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進員工績效提升作為人力資源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向來為組織關注有加,然而大家對績效管理的認識卻往往存在“以考代管”、“重個人輕團隊”、“以偏概全”等諸多誤區,其實,要想改進員工的績效,無論采用何種手段,都離不開績效產生的根源——才能,因此,本文將從才能的存在形式、表現狀態及轉化方法三方面來探討才能的界定對于績效管理的啟發意義,并以此為基礎構建績效管理新系統。
解讀才能的三種狀態
“能力”也叫做“才能”,這個詞在日常社會活動中應用很廣泛,比如社交能力、組織能力、執政能力等等,那么到底怎么定義能力呢?綜合來說,能力是人完成某種活動所必備的個性心理特征,是人們表現出來的解決問題的可能性程度,是完成任務或達到目標的必備條件,不管是天賦、技能,還是修養,從整體上來講都屬于能力的范疇。人的能力與其個人績效密不可分,它直接影響活動的效率和效果,是活動順利完成最重要的內在因素。而一個組織要想有效實施績效管理,其最基本的任務就是評價人的才能,以及想方設法創造和諧的組織氛圍,使員工的才能得以最大程度的發揮。
人的才能在社會實踐中可以分為三種存在形態:一是“持有態”,指人本身所具有的才能;二是“表現態”,即人在社會實踐中發揮自身所持有才能的狀況,也可稱之為發揮態;最后是“轉化態”,是指通過人的表現或發揮,把其才能轉化成工作實績的程度。
才能三態論明確界定了才能在不同狀態下的不同表象載體。才能的“持有態”是指人內在的能力素質,以智力和性格作為其表象載體:“表現態”是指人在社會實踐中表現或發揮出來的能力素質,其表象載體是人的行為:“轉化態”是指人發揮出的能力素質所轉化的狀況,工作結果或業績是其表象載體。
才能可以通過心理測評、觀察、比較等手段進行評價,并可通過其轉化成的工作結果或業績進行驗證。
可見,才能三態論從三個不同的層面揭示了人的才能、智力和性格,工作中的行為和工作實績,以及才能評價方法之間的關系,如圖1所示。
績效管理新啟示
一個人的品德,決定了其能力的習得與發揮;能力又決定了他在社會活動中的行為程度;同時品德又決定了人的行為方向和選擇傾向。因此,能力和品德一起,決定著人的行為和工作業績。能力是產生績效的直接動因,而品德則是通過影響能力而最終影響績效的間接因素。一個組織的績效產生于組織中每個崗位的員工,產生于這些員工組成的團隊,因此組織的績效最終受組織中個體(員工)能力發揮與轉化的影響。才能三態論給績效管理會帶來如下啟示:
啟示一:績效管理要從招聘抓起
很多組織只關心企業的直接經濟效益,在這樣的組織中所謂的績效管理就是不擇手段提高員工的個體績效,以達到組織的整體績效目標。
但從才能三態論來看,工作業績僅是才能的轉化狀態,能力的持有態和表現態也需要有效管理和評價。由于才能的持有態、表現態和轉化態是三種遞進關系的整體,因此,若不具備一定的基本能力素質(持有態),是不會有符合組織要求的行為和表現(表現態)的,更不會產生組織所期望的績效(轉化態)的。反過來,要想獲得預期的績效,必須要求員工有符合組織期望的行為和態度;要想員工有良好的行為表現,則必須招聘到具備符合組織工作要求的基本能力和素質的員工。
因此,績效管理應從招聘抓起,應該把那些具備與崗位要求相匹配的能力(包括性格)的人才招進組織,這是產生高績效的根本保證,也是績效管理工作的源頭。
啟示二:績效管理是系統工程
提高績效是每一個組織所追求的目標,目前很多組織都推行績效管理,但究竟什么是績效管理?在實際工作中這仍然是一個很不確切的概念,最大的問題是把績效管理簡單地等同于績效考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