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工作?當然。你用招聘網站求職成功?好像有。用的哪家?忘記了……這就是目前所有招聘網站所面臨的一致性問題。
正因為此,在招聘這個每年45億(艾瑞統計),且年復合增長持續維持在28%的行業中,一直在城頭變化大王旗。昨天還是51JOB、智聯招聘、中華英才三分天下。過幾天,獵聘,趕集,58又迎頭趕上,甚至連趕集網CEO楊浩涌都敢在年初公然發話:“趕集網下一階段的目標是兩年內將在線招聘的營收做到15億,超越前程無憂,徹底改變中國在線招聘行業的市場格局。”
沒過幾天,為眾包帶鹽的人人獵頭,從3W咖啡衍生出的拉勾網先后宣布融資數百萬和和500萬美元,在各自的領域打出一片天空,似乎完全不顧及上市已久的老人家的感受。
這一切似乎都在打破互聯網所謂的7-2-1定律,即行業Top2據70%和20%的市場,其余10%被剩余公司瓜分。
它們錯哪了
大公司未能形成防火墻,新入局者勢如破竹,為何如此?
首先,把招聘做成了廣告,而非服務。從一些在線招聘的上市公司中可以看到,通常其營收結構中,Banner廣告占40-50%比例,下載簡歷占30%比例,RPO即人力資源外包占據了剩余20%左右的空間。由此本應是讓招聘者和應聘者,雙方享受服務的過程,變成了單純了位置買賣,這種用戶體驗上的違和,是每一個人都可以切身感受到的。
其次,產品粘性差,用戶重復訪問度低。招聘在用戶端是一種低頻需求,因此很難形成用戶粘性。在招聘端,是高頻需求,但目前批量賣簡歷和廣告模式,很難將招聘端壟斷,反而是一些降低招聘端成本的產品在大行其道。這一方面Linkedin模式則非常好的完成用戶粘性,這一招聘網站(或類招聘網站)的歷史性任務,將職業社交加入其中,形成了用戶的歷史行為積淀,這一點上,國內做得很苦,這個我們下段再談。
最后,對平臺沒有認同感。所謂物以類聚,但招聘卻未人以群分,對于用戶,無論是趕集還是58,51JOB還是拉勾,抓到耗子才是好貓。這一點上,58和趕集在社會服務階層有所突破,什么保安、前臺、銷售、助理等等,但就這點據趕集網稱已幫助其獲得了每月8000萬的收入。拉勾,則在科技細分上有所作為,一些社交媒體上的營銷宣傳,無論所謂的“極速入職”對于大多用戶是否有用,至少給可以領域人士,留下了TMT工作這里找似乎還不錯的印象。
走出“招聘”二字方為上策
貝塔斯曼亞洲投資基金董事總經理,拉勾網此輪投資人龍宇對筆者談到:“以往的在線招聘公司思路比較舊,招聘就只是招聘,在這個思路的限制下,很難做出新的花樣,很難從在產品的訴求上產生服務的心態。“
“一個真正成功的招聘產品需要的是形成一種亞文化的氛圍。”當然她也不忘為自己投資的產品發聲,她表示投資拉勾就是因為,“發現拉勾在每次招聘活動中用的語言非常吸引人,用自己的方式、產品和新的年輕人對話,是平臺型產品,未來拉勾呈現的形態不是單純的招聘,而是做社區,這里信息是透明的,干貨、互動的、好玩,年輕人職業規劃的成長助力平臺,不單純的是招聘。”
人人獵頭創始人王雨豪,則表示一切Joblisting的招聘模式其實就是廣告行業,在此之上可以在招聘上加一些新鮮血液,譬如“熟人之間相互推薦工作的成功率會更高”,而且用人單位和應聘者之間的信息不對稱,完全可以通過互聯網來彌補。
“按效果付費!”這是王雨豪,和拉勾網創始人馬德龍共同給出的答案,在互聯網界,更像是一種從CPM到CPA進化的過程。另一個共同點,則是二人都在微信上大做文章,拉勾自稱是繼招行后第二家拿到微信公眾平臺開放接口的公司,而人人獵頭也通過“人才通緝令”的微信服務號大做文章。
創新之外,自有苦衷,譬如有報道稱,人人獵頭平臺上的個人獵頭用戶獲得的最高月收入高達4.2萬元,這不是一個很高的數字,如可黏住公眾成了招聘之外,人人獵頭的另一個問題。
至于拉勾,馬德龍則承認,流量是所有招聘網站的痛點,如何拿用戶,還沒有我安全想清楚“需要再想想,先把口碑豎起來再說”。“品牌廣告絕對不做”,馬德龍補充道,“也許未來在你看京東報道的同時,會發現周邊出現了京東也在招人的信息?”
由此可見,在線招聘,依然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