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都可以從事人力資源管理工作”,似乎頗有道理,雖然術業應有專攻,然而,人力資源管理工作卻似不適用。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深究起來,應有些遠源,人力資源管理專業的身份本就是復雜,眾所紛紜,在迷霧中很難有一絲光線穿透。
在中國,上世紀80年代初改革開放之風瞬間吹遍大江南北,鄉鎮企業如雨后春筍;80年代末承包責任制上了桌面,到處是承包,國有企業依然是國有企業,大集體永遠改變不成全民所有制,但三角債問題卻日益突出;90年代初社會主義市埸經濟地位的確立,標志著計劃經濟將成為歷史,但在過度中“股份制”登上了各大報刊的顯眼位置,到處是轉制,當時相當簡單,工廠的主人進行湊份子,從而廠長變成了總經理,臺面上的電話不動,手中多了個大哥大,腰中掛了個BB機,這就是身份象征,為了搞活搞大,上規模是主要的,于是拉郎配獨角大戲便開始了,“工廠”變成了“公司”相繼變成了“集團”,董事長、總經理滿天飛,一張名片上印的字密密麻麻,用放大鏡方能找到一些蛛絲馬跡,這就是現實,這就是改革,改革就必須有犧牲,工廠的主人相繼下崗,路邊多了些擺攤的,街上多了點蹬三輪的,雖然滿心不情愿,然而為了鼻子下面的那個東西,不得不低下昂貴的頭。
寫了幾百個字主要是希望透過文字找到那一點可憐的論點,筆者通過陳述自己的經歷和對過去事實的思考,在80和90年代的中國工廠大都還是服從于行政指揮棒,若問誰是資源?那就只有物質。
只有官員才是能力,只有官員才是資源,因為他們能活動,透過權力登上平民僅可望之巔,運用手中的行政大旗打倒一大片。工廠的辦公室人員只需要喝杯茶,讀讀報,一天天的日子過得逍遙自在,今天看來,卻覺是在浪費生命,然而被同化后的人已是非常麻木。不需要技術,只需關系,筆者還記得一位八級工老師傅常說:“年輕是個寶,文憑不可少,關系最重要”。一語中的,有了關系,說你行你就行,說你不行行也不行,在這種氛圍里,人們都去鉆營,送禮也便成了逢年過節街頭靚麗的一道風景。
我們可想而知,是誰主宰了工人的命運?是權力還是能力?一名高級工程師(在80年代因是評職稱很少有高級的)因脾氣暴燥、耿直,一次得罪了廠長,一直被踩在腳下,先是去設備科管臺帳,再轉去管模具臺帳,后來就是去燒鍋爐,最后(90年代初)第一個下崗,下崗后,痛不欲生,總要吃飯啊,于是便在街頭找了一間鋪面,開了個加工作坊,現在已是資產上億的大型壓鑄成型廠了,每每都是高朋滿座。
去年春節回家,受邀去參觀了一下,現代化的廠房,尤其是尊重人才的做法令筆者難以忘懷,每年逢節日都去為員工送禮,他說:“員工是我的工廠立廠之本,沒有人才就沒我的今天,錢是員工為我賺的,我找不到任何理由,不讓大家持股”。因而,多人富裕起來,員工也愿為其工作,與其說為老板工作,還不說是為自己工作。話是樸實的,然而,卻蘊含著他多年的思考,這種表述是實踐后真實所得,如何轉化成一條條措施,就難了。
從“人秘”到“行政人事”再到“人力資源”,這不僅是字面的變化,而是從“關系”到“權力”再到“人性化管理”理念的轉變。
人性化管理是大家公認的理念,這僅是框架。作為人力資源部門如何更好地執行這一理念呢?人力資源管理的內容到底是什么?它與什么有關?
大凡HR均能說出“選用育留”,再繼而就是“模塊”,背出些定義,每個人都能說出自己的“理論與實踐”。
實踐如何真正能指導實踐?上周末,到惠州購書中心和文彩書城去選書,在管理類書籍書架,期望選幾本有關人力資源管理操作類的書籍學習,翻了不下三十本書,多是理論出身,在寫到實踐時卻不深入,舉出的案例一點即過,味同嚼臘,失望至極。
管理有層次,人力資源管理亦不可能例外,人力資源管理可從企業戰略(STRATEGY)、企業管理(MANAGE)、操作(OPERATE)層面來分,從職位上可以從總監(DIRECTOR)、經理(MANAGER)、文員(CLERK)。每個層次的職位職責不同,側重點不同決定了操作細節是有區別的,然而區別是什么呢?
舉例來講,績效管理體系的建立,建立什么樣的績效管理體系?取決于企業的經營理論,對經營理論的把握和制定績效管理的目標是人力資源總監的職責,績效管理的流程梳理是人力資源經理的職責,管理辦法如表格的開發是文員的職責。
對應三個層次的職位職責又有不同的操作細節,這需要高度濃縮和提煉,將盡所能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