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新視野大學英語第二冊課文翻譯下篇
引導(dǎo)語:新視野大學英語第二冊的課文翻譯,由應(yīng)屆畢業(yè)生培訓網(wǎng)整理而成,分三部分,此文為小篇,謝謝您的閱讀。
一、Unit 7
如果你常常生氣、身心疲乏,好像你生活中的壓力正在快速地積聚,將要失去控制,那么你可能是在損害你的心臟了。
假如你不想損害自己的心臟,你就需要努力學會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nèi)控制自己的生活──并且承認有許多東西你是無法控制的。
這是羅伯特·S. 埃利奧特博士的觀點。他是內(nèi)布拉斯加大學的臨床醫(yī)學教授,新書《從壓力到力量:怎樣減輕你的負擔,拯救你的生命》的作者。
埃利奧特說在這個世界上有一類他稱之為“熱核反應(yīng)堆式的人”(即易怒的人)。
對這些人來說,緊張會導(dǎo)致他們血壓大幅度迅速上升。
埃利奧特說,研究人員已經(jīng)發(fā)現(xiàn),有壓力的人除了其他癥狀外,膽固醇的含量也較高。
“我們已經(jīng)做了多年研究,證明過分憂慮或緊張所產(chǎn)生的化學物質(zhì)的確會損傷心肌纖維。
這種情況發(fā)生時往往很快,不到5分鐘。它會造成許多短路,而且這種短路會引起嚴重的心律不齊。
心臟跳起來不像一個泵,而像一只裝著蠕蟲的袋子(雜亂而又綿軟無力)。當這種情況發(fā)生時,我們就活不成了!
現(xiàn)年64歲的埃利奧特,在44歲時曾有過一次心臟病發(fā)作,
他把那次心臟病發(fā)作的部分原因歸于壓力。
多年來,他一直是一個“熱核反應(yīng)堆式的人”。
表面上,他顯得沉著、冷靜、泰然自若,但他內(nèi)心深處的壓力使他筋疲力盡。他現(xiàn)在身體狀況很好。
他說,壓力破壞性程度的主要預(yù)測指標是FUD因素──FUD指的是恐懼、猶豫和懷疑──再加上可察覺到的缺乏控制力。
對許多人來說,壓力的根源是憤怒,而對付憤怒的訣竅是找出怒從何來。
埃利奧特問道:“這種憤怒是否來自這么一種感覺:希望一切事物都必須完美無缺?”
“這在職業(yè)女性中是很常見的原因。她們覺得要讓人人感到她們無所不能,而且要把樣樣事情都做得完美無缺。
她們認為,‘我應(yīng)該這樣,我必須這樣,我不得不這樣!非笸昝烙罒o止境。
完美主義者事必躬親。
他們生氣是因為他們不得不把什么事情都扛在自己肩上,還為之發(fā)脾氣。
隨后他們就感到內(nèi)疚,接著他們就再把整個過程重復(fù)一遍!
“還有的人生氣是因為他們的生活沒有方向。
他們把交通阻塞看得和家庭糾紛一樣重,” 他說:
“如果你生氣超過5分鐘──如果你生悶氣,沒有安全的發(fā)泄渠道的話──你就必須弄清你為何生氣!
“此時就會發(fā)生這種情況──人們由于心理壓力在生理上變得越發(fā)激動,他們的身體就越可能因為某種心臟病而崩潰。”
讓自己平靜下來的做法就是承認你存在這種傾向。
通過改變你的某些看法和消極思想,學會對事物不再抱有那么強烈的敵視態(tài)度。
埃利奧特建議人們控制自己的生活。
“如果有什么能取代壓力,那就是控制。
你所需要的不是FUD因素而是NICE因素──NICE是指新的、使人感興趣的、有挑戰(zhàn)性的經(jīng)歷!
“你必須確定你能控制自己生活中的哪些部分,”他說:“停下你的腳步,對自己說,‘我要把指南針拿出來,弄明白自己需要什么!
他建議人們寫下他們覺得自己生活中最重要的、最想做成的6件事。
本·富蘭克林在32歲時就是這樣做的。
“他寫下了他想要做的事情,諸如要做一個更慈愛的父親、更體貼的丈夫、經(jīng)濟上獨立、思維上活躍,而且還要保持性情平和──這一點他也做得不好!
埃利奧特說,你可以先列出12件事,然后壓縮到6件,要確定輕重緩急。
“別讓自己去做不可能做到的事。要做那些會影響你的個性、控制能力和自我價值的事情!
“把它們記在一張可以隨身攜帶的卡片上,需要的時候看看。
既然我們無法讓一天有26個小時,我們就得確定先做哪些事情!
請記。弘S著時間的推移,優(yōu)先要做的事會有所改變。
“孩子會長大,狗會死去,你所優(yōu)先考慮做的事也會改變!
根據(jù)埃利奧特的觀點,控制壓力的另一關(guān)鍵因素是“要承認你生活中還有一些棘手的、你幾乎無法或完全無法控制的東西──比如經(jīng)濟以及政客們!
你必須認識到,有時候像交通阻塞、最后期限及討厭的老板這類事情,“你無法抗爭,也無法逃避。你必須學會如何與之相容!
努力工作和工作狂之間有很大的區(qū)別。
努力工作是指工作有條有理、精力集中,完成許多工作,知道何時歇手,知道除了工作還有生活。
而工作狂常常是缺乏條理,總在尋找理由想做得更多些,沒有工作可做時就感到不知所措,想通過工作來躲避問題。他們不知道怎樣或何時放松一下,經(jīng)常把辦公室里的活兒帶回家里去做,不善于和同事及家人交流溝通,生活作息不平衡,單調(diào)乏味。
工作狂,就像那些老是醉醺醺的人一樣,有一種無法擺脫的習慣,這種習慣通常被定義為不顧消極后果的強迫性行為。
他們有時是被自己的工作信念、工作狂的行為模范以及一種自動認可工作狂的工作方式所逼而養(yǎng)成了這種習慣的。
大多數(shù)雇主盡管口頭上說得很漂亮(“生活作息保持平衡的雇員是效率高的雇員”),可他們需要的是忠心耿耿的、愿意加班的雇員,并用高薪和更多的福利來獎勵他們。
在許多公司里,不愿意開夜車的職工處境岌岌可危。
他們只在正常時間內(nèi)工作就肯定是在拿自己的飯碗冒險。
美國人往往會陷入一種由商人們所推動的工作然后花錢消費的模式之中,這種模式引誘他們抬高自己的期望值。
根據(jù)某些心理顧問的觀點,迷戀工作對我們來說既是好事,又是壞事。
它可以激發(fā)一種自我價值和成就感,
而且我們還能因此得到報酬和表揚,這會給我們帶來我們不一定能從生活的其他方面獲得的良好感覺。
工作狂自石器時代起就成了一個很明顯的問題了──每當有人試圖通過工作來逃避他們生活中的某些方面時,這個問題就出現(xiàn)了。
我們的父母和祖輩們工作都很努力,但是他們的勞動基本上是體力勞動。
而我們的工作則壓力更大,尤其是在當今競爭日趨激烈、
公司規(guī)模日趨縮小的時代。由于經(jīng)濟形勢暗淡,公司不斷裁員,雇員擔心失去工作,因此他們工作時間更長。
與過去相比,我們更經(jīng)常地行駛在快車道上。
心理咨詢顧問已經(jīng)注意到了三種類型的工作狂:
1. 精力充沛、需要釋放的人。
2.競爭心很強、急需證明自己、并把自我價值和工作聯(lián)系起來的人。
3.想通過工作來逃避諸如悲傷、沮喪和內(nèi)疚之類東西的人。
他們讓自己處于極度忙碌的狀態(tài),這樣他們就沒有時間或精力去對付他們的現(xiàn)實問題了。
這三類人通常有同樣的特點:
他們?nèi)淌懿涣藨袘猩⑸ⅲ?/p>
他們發(fā)覺很難抽出時間去度假,
與跟家人和朋友們在一起相比,他們覺得和同事們在一起更舒服自在。
他們把自我價值和成功與拼命工作等同起來。
他們寧可干活,而不愿到別的地方去或做其他事情。
工作狂可能會通過否認和辯護來解釋自己的工作習慣。
他們否認自己在工作上花了太多的時間,他們自我辯解說他們的工作是為了家庭,同時對升職也至關(guān)重要。
他們也往往認為他們本人及他們的工作對公司來說是不可或缺的,他們超時工作是對公司的一種奉獻。
當然他們的奉獻、抱負和持久的精力均無可指責,
錯的是這些東西是以犧牲他們的健康和他們家庭幸福的高昂代價才得以實現(xiàn)的。
因為工作狂把一切希望都寄托在一件事上──他們的工作,因此幫助他們的辦法是把他們的希望分散到幾件事上去。
例如,心理顧問常常可以通過詢問他們過去喜歡的、而現(xiàn)在卻丟得一干二凈的業(yè)余愛好來幫助他們。
此類問題往往能促使他們開始更多地恢復(fù)他們生活的平衡。
一些心理學專家概括說,為了做一個生理和心理上都健康的人,我們必須過一種平衡的生活。
那些小事情──如閱讀推理小說、打排球、花時間和家人及朋友在一起、跟狗一起玩耍、去釣魚──對實現(xiàn)健康的目的而言,似乎是一些不太起眼的方法,
但它們至少可以和工作一樣對你有益。
二、Unit 8
人們常常說:對于青春來說,最令人悲傷的事情莫過于青春在年輕時被浪費掉了。
在讀一份對大學一年級新生作的調(diào)查報告時,我又想起了這種惋惜之情:“要是當初我就懂得了現(xiàn)在我領(lǐng)悟到的東西該有多好!”
這份調(diào)查報告印證了我以前根據(jù)在梅肯和羅賓斯住宿中心對學生進行的非正式民意調(diào)查所作的推斷:學生們認為如果某種東西(不管它是何物)沒有實際意義,不能把它當酒喝、當煙抽、當錢花,那么“它”就基本毫無價值。
基于對188,000多名學生答卷的調(diào)查表明,當今的大學新生比這項民意測驗開始17年以來的任何時候的大學新生都“更主張消費主義,同時也少了些理想主義”。
在這個經(jīng)濟不景氣的時代,學生們的主要目標是追求“經(jīng)濟上的富!。
與過去任何時候相比,樹立有意義的人生哲學已不那么重要了。
這一情況并不讓人感到驚奇。因此,如今最受歡迎的課程不是文學或歷史,而是會計學。
如今人們對當教師、社會服務(wù)和人文學科、還有種族和婦女研究的興趣都處于低潮。
而另一方面,攻讀商科、工程學及計算機科學的學生人數(shù)卻在迅速增加。
還有一件事也不令人意外。
我的一個朋友(一個化工公司的銷售代理)在干這份工作的第一年所掙的錢就已是大學教師薪水的兩倍了──這甚至還是在她修完兩年制的準學士學位課程之前的事。
她喜歡說這樣一句話:“我會對他們講,他們學習音樂、歷史、文學等等有什么用!”那還是四年以前呢,我都不敢想象她現(xiàn)在賺多少錢。
坦率地說,我為這位小姐感到驕傲(不是為她的態(tài)度,而是為她的成功)。
但是我們?yōu)槭裁床荒軆扇涿滥?我們就不能教會人們既懂得謀生,又懂得人生么?我相信我們能夠做到。
如果我們做不到這一點,那就是對我們從幼兒園、小學、中學直到大學的整個教育制度的否定。
在一個日益專業(yè)化的時代,我們比過去任何時候都更需要了解什么是生活中真正重要的東西。
這就是年齡和成熟所能帶給人們的啟示。
大多數(shù)年齡約在30至50歲之間的人都會最終得出一個必然的結(jié)論,即他們不應(yīng)該僅僅是為某個公司、某個政府機構(gòu)或任何其他單位服務(wù)。
我們大多數(shù)人最終會認識到,生活質(zhì)量并不完全是由資產(chǎn)負債表來決定的。
誠然,每個人都想在經(jīng)濟上富裕點。但是我們還希望對自己職業(yè)范圍以外的世界有所了解;我們希望能為我們的同胞和上帝效勞。
如果說人要到步入中年才能對人生的含義有所領(lǐng)悟的話,那么為這種領(lǐng)悟掃清障礙不正是教育機構(gòu)的責任嗎?大多數(shù)人在年輕的時候怨恨從他們工資中扣錢交社會保險金,然而好像只是短短幾年后,他們就發(fā)現(xiàn)自己正焦急地站在信箱旁邊(等待養(yǎng)老金支票)了。
雖然我們所有人都確實需要一份工作,最好是一份薪水豐厚的工作。但同樣不容爭議的事實是,我們的文明已經(jīng)在我們各自的領(lǐng)域之外積累了巨大的知識財富。
而且正因為我們理解了這些在其他領(lǐng)域的貢獻――不管是科學方面的,還是藝術(shù)方面的――我們的人生才更完善。
同樣地,我們在了解他人的智慧的同時,自己也學會了如何去思考。
也許更重要的是,教育使我們的視野超越了眼前的需求,并使我們看到了事物間的聯(lián)系。
我們每周都在報紙上讀到這樣的消息:工會在為要求更高的工資而罷工,結(jié)果卻只是使他們的老板破了產(chǎn)。
沒有了公司,也就沒有了工作崗位。
從長遠來看,他們的目光是何等地短淺!
但是贊成全面教育的最重要的理由是,在學習世世代代積累起來的知識的同時,我們也提高了自己的道德感。
最近我看了一幅漫畫,描述了幾個商人坐在會議桌周圍,看上去困惑不解的樣子。
其中的一個正通過內(nèi)部通話設(shè)備講話:“巴克斯特小姐,”他說,“是否可以請您叫一個能明辨是非的人來?”
從長遠觀點來看,這確確實實是教育應(yīng)該做的事。
我認為教育完全能夠做到這一點。
我的一位大學室友──現(xiàn)在是紐約一家大型航運公司的總裁──過去曾主修過商科,這一點并不出人意料。
但是他也曾在大學調(diào)頻電臺上主持過一檔古典音樂節(jié)目,并且在學習會計學的時候還在欣賞瓦格納的音樂作品。
這就是教育之道。
奧斯卡·王爾德說得好:我們應(yīng)該把我們的才能用于工作,而把我們的天賦投入到生活中去。
我們希望我們的教育工作者能滿足學生對職業(yè)教育的渴求,但與此同時,我們也要確保學生能為他們認識到自己目光短淺的那一天做好準備。
人生的意義遠遠不止是工作。
在過去經(jīng)濟平穩(wěn)發(fā)展的美好時光──20世紀50年代和60年代──人們可以選擇某種既新鮮刺激,又有創(chuàng)意的事干,但也可能會說:“那不是我要做的工作,我打算在生活中穩(wěn)扎穩(wěn)打。我打算留在家鄉(xiāng),找一個舒適的、拿薪水的好工作。”
現(xiàn)在對絕大多數(shù)美國人來說,上述第二種選擇已不復(fù)存在。
不管我們喜歡與否,在以后的10年里我們都得創(chuàng)造和開拓,當然我們當中有許多人并不喜歡這樣。
看一看民意調(diào)查告訴我們些什么吧!
在美國,哈里斯民意測驗所調(diào)查的四分之三成年人、《學人》雜志所調(diào)查的三分之二的高中生都說,他們認為10年以后美國將變成一個比現(xiàn)在更糟糕的地方。
難怪年輕人會感到不滿意,
也難怪他們沒有學習動力。
他們認為自己將在其中度過一生的這個世界不會是一個令人感到滿意的地方。
特別是年輕小伙子對他們未來的前景感到不滿。
當調(diào)查人員詢問美國女中學生們畢業(yè)后打算做什么時,她們列出了各種各樣她們所喜歡做的工作,如醫(yī)生、律師、工程師、會計、公務(wù)員、警察、消防員以及戰(zhàn)斗機駕駛員。
總之,她們喜歡做所有一直由男人們在做的事情。
此外,只有不到10%的女高中生期望成年后做專職母親或家庭主婦,而近90%的女生則決心既要有一份職業(yè),又要有一個男女平等的婚姻。
與此相比,幾乎有一半男中學生表達了他們對傳統(tǒng)的、男人主宰的、只有一個人掙錢養(yǎng)家的核心家庭的偏愛,在這種家庭里妻子作為母親和家庭主婦呆在家里。
還有,當問到他們想從事什么樣的職業(yè)時,在公開調(diào)查中僅有兩類行業(yè)尤其受歡迎,那就是“職業(yè)運動員”和“媒體名人”。
大多美國男青年──三分之一或更多──干脆說他們不知道成年以后要做什么。
如果這些人不為自己設(shè)立某種有建設(shè)性的人生目標,他們就很有可能一輩子都是社會上極具破壞性的反抗力量。
我們已經(jīng)看到了這一點。
最新的一項估計表明,美國所有14至24歲的人當中有六分之一──大多數(shù)為男性──現(xiàn)在已“心存不滿,與社會格格不入”。
他們不擔當任何社會角色,和其他人也沒有正常的關(guān)系。
這些人正是那些參加老城區(qū)流氓幫派以及使鄉(xiāng)村武裝匪幫隊伍擴大起來的人。
他們看不到在信息時代的社會里自己該擔當什么角色,因而對前途茫茫而感到憤憤不已。
因此這是個至關(guān)重要的時刻,這不僅僅對美國的未來、而且對所有成熟的工業(yè)化國家,并且最終對整個世界來說都是至關(guān)重要的時刻。
這是個變幻莫測的時刻,一個引起恐慌的時刻。
我們不妨用阿爾弗雷德·諾思·懷特海德的話來加以歸納:在歷史上的這種時刻,熟悉的模式在消失,熟悉的解決辦法在失效,熟悉的選擇也在消失。
當然,那些向社會警告工作崗位消失、“工作完蛋了”和工資減少的書刊雜志只不過是起到了增加公眾焦慮的作用──這就好像是在播放有人在擁擠的戲院里大叫“著火啦”那種景象的慢鏡頭。
這些嚇人的預(yù)測大體上是在過去20或30年的職場趨勢的基礎(chǔ)上對未來所作的簡單推斷。
然而,由于對過去15至20年里令人沮喪的經(jīng)濟信息及暗含在那些趨勢預(yù)測中的更為令人沮喪的前景沒有其他合理的解釋,工業(yè)社會──出于對未來的恐懼──很可能會采取倒退措施。
這些措施主要是為那些經(jīng)濟上處于支配地位的群體服務(wù),這些群體希望保護他們的資產(chǎn)和資源不因變革而遭受損失。
采取這類措施的國家會失去平衡。
社會和經(jīng)濟上的進步會慢慢停滯下來,而且越來越多的工作崗位會因為這種改革的負面作用而消失。
那些不理解正發(fā)生在自己身上的事的人所表現(xiàn)出來的憤怒和失望將成為所有主要工業(yè)國家中的一股可怕和危險的力量。
三、Unit 9
“孩子,起來,做個有出息的人!”
雖然母親已經(jīng)過世,但她的話依然清晰地在我腦海中回響,就如我在孩提時代聽到的一樣。
她心里也許是為我好,但那時依我看來,她那毫不溫柔的為母之道就如同用竹條鞭笞一般嚴厲。
“天哪!”我叫道:“我已經(jīng)是個有出息的人了。我有權(quán)晚點起床了。”
“要是有什么我不能忍受的東西,那就是逃兵!
她的聲音在我腦海中回響,讓我無法拒絕,于是我從床上爬了起來。
我的父親在婚后5年就過世了。
他死后,我母親沒有錢。
她要撫養(yǎng)三個孩子,還有一身的債務(wù)。
當時母親剛上大學,卻不得不輟學去找工作。
幾個月后,我們失去了房子,母親一無所有,只有支離破碎的生活殘局等著她去收拾。
我那奄奄一息的精神失常的祖母不得不被送往瘋?cè)嗽,而我們也只能寄居于她弟弟艾倫的家中?/p>
最終,母親找到了一份超市售貨員的工作,每周工資10美元。
雖然母親期望我能成為百萬富翁,但她很清楚我的能力,在這一點上,她從不欺騙自己。因此,從我很小的時候起,她就鼓勵我向文字工作的方向發(fā)展。
母親的家庭與文字素有淵源。
最顯著的證據(jù)就是我母親最年長的堂兄埃德溫。
他是《紐約時報》的執(zhí)行編輯,因報道古巴導(dǎo)彈危機而聲名大噪。
她常用埃德溫的例子來告訴我一個有雄心的人能走多遠,即使他沒什么天賦。
“埃德溫·詹姆士雖然打字速度比較快,但他并不比其他人聰明,你看,他現(xiàn)在多么功成名就,”我母親總是一遍又一遍地說。
她早就認定我有文字天賦,從那時起,她就有了目標,她的整個生命便開始圍繞著幫助我開發(fā)天賦而運轉(zhuǎn)。
雖然很窮,她還是為我們訂了一套適合中高級水平讀者閱讀的讀物。
每個月都會有一本書郵寄過來,價值39美分。
然而,我感興趣的卻是報紙。
我貪婪地汲取每一條消息:駭人聽聞的罪行、可怕的事故、在遙遠地區(qū)發(fā)生的戰(zhàn)爭對人們犯下的令人發(fā)指的罪行,以及不得不背井離鄉(xiāng)的難民的消息。
警察貪腐以及兇手死于電椅的報道令我著迷。
1947年,我從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畢業(yè),向《巴爾的摩太陽報》應(yīng)聘警事記者一職。他們?yōu)楹芜x擇了我是個謎。
工資是一周30美元。
我抱怨薪水太低,這對一個有學問的人來說是侮辱,但母親卻不認同。
“如果你努力做好這份工作,”她說,“說不定能夠做出些名堂來!
不久,我被委派去采訪非洲各國駐美大使館的外交官。
工作七年后,《太陽報》派我去白宮采訪。
對于一個記者來說,能夠從橢圓型辦公室發(fā)回報道已經(jīng)是達到職業(yè)的頂峰了。
當我把這個消息告訴母親時,我期待著從她的臉上看到喜悅。
但要是我能夠考慮到她為我設(shè)定的不斷向前邁進、向上攀升的人生路線,我就不該有這種期待了。
“好,拉斯,” 她說:“要是你努力做好這份白宮的工作,你有可能會有所成就!
母親并沒有對我取得的成就予以充分肯定。
無論我做什么,我取得的成就在她看來都是微不足道的。
這往往會讓我心煩。她從不向我道賀,從不承認我做得很棒。
即使在我成功的時候,她也是說一些否定的話。
“即使你到達了巔峰,你還得留神!彼偸羌饪痰刂赋,“成就越大,摔下來也越重!
在我剛剛成為記者的幾年中,舅舅埃德溫的成就常?M繞在我腦中,揮之不去。
我常想,要是《紐約時報》雇用我,該是件多么令人興奮的事情啊,那樣我就可以向母親一勞永逸地證明我的價值了。
后來,連孩提時代也沒想過的是,《紐約時報》竟然自己來敲門了。
可惜的是,當我去《紐約時報》工作時埃德溫舅舅已經(jīng)離開了那里。
最后,我終于被委任了一個記者能夠夢想得到的最具榮譽性的工作:《紐約時報》的一個固定專欄的評論員。
這證明了我母親在我小時候制定的、鼓勵我從事筆墨生涯的計劃是完全正確的。
1979年,我達到了事業(yè)的頂峰,獲得了一個重大獎項──普利策獎。
不幸的是,在這前一年,我母親的神志和健康狀況都完全崩潰了,她住進了療養(yǎng)院,從此與世隔絕。
她從來不知道我的普利策獎。
我大概可以猜到她會做出怎樣的反應(yīng)。
“不錯,孩子?磥,要是你努力工作,總有一天你會成為一個出色的人!
“百說不如一練,”獲獎的實業(yè)家約翰·TC·葉這樣說道。
在過去的40年中,雖然患有先天性耳聾,約翰卻一次又一次地證明了他的實力──作為年輕的移民、大學生、睿智的企業(yè)領(lǐng)導(dǎo)、殘疾人的雇主和維護者、有愛心的丈夫以及三個孩子的父親。
約翰出生在臺灣,1962年,他和家人一同移民到美國,以便于他和同樣耳聾的姐姐能獲得最好的教育。
約翰畢業(yè)于肯德爾聾人學校,然后進入位于首都華盛頓的加勞德特大學學習。在那里,他獲得了數(shù)學學士學位,
想成為一名數(shù)學老師,但是在這個過程中碰到了許多困難,最大的困難是,雇主因為他耳聾而不愿雇用他。
約翰回憶說,他的第一份工作是在一家餐廳里打掃衛(wèi)生。
“我監(jiān)督自己工作,因此我的耳聾并不影響我的工作! 他回憶道。
他繼續(xù)攻讀,獲得計算機科學碩士學位,但是在數(shù)百次的工作應(yīng)聘后,他再次發(fā)現(xiàn)雇主們不愿意雇用他,顯然因為他是個殘疾人。
20世紀70年代后期,約翰斷定,作為一個聾人,只有自己解決問題,開創(chuàng)自己的生意,才能在事業(yè)上獲得成功。
由于對聾人缺乏工作機會而感到灰心,他和他的兄弟們貸了一大筆款,在硅谷成立了一家軟件公司:集成微機系統(tǒng)有限公司 (IMS)。
他們的孤注一擲有了回報,賺了大錢,不僅為正常人也為聾人提供了工作。
同時,因為其對社會杰出的服務(wù)、創(chuàng)新性的商業(yè)實踐和卓越的技術(shù),IMS和約翰也被授予了無數(shù)的獎項。
1994年,在IMS成立16年后,約翰和他的兄弟們賣掉了公司,進入“半退休”狀態(tài)。
不到兩年,約翰開始資助開發(fā)為聾人學生提供負擔得起的、實時文本服務(wù)的技術(shù)。
自從第一家公司開張以來,約翰很少有休息的時間。
多年以來,在證明其商業(yè)技能的同時,約翰也在許多領(lǐng)域的非營業(yè)機構(gòu)和教育機構(gòu)的董事會任職,也證明了他作為維護聾人利益的領(lǐng)導(dǎo)者的能力。
在最近一次采訪中,約翰接受了有關(guān)雇用殘疾人,包括美籍亞裔和太平洋島國的殘疾人的提問。
以下摘錄了部分采訪內(nèi)容。
問:如今美籍亞裔和太平洋島國的殘疾人在就業(yè)問題上面臨哪些特別的困難?
答:我不會將我所面臨的一大堆障礙歸結(jié)于文化差異。
由于耳聾而產(chǎn)生的難題,主要與語言交流有關(guān)。
至少要能夠清晰無誤地交流,才能一起有效地進行工作。
問:美籍亞裔和太平洋島國的殘疾人應(yīng)該怎樣做,才能增加他們從事有意義、有競爭力的工作的機會?
答:不管你有多聰明、學歷有多高,作為雇主,我最看重的是員工的態(tài)度和它與生產(chǎn)效率的關(guān)系。
作為一個雇主,我見過許多很能干、很有技術(shù)的應(yīng)聘者,但是工作態(tài)度卻不好。
雇主沒有義務(wù)一定要雇用你,良好的態(tài)度也是一個影響因素。
問:你們公司有沒有主動地去尋找殘疾人雇員?
答:我不能將這個問題過于簡單化。
雇用你了解、信任的人很正常,而對于我來說,那些人大多數(shù)恰好都是殘疾人。
當然,我不能單單因為他(她)是殘疾人就保證雇用他(她)。
他們必須有相關(guān)的技術(shù)、能力以及恰當?shù)膽B(tài)度。
我沒有多余的錢來雇傭那些僅能填補空缺的人員;他(她)必須有價值。
問:雇主雇用殘疾人,包括美籍亞裔和太平洋島國的殘疾人,有什么益處?
答:我的經(jīng)驗是,殘疾人往往比較積極,更加在意他們的工作,也表現(xiàn)出他們想工作。
而且他們在工作職位上呆的時間更長(即他們跳槽的頻率比較低)。
此外,對于許多美籍亞裔和太平洋島國的殘疾人,家庭和文化很重要。
他們懂得工作的意義,知道一份好的工作會給他們的家庭帶來好的生活。
我相信還有大量的殘疾人未被雇用。
我的公司已從這一勞動力資源中獲益了。
問:雇主在雇用殘疾人時還應(yīng)該了解什么?
答:雇主需要更好地理解殘疾人。
有人認為領(lǐng)取社會福利金可以滿足所有需求,我們大多數(shù)人對于這種想法很反感。
失業(yè)令人羞恥也十分乏味,而且人生也變得毫無意義。
僅僅因為他(她)存在某些并不影響工作的缺陷就將其拒之門外,就好比招聘過程中的種族歧視一樣不道德不合法。
每個人都應(yīng)該擁有獲得好工作的機會,這樣才能為自己是社會的一部分而感到驕傲。
四、Unit 10
1940年的炎夏和早秋,夜復(fù)一夜,一個深沉而平穩(wěn)的聲音飛越大西洋,從英國傳到美國,講述著英國在德國轟炸機輪番進攻下為生存而進行的戰(zhàn)斗。
這個有力而平穩(wěn)的聲音,帶一點北卡羅來納口音的美國音,出自愛德華·R.默羅之口, 他是哥倫比亞廣播公司駐歐人員的負責人。
當炸彈紛紛落下、火焰在全城街道四處蔓延的時候,默羅在播音:“這里是倫敦!
他的聲音里表達了一種為這個古老城市遭受的苦難而感到的悲痛,同時還傳遞著一種信心──無論要忍受怎樣的苦難,倫敦將巍然屹立的信念。
倫敦是摧不垮的。
猛烈的空襲是在8月中旬開始的,納粹的炸彈開始落在英吉利海峽的海岸線上。
德國轟炸機在多佛爾海峽的白色峭壁上投下了黑色的陰影,英國的民防軍準備在海灘、懸崖和山區(qū)戰(zhàn)斗,直到最后一個英國人戰(zhàn)死,或者侵略者被趕走為止。
空軍元帥戈林手下的轟炸機飛行員們深信,他們會最終戰(zhàn)勝英國。
希特勒和戈林相信,當倫敦像華沙或鹿特丹一樣被燒成一片焦土的時候,英國就會投降。
但是英國人要比華沙的波蘭人和鹿特丹的荷蘭人幸運。
他們有英吉利海峽這道抵擋納粹地面部隊的天然屏障,還有皇家空軍在空中與納粹作戰(zhàn)。
倫敦的苦難實際上開始于9月的第一個星期,那時希特勒最終確信英國人不打算投降。
1940年9月7日,近400架德國轟炸機在大白天用炸彈猛烈轟炸了這座城市。
戈林曾吹噓說:“這是我們空軍第一次把炸彈直接投入敵人心臟的歷史性時刻!
大火熊熊燃燒,房屋倒塌,煤氣管道爆裂,街道上升起濃濃黑煙。
男人、女人和孩子都感到了炸彈的威力。
雷達警報器在尖叫,救護車從一個充滿痛苦的地方向另一個充滿痛苦的地方飛速行駛,而消防隊員則每時每刻都在面對熊熊火焰。
在遭受如此重創(chuàng)后仍能繼續(xù)堅持戰(zhàn)斗,這對任何城市來說都似乎是不可能的。
炸彈在四周爆炸,飛機從空中向下掃射,市民們似乎不可能照常工作、上班、吃飯、睡覺、處理日常事務(wù)。
但是這座城市挺住了。
火車把上班的人們從郊區(qū)送到城內(nèi)。
公共汽車在街上顛簸前進。
大火已被控制住。
一瓶瓶牛奶被送到家門口,婦女們把它們?nèi)』丶,好像?zhàn)爭發(fā)生在千里之外似的。報紙一出來,人們就去購買,一邊匆匆忙忙地趕去上班,一邊閱讀倫敦戰(zhàn)況的報道。
愛德華·R.默羅用低沉而平穩(wěn)的聲音開始廣播:“這里是倫敦。”
他播音時的語氣,好像沒有任何東西可以阻止他說出這幾個字。
他說這幾個字的時候,并不刻意顯示出一種英雄氣概。
他只是沉著地告訴人們一個事實:這個城市依然存在。
默羅知道英國的命運取決于這些人的決心:商店里和馬路上的人們,酒店里喝酒的男人們,家庭婦女們,那些在屋頂上監(jiān)視火情的人們,那些面臨無數(shù)困難和痛苦的人們。
英國的命運在很大程度上還取決于那為數(shù)不多的日日夜夜駕機升空、迎擊一群群納粹轟炸機的飛行員們。
這些皇家空軍的飛行員已經(jīng)到了疲勞的極限,卻還在超越自身的極限,繼續(xù)戰(zhàn)斗。
倫敦人民也站到了戰(zhàn)斗前線,但是他們無法得到直接反擊敵人的滿足感。
他們無法飛上天空去擊毀敵機。
他們必須在地下室里飛快地挖掘,以營救埋在殘垣斷壁下的朋友們;
他們必須撲滅沒完沒了的大火;
他們必須堅強起來,去承受敵人帶給他們的任何災(zāi)難。
在1940年10月1日的廣播中,默羅宣布:“請記住:這些人既勇敢又有耐心;在炸彈轟炸下人人平等;這場戰(zhàn)爭是速度和組織性的較量;能最好地保護平民百姓并保持其尊嚴的政治體制將贏得勝利!
事實證明,默羅關(guān)于普通人民會取得最后勝利的預(yù)言是正確的。
那些納粹強國最終還是被同盟國打敗了。
1945年夏天,一個陽光燦爛的早晨,田中和子抬頭向廣島上空望去,看見了預(yù)示她的世界快要結(jié)束的前兆。
當年她才18歲。
天空中出現(xiàn)了一個白點,像一張紙一樣大小、一樣地潔白無害。
小白點從飛機上落下來,朝著她們飄去。
整個過程只用了43秒鐘。
天空中爆發(fā)出眩目的閃電和色彩,噴射出的一道道光就像孩子畫筆下的一道道陽光。和子被重重地摔在了地上,磕掉了兩顆門牙。
她陷入了昏迷。
和子的父親穿著內(nèi)衣褲在屋外后院的菜地里除草。
當他搖搖晃晃走出菜園時,鼻子和嘴里都流著血。
第二天,他身上裸露的部位變成了巧克力一樣的棕色。
這幢曾經(jīng)是城里這個地區(qū)的豪宅,如今已轟然倒塌。
他們的生活曾經(jīng)是很舒適的,什么都不缺──至少在戰(zhàn)爭爆發(fā)前是如此。
和子的父親出生在廣島一個殷實、有一定社會地位的家庭,20世紀20年代初移居美國,不是因為貧窮或者逃亡,而是冒險精神使然。
但他從來沒打算留在那里。
40歲時他又把家搬回了廣島。
他作為這個姓氏的唯一男性繼承人,家人都盼望他回到廣島。
但是他把在美國出生、尚在襁褓中的女兒及帶有美國情調(diào)的生活方式也一起帶了回來。
他的房子很寬敞。
屋前有個院子,屋后有兩個花園──一個用來種菜,另一個設(shè)計得合乎日本傳統(tǒng),供觀賞用。
兩個起居室里有一間是美式擺設(shè),擺放著沙發(fā),而不是墊子或榻榻米。廚房和浴室也是美國風格。
正餐是日式的,全家人按照傳統(tǒng)方式坐在地板上用餐。
早餐則是美式的,煎餅或熏豬肉或火腿加雞蛋,坐在餐桌旁吃。
盡管他家與原子彈爆炸中心相距1英里多,但是他所營造的生活中的一切還是被炸成了碎片。
他干活時正面對著爆炸中心,因此他的前胸和四肢都被灼傷。
和子觸摸他時, 他身上的肉就像煮過的西紅柿一樣,軟綿綿的。
當和子焦急地等待著家里另一個成員回來時,一個高大的小伙子出現(xiàn)在曾經(jīng)是大門的地方。
她大聲叫著:“他回來啦!”她的弟弟身高6英尺,比大多數(shù)日本男子都高,她一眼望去就知道是他。
但當她走近他時,由于他傷痕累累,她簡直認不出他了。
他的學校在他周圍倒塌了。
他掙扎著走到一個醫(yī)療站。
他們在他的傷口上涂了些藥,給傷口扎上繃帶,然后就送他上路。
他搖搖晃晃地站在已成為一片瓦礫的門口。
和子目不轉(zhuǎn)睛地看著他。
接著,夜幕降臨了,和子和她弟弟往山里走;和子廠里的一個朋友住在市區(qū)后面一個小山坡上的村子里,表示愿意收留他們。
他們找到朋友的住處時已是半夜了。
和子往身后望去,只見整個城市都在燃燒。
她感到心神不寧,內(nèi)心充滿恐懼,不是為了自己,而是為了父母。
她留下弟弟,沖下了山坡,往熊熊火焰奔去。
街上到處都是死人和奄奄一息的人,
她不停地跑著,只知道自己必須回家。
和子家比起大多數(shù)其他家庭來還算要幸運些。
但她父親因為身上的灼傷而不得不躺在戶外的榻榻米上,她弟弟的傷口也不肯愈合。
當家里其他人都在康復(fù)時,和子卻病倒了,輻射病的癥狀出現(xiàn)了。
這種病是原子彈爆炸后引起的可怕后果之一。
洛斯阿拉莫斯實驗室的科學家們對原子彈造成的傷害程度感到吃驚。
他們原以為爆炸主要是致人死亡而已。
和子感到自己好像馬上要死了。
她發(fā)著燒,
感到惡心、頭昏,就像喝醉了酒似的。
她的牙齦和腸子在出血,
看上去就像個鬼似的。
“接下來就輪到我死了,”她想得很現(xiàn)實。
她是一個年僅18歲的姑娘,卻在等候死亡。
這病無藥可治,因為治療輻射病的唯一辦法就是休息。
冬去春來,春去夏至,和子的病開始好轉(zhuǎn)起來。
但是她的病沒法真正除根,只不過是潛伏起來了而已。歷史上這個讓人難忘的1945年8月6日給和子的肉體和精神所帶來的后遺癥將在她的余生一直折磨她。
【新視野大學英語第二冊課文翻譯下篇】相關(guān)文章:
新視野大學英語第四冊課文翻譯下篇06-19
新視野大學英語第一冊課文翻譯下篇06-19
新視野大學英語第二冊課文翻譯上篇06-19
新視野大學英語第二冊Unit 5課文翻譯04-11
新視野大學英語3課文翻譯上篇06-19
新視野大學英語3課文翻譯中篇06-19
新視野大學英語4課文翻譯Unit 811-09
新視野大學英語2課文翻譯「Unit 1」06-18
新視野大學英語4Unit 6課文翻譯0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