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都希望把優秀的員工留下來,并設法喚起他們的積極性,于是,大家首先就是先確立誰是“優秀員工”,然后,再對優秀員工施以恩惠。
如此一來,“擇優標準”便成為大家熱議的主題。那么,這個“擇優標準”是個真命題嗎?或者說,真的存在這樣的“標準”嗎?無論我們的標準如何得體,其得到的結果卻難盡人意:一是確定的結果并不公平;二是被確立為優秀員工者,卻漸漸地不思進取了。
不如我們先換個話題,中國歷史上的大圣人們,都曾探討過“君子”與“小人”的問題。從孔子開始,司馬相如、蘇軾等大儒都曾評論過此事,但直到今天,也沒有一個讓大家公認的標準答案。然而,這并不耽誤幾千年來,中國人關于“君子”、“小人”評判、使用。
同樣道理,“優秀員工”也難有大家公認的標準,換而言之,探討衡量“優秀員工”的標準,可能只是一個假命題,根本就不存在這種能夠讓人信服的標準。但是,我們要留下優秀員工,或者是鼓勵優秀員工也是假命題嗎?
不如我們再換個話題,大家喜歡員工在哪些方面表現得更優秀呢?
創造力?忠誠度?邏輯性?語言表達能力?還是落落大方的形象氣質?關于這個問題,不難回答吧?咱們做一個假設,大家認定員工們應該在創造力、邏輯性、忠誠度、語言表達能力方面表現得更優秀。
試想如果我們如果采取了以下政策,會有什么樣的效果?
第一,高價招標重大生產、管理課題項目攻關,言出即行。
第二,對公司業務有重大改善者,給予高職位、高待遇。
第三,持有高學歷、高稱職者給予高待遇
第四,善帶高水平徒弟的師傅給予高獎勵。
當這些政策落實后,我們會發現有一股“暗流”在涌動。那些平日創新力很強的人,就會躍躍欲試。只要他們獲得了成功,他們就一定是我們要找的優秀人才。事實上,獎勵的意義還不僅限于此,更重要的是形成了一批批躍躍欲試、前赴后繼的追隨者,他們將隨時成為我們所矚目的優秀人才。
這就是賽馬效應。
事實上,企業所需要的優秀人才也是因地、因時制宜的,而且人才的能力也存在極限,一旦到達個人智力的頂峰,就不再會有所建樹了。所以,這種鼓勵式的人才政策,就可以隨時滿足一切進步的人才所適用,而不必擔心人才流失的問題。至于政策是否能執行到位,那就是另外一個問題了。
“優秀人才”本來也不是一枝獨秀,今日的人才有可能成為明日的庸才,相反,今天的平庸之輩,可能也會成為明天的濟世之才。所以,去確定某個人,某個崗位為關鍵崗位、優秀人才是沒有意義的,而鼓勵人們成為優秀人才卻是問題的關鍵。
能夠看得見、摸得著的東西往往是現代社會判斷是非曲直的重要標準,相反,從眾多現實問題中折射出來的共同特點(觀點),卻由于其摸不著、看不見,往往不被人們所重視。然而,它卻是解決問題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