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供應鏈管理戰略有哪些
供應鏈管理的看法與風險以及對策 上了一學期的課,對供應鏈管理也有了一些看法與認識。下面小編帶來的供應鏈管理戰略有哪些。
1.供應鏈合作戰略
供應鏈戰略合作伙伴是指一種基于高度信任,供應鏈成員間共享競爭優勢和利益的長期性、戰略性的協同發展關系,它能對外界產生獨立和積極的深遠影響。以下幾點是在選擇戰略合作伙伴關系時的考量標準:
(1)戰略價值:指與可能的合作伙伴的有價值的合作項目及其產品和服務對于企業的短期、中期或者長期戰略的積極的正面的影響。主要指標包括戰略一致性與適應性、增長的潛能、品牌影響力、產品與服務的可獲得性和可靠性、替代產品與服務的可獲得性、與現存供應商關系的兼容性和協同性、對核心能力的影響、新產品與服務進入市場的速度等。
(2)商業價值:指能從有價值的合作項目涉及的產品與服務中所能獲取的商業利潤。主要指標包括產品或服務定價、總成本減少程度、單位成本減少程度、運營成本與花費減少程度等。
(3)合作意愿:指可能的合作伙伴正在實行或者準備實行合作的積極程度。主要指標包括可依賴的程度、與合作方組織共事的意愿、信息共享的質量與水平、信息的開放性與透明性、影響核心能力的意愿、共擔風險的意愿、增強合作與聯盟原則的意愿、對合作關系各個層次上的支持等。
(4)綜合能力:指合作伙伴的能力以及一起合作共同完成有價值項目的實力。主要指標包括技術能力、財力、研發能力、產品與服務的差異性及支持系統、產品與服務的生命周期管理能力、以前合作與聯盟的經驗、風險管理能力和創新能力等。
相互信任是鞏固制造商與供應商的戰略合作伙伴關系的基礎。相互依賴性強,應該制定共同的戰略和運作目標,以促使雙方從長期戰略合作關系中獲得最大的利益。建立合理的收益分配機制,從而穩定雙方的戰略合作伙伴關系;定期對合作模式和效果進行評估和修訂,為未來的合作打下堅實的基礎。
2.供應鏈競爭戰略
隨著IT(Information Technology)技術的發展,企業面臨的競爭是以全球企業為平臺的全球市場競爭環境,而且信息傳遞的無障礙和無時滯。因此使得響應時間成為第一位的競爭要素。另外,企業面臨資源獲取的難度、社會利益的壓力(如環保要求)、客戶在產品的個性化、及時化、平民化和便利化等消費需求的變化等,對企業供應鏈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供應鏈管理必須要建立一個具有快速反應能力和以客戶需求為基礎的系統,能充分體現信息技術在供應鏈各個環節中的作用,提高整個供應鏈的效率,從而降低整個供應鏈的成本、庫存和物資儲備成本,滿足客戶的各種需求。
市場經濟的本質是競爭,核心競爭力是持續競爭優勢的源泉,是企業在經營過程中形成的不易被競爭對手仿效的能帶來超額利潤的獨特的能力。核心競爭力也是企業贏得競爭的基礎和關鍵。對供應鏈管理來說,加強企業特別是核心企業的核心競爭力的培養,尤為重要。要培養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就要集中企業資源從事某一領域的專業化經營,在這一過程中逐步形成自己在經營管理、技術、產品、銷售、服務等諸多方面與同行的差異。在發展自己與他人上述諸多方面的差異中,就可能逐步形成自己獨特的可以提高消費者特殊效用的技術、方式、方法等,而這些有可能構成今后企業核心競爭力的要素。如何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應從鎖定目標、集中資源、提高和儲備知識技能、戰略定位等做起。
3.供應鏈文化戰略
供應鏈文化,是指供應鏈企業在長期交往中逐漸形成的共同信念。它包括價值觀、經營哲學、道德準則、管理制度、員工心態,以及由此表現出來的企業共同的風范和精神。它所倡導的信任與合作精神、商業理念和行為規范、積極創新和奮發向上的事業態度,是供應鏈運行機制的文化基礎。必須對供應鏈中各節點企業的文化進行系統整合,增強其間的親和度,以便有效地消除供應鏈中各種文化的摩擦以及由此造成的系統內耗。當前,制定和實施集群文化戰略要做好以下四個方面的工作:第一,培養合作共贏意識。在供應鏈中企業之間的經營關系不再是零和博弈關系,而是一種正和博弈的雙贏關系。在合作中,既要考慮自身利益,還必須考慮供應鏈上其他企業的利益。第二,確立整體優化思想。在供應鏈中,客觀上存在著企業個體利益之間、個體利益與整體利益之間的沖突。要解決這種沖突,需要一定的思想基礎即供應鏈上的企業都要有整體優化思想。第三,提倡相互信任精神。美國學者戴明曾經指出:“一個系統要想實現效率最大化,信任是必不可少的。如果沒有信任,人員、團隊、部門以及分公司之間就不可能合作。如果沒有信任,每一個成員都將致力于保護自己的眼前利益,這將會對自身以及整個系統造成長期的損害。”第四,培育風險共擔理念。在供應鏈運作過程中,存在著預測不準、需求不明、供給不穩定等現象,甚至形成“長鞭效應”(即需求朝著供應鏈上游方向被逐級放大的現象)。鏈上企業對自身利益的本能追求,使合作自始至終都存在著道德風險。所以,在供應鏈管理中要培育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理念并付諸實踐。
4.建立供應鏈戰略聯盟的整體績效評價指標體系
(1)戰略聯盟的整體績效評價指標體系設置的原則
供應鏈績效評價的原則包括:①供應鏈績效評價必須直接與供應鏈績效戰略相一致,同時也要和各公司的戰略相容。指標的選擇應和組織的戰略目標相一致,績效評價方法要與戰略目標相一致。②必須考慮非財務指標。主要目的就是要考慮到非財務指標在評價中的主要地位。③績效評價指標應該利于基準的確定。④績效標準必須處于評價單位的直接控制之下。⑤績效指標應當簡單易行,能夠給出準確的目標和計算方式。⑥績效指標能夠提供及時的反饋,同時考慮到前饋信息的重要性。⑦績效指標能夠激勵組織進行持續的改進,而不只是監控。⑧相對比例指標要優于絕對指標,客觀指標要優于主觀指標。⑨各個指標之間。
(2)供應鏈戰略聯盟的整體績效評價指標體系
過去文獻資料對供應鏈整體績效進行評價時是從顧客價值和供應鏈價值這兩個方面入手。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和生產力的發展,信息時代已經到來,必須考慮供應鏈的發展能力和潛力。
本書論述供應鏈管理作為企業成長的根基,如何融入到企業管理體系中,從企業管理各層次的內在聯系中探討相關理論與方法的運用問題。本書的主要內容將圍繞四個層面的問題展開:如何從戰略視角認識與把握供應鏈管理;如何做好供應鏈系統的設計、構建與診斷;如何做好供應鏈系統的管理和控制;如何做好供應鏈系統的運作管理。
作者簡介
姚建明中國人民大學商學院副教授,博士生導師,管理學博士,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博士后。長期從事現代企業管理、企業戰略管理、供應鏈管理、運營管理、電子商務與物流管理等領域的理論與企業操作實務的研究、教學和策劃工作。在國內外管理類重要期刊、會議等發表論文一百余篇,出版管理類專著和教材多部。曾兼任多家機構及企業顧問、為多個行業的多家企業進行管理咨詢和戰略、運營方案的策劃。主持和承擔國家級、省部級課題十余項。榮獲中國人民大學“十大教學標兵”稱號。
前言
供應鏈管理的思想僅有二十多年的發展歷史,但這二十多年恰好是世界環境風云突變、競爭日益白熱化的特殊歷史時期。其間,很多企業倒下了,但仍有很多企業在逆勢中做出了驕人的成績。隨著人們對企業外部資源價值的認識,越來越多的人將企業的成功歸因于供應鏈的成功。正像原通用電氣(GE)董事長杰克·韋爾奇所說:“如果在供應鏈運作上不具備競爭優勢,就干脆不要競爭”;國際供應鏈管理專家馬丁·克里斯托夫也認為21世紀的競爭是供應鏈和供應鏈之間的競爭而非企業和企業之間的競爭等等。一時間,如何做好供應鏈管理成為了企業關注的焦點。
近年來,本書作者圍繞供應鏈、物流、運營及戰略等方面進行了廣泛的企業培訓工作,更多地了解到來自各地區、各行業不同層次管理人員(如EMBA、MBA、EDP、職業經理人、企業內訓和短期培訓學員等等)對于學習、理解以及運用供應鏈管理的一些心得與訴求,逐漸總結出一些重要結論:
首先,不論從理論發展還是實踐成果來看,供應鏈管理對企業而言非常重要,學員也普遍接受和認同這樣的觀點。但為什么重要?其重要性體現在什么地方?這些問題并不是十分清楚。供應鏈管理是否和其它領域的管理(如戰略、人力、財務、營銷管理等等)一樣,也應該成為企業成功的“重要管理方面”?這是很多管理學習和實踐者感到困惑的地方。
其次,普遍觀點認為,供應鏈管理屬于運營管理的一部分內容,因而在運營管理的書籍中總有章節會談到供應鏈管理的問題。然而,供應鏈的本質究竟是什么?它和企業的運營之間到底有什么樣的關系?它和其它企業管理領域(比如戰略管理、人力資源、組織行為、公司制理、財務、領導力、商務談判、涉外法律、信息化等等)之間是完全獨立的還是有內在的緊密關系?特別是,它和我們熟知的物流管理之間又有怎樣的聯系與區別?而在現實中,不論是管理類書籍還是培訓講解過程中仍然有“供應鏈就是物流”的觀點存在,但實際上二者之間的關系究竟是怎樣的?二者能夠給企業帶來的價值分別體現在什么地方?這些問題往往也是管理者感到非常困惑的地方。
再有,如何運用所學知識做好企業的經營管理是管理者學習的目的,供應鏈管理也不利外。然而,由于一直以來有關供應鏈管理的書籍或培訓課程中所涉及內容較多(比如訂單管理、采購、庫存、運輸配送、供應商選擇、談判、客戶服務、供應鏈績效、供應鏈計劃、供應鏈戰略、服務供應鏈管理等等),所涵蓋知識點的隨意性很強,導致供應鏈管理的知識結構沒有系統性,無法把握供應鏈管理的核心價值所在,應用起來也非常困難。例如,學完供應鏈管理之后可能知道如何做好供應商選擇、談判,如何做好流程優化、生產計劃、采購、庫存等等,而這些內容實際上又回歸到了傳統運營管理的范疇。供應鏈管理學到哪里去了呢?這也是廣大管理者感到疑惑的地方。正如學員們所反饋的:“這些零散的非系統化的供應鏈和物流管理知識,很難把握和運用,往往讓我們顧此失彼”。這種以偏概全的認知方式使人們對供應鏈管理的認識產生了偏差,很難較好的將其運用于企業管理實踐。
作為管理知識的傳播者,我們不得不正視上述這些現象以及問題的存在。通過分析這些問題背后的原因,基于對新時期供應鏈管理思想的再思考,同時基于大量培訓經驗的總結以及學員的學習反饋,重新梳理和設計了企業供應鏈管理的核心內容框架,這使得本書得以誕生
撰寫本書主要有如下三個目的:
首先,真正做好一個企業需要從“根基”做起!笆陿淠、百年樹人”,做企業也不例外,不可能一蹴而就!案痹昧耍髽I運行的就會比較平穩,辨析機遇與挑戰、抵御各類風險的能力也就會比較強。企業的根基到底是什么?實際上,就是供應鏈網絡。我們更有信心相信讀者閱讀完此書后會對這一問題有更加清楚和明確的理解。給讀者剖析出企業的運行之“基”無疑是本書最重要的撰寫目的之一。因為沒有“根基”企業本身就無從談起,更談不上企業的戰略定位與各個層面管理控制問題的合理與否。
其次,企業的戰略定位與運營是建立在供應鏈這一“根基”基礎之上的。企業能否做好戰略定位,能否做好內部各個層面的管理和控制活動,關鍵是要了解這一“根基”同企業各項經營管理活動之間的內在關系。而將這些重要關系清晰地展現在讀者面前是本書撰寫的另一大目的。相信讀者在閱讀完本書以后,對“供應鏈管理到底應該做什么?應該如何做?”會有一個非常清晰的思路,這是我們學習供應鏈管理的核心目的。
再有,隨著企業管理學科的不斷發展,圍繞企業管理的理論與方法越來越多,令人應接不暇。但不難發現,有些方法的理論基礎是完全相同的。因此,如何從中甄別出特別有價值,值得去學習、創新與運用的理論與方法是學習企業管理過程中必須重視的環節。本書除了重點介紹筆者在管理實踐中所摸索出的若干重要方法以外,避免不了要給讀者介紹一些國內、外公認的供應鏈管理方面的經典理論與方法,但是不會就方法而論方法,而是將其融入到供應鏈這一“根基”引導下的企業管理體系當中,從企業管理各層次的內在聯系中探討理論與方法的運用問題,便于讀者對其進行深刻理解、辯證思考、全面掌握和靈活運用,這是撰寫本書的第三個目的。
基于此,本書內容將通過如下四編進行闡述。
第1編:供應鏈管理的戰略視角。
第2編:戰略視角下的供應鏈構建。
第3編:戰略視角下的供應鏈管控。
第4編:戰略視角下的供應鏈運作。
其中,第2-4編構成了供應鏈管理的重要內容框架,也是我們在企業管理實踐中需要做好的三個方面:第2編探討的是企業的供應鏈網絡如何設計、構建與診斷的問題(簡稱建網),第3編探討的是供應鏈網絡如何管理與控制的問題(簡稱管網),第4編探討的則是如何在供應鏈網絡中進行運作的問題(簡稱用網)。只有這三個層面的供應鏈管理工作做到位,企業才能夠良好的生存與發展起來。
在本書的編寫過程中非常注重學習者思考與實踐能力的培養。除了在每章之后提供案例及問題供讀者深入分析和思考之外,基本上在每個知識點中都安排了學習者的實戰環節——“供應鏈管理實踐”。如果管理者在學習過程中能夠花費一些時間和精力認真完成每一個實踐環節所要求的任務,或許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
一本管理類書籍的功效不在于能夠向學習者介紹或羅列多少成熟的知識點,而在于如何引領學習者系統性的把握分析和解決問題的思路。
學好管理,不等于準確記憶了很多國際公認的管理理論,也不等于了解了很多成熟的管理方法,關鍵在于能否充滿自信的告訴自己:“在企業管理過程中的每一個環節,我們應該如何去做,為什么要這樣去做!
在本書的編寫過程中,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的丁一主編給與了大力支持與幫助,在此表示衷心感謝。
希望本書的出版能夠有助于讀者從新的視角認識與把握企業的供應鏈管理,讓供應鏈管理真正成為我們認識企業本質、提升企業績效、使企業良好發展的重要根基。
【供應鏈管理戰略有哪些】相關文章:
營銷策略有哪些04-14
供應鏈管理戰略意義有哪些06-02
供應鏈管理對跨境電商重要性有哪些03-03
供應鏈細分的方法有哪些09-08
供應鏈管理質量的提高04-11
供應鏈管理對企業的作用12-22
供應鏈管理對營銷的作用03-08
綠色供應鏈管理闡述11-09
網絡營銷策略有哪些(通用7篇)0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