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上有朋黨之爭,究其原因,皇帝老兒的策劃與導演應該是主要原因,而利益的爭奪則是持久的驅動力。這個好還是不好?
好與不好的評價太絕對,也許說合適與不合適才是最佳的評價。
讓自己的下級與隔級下級不走在一起,然后自己私下間接支持隔級下級,似乎這已經成了一些“有識之士”的馭人之術了——是不是這就叫基于朋黨之爭之下的分而治之?當然,這樣做對的凝聚有著消極的作用,但還是被一些企業的老板、高管,甚至廟堂、持虎符之人使用,說到底這只是一種管理的技術,在一些情況之下,雖然達成了目的,但也損害了整體的“和諧”,呵呵。
用毛老爺子的話來說矛盾是永遠存在的,是矛盾催生了事物的變化。而解決矛盾有諸多的方法與工具,任何一種方法與工具都有兩面性、都存在潛在的風險與副作用,恐怕合適的做法是根據當時當地的具體情況進行選擇,并對風險與副作用進行有效防范。
一個團隊的不同階段,估計其Leader會有不同的管理策略選擇與方法選擇,之所以其會使用分而治之的方法,排除人性的丑惡之外,從純方法論角度看,也許其認為這樣做可以確保自己對團隊的絕對控制、可以確保整個團隊始終以其為核心、可以確保其隨時掌握團隊對立兩派人的任何動態......那對應的情況可能是,團隊除了這個Leader還出現了若干可能危及到其領導地位的人、他們對其的權威形成了挑戰、團隊因此出現了不可控制或者分崩的可能,還有或者是這個Leader個人的專業/業務能力不行而只會玩弄權術,也許還有其它的可能性......
但如果團隊的情形不是上述那幾種情況,或者是Leader用錯了方法會出現什么樣的結果呢?
套用一句戰略課上的老話:目標決定戰略,戰略決定戰術。我在這里提醒所有的Leader切不要忘了戰術還是由目標決定的,不要沉迷于術而忘了目標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