當熱愛大自然。 一個有教養的人,對歷史有恰如其分的了解,知道身而為人,我們走過了怎樣曲折的道路。 一個有教養的人,除了眼前的事物和得失以外,他還會不由自主地想到他遠大的目標。 一個有教養的人知道害怕。明了自己的限制,知道世上有一些不可逾越的界限……
三、我們為什么要閱讀經典
1.作者認為獲得教養最重要的途徑是什么?
明確:研讀世界文學,也就是閱讀經典。
2.你讀過經典嗎?你為什么認為它是經典?你覺得什么樣的作品才稱得上為“經典”?
學生分組討論,推舉代表回答。歸納:
真正的經典,不怕被世人忘卻,不在乎如冰的冷嘲和如火的熱評,也不會使讀者淺嘗一口即束之高閣。經典作品是產生某種特殊影響的書,經典作品是具有持久魅力的作品,經典作品是每次重讀都像初讀那樣帶來發現的書。
3.為什么要閱讀經典,經典對我們的人生有何意義。
請一位學生閱讀課文第二段,其他同學邊聽邊思考,邊用筆畫出重點語句。
明確:研讀世界文學,能讓我們“逐漸地熟悉掌握各國的作家和思想家的作品,以及他們在作品中留給我們的思想、經驗、象征、幻象和理想的巨大財富”,“會使你感到滿足和幸!保坝辛缩r活的意識和理解”,“在自己與整個人類之間,建立起息息相通的生動聯系,使自己的心臟隨人類心臟的跳動而跳動”,“幫助我們將自己的人生變得越來越充實、高尚,越來越有意義”。
培根: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數學使人周密,科學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莊重,邏輯修辭之學使人善辯;凡有所學,皆成性格。
四、怎么讀,才能讀出經典的意味?
作者認為,我們該以什么樣的態度和具體的方法去讀經典呢?學生討論后回答。
明確:態度:閱讀杰作,特別是讀那些有久遠影響、有世界聲譽的杰作,要有愛的追求,要有理想,要有對知識的敬重!這就是作者第五段中寫的“我們先得向杰作表明自己的價值”如果沒有一種敬重之心,是難以體會到杰作的偉大的。
具體方法:作者主張“從自己能夠理解和喜愛的作品開始閱讀”,“需要我們認真對待,需要我們在讀的時候花力氣、下工夫”。
作者在第七段中以自身的閱讀經驗說,思想家和作家的著作,“過一些年都會對讀者呈現出新的、變化了的面貌,都將得到新的理解,在他心中喚起新的共鳴”,學會讀書,懂得運用自己的經驗深入閱讀,融會貫通,就能發現經典作品的獨特魅力。而人的經驗不斷增長,閱讀不斷深入,就能不斷地從名著中有所發現,這就是所謂的“常讀常新”。
精細、深入和舉一反三的閱讀。
教師:黑塞倡導的讀書觀是“愛的閱讀”。善于讀書的人,并不追求數量,而只追求他心靈的獲得,這是有價值的閱讀。
作為普通人,我們如何讀經典?我的經驗是,不妨把經典當作閑書來讀。也就是說,閱讀的心態和方式都應該是輕松的。千萬不要端起學問的架子,刻意求解。讀不懂不要硬讀,先讀那些讀得懂的、能夠引起自己興趣的著作和章節。這里有一個浸染和熏陶的過程。
古今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贝说谝痪骋病!耙聨u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氨娎飳にО俣龋嚾换厥,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贝说谌骋病#ㄇ濉ね鯂S)
五、教師進行小結,并引導學生自我反思
小結: 教養是一些習慣的總和,教養是衡量一個民族整體素質的一張x片子。教養和遺傳幾乎是不相關的,是后天和社會的產物。閱讀經典,能夠讓教養在我們的骨髓里繁衍,假以足夠的時日,就將自然而然地散發出香氣。
同學們,臉面上可以依靠化妝繁花似錦,但只有內心的強健,才經得起沖刷和考驗,才是力量的象征。 引導反思:我是一個有教養的人嗎?
六、拓展:你的心中是否存在這樣一本經典著作,你一直渴望讀卻總是沒有讀到?如果事實如我所說,同學們,當我們學完了《獲得教養的途徑》這篇文章后,你是否為了教養,為了精神和心靈的完善,為了更加明確生活的意義,有了一種更強烈的想讀書的欲望?
高中語文說課稿 篇3
一、 說教材
(一)教材所處的地位
本文是人教版普通高中新教材高中語文第三冊第八課《詞七首》的一篇文章。本單元的教學重點是在整體把握詩詞的思想內容和藝術形式的基礎上品味詩詞的語言,賞析詩詞的表現手法。按新教學大綱的要求,高中語文閱讀的主要目的是培養學生鑒賞文學作品的能力,培養學生健康高尚的審美情趣,提高他們的文學品位,并進而培養和提高他們的寫作能力。
(二)教材分析
在群星璀璨的北宋詞壇上,才情卓著、但一生仕途坎坷不濟的柳永是耀眼的明星之一。在不勝枚舉的柳詞中,《雨霖鈴》便是其中為世人傳誦的一首。這首詞寫的是他離開都城汴京(現在河南開封)時與一位紅顏知己纏綿悱惻的別離情景。這首詞是宋代婉約派的代表作。全詞以“離情”為線索,用白描、鋪敘、點染的手法,細致地描寫了情人話別時留戀難舍的情景,反映了作者仕途失意的郁悶心情,景中見情,以情帶景。其中的“楊柳岸曉風殘月”被譽為千古名句!队炅剽彙肥钦n內自讀課文,但也可以做教讀課文,而《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揚州慢》作為課內自讀課文來處理,主要比較豪放派和婉約派的不同風格。
這首寫離情的詞,可謂淋漓盡致,備足無余。全詞圍繞“傷離別”而構思,層次特別清楚,語言簡潔明了。先寫離別之前,重在勾勒環境;次寫離別時候,重在描寫情態;再寫別后想象,重在刻畫心理。三個層次,層層深入,從不同層面上寫盡離情別緒,可嘆為觀止。
(三)鑒于以上兩點,設計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難點如下:
1.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領會唐詩、宋詞的藝術特點;初步掌握鑒賞古代詩詞的方法;以讀帶析,在朗讀中體味《雨霖鈴》的思想感情和凄清意境;深刻體會《雨霖鈴》的融情入景,虛實相濟的藝術特色。
(2)過程與方法:通過詞中意象,具體領會唐代幾位詩人和宋代幾位著名詞人的藝術風格;通過理解文句,分析意境,以提高學生理解和鑒賞詞的能力。
(3)情感態度:體會作者的感情,領悟作者當時的理想;借助多媒體和教師對作品的體驗,帶領學生以真摯的感情品讀作品,培養詩歌興趣和文學素養。
2.重點:學習名句鑒賞的方法:易詞造意法;
3.難點:理解景中見情、緣情設景的藝術特色(因為這是從鑒賞評價的層次來要求)。
二、說學法
(一)學情分析
1.大部分學生喜歡閱讀詩詞作品,因為詩詞語言的優美,情感的豐富很能吸引人,不喜歡的較少。但無論哪種對大部分學生來說,具體說說它美在何處,為什么這樣寫,都是一些難題,更不能很好地把握。
2.學生在初中和高一已學過詩詞,對詩詞的一般性鑒賞方法已初步掌握。
3.柳永是個著名的詞作家,早已為同學們熟知。他的作品很多,但平時學生接觸的不多,不知其風格如何,故而有很強的好奇心理。
4.中學教材中涉及的術語雖然不多,但學生普遍感到混亂。澄清這些相近的概念是學生準確運用這些概念的基礎。
(二)學法指導:
把握整體察背景品味詞語反復吟
聯想想象悟主旨再現意境體詩情
易詞造意賞名句求同辨異見風格
熟讀背誦常積累改寫運用爭創新
學生主要運用:快速閱讀法、圈點批注法、發現法、比較法、品析法以及討論法。例如:
1.誦讀法:朗讀要注意語言的節奏,體會作者的情感;
2.揣摩語句法:主要是從句子所蘊藏的含義和情感入手;
3.比較閱讀法:將要學的內容與已知內容進行比較,求同存異,加深理解。
高中語文說課稿 篇4
各位領導專家老師:
我是,今天非常榮幸有這么一個展示的機會,謝謝你們!希望得到你們的指導。我說課的題目是《花未眠》,我說課的內容分別是說教材,說教學法,教學程序設計等。
《花未眠》是人教版高中語文第一冊第二單元第四篇課文,是曰本作家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川端康成的一篇關于美和審美的哲理散文。現就教材,教法,學法及教學過程四個方面加以說明。
一、說教材
1.教材簡析
本單元設計的目的是通過閱讀現當代散文,學會在總體把握散文思想內容和藝術的基礎上,感受散文中的自我,品味散文的語言。學會整體把握文章思想內容,學會體會散文語言的美感!痘ㄎ疵摺肥堑谝粌缘诙䥺卧淖詈笠黄n文,文章以發現海棠花未眠寫起,從三個方面闡述:自然美是無限的,人感受美是有限的;美是邂逅所得,親近所得;重視自然美,崇尚寫實精神。本文由于是哲理散文,加上學生對藝術欣賞的能力尚待形成,因此內容理解較難。如何把難理解的文章深入淺出的講解好,使學生能較好的理解體會是教學設計的關鍵所在。
2、教學目標
根據本單元教學對學生知識和能力的要求,以及本課特點,特制定兩個教學目標:
(1)情感目標,理解本文主旨,讓學生建立起感受生活美的意識。
(2)知識與能力目標,學會整體把握文章內容,品味散文語言。能從現實生活中去發現美,感受美,學會創造美。
3、教學重點難點
根據教學目標的設定,本課教學的重點難點就確定為:理解本文主旨與鑒賞本文語言,理解重點句子的含義。
二、說教法
本文教學重點是理解主旨和鑒賞語言,因此教學中讓學生整體把握文章是關鍵。運用前幾篇課文所學的提要鉤玄的方法,學會勾畫圈點重要的句子,抓住關鍵句子理解主旨。采用重點段落重點閱讀的方法進行,讓學生能盡快的抓住關鍵。同時也采用問題激趣討論法,使學生能自主地探討問題。
三、說學法
本課內容較難理解,特別是有些哲理性較強,隱含著作者深切感受的語句如:"它盛放,含有一種哀傷的美"等,理解較困難,因此,課堂上要激發學生的探討興趣,讓學生自由的發表意見,自主合作的探討問題。
四、說教學過程
1.導語設計:以一組鮮花圖片展示其自然的美,讓學生自由發表觀后感受,引起學生對自然美的注意和欣賞。此設計直接調動學生的審美情感。然后由蘇軾的"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燒高燭照紅妝"的佳句引入川端康成的《花未眠》,出示題目。
2.介紹作者:川端康成
川端康成(1899—1972),日本小說家,散文家,幼年時父母相繼去世,分別由外祖父和舅父托養。1924年從東京帝國大學畢業后,開始了作家生涯。小說《伊豆的舞女》(1925)奠定了其在日本文壇的地位,代表作有《雪國》(1937),《千只鶴》(1951),《古都》(1957)等.它們"以豐富的感情,高超的技巧,表現了日本人的內心精華",川端康成因此獲得1968年諾貝爾文學獎,他是繼泰戈爾之后,第二個獲此殊榮的東方作家。川端康成繼承了大和民族文學的古典美,并使其升華到美學境地,在文學領域中,他既是美的追求者,更是美的獲得者和傳播者。由于受佛教影響較深,故其作品常帶有消極悲觀情調,榮譽也不能解脫他思想的頹廢和空虛,1972年4月16日,他終于口含煤氣管自殺,終年73歲。
3.初步理解文章主旨
首先指定學生朗讀第三段內容,然后思考:看看作者由花未眠想到了什么或者說有什么感悟接著讓學生評價是否同意這個觀點能否說說他們所能感受的自然的美。
通過這個過程的閱讀,學生就能整體把握到文章的一個觀點:自然的美是無限的,人感受到的美是有限的。同時也通過討論讓學生進一步明確我們身邊很多事物是非常美的,只是我們平常沒有留心,讓學生明白平時要留心生活中的自然美。
4.思考作者又是在怎樣的環境中發現海棠花的美的呢
學生通過閱讀課文學會在文中找到答案:“凌晨四點起來,我一個人凝視著海棠花,更覺得它美極了!、“我之發現花未眠,大概也是由于我獨自住在旅館里,凌晨四時就醒來的緣故吧!比缓蠼處熜〗Y:作者能夠發現司空見慣的海棠花的美,原因有二:一為"靜";二為"孤獨"。學生通過這一環節的自學,就去把文章的第二觀點"美是邂逅所得,是親近所得"找到并有所理解了。
5.出示文中出現的有關藝術作品的圖片,讓學生直觀感受,思考對于這些藝術作品作者持什么態度,它們有什么共同點,借此讓學生再去讀文章,關于這些內容的段落,明白這些藝術作品都是和自然美的完美結合,能夠給人更多的美感,而真正反映自然美的藝術作品更能引起欣賞者美的共鳴,能夠提高人對美的感受能力。
6.通過這幾個環節的學習,學生對內容有了全面的了解,教師此時再加以總結,學生就對內容有了更明確的理解。教師小結:作者由未眠之海棠寫起,闡述了自己對美和審美的三個觀點,即:自然的美是無限的,人感受到的美卻是有限的;美是邂逅所提,是親近所得;契合自然美的藝術品能提高人對美的感受能力。這三個觀點其實就是要告訴我們要發現存在的美,感受發現的美,創造有所發現的美。
7.學生對內容有了較深刻的理解,然后再進行遷移拓展就順理成章了。設計一個遷移訓練,讓學生從讀到寫,出示一個名家描寫自然美的語段,朱自清《荷塘月色》;出示一幅清幽的山水圖,也請學生把自己感受到的自然美用三五句話把它描述出來。
8.最后一個環節就是品味文中優美的句子的含義這個環節放手讓學生自由討論,你認為優美的句子或是不太好理解的句子。
教師可舉例引導如:
(1)它盛放,含有一種哀傷的美.為什么說盛放的海棠花的美含有一種"哀傷"?
明確:海棠花在夜間是不眠的,然而其盛放的美卻無人發現,無人欣賞,所以說含有一種哀傷的美。
(2)如果說,一朵花很美;那么我有時就會不由自主地自語道:要活下去!這句話背后有什么隱蕆義?
明確:①一個微小的生命都要努力展現自己的美,作為人更要勇敢活下去。②人生是一個學習的過程,也是一個不斷在有意或無意間錯過一些美好事物的過程,我們可能錯過了美的景色,美的音樂,錯過了山上那從沒有看過一眼的野花和小草,錯過了從我們身邊流淌過的清澈的小溪,但只要堅韌地活著,就能不斷發現美。③我們要用畢生的不懈追求使有限的感受美的能力接近無限的自然美。
9.最后教師總結:通過學習,我們可以發現,雖然這是一篇談論美學問題的文章,可是它本身也是美的。其實美無處不在,美就在我們的身邊。我們應該感謝川端康成,他告訴我們只要細心地去尋找,用心地去觀察,我們就可以發現美,感受美并能創造美。那就讓我們以這種美好的心態去擁抱我們燦爛的明天吧!
高中語文說課稿 篇5
一、說教材地位和教師的主要任務
《氓》是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第二冊第二單元的第一篇文章。《氓》這首詩語言障礙并不大,結合課下注釋學生能夠理解《氓》的基本意思,進而體味出詩歌的情感;所以我教授這節課的主導思想就是:以教師設問引導,學生自學領悟為主。盡力把新課改的精神融入到整個課堂中去。
對《氓》這首詩歌,作為一名教師,最主要的任務就是,要帶領學生去“傾聽”那個兩千多年前的聲音,不斷把學生帶入一個新的思想和感情的空間,使學生感受和體驗平時極少可能直接感受和體驗到的事物情感,幫助學生努力感受和理解文本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并在這種感受和理解的基礎上發現文本本身的美。
根據新課標的要求,結合學生的實際,我制定了以下“三維”教學目標。
二、說教學目標
1.體會賦比興的藝術手法。
2.在充分預習的基礎上,課堂的討論重點放在鑒賞層面:體會分析理解:
(1)人物在特定處境下的復雜情感;
(2)表達復雜情感時所采用的表達方式。
3.深入挖掘,體察人物命運的偶然與必然,推測判斷人物未來的人生命運,從而引發更深刻思考。
三、說教學設想,從教師層面說。
我主要通過三個問題來組織課堂,引導學生深入地思考文本;發現和理解婚姻失敗之后的嚴肅與冷峻,引導學生對我們自己現實人生的關照;產生對這個弱女子的同情,提升他們情感價值觀。
從學生層面說。
引導學生一切從文本出發,自由讀,整體讀,個別讀。實現學生與文本充分對話。
引導學生進行課堂討論,辯論、探究。實現學生與學生,學生與教師,學生與作者之間的充分對話。在活動中讓學生“發展獨立閱讀的能力”,“注重個性化閱讀”。把語文教學活動落實到學生的“學”上,從而來提高學生的人文素質和語文素質。
從教學環節層面說。
倡導語文課堂教學的動態生成是新課標的重要理念。我要做的就是:努力構建一種開放、和諧、愉快的,使學生的主體意識得到真正凸現的新型的學習環境,為學生創造一個學習知識的平臺,喚起學生學習的動機,激起學生學習的欲望,從而讓學生能在課堂上有實實在在的認知收獲,同時也有或多或少的生命感悟。
我是從這三個方面來設計我的課堂的,具體的課堂流程也會隨著這些因素發生變化。
四、教學過程
1、導入:自古以來,愛情就是文學中永恒的主題!瓣P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寫出了男子追求心愛的女子的不懈和幸福;“蒹葭(jiānjiā)蒼蒼,白露為霜。所謂尹人,在水一方”,寫出了愛情追求而不可得的惆悵,迷惘;“一日不見,如三月兮;一日不見,如三秋兮;一日不見,如三歲兮”那是愛情中的男女相思之苦,這些都是詩經當中描寫愛情的詩篇。今天,讓我們再次走進《詩經》,來繼續感受古代青年男女的愛和恨吧。
2、自由誦讀,尋找稱呼。
自由朗讀文章,尋找詩歌中女主人的對男主人公稱呼的微妙變化,你會發現女主人公的情感生活發生了怎樣的變化?(5分鐘)
第一章里,先是稱“氓”,也就是一個陌生的小伙子,說明女子對他毫無認識;接著稱“子”,“子”是對男子的尊稱,這時,女子已經跟他很熟了,把男子當作朋友了看待而尊重他了。
第二章就稱“爾”了,這是兩人感情很好以后的親昵的稱呼。
第三、四章而稱之為“士”,視其為一般的路人,感情上已經淡漠了。
最后兩章連“士”也不稱呼了,心里積攢的怨氣使她連提也不想再提這個人了。
這是女子沉浸在自我的敘述中,由于感情的變化,不自覺地選擇、轉換指稱,從她對男子的稱呼中我們可以看出兩人感情的發展,很有意思,耐人尋味。
板書:戀愛---------婚變-----------決絕
3、二讀詩歌,關照女主人公感情的變化,學習“比、興”的藝術手法
思考淇水在這幕悲劇中扮演了什么角色?在詩歌中淇水出現了幾次?展現出女主人公怎么樣的思想性格?運用了什么手法?(多媒體展示)
明確:她在文中出現三次,她是婚姻悲劇的見證者,當初情意綿綿的送別,后來歡喜披著紅蓋頭嫁過去,再后來帶著受傷的心痛苦回來。她見證了這一場由美麗愛情開始最后以悲劇收場的失敗婚姻。
“送子涉淇,至于頓丘”,第一次:甜蜜、期盼、依戀、幸福(板書)純真癡情,活潑熱情&
“淇水湯湯,漸車帷裳”,第二次:痛苦、追悔、怨恨、傷心(板書)勤勞能干,任勞任怨
“淇則有岸,隰則有泮”,第三次:失望、委屈、憤恨、決絕(板書)冷靜決絕,堅強果斷
在課堂活動中,根據學生的反應,我可能會適時的用下面瑣碎的問題,引導學生回到2600多年前,走進女主人的內心世界,讓學生真正與主人公對話。
導致氓變心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這場婚姻中我有沒有責任?
除了婚姻的不幸外,還有那些因素給了她痛苦?
婚姻的不幸和娘家人的不理解、不支持哪個更能女主人公的悲哀和痛苦?
女子從這場愛情中總結了哪些經驗呢?她用什么藝術手法來闡述這個道理?
女主人公最后做出了什么決定?反映她性格哪一面?
女主人離婚后還有沒有可能獲得幸福?
4、討論、辯論分析婚姻悲劇原因
為什么如此一個集中國傳統美德于一身的良家婦女為何會被休棄呢?(學生討論辯論)
1.性格決定命運
2.女子容貌色衰
3.男子變心
4.社會原因
戀愛-------------------------婚變--------------------------決絕
高中語文說課稿 篇6
一、說教材
《蘭亭集序》是普通高中必修五第四專題的一篇課文。本單元為古代山水游記類散文。山水游記不只是對自然風物的客觀描繪,往往包含抒情或說理的成分,閱讀這一類的文章,一要欣賞其中描繪的自然風光,二要聯系作者身世和時代背景,品味作者抒發的感情和文章寄寓的感情和旨趣。《蘭亭集序》作為一篇書序,文章由敘事而寫景,感物抒懷,從一次普通的游宴活動談到了作者的生死觀,并以此批判了當時士大夫階層中崇尚虛無的思想傾向,使全文在立意上顯得不同凡響。
二、說目標
《蘭亭集序》體現了魏晉時期散文抒情色彩濃郁的特點,文章文風清淡,語言靜雅,寫景句子更是美不勝收。根據課文的文言文的特點和藝術特色,我制訂了如下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掌握實詞“修、期、致、臨、次、信”等詞的意義;背誦全文
(2)能力目標:體會文章精練優美、自然清新的語言;借助注釋疏通文意,理清文章的思路結構,提高文言閱讀能力;
(3)情感目標:理解作者在文中由樂到悲的感情變化,認識作者深沉感嘆中所蘊含的積極情緒。
三、說教學重點與難點
高中階段的文言文教學要求具有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根據學生學習的要求,我將該課的教學重點定為:
(1)了解課文中的詞類活用以及歸納“修、期、致、臨、次、信”等詞的詞的義項;
(2)背誦全文。
課文二三自然段作者的感情由樂轉悲,對人的生死這一問題的議論富有哲理性,學生由于經歷淺,多數未經歷過生死,對其中表達的生死觀不能很好理解,所以將理解作者在文章中由樂到悲的感情變化和認識作者深沉感嘆中蘊含的積極情緒定為教學難點。
四、說教法
結合該課的教學目標、教材特點和高一學生的實際情況,我準備用兩課時,采用誦讀法、點撥法與講授法進行教學。
五、說學法
為了讓學生在教學過程中能夠主動學習、探究,培養學生研讀文言文的思維方法。據此我確定了以下學法及能力培養:
1、圈點、勾畫、批注的方法,借助工具書、課本注釋初步疏通文意,力求做到準確、通順地翻譯課文,以此培養學生自主獲取知識的能力;
2、指導學生進行正確的誦讀。同時,在教學中,可采用小組合作的方式相互提出難句質疑。
六、說教學過程
由學生四人小組共同合作,結合課文下注釋和工具書自主疏通文意,教師巡視點撥,比如第一段中的:
1、“永和九年,歲在癸丑,暮春之初,會于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睉莆找韵聦嵲~:
修:做。禊事:禊,一種祭禮。古時以三月上旬的“巳”日為修禊日。禊事,古代一種風俗,到水邊洗濯、嬉游,并進行祈福消災的儀式。
2、“群賢畢至,少長咸集。此處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
畢:都。咸:都。修:長、高。映帶:映襯,圍繞。
3、“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雖無絲竹管弦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
引以為流觴曲水:引,引導。引(之),省略賓語“之”,清流激湍。流觴,把酒杯浮在水面上,循水而下,流于誰前,誰來取飲。曲水,引水環曲為渠。(展示流觴曲水的圖片資料)。
盛,盛大。觴,古代喝酒的器具,這里解釋為飲酒。(名詞作動詞)
詠,用詩詞來贊頌或敘述,指作詩。以,來。
4、“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和暢。”是,指示代詞,這。惠風,和風。
5、“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游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
品類:指自然界的萬物。所以,用來。極,窮盡。娛,樂趣。信,實在。
其余段落不一一贅述,此環節還可讓學生找出難句相互討論,討論不決,推舉一同學指出疑詞難句,教師集中加以講解。如此,教師重在點撥省時省力,學生積極參與,手腦并用。此外,課文中出現的“流觴曲水”這樣的字詞學生理解可能有困難,所以展示課前準備的有關蘭亭集會的圖片資料,讓學生直觀感受文中自然美,并通過圖文結合的形式,使原本枯燥的課變得生動有趣,使抽象的背景知識更為直觀和便于理解。在欣賞的過程中,學生輕松的掌握了文言知識。這既完成了教學目標(1)(2)(3),同時又突破了重點難點,也是對學法的落實。
(五)小結并布置作業
對小組合作疏通文意的情況進行總結,布置作業:(1)熟讀課文,找出作者感情變化的線索,(2)歸納文中文言知識,完成課后練習三。第一課時的作業重積累,對基礎差的學生必不可少,又培養學生對知識的歸納整理能力;同時通過反復的朗讀,讓學生自己去揣摩文章的妙處,為下節課鑒賞評價奠定基礎。
第二課時
(一)學生齊讀課文,檢查字音的掌握情況
(二)分析課文,理清思路
高中語文說課稿 篇7
一、教材分析
《登高》這首詩是高中語文必修三第二單元唐詩單元第五課《杜甫詩三首》中的最后一首詩。根據《語文新課程標準》的要求,中學語文教學要培養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熱愛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感情,培養高尚的審美情趣和一定的審美能力,提高文化品位,形成健全人格。唐詩作為中國文學中的一朵奇葩,是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鑒賞唐詩對于陶冶學生的情操,豐富和積淀學生的人文素養意義非凡。
二、教學目標、重點難點
根據《語文新課程標準》中高中語文教學應“讓學生了解課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識、能感受形象、品味語言這一要求,我將本課的教學目標設定為:
1、知識與能力目標:了解詩人杜甫及其重要作品;把握詩歌的主要意象;
2、過程與方法目標:感受、品味詩歌意境,培養初步鑒賞詩歌的能力;
3、情感態度目標:感受詩人憂國憂民的愛國情操。
詩歌鑒賞的重點是培養學生反復吟誦中通過聯想和想象把枯燥的、抽象的語言文字還原成立體的、生動的畫面從而把握隱藏在文本背后的詩人的內在情思。據此我確立了本課的教學重點:把握詩歌中景、境、情三者的關系,而本課的教學難點則是在理解詩人悲自然之秋、生命之秋的同時,最根本的一點是悲國家之秋、社會之秋也就是理解詩人憂國憂民的博大胸襟和志士情懷,這也是本詩的關鍵。
下面我將從教法、學法以及教學過程的設計方面對本課的教學設想進行說明。
三、說教法
詩歌講究韻律和節奏,只有通過反復的聲情并茂的吟誦,能使學生感受古典詩歌的格律美、音韻美。所以我將采取誦讀法,通過多種方式的反復吟誦,培養學生的語感,激發他們的聯想和想象能力,使其進入詩歌的情境。在本詩的鑒賞中,由于學生知識積淀和人生經歷有限,理解詩人的悲社會之秋、國家之秋存在困難,因此在教學中我將運用講析法和點撥法補充詩人杜甫生平的有關重要的信息以及進行簡要的點撥。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建議》中說:“每一個孩子就天性而言都是詩人。要讓他們心靈的琴弦響起來!闭Z文課堂教學過程是師生之間針對文本這個平臺平等對話和心靈溝通的過程。所以我還將使用討論法使學生參與討論,培養和激發學生閱讀的興趣,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要,使每個學生得到更充分的發展。
四、說學法
學生也將采用朗讀法、欣賞法、討論法開展學習活動。
五、教學程序
根據《語文新課程標準》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學應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的要求,我將在本課的教學過程中最大限度的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參與到學習活動中來,提高教學效果。本課的教學過程我將設計為如下幾個環節:
。ㄒ唬⿲胄抡n,激發興趣
《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在導入新課時我將用這樣一段話:一千二百多年前的一個秋天的傳統佳節,是與親人一同登高,九月九日重陽節前后。夔州,長江邊。刺骨的寒風凜冽地吹著,江邊萬木凋零,漫山遍野滿是衰敗、枯黃的樹葉。渾濁的江水滾滾翻騰,向前奔涌。幾只孤鳥在天空中盤旋。遠處還不時傳來幾聲猿的哀鳴。這時,一位老人走來。他衣衫襤褸,蓬頭垢面,滿身疾病,步履蹣跚……
重陽節,本是中國的傳統佳節,是與親人一同登高祈求長壽的日子?墒沁@位老人,半生懷才不遇,晚年窮愁潦倒,孤獨在外漂泊,已然走到了他生命的秋天。而讓他時刻不忘的國家此時也是戰亂頻仍。重陽佳節獨自登上高樓,面對萬里江天,面對一片衰敗,老人百感千愁涌上心頭……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學習杜甫的七言律詩——《登高》,共同去領略詩圣的才情,觸摸其慷慨的靈魂。
。ǘ┱w感悟,把握詩歌
在整體感悟環節,將主要以學生自主學習為主。首先我會配樂范讀詩歌,通過自己聲情并茂的朗讀把學生帶入情境之中,并給他們提出一個問題:你認為這首詩的感情基調是什么樣的?學生聽讀后自由朗讀并結合注釋體味,就能對《登高》一詩的悲哀的情感基調有個感性的整體認知,并在誦讀的過程中培養其語感,體味詩歌的音韻美。
。ㄈ┭凶x寫景的詩句,品味深邃的意境
《語文新課程標準》中要求應培養學生發現、探究、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我首先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全詩的情感基調是“悲”,詩人“悲”什么?此問題設計承接上環節順勢而出,目的在于培養學生探究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學生在思考這個問題時,閱讀經驗、知識積淀有限,大多數學生只能理解到悲自然之秋,生命之秋,而理解到社會之秋、國家之秋這個層面則存在困難。因此,我先讓學生在充分理解自然之秋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思考和理解詩人悲國家、社會之秋的情懷。
具針對悲自然之秋這一層面,我從文本出發,設計如下的兩個問題:
首聯寥寥數語就勾勒出一幅廣闊深遠的圖景,請你用散文化的語言描述這幅登高秋景圖。
頷聯“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睜I造了一種怎樣的意境?
以上的兩個問題設計解決詩歌是怎樣寫景的問題。學生通過聯系和想象,把枯燥的文字還原成立體可感的畫面,領略詩中天地蕭颯悲涼、凄清的景像,品味其深邃悠遠的境界,從而把握詩人的情感,體會詩人登高望遠時內心的無盡的悲涼,并培養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和聯想、想象能力,基本上解決悲自然之秋這一層面。
。ㄋ模┭凶x抒情的詩句品味深沉的感情
關于詩人悲己、悲生命之秋這個層面,可在學生結合文本研讀頸聯的基礎上,適時的提出這樣兩個問題:詩人僅僅悲嘆大自然的秋嗎,所悲之秋還有沒有別的意味?宋代羅大經指出此聯有八層意思,你能讀出幾層呢?
此時可結合多媒體展現杜甫生平及此詩的寫作背景:本詩作于安史之亂后第二年,晚年的詩人仍四處漂泊,居無定所,生活困頓,再加上年老多病,登臺賦詩,想歲將百年,生命將盡,而命途多舛,壯志難酬,而對于封建時代的士大夫而言,政治前途如此暗淡,無異于要了詩人的性命,今詩人頭發花白,命將盡而事業無成,不由悲從中來,悲嘆個人生活的困頓同時,更加悲嘆政治生命的困頓,實為悲嘆個人人生之秋。此教學環節意在讓學生對詩歌有更深入的體會和深切的感悟,培養學生探究問題的邏輯思維能力。
關于第三個層面,即詩人悲社會之秋,國家之秋。根據《語文新課程標準》中鑒賞文本應把握文本背后的思想內核,情感內涵的要求,我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由學生進行個人思考、小組討論:詩人悲秋,悲自然之秋,悲生命之秋,這些也許都不是“悲秋”的根本,研讀尾聯思考“悲秋”的根本是什么?
此問題是本節課的難點,在教學中我將引導學生抓住尾聯中的“艱難”一次并結合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討論、分析。艱難在這里兼指國運和自身命運。初中時所學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則表現了詩人流寓蜀中生活的艱難,更寫出了詩人“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推己及人的偉大胸懷。由此引導學生理解詩人的“悲秋”不僅是悲自然、悲個人,更深層的是悲國家、悲社會,相對于國家的風雨飄搖,破敗不堪,詩人自己的生活困頓、年老多病,大自然的秋風蕭颯,即個人之秋、自然之秋只不過是文本的表層罷了。
在這個教學環節中,教師作為平等主體參與討論,最后只進行簡要的梳理。
。ㄎ澹┱n堂小結
在最后,我將對本課進行總結:“詩人在垂暮之年,在深秋時節,獨自登高望遠,縱目山河,俯仰宇宙,可謂壯懷激烈,慷慨悲歌。這里有對自然秋景的悲傷,有對自身命運的嗟嘆,更有對國家命運的憂慮。讀這首詩,應體會詩人憂國憂民的博大胸懷。明代胡應麟推此詩為——古今七言律詩第一,確實如此!
。┳鳂I設計:
要求學生課下研讀杜甫的其他詩作,并以小課題的形式寫出一篇關于杜甫專題的研究小論文。
布置這項作業,一是引導學生課外閱讀,二是讓學生進一步鞏固課堂教學的成果,培養學生培養學生求知欲望和真正的主動意識。
。ㄆ撸、板書設計
板書設計主要體現文章的主要內容和作者的思路。
首聯哀婉孤獨
頷聯沉郁高昂悲自然之秋
頸聯愁苦沉痛悲人生之秋
尾聯憂憤無奈悲國家之秋
總之,這堂課將在美妙的誦讀中開始,在學生的思考中結束,我將盡全力去創設溫馨、和諧而又創新、熱烈的課堂氛圍,以達到最好的教學效果。
高中語文說課稿 篇8
各位同仁:
大家好!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高中語文《知其不可而為之》。
《論語選讀》是“文化論著研讀”系列選修課的一種,本課程的核心目標是培養正確解讀和批判繼承傳統文化的能力。具體學習目標中的第三點,提高個人的精神品格。所以根據這一目標,編排了這一課。本課所選內容就是反映了儒家的“知其不可而為之”的人生哲學?鬃訉Υ惡銖s君一事的態度、隱士對孔子的評價、孔子對待隱士的態度和孔子的喟嘆,都可以反映出孔子這種大無畏的崇高精神。
教學本文,首先應指導學生疏通文句,理解文意,積累相關的文言知識,在此基礎上,組織學生交流探討孔子的精神。課堂教學以問答法、文化延伸拓展法為主,創設濃郁的教學氛圍,體會孔子精神,增加感性認識。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理解掌握課文中出現的常見文言詞語。
2、能力目標:通過改寫的方式,擴充文本中的留白處,提高學生的對文本的感悟能力。
3、德育目標:理解孔子“知其不可而為之”的精神,樹立堅毅品質。
本章選擇的幾段語錄,表現出孔子堅持理想、堅持原則、認定目標的執著精神。人是需要一種信仰、一種理想、一種精神的,孔子一生堅持朝著自己的理想前進,不管多少艱難險阻,甚至明知理想難以實現,但還是盡自己力量堅持到底。
本課中,有接輿、長沮、桀溺、丈人、晨門等隱士,他們身處亂世獨善其身的做法自然無可非議,但孔子“知其不可而為之”體現了儒家追求理想的執著和奉獻精神。孔子的一生,躬身踐行著這種追求,始終堅持自己的道德信念,無視于苦難與死亡的威脅,處處碰壁而不改理想,不改為人處事的準則。這是一種深切的社會責任感和勇敢的擔當精神。這種精神照耀了中華民族史,影響深遠。
教學重點:理解“知其不可而為之”的精神內涵。
在理解并積累文中常用的文言詞語之后,在此基礎上,通過品讀本課幾個選段,分析人物的行為細節和語言神態,結合當時的社會背景,想象孔子的處境和心境,并通過與隱者的對比,感悟儒家“知其不可而為之”的精神。
教學難點:品味語言,分析孔子孤獨、寂寞于亂世,卻鍥而不舍地追求道的品德。
本課的學習難點主要是認識“不可”與“為”的關系。即使明知結果必定毫無結果,但他認為此事該“為”,明知“不可”也要“為”。
教學準備:選段改寫。
教學方法:
運用啟發式教學,精心設計富有啟發生,針對性,層次性的問題。
運用情景教學法,通過改寫,還原當時對話的場面,來體會孔子的心情。
探討交流法,讓學生交流莊子和孔子的'不同人生態度。
教學設想:
本節課在上述切實可行的教法及靈活多變的學法下,將精心設計出課堂教學的環節、程序、步聚,摒棄串講串問,讓教學服務于學生的自主學習,同時做到教學目標以語言訓練為主,教學過程以學生實踐為主,教學方法以指導讀書為主。使學生通過本課入情入景的學習,體會孔子的精神。
學情分析:
根據現在學生的知識結構以及自身素質,很難理解孔子為何知其不可還要為之的心情。
學習方法:
通過改寫的方式,學習課文的語言文字,領會“不可”也要“為”的精神。
注重學生課堂交流,充分尊重個體差異,讓每一位同學投入到交流中,共同體驗成功的歡樂。
教學過程:
(一)導入:孟子曰:“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與孔子精神相契合)
。ǘ┪淖质柰ǎ瑥土暽瞎澱n的學習情況。(承前啟后,在此基礎學習文章內涵)
沐浴 告夫三子 之三子告 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 趨而辟之
子路問津 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也 止子路宿 見其二子焉
不仕無義 欲潔其身 果哉!末之難矣
。ㄈ┪恼卵杏懙谝粍t
1、在得知陳成子殺了齊簡公之后,孔子為何要“沐浴而朝”?(體會孔子對此事的重視)
。鞔_)沐浴就是齋戒,古代在舉行祭祀或其他典禮前進行齋戒,包括沐浴、潔食、禁欲,以示莊重和虔誠。這說明孔子對這件事情的重視。
2、按理來說,陳成子殺簡公,哀公應該早就知道這件事,但他卻沒表示要出兵。況且殺的是齊國國君而并非魯國國君,為何孔子還要如此隆重地請求魯哀公出兵討伐?(體會孔子對禮的重視,凸顯其品質)
(明確)這是因為在孔子的觀念中,臣子應該有自己的本分,應該依禮行事,臣子僭越諸侯的禮節都已經使他很憤怒了,如他就曾說過:“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何況竟然有人弒君,那就是冒天下大不韙。此種行徑應該天下群起而攻之,不僅是為了簡公,還為魯哀公的統治,甚至為了天下的君主統治的秩序。這是孔子“禮”的體現,所以他才會如此隆重地提出這種要求。
3、文本語言簡單凝練,讓學生在留白處發揮一定的想象,模擬出當時對話雙方的神色和心態。(有助于學生理解孔子和魯哀公當時所處的處境和心境,為解決4、5題打下基礎)
4、孔子在稟告時為何直呼陳成子為“陳恒”?哀公又為何說“告夫三子”?
。鞔_)古代稱呼他人,同輩稱字或稱官職。陳成子作為齊國的掌權大臣,地位何其尊貴,而孔子直呼其名,主要體現了孔子對他弒君行為的憤怒。這與后人所謂孔子的“春秋筆法”是一致的。春秋筆法:指寓褒貶于曲折的文筆之中。
而哀公說“告夫三子”,實屬無奈,因為當時的魯國也是公室衰微,私室強大,三桓握有實權,以致國君沒有實際的決斷權。
這種情況孔子理應知曉,但他首先稟告國君而沒有直接找三桓這種實權人物,也體現了他遵守禮制的思想。
5、報告無效后為什么反復申說自己“不敢不告”?這反映了孔子怎么樣的心情?
(明確)“不敢不告”說明孔子仍用大夫的政治責任要求自己,表現他對周禮的虔誠,而且也體現“在其位,謀其政”,另一方面也說明孔子對于魯國君臣實現自己的要求就沒有報多大的希望,帶有“謀事在人,成事在天”和“知其不可而為之”的意味,反復申告反映了孔子無可奈何的心情。
小結:孔子的“知其不可而為之”是一種積極的人生態度,是一種強烈的社會責任感,是一種勇敢的擔當精神。這種積極入世的態度,比一般“獨善其身”的態度更為崇高而悲壯。
。ㄋ模┪谋狙杏懫溆鄮讋t,指導學生對“仕”和“隱”進行探討。
通過與隱士的對比,感悟儒家“知其不可而為之”的精神。
1、孔子在聽了接輿的勸說之后,為什么“欲與之言”?發揮你的想象,你覺得孔子會以什么態度對待接輿,又會說什么話?(根據課前改寫,讓學生進行討論,言之成理即可)
。鞔_)孔子聽完接輿的話后,應該明白接輿的意圖,即認為從政已岌岌可危,應避禍為是,別去救治,要孔子及時悔改。但以孔子的一貫追求和主張,他必定不會放棄自己的堅持。
2、如果接輿有一種對話的態度,孔子會說些什么?在原文中找相關語段。(文章相關段落的理解)
。鞔_)“鳥獸不可同群,吾非斯人之徒與而誰與?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也”
“不仕無義。長幼之節,不可廢也。君臣之義,如之何其廢之。欲潔其身,而亂大倫。君子之仕也,行其義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小結:中國向來多的是人精,缺的是志士。如不和天下志士在一起還能和誰在一起?如說“滔滔者皆是”而先下動亂,那么此時正需有人知難而進、知不可而為之,給黑暗以光明,方見君子仁人的分量和質量。
。ㄎ澹┧枷肟偨Y
試試用簡潔的文字概括“知其不可而為之”的內涵。(學生探討)
。鞔_)孔子一心要積極入仕,恢復周禮,平定亂世。雖然自己也知道很難成功,但他仍然表現出堅定的原則性,從不動搖。如果從積極意義角度說,這是一種值得尊敬的社會責任感。
。ǹ鬃拥摹爸洳豢啥鵀橹,是“替天行道”的社會責任感,也是建功立業、名垂青史的人生追求,更是一種從政的強烈自信。這種力求用世的態度,比一般“用之則行,舍之則藏”的態度更為積極。)
。┪幕卣梗ㄅ囵B學生積極進取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保ā肚f子》)
“世人皆濁,何不淈其泥而揚其波?”(《楚辭》)
在孔子“知其不可而為之”和莊子的“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之間,你如何抉擇?
。▽W生探討)
。鞔_)“知其不可而為之”并不是執迷不悟。首先,所堅持的必須是正道,而不是歪門邪道。其次,要懂得方法策略,不做無謂的犧牲。
。ㄆ撸⿲W生周記片段欣賞。
。ò耍┱芾砉裁
追求,永遠不會遺憾!
高中語文說課稿 篇9
一、 說教材地位特點
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第四冊第三單元是學習社會科學方面的雜文、隨筆的單元。通過學習本單元,將使學生學會思考社會、人生等與自己成長密切相關的問題,培養學生的應用、審美與探究能力。單元第二課《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愛》就是一篇著名的隨筆。
二、 說教學目標
《高中語文新課程標準》要求,閱讀論述類文本,教師應引導學生把握觀點與材料之間的聯系,著重關注思想的深刻性、觀點的科學性、邏輯的嚴密性、語言的準確性;學習從習以為常的事實和過程中發現問題,培養探究意識和發現問題的敏感性。根據這些要求,我設立以下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理解父愛的本質和母愛的本質,了解作者關于健康而成熟的靈魂的觀點。
能力目標:初步掌握閱讀論述類文章的方法,即理性分析的解讀方法。體會本文思路清晰、結構嚴謹的寫作特點。學會對生活現象進行哲學層次的思考。
情感目標:認識到父母之愛的偉大,學會愛自己的父母。進而敬畏生命,學會回饋社會。
三、 說教學重難點
根據教學目標和教材的特點、地位。我確定以下教學重難點。
重點:從理性的高度認識父愛、母愛的本質及其對孩子成長的影響。理解父母對自己的愛,學會愛別人。體會本文思路清晰、結構嚴謹的寫作特點。
難點:引導學生理解父愛與母愛的本質及部分關鍵語句。
四、 說教法學法
1、引導學生利用網絡資源搜集愛的格言、愛的故事、愛的歌曲。
2、父愛、母愛與學生的關系非常密切,每個孩子都是在父愛與母愛的籠罩下成長起來的。所以,這篇文章的教學要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引導學生從生活細節里搜集父母之愛的小事。
3、通過對課文的研讀、探究,了解作者的觀點,對“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愛”形成自己的認識。引導學生理解父母對自己的愛,學會愛別人。
4、拓展課堂,結合《詩經》、《論語》中有關“孝論”的閱讀,開展“怎樣愛父母”的研究性學習。
五、 說教學過程
一、 導入。激發情感,創設氛圍。
1、播放歌曲《愛的奉獻》
2、在音樂的旋律在,講述汶川地震中的一個小故事。
救援人員在一所坍塌的民宅廢墟里,搜尋到了一位母親。她已經停止呼吸,卻至死保持著一個姿勢:雙手撐地,雙膝跪地,上身向前匍匐,背部早被壓得變形,卻依然努力拱著。救援人員見她已死去,轉身離開,但救援隊長忽然往回跑,來到這位母親跟前,將手費力伸進女人的跪姿之中,驚喜地大叫:“有孩子,還活著!”孩子被成功救出。他只有三四個月大,被包在小被子里,在里氏8級的大地震中竟毫發未損,酣睡如初。隨行的醫生發現被子里有部手機,屏幕上顯示一條已經寫好的短信:“親愛的寶貝,假如你能活著,一定要記住我愛你!”
這是發生在現實生活中的真實事例,一則只有19個字的短信,刺痛了全中國人的眼睛,震撼著我們的心靈。而《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愛》這篇文章則從心理學的角度闡述了“愛”的理論。文章按兒童成長過程的各個階段闡述了父母之愛與孩童情感與心智成熟的關系,揭示了愛作為一種改變社會的力量的心理基礎。
三、 研讀課文,探究問題。
1、 理清結構,整體感知
請同學們填寫人在生長過程中各個階段的情感變化特征表。設計這個環節,主要是為了讓學生體會本文思路清晰、結構嚴謹的寫作特點。
年齡段 特 征
剛出生階段
8歲以下
8~10歲
少年時期
成熟時期
年齡段 特 征
剛出生階段 無愛的意識
8歲以下 有被愛的意識
8~10歲 有愛的意識:通過自己的努力去喚起愛
少年時期 我愛,因為我被人愛
成熟時期 我被人愛,因為我愛人
我們通過填寫表格發現,這篇文章條理清晰,全文按照一個人成長過程來敘述母愛和父愛在構成他自己健康而成熟的靈魂中的作用。課文1-3段是分析成長過程,4-8段是針對情感對象,9-10段總結全文。課文層層深入地闡明了父母與孩子之間愛的性質以及發展變化。告訴我們,母親是孩子的“自然世界”,父親是孩子的“思想世界”,孩子從對以母親為中心的依附轉到對以父親為中心的依附,最終與他們分離,在自己心中擁有父親和母親這兩個世界,奠定靈魂健康和達到成熟的基礎。
在理請了文章的結構后,我們就可以輕松地進入到“問題探究”的環節
2、 問題探究: [10頁] [11頁] [12頁] [13頁]這個環節我們可以采取小組合作討論的形式,在充分討論的基礎上解決問題。
① 文章談到兩種愛的原則:“我愛,因為我被人愛”和“我被人愛,因為我愛人”;“我愛你,因為我需要你”和“我需要你,因為我愛你”。它們的區別在哪里?尋找生活中自己曾經有過的這種感情經歷。
明確:按照作者的觀點,愛自己的價值在自我中是不能實現的,這樣在他人和社會的存在中才能實現!八说囊笸约旱囊笸戎匾聦嵣弦苍S更為重要。給比得更能使自己滿足,更能使自己快樂,愛要比被愛更重要!背墒斓膼,是能從愛他人中實現愛自己。(在課文中找到作者的觀點并不難,難的是啟發學生結合生活實踐認識自己情感成熟的過程,從理性層面審視自己的情感。)
② 怎樣理解“一個成熟的人最終能達到他既是自己的母親,又是自己的父親的高度。他發展了一個母親的良知,又發展了一個父親的良知”?
明確:一個成熟的人最終會在內心剝離父母的外部形象,而建立起有關他們的精神世界。他把母親的良知建筑在他自己愛的能力上,把父親的良知建筑在自己的理智和判斷力上 (設計這個問題還是在引導學生理解作者的觀點,成熟的人會融合父母給自己的愛,從而建立起自己獨立的精神世界,懂得愛父母,懂得回報社會) 。
、 作者認為:“母愛就其本質來說是無條件的”,這個觀點你同意嗎?為什么?
這是個開放性的問題。教師應引導學生說出自己個性化的理解。
④ 文章指出“父親總是挑選他認為最合適的兒子當繼承人,也就是與他最相像,因而也是最值得他歡心的那個兒子”,也就是說父愛是有條件的,你同意這個說法嗎?聯系實際,談談你的見解。
這也是個開放性的問題。解題的角度同上一題。。
四、 課外拓展
結合《詩經》《論語》閱讀,開展對“怎樣愛父母”研究性學習。
一、《詩經》中的孝論
《楚茨》:“孝孫有慶,報以介福,萬壽無疆。”
《下武》:“永言孝思,孝思維則!
《既醉》:“孝子不匱,永錫爾類!
《卷阿》:“有孝有德,以引以翼。”
《閔予小子》:“於乎皇考,永世克孝!
《泮水》:“靡有不孝,自求伊祜!
二、《論語》中的孝論
《學而篇》子曰:“孝弟(悌)而好犯上者,鮮矣。”
《學而篇》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悌)!
《學而篇》子曰:“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
《為政》孟懿子問孝,子曰:“生,事之以禮;死,喪之以禮,祭之以禮。”
《為政》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
《為政》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于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為政》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
如何對父母 “行孝”,《詩經》《論語》中不乏真知灼見,教師可以利用網絡搜集這些資源,并把它們提供給學生。 要求每4-5位學生組成一個研究性學習小組。并讓他們在“怎樣愛父母”這個話題中選擇合適的角度,在班級的范圍里做調查,并對調查的數據進行分析,然后指出“中學生該怎樣愛父母”,合作完成課外研究性學習的作業。
高中語文說課稿 篇10
一、說教材
(一)課文分析
《我的呼吁》是人教版高中語文教材第一冊第三單元的最后一篇課文,這個單元學習的是演講詞。
《我的呼吁》是1952年諾貝爾和平獎獲得者,法國著名的神學家、哲學家、醫生史懷哲博士在諾貝爾獎的授獎儀式上發表的一篇演講。史懷哲從三十八歲起一直到他90歲與世長辭,都在生活條件極其艱苦的非洲從事醫療服務事業,他從親身的初中當中領悟出自己獨特的敬畏生命倫理的思想,而他作為一名白人,甘愿放棄歐洲優裕的生活,條件艱苦的非洲為當地土人治病,幾十年如一日的行為更是感動了無數的人,1952年,這位終身思索和愛的行動者自然而然地成了諾貝爾和平獎的獲得者。史懷哲借授獎儀式的機會,向全人類闡述了他的敬畏生命倫理學思想。他首先開門見山提出自己的呼吁:全人類要重視尊重生命的倫理,接著對這一倫理進行了具體闡釋,然后結合威脅人類生存的一些危險提出具體的解決方法,賦予尊重生命的倫理以現實的活力。本文邏輯嚴密、語言雋永、思想深刻、感染力強,是演講詞的名篇。
(二)教學目標
根據語文課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性質,我確定這篇課文的教學目標如下:
1.知識目標:了解史懷哲的生平、思想和創作概況等;
2.能力目標:培養領悟文章所蘊含的深刻思想的能力;
3.情感目標:領悟“尊重生命”的倫理的內涵,培養學生尊重生命的意識。
(三)教學重點和難點
領悟作者尊重生命的倫理學思想。尊重生命的倫理是作者貫穿整篇演講詞的思想,領悟好這一思想,是讀懂這篇文章的關鍵,所以這既是本課的重點,也是本課的難點。
二、說教法學法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老師起引導和啟發的作用。本課是自讀課,應以學生自讀為主,我通過設疑來激發學生閱讀的興趣,在學生解答問題的過程中,老師進行適當的點拔和引導。所以本課的基本教法是提問法和點拔法。
學法方面,學生應該在課前做好預習工作,充分利用手中的參考資料,了解課文的相關內容。在課堂上應積極思考,在教師的引導下結合生活中的具體事例來加深對史懷哲的尊重生命的倫理學思想的理解,特別是對于文中提到的三大威脅人類生存的危險——暴行、疫病、戰爭,不僅要結合身邊的事例,還要結合國際上一些相關的重大問題來思考。
三、說教學過程
本課的教學擬定為一個課時。
(一)導入
導入的是引起興趣,建立聯系。對于這篇課文,由于它思想的深刻性,所以我在導入時從人類文明的發展入手,引出現實社會的些對人類和平與發展不利的因素,如局部戰爭、恐怖主義、社會暴力等。這樣做是為了讓學生從思想的高度開始這篇課文的學習。整個導入過程控制在5分鐘以內。
(二)課文分析
1.整體感知
我首先提出2個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齊讀課文。這兩個問題是:(1)史懷哲向誰呼吁?(2)呼吁的主要內容是什么?由學生集體回答,老師明確:史懷哲向全為類呼吁,呼吁的主要內容是“重視尊重生命的倫理”。
2.領悟提高
“尊重生命的倫理”是一個偏正結構的短語,中心詞是倫理,倫理的含義是“人們之間相處所遵循的道德準則”。這個問題必須由教師向學生解釋清楚。
然后,我向學生提出問題:作者對這種倫理的主要內容的表述是什么?學生回答,教師明確:“這種倫理,反對將所有的生物分為人價值的與沒有價值的、高等的與低等的”。
教師提問:作者為什么反對這樣分類。學生回答,教師明確:因為這種分類的標準是純主觀的,這樣分類必定會造成我們對其他生命的任意糟蹋。為了加深學生的理解,我要求學生舉出歷史上這方面的例子,如南京大屠殺,還有二戰時希特勒宣揚猶太民族是世界上最劣等的民族而大肆屠殺猶太人。所以作者要求我們平等地對待生命,尊重每一個有生存意志的生命。
教師提問:當我們有了這種尊重生命的意識之后,會形成一種什么樣的善惡觀?學生回答,教師明確:“善就是愛護并促進生命,把具有發展能力的生命提升到最有價值的地位,惡就是傷害并破壞生命,阻礙生命的發展”。這種善惡觀是史懷哲尊重生命的倫理的核心內容。
接下來明確作者呼吁的原因。我首先要求學生找出作者在文提到的威脅人類生存的危險:暴行、疫病和戰爭。
然后重點講解作者針對暴行提出的解決辦法:追求良善。作者認為要消除暴行,追求良善是最有效的努力。因為現世的一切暴行早晚會產生超越它的對抗性暴力,冤冤相報,永無止境,與其以暴制暴,不如以德報怨,實現善的良性循環。學習這個段落時,可以要求學生就當前的國際恐懼主義談自己的體會。
要戰勝大眾疫病,作者認為全人類應該互相幫助,特別是對舊日殖民地的民眾,因為昔日的殖民者在他們的土地上犯下太多的罪惡,現在是到了回報的時候了,所以應該采取一種贖罪的心情去幫助他們。教師用覺悟的
語言向學生介紹史懷哲的非洲行醫經歷,引導學生體會史懷哲無私地為非洲人民服務的博大而仁慈的胸懷。
拒絕戰爭,維護和平?梢宰屃私鈿v史的學生來談冷戰其間美蘇軍備競賽的情況,以及對當今的巴以沖突、伊拉克戰爭、伊朗核問題等事件的看法。
3.小結
結合板書,進行歸納總結:
作者開門見山提出呼吁的核心內容——重視尊重生命的倫理,接著對這一倫理進行了闡述,再結合人類生存的現狀具體論證,并有針對性地提出解決的方法,作者呼吁人們要追求良善、消除暴行,互相幫助、戰勝疫病,拒絕戰爭、維護和平。文章的邏輯顯得十分嚴密。
以上教學環節的設計充分體現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閱讀為主線的課堂教學模式,使學生、教師、課本三者有機結合起來。
4.拓展延伸
教師組織學生討論: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如何尊重生命。這樣設計,引導學生走出文本,培養并提高學生尊重生命的意識,達到德育的目的。
【【精華】高中語文說課稿范文匯編10篇】相關文章:
【精華】高中語文說課稿范文匯編7篇07-30
【精華】高中語文說課稿范文匯編5篇07-25
【精華】高中語文說課稿匯編6篇07-12
【精華】高中語文說課稿模板匯編8篇06-25
【精華】高中語文說課稿模板匯編八篇06-23
【精華】高中語文說課稿范文合集10篇07-21
【精華】高中語文說課稿范文合集6篇07-15
【精華】高中語文說課稿范文合集5篇06-23
【精華】高中語文說課稿三篇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