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學美術教學反思通用
身為一名剛到崗的人民教師,我們要在教學中快速成長,對學到的教學技巧,我們可以記錄在教學反思中,我們該怎么去寫教學反思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人教版小學美術教學反思通用,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人教版小學美術教學反思通用1
一、語文課堂的問題意識--學生沒問題,教師有問題。
學生沒有問題,教師就有問題;學生提出問題,教師不積極理睬,教師有問題;學生提不出有價值的問題,教師有問題。有效的問題:有一定的思維價值,在適當的時間,適當的位置,用適宜的方式提出。讀應是語文教學的主干,想象,思維,技能,方法以及情感、態度、價值觀等都是附著在這一主干上的,是融合于其中的。課堂是要放手讓學生思考問題,給學生以自由思考的機會。學生一旦提出問題,就應該鼓勵,并順著這一問題去引導學生,給他從小種下探索思考的種子。其次,我們應該認識到語文課與活生生的生活實際的聯系,而不應囿于書本和教參的框框。我們不應該帶有 什么什么不是語文課要解決的問題 這種錯誤觀念。我們只有打破學科分界,學生的問題意識才有廣闊的空間。而且所提問題不一定當堂都能澄清,更重要的是要留給學生一個善于思考的頭腦。最后,教師要盡可能擴大自己的知識面,要開闊學生的思維,先開闊自己的視野。以前我們經常談論的是:如果課堂上學生提出老師沒有想到的問題該怎么辦?而如今我們應該思考 學生提不出問題該怎么辦 了。
二、怎樣激活我們的語文課堂
1、自主的教學模式
在語文課上,教師真正把學生當做學習的主體,把教學視為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交流與對話,語文教師應注重對學生的引導和開展課堂討論。語文課堂組織形式本身也是靈活多樣,不拘一格的。教師和學生圍坐在一起共同參與討論是很常見的,師生之間的交流與對話也是無拘無束的。教師應如何為學生營造一個自主的心理氛圍,而不是把自己當成一個居高臨下的權威者。因此,語文課堂氣氛往往輕松活躍,學生的參與意識很強。
人教版小學美術教學反思通用2
學音樂課教學是小學基礎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其目的是為了提高民族的音樂文化素質。音樂教育不但可以培養學生對音樂的感受力、鑒賞力、表現力和創造力,也能培養學生的優良的品德和情操,還能使他們的智力得到發展,非智力因素得到提高。同時,能夠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地發展。
我在教學中一直認為,德育、智育、體育、美育是相互滲透,相互結合,相互促進的。所以,凡是小學階段所開設的課程,只有課程設置節次的多少之別,并無正副課之分。只要是學校分配的課程,都得無條件的完成任務。
總之,音樂教育不僅具有輔助、強化德育和智育的功能,還具有德育和智育所不能替代的獨具的教育功能。音樂教育對于培養學生德智體全面發展有著重要的作用。
小學階段的音樂教學包括課堂教學和課外活動兩大方面,結合我校音樂課教學設備和學生的音樂基礎,實際上現階段我們主要以歌唱課為主。我的具體做法是:
一、指導學生熟讀歌詞。
在進行完歌曲范唱以后,可指導學生用比較標準、流利的普通話進行朗誦歌詞,要注意咬字、吐字的準確度和清晰度,要求字正腔圓。同時根據歌詞的內容向學生進行愛國、愛黨、愛社會主義等方面的思想品德教育。
二、引導學生理解歌曲的情緒。
在一首歌曲的左上角往往出現如“親切地”、“歡快地”、“深情地”、“熱烈地”、“莊嚴地”等等歌曲情緒,可讓學生結合歌詞含義,在歌唱時力求處理的恰到好處。
三、讀譜訓練。
在識譜時先給學生標準音,即歌曲的調號。當學生按標準音唱有一定的困難時可進行音階訓練。由于學生音域窄,確實難以達到標準音時可以適當降調,并鼓勵學生要經常練習音階,達到拓寬自己音域的目的。
四、教唱歌詞。
這一步是前四步的綜合訓練。首先教師應泛唱二至三遍讓學生視聽,對于較長或難度較大的樂句可以先分小節教唱在連接起來唱,以至圓滿完成全部教唱。在學生對本歌曲沒有完全學會之前不能讓學生練唱,因為學生自己識譜能力有限,一旦個別樂句唱錯,則難以糾正。
此外,根據不同年齡段所掌握方法的區別,我采用以下幾種教學法,教學效果顯著。
1、對于一、二年級學生來說,自制力差,但動感極強,于是我采用“律動教學法”,即將每節所學歌曲以律動的形式來進行,這樣即省時又省力,還提高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2、對于三、四年級的學生來說,有了一定的自制力,但識譜能力較差,我采用“聽唱教學法”,即在學習過程中,充分發揮學生的聽力,在反復視聽的.過程中來完成教學任務,效果不錯。
五、用多種方法,努力提高學生對音樂學習的興趣。
針對本校特點,配合新課程改革,在學習音樂教材的同時運用數碼鋼琴進行音樂教學,激發學生興趣,提高課堂效率,具體為:
1、在音樂欣賞課上,有些樂曲可以利用學校現有的樂器,結合新課程標準上的要求,給學生示范演奏,改變以往放錄音讓學生單純欣賞的教學方法,使學生在欣賞的同時,既開拓了視野,有提高審美能力。
2、在音樂理論知識的教學方面,為避免單純學理論的枯燥,利用情境聯想教學,讓學生逐步理解和掌握音樂知識。例如音符實值的學習,通過模仿動物叫聲的長短來辨別不同的音符,這樣一來,學生會比較容易掌握。
3、利用多媒體、電視、音響等不同教學設備,欣賞大型的交響樂和民族管弦樂作品,讓學生進一步了解和感受音樂。
4、課堂上,讓學生上臺演唱,培養他們的參與、實踐能力,學生情緒高漲,使音樂課上得更加生動活躍。
以上是我在教學過程中的點滴體會,真切的希望能有更多的學生來喜愛音樂,熱愛。
人教版小學美術教學反思通用3
在近幾年的教學工作中,我認真鉆研教學大綱,不斷探索適合本校學生的教學方法,逐漸摸索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為了更好的做好以后的教學工作,特將近幾年的工作經驗總結如下:
一.加強學習,不斷提高思想業務素質。
“學海無涯,教無止境”,只有不斷充電,才能維持教學的青春和活力。我利用書籍、網絡認真學習了美術新課程標準、藝術教育新課程標準以及相關的文章如《教育的轉性與教師角色的轉換》、《教師怎樣與新課程同行》等。通過學習新課程標準讓自己樹立先進的.教學理念,也明確了今后教學努力的方向。隨著社會的發展、知識的更新,也催促著我不斷學習。平時有機會還通過技能培訓,外出聽課等使自己在教育教學方面不斷進步。通過這些學習活動,充實自己、豐富了自己的知識和見識,為自己更好的教學實踐作好了準備。
二.求實創新、認真開展教學工作
教育教學是我們教師工作的首要任務。我努力將所學的新課程理念應用到課堂教學實踐中,立足“用活新教材,實踐新理念!绷η笪业拿佬g教學更具特色,形成獨具風格的教學模式,更好地體現素質教育的要求,提高美術教學質量。
我任教一至六年級的美術課,雖然課時量比較大但在日常教學中,我堅持切實做到課前認真作好充分準備。精心設計并結合各班的實際,靈活上好每一節課,盡可能作到當堂內容當堂完成,課后仔細批改學生作業,不同類型的課,不同年級采用不同的批發方法,使學生對美術更有興趣,同時提高學生的美術水平。另外,授課后根據得失及時寫教后感、教學反思,目的是為以后的教學積思經驗。同時,我還積極和班主任進行溝通,了解學生,改進教法,突破學法。針對新教材內容進行課程的開發、挖掘與設計,著重培養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和創新思維能力。
三.任勞任怨,完成學校其他工作。
我校開展了一系列美術活動,如優秀美術作品展,包括卡通、素描、水粉等方面的作品,讓全體學生觀看并參與評選優秀作品,將其評選的作品投至“星星河”全國少年兒童美術攝影大賽中,劉帥印,趙旭等多位同學榮獲一、二等獎。這樣,既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又培養了學生的審美能力,同時也提高了學習美術和表現生活的熱情。其中不僅涉及到很多的美術宣傳和籌備工作,有的更是需要我們全程積極參與創作作品。
總之,我以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提高學生的素質為目標,力求讓美術教學對學生的成長和發展起到更在的作用。
人教版小學美術教學反思通用4
《6、7減幾》這一課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一年級下冊內容。它是在學生學習了十幾減9的基礎上進行的。我在學生已有的知識水平和經驗上,通過“小貓釣魚”這條情景主線把計算教學的.內容有機地融為一體,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問題解決的活動過程,發展學生的個性思維。
以前在教學十幾減幾時,一般都是讓學生擺小棒或圓片,部分學生純粹依賴小棒算得數,久而久之,導致錯誤率高,正確率低。我針對低年級小朋友愛聽故事這一心理特點,利用學生熟悉的“小貓釣魚”的故事來引入新課,學生非常興奮,激發了學習興趣。創設情景,動手操作,讓學生體驗算理,在操作的過程中,讓學生進一步鞏固了“破十減”“連減”“想加做減”的不同計算方法!澳阏J為哪種方法可以讓貓弟弟學得快?”貓哥哥是怎樣很快算出答案的?“學生在爭當小老師的過程中,在操作實踐中讓學生有意識地對算法進行了對比和選擇。其中一位學生領悟了減法算式各部分之間的關系,脫口答出原因,體現了思維的靈活性。在教學時,不僅提倡算法多樣化,而且又引導學生在眾多的算法中選擇適合自己的方法,使之善于學習,樂于學習,樂于探索,進而通過教師帶有表揚鼓勵性的評價,學生之間的贊賞,進一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人教版小學美術教學反思通用5
《加或減》是依據小學生學習的心理特征,用學生喜愛的游戲為素材設計的一種數的計算的學習活動。借助富有合理數學意義,包含情感價值和數學價值的“邏輯圖式”這一學習載體,使學生在有趣有益的游戲活動中參與“加與減”的整合,親歷“再創造”的過程,感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體驗到許多問題可以用數學知識來解決,數學是解決實際問題和交流的工具。
學習背景材料是學生入門的基礎,只有學生對學習背景材料感興趣時,才會主動地參與學習。把學生喜歡的游戲活動引入課堂,學生倍感親切,參與欲望強,促進了學校數學教學與學生的日常數學背景的聯系。要學生講出游戲中的數學,學生感受到游戲中也有數學,學數學有用。而將設置成游戲狀態的“邏輯圖式”展現于學生面前,使枯燥的計算內容巧妙而自然地還原于生活,拉近了數學與學生間的距離,增強與數學的親和力。
以“講一講,問一問、喜歡哪個組的方法?”為啟迪學生思考的“導火線”,學生用熟悉的經驗自己去攝取信息,分析信息,猜測想象。在實踐操作,觀察比較,驗證推理、討論爭辨中分析眾多觀點的合理成分和缺陷所在,吸取別人思考的長處,盡可能想辦法完善自己和別人的觀點。學生在玩中學,學中玩;由想而悟,由悟而得。不僅掌握知識,而且思考知識,詰問知識,批判知識,創新知識。
人教版小學美術教學反思通用6
我們經常見到這樣一些數學課:有的教師講得井井有條,知識分析透徹,算理演繹清晰,學生聽得輕輕松松,似乎明明白白,但稍遇變式和實際問題卻往往束手無策;有的教師設計了許多細碎的問題,師生之間一問一答,頻率很高,表面上看十分流暢,但結果檢測學生知識的掌握和能力的形成卻并不理想;有的教師注重精講知識,留出大量的時間練習各式各樣的習題,雖然學生解題能力尚可,但卻抑制了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造潛能;有的教師讓少數優等生在課堂上唱主角,操作、演示、活動、匯報……表面上看熱熱鬧鬧,實際上多數學生作陪客旁觀,個別學困生更如霧里看花,不知其所以然。這些課在平時的聽課活動和觀摩教學中并不少見,其中有些課甚至還被評為好課。眾所周知,評價具有很強的導向功能。筆者以為,如果不對好課的標準進行重新認識,勢必會影響素質教育的深入實施。本文擬從以下四個方面探討一堂小學數學好課的評價標準。
“一個都不少”——面向全體學生
班級授課制的課堂教學,以統一化的集體教學為特點,強調教學要求、教學內容、教學進度、教學檢測等方面的一致性。它以假設的全班學生知識基礎和學習能力的一致性為前提,教學中就容易“一刀切”。一堂好課,首先應真正做到面向全體學生,讓每個學生都在原有基礎上得到最大可能的發展。面向全體學生,就意味著承認差異,因材施教。學生所處的文化環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維方式制約著學習的結果,由此而產生的差異將導致不同的學生表現出不同的數學學習傾向。承認學生的差異性,并不意味著搞“填平補齊”,而是在致力于絕大多數中等水平學生發展的同時,還要使那些在數學方面學有余力的優生脫穎而出,學有困難的學生學有所得,達到基本要求。
真正做到面向全體學生,應依據教學內容的特點和班級學生的實際,改變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師與學生個體或教師與學生群體的單一課堂交往模式,形成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多向交流、多邊互動的立體結構;應有效地采用活動化、探索性的學習方式,通過合作、討論、交流,發揮“學習共同體”的作用;應在練習層次上“上不封頂,下要保底”;應對某些特殊學生(特優或學困)給予特殊政策;應使課堂成為每一位學生充分發揮自己能力的舞臺。
“在活動中學數學”——關注學習過程
“數學是人們在對客觀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畫的'基礎上,逐步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論,并進行應用的過程,這一過程充滿著探索與創造”(引自《國家數學課程標準》征求意見稿)。學生的數學學習過程不能只是接受現成的數學知識,而是一個以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為基礎的主動建構的過程。許多東西是教師難以教會的,要靠學生在活動中去領會。只有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活動中,才是有效的學習。一堂好的數學課,教師應十分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向學生展示知識的發生發展過程,引導學生參與概念、法則的形成過程,暴露學生學習知識的思維過程。具體說,教學時應抓住新舊知識的連接點,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背景出發,幫助學生獲得新知學習的必要經驗和預備知識(奧蘇貝爾稱之為“先行組織者”),從而為新知學習提供認知固定點,提高學習者認知結構中適當觀念的可利用性;應啟發學生從原有認知結構中找準新知的生長點,不僅要考慮學生學習新知識所需要的基礎,而且充分考慮學生對將要學習的新知識已了解多少,從而確定新知學習的起點(維果茨基稱之為“最近發展區”);應突出新舊知識的不同點,在比較中發現矛盾,引發認知沖突,使學生達到“憤悱”的狀態,為學習新知創設情景,激發學習興趣,保持學習動機,幫助學生建構當前所學知識的意義。
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應向他們提供充分的從事數學活動和交流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在這一過程中,凡是能讓學生自己學會的,讓學生去親自體驗,決不去教;凡是能讓學生自己去做的,讓學生親自動手,決不替他做;凡是能讓學生自己去說的,讓學生自己動口,決不代他講。為學生多創造一點思考的時間,多一些活動的空間,多一點表現自我的機會,多一點體嘗成功的愉快,真正做到“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而教師則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
人教版小學美術教學反思通用7
上好美術課,是每個美術教師的追求,也是每個學生的期望。我一直在思考,如何來調動他們的積極性,讓課堂既活潑又生動呢?在思考的同時,我在一次次實踐的檢驗中尋找答案。一節課要充分利用好,又要學生興趣能提高,就須讓精彩紛呈的藝術有機的與課堂教學互相利用,使各類藝術互相滲化,保持課堂內容的新鮮感例如我在上《蝴蝶落我家》一課的`時候,我讓學生觀看視頻激發學生們的興趣。 課上重視的是激發學生的創造精神和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要積極為學生創造好的學習環境,增加文化內涵。
在上《蝴蝶落我家》一課時候我將 (1)折柱子。(2)畫一半蝴蝶。 (3)鏤空剪切。(4)色彩裝飾。(5)粘貼紙筒。 引導學生分步驟探究方法,作為重點講解。教學中通過自主探究學習、視頻演示等方法 讓學生了解掌握。
做為教師的我,沒有能加強美術與其他學科的聯系,培養他們的綜合思維能力,知識沒能做太多的延展,只是在自己的美術領域里傳輸知識,所以以后我要增加自己的各方面知識, 我在上課的時候 比較重視教學手段,如電影,錄像 范畫,甚至故事,游戲或音樂等方式引導學生增強對形象的感受。
人教版小學美術教學反思通用8
教學一篇課文重整體感悟,最好有一條貫穿、統領教學設計的線索,以達到“牽一發動全身”之效。其實我也一直在思考,如何能找到文章中的“龍睛”,能夠從一點輻射全篇。再次多遍研讀課文。我發現:
課文其實就是通過牛和鵝眼里感覺到的人,與實際情況是不一樣的。這就造成了牛和鵝對人的不同的態度。也就是牛和鵝都是從各自的角度去看人,所以得到的結果不一樣,反映也不一樣。
我和金奎叔,也都是從自身的角度去看鵝。不同的是金奎叔有自己的想法,尊重了客觀的事實——在人的眼里,鵝比人小,沒什么可怕。他從人的角度去看鵝,所以他不怕鵝;而我卻偏信了大家的傳言——在鵝的眼里,人比鵝小,惡不怕人。卻忽視了人實際上是比鵝大的事實。我站在了鵝的角度去看人,覺得人應該怕鵝,導致了我見鵝就怕,還遭到了鵝的圍攻。
我覺得編者是想通過語言文字本身,告訴學生:1、大家都信的未必可信;2、應該以正確的`角度去看待事物,才能正確地對待身邊的人和物,正確地對待生活。
而這些正是通過我和金奎叔對待鵝的不同態度與鵝對我們不同態度的對比突現出來的。因此,課文的5-11自然段應該是課文的核心段落,是我態度改變的真正原因。而1-2自然段的內容是束縛我正確思維的固定思想,正因為我被這個固定的思想束縛了,我才不知不覺地站在了對方的角度來審視自己,因此導致了錯誤的結果。
人教版小學美術教學反思通用9
兩年多來,我國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改革呈現了可喜的變化。學生的知識面廣了,學得活了,學習興趣濃了,課堂開放了,教師與學生的親和力增加了。在看到這些變化的同時,又要冷靜下來對目前實施過程中的一些困惑問題進行反思!懊^過河”,究竟摸到哪些石頭?摸得怎樣?有哪些問題有待進一步研究解決?下面對幾個問題談談自己的看法。
一、多樣化與優化
現代教育的基本理念是“以學生的發展為本”,既要面向全體,又要尊重差異。作為教師,要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就要尊重個性化,不搞填平補充一刀切。要創造促進每個學生得到長足發展的數學教育。
算法多樣化是針對過去計算教學中往往只有一種算法的弊端提出來的。例如某一種題目,只要求筆算,另一種題目只要求口算,即使口算也往往只有一種思路(當然,學生如有其他思路也不限制),這樣很容易忽略個別差異,遏止了學生的創造性,何況有不少題目本來就可以有多種算法的?梢哉f,鼓勵算法多樣化是在計算教學中促進每個學生在各自基礎上得到發展的一個有效途徑。
應該明確“算法多樣化”與“一題多解”是有區別的!耙活}多解”是面向個體,尤其是中等以上水平的學生,遇到同一道題可有多種思路多種解法,目的是為了發展學生思維的靈活性。而“多樣化”是面向群體的,每人可以用自己最喜歡或最能理解的一種算法,同時在群體多樣化時,通過交流、評價可以吸取或改變自己原有的算法。因此,在教學中不應該也不能要求學生對同一題說出幾種算法,否則只是增加學生不必要的負擔。
曾經看到一些低年級的計算課上,討論一道計算題,出現了10種、20多種的算法,教師還一個勁兒地給予鼓勵,臨下課時,只簡單地說了一句:“你們可以用自己喜歡的方法來算!逼浣Y果是班上思維遲緩的一些學困生確是眼花繚亂、無所適從,產生了干擾。這種情況是不是我們鼓勵的個性化呢?我認為不然。數學是講“優化”的,算法“優化”的含意是要求尋找最簡捷、最容易、速度快的方法。誠然,在多種算法中,有的并不見得有優劣之分,如20以內退位減法,無論是用“破十”“連減”或“用加算減”的方法,都很難說孰優孰劣,兒童完全可隨自己的經驗進行選擇;又如長方形周長的求法,有的愿意用“(長+寬)×2”的方法,有的則用“長×2+寬×2”的方法,學生喜歡用哪個就用哪個。
但是,一般情況下,總有個最基本、最一般或最佳的算法。教學中,教師有責任引導學生去比較、去評價,并使大家掌握那些公認的更好、更一般的算法,以便舉一反三、聞一知百,否則就失去了教育的功能。請看一位教師教兩位數乘兩位數的新課實錄。由實例引出24×12=?第一步,先由學生各自探索算法,分組交流(有10種左右),經過歸納不外乎以下三類:連加,連乘24×3×4,24×2×6,……),乘法分配律的應用(24×10+24×2,……)。第二步,由學生評價,一致認為三類算法都合理,但第一類太麻煩,其他兩類各有優勢。第三步,教師將題目改為24×13,請學生用自己喜歡的算法計算,結果都選擇為24×10+24×3,此乃筆算乘法的算理。此時,教師便因勢利導引入了乘法豎式,并使學生體會到它的優越性──能將乘法算理以固定而簡明的程式顯示,操作性強,簡捷而不易出錯,并具有一般性。我認為這種教學是正確的,又促進了兒童的發展,才是真正凸現了“算法多樣化”的實質。算法多樣化絕非是越“多”越好,切忌一些無價值的重復?傊磺幸獜膬和膶嶋H出發。
二、生活化與數學化
數學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新課程改革重視數學教學生活化,引導學生在活動中學習數學,使孩子們感到數學有趣、有用,取得了明顯的效果,也是數學課改的最大亮點。
數學,對兒童來說,是他們自己生活經驗中對數學現象的一種“解讀”。把數學教學密切聯系他們的生活實際,利用他們喜聞樂見的素材喚起其原有的經驗,學起來必然親切、實在、有趣、易懂。教學中,有的通過調查商品標價引入小數乘法,調查父母月工資的收入計算多位數加減,測量足球場的面積并以其為參照物,體驗1公頃的實際大小;有的結合新課內容介紹數學知識在實際中的應用;有的復習課也已不只停留在“查缺補漏,知識系統化”上,開始著力于培養學生綜合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記得我曾見到的一節六年級“代數初步知識”復習課,教師把自身赴山東講課事例作為背景,邊說邊畫:
向學生設問:①你們能用字母表示的式子寫出老師淄博一行的全部開支嗎?
、谙胍幌耄阶又心男┝渴遣蛔兊?哪些量是可變的?
、鬯阋凰,老師這次淄博一行至少要帶多少錢較為合適?(小組合作討論)
整個教學培養了學生利用已學知識綜合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并使大家體嘗到數學應用的價值。
但是,在課改實踐中,我也聽到不少教師有這樣的疑惑:“數學問題是不是都必須從兒童的生活實際提出?”“教三角形內角和怎樣從生活實際引入?”“循環小數又怎樣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正由于此,有的課已上了15分鐘,還停留在大量的情境渲染之中,絲毫沒有涉及數學本身的內容,猶如皮厚的“沙田柚”剝不開也吃不著,教學效果可想而知。
應該看到,兒童的數學學習是一種不斷提出問題、探索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思維過程。問題是數學的心臟,數學問題來自兩個方面,有來自數學外部的(即現實的生活實際),也有來自數學內部的。無論來自外部或內部,只要能造成學生的認知矛盾,都能引起學生的內在學習動機,就會出現發展,都是有價值的。前面提到的“三角形內角和”,如果采用由舊引新的方法(設問:正方形有幾個內角?四個內角和是多少度?長方形呢?三角形三個內角的大小是不固定的,有沒有規律呢?)三言兩語,就能有效地激起學生的求知欲。因此,看問題必須全面,不能絕對化。教學是科學,一切要從實際出發。
當前,數學教學注重應用,既講來源,又談用處,大大地克服了過去“掐頭去尾燒中段”脫離實際的傾向,成效是明顯的。但必須認清,我們反對的是只“燒中段”,而不是不要“燒中段”,我們反對的是過度的形式化,而不是不要形式化,數學的形式化是數學固有的特點。我們既要注重應用、返璞歸真的一面,又要注重抽象概括、形式推理的一面,引導學生抽象出數學問題,提煉出數學模型,利用其已有的知識經驗,通過數學思考解決問題。所以,重要的數學概念、規律應加以概括,常見的數量關系(如速度、時間、路程等)在學生理解的基礎上仍要揭示,在重視直覺思維的同時,還要注重培養形象思維和初步的邏輯思維,以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
課堂內的數學活動是豐富多彩的。什么是數學活動呢?我認為,具有數學意義的活動才能稱得上數學活動。目前,有的數學活動,有情境沒有活動,有活動沒有數學味,有活動缺乏體驗。下面介紹一位教師在教學“11~20以內數的認識”時組織的頗有意義的數學活動。當學生已學會數數(順著數、倒著數、2個2個地數……)后,組織了一個別開生面的游戲。教師拿出一個黑白相間的足球:“數一數,有幾塊是白的?有幾塊是黑的?看誰數得又對又快!”話音剛落,不少學生爭先恐后地要求上來。前來的多個學生,每人數的結果都不一樣,不是重就是漏,怎么辦?正當全班困惑之際,一位小同學自告奮勇地上來,拿起紅粉筆在白的上面逐一點數,又拿出白粉筆在黑的上面依次點數,不重也不漏,數得完全正確。這樣的游戲活動,不僅激發了學生的興趣,而且滲透了一一對應的數學思想方法,這才是有價值的有意義的數學活動。
三、探索與發現
學習方式一般說來,可分為接受學習與發現學習兩種。
發現學習是由教師提出問題,學生自己獨立探索和發現其結論。這種學習方式(亦稱發現法)是20世紀50年代末美國著名認知心理學家J.S布魯納提倡的,并流傳歐美,這種方式在不同的國家有不同的名稱,如問題研究法、探索法等,實質均基本相同。布魯納認為,在人類全部生活中,人的最大特點是會發現問題。他把學生視為“發現者”,甚至像科學家那樣去發現,教師不給任何啟發和幫助。創導者認為,這種學習方式可以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啟迪學生的智慧,培養探索能力和獨立獲取知識的能力。20世紀70年代傳入中國時,我國教育家將“發現法”引申為“引導發現法”,主張在必要時教師可以適當給學生一點“引導”,與布魯納的“純發現法”有些區別。教學實踐折射出這樣一個道理,外國的先進經驗或理論的引入,必須本土化才能發揮其積極作用。我國目前強調的“自主探索”與“發現學習”亦基本相同。
美國另一位著名的教育心理學家D.P.奧蘇伯爾針對20世紀60年代許多人以為講授必然會導致機械學習,而發現學習才是有意義的學習的片面看法,在創造性地吸取了J.P.皮亞杰和布魯納等人的認知觀點后,首先對學習進行了兩個維度的不同分類。根據學習的深度分為有意義學習與機械學習,根據學習的方式分為發現學習與接受學習。兩種分類相互獨立,成為正交(見下圖)。
有意義學習↑有意義的接受學習;有意義的'發現學習;機械學習;│機械的接受學習;機械的發現學習;接受學習;發現學習
他不像布魯納那樣只強調發現學習,認為學習可以分為有意義的發現學習和有意義的接受學習,而后者是學生的主要學習方式。奧蘇伯爾的見解對我們研究小學生的數學學習是有啟發的。
小學生學習數學,首先要掌握前人積累的數學基礎知識(往往以符號形式表示),學生必須積極思考,理解每個符號、式子所代表的實際意義,才能真正內化成自己的認識。如果學習中僅僅記住這些符號的代表組合,例如,只知道讀作“三分之二”,卻不明其意,這就是機械學習。一般的數學學習都是有意義的學習,當然不排斥個別的機械學習,如背乘法口訣,這種熟記只有助于記憶,并不表明推導其結果的過程,而且機械學習也只是輔助性的學習。
數學學習中的有意義的接受學習是指學習內容已以定論形式展示出來,不需要學生去獨立發現,只要學生從自己原有的認知結構中檢索與新知識具有實質性聯系的固定點,使之相互作用,實行新知識意義上的同化,從而擴大或改組認知結構。例如,“四則混合運算順序”本身就是一種規定,學生在原有已掌握的加、減、乘、除法計算方法的基礎上,“先乘除后加減”直接計算,便可接受這一知識。
目前我國提倡的探索學習則不同。這種學習方式不呈現學習結論,而是讓學生通過對一定材料的實驗、嘗試、推測、思考去探索發現某些數量關系和圖形特征。例如,學習平行四邊形面積求法時,學生用各種不同的平行四邊形紙片,通過剪拼、割補轉化成一個長方形,然后分析割補后的長方形的長和寬與原來平行四邊形的底和高的關系,從而探索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為“底×高”。
就以上兩種學習方式的功能比較而言:探索學習比較開放,它更重視學生的學習動機,更強調學習過程,有利于學生直覺思維和創新潛能的培養和發揮,但是費時較多,何況數學學習,不必要也不可能由學生處處去親自發現和獨立探索。有意義的接受學習可以在較短的時期內使學生吸取更多的信息,但是必須具備兩個條件,一是學習課題對原認知結構具有潛在的意義(即有實質性的非人為的聯系),二是學生具有積極學習的心向。如果兩個條件俱全,同樣可以激發學習的主動性,學習也是有效的;如果缺少其中一個條件,就容易造成死記硬背。
由此可見,兩種主要學習方式都很重要,各有利弊,各司其職,不可偏廢。而且有時在同一節課內,兩種方式兼而有之、相互補充、相互配合。例如,筆者曾在北師大實驗小學隨堂看到“倒數”一節數學課:課一開始,教師利用漢字結構上下顛倒位置可以組成另一個漢字的譬喻(杏→呆,吳→吞……),使學生聯想到數也可以顛倒,于是引入“倒數”并板書課題。此時,學生接二連三地提出各種困惑:“究竟什么叫倒數?”“學倒數有什么用?”“找倒數有沒有竅門?”……(足以說明學生已具有學習新課題的迫切心向),教師立即讓學生自學課本,研究結語“乘積為1的兩個數就是互為倒數”,全班學生都表示“懂了”(因為結論中有關概念是學生所熟知的),這種學習方式便是典型的有意義接受學習。學生是否真“懂了”?教師要求學生自舉例子加以說明,大家十分踴躍,有的說出真分數、假分數,還有舉出小數、整數,到最后討論了1和0有沒有倒數,所舉例子涉及各種典型情況,有交流、有爭辯,并探索了求倒數的方法,這又是一種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40分鐘的課堂教學,兩種學習方式相互補充,交叉進行,樸實無華,有效地完成了學習任務。像這樣的教例在日常教學中也不少見。
筆者認為,新一輪課改中反復強調的“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要“改變學習方式”等,主要是針對過去過分沉湎于接受學習而影響學生創新精神的情況而提出的,絕不意味著反對接受學習。教學中,教師應全面而綜合地從教學內容、要求、對象等各因素進行考慮,引導學生采用恰當的學習方式進行學習,以確保學習的有效性。那種提倡一種又去否定另一種學習方式“非此即彼”的絕對化做法和說法,不僅不符合教學實踐,而且對課改的深入發展是有害無益的。
自主探索是教師引導下的自主探索,要處理好自主和引導、放和收、過程和結果之間的辯證關系。面對挑戰性的問題,估計學生通過努力能夠探索求得的,就應大膽放開,放要放得真心、實在,收要收得及時、自然。應該看到,只放不收只是表面上的熱熱鬧鬧,收效極微,失去了教師有價值的引導,剩下的主體性往往也是蒼白無力的。
人教版小學美術教學反思通用10
走進了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的小學語文教學,在這一過程中,我真切地看到了自己成長的軌跡,真切地感受到了一位位充滿活力的優秀教師,一節節撞擊著智慧火花的語文課堂。主體意識,創新意識感人深思,“三維整合”耳濡目染。我曾興奮地說,新課程真好。新課改在萬州已有兩歲了,如果現在談到新課程改革還僅僅是“新課程真好”,那課改在萬州就值得思考了?上驳氖,在萬州區教科所的引領下,在各級教研室的組織實施中,我們許多教師已經開始理性地看待新課程改革,開始用批評與反思賦予萬州教研以新的生機,構建教學以真的精彩。我謹以個人體會談談小語教學的一點反思,與各位同仁共勉!
反思一:給孩子一個什么樣的語文課堂?
記得在課程改革開始的時候,很多教師、家長這樣說:“課程改革雖是一個實驗的過程,但它卻關系著千千萬萬個孩子一生的命運!”教育家杜威先生說過:“給孩子一個什么樣的教育,就意味著給孩子一個什么樣的生活!”我以為:“教師在乎什么,學生就發展什么.”
(一)給學生一個“情感的課堂”。
1、一個語文教師應該讓學生覺得極富“激情” 在語文課中,如何體現語文學科的“人文性”,其基點就在于“情感”。一個沒有激情的教師,如何能調動學生的情感,能讓學生充滿熱情地學習?展現給學生一個“充滿激情的我”,陪伴孩子度過每一段“燃燒的歲月”!
2、尊重“需要”,注重“激趣”。
通過多種方式在教學過程中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或直觀演示、或旁征博引、或巧設懸念……激發他們的閱讀欲望和動機,創造“我要學”“我想學”的積極教學氣氛。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我在教學《只有一個地球》這篇課文時,我找來銀河、天體、宇宙的圖片和資料與學生一同欣賞,當浩瀚的宇宙呈現在孩子們眼前的時候,我是那樣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他們渴求的眼神!他們太想了解銀河、了解宇宙了!我扣之心弦地提出:“你們想問銀河些什么呢?你還想說些什么?”孩子們個個興趣盎然,躍躍欲試!凹とぁ睒O大地調動了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教學過程也就“變苦為樂”。
3、教學活動中要注重置師生于課文、作者、情景之中,也就是“溶情”。
“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意溢于!,教學當中的“情”猶如教與學雙邊活動的“催化劑”,有了它,學生才會在教師的點撥下進入課文佳境。
(二)給學生一個“交流的課堂”。
以前的語文課堂,學生只是可憐的傾聽者,談不上和誰去“交流”。我們要還給學生一個“交流”的課堂,實現“文本對話”、“師生交流”和“生生交流”。
(三)給學生一個“開放的課堂”。
1、讓孩子去“展示自己”。
“教學不僅僅是一種告訴,更多的是學生的一種體驗、探究和感悟”。
給孩子多大的舞臺,他就能跳出多美的舞蹈。課堂是什么啊?課堂是激情燃燒的動感地帶,是他們求知、創造、展示自我、體驗成功的平臺。是學生健康成長的地方。學生的潛力是無限的,關鍵在于教師是否給了學生足夠大的平臺。孩子的創造力有時簡直是我們難以想象的:一位教師在教學《烏鴉喝水》時,接觸到了兩組形近字,“鳥”和“烏”,“喝”和“渴”。這一直以來都是教學的難點,教師讓孩子們自己思考,竟得出了這樣的答案: 對于“烏”的理解:“烏”表示黑色;“烏”比“鳥”少一點,是因為烏鴉全身都是黑的,以致于我們看不到它的眼睛了。
對于“喝、渴”的區別,學生這樣說:“喝水”要用口喝,而且必須把嘴張大(形象說明“口”的字形),所以是口字旁;“渴”是因為口渴了特別想喝水,而想喝水并不一定要張大嘴巴,所以是三點水旁。
2、注重實踐,多方面實踐感悟語言。
葉圣陶先生曾說過:教材無非是例子。那么,利用好例子教給學生學習方法之后,接下來的應該是大量的實踐,只有在實踐中,學生的能力才能不斷鞏固、提高;谶@個思想,我經常搜集課外閱讀材料,推薦給學生閱讀。在教學《墨梅》后,引領學生閱讀背誦了《竹石》、《馬》、《青松》等十余首古詩,使學生們了解到了更多有關于借物言志方面古詩,而且無形中又積累了許多古代詩歌。另外,將《安徒生童話》、《三百首》、《格林童話》等書籍推薦給他們閱讀,使其領悟書中的精妙所在!總之,教師要做一個牧羊人,把可愛的孩子們引領到最肥沃的草地上去盡情享受!教師讓學生通過“說”和“讀”把感情表達出來,課堂在這激烈的情感碰撞中進入高潮。
3、在生活中學語文。
“讓語文走進生活,在生活中學習語文”。一直以來,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在生活中學習語文,使孩子們深切地感受到:語文離他們很近很近。這樣,孩子們便會更加自信、更加主動地去學習!霸谏钪凶R字”的教學實驗就很好的證明了這一點。大街上、電視上、車廂里…… 到處都成了孩子們識字的地方。抓住生活的點點滴滴,眼里有資源,心里有教育,課程資源就無處不在。
(四)給學生一個“感悟的課堂”。
1、把人家的情感變成自己的情感。
《桂林山水》描寫的是“南國風光”,如何讓學生去體驗作者熱愛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的山山水水的情感呢?通過圖片、錄像資料展示美麗榕樹,而后,引導學生把自己美麗的家鄉介紹給大家。孩子們充滿著自豪感,飽含著對家鄉無比的熱愛之情贊美著……這樣,孩子們自然就感悟到了作者的情感,同時也將自己深深地感動。
2、把人家的語言變成自己的語言。
3、把別人的文章當參謀,把自己的人生當軍事。
每一篇文章都有值得我們和學生共同去感悟的地方,而每一個人的所得是不盡相同的。我們要引導學生在學習、感悟他人的美妙篇章時,不忘時時聯系自己,感悟自己,感悟人生,“把別人的文章當參謀,把自己的人生當軍事”!
我力求每一節語文課都能陪伴孩子們度過一段幸?鞓返臅r光!
反思二:新課程需要什么教學語言
1、教師語言之大忌
一忌病語。教師使用不規范的語言,會導致學生用語混亂,思維混亂,遺害無窮。
二忌冷語。有的教師對學生的一些言行舉止看不慣,覺得不合自己的心意,就對學生諷刺、挖苦、嘲弄,什么“小聰明”、“大美人”等。這樣會使學生受到不應有的刺激,使稚嫩的童心受到傷害。
三忌臟語。有的老師不能正確對待有缺點或缺欠的同學,對他們使用鄙視、侮辱性的語言,什么“丑小丫”、“笨豬玀”、“榆木疙瘩”等。這樣會在學生的心里播下自卑的種子,給學生造成相當嚴重的心理負擔。
四忌咒語。有的老師會對班里的個別學生使用揭短和盲目定論式的語言,如“天生的壞”、“從小就熊”、“神經病”、“傻子”、“沒出息”、“沒救”等。這類語言會在學生心里埋下仇恨的種子,有的學生會千方百計報復老師、報復同學、報復社會;有的則會失去做人的信心,自甘沉淪,破罐子破摔。
五忌浮語。有的教師對學生喜歡用浮夸、吹噓和不切實際的語言。這會使學生愛虛榮、愛吹擂,不能踏踏實實地為人、學習、做事。
六忌煩語。個別教師說話講課總是輪馗矗脒脒哆或東山一犁,西溝一耙,廢話連篇,離題太遠。這樣會使學生滋生厭煩情緒、逆反心理。
2、新課程需要什么樣的語言?
對學生所聽:
1 、孩子們對這些問題這么感興趣,真讓我高興。
2、我不知道我這樣說是否合適。
3、不知我說清了沒有,說明白了沒有。
4、“聽”也是會學習的表現。我希望大家認真聽好我下面要說的一段話。
對學生所言:
1 、雖然你說的不完全正確,但我還是很佩服你的勇氣。
2、 你說得還不完全,請哪一位幫幫他,再補充。
對學生所讀 :
1 、“讀”是我們學習語文最基本的方法之一,讀書時應該做到“眼到,口到,心到”。我看,你們今天達到了這個要求。
2、聽你們的朗讀是一種享受,你們不但讀出了聲,而且讀出了情。
3、默讀,要講究速度。現在我請大家在十分鐘內看完這段文字,并請思考……
對學生所問:
1 、你們的問題很有價值,看來你是個善于動腦筋的孩子。
2、有一個問題,是我要請教大家的,誰能幫我解決。
對學生所寫:
1 、同學們養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作業本很整潔,書寫也端正。我為你們高興。
2、用自己的筆寫自己心里的話,這一點很重要。我們班__同學做得比較好,他的雖然也有缺點,卻給人一種真誠的感受。
3、“沒有老底子,就沒有新文章”,有積累才能夠表達。我們有些同學作文中的詞語是豐富的,看得出他們課外有較大的閱讀量。
4、____同學從生活中積累寫作材料的本領很大,即使一件不起眼的小事,他也能留心觀察,作為原始材料積累起來,他的寫作材料總是那么新鮮、獨到。
三、語文課堂的問題意識--學生沒問題,教師有問題。
學生沒有問題,教師就有問題;學生提出問題,教師不積極理睬,教師有問題;學生提不出有價值的問題,教師有問題。有效的問題:有一定的思維價值,在適當的時間,適當的位置,用適宜的方式提出。讀應是語文教學的主干,想象,思維,技能,方法以及情感、態度、價值觀等都是附著在這一主干上的,是融合于其中的。課堂是要放手讓學生思考問題,給學生以自由思考的機會。學生一旦提出問題,就應該鼓勵,并順著這一問題去引導學生,給他從小種下探索思考的種子。其次,我們應該認識到語文課與活生生的生活實際的聯系,而不應囿于書本和教參的框框。我們不應該帶有 什么什么不是語文課要解決的問題 這種錯誤觀念。我們只有打破學科分界,學生的問題意識才有廣闊的空間。而且所提問題不一定當堂都能澄清,更重要的是要留給學生一個善于思考的頭腦。最后,教師要盡可能擴大自己的知識面,要開闊學生的思維,先開闊自己的視野。以前我們經常談論的是:如果課堂上學生提出老師沒有想到的問題該怎么辦?而如今我們應該思考 學生提不出問題該怎么辦 了。
四、怎樣激活我們的語文課堂
1、自主的教學模式
在語文課上,教師真正把學生當做學習的主體,把教學視為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交流與對話,語文教師應注重對學生的引導和開展課堂討論。語文課堂組織形式本身也是靈活多樣,不拘一格的。教師和學生圍坐在一起共同參與討論是很常見的,師生之間的交流與對話也是無拘無束的。教師應如何為學生營造一個自主的心理氛圍,而不是把自己當成一個居高臨下的權威者。因此,語文課堂氣氛往往輕松活躍,學生的參與意識很強。
以下是課堂實錄的片段:師:通過朗讀我們感受到了大榕樹是那么生機昂然,鳥兒是那么生機勃勃,如果請同學們再這兩者之間選擇其一的話,你會選擇“樹”還是“鳥”?
請你作出決定。
(生選擇 ____ )
師:選擇“樹”學請齊讀 7 、 8 自然段)
師:選鳥的同學請齊讀第 12 、 13 自然段。
(生齊讀)
師:其實你們不知不覺的已經進行了第一次較量。覺得過癮嗎?待會兒要進行第 2 回合的較量,看看大榕樹和鳥兒誰更有魅力,喜歡“樹”和“鳥“的界限要分明一點:”鳥“往那邊去,”樹“朝這邊來。
(交換位置集中)
師:現在請“樹“和”鳥“仔細品味一下描寫自己的段落,找出形容自己的詞語,分別寫到黑板上。
(生朗讀,交流后,爭先恐后的上臺寫詞語)
師:現在“樹“和”鳥兒們“把寫自己特點的詞都寫在黑板上了。你們有沒有發現,這里面有些詞不太合適,不合適的要修改,重復的要刪去。
(生思考交流后上臺修改)
師:剛才我們只是各管各的,把自己認為合適的詞語寫上去,現在我們能不能把這些詞語組織起來用第一人稱的方式介紹一下自己?
(生準備,小組討論交流)
師:請“樹”先來,可以嗎?
生:大榕樹枝葉繁茂,顏色明亮,有數不清的枝椏,沒有大榕樹,小鳥不能生存。
師:如果這樣介紹可能會更好一點:“我們枝葉…….”(師把“我們”念成重音,暗示學生角色變化)。
生:我是一棵南國的大榕樹,我有數不清的枝椏,枝葉是那樣的繁茂。我顏色明亮,每一片樹葉都在閃耀,好象有一個新的生命在顫動。我生命力特強,沒有我,我們可愛的朋友——小鳥就不能生存。
師:鳥兒們。你們上來吧!
兩女生:(甲)我聰明伶俐,(乙)我活潑可愛。(合)我們羽毛美麗。沒有我們可愛的小鳥,榕樹就沒有這么旺盛的生命力。
兩男生:我們是南國的小鳥,我們的.羽毛色澤明亮,我們的歌聲婉轉動聽,我們聰明伶俐,我們活潑可愛,沒有我們的身影,大家就不會去看榕樹。
師:我聽出來了,大家去看大榕樹,是沖著他們去的。(面向“樹“組同學)你們同意嗎?
眾“樹“:不同意;
兩女生:我們是南國之樹-----榕樹,我們枝葉繁茂,能讓鳥兒筑窩棲息;我們枝葉繁茂,能為鳥兒擋風遮雨。我們是鳥兒生存的基礎,如果沒有我們大榕樹,小鳥就不能生存,我們就是鳥的天堂。
師:多有詩意的表述!榕樹就是充滿詩意地生活在這個空間里。老師想請教一下,你們是怎樣想的?
生:剛才鳥兒說,沒有他們可愛的身影,人們就不會去看我們,您也說人們去看我們是沖著“鳥“去的,我認為這是不對的,因為我們本生也是很美麗的,是充滿藝術感的。
換位整合
師:請你們考慮一下,在這篇文章中樹和鳥是什么關系?
生;我認為樹和鳥應該和睦相處,就像花和綠葉一樣,有了綠葉陪村,花才顯得更美。
生:我贊成剛才著位同學的話。我認為榕樹和鳥是朋友關系,而且關系非常密切。
生:大榕樹是鳥兒生存的基礎,鳥兒在大榕樹上棲息為大榕樹增色添彩,使他富有生命力。我認為鳥和榕樹是相互依賴的。
師:你不但善于傾聽,而且善于思考。
生:我認為鳥和樹是形影不離的,就一定會有鳥窩,一定有鳥兒,如果沒有鳥兒的話,樹就沒有生命力。
生:樹和鳥是不可分割的,如果沒有鳥,樹很快就會衰老;如果沒有大榕樹,鳥兒也唱不出動聽的歌。
師:可以說樹因鳥而年輕,鳥因樹而可愛!
生:如果說大榕樹是一幅美麗的畫,那么有了小鳥,這畫才更完美。
生:我覺得要是把大榕樹比做一個人的軀體話,那么鳥兒就是這個人的靈魂。
師:樹和鳥都真心地感謝你,你給了我們太多的驚喜。同學們。樹和鳥密不可分,還留著這條線干嗎?(師將黑板上劃分樹和鳥的線擦去)我們應該互相欣賞。
師:有了這個認識,“樹“讀寫鳥的部分,感覺可能會更好;同樣,”鳥“讀寫”樹的部分,也會更有新意。
(“樹”齊讀寫鳥的自然段,“鳥”讀寫樹的自然段)
師:你們有什么感受?
生:我覺得鳥兒的確非;顫娍蓯,歌聲也那么清脆動聽。我認為有了鳥兒,大樹才會更有情趣。
生:我認為大榕樹枝葉繁茂,給我們鳥兒帶來了生存的空間。大榕樹養育著我們呵護著我們,我們應該感謝大榕樹。
生:我認為這些鳥兒的確是羽毛美麗,歌生動聽,活潑可愛,聰明伶俐。我想,如果它們是在為榕樹塑造靈魂的話,塑造的應該是活潑的天真浪漫的孩子靈魂。
生:讀了這段話,我仿佛來到一棵十分美麗、茂盛的大榕樹下面。聽鳥兒歡唱,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
生:鳥兒可愛,大榕樹美麗。宛如一幅漂亮的風景畫。如果有機會,我一定要去看看,讓這幅美景永遠留在我的心里。
生:但愿我也有這個眼福。
生:我不是很喜歡寫景的文章,一開始沒在意這棵大榕樹,現在覺得這大榕樹就是我們鳥兒真正的家園,我們不能沒有大榕樹!
師:“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生在此山中”。而剛才,你們已經識得廬山真面目了,真不錯!互相欣賞本生就是一種和諧的美!!
2、有趣的作業形式
五花八門的教學內容和名目繁多的作業任務也兼顧到學生的興趣、愛好與理想,并常以自主活動的方式進行。為了解決自己熱衷的問題,學生要做很多的工作,如到圖書館搜集資料、到社會上做調查、寫出報告等等。由于這些活動多是學生自己選擇的,所以在培養學生思維能力和獨立解決問題能力的同時,也帶給學生由衷的快樂。對問題的答案教師并不做統一要求,而重在有自己的思考觀點。學生可以探索,可以懷疑,可以批判,也可以標新立異。也許正是這種自主的精神,孕育出創新的火花,也使語文對學生產生了巨大吸引力。
3、生活化的教學內容
面向生活的教學內容在面向生活的宗旨下,美國語文教學的內容多向社會生活各方面拓展,教材選文以“時文”為主,報紙、雜志及各種單行本都可以作為重要的教學資料,甚至路標、圖表、時間表、新聞欄目等也被選入教材中來。在學習語文知識的同時,了解生活、認識生活、學會生活成為語文教學內容選擇的基本準則。
在新課程改革理念的光照下,新的語文教學應為學生們提供一個溫馨、和諧的人文環境,傾注更多的人文關懷,激發起孩子們的情感渴望,點燃起孩子們的心靈火花,讓語文成為學生們人生成長的維生素;新的語文教學應用全人類文化的神韻去滋潤孩子們的心田,引領他們登堂入室,領略人類文化大廈的恢弘氣勢和神奇美麗,充分享受徜徉人類文化之中的無窮樂趣;新的語文教學,應是師生共度的生命歷程,共創的人生體驗;新的語文教學,應讓學生在瑯瑯書聲中,用心靈去擁抱語言,和作者作心靈的直接對話,在思維和情感的強烈震撼中領會作者偉大的人格、深邃的思想和美好的情操。讓學生在瑯瑯書聲中,感受和再現作品的情思美感,體驗語言的節奏感、音韻感,從而熱愛祖國的語言文字;新的語文教學,應讓學生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體驗到學習的樂趣,并期待終身學習所帶來的快樂。
人教版小學美術教學反思通用11
《牛和鵝》是北師大版語文五年級下冊“角度”單元中的一篇主體課文。課文記敘作者在回家的路上被鵝追趕,后來在金奎叔的幫助下趕走了鵝,再不怕鵝的故事。文章故事性強,是一篇語言生動、童趣十足、又蘊含一定哲理的文章。尤其是描寫“我”被鵝追趕這一部分時,作者將鵝的神氣十足、膽大妄為,以及“我”的狼狽不堪、慌忙逃竄通過對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的細致刻畫,通過對鵝的動作的傳神描寫活靈活現地展現在讀者面前。
最后,告訴我們看待周圍的事物,如果從不同的角度出發就會得到不同的結果。第二課時在處理重點詞句的`引導方面,我抓住“掙脫”“連飛帶跳”“落”等詞語讓讓學生感受鵝的害怕以及“飛快”“提”“握住”等詞語感受金奎叔對鵝的不害怕,并采用多形式的朗讀內化詞語加深體會。另外在設計中能始終圍繞文本思想內涵組織教學,語文人文性特點落實到實處。
人教版小學美術教學反思通用12
孔子說過“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由此可見思考的重要作用了。在教學實踐中,課堂教學是一門藝術,科學、有效的反思可以幫助我們搞好教學工作。思之則活,思活則深,思深則透,思透則新,思新則進。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總結教學的得失與成敗,對整個教學過程進行回顧、分析和審視,才能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識和自我監控的能力,才能不斷豐富自我素養,提升自我發展能力,逐步完善教學藝術,才能更好的教書育人。
即備課階段的反思。從目前的現狀看,主要有兩種不良傾向:一是照搬現成的教案,以他人的思想代替自己的思想,不考慮班級和學生實際情況;二是有些備課時過分依賴多年積累的教學經驗,不注重反思自己的教學過程,憑借原有的經驗設計教學,依然“穿舊鞋走老路”或“穿新鞋走老路”,要克服這些問題,就需要教師備課時先要對過去的經驗進行反思、對新的教育理念進行反思、對學生現在的實際情況進行反思、對現在的教學條件進行反思、對現在的教學手段、教具、學具進行反思,從而使新的教學設計建立在對過去經驗、教訓和現在教育理念、教學條件反思的基礎上。設計教學方案時,可自我提問:“學生已有哪些生活經驗和知識儲備”、“怎樣依據有關理論和學生實際設計易于為學生理解的教學方案”、“學生在接受新知識時會出現哪些情況”、“出現這些情況后如何處理”等,為自己的課堂教學做好準備。教學中的反思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這樣的話,教學中的師生關系就不再是“人、物”關系,而是“我、你”關系;教師不再是特權式人物,而是與學生平起平坐的一員;教學更是老師與學生彼此敞開心扉、相互理解、相互接納的對話過程。在成功的教學過程中,師生應形成一個“學習共同體”,他們都作為平等的一員在參與學習過程,進行心靈的溝通與精神的交融。沒有交往,沒有互動,就不存在或未發生教學。因此,教學中進行反思,即及時、自動地在行動過程中反思。在備課時,盡管教師會預設好各種不同的學習方案,但在實際教學中,還是會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問題,如學生不能按計劃時間回答問題,師生之間、同學之間出現爭議等,這時,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反饋信息,反思“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問題”、“我如何調整教學計劃”和“采取怎樣有效的策略與措施”,從而順著學生的思路組織教學,確保教學過程沿著最佳的'軌道運行,從而使教學高質高效地進行。
提到有效備課,大多數人想到了集體備課的開展、個人備課的完善、教學目標的設、教材考綱的分析、重點難點的突破。而要想使上述內容能夠在備課過程中順利完成,離不開教學反思。美國心理學家波斯納曾提出教師成長的公式:成長=經驗+反思?梢姺此荚诮虒W活動中的重要作用。
有一句話說“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其實對于我們教師來說這種情況同樣存在。自己所接手的學生,最長是教他們三年,短的只有一年。每年的學生不一樣,所發生的教學事件也是各不相同的,所以教師的工作不是說教完一輪從高一到高三就結束了,以后就可以按照上一輪的模式再來,而一種充滿變數的工作。
案例:機體的免疫調節一課課前反思中對學情的反思
免疫是日常生活中經常接觸過的一種生理活動,有時候經常提到對某病產生免疫力了,或者學生親身經歷的注射疫苗等,所以學生對于這一部分知識并不陌生。但是由于在初中的生物課中對免疫的內容只是很少的一點介紹,所以學生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對于機體中的免疫是如何發生的,具體過程是怎么樣的,有哪些器官、組織、細胞參與等問題并不明白,所以在教學過程中重點在于免疫的具體過程。
另外,在以前的教學中學生經常出現的問題有:體液調節、免疫調節的基本過程圖記憶困難;哪些細胞具有特異性識別的作用容易混淆;一些細胞(如T 細胞和效應T細胞)的作用出現錯誤等。這些內容在授課時要重點解決;具^程可以通過學生相互之間復述、自己書寫相互檢查等方法加強記憶理解;對于細胞的作用既要求學生整理總結,同時教師也要進一步強調,并且輔以相關的練習更加鞏固。
常言道“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有備而來方能胸有成竹”,縱觀目前的課程改革,它改的是不適合時代進步的教學模式,而提倡的是有效教學,有效教學的直接目的是以學生為主體的前提下提高課堂效率,那么作為一線老師如何去上好課就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上課對于老師而言是一件事,那么做這件事的“預”和“備”是什么?那就是教學中的一個重要環節——備課,對于教師而言,備好了課,不一定能上好課,但是要想上好課,卻必須要備好課,所以備課對于老師的上課是至關重要的。那么在新形勢下的有效教學中老師應該如何備課就顯得格外引人注意,為適應教育教學改革的步伐和以學生的全面發展為己任,老師們要做到有效備課。
我們的備課是否能在接下來的課堂教學中用到,而不是成了一種華麗的擺設,如果那樣有如寫文章出現“形” 與“神”分家,結果備課和上課成了兩張皮。二是出于個人利益而言,老師的備課要對自己的上課有幫助,怎樣的幫助呢?一致認為是有 利于 老師用較少的時間并高效的完成教學任務;另外,教師有效地備課還有助 于 老師個人的發展,叢自身利益出發,沒有老師不希望自己能更快的獲取高級職稱,所以有效備課是很有助于教師的專業成長和教學水平的迅速提高。三是教師這一行業被賦予“教書育人”這一神圣的光環,“做一名老師不容易,做一名好老師更不容易”,“好老師”不能只圖個人利益而誤人子弟,尤其處于知識時代的教育改革,因課時數少則要求老師要想方設法把知識讓學生快、扎實的掌握,這就要求老師要有效備課,向課堂要效益。以上是在前輩教育工作者的成果基礎上,我略說了個人對有效備課的認識。那么有效備課都要“有效備”哪些內容呢?用我這一年的教學實踐并結合資深專家的經驗來淺談一下。
有效備課主要從這么幾方面入手:教學目標、學生學情、深挖教材、資源準備、框架內容、過程安排、練習準備等,下面我就逐一來說一下我個人對這幾方面的認識及處理情況。
教學目標是規定教與學全過程的綱領,也就是老師如何教和學生如何學的問題。新課改下的課標已經不同于傳統的教學大綱,老師要想做好有效備課就必須先做好教學目標的有效確立,因為教學內容始終是圍繞教學目標來確定的,所以備一節新課老師先熟悉這一節課要上的內容有哪些,然后分析思考通過上這節課學生要達到怎樣的知識目標、技能目標、情感態度目標等,這里的“怎樣”是一個“度”,如若把握不到位很容易造成無效或低效的備課,類似蓋大樓結果卻畫出了一間平房的草圖。此外,目前有些學校老師用的書中有一本叫“三維設計”的,里面每一節 都為 老師準備好了三維目標,雖然如此老師們不能把其上的照抄下來,但老師可以參考此書和教參來規劃自己的教學目標,因為有諸多原因不是所有的老師都能共用相同的教學目標,另外教師通過思考形成有助于自身教學的教學目標不僅利于自身的發展還響應課程改革,何樂而不為呢?
人教版小學美術教學反思通用13
《我們的民族小學》課文描寫了我國西南邊疆一所美麗而充滿歡樂的民族小學,反映了孩子們幸福的學習生活,同時,也體現了祖國各民族之間的友愛和團結。
“民族”這個概念在我們這種沒有少數民族學生的班里,同學們幾乎沒有這種區別。他們的頭腦里一時沒有各民族的不同:穿戴不同,語言不同,民族風情不同。因此,在教學本文這前,我布置學生可以通過上網等渠道查閱相關資料、圖片等。上課伊始,在引入課題之后,我就出示了課后資料袋中的圖片,讓學生仔細觀察圖片上少數民族人民的特點,并念念這些少數民族的名稱,孩子們都非常感興趣,尤其是對于他們的服飾,印象更為深刻。與此同時,我讓孩子們把自己搜集到的有關少數民族的圖片及資料,向同學們作介紹,了解個別少數民族的習俗,讓他們對各少數民族有一定的認識,有了以上的認識,孩子們對“民族小學”有了初步的了解,為隨后開展的.深入理解文本鋪墊了基礎。
學文后我把知識延伸到課外,在立足于課內,打好語言文字的基礎上,把語文知識聯系到學生的生活實際中。學完課文以后,我讓學生來畫畫這所民族小學,同學們都興趣高漲,動起手來了,畫的是各有千秋。我挑選幾幅比較出眾的作品展示給全班的學生,并讓作品的主人脫離課文來向大家介紹一個你所畫的民族小學,使學生真正把課本的知識轉化為自己的東西。接著讓學生結合自己的小學,來說說我們自己的學校。經過小組討論后,同學描繪了自己所在的小學,而且講的十分生動有趣。例如有的同學講到:我們的學校多美啊!紅旗高高迎風飄揚,特別引人注目。色彩艷麗的塑膠操場,是我們玩游戲的樂園。青青的草坪可以讓我們當床一樣睡覺。明亮的教室是我們學習的地方,你聽!教室里傳來了同學們朗朗的讀書聲,大家學得多起勁啊!……講完后,我讓學生課外把自己的學校用自己的話寫下來。這樣主動、自主的學習,給了孩子們一片開放的園地,讓學生用自己的話來講,講自己喜歡的,不僅激發了學生的興趣,也培養了學生的創新精神。也使得課堂上的知識進一步得到了升華。
人教版小學美術教學反思通用14
1、本節課的教案設計,體現了新《課程標準》所提倡的“以學生發展為中心,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的教學理念。突出了三個特點:
(1) 本課能緊緊圍繞“學習目標”,利用教具創設情景,運用唱游的形式,讓學生在玩中學、學中玩、玩中創,充分感受自主與合作的樂趣。
(2)本課所設立的教學步驟,思路清晰,引導學生“看一看,試一試,練一練,幫一幫,評一評”。因為成功與失敗都是收獲,酸甜苦辣都有營養,讓學生在活動中充分展示自我,親自體驗各種活動的感受。
(3)創設情景方法新,心理滿足興趣濃。把故事和體育教材有機結合,構成了新的.教學情景,有利于調動學生用已有的知識在實踐中去體驗的積極性,體現了“快樂體育”的思想。
2、教師在教學設計上,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注重培養學生的自主鍛煉和創新意識。在學習方法上,運用了自主學習方式,通過情景教學,讓學生在活動中掌握技能和拓展能力。在具體教學過程中,注重學生實際能力的培養,把教材和游戲有機結合起來,通過探究性學習和合作學習,促進學生身體素質和運動技能的提高,發展學生個性,培養學生互相學習、團結協作的優良品質和集體主義精神。
3、本著以學生發展為本的現代教育觀,從發展學生身體的基本活動能力,激發學生參與體育健身活動的角度出發,挖掘兒童日常娛樂活動的內容,并將其融入體育教學中,力求使學生在玩中學、玩中練、玩中體驗體育課的情趣所在,所確立的以“小刺猬學本領”為主題的體育主題式情境故事教學實踐課。本課運用情境的形式進行教學,有效地激發了學生對體育課“主動參與,積極創造”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游戲中掌握知識和發展體能。
4、玩中學,學中玩,玩中創,友情天地,共創佳績。
(1)為了突破學生被動接受較具常規傳統的教學模式,教師巧妙地采用小游戲+兒歌+故事的形式,使學生更早地進入角色,然后,教師再根據教學效果進行適當的點綴(提示),使動與靜、張與馳、快與慢有機的結合。小游戲的設計更是體現了師生之間、生生互動、師生互動的良好學習氛圍。教師始終處在學生中間,和學生一起分享快樂。
(2)在實施《前滾翻》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力求目標分層化、組織游戲化、學生個性化,給學生創設一定的空間和時間,讓學生盡情玩耍,享受其中的樂趣。教師盡量激發學生學習的靈感,讓學生有選擇的練習,自我風采展示,學生的自主得到了充分發揮。學生有了求知、求學的欲望,與此同時,教師的教學目的也就達到了。
在今后的體育教育教學中,將有著更多、更好的教學新理念、新方法等著我們去探索、去研究,讓學生們在新《課程標準》的理念中健康地成長。
人教版小學美術教學反思通用15
《小馬過河》是一篇童話故事。故事敘述了小馬為幫媽媽把半口袋麥子馱到對岸磨坊去,兩次來到河邊的不同表現及不同結果,說明了遇到問題要開動腦筋,進行分析,勇于實踐,才能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
為了創設一個和諧的氛圍,讓學生全面自由地發展,我在教學中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營造民主、平等的課堂教學氛圍,使學生能夠在學習過程中主動探究,勇于創新。如:在學完課文后,我讓學生想一想課后的思考題:“過河后的小馬從磨坊回來,會對媽媽說些什么?”聽了我的問題,同學們積極思考,有的說:“小馬從磨坊磨好面跑回家,媽媽幫小馬把面放下來,小馬低著頭很不開心,媽媽摸摸小馬的頭親切的問:‘孩子,你怎么了?’小馬抬起頭委屈地說:‘媽媽,我太笨了,面對一條小河的問題還要回來問媽媽,這樣既耽誤時間,又費很大的力氣。’媽媽聽了小馬的`話后,說:‘孩子,媽媽覺得你今天長大了,很了不起呀!因為你沒有被困難嚇倒,媽媽相信你今后一定是個堅強的孩子。’小馬聽了媽媽的安慰后,覺得很有道理,他又自豪地說:‘媽媽,從今天這件事中,我還懂得了一個道理,做什么事都不能光聽別人說,只有自己親自做過了,才會明白!像R高興地點頭稱贊:‘好孩子,經一塹,長一智,你的收獲可真大呀!’小馬又趕快說:‘媽媽,今后你有什么活,就讓我去做吧,讓我多體會成功的快樂吧!’”這時,我班的另一位同學按捺不住自己的思緒了,索性站起來說:“老師,再來聽聽我的故事吧!薄靶●R馱著磨好的面回到家,一蹦三尺高地對媽媽說:‘媽媽,我回來了,面磨好了!瘚寢尫Q贊說:‘你真是個能干的好孩子!●R這時又忍不住對媽媽說:‘媽媽,今天通過這件事,我明白了無論做什么事都應該親自去試一試,才會找到正確的答案!像R親了親自己的孩子,點點頭。”這位同學一邊說一邊用手比劃著,好像自己就是那匹快樂的小馬。“你的想象力太豐富了,表演得也很不錯。”我情不自禁地贊嘆道,同學們也熱情地鼓起掌來。
在教學工作中,我們不難發現,學生的思維是最沒有束縛的,是最活躍的,是無止境的。他們的腦子里裝滿了許許多多奇異的幻想,我們應該為他們插上想像的翅膀,讓他們在創新的王國,自由地翱翔。
人教版小學美術教學反思通用16
在學校里是不是經常聽到老師們這樣的抱怨: “我都講了幾遍了,你怎么還不明白?”“這種類型的題,咱們不是講過嗎? 怎么還有這么多人錯?”學生的周記:“老師,我上課總是很認真地在聽,可回到家,作業做不出來時爸媽總說我上課沒有認真聽,真冤!”開家長會時,家長的困惑:“老師,我的孩子總是說上課都聽懂了,可為什么作業老是做錯?他在騙我們嗎?”
當我們發現學生作業或練習出錯時,在分析了學生方面的因素后,還應該好好反思自己在教育教學中出現了哪些問題。學生雖然沒有親口向我們訴說,但他們的疑惑就隱藏在交給我們的作業本和練習卷中。下面是本人在備課過程中反思的一些心得。
反思一:你真正理解“備課”的內涵嗎?
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建議》一書中提到了教師如何備課的問題。 他舉例說,一個有三十年教齡的歷史教師上了一節非常出色的課,聽課的教師都完全被吸引住了,就如同自己也變成了學生一樣。 課是怎樣備出來的呢?一個聽課教師問歷史老師:“您用了多少時間來備這節課?不止一個小時吧?” 這位教師這樣回答:“對這節課,我準備了一輩子,而且總的來說,對每一節課,我都是用終生的時間來備課的。不過對這個課題的直接準備或者說現場準備,只用了大約十五分鐘!闭鸷!這才是教育技巧的奧秘所在,這才是真正的備課。 那么該怎樣進行這種準備呢?蘇霍姆林斯基告訴大家:要讀書,每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一些優秀教師的教育技巧不斷提高,正是由于他們持之以恒地讀書,不斷地充實他們知識的海洋,使得他們在課堂上講解教材時能更加游刃有余。 根據蘇霍姆林斯基的論述,我們不難得出這樣的結論:要備好一堂課,教師必須不斷地學習,不斷增加自己的知識儲備,不斷總結反思教學中的得與失,樹立終身學習、終身備課的教育理念。
反思二:你真的備好課了嗎?
教師要上好課,起作用的因素很多,但其中最重要也最基礎的因素是教師要備好課,正如感人的話劇,首先要有感人的劇本;動聽的演唱,首先要有動聽的詞曲。教師沒有備好課是不應該不負責地走上講臺的,正如嚴肅而負責的演員不愿接受質量低下的劇本一樣。但目前有部分教師對備課的重要性認識不足,常常聽到一些關于備課的錯誤言論,現摘錄如下,以供反思。
言行一:“教材簡單,無啥備頭,照書本講,依書本練就行了!边@些人備一節課花半小時都嫌多。有某教案十分精簡:“講例1-3,做習題1-5。”整篇教案不足二十字。更有甚者,書本上劃幾個記號,就算備好課了。
反思:這種人懶得細想,教材雖簡單,但其內涵、外延極其豐富,需要教師引導學生深入挖掘,從而透徹掌握教材。學生從掌握知識到發展智能又是一個飛躍,更需教師對學生點撥、指引和訓練。寫簡案是完不成這些任務的。
言行二:“多買幾本《教案集》,備課照抄就行了!边@種人備課所花時間不多,但筆記詳細、工整、甚是好看。更有甚者,因嫌抄寫麻煩,干脆就拿《教案集》走上講臺。
反思:這種人多的是模仿,少的是能動創造。別人的優秀教案是別人實踐經驗的總結,對于多變的活生生的學生雖具有借鑒作用,但絕不能代替自己的思考去實踐。教學有法,教無定法。教師對教材教法的理解、概念的闡釋、公式的分析、習題的處理,決無定法可言。
言行三:“年年教,年年寫,沒有必要,拿舊教案上課照樣行。”為了應付學校檢查,有的雖然不是舊教案,但僅是一案多本而已(從舊教案上copy)。
反思:這種人依賴舊案、以舊代新,是一種行動上的惰性、思想上的僵化,是不可取的。這種人看不到事物的變化、發展,墨守陳規,必定上不好課,教學質量也就可想而知。
反思三:你能做到備課先備人嗎?
提到備課,很多老師都認為把課準備好就是備好課了。其實不然,如果只是把眼光盯到課上,我相信,所備的課未必是好課。為什么呢?
首先,教材是“死”的。如果只為備課而備課,肯定省事,因為有那么多前人的經驗,找到較好的經驗,拿來用就得了,也用不著自己再去思考,這不省事嗎?但是如果這樣就能達到目的,那還要教師干什么?還談什么教師的專業化?
其次,教學的對象是“活”的.。拿著一個“死”的東西去教一個“活”的人,肯定會把“活”人給教“死”了。學生會成為一臺臺機器,只知道往自己的腦袋里裝東西,最后滿腦子的知識,卻沒有活性,那要這種知識何用呢?
再次,教育者是“人”。教師是一個活生生的個體,如果只是把課當成是知識的載體,只為教而教,那么我們的課堂就會死氣沉沉,我們的心就會麻木,我們的生活就會乏味,我們的人生也就會暗淡。因此,備好課,課其實是其次的,“人”才是首要的。那么,究竟如何先備好“人”呢?
第一,要了解學生的心理年齡特點。不同年齡段、不同學段的學生,有著不同的心理特征,不同的心理需要。比如小學到初中的學習內容變化,往往會使一些初一學生無所適從,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堂上要注意學生學習方式的適應性轉變。
第二,要了解學生的學習準備。包括知識準備及心理準備。所謂知識準備,即當前學生對于該堂課的知識掌握所必備的知識基礎。不要想當然地認為他們應該掌握好了,或者干脆不負責任地說:“掌握不好是他們的事,我只要把這堂課上好就是了!边@樣的上課會游離于學生之外,收效甚微。所謂心理準備,即學生是否已經準備上你的課了。有的老師可能會疑惑:“怎么會不準備上我課呢?難道他還想逃課不成?”其實,有一些學生身在曹營心在漢,這和逃課又有什么分別?如果在上課之前將學生的知識準備及心理準備摸清,顯然會發現很多問題,這不正為上好一堂課開了個好頭嗎?
第三,要了解學生的性格特點和人格特征。不同的學生有著不同的特點,不同的特點在課堂上就會有不同的表現,而在面對個體時,針對不同表現的個體就要施以不同的方式。比如,有的學生特別敏感、內向、不善交流,在班級中屬于“角落”中的學生,那么作為老師,就要多關注他、多鼓勵他、多了解他。
第四,要了解自己。了解自己不僅要了解自己的知識、了解自己的能力,還要了解自己的個性特點,對適合于課堂的要充分發揮,不利于課堂的要盡量控制,比如自己比較情緒化,就要在課前將自己的情緒調到最佳,并時時提醒自己。
反思四:你設計的教學方法和策略科學嗎?
教學策略,一般可以理解為解決某一個實際問題的帶有規律性的教學方法。在數學教學中,教學策略具體體現在:教學中是否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是否能培養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學是否有助于學生學會學習;教學是否對學生的可持續發展起到積極的作用……
例如,有些學生一遇到探究性的作業或練習題就感到無從下手,這和任課老師的教學方法有很大的關系。雖然新教材中特別重視對學生進行探究素質的培養,但有些教師為了趕教學進度,把探究為主的新課上成了講解為主的滿堂灌,整個探究過程中只有教師一人參加,而且也只是口頭上的。對于探究式教學方法不能很好地理解和接受,認為“那不過是讓學生在課堂上玩一玩而已。”不肯認真鉆研新教法,不讓學生在課堂上進行探究的演練,學生沒有得到很好的培養和鍛煉,這方面的素質當然就欠缺了。更可怕的是,當學生作業中出現問題時,把原因都歸結到沒有認真聽講上,“怎么探究我不是講得很清楚嗎?為什么還不會呢?”試想:學生沒有親身體會過真正意義上的“探究”,如何懂得去運用呢?
反思五:備課時你考慮過學生的參與度、交流度、創造度嗎?
1、學生參與度的反思:學生在課堂上主體地位的確定,是以一定的參與度做保證。學生沒有參與,或參與不夠,就算不上“主體”。從這一點上講,表面上熱熱鬧鬧,實際沒有引起多少認知沖突的課不是好課。比如講有理數大小比較時,我把全班學生分為兩個學生一組,一個學生說一個有理數,另一個學生寫一個比它大或小的數。講同類項時,我讓一個學生說出一個單項式,另一個學生說出它的同類項。這些小游戲能使學生充分地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效果很理想。
2.學生交流度的反思:課堂上教師是否創設民主、和諧的學習環境,讓學生感到自己在這個環境里是自主的、融洽的,它能和同學、教師甚至教材進行平等對話,交流彼此的見解和知識,情感和理念,從而實現教學相長。
3.學生創新度的反思:“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學生在課堂上是興高采烈還是冷漠呆滯;是其樂融融還是愁眉苦臉;是積極思考、勇于創新,還是消極參與、喪失信心。這一切應當為我們教師所關注,關注的同時還要求我們用“心”施教,不能做學科體系的傳話筒。
這樣的反思既強化了學習結果,又深化了學習過程;既讓學生“知其然”,又讓學生“知其所以然”;既使數學學習的過程得到優化,又進行了學法總結,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
反思六:你寫教學后記了嗎?
有位教育家說過:“課堂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這是因為教學對象、教學環境和教學經驗總是在不斷變化,教學結果往往和設計的初衷會產生較大分歧,而教學后記能將教學過程中的新問題、教學心得及時記錄下來。教學后記既要記成功之舉,也要記“敗筆之處”;既要記學生的不同見解,又要記教學過程中教師的隨機應變,更要記下改進教學的具體措施。教學后記作為今后改進教學的依據堅持下去,必將不斷提高教師自身教學水平,也更有利于課堂教學質量的提高。
總而言之,新課標把教學反思提高到了教學行為中前所未有的高度,要求教師在每節課后進行教學反思。思之則活,思活則深,思深則透,思透則新,思新則進。如果沒有反思,教師的教學就僅僅是一種重復單調的工作,教師就像工人,學生就像產品,如此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千篇一律地生產出毫無新意的產品。教學反思貴在堅持,重在及時。教師應做到常思常想,常想常新,善于捕捉靈感的火花,勤于動筆,善于動筆,樂于動筆,在教學中反思,在反思中提高。
教學反思,就請從一節一節的備課開始吧!
人教版小學美術教學反思通用17
1.給學生一個“交流的課堂”。
以前的語文課堂,學生只是可憐的傾聽者,談不上和誰去“交流”。我們要還給學生一個“交流”的課堂,實現“文本對話”、“師生交流”和“生生交流”。
2.給學生一個“開放的課堂”。
1、讓孩子去“展示自己”。
“教學不僅僅是一種告訴,更多的是學生的一種體驗、探究和感悟”。
給孩子多大的舞臺,他就能跳出多美的舞蹈。課堂是什么啊?課堂是激情燃燒的動感地帶,是他們求知、創造、展示自我、體驗成功的平臺。是學生健康成長的地方。學生的潛力是無限的,關鍵在于教師是否給了學生足夠大的平臺。孩子的創造力有時簡直是我們難以想象的:一位教師在教學《烏鴉喝水》時,接觸到了兩組形近字,“鳥”和“烏”,“喝”和“渴”。這一直以來都是教學的難點,教師讓孩子們自己思考,竟得出了這樣的'答案: 對于“烏”的理解:“烏”表示黑色;“烏”比“鳥”少一點,是因為烏鴉全身都是黑的,以致于我們看不到它的眼睛了。
對于“喝、渴”的區別,學生這樣說:“喝水”要用口喝,而且必須把嘴張大(形象說明“口”的字形),所以是口字旁;“渴”是因為口渴了特別想喝水,而想喝水并不一定要張大嘴巴,所以是三點水旁。
2、注重實踐,多方面實踐感悟語言。
葉圣陶先生曾說過:教材無非是例子。那么,利用好例子教給學生學習方法之后,接下來的應該是大量的實踐,只有在實踐中,學生的能力才能不斷鞏固、提高;谶@個思想,我經常搜集課外閱讀材料,推薦給學生閱讀。在教學《墨梅》后,引領學生閱讀背誦了《竹石》、《馬》、《青松》等十余首古詩,使學生們了解到了更多有關于借物言志方面古詩,而且無形中又積累了許多古代詩歌。另外,將《安徒生童話》、《唐詩三百首》、《格林童話》等書籍推薦給他們閱讀,使其領悟書中的精妙所在!總之,教師要做一個牧羊人,把可愛的孩子們引領到最肥沃的草地上去盡情享受!教師讓學生通過“說”和“讀”把感情表達出來,課堂在這激烈的情感碰撞中進入高潮。
3、在生活中學語文。
“讓語文走進生活,在生活中學習語文”。一直以來,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在生活中學習語文,使孩子們深切地感受到:語文離他們很近很近。這樣,孩子們便會更加自信、更加主動地去學習!霸谏钪凶R字”的教學實驗就很好的證明了這一點。大街上、電視上、車廂里…… 到處都成了孩子們識字的地方。抓住生活的點點滴滴,眼里有資源,心里有教育,課程資源就無處不在。
人教版小學美術教學反思通用18
這篇課文不僅呈現了王維的曠世之作《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而且通過一個故事的形式來形象地解釋王維的這首詩,融入了作者年少離鄉,適逢重陽,遙想親人的深深情思。文章以膾炙人口的名句“每逢佳節倍思親”為題,透出了濃濃的思鄉之情。
“每逢佳節倍思親”可以說是《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這首詩的'靈魂,在第一課時中,我先以題入手,提問學生:“大家都知道我國有許多傳統節日,你知道哪些傳統節日嗎?”學生很快說出了春節、元宵節、端午節、中秋節等我國傳統的節日。同時讓學生交流了重陽節等佳節的習俗。然后,我說:“我們把一些讓人高興的好的節日稱作‘佳節’”,抓住“佳節”二字,喚起學生對過節時團聚、開心的心理體驗。當學生們談得正開心時,過渡:“看來,大家在過節時都是開開心心的,不過,唐朝有位詩人卻在重陽佳節這天,道出了這樣的感嘆:“每逢佳節倍思親”。緊抓“倍”這個字的理解為“加倍、更加”,初步感受王維無法和家人團聚的遺憾以及對親人深深的思念。這一環節的設計,目的是讓學生產生強烈的學習愿望,通過佳節的快樂與對親人的思念之情形成對比,使學生有隱約的情感體驗,為學生更好地走進文本打下基礎。
對于中年級學生來說,字詞的教學仍不容忽視,所以在第一課時必須先把字詞的教學解決掉。首先,我留給學生充分的時間,根據自學要求進行自由朗讀,初步學習字詞,為讀文掃清障礙。其次,主要是檢查學生自學的效果,通過多種形式的練習,鞏固生字的讀音、認清生字的字形、理解生字的字意,并且教給學生采用不同的方法理解生詞。最后,變換不同的形式讓學生正確流利地讀課文。這樣很好地完成了學習目標:學會生字,理解生詞,讀通課文。
人教版小學美術教學反思通用19
《孔明借箭》是根據我國著名古典歷史小說《三國演義》中有關“草船借箭”的情節改寫的。課文寫了周瑜妒忌諸葛亮的才干,要諸葛亮在十天內造好十萬支箭,以 此陷害他。諸葛亮用妙計向曹操“借箭”,挫敗了周瑜的暗算,表現了諸葛亮有膽有識,才智過人。教學時我深刻領會教材,落實“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新理念。 但在具體的教學實施過程中,往往落實的不盡如人意,現總結得失如下:
一、充分把握文章留白處,感知人物形象
1、我以復習 舊知為突破口,讓學生弄明白了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小說的三要素不外乎:情節、人物、場景。我把重點放在了人物上。先從結尾周瑜的感嘆入手,抓住“神 機妙算”一詞,在學生并不完全理解詞義的情況下,不急于查,而是直接讓學生在全文中去找諸葛亮神機妙算體現在課文的哪些地方,為什么你覺得他這么做很 好。學生踴躍發言,基本能夠把這些句子找到,還說出了自己的理由,課堂氣氛非;钴S。這樣并沒有完,本文人物既然是重點,那么,怎樣才能夠在不偏離中心軸 的前提下挖出人物形象諸葛亮呢,我把諸葛亮知人心放在重要的位置,讓學生通過讀,通過交流知道諸葛亮怎樣識人心的,我把課文的2、3、7、8自然段作為重 點,以讀代講,以學生的自讀自悟為主。
2本課我教學的重點之一放到了人物對話,體會人物內心,感知人物形象:
由于這篇課 文有一個明顯的特點──以對話形式組段。在教學中我提出:“分角色朗讀課文,或表演有關情節,給周瑜和諸葛亮兩人加上他們說話時的動作、語氣、神情。并想 想為什么這樣加?他們在說話時想些什么?”我希望學生可以通過自己的研讀與合作探究交流,體會周瑜的妒才陰險與諸葛亮的機智、胸有成竹。學生在小組內交流 的.時候,議論紛紛,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觀點。此時,課堂的氣氛比較活躍。
3、發散思維,勇于探索
教學中選擇有思維含量的“發散點”是有效進行發散思維訓練的關鍵。
1、情境采訪,深化認識:
如,教師作為《三國周刊》的記者采訪“孔明”:“孔明先生,您在借箭中的表現我佩服不已,請問您在向周瑜立下軍令狀時,怎會有如此把握?”學生會自然地對諸葛亮借箭成功的原因加以總結,并加入自己個性化的理解。
2、作業設計,拓展延伸:
在 課的結束部分,我在引導學生總結了本課無論是諸葛亮的神機妙算、周瑜的妒才陰險,還是魯肅的仁厚守信,曹操的謹慎多疑,我們都是從文章對人物的語言描寫中 體會到這一寫作方法后,總結出:這也是《三國演義》刻畫人物一個很重要的方法。講完時,我布置學生課余時間再讀《三國演義》,把課堂延伸到了課外,讓學生 在文學名著中去學習和積累,拓展語文學習的廣闊天地。
二、整體來說這節課還算順利,我卻從這節課中看到了許多不足。例如:雖然說在我的引 導下,學生認識了周瑜的陰險狡詐、諸葛亮的神機妙算,但這并沒有達到我的要求,我感到學生只是再讓我牽著走,缺少自己的看法,對文本只是盲目的服從,沒有 質疑能力。課堂看起來比較活躍,可是缺少思想的孩子會讓課堂顯得沒有靈魂,所以,在今后的教學中培養學生善思考,會思考是擺在我面前的一大課題。
人教版小學美術教學反思通用20
本節內容是教學畫垂線,在以前教畫垂線的方法比較單一,教師講得“苦”,學生學得“累”學生對圖形的平移和垂直的過程弄不清楚,過去教學只能憑粉筆畫出的靜態圖來講解比較費勁難解,F在教學畫垂線的畫法時,我利用計算機在操作上動態顯示重合、平移、畫線和標上符號整個過程,既直觀又形象,同時學生的視覺被調動起來,學生容易理解和掌握。使學生由被動接受知識轉化為主動學習,積極配合課堂教學,主動參與教學過程,從而提高學習效率,以下是我在教學后的一些個人體會。
一、 聯系學生生活實際,讓學生感受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數學源于生活,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教學中聯系學生生活實際,讓學生在現實情境中了解畫垂線的意義,培養學生 用數學的眼光發現問題,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逐步培養學生良好的數感。
二、 發揮學生主體作用,體驗作圖過程
學習不僅僅是簡單的知識積累,重要的是新舊知識經驗的沖突而引發認識結構重組。教學中我從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出發,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組織探索“畫垂線”的方法。
三、 自主探索,理解“點到直線的距離”的含義。
學生在本節教學中不是簡單的用耳朵聽數學,而是用眼睛觀察數學現象,用身邊的數學現象理解數學知識,同時用數學知識解析身邊的現象.
在接受學生理解“點到直線距離”的.含義時,我深知這個內容是這節課的一個教學關鍵點,所以在講授的過程中,我把直線外一點設為我們學校,直線設為馬路,直線上的點設為馬路上的建筑物,然后讓學生通過觀察屏幕,找一下從那里到學校距離最近,這時我把所有成功的機會,表現自己的機會都給了學生,請學生用尺子到屏幕上量一量,從而發現“從直線外一點到這條直線所畫的線段中,垂線段最短”。學生理解了這個含義后,我再出示剛上課時的跳遠情境圖,接著讓學生運用剛才所學的知識解決問題,學生馬上覺得學有所用。都能準確地測出題目中小明跳遠的距離。再出一個類似的題目讓學生練習。通過知識的鞏固,加深了學生對“點到直線的距離”這個含義的印象。
在教學中,自我感覺有些地方還有待加強,如課堂上鞏固應用安排的少,如能再安排一個開放的練習題拓展學生思維,充分發揮學生的創造潛能,效果會更好些。另外,在講授新課的過程中,我一直都比較注重從正面去教授學生,如果能舉些反例,讓學生從不同角度去學習的話,知識掌握更會更牢固些?傊,整節課從跳遠情境圖引入,到體驗畫垂線過程,再到探索“點到直線的距離”等,圍繞學生的學習展開了活動,使學生們主動快樂地構建數學知識,認識到數學的價值,體會到數學是解決問題的重要工具。
【小學美術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小學美術教學反思05-12
小學美術的教學反思11-13
小學美術教學反思06-13
小學美術教學反思(精選)07-06
【精】小學美術教學反思04-23
【熱門】小學美術教學反思04-10
小學美術教學反思【薦】04-09
小學美術教學反思【精】04-09
小學美術教學反思【推薦】04-10
【熱】小學美術教學反思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