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以前,HR是HR,BP(Business Partner,即業務伙伴)是BP。
那時HR基本不需要上趕著去幫業務部門做事兒,業務部門也沒那么多事情需要HR出手,F在流行的COE(領域專家)、BP、SSC(內部標準服務)“三駕馬車”統統都不是本土制造。
可是,中國企業發展真的太快了,難怪連做HR的老外都驚呼在他們那里流行了幾十年的理念和工具,短短幾年就被中國HR模仿的淋漓盡致,什么人力資源外包,什么跨界管理……不但如此,聰明的中國人還偶有創新,比如“Glocal(全球本土化)”一詞,既完美展示了HR的創造性,又巧妙傳遞了他們在這方面的野心。
所以,BP不火都沒道理。
說到這里,HRBP到底怎么搞呢?挑戰是什么?
在紐交所上市的汽車之家,兩年前開始正式推廣HRBP。在汽車之家人力資源總監杜宏看來,他們不是最早開始這項目的,但也不晚。
事實上,早在2009年杜宏就有過一次HRBP的嘗試,但并不成功。那時杜宏更多是用HR經理兼職“聯絡人”的模式去嘗試,當時只有一位相對更關注業務的專職“聯絡人”在做BP。但這名“聯絡人”之前的工作經驗更偏業務端,和HR團隊的連接反倒弱一些。
反思當時的情況,杜宏認為不成功原因是公司業務多元化,文化差異性也比較大。加之當時做BP的決心并不大,多少有些謹慎,所以后來漸漸擱淺。
2012年,“汽車之家”與盛拓傳媒正式拆分,變身兩家獨立的公司。拆分后,業務比較單一,企業文化也較單純,杜宏認為時機已到,決定正式啟動新BP模式。
“那時BP模式在互聯網行業已成熱潮,但在每個公司的實踐差異巨大。我和不同的HR聊,也聽取了很多人、企業的做法,總結出我們的特點。”
目前BP模式在互聯網企業落地的差異性很大。BP很大程度上替代了傳統HR的工作模式,在一些按事業群(部)劃分的大企業里,一個BP就是一個小型人力資源部,BP會成為HR的主導力量。
然而在更多的中小型企業里,BP還只是支持輔助作用,也有一些企業的BP人員,雖然掛著BP的頭銜,卻可能是資歷并不深的從業人員,做的是過于事務性支持工作,缺乏專業厚度。
這是BP的兩種極端,杜宏的期望值和以上兩種情況都有不同,他希望BP和HR團隊都比較強,BP團隊獨立有觀點,而HR團隊能夠從背后給予較強支持。
杜宏和他的團隊最近兩年一直都在努力做轉型,在他看來,業務部門就是HR的客戶,“我們一直都在進步,但還沒達到理想狀態。”
從這兩年的實踐來看,你覺得HRBP最大的挑戰是什么?
對于我們來說,HRBP有兩大挑戰:
一是合適的人選不容易尋找。BP模式在市場上已經很火了,但有BP經驗的人才魚龍混雜,加之原企業的規模、業務模式、文化不同,招募來的新人需要更長時間磨合。
第二,業務部門對HR如何提供服務這件事,在認識方面的差異性也很大。BP能完全發揮作用需要兩個關鍵因素:一是業務部門認同BP模式;二是業務部門能夠提出清晰的需求。
BP是滿足業務部門個性化需要的,而HR團隊是滿足共性化需求的。個性化需求很大程度取決于業務人員提出的需求是否準確合理,這對業務部門的認知提出了要求。
事實上,這個問題存在于大部分企業——HR與業務部門的認知并非總能做到完全匹配,會有個別業務部門的觀念停留在“HR只是提供支持和職能服務的”,他們不希望HR插手業務方面的工作。
BP對人的素質要求很高,那么什么樣的BP才算好BP?
我個人認為適合我們的BP候選人,一種是在相對成熟的較大規模公司經歷或學習過成熟的HRBP模式,并且親自參與過一些BP項目的熟手。另一種是在規模200-1000人的中型企業做過HR團隊的管理,并在某些模塊有一定專長的角色。
但是這兩種人才相對都比較稀缺,不太容易找到,即使找到也就會貴一些。
如何解決在與業務部門合作中的挑戰?
一是加強溝通,和業務部門耐心解釋HR能為業務部門帶來哪些幫助,HR扮演怎樣的角色,要求業務部門開會時要有HRBP參加。在這方面業務部門還是比較認可的,愿意讓HR參加自己的會議并讓他們提出管理建議。
其次在一些共性項目中,HR做更符合公司業務發展大局的設計。而設計落地的過程中,BP要主動幫助業務找需求,同時COE也積極參加,類似咨詢公司幫企業做咨詢。
這也需要HR在公司有較強勢的地位或話語權吧?
對話平等和互相換位思考是前提,HR能夠被正確理解也很重要,而不是誰要強勢或者地位。非常幸運的是,在汽車之家對HR很重視,公司的文化也是倡導誰正確聽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