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幾年前,我在同濟大學讀研究生,導師丁士昭教授訪問日本回來,說日本建筑公司對于安全非常注意,施工現場有專門的人站在那里確保安全。不過他說,就建筑工地的安全事故發生率來說,日本并也沒好到哪里。后來我到了美國,經?吹降缆飞鲜┕,短短一段施工現場,兩頭各站著一個五大三粗的大漢,啥事也不干,專職負責安全。我沒看到過統計資料,但估計美國的施工安全也不會好到哪里去。這似乎有悖常理。不過想想看,如果干活的人都不注意自身安全的話,別人怎么能"確保"其安全呢?這就如在質量管理上,如果做生產的人不一次做對的話,通過第三方來確保質量成本會很高,也不會真正根除質量問題。
這放在績效管理上也是。以前我在硅谷一家高科技公司工作,有些員工表現不好,績效差不說,團隊合作精神就更差,大老板管不過來,就再雇一個經理來管理。結果可以想象:績效還是沒好到哪里去。還是一句話,如果員工的積極性不高,自己對工作沒有熱情,管理層是沒法"確保"員工績效的。公司官僚機制越來越復雜,就是因為想通過層層管理來"確保"績效。你知道,這就是大企業病,是企業效率低下、失去競爭力的一大根源,是國營企業里領導們“三令五申”另一個版本,解決不了問題。反過來,好員工是不需要管理的;他們需要的是方向、目標,以及資源和支持。如果你必須得管理一個人,那要么是你雇錯了人,要么是你的管理方式值得商榷。上面說的是員工的激勵機制。在系統和流程上也是同樣的道理:如果沒有健全的系統和流程,你也沒法通過管理層的特別注意來確?冃В屍涑掷m高于系統和流程能夠達到的水平。
舉個例子。有個公司的總體按時交貨率為95%左右,這是現有系統和流程能達到的水平。新近好不容易打入一個大客戶,但大客戶的要求是98%的按時交貨率,遲到罰款。為了確保給大客戶的按時交貨率,管理層就只得頻頻介入催貨、救火,重點作戰,整天督促供應商趕工加急。但問題是,一旦注意力轉移,按時交貨率就往下掉,重回95%左右。根本原因呢,是因為系統和流程沒法確保給大客戶更好的服務水平。比如該公司的ERP系統是不管客戶大小,先到先服務,沒法系統給重點客戶優先待遇;短缺時,雖說在分配時優先照顧大客戶,但最終還是哪個客戶吵地兇,哪個客戶拿到料;供應商的按時交貨率也一直在一定水平上,很難系統提高。
這問題很有普遍性,也是很多大企業挑戰:公司的供應鏈基礎設施只有一個,但業務需求不同,供應鏈沒法系統地提供不同的服務水平,例如對簽訂了長期協議的客戶提供最好的服務,對沒有合同關系的服務水平差一點等。在美國,為解決這一問題,有些公司在這幾年投入了很多資源,實施supplychainsegmentation,一些大咨詢公司也在投入很大精力來推進,但效果還有待證明。
既然系統和流程的能力達不到,管理層就得一直盯著,來“確保”績效,但結果只會更糟:員工的資源大都用在重點客戶上,非重點客戶就受影響;時間長了,非重點客戶反彈(每個非重點客戶都是某個部門、某些人的重點客戶,這些人最終會吵起來),又制造出更多的問題,導致對供應鏈的更多人為干涉,消耗更多的資源,讓整個組織更低效,整個組織的績效就更差;績效更差,內外客戶就更不放心,盯得更緊,讓你三天一匯報、五天一總結,花掉你更多的資源,讓供應鏈運營部門更低效。這樣就陷入惡性循環,運營績效越來越差。
這就是為什么運營水平越差的公司,就越需要人為干涉;人為干涉越多,公司的總體運營水平就越低。結果不光是自己的績效做不上去,供應商也跟著受罪。這點局內人沒法體會,供應商則有深刻的體會。比如相比競爭對手,我的老東家的供應鏈運營水平很高,可以說是半導體設備行業的標桿企業,有相對健全的系統和流程。我沒體會,公司的第三方物流/倉儲感觸很深:每次見到他們的老總,他都會念叨,說我老東家倉庫里的貨最少,反倒加急運輸最少;我們競爭對手習慣于“領導重視”,庫存雖然更高,反倒三天兩頭斷料,第三方物流就得忙不迭地趕下一班飛機,寄特快。我的老東家后來并購了一個同行公司,一個有不錯的產品,但供應鏈運營奇差的公司,我深有體會:這個公司的管理層習慣性地埋頭具體業務,"確保"績效,但總體績效之爛,我還真沒見過第二個;蛟S這是為什么他們最終難逃被兼并的命運。
這也解釋了為什么大客戶常常會降低一個公司的盈利水平,尤其是當公司的實際運營水平低于客戶的期望時。如果不從系統、流程的角度出發,提高系統和流程的能力,大客戶往往就是壓垮一個公司的最后一根稻草。我在硅谷十多年間,經?吹揭恍┕⿷唐疵蛉胄袠I巨頭的門檻,但一旦進入后,系統、流程能力不夠,只好從上到下來"確保"績效,公司的運營效率大減,需要雇更多的人,成本大增,沒多久就撐不下去了,最后公司不得不轉手,被大公司并購,或者被競爭對手吃掉。但問題是,大公司的管理其實更低效,這系統、流程的能力與客戶的期望之間的差距不但沒消失,而且變得更大。于是大客戶越來越不滿意,部分業務轉移,供應商的盈利能力越來越差,最后就變成"雞肋",被大公司賤價賣掉。
講個真實的故事。我以前在硅谷有個供應商,就這樣先把自己賣給歐洲巨頭圣戈班,圣戈班扭轉不了局面,達不到盈利目標,就折價賣回給這供應商的創始人;這創始人重新包裝,結果又高價賣給富士康的半導體事業部。幾年過去了,也不知道富士康經營地如何,該不會又折價賣回給創始人了吧。在公司并購上,大公司往往做地就是這樣一馬換二羊、二羊換四兔的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