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京劇的起源與發展
京劇,曾稱平劇,中國五大戲曲劇種之一,腔調以西皮、二黃為主,用胡琴和鑼鼓等伴奏,被視為中國國粹,中國戲曲三鼎甲“榜首”。京劇的起源與發展是什么?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京劇的起源與發展
徽劇是京劇的前身。清代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起,原在南方演出的三慶、四喜、春臺、和春, 四大徽班陸續進入北京,他們與來自湖北的漢調藝人合作,同時又接受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劇目、曲調和表演方法,吸收了一些地方民間曲調,通過不斷的交流、融合,最終形成京劇。京劇形成后在清朝宮廷內開始快速發展,直至民國得到空前的繁榮。
十八世紀末、十九世紀初這一歷史時期,“昆曲”占領著北京的戲曲舞臺。后來昆曲被封建統治者召進了宮廷,為了迎合統治者的口味,昆曲不斷地加工、修改,逐漸失去了原有的民間特色,脫離了廣大人民群眾,于是它在民間的地位就漸漸衰落下來。此時,由“弋陽腔”逐漸豐富、衍變而來的“京調”開始風行。
“弋陽腔”也叫“高腔”,誕生于江西弋陽一帶,長期在民間流傳,有深厚的群眾基礎。它在流動演出中,不斷地從各地戲曲中吸收營養、掘取精華。明末清初,“弋陽腔”流傳到北京后,與北京的語言相結合,逐漸豐富、衍變,就形成了“京腔”。
逐漸的,“京腔”在北京稱盛,蓋過了“昆曲”的風頭。“京腔”演員一天比一天多起來,而不少“昆曲”演員也改演“京腔”戲。這一時期,“京腔”也著實輝煌了一段時日。
清朝庚戌年(公元一七九零年)九月二十一日是乾隆皇帝的八旬“萬壽”。全國各省有名的戲班,都被召進北京演戲慶壽。首先,“安慶徽”戲班的名旦高郎亭應命率 “三慶班”入京祝壽,隨后,“四喜”、“春臺”、“和春”也接踵而來。這是徽戲第一次登上北京的戲曲舞臺。當時,被統稱為“四大徽班”。
“四大徽班”為乾隆皇帝的八旬“萬壽”的慶典演出結束后,沒有南返,留在了北京。從當年的十月中旬起,他們就轉入民間戲曲舞臺獻藝了。
“徽戲”起源于安徽省安慶市一帶,所以,又被稱為“安慶徽”。它是個歷史悠久的地方戲,聲腔以〔二黃調〕為主,以〔昆腔〕、〔徽調〕、〔吹腔〕、〔四平調〕為輔,十分豐富。“徽戲”的劇目題材廣泛、情節動人,戲曲語言通俗易懂,在民間演出很受廣大群眾歡迎。
“四大徽班”能同時走紅于北京,原因在于,他們雖然同是“徽戲”,卻各具特色。“三慶班”擅長演有頭有尾的整本大套的戲;“四喜班”擅長演以“昆腔”見長的劇目;“春臺班”的演員以青少年為主,觀眾長久看中老年的戲,乍看童伶戲,頓覺耳目一新;“和春班”的演員大多精于翻撲跌打,擅長武戲,而當時北京戲曲舞臺上武打場面很少,自然感到新奇矚目。
“徽戲班”的挑梁演員程長庚和“漢戲班”的著名演員余三勝,為了生計,北上至京,分別加入了當時在北京的“三慶班”和“春臺班”。北京唱念俱佳的“票友”張二奎“下海”后,從“和春班”,又加入了“四喜班”。他們的演出,受到廣大群眾的熱烈歡迎。他們憑借自己精湛的唱念功力和淵博的藝術才能,在“京調”的基礎上,廣泛吸收各種地方戲曲“聲腔”、“表演”之精華,融會貫通,納為己用。他們保留了“徽戲”的激昂,“漢戲”的委婉,吸取了“昆曲”的小巷,隨時可以聽到對“四大徽班”的贊揚之聲。“徽戲”的名聲,一天比一天大,北京城的大戲園幾乎都被“徽戲班”占領。
清嘉慶、道光年間,“漢戲”也流傳到北京。“漢戲”舊稱“楚調”,也叫“漢調”,聲腔以〔西皮〕為主,以〔二黃〕為輔。陜西梆子傳入鄂西北衍變為“襄陽腔”,后又經過當地藝人的融匯,才演變為 “漢戲”的〔西皮〕。湖北黃陂、黃崗的“二黃腔”經過不斷改進發展,才衍變為“漢戲”的〔二黃〕。
“漢戲”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它早期就經常同徽戲相互影響。“漢戲”進京的時候,北京的舞臺上正被聲勢浩大的“徽戲”所占領。“漢戲”若單獨成立班社,實難與“徽戲”匹敵。所以“漢戲”進京后,很自然地加入了“徽戲班”,形成了“徽”、“漢”合班的演出方式。這就為“京劇”的形成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徽”、“漢”兩個劇種合作演出近三十年,相互借鑒、不斷改進,再加上受北京語言的影響,聲腔逐漸發生了不小的變化,當時人們把這種發生變化后的唱腔稱之為“京調”。可以說京劇是徽漢兩個劇種在北京融合后的產物。
京劇有很大的國際影響,它是中國戲曲藝術的精粹。它不是土生土長在北京的地方劇種,而是在“徽戲”、“漢戲”的基礎上,吸收“昆曲”、“梆子”、“弋腔”和諸多地方小調的精髓,又根據北京的語言特點,加以融化、衍變而成的“國劇”。
拓展閱讀
京劇臉譜
分類
紅臉含有褒義,代表忠勇;黑臉為中性,代表猛智;藍臉和綠臉也為中性,代表草莽英雄;黃臉和白臉含貶義,代表兇詐兇惡;金臉和銀臉是神秘,代表神妖。
色畫方法
京劇臉譜的色畫方法,基本上分為三類:揉臉、抹臉、勾臉。臉譜最初的作用,只是夸大劇中角色的五官部位和面部的紋理,用夸張的手法表現劇中人的性格、心理和生理上的特征,以此來為整個戲劇的情節服務,可是發展到后來,臉譜由簡到繁、由粗到細、由表及里、由淺到深,本身就逐漸成為一種具有民族特色的、以人的面部為表現手段的圖案藝術了
代表劇目
京劇繼承了皮簧戲的藝術成就及其豐富的劇目。不但有二簧、西皮、吹腔、四平調、撥子等屬于二簧系統的劇目。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經過戲曲工作者和廣大戲曲演員相互合作,共同進行整理修改,其中優秀的劇目作為民族文化藝術遺產列入中國新文化藝術林苑而被保留下來,繼續在舞臺上廣泛流傳。這類劇目據估計大約有200 余出,例如《宇宙鋒》《玉堂春》《長坂坡》《群英會》《打漁殺家》《五人義》《挑滑車》《打金枝》《拾玉鐲》《三擊掌》《六月雪》《四進士》《搜孤救孤》《秦香蓮》《打嚴嵩》《擋馬》《金玉奴》《樊江關》《野豬林》《八大錘》《空城計》《霸王別姬》《智取威虎山》等,其題材和表現形式是多種多樣的,有文戲、武戲、唱功戲、做功戲、對兒戲、群戲、折子戲、本戲等。各種形式的劇目,統稱為傳統戲。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京劇舞臺藝術在文學、表演、音樂、唱腔、鑼鼓、化妝、臉譜等各個方面,通過無數藝人的長期舞臺實踐,構成了一套互相制約、相得益彰的格律化和規范化的程式。它作為創造舞臺形象的藝術手段是十分豐富的,而用法又是十分嚴格的。不能駕馭這些程式,就無法完成京劇舞臺藝術的創造。由于京劇在形成之初,便進入了宮廷,使它的發育成長不同于地方劇種。要求它所要表現的生活領域更寬,所要塑造的人物類型更多,對它的技藝的全面性、完整性也要求得更嚴,對它創造舞臺形象的美學要求也更高。當然,同時也相應地使它的民間鄉土氣息減弱,純樸、粗獷的風格特色相對淡薄。因而,它的表演藝術更趨于虛實結合的表現手法,最大限度地超脫了舞臺空間和時間的限制,以達到“以形傳神,形神兼備”的藝術境界。表演上要求精致細膩,處處入戲;唱腔上要求悠揚委婉,聲情并茂;武戲則不以火爆勇猛取勝,而以“武戲文唱”見佳。
保護措施
2006年5月,京劇被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0年,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名冊)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2021年12月15日,京劇入選吉林省第五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屬于“傳統戲劇”類項目。
社會影響
1919—1935年梅蘭芳的海外京劇演出消除了當時西方對中國戲劇甚至中國人的偏見,促進了中國京劇在海外的傳播,增進了東西方文化交流。中國京劇這一東方藝術瑰寶在世界戲劇舞臺上大放光彩。
新中國成立后,京劇的對外交流主要是由文化部和外交部組織的,京劇成為國家的文化使者。
中國派遣京劇團赴世界各地訪問演出,其中梅蘭芳先后于1952年、1957年和1960年赴蘇聯訪問,1956年第三次訪問日本,為中國傳統文化在海外贏得了巨大榮譽。他的高超表演不僅讓世界對中國的“國粹”京劇刮目相看,還對日本、歐美的戲劇及電影藝術產生了深遠影響,戲劇大師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和布萊希特在他們的創作中,都汲取了梅蘭芳表演藝術的精華。
2018年,第十四屆“和平杯”中國京劇票友邀請賽舉辦,內地和香港、臺灣以及美國、加拿大、德國、法國、新西蘭、澳大利亞6個國家的2000余名票友經過分區選拔和推薦報名參賽,254名票友進入復賽,最后產生了102名優秀選手。
【京劇的起源與發展】相關文章:
昆曲的起源與發展03-26
舞蹈的起源與發展09-22
街舞的起源與發展03-20
美甲起源與發展03-27
泰拳起源發展歷程11-15
街舞的起源與發展簡介03-02
鼎盛期的京劇發展03-12
京劇發展鼎盛期03-22
迪斯科起源及它的發展歷程03-18
高爾夫球的起源與發展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