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國學教育存在的問題與解決方法
教育狹義上指專門組織的學校教育;廣義上指影響人的身心發展的社會實踐活動。拉丁語educare是西方“教育”一詞的來源,意思是“引出”。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國學教育存在的問題與解決方法相關內容。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說:“先生不應該專教書,他的責任是教人做人;學生不應該專讀書,他的責任是學習人生之道!眹鴮W教育的最大意義在于它正是這種教學生如何做人的學問。
國學教育在當下面臨的問題是:
1)商品經濟時代講究效率、收益的價值觀,令人們難以認同以修身、養氣、體悟、踐行為特征的國學。大學生也如此。他們忙著學習更好就業、更有“錢”途的課程,忙著考英語四六級、計算機、會計等各種證書,忙著兼職、辦出國、考公務員……不能帶來直接收益的、“無用”的國學,自然不能博得青睞。
2)開展國學教育缺乏專業的隊伍。百年來倚重西學、忽視國學的歷史,使國學教育中斷。國學人才也出現斷層。沒有好的老師、好的引路人傳道授業解惑,高校國學教育步履維艱。
3)缺少政策的支持。
目前,雖然一些有關部門都采取一定措施宣傳教育,但是,國學教育,特別是高校國學教育,還是缺少政策的支持。相較于自然科學、工程技術類的教育研究活動,國學教育研究活動得到的經費等各種政策支持少之又少。
如果不能及時而準確地看待、處理以上面臨的這些問題,必然會對大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產生極大的負面影響。所以當代大學生,在接受科學文化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的同時,也應重新審視傳統文化中的道德教育,從祖先留下的寶藏中汲取未來發展之力量。特別需要注意的是,國學是祖先留給今人的寶貴財富,需要每一代人的悉心保護和傳播。我們不能自私地將之揮霍殆盡,我們的后代也有權利享有這些精神遺產。
首先,國學教育有助于學生樹立正確的道德觀。雖說禮法道德常常被桀驁不馴的天才嗤之以鼻,但基本的、不僵化的禮法道德確實能夠成為一個人的根本,塑造其人格、精神氣質,乃至整個人生。像孔子所言的“仁、義、禮、智、信”,就是前人對個體美好的品質的高度概括。
國學教育無疑能逐漸鑄造完善的品格和高尚的道德修養,樹立一種“仁者愛人”的胸懷,一種“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操守,一種“與朋友交,言而有信”的執守,一種“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精神……其次,國學教育能夠和諧人際關系,有助于構建和諧社會。在我國,社會的基本結構是一種“差序格局”.
學生們在完成了自我人格塑造后,便可以進一步推展開來,“兼濟天下”。儒家要求君子“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就是這樣一種以己為中心、一層層向更大范圍擴展的差序格局。
如此,學生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換位思考方式指導下,能切身感受他人的難處,理解其不易,最終達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社會理想;在“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理念下踐行不已,最終做到“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
總之,在修身基礎上層層展開的國學教育對和諧社會乃至和諧世界的構建具有重大意義。此外,從縱向來看,國學教育有助于傳承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隨著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不斷深入,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逐步與體現現代精神的道德觀念相融合,成為公民道德建設的主流。但是,當前在一定程度上也不可避免地存在著忽視社會道德的行為。
擴展:如何在課堂教學中滲透國學教育
上下五千年,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中華民族賴以生存的精神支柱。國學經典誦讀是中華文化的集中體現,是民族精神的重要載體。誦讀國學經典,品悟中華文化,傳承民族精神,涵養民族修為,承繼民族智慧,造就具有中華氣韻和民族氣質的現代中國人,是我們每一個教育者的神圣使命!墩Z文課程標準》指出:“要認識中華民族的豐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關心當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樣文化,吸取人類優秀文化的營養,同時還要注重繼承與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毙W生學國學、讀經典近年來漸成風潮。作為一線的小學語文教師,如何在課堂教學中滲透國學教育呢?筆者談談看法。
一、巧記漢字。
漢字是中華文明古國的重要標志,是世界上唯一的方塊文字。領略漢字之美,可以說是國學基礎。作為語文教師,特別是小學啟蒙教師,更有責任和義務引領學生走近中國漢字,讓他們體會漢字的神奇與美麗。
一個漢字就是一部微型的文化史。漢字,有形可識,有音可讀,有義可尋。在識字教學中,可通過多媒體演繹漢字演變過程,從甲骨文的象形文字,到小篆、隸書,再到現今的宋體。如“門”字的甲骨文“”很像兩扇門的樣子,指的是建筑物的出入口,又指安裝在出入口能開關的裝置。這樣不僅從形體的變化,而且到文字意義的認識,都給學生一個具體生動的意象,寓教于樂。漢字教學還要抓會意字、形聲字,從造字的意義著手,解釋字義,這樣教學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如“學”字金文為“”,上面兩邊是兩只手,表示合力辦學;中間是金“爻”,表示讀音;下邊是個房子,房子里有個“子”,表示教孩子讀書。所以,“學”本來意思是學習,引申為學校。另外,還可以科學地安排書法、國畫等傳統文化進入語文課堂教學。特別是針對現在電腦、手機流行,讓學生寫好字,書寫端正、工整,教師面臨著重大的責任。寫字教學中可融入書法教學,因為漢字蘊含著深厚的中國傳統美,日常教學中可每周安排一兩個課時進行寫字教學,要求學生寫字的筆順、筆畫、間架結構、偏旁部首等規范。
二、誦讀經典詩詞。
俗話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做詩也會吟?梢姡b讀詩詞的重要作用。在誦讀經典詩詞的過程中,學生的閱讀能力、文學修養和寫作水平在逐漸提高。小學是一個人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形成的啟蒙時期,在語文教學中充分利用國學詩詞進行啟蒙教育,講授傳統美德,讓學生用傳統文化做生命的底色。 國學和古詩詞,都是中國的傳統文化,都是濃縮了人文科學和自然科學等多方面知識的結晶,可以說一首好詩就是一道美麗的風景。從漢樂府《長歌行》“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中,讓學生懂得惜時;從《弟子規》“首孝悌,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中,讓學生懂得仁孝,明白做人的道理;從文天祥《過零丁洋》“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中,學生懂得了怎樣愛國;從屈原《離騷》“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中,學生明白了為了崇高的理想,堅持不懈的追求態度;從梁啟超《少年中國說》中“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少年獨立則國獨立,少年自由則國自由,少年進步則國進步”,更讓學生樹立了要珍惜時間,努力學習,將來為國家奉獻的遠大抱負?梢,在聲情并茂的經典誦讀中,讓學生輕松記住一生受用的禮義廉恥,懂得謙卑,懂得真誠,懂得仁孝。
三、故事熏陶。
小學生都喜歡聽故事,這是孩子的共性。成語是中華民族文化寶庫中的一粒明珠,正確地使用它,往往能起到言簡意賅、畫龍點睛的作用。很多成語本身就是一個故事。故事給學生以知識、以夢想、以信任、以效仿、以思索、以警覺,給學生講故事,可培養他們的想象力、創造力和人際交往能力。
小學語文教材中有許多經典的國學故事,如成語故事《刻舟求劍》《守株待兔》《三顧茅廬》《聞雞起舞》等,在課堂中開展以成語故事為主要內容的聽、說、讀、寫、記、演等形式的綜合性語文訓練活動,能有效提高小學生的語文素質和文化素養。如“任重道遠”成語解釋:擔子很重,路程很遠,比喻責任重大,要經歷長期的奮斗。教師在課堂中可這樣說這個成語故事:曾子的學生問曾子:“讀書人應該怎樣做人?”曾子回答:“必須剛強而且有毅力!因為讀書人要勵志治理天下,這任務非常重大,道路非常遙遠。我們要為實現這個目標奮斗終生――正可謂任重道遠!”每天利用課前幾分鐘的時間,由教師繪聲繪色地給學生講故事,目的是讓學生感到國學故事的無限精彩,對成語產生濃厚的興趣。然后,讓學生說一說從中明白了什么道理,從而為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打下基礎。最后,由學生合作表演成語故事,他們積極性很高,表演欲望強烈。表演的過程正是對成語的理解過程,這樣不但展示了學生的表演能力,而且鍛煉了其合作能力。
四、引導感悟,滲透精神。
國學經典蘊含著豐富的人生智慧,如今國學經典越來越被中國和世界重視起來。而留守兒童多,隔代監護的過分溺愛讓很多學生養成了一些不良行為習慣。因此,我們在組織學生誦讀的基礎上適當地引導學生的言行也是必要的,但由于國學經典內容理解起來相對困難,因此我們必須結合教學實際相機引導,絕不可生搬硬套。同時針對國學中一些晦澀難懂的部分,語文教師可以側重宣講一些通俗易懂的傳統美德的故事,如“香九齡,能溫席”、“融四歲,能讓梨”、“匡衡鑿壁借光”、“車胤囊螢苦學”等等,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基本道德素質和行為習慣,使學生了解這些源遠流長的國學經典所蘊含的豐富內容。
國學經典中有大量的名句,他們蘊含深刻的哲理和傳統美德,學生容易記憶、理解。我們可以給學生講解,要求背誦并體驗、效仿,從而起到啟迪孩子人生理想、弘揚傳統美德的作用。
總之,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繼承中華民族優良的歷史文化,滲透國學教育,把學生培養成具有良好道德修養,行為規范的“四有”接班人,任重而道遠。誦讀國學經典,傳承中華文化,這是我們每一個語文教師肩負的歷史重任,也是我們小學語文教育中一道亮麗的風景線。讓經典一路隨行,伴孩子們健康成長。
【國學教育存在的問題與解決方法】相關文章:
綠色供應鏈管理的存在問題和解決方法07-29
政府采購存在的問題及對策03-11
企業風險管理存在的問題及建議03-31
企業溝通存在的問題和解決對策05-07
電商物流包裝存在問題與對策02-16
電力安全生產管理存在問題04-03
現代物流發展中存在的問題08-23
我國資本運營存在的主要問題11-07
目前企業班組建設存在的問題與對策0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