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春秋戰國時期,中國思想家孔子就提出了“人性”問題,他在《論語?陽貨》中提到:“性相近,習相遠也。”最早提出“人性惡”觀點的是中國法家早期思想家荀子,他認為:“今之人性,饑而欲飽,寒而欲暖,勞而欲休,此人之惰性也。”(《荀子?性惡》)道家老子也認為:“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狂。”(《老子》十二章)儒家亞圣孟子認為“惻隱之心,仁之端也”(《孟子?公孫丑上》),與社會人假設類似。春秋戰國時期有一位思想家告不害提出“性無善惡論”,類似復雜人假設。 近些年來,我國學者在積極介紹西方企業管理“人性假設”思想的同時,也提出了不少新的關于人性的假設,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是H人假設理論。
H人假設理論是由張向前于2004年提出的,該理論認為:首先,人性是善與惡的綜合體,善與惡包括動機、過程和結果;其次,人性善與惡之間可以發生轉化,轉化有時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有時卻可能發生在頃刻之間,管理上除了注意人性的本質內容,也須關注人性轉化;第三,人具備區別于動物的特性,如創新性、能動性、社會性等。一個人發生一個行為,必然有原因與結果,即使有時是無意識的行為,也是在人的潛意識作用下的結果。人性的主要因素有:(1)欲望:人在自己的意愿和能力的前提下,都希望擁有對自己有利的東西,從貶義上講,欲望也可稱之為貪婪。人類的欲望可分為三類:對物等排他性東西的欲望,對知識與健康等非排他性東西的欲望,大公無私是欲望的最高境界。欲望本身并不能說明絕對的善或惡,因為欲望是促進人類勤奮勞作的條件之一。影響欲望的因素有主客觀原因,隨著主客觀環境的變化,人類對欲望的本性在不同層次間發生著變化,在同一層次間程度上也將發生變化。
(2)虛榮:影響人性的第二個主要因素是虛榮,虛榮是一個普遍存在的個性特征,俗話說“愛面子,愛名譽”,虛榮更多地表現為炫耀自己,從而感到快樂。虛榮對人性影響的結果主要有三類:導致人際關系緊張、弄虛作假等惡性結果;使人追求上進,從而贏得別人尊重和好評的良性結果;擺脫虛榮心理,把工作、學習當成生活第一需要的超脫結果。
(3)比較:人都有一種比較的心理,嫉妒源于比較。嫉妒具有:對象指向性,即指向特定對象;臨近性,即比較對象的年齡、文化、地位、空間距離等臨近,一個人可能容忍一位陌生人發跡,卻不能容忍身邊人甚至是好朋友有所作為,乞丐一般不會嫉妒皇帝;隱蔽性,一般不會太直接表現;危害性,即處理不好會對自己、指向對象及社會產生危害。當然,嫉妒也有其正面作用,它可以激發個體的求勝心理,從而促進個體不斷進步;也有利于監視團體公正性,嫉妒可防止領導者過分偏袒某些人。
(4)情感:中國人講究情面,并愿意為之做出某些行為,便類似于此。個體在做出決定時往往考慮情感問題,或者說受情感左右,有時做出正確的決定,有時卻做出錯誤的決定。
(5)其他因素:影響人性善惡的原因還有很多,如權力,權力的來源不一樣,權力在不同人手中產生的作用也不一樣,在同樣人手中權力的大小產生的作用亦不同。同時,人的性格、氣質也會影響管理,本來人的性格與氣質是中性的,但管理中由于搭配不當,或用人時忽視了這些因素,就會產生不一樣的管理結果。歸根結底,管理是對人的管理,對人的管理關鍵是抓住影響人性的最重要因素,這樣對組織或管理者而言,就可能以最小的投入獲得最大的收益。
根據H人假設理論,影響人性的因素主要有欲望、虛榮、嫉妒、情感、權力等。因此,在管理過程中,應針對不同的個體、前述各因素的不同特征來區別對待,關注員工不同的需求,有區別地進行激勵,進而獲得較好的管理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