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眼中國娛樂業,能夠16年常青不倒,并且越做越大的民營企業寥寥無幾。上市后的華誼兄弟被冠以中國娛樂第一股,市值穩站100億元的高位,旗下明星100多位,年度票房最高的電影,前三部有兩部出自華誼。
華誼兄弟董事長王中軍常說自己運氣好,趕上好政策、好市場,每走一步還有高人相助。誤打誤撞拍電影遇到馮小剛,沒讓他賠錢并且做到了電影票房老大,半路殺進電視劇來了張紀中等制片大腕,幾年內這個版塊就做到國內數一數二,缺錢時認識了劉二飛、馬云、虞峰這些資本高手,用他們的錢和經驗把華誼兄弟扶上市。每一步都踩得很準,每個階段都有很多高人與華誼合作。也許真有點運氣的成分,但是,做企業絕沒有太多偶然性。
2009年的12月11日,華誼兄弟創業板上市后第41天,華誼56名高管封閉培訓了一整天,從戰略到策略,進行強化和規范,據華誼兄弟電視劇事業部總裁楊善樸回憶,那天的培訓費高達幾十萬元,堪稱國內之最。他們這些剛剛成為公眾公司高管的文藝創作者,不斷被灌輸各種各樣的商業思維,怎樣確立愿景和目標、怎樣做預算、怎樣合規,對于他們和華誼來說,很多內容都是全新挑戰,有些人并沒意識到,這些與藝術不太沾邊的枯燥玩意,日后會成為公司或者他們個人的一種競爭力。
王中軍一直不太認同文化創意型公司就是輕管理的,相反更應該提升管理能力,尤其想做平臺化的公司,這是核心能力中必不可少的。華誼上市的前三年,被王中軍定義為野蠻成長的幾年。這個階段,步子邁得大些,新嘗試多些,逐漸形成華誼獨特的管理構架和運營模式,從融資到導演工作室制、獨立制片人制、電影監制模式、造星模式,甚至合約模式等等,很多出自華誼的做法,都被業內爭相模仿。
以上種種,形成華誼對各界優質資源的吸引力,從人才、資金到劇本、創意,各種資源的乘法效應,推動公司產生高績效、高票房。而這種平臺運營能力越強,資源池的引力效應就越強。所以,王中軍和王中磊兄弟從不介意外界對華誼過于依賴馮小剛的評價,換個角度看,馮小剛也正是華誼的核心競爭力。而實際上,華誼和馮小剛互相依賴,兩者結合能帶來乘法效應,如馮小剛所講,在中國,只有華誼這樣的專業公司,才有能力將他作品的價值放大到極限。
融資:逼出來的突破
電影電視劇是資金高密集型行業,《唐山大地震》雖有六億多元票房,但各種投入也要兩三億元,一部電視劇投資過億元,在當今也屬平常。這個領域表面風光,風險卻很高,有可能一部戲賺得盆滿缽滿,有可能賠得一塌糊涂。拍著拍著沒錢了,或者沒搞好賣不出去,都會血本無歸。誰的融資能力強,誰就發展快,誰的保險系數就高。
華誼兄弟走到今天,得益于資本的推動力、運作能力在業內無人可比。做私募是業內最早的,利用“股權融資+股權回購”方式,從TOM、雅虎、分眾獲得了四億多元資金,從過程和結果來看,王中軍王中磊兄弟的股權不僅沒被稀釋,一度還有所提高。最早做版權抵押貸款,后來無抵押、授信貸款,從銀行得到數億元資金支持,再到創業板上市,一次性融資12億元。
華誼的資本戰略和路線相當完美。
但在王中軍看來,這些所謂的融資創新都是被逼的,不融資貸款就達不到這么大的規模。“我們這批人都是白手起家,我跟中磊創業能有幾個錢,幾年前拍了那么多戲,沒錢非常難。”王中軍說。缺錢找錢,是做企業人的本能,在華誼卻有點無心插柳的味道。最早融資的時候,王中軍都不知道什么叫私募,之后與馬云、江南春、虞峰這些資本運作高手合作,王中軍的資本運作思路和手法也愈發嫻熟。
華誼上市前的多次成功融資和細節操作我們不做過多描述,歸結起來,有幾條理念很關鍵。一是敢于嘗試新東西,思變求變,“股權融資+股權回購”在西方較為普遍,但在國內,特別是電影業還沒人嘗試過,王中軍王中磊兄弟,敢開這個先河,并且一開始就和國內頂尖企業或投資人合作。版權抵押貸款更是如此;二是學習消化能力強,短時間內,從不懂到在行,快速讓自己規范起來,這是王中軍兩兄弟的過人之處;三是商業直覺很準,王中軍知道有錢以后,怎么用才能讓資本更好地增值;最后是做事為人厚道,國內企業界有很多大腕都是王中軍的好友,是那種不用看合同內容就能簽字的交情。“別看王中軍眼睛不大,但他的眼光在我們娛樂圈里太少有了。他的魄力和膽識也是少有的。”楊善樸發出由衷的敬佩。
構架:獨立制片人模式
2010年11月29日,華誼兄弟發布公告,稱2011年將推出17部電視劇,總劇集在700集左右,投資5億元。不久前,楊善樸剛剛完成這17部戲的財務預算。這個目標如果達成的話,華誼將成為國內電視劇業當之無愧的老大。短短幾年時間,曾經很多人勸王中軍不要碰的電視劇業務,迅速成長到與華誼電影收入比肩。這完全得益于從導演工作室演化而來的電視劇獨立制片人模式,管理構架帶來了效益遞增。
加入華誼之前,楊善樸是金澤工作室創始人,
華誼的高績效模式
發布時間:2017-03-28編輯:weian123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