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導語:下面是一個關于企業的績效考核的案例與分析,企業的HR可以從中汲取經驗與知識,歡迎大家閱讀!
案例分析
一企業老板找我們咨詢:公司導入績效考核快半年了,剛開始店經理還很努力,大概2個月后,工作狀態就越來越不好,執行力也變差了,公司下達的政策和要求,總是執行不到位……求助。
調研
這家企業對店經理的主要考核如下:底薪+提成+績效工資
具體操作
底薪較低,提成較高,每月將“底薪+提成”總工資的30%來做績效工資,如: “底薪+提成”=1萬元,就會有3000元拿來做績效工資,然后按占不同比例分解到8個指標上,企業每月對每個指標都會提出相對應的目標,最后根據目標達成率用KPI評分方式進行打分,最高分得100分。但員工幾乎沒有拿到過100分,也就是說員工每個月都會被扣掉幾百元。
這種考核方式屬于傳統的考核方式,員工普遍反感,有多少中小企業都是在這樣考核員工的?答案已經不重要,重要的是這樣考核給企業和員工帶來了什么?看起來是對的,其實掉入了考核的陷阱,這也是很多企業考核失敗的原因:企業和員工不能達成統一的共贏。企業希望考核,員工卻反對考核,最后績效考核宣告失敗。
分析
01、績效考核,錯了嗎?
首先,考核沒有錯,員工最關注考核的工作!關鍵是不能只有考核思維,如果只有考核的思維,企業就像是在打劫員工,原本是員工自己努力創造的收入,卻要被強迫貢獻出一部分歸還企業,長久以往,員工無力反抗,只好消極抵觸或怠工。此時,員工和企業就像是地主和農民的關系,員工怎么可能積極主動去執行好工作?
02、目標與薪酬拉掛鉤,是企業和員工矛盾的開始
這種考核方式,企業每個月都會根據去年同比及市場現狀,定出較高目標讓員工去沖刺,做不到目標,員工的工資就會被扣。因此,企業和員工每月都為了定多少目標而產生大量的矛盾,員工希望目標越低越好,企業希望目標越高越好,這樣的情況下,企業和員工就是敵對的關系,員工怎么可能會對企業有歸屬感?如果利益都不能趨同,何來統一的思維和行為?
03、員工要的是激勵,不是考核
考核本身是不符合人性,考核是企業需要的。何為人性:“員工追求高收入就像企業追求高利潤一樣,員工希望多勞多得,就像企業希望投資了就得有回報是一樣的。”員工要的不是考核,要的是激勵。
如何將考核和激勵融合在一起?需要改變思維,不要再天天盯著員工的問題,而是想著如何讓員工可以拿到更高的收入?如何做到員工收入越高代表著企業的利潤也越高,這樣的高工資才是企業最低的成本,因為員工的潛能被充分挖掘,同時也不怕人才流失,更不怕招不到人。
建議
企業可以有考核指標,但不能只有考核思維。建議正在做“KPI考核”的企業都調整做”KSF薪酬全績效模式“,在每一個考核指標上找到平衡點,在這個平衡點上讓員工充分挖掘自己的潛能和才華,真正多勞多得,員工收入越高老板越開心,因為企業的利潤也越高。
當員工和企業的利益趨同時,思維和行動也就自動實現統一。制度也不怕沒人執行,管理干部會為了自己的利益,主動尋找企業的問題,并建立制度進行有效管控!因為企業效益越好,員工的收入就越高,只有這樣,員工才能可能自動自發。
記。簡T工要的不是考核,要的是激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