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中國幾大戲劇種類
戲劇,指以語言、動作、舞蹈、音樂、木偶等形式達到敘事目的的舞臺表演藝術的總稱。那么中國有幾大戲劇種類你知道嗎?下面是小編為你整理的中國幾大劇種,別忘了收藏哦!
豫劇
起源于中原(河南),是中國五大戲曲劇種之一 ,中國第一大地方劇種。近幾年,豫劇跟隨河南衛視,河南豫劇院,臺灣豫劇團等演出團體走過了世界諸多國家,如到澳大利亞、意大利、法國、加拿大、委內瑞拉、新西蘭、德國、英國、美國、泰國、巴基斯坦等國家演出,被西方人稱贊是“東方詠嘆調”,“中國歌劇”等
越劇
中國五大戲曲劇種之一,全國第二大劇種。越劇長于抒情,以唱為主,聲音優美動聽,表演真切動人,唯美典雅,極具江南靈秀之氣;多以“才子佳人”題材的戲為主,藝術流派紛呈。1954年的日內瓦會議上,在周恩來的指示下,新中國第一部彩色戲曲電影《梁山伯與祝英臺》被用來招待外賓,獲得了廣泛的贊譽。是影響最廣的地方劇種。2006年5月20日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漢劇
中國漢族戲曲劇種、湖北省地方戲曲劇種之一。俗稱“二黃”,又有“楚劇”、“漢調”兩種叫法。它為湖北主要的戲曲劇種。
是發源于中國河南省的一個戲曲劇種,中國五大劇種之一,居中國各地域戲曲之首。豫劇以唱腔鏗鏘大氣、抑揚有度、行腔酣暢、吐字清晰、韻味醇美、生動活潑、有血有肉、善于表達人物內心情感著稱,憑借其高度的藝術性而廣受各界人士歡迎。因其音樂伴奏用棗木梆子打拍,故早期得名河南梆子。豫劇是在繼承河南梆子的基礎上,通過不斷改革和創新發展起來的。
粵劇
又稱“大戲”或者“廣東大戲”,粵劇是融匯明清以來流入廣東的海鹽、弋陽、昆山、梆子等諸腔并吸收珠江三角洲的民間音樂所形成的以梆子(京劇稱西皮)、二黃為主的我國南方一大劇種;泟∶杏2006年5月20日公布的第一批518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之內。2009年9月30日,粵劇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肯定,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黃梅戲
舊稱黃梅調或采茶戲,與京劇、越劇、評劇、豫劇并稱中國五大劇種,漢族戲曲之一。黃梅戲唱腔淳樸流暢,以明快抒情見長,具有豐富的表現力;黃梅戲的表演質樸細致,以真實活潑著稱。一曲《天仙配》讓黃梅戲流行于大江南北,在海外亦有較高聲譽。2006年5月20日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秦腔
中國最古老的戲劇之一,起于西周,成熟于秦。秦腔又稱亂彈,流行于我國西北的陜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等地,其中以寶雞的西府秦腔口音最為古老,保留了較多古老發音。2006年5月20日,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晉劇
漢族地方戲曲,山西四大梆子劇種之一,又名山西梆子。因產生于山西中部,故又稱中路梆子,也稱為“中戲”,外省稱之為山西路梆子,主要流行于山西中、北部及陜西、內蒙古和河北的部分地區。
川劇
是中國漢族戲曲劇種之一,流行于四川東中部、重慶及貴州、云南部分地區。川劇臉譜,是川劇表演藝術中重要的組成部分,是歷代川劇藝人共同創造并傳承下來的藝術瑰寶。川劇由昆曲、高腔、胡琴、彈戲、燈調五種聲腔組成。2006年5月20日,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評劇
是流傳于中國北方的一個戲曲劇種,全國五大戲曲劇種之一。清末在河北灤縣一帶的小曲“對口蓮花落”基礎上形成,先是在河北農村流行,后進入唐山。20世紀30年代以后,評劇表演在京劇、河北梆子等劇種影響下日趨成熟,出現了李金順、劉翠霞、白玉霜、喜彩蓮、愛蓮君等流派,F在評劇仍在華北、東北一帶流行。
拓展閱讀:木偶戲的戲劇種類
木偶藝術精美絕倫,令人嘆為觀止。除了藝人的精彩表演外,完美的偶人造型藝術和操作裝備也是吸引廣大觀眾的一個重要方面。造型藝術重在木偶的雕刻和設計,就一般情況而言,提線木偶造型較高,多在2.2尺左右。關鍵部位均綴以提線,最多可達三十多條,至少也有十余條,如進行特技表演還須根據需要增加若干輔助提線。木偶人表演各種舞蹈身段及武打技藝的水準,完全取決于藝人的操作技巧,這是提線木偶表演藝術水平高低的關鍵。杖頭木偶高于提線木偶,一般偶高3尺左右,裝有三條操作線,兩條牽動雙手,一條支配頭部與身軀表演。布袋木偶造型最小,僅有7寸左右,靠藝人兩手托舉表演,操作技藝特別,不同于提線和杖頭木偶。根據木偶的結構和演員操縱方式等方面的差異,又可分為不同的種類。
托棍木偶又稱杖頭木偶,在木偶頭部及雙手部位各裝操縱桿,頭部為主桿,雙手為側桿,演員操縱時左手持主桿,右手持側桿,舉起木偶操縱其動作。手套木偶,又稱掌中木偶、布袋戲等,偶人身高0.27米或0.40米,頭部中空,頸下縫合布內袋連綴四肢,外著服裝,演員的手掌伸入布內袋作為偶人軀干,五指分別撐起頭部及左右臂,相互協調操縱偶人作各種動作,偶人雙腳可用另一手撥動,或任其自然擺動。
杖頭木偶遍布中國大地的南北東西。各地木偶高差很大,從8寸至人高不等。杖頭木偶由表演者操縱一根命桿(與頭相連)和兩根手桿(與手相連)進行表演,有的為三根桿或“托偶”,依手桿位置有內、外操縱之分。頭以木雕,內藏機關,使嘴、眼可動;命桿為木、竹制,各派長、短不同,手桿與手、肘相接。“內操縱”者多演傳統戲曲劇目,寬袍大袖,便于表演戲曲程式,動作靈活,栩栩如生!巴獠倏v”多彎把式命桿,負擔減輕,表現力增加;紙制偶頭轉向靈巧,便于控制,機關多樣,動作豐富;因手桿在外,身體塑形自由,整體感增強,突破了傳統造型的局限,更合人物與時代需要;手的材料不斷更新(木-塑料-樹脂),手桿逐漸由鋼絲替代,“打腳”也出現了“橫飛燕”、“大跳”等舞蹈動作。這對劇目的開拓、表演的發展、觀眾的發掘,意義重大。時至今日,杖頭木偶聲勢依然。
提線木偶又稱線偶或線戲,也叫懸絲木偶。古稱“懸絲傀儡”,由偶頭、籠腹、四肢、提線和勾牌組成,高約兩尺。偶頭以樟、椴或柳木雕成,內設機關,五官表情豐富;竹制胸腹,手有文、武之分,舞槍弄棒,筆走龍蛇,把盞揮扇,妙趣橫生;腳分赤、靴、旦3種,勾牌與關節間有長約3尺的提線。木偶舞臺演出區域擴展,泉州木偶劇團提線表演占據整個舞臺空間,提線可達6尺,難度大,但表現力大增。提線一般為16條,據木偶動作需要取舍,合陽線戲基本提線5條,做特技時可增加到30余條,演來細膩傳神,技巧高超。自古及今,倍受稱贊。
鐵枝木偶流傳于粵東、閩西,據說源自皮影戲,潮汕人稱“紙影戲”。偶高1到1.5尺,彩塑泥頭,桐木軀干,紙手木足;操縱桿俗稱“鐵枝”,一主二側,鐵絲竹柄。表演者或坐或立,于偶后操縱,形象規整,結構獨特。幾年來,又加高了偶身,調整扦位,使其出現了新的轉機。
布袋木偶又稱“掌中木偶”,以福建漳州、泉州最盛。偶高尺余,由頭、中肢和服裝組成。它以樟木雕頭,機關控制表情和肌肉運動;手分拳、掌,食指入頭頸,中指、拇指操縱雙手,動作敏捷,準確豐富,構成布袋木偶的主體;有時表演者以一小竹簽插入偶袖捻動,豐富了手臂動作,而且他們可以憑借精湛技藝,做出開扇、換衣、舞劍、搏殺、躍窗等高難動作,令人叫絕。布袋木偶劇目豐富,傳統、現代、神話、童話,題材眾多,新型工藝結構,不勝枚舉。
除此之外,民間偶有“水傀儡”、“藥發傀儡”顯現,但流布、影響甚微!叭饪堋彪m流布較廣,但已純屬民間表演藝術了。
【中國幾大戲劇種類】相關文章:
中國戲劇的種類大全09-27
木偶戲的戲劇種類10-13
中國戲劇人物09-07
中國戲劇的起源與發展05-11
中國戲曲的種類及簡介06-07
中國戲劇的起源和發展歷程12-22
中國戲曲主要種類介紹10-11
中國戲曲種類介紹05-11
中國民族舞的種類11-28
中國簽證種類及所需申請材料大全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