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國外高校人才培養方案
20世紀90年代以來,創新人才的培養已成為世界各國高等教育發展的共同目標,各國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借鑒國外高校創新人才培養的經驗,對我國高等教育改革具有重要的啟示作用。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國外高校人才培養方案,歡迎閱讀。
一、前言
本科專業培養方案是高校本科專業人才培養的總體實施藍圖和指導文件,主要包括人才培養目標、課程體系設置及培養模式等幾方面的內容,它集中體現了高校的育人思想、辦學理念和人才培養模式。同時,它也是學校組織教學工作,實現人才培養目標與規格的總體設計和全面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保證。本報告首先通過對國外本科人才培養目標、課程設置以及人才培養模式等方面進行研究,探究我國高等教育在本科專業培養方案制定上與國外高校的差距與異同,其次調研國內八所著名高校對于本科專業培養方案的綜合改革情況,以期為我校2016版本科專業培養方案的制定提供參考。
二、國外本科人才培養目標、課程設置及培養模式比較
通過國外本科人才培養目標、課程設置等方面的比較,關注本科教育,品評國外人才培養之優劣,并以資借鑒。
(一)國外本科人才培養目標比較
英國的本科人才培養的根本目標就是為社會經濟發展服務,其基本特色就是既實現了人才培養規模的大發展又在總體上確保了高質量、高水平。這些成就的取得與政府的大力支持密不可分,也與大學本身的管理體制密切相關。
法國高等教育的基本體系與英國相近,在為數眾多的法國大學和工程師學校中,有約十四所大學校,其實行的教育可以說是典型的精英教育。大學校的人才培養目標是:培養具有全面業務能力、較強組織和管理能力、并熟悉企業項目運作模式的工程項目組織者和管理者。
法國大學校學生是三年制(之前在預備班已學習兩年),進入大學校后的三年,對學生的培養分三個不同階段:第一年,進行寬口徑的專業基礎知識方面的教育;第二年,課程內容則偏重工程應用知識,同時還要到企業實習;第三年,學生需將學習的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完成具體項目。第二年的學習可在本校完成,也可在企業或國外的學校完成。實際上,多數學生第三年的學習是在學校之外完成的。大學校還特別注意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學校特別強調,培養出來的學生不應只是業務扎實,更應該是面向全世界的工程師。
法國高等教育人才培養目標最顯著的特點就是注重實用性。大學必須通過多科性綜合培養,使本科人才不僅能夠適應企業對技術和經濟的需要,熟練地解決本專業的技術問題,同時還要依據市場的變化,順利地從一個技術領域轉到另一個技術領域。巴黎理工學校校長讓?諾瓦克在“世界名校校長論壇”發表演講時指出:“學校應以培養胸懷開闊的、可以在科技飛速發展的時代應付復雜世界的人才為自豪。因此,希望給我們的學生一個廣闊的科學文化視野,以便他們能進行對比。我們非常強調這些能力,如果培養的人才只懂專一門,而不敢嘗試自己專業以外的領域是很危險的。這就是為什么在我們的教學大綱中除密集的綜合科學課程外,還要保持人文科學和體育的原因!
德國的高等教育應對社會經濟、技術發展變化,出現了基礎化、綜合化、國際化和實踐性的趨勢,具體表現為在基礎學習階段不分專業,設置共同的基礎學習階段來避免過早出現專門化,在主體學習階段通過限制專業設置數和引入核心課程對專門化加以限制。實踐環節體現為培養學生應用科學知識和方法解決實際問題的“應用能力”,以及在實際工作環境和社會環境中的“社會能力”,主要途徑為:企業實習,項目形式的課程設計和畢業實習,“雙元制”專業等。
其中“雙元制”人才培養是德國最具代表性的產學合作模式!半p元制”即由企業和學校共同承擔培養人才的任務,按照企業對人才的要求組織教學和崗位培訓!半p元制”是一種以能力為本位的人才培養,其特點為:在專業設置上以職業分析為導向;在培養目標上以職業能力為本位;在課程設計上以職業活動為核心;在課程編制上以基礎面寬為基點;考試考核以客觀要求為標準。
美國高等教育比較注重培養“養成綜合適應能力的人”,作為實用主義的發源地,其高等教育也一直以培養社會所需人才為首要目標。教育政策也一直是這一導向,提出本科教育要“培養學生所必需的口頭和文字表達能力,以使學生適合大學、研究生和個人生活的需要:培養藝術、人文科學、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欣賞能力”。這表明了對于學生的綜合素質和社會適應能力的推崇。如普林斯頓大學的“本科教育戰略計劃委員會”對普林斯頓大學本科畢業生提出的標準包含十二項內容:1.具有清楚地思維、談吐、寫作的能力;2.具有以批評的方式系統地推理的能力;3.具有形成概念和解決問題的能力;4.具有獨立思考的能力;5.具有敢于創新及獨立工作的能力;6.具有與他人合作的能力;7.具有判斷什么意謂著徹底理解某種東西的能力;8.具有辨識重要的東西與瑣碎的東西、持久的東西與短暫的東西的能力;9.熟悉不同的思維方式;10.具有某一領域知識的深度;11.具有觀察不同學科、文化、理念相關之處的能力;12.具有一生求學不止的能力。
日本的本科教育培養目標最大特點就是對于創造性和個性的培養,重視個性成為教育改革的最重要最基本的原則,高等教育著重培養學生的課題探索能力。如早稻田大學的人才培養目標是:“形成學生的批判精神和進取精神,學問活用的模范公民”、“培養探索與有創造能力的人才”。各個大學根據本校的理念和條件實現人才培養目標。
澳大利亞的本科教育實行的是一元化的體制,其教育的一個顯著特點是非常注重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及應用。大學教學的目標非常明確,就是通過廣泛而合理的課程,發展
每個學生的智力和能力,使他們具備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ǘ 國外本科人才培養課程設置比較
。1)共同的趨勢
課程設置中基礎科學是全部所有知識中是最穩定持久的部分。當代科學技術迅猛發展,學生在短短的求學期間要掌握全部現代科學知識是不可能的,只有雄厚的基礎科學知識,才能適應未來社會發展。因此,各國高校在課程設置中,普遍強調基礎理論教育。
英國各高校的基礎課程所占的比例為30%~40%左右,法國的高等學校其基礎課程所占比例可達40%~60%左右,此外,德國、美國和日本等國家其基礎課比例分別為:53.57%、32.94%和31.72%。由此可見強化基礎性課程已成為近年來各國課程改革的一個共同特征。
l、基礎課程設置綜合化
一方面是基礎科學與技術、工程科學相結合,以提高基本文化素養和改善理論思維方式,培養創造性學習能力;另一方面,人文科學、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相互滲透,突出課程的應用性。這是因為現代社會要解決的一系列問題,諸如環境、人口、能源等都不是單一學科所能解決的,它需要其它學科的專業知識作為補充。
美國、英國、法國等國家的高校在這方面取得了顯著的進展,文理結合、理工結合、多科綜合。如美國的麻省理工
學院在課程設置中明確要求理工科學生在人文科學、自然科學、社會科學三個領域內至少修完72學分的課程,占教學計劃的20%;主修文科的學生必須學習占學位課程16.5%的自然科學課程。另如德國的柏林科技大學不同程度地開設了S/T/S(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Society)課程,呈現出課程設置的綜合化趨向。 2、課程設置的實踐化
德國的高等教育保持了理工科重實習、重實踐的傳統,課程設置的選修上,各國大學的各院系均在積極壓縮必修課程的比重,普遍開設了靈活、廣泛的選修課程。事實證明,通才教育比專才教育思維更開闊,適應能力更強,也更容易出成果,大量開設的選修課程恰恰為培養和造就通才創造了必要的先決條件。如法國高校選修課程在全部課程中所占的比例高達40%~60%,日本大學本科生的選修課程在全部課程中所占的比例為30%~50%。美國和英國的選修課程也占有相當大的比例,德國的選修課程雖然總量較少,但每年均呈遞增趨勢。澳大利亞則和英國的情況類似。
(2)不同的特色
美國高等教育課程種類繁多,但始終貫徹著普通教育與專業教育并重,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并舉的原則,各類課程配置比較均衡、全面。在實踐上,既注重基礎知識教育,又注意對學生能力的培養。
法國的高等學校的課程比較注重職業教育,學校不僅要對學生傳授系統的文化科學知識,而且還要對學生實施以職業為目標的各種靈活多樣的培訓。為此,教學主要分為理論課、指導課和實踐課三種,從而使學校培養出的人才有較強的職業能力,能更好地適應社會的需要。
德國的綜合大學積極發展新學科,把本科學生的科研訓練列入正式的教學計劃。
日本大學在課程設置上呈現個性化、多樣化、靈活化、信息化和國際化的傾向。各高校及時地把握社會發展的動態,經常調整、壓縮舊有學科,增設新型專業,注重培養創新型和急需型人才。
澳大利亞大學的課程設置考慮為社會服務,也兼顧不同類型學生的能力、素質、培養目標,設置和改變一門課程既考慮主管部門的要求,也考慮學生是否認可,是否選學這門課程。學校每兩年對已有課程要進行回顧與審核;新設課程有嚴格的審批程序,由學院提出足夠的證據,包括國內外同類課程開設情況,成本核算,設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學校學術委員會嚴格審批新設或調整的課程。
。ㄈ﹪馀c我國本科教育的比較
人才培養模式是一個國家對于人才的目標、質量、規格的反映。每個國家的國情和社會發展狀況有別,其人才培養模式側重點也有差別。從本質上來說,人才培養模式沒有絕對的高下優劣之分,評判的標準是能否適合一個國家的社會
發展水平,能否適應并推動一個國家社會經濟的發展進步,能否為受教育者提供個人發展的機遇和幸福生活的保障。
1.教育觀念
國外的本科人才培養模式在我國多樣并存。從50年代我國就開始學習蘇聯的經驗,以社會需求為導向,探索適合我國國情的本科人才培養模式,既學習了“舍棄死記硬背的教學方法、培養創造性、個性化人才培養模式”;又借鑒了“適應性”的復合型人才培養模式;實施學分制、主輔修制、雙學位制;調整學科專業,設置邊緣學科、交叉學科專業;改革課程體系,開設交叉學科課程;并鼓勵學生跨院系、跨校修讀課程,培養復合型、個性化人才。同時,強化實踐教學,加強學生的創造、創新能力教育。
但由于我國長期以來模仿前蘇聯的教育模式,雖然經過近三十年的改革,通識教育、個性化教育的理念一時半時還未被人們很好地接受,加之辦學條件有限。因此,雖然也在著手實施通識教育、素質教育、個性化教育、創新教育,但真正實施起來則舉步維艱。
2.教學方法
日本的本科教育實行的是“突出教師的教學方法更新”,教學計劃、教學內容公開化。而美國更重視的是鼓勵學生在教學中的積極參與。對“問題”探究的方式進行教學,使學生自始至終都參與到教學中的每一個環節里,敢想、敢說、敢問是國外學生的一大特色。澳大利亞大學鼓勵學生參與科研活動,開闊思路,提倡“不在于學到多少知識,而是掌握如何應付一個新的空間”。以悉尼大學為例,學校非常注重研究教學,把科研融入教學,提高學生能力培養水平。學校采取獎勵的方式,引導教師重視教學。學校設立教學學院,研究教學及教學與科研的融合,開展向學生了解教學質量的調研,以此對學校課程作出調整。在教學上提倡和實施探討式教學,澳大利亞大學的課堂教學除了講授知識外,還很注重與學生討論,這是培養綜合能力的有效途徑。教學的重點放在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上,通過引導學生對不同觀點、論據進行批判性思考,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課堂討論,發表意見,加深對問題的理解。
我國的教學方法則比較呆板,基本上還是以書本和以教師系統講授為主,談不上什么探究式教學。據調查表明,以教師為主的教學方法對學生學習知識是最好的。但這是不夠的,要培養學生的能力,必須轉為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方法。 高等教育面對的是充滿活力、思維活躍的學生群體,教師應該因勢利導,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學習國外先進經驗,采取“探究式”的教學方法,變被動的“灌”為教師與學生之間互動與溝通,按照培養能力、啟迪悟性、挖掘潛力的原則組織教學,培養學生的創新性思維。
【國外高校人才培養方案】相關文章:
關于就業為導向的高校人才培養方案03-31
人才培養方案制定01-16
人才培養具體方案04-03
電商人才培養方案11-28
體育人才培養方案01-06
人才培養體系建設方案01-07
人才培養工作方案01-16
技能人才培養方案01-16
人才培養方案完成情況總結03-24
計算機人才培養方案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