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tt id="5hhch"><source id="5hhch"></source></tt>
    1. <xmp id="5hhch"></xmp>

  2. <xmp id="5hhch"><rt id="5hhch"></rt></xmp>

    <rp id="5hhch"></rp>
        <dfn id="5hhch"></dfn>

      1. 我縣文化產業發展狀況的調研報告

        時間:2022-11-17 09:35:59 調研報告 我要投稿

        關于我縣文化產業發展狀況的調研報告(通用12篇)

          在生活中,報告的使用成為日常生活的常態,我們在寫報告的時候要注意邏輯的合理性。一聽到寫報告就拖延癥懶癌齊復發?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關于我縣文化產業發展狀況的調研報告,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關于我縣文化產業發展狀況的調研報告(通用12篇)

          我縣文化產業發展狀況的調研報告 篇1

          為推動我縣文化產業發展,充分挖掘和整合資源,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和產業轉型升級,提升綜合競爭力,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根據縣人大常委會20xx年工作安排,從8月份起,縣人大常委會教科文衛工作委員會在縣人大常委會副主任盧兆田帶領下,對我縣文化產業發展狀況進行了專題調研。調研中,聽取了縣文廣新局、縣旅游局、縣經信局、縣廣播電視臺、仙都風景管委會等單位關于文化產業發展情況的匯報,并實地視察了縉云縣木林森文體用品有限公司、佰易文具有限公司、潤和活性炭工藝品有限公司及英皇漫動等企業的發展運營情況,召開了部分人大代表、文化團體和相關企業代表等參加的座談會,聽取了各方面的情況介紹和建議、意見,F將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一、我縣文化產業發展的基本情況

          近年來,在縣委、縣政府的重視下,我縣初步形成了以文化演藝、文化休閑娛樂、文化旅游、影視傳媒、文化產品生產銷售、圖書制品銷售、仙都奇石交易和石雕加工等類別的文化產業體系。發展文化產業對豐富群眾生活、促進經濟轉型、構建和諧社會發揮了積極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一)文藝演出業得到傳承發展

          我縣的文藝演出以婺劇表演為主。目前全縣民間職業劇團有20個,其中婺劇團有16個,從業人員近1500人,年演出收入達5000多萬元。一是成立了全省首個縣級婺劇促進會。促進會加強了對民間劇團的行業管理,組織婺劇比賽、婺劇交流、演員培訓、樂隊培訓等活動,有效地完善了縉云婺劇的發展規劃,提高了藝術水平和聲譽度。二是實施“婺劇進校園”活動。為保護婺劇文化和培養婺劇傳承人才,在全縣范圍內普及婺劇,自行編創了《紅歌新唱》婺劇版教科書,作為全省第一部婺劇教材在我縣中小學全面推廣。三是舉辦婺劇演出活動。近年來,我縣承辦和舉辦“省新農村業余婺劇票友大賽決賽”、“浙江省地方戲會演”、“綠谷之聲”婺劇專場演出、“縉云縣業余婺劇傳統唱腔及婺劇器樂大賽”、“縉云婺劇大會演”、婺劇品會場,有力推進了縉云婺劇文化產業的傳承和復興?N云婺劇先后在國家、省、市各級比賽中得到優異成績?N云婺劇文化產業發展得到了中央、省、市等主要領導的充分肯定。

          (二)藝術雕刻業日益興起

          我縣的藝術雕刻業主要包括縉云石雕、玉雕、炭雕以及根雕等。一是石雕,主要指縉云石材加工企業,產業初具規模并有較大影響力。石雕加工企業65家,從業人員450人,2011年銷售產值達1.4億元。縉云石雕制品種類繁多,一般以市場需要而定制,主要有石亭、牌坊、石獅、石欄桿、古建石作、壁畫、山水、動物、雕像等,石雕產品暢銷江南各省市。二是玉雕,主要指仙都丹玉雕刻,具有較高的觀賞價值和美譽度。2007年底成立了縣觀賞石協會,目前有仙都丹玉場所20余家,年交易額達5000多萬元。同時通過開展石頭文化研究和交流、舉辦知識講座、參加全國文化產品展覽等活動,縉云石頭知名度不斷提高。如今年“仙都丹石”參加了在武漢舉辦的麗水文化精品展,起到了較好的宣傳作用。三是炭雕、根雕,主要指炭類雕塑刻藝術和樹根類雕刻藝術?N云炭雕的主導產品有炭雕觀賞盤、炭雕擺件、炭雕壁掛等禮品產品,其代表企業為縉云縣潤和活性炭工藝品有限公司,年產值達2千萬。我縣炭雕、根雕都制作了優秀作品,炭雕《黃鶴樓》在武漢舉辦的麗水文化精品展上被武漢市政府直接收藏,根雕《驚夢》榮獲第三屆中國根藝優秀作品展劉開渠金獎。

          (三)文化旅游業逐步融合發展

          通過近幾年的發展,我縣文化開始與旅游初步融合。一是依托黃帝文化擴大了旅游影響力。把弘揚黃帝文化作為打造區域人文特色的重要內容,每年在重陽節和清明節分別舉辦祭祀軒轅黃帝典禮,以“仙都軒轅氏祭典”活動為載體,把黃帝文化同“山水神秀”、“田園風光”等生態文化內容相互融合,提高縉云文化旅游影響力和吸引力。二是研究黃帝文化豐富了旅游內涵。從2000年召開“中國首屆黃帝文化學術研討會”以來,每年都組織專家進行黃帝文化學術研討,通過黃帝文化研討會等一系列活動,大力弘揚黃帝文化,突顯黃帝文化的深厚內涵,逐步確立了縉云仙都是南方黃帝文化輻射中心的地位。2011年我縣的“軒轅祭典”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依托國遺項目“軒轅氏祭典”的品牌優勢,不斷提升和豐富縉云文化旅游內涵。三是宣傳黃帝文化提升了旅游知名度。多渠道不斷加大黃帝文化的宣傳力度,邀請中央電視臺來縉攝制5集高清紀錄片《南祠圣地—縉云黃帝文化探秘》(暫名),圍繞仙都黃帝文化進行多角度深入挖掘采訪,用學術的視角和紀錄片手法全方位表現仙都黃帝文化。該片將在中央電視臺科教頻道《探索發現》欄目播出。通過國家主流媒體的影響力,進一步擴大縉云黃帝文化的知名度。

          (四)文化制造業不斷壯大

          我縣文化制造業主要包括印刷包裝類、文具制造類、裝飾燈具類、玩具制造類等,2011年產值達3億多元。一是印刷包裝業發展良好。目前全縣包裝裝潢印刷產業已經初具規模,全縣銷售產值1000萬元以上的包裝裝潢印刷企業有6家。二是文具制造業逐漸成長。文具制造業是近幾年我縣興起的一項主要文化產業企業,主導產品有各類固體、液體膠水、中性筆、簽字筆等,以出口外銷為主,2011年年產值有8500多萬元。目前,縉云縣木林森文體用品有限公司、佰易文具有限公司、亞圣文化用品有限公司,成為我縣文化制造業的主力軍。三是裝飾燈具和玩具業等正在興起。裝飾燈具和玩具制造等從無到有,正處于起步階段,如生產“萬能工匠”兒童塑料益智玩具的縉云和晟塑膠制品有限公司目前正處于品牌推廣階段,在淘寶網上開設了網店。

          二、文化產業發展存在的問題

          近年來,縣政府及相關部門為推動我縣文化產業發展,做了大量工作,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從調研情況來看,當前仍然存在三方面突出問題:

          (一)對文化產業認識不足重視不夠

          一是沒有文化產業發展專項規劃,雖然我縣已經制定了“十二五”文化事業發展規劃,但缺乏完整、系統的文化產業發展規劃,目前呈現出文化產業發展與經濟社會發展明顯不同步。二是一些部門存在重處罰輕服務、輕協調、輕指導現象,文化企業的發展軟環境不盡好,這也制約了文化企業的發展。三是相關管理部門未能給予文化產業發展以科學合理的定位,往往更多關注納入政府考核范圍的文化事業發展,旁落文化產業發展,缺乏關注,較少研究。

          (二)文化產業總量偏小競爭力弱

          一是文化企業起步晚、層次低。許多文化企業都是近幾年建立發展起來的,多數屬于粗放型、勞動密集型低端產品加工企業,生產和銷售低層次的產品,缺乏自主創新和研發能力,很難做大做強。二是文化與旅游結合不深。旅游還是以山水觀光為主,缺少文化內涵支撐,旅游項目品質不高。三是縣城小、人口少、城市規劃落后制約了包括影視傳媒、休閑娛樂、文藝創意等核心產業的發展,使這些產業呈現出散、小的局面,很難形成產業集聚,導致我縣文化消費總量偏小。

          (三)文化產業發展支撐和保障乏

          一是沒有專門的文化產業管理機構。全縣文化部門及相關部門一直沒有組建相應的文化產業管理發展機構,文化產業發展一直處于盲目或小打小鬧狀態。自發地發展的結果,形不成規模,穩不住腳跟;信息不靈,資源得不到充分有效地開發利用。二是文化人才匱乏。文化創意人才是文化產業最核心的生產要素,文化經營人才是文化產業發展的領軍人物,他們的數量和質量決定了文化產業發展的規模和質量。如文具制造類企業,沒有自主研發人員,生產的多為低端的粗加工產品,賺取微薄的加工費,產品附加值低。三是政府財力有限,政府性資金投入不夠,民間資金的引進也不多,金融調控政策和文化產業優惠政策缺失。同時由于我縣的文化企業規模小、效益不高等原因,難以達到現行政府扶持企業的相關標準,享受不到政策傾斜和支持。

          三、促進我縣文化產業發展的建議意見

          我縣的文化產業發展雖取得了一定成績,但也還存在較多問題,這需要政府、部門、社會的相互配合,積極參與,共同努力。為推動文化產業更好更快的發展,針對上述的問題,我們提出以下的建議。

          (一)理清思路,明確文化產業發展方向

          一要加強宣傳,提高認識。文化產業是推動我縣經濟結構調整、擴大內需、增加就業的一個著力點,也是推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一個重要載體。要切實加大宣傳力度,采取各種措施,按照文化的屬性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本質要求,進一步提高文化管理部門、文化從業者和全社會發展文化產業的積極性,營造有利于文化產業發展的良好環境。二要摸清底數,打好基礎。根據國家統計局發布的《關于2012年度<文化及相關產業分類>的有關通知》精神,規范我縣文化產業統計口徑,建立文化產業指標統計體系,并將文化產業增加值列入國民經濟主要指標體系。對全縣文化產業行業分布、產業發展等情況進行全面摸底,及時掌握我縣文化產業的實際情況,為下一步科學制定文化產業發展打好基礎。三要科學規劃,合理定位。要依據國家《文化產業振興規劃》、《浙江文化產業發展規劃(2010—2015)》等政策,按照“前瞻性、科學性、實效性”的要求,根據自身的特點和區域文化特色科學規劃文化產業的發展布局,充分發揮現有的生態和文化優勢,盡快編制《縉云文化產業發展規劃》,明確縉云文化產業發展的重點和總體目標,引導文化產業走特色發展之路。

          (二)創新機制,強化文化產業發展要素保障

          一要解放思想,改革創新。努力突破體制機制制約,打破部門和所有制界限,促進各種文化資源合理優化組合。要強化政府文化產業管理職能,適時成立管理、服務文化產業發展專門機構,通過產權交易、公司化運作等形式,進一步理順國有文化經營單位的管理、經營體制,努力把文化經營單位培育成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擔風險、自主創新的市場主體,不斷促進文化產業的健康快速發展。二要整合資源,出臺政策。認真研讀上級有關文化產業的優惠扶持政策,盡快研究制定我縣相關政策,強化資金、稅收、信貸、土地等要素保障,為文化產業發展提供政策平臺。整合現有產業資源,鼓勵、扶持文化企業做大做強。扶持龍頭企業,通過龍頭企業的品牌優勢、技術優勢和市場優勢,進一步降低文化產業準入門檻,引導、鼓勵和支持社會資本參與對文化資源的優化整合,鼓勵社會各種資本進入文化產業領域。三要培養人才,提升能力。發展文化產業需要一支既懂專業、又善經營的人才隊伍。加強專業人才隊伍建設,多渠道培養既有專業知識,又精通文化產業經營管理的復合型人才。要結合我縣文化產業的特點,鼓勵企業與高校聯合建立文化產業人才培養基地,積極引進各類高水平文化產業人才,建立引得進、留得住、用得活的用人機制,營造人盡其才的和諧環境,充分發揮各類人才的積極性和創造性,為文化產業可持續發展積蓄充足的人力資源。

          (三) 抓住重點,打造文化產業特色品牌

          一要打造婺劇文化品牌?N云婺劇歷史悠久,有著廣泛的群眾基礎,目前婺劇文化產業已初具規模。為此,我們要把做精、做強縉云婺劇文化產業作為促進縉云文化產業發展的主要抓手。要確立婺劇發展的戰略思路,建立婺劇發展政策支持體系,完善對婺劇發展的服務體系,營造婺劇發展氛圍;鼓勵創作精品劇目,抓好婺劇人才培養,打造婺劇名家名角,促進婺劇規范管理,不斷拓寬婺劇文化產業發展渠道,多措并舉大力推動縉云婺劇產業健康快速發展,讓婺劇更好的根植于縉云。二要打造黃帝文化品牌。要立足縉云仙都是“中國南方黃帝文化輻射中心”的特定地位,繼續深化黃帝文化研究,積極探索、創新祭祀的形式和內容,進一步提升仙都黃帝祭祀的規格。逐步推進黃帝文化的“物化”進程,在景區建設、城市建設過程中,注入更多的黃帝文化元素,讓黃帝文化以實物的形式展現出來,讓黃帝文化看得見,摸得著。三要打造文化旅游品牌?N云文化旅游產業要走生態、文化、旅游相結合、相促進的發展之路。要切實加強縉云田園山水風光的旅游資源與黃帝文化、婺劇文化、石頭文化、影視文化、民俗文化、非遺、仙都摩崖題記等各類文化資源的有機融合,做到“一景一傳說、一物一故事、一景一風光、一景一歷史”。要加快開發、設計游客參與型的文化旅游項目和炭雕、石雕、根雕、剪紙等有縉云特色旅游商品,把無形的文化有形化、具體化、常態化,提高自然景點的文化內涵,激發游客的消費熱情和獵奇性,延長在縉旅游時間,為文化旅游業發展提供新的動力。

          我縣文化產業發展狀況的調研報告 篇2

          當今文化產業作為“朝陽產業”,已成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引擎。工商部門作為服務地方經濟發展的職能部門之一,應當迎時而上,積極思考采取相應的對策,服務文化產業的發展。為此,我們近期組織力量對鎮江市丹徒區文化產業的發展現狀開展了調查分析,并針對存在的問題提出了對策建議,以期對助推文化產業發展有所助益。

          一、文化產業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

          企業規模小,核心競爭力不強。丹徒區文化產業以中小企業為主,普遍存在規模小、科技含量低、競爭力不強等問題。多數企業不重視技術創新或無力技術創新,產品科技、創意含量低,抵御市場風險能力較差;一些企業的經營方式相對落后,企業管理缺乏科學性、創新性,產品銷售多以自行銷售模式為主,不能有效地推廣產品。

          市場程度低,企業缺乏自主品牌。企業品牌意識淡薄,加之小農經濟意識束縛,導致企業不愿意把重點放在品牌培育和內容原創上,習慣于“貼牌生產”,導致文化產品市場化程度低,產品難以形成產業鏈,產品附加值未能得到有效挖掘。

          經營機構多,集約化程度不高。盡管文化產業市場主體數量呈逐年增長態勢,但集約化程度較低,缺乏龍頭企業和知名品牌,生產要素在市場中的配置過于分散,規模經濟的影響力甚小。

          市場秩序亂,不能進行有效管理。文化產業從業人員素質參差不齊,個體經營戶占經營總數的80%以上,在利益驅動下,利用文化活動場所從事違法活動的情況時有發生,導致盜版書刊、盜版音像制品、盜版軟件屢禁不絕,嚴重擾亂經營秩序,扼殺原創精神。

          二、問題成因分析

          文化產業管理體制尚未理順。當前政府管理文化產業的方式雖然發生了很大變化,但政府對文化經營單位仍然管得過多、過死,致使文化產業發展活力不足,文化產業經營者難以形成真正的市場主體和法人實體。此外,文化產業的7大門類:電影、廣播影視、報刊、出版、音像、娛樂和廣告,分別由廣電、文化、工商等不同部門進行監管,傳統的管理體制和方式,不同程度存在各自為政、多頭管理的現象,對整個產業缺少系統的管理機制和措施。

          文化產業投資渠道相對單一。調查結果顯示,62%的企業認為融資困難,80%以上的企業主要依賴自身積累,融資方式極為單一。文化產業前期投入大、回報周期長,加之目前銀行貸款條件愈加嚴格,無法為文化產業的迅速擴張提供有力的資金支持,致使文化產業的潛力得不到充分挖掘和利用,整體水平提升不快。

          居民文化消費水平不高。調查發現,文化消費只占居民消費的很少一部分,文化消費增長速度與居民收入增長不成正比。受醫療、教育、養老、住房等一系列大額消費支出影響,居民在文化消費方面持謹慎態度。

          三、助推文化產業發展的對策建議

          充分發揮工商職能,積極開展文化企業對口幫扶。一方面,實行企業聯絡員制度,深入開展調查研究,為政府決策建言獻計,為企業做好政策咨詢和法律服務,努力為文化產業的發展提供及時有效的服務。如對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產業,實行定期走訪、跟蹤服務,扶持骨干文化企業,形成對內對外的輻射和帶動作用;對外來引資文化項目,實行提前介入,上門服務,扶持引資企業與本地文化項目盡快形成生產經營能力;另一方面,幫助文化企業提升廣告策劃宣傳能力,鼓勵開發新的廣告發布形式,支持互聯網、樓宇視頻等新興廣告媒介健康有序發展,降低廣告投放成本,使其成為廣告業新的增長點。

          積極培育文化商標,提升文化企業的市場競爭力。一是加大商標宣傳力度,向企業宣講商標知識,提供商標注冊咨詢服務,宣傳引導企業注冊商標,幫助從事文化產業的企業樹立品牌意識;同時,鼓勵文化企業加強自主創新,開發具有自主商標的原創性文化產品,打造具有核心競爭力的文化產品品牌。二是推動民族民俗文化、文化活動、文化創意等注冊成商標,提高產品價值,提升市場競爭力。三是加大文化類商標保護力度,對涉及文化企業的商標侵權案件,建立維權“綠色通道”,組織力量查處。對涉及商標爭議糾紛,積極協調、保護文化企業的合法權益。

          培育龍頭骨干企業,激發新興行業發展活力。對特色鮮明、實力較強、成長性較好的文化企業,特別是動漫制作、文化創意、網絡文化等新興領域的企業,要加大扶持力度,聯合政府等相關部門,通過出臺相關優惠政策,進行重點培育和扶持,形成一批有實力、有影響的文化企業,帶動行業發展。引導企業堅持文化產品研究與開發相結合,使文化產業的市場價值和巨大潛力得到有效的發揮,促進各特色文化產業的相互促進,共同發展,走集聚化、集團化道路,形成產業發展鏈條,增強企業競爭力。

          拓寬產業融資渠道,增強產業發展的后勁。聯合政府及相關文化部門建立文化產業發展引導資金,爭取地方金融機構的信貸支持,積極提供助企融資和行政指導服務,發揮動產抵押登記、股權出質、股權出資登記職能,拓寬文化產業融資渠道。鼓勵企業、個人、社會各界對文化產業的投入,建言政府出臺配套優惠政策引導和吸收非文化部門、民間資本和外來投資,實現文化投資主體多元化、社會化和公共化。

          強化市場監督管理,維護文化市場經營秩序。一是將文化產業列為保護重點,創新監管方式,強化監督和檢查,并加大與文化、廣電、新聞等部門的協調配合,依法保護文化企業的合法權益,有效維護文化市場公平有序的競爭秩序。二是開展整治凈化行動,對網絡、娛樂、出版、印刷等文化市場開展集中清理整頓,從重從快打擊各種侵權盜版、淫穢色情、發布虛假廣告及“黑網吧”經營等違法行為。三是加強行業自律,依托個體私營企業協會、行業協會等倡導文化產業的健康娛樂性、豐富知識性和審美教育性,引導文化企業加強行業自律,促進文化市場規范。四是充分發揮工商監管職能,主動參與部門合作,完善社會監督機制,探索建立部門聯動、行業自律、社會監督相結合的文化產業監管體系,形成監管合力,提高監管工作效率,為文化產業發展營造良好的環境。

          我縣文化產業發展狀況的調研報告 篇3

          我縣總工會積極落實《關于認真做好最低工資標準執行情況監督的通知》有關文件精神,工會領導非常重視此項工作,認真按要求做好我縣的最低工資標準執行監督檢查工作,F將工作開展情況匯報如下:

          一、加強組織領導

          為切實做好最低工資標準執行監督檢查工作,我縣工會根據實際情況,成立了以工會主席為組長的縣工會最低工資標準執行監督檢查工作領導小組。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負責統一協調指揮,落實上級工作安排,制定工作具體計劃。

          二、做好宣傳教育

          我們省的最低工資標準為630元,做好最低工資標準執行監督檢查工作,確保這項政策落到實處,是切實維護職工權益,獲得合法報酬的必然需要,我們各級工會應該在關心職工生活,維護職工權益上多做工作,切實保障職工的權益不受侵害,保障全體職工享受正當的工作時間和強度,享受到各項國家規定的福利。把工會真正建設成職工之家,體現社會主義大家庭的溫暖。為此我們把督促用人單位認真執行新調整的最低工資標準作為一項重點工作,在我縣的新聞媒體上進行了廣泛宣傳,使各用工單位和個人知曉,為使最低工資標準執行得到較好落實提供了輿論支持。

          三、開展督促檢查

          我縣總工會專門成立了個最低工資標準執行情況督促檢查工作小組,分頭深入到各個用工企業進行檢查。各工作組共走訪調查了近20個單位的5000多名職工。從檢查的情況看,大約有一半多的用工單位執行了最低工資標準,但仍有部分用工單位沒有執行該項制度。主要原因是這些單位處于停產、半停產的狀態,企業自身運轉困難,不能保證正常工資發放。

          我縣總工會今后要將最低工資標準執行監督檢查工作作為一項日常工作堅持開展下去,對有能力卻不執行該項制度的用工企業加大督查力度,切實保障企業職工的.合法權益得到有效保護。都暫時沒有能力落實該項制度的企業,也要不定期地進行走訪,及時了解企業經營情況,防止出現企業作假的行為。

          我縣文化產業發展狀況的調研報告 篇4

          根據市委關于進一步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大力發展文化產業,實現文化建設與經濟建設、政治建設、社會建設、生態建設協調發展的戰略決策,年初市政協將文化產業發展情況調研確定為今年的重點專題議政課題。九月中旬開始,市政協組成調研組,進行了為期一個多月的調研,現將有關情況報告如下:

          一、基本概況

          截止2013年底,全市已形成各類文化經營實體824家。其中,核心層:新聞、廣播、電視和電影服務類2家;出版發行和版權服務類包括數字影院、印刷企業、音像制品、圖書租售145家;文化藝術服務類包括民間藝術社團、協會及藝術教育培訓網點57家。外圍層:網絡文化服務類主要為網吧91家;文化休閑娛樂服務類包括旅行社、會展公司、酒吧歌舞和游戲游藝場所280家。相關產業層:文化用品、設備及相關文化產品的生產、銷售類,主要為打字復印、書畫文玩219家。另有a級景區6處,星級飯店13家,星級農家樂11家。文化產業總體吸納從業人員近萬名。

          二、工作成效

          近年來,全市把做大做強文化旅游產業作為推動經濟轉型的重大舉措,積極探索,勇于實踐,為之付出了可贊的努力,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是制定了一系列政策。

          先后出臺了《關于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實施意見》、《關于加快服務業發展的意見》、《關于做大做強文化旅游產業的實施意見》、《旅行社組團來xx市旅游獎勵補助辦法》、《促進服務業發展暫行辦法》和《優秀藝術作品獎勵辦法》等政策。

          二是制定了發展規劃。

          先后編制了《文化旅游產業發展“十二五”規劃》、《星海湖文化產業園規劃》和《星海湖南域旅游景區景觀規劃》。規劃了沙湖——天河灣——陶樂影視城——平羅玉皇閣——黃河古渡坊——礦山博物館的東線旅游線路,沙湖——星海湖休閑度假區(五七干校)——賀蘭山北武當壽佛寺的北線旅游線路。并向有關部門申報并確認非物質文化遺產32項,其中市級22項、自治區級8項、國家級2項。2012年,星海湖文化產業園被文化部命名為國家級文化產業試驗園區。

          三是建設了一批文化基礎設施。

          先后投入近30億元,構建了覆蓋城鄉的四級文化服務設施網絡體系,全市共建成文化館4個、圖書館3個、文化藝術中心2個、博物館4個、影劇院4個,“三館一中心”成為xx市地標性建筑。

          四是爭取和引進了一批文化示范項目。

          2013年,實施了國家級公共文化示范區項目,引進中基浩泰等民間資本,正在建設中華奇石山文化旅游城、星海銀河景區、星海之星和星海湖休閑度假旅游區等項目。舉辦了星海湖全國露營大會、國際鐵人三項賽、國際劃水賽活動,舉辦了第二屆黃河大合唱邀請賽并成為文化部該項賽事永久承辦地。

          2013年,全市共接待游客252.83萬人次,實現收入13.24億元。2014年,我市前三季度接待國內游客194.19萬人次,總收入11.31億元,分別同比增長10.40%和14.10%。

          三、主要問題

          我市的文化產業起步較晚,尚處于培育階段。由于自然因素、經濟因素、社會因素,尤其是文化因素,包括集體的文化氛圍、成員的文化素質、文化資源的豐富程度等因素所致,歷史積淀、地緣區位、資源稟賦等因素所限,文化產業發展滯后于經濟社會發展,滯后于文化事業發展,滯后于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與先進地市相比差距還比較大。2012年,本市文化產業增加值在全市國民經濟中的比重為1.29%,低于全區2.21%的指標。2010年—2012年,本市居民文化包括教育方面的支出占家庭消費支出的比重分別為11.27%、10.12%、10.10%,呈逐年遞減態勢。主要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一)定位不夠準確。

          在已經出臺的文化產業發展文件和具體工作實踐中,對文化產業的形態與業態定位不明晰;對文化產業與文化事業、與旅游業、與服務業的分類與指導不夠;對人文精神與自然資源、項目開發的契合和彰顯不夠。自治區將寧夏文化產業的發展形態定位為4種,即回族文化、黃河文化、西夏文化和紅色文化。而本市對文化產業形態的提法有8到12種之多,定位缺乏前置要件和靈魂,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方向迷惘,無所適從。

         。ǘ┮巹澆粔蚩茖W。

          在既有的文化產業發展規劃中,對文化市場的發展方向、消費趨勢,對文化產業的理念和形態、內容和形式缺少合理的、可操作性的頂層設計。主導業態不突出,與全區乃至全國的發展戰略結合不夠緊密;各種相關業態聚集度不高,產業聚合效應、延鏈效應發揮不夠;產業項目少,吸引力不強;由于體制障礙,境內僅有的一處5a級旅游區沙湖對本市產業發展帶動作用不強。

          (三)政策不夠配套。

          本市先后出臺了一些關于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意見,但含金量不高,執行力不強,加之沒有專門的、具體的、配套的文化產業政策體系,吸引社會資本的多元投資體制機制尚未建立,民間發展文化產業的意向和沖動,因缺少合適的投資項目和平臺以及順暢的融資渠道而受到抑制。無論是已經形成的業態,還是正在建設的項目,投資熱度低,經營效益也低。

         。ㄋ模┦袌霾粔虺墒。

          文化產品市場和文化服務市場多處于自娛自樂狀態,創新不足,發展乏力;文化要素市場,包括文化資本市場、技術市場、產權交易市場還沒蹤影,文化產業多處于粗放型、零散型經營,規模小,檔次低,同質化。文化產業實體,近80%經營的內容不是網吧、酒吧,就是歌廳、舞廳和打字復印,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文化生態尚未形成。旅游業屬于季節制約型、資源依賴型、要素匱乏型的產業,分布零散,點面脫節,景區與景區之間沒有形成共生、伴生的協作體系,游客消費項目少、逗留時間短暫,導致“游玩在沙湖,食宿到銀川”。

          (五)人才不夠充分。

          一是既有的沒用好,流失嚴重;二是沒有的又難尋,引進不易。全市文化產業吸納的從業人員占全社會從業人員的0.50%,而發達地區這一比例為3%—6%。全市文化事業單位人員329人,其中,初級職稱124人,中級職稱94人,高級職稱僅有20人。在11個類別和文化有關的專業協會中,共有會員926人,其中市級776人,自治區級120人,國家級僅有30人。既熟悉文化事業又熟悉市場經濟的復合型經營管理人才極為短缺,遠不能適應引領文化產業的發展。

          四、對策建議

          在推進產業、生態、民生三大轉型的進程中,發展文化產業既能推動產業結構調整升級,又能創造并滿足廣大人民群眾文化消費、聚集財富和實現就業的需要,也能提高市民的文化素養。因此,應以更加深刻的文化自覺,像重視經濟發展一樣重視文化發展。

          (一)明確產業定位,科學制定規劃

          應在充分調查研究的基礎上,把文化產業發展融入全區乃至全國的發展格局之中考量,置于中阿博覽會平臺和新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節點之中考量,置于建設開放富裕和諧美麗石嘴山的總體規劃之中考量,主動與自治區文化產業“十三五”規劃對接,起動編制《xx市“十三五”文化產業發展規劃》,修編現有文化園區和項目發展規劃。遵循文化產業發展的規律,遵循文化產業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兩重屬性的客觀要求,準確進行產業形態定位和業態選擇,可考慮將本市文化產業發展形態確定為移民文化、山水文化和回族文化,打造既與全區文化形態相呼應又體現本市特色的文化產業板塊;充分利用沙湖既有的資源優勢和品牌效應,將本市文化產業發展主攻方向確定為以沙湖、星海湖和北武當景區為依托的旅游業。

          堅持政府引導、社會參與、市場運作、行業管理的原則,把握旅游業日漸成為一種大眾生活的方式,把握散客游、自助游、智慧游的趨勢,迎合游客審美、愉悅、健康、文化、求知和精神需求。在旅游資源類型的開發利用方面,將自然資源與人文資源有機結合,自然資源選擇地貌景觀和水域風光,人文資源選擇民俗風情和飲食購物。以旅游主體大眾化、需求多樣化、開發規;a品特色化、服務人性化、運行科技化和質量標準化進行規劃設計。

          緊緊抓住農墾集團與地方經濟融合發展的機遇,尋求利益契合點,積極參與沙湖旅游區的規劃建設。使沙湖的資源品質、資源效用和開發條件統籌化,與星海湖開發建設相結合,與民俗風情相結合,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相結合,與城市規劃經營相結合,依托沙湖景區承接游客。在客源定位上,以市外游客為主,面向中東阿拉伯國家和地區。實行園區化或街區規劃,并使之一園包多園、一街含多項。堅持高起點、高標準,將園區或街區打造成綜合性的聚集產業園、文化性的康樂產業園、人本性的體驗產業園和社會性的民生產業園。

          在景點建設、線路設計、品牌營銷等方面,應該獨辟蹊徑,以無限的創新、創造與創意突破有限的資源束縛,以市場導向,充分考慮形態與業態、內涵與形式、靈魂與載體、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本地居民休閑與外地游客觀光的關系等因素,突出特色,切忌簡單復制和拷貝。

          (二)統籌資源配置,打造品牌產業

          在旅游要素開發建設和經營上,堅持地方化、特色化和新品、精品原則,以獨特滿足獵奇,以靈感增強吸引,以綜合拓展功能。以“游”為節點和牽動,圍繞游、購、娛、食、住、行諸要素,提高多樣化選擇和綜合效益,為游客提供看點和體驗。

          通過延伸沙湖旅游景區線路,著力打造文化產業平臺。建設融非物質文化遺產園、“五七”干校文化園、中華奇石山文化園于一體的國家級星海湖文化產業園;復制“清代廉臣俞德淵”祠堂等文化平臺。

          融創意、創造和零售、批發于一體,建設專業商場,打造品牌產品。經營碳素環保制品、沙湖繡、泥哇嗚、沙棗核、檉柳、蘆葦畫等工藝品,枸杞、鎖陽、叢蓉等藥品,羊肉、糕點、亞麻油等食品,枸杞汁、酸棗汁、八寶茶等飲品,以及穆斯林用品和中東阿拉伯地區的工藝品。

          在文化產業園中建設演藝園,表演阿拉伯風情歌舞和回族歌舞;開發賀蘭山拓展、攀援等體驗項目;開發艾草等中藥材薰蒸、洗浴等保健項目。

          在產業園中建設清真傳統飲食園,借鑒福建xx縣、青海撒拉、西安回民巷等地經驗,將本市近百種清真傳統小吃進行挖掘整理,以地道、系列、集群為方向,使之正宗、特色、多樣。同時,改造完善或規劃建設能夠滿足穆斯林游客宗教活動需要,并符合其風俗習慣的賓館。

         。ㄈ⿵娀咧危瑑灮l展環境

          應吸納各地經驗并結合我市實際,研究制定系統性、操作性的文化產業發展政策。由各級政府牽頭搞好規劃,并投資配套基礎設施。進一步開放市場,放寬市場準入,降低辦文化企業的門檻,制定鼓勵文化產業市場發展的投融資優惠政策,積極鼓勵國家、個人、外商和各種經濟成分參與我市文化產業的開發和建設。民營企業投資文化產業可以比照高新企業進行稅費返還或減免;享受比工業用地更優惠的土地使用政策。構建合理的人才引進、培養、使用和獎勵機制。將知識產權、無形資產及品牌擁有者的利益與企業的經濟效益直接掛鉤,知識產權、無形資產入股可達企業股份的70%,以利益驅動招攬文化人才。設立文化產業發展投資基金,采取貼息、補助、獎勵等方式,以及政府購買服務、消費補貼等途徑,支持和扶持文化企業發展。設置“一個窗口解決問題”之類的部門,使興業者方便投資,減少附加成本,并保障其合法權利。

         。ㄋ模┩晟剖袌鲶w系,創新經營機制

          培育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現代文化市場體系,促進文化產品和生產要素合理流動。引導發展連鎖經營、物流配送、電子商務等現代文化產品流通,發展文化經紀、代理、評估、鑒定、推介、咨詢、拍賣等中介機構,建立無形資產交易平臺,完善文化要素市場。建立市場信用制度和文化企業信用檔案,通過市場拉動和推動,提升文化產業規模化、集約化、專業化水平,提高文化產業發展的質量和效益,從而產生資本集聚、消費導向、產業示范、利潤增值等多重效應。

         。ㄎ澹┘訌娦袠I管理,提高服務水平

          以管理規范化、服務個性化、運行科技化和質量標準化為要求,為游客提供全方位、個性化和便捷化服務。在賣看點、賣商品的同時,賣體驗、賣服務,并以優質的服務作為產業吸引和支撐。在加強執法管理的同時,重視并提高行業協會管理服務能力,成立或健全旅游、餐飲、賓館、演藝和客運等行業協會,并充分發揮其職能和作用。清真食品都必須通過ha|a|認證,符合國際標準;所有的清真餐廳都必須通過專門審查,符合穆斯林要求;所有的行業都必須通過驗收和檢查,符合行業標準。建設自駕車、房車服務設施,同時,建立旅游服務網站、景點和服務項目gps定位、微信查詢等現代手段,使服務方式智能化。

          文化產業是明天的經濟。文化產業培育周期較長,欲速則不達。我市文化產業方興未艾,在理論上、政策上的諸多層面正在破題,還有深入研究的必要。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新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建設,以及改革開放、“承東啟西”的寧夏“兩區”建設,為我市發展文化產業提供了千載難逢的機遇。廣西的“民歌效應”,甘肅的“《讀者》現象”,云南的“麗江模式”,寧夏的“影城奇跡”,貴州的“侗歌范型”,陜西的“樂舞視窗”等,為本市發展文化產業提供了可資借鑒的案例。只要上下同心,我市的文化產業定會風生水起、揚帆遠航。

          我縣文化產業發展狀況的調研報告 篇5

          近年來,荷塘區認真貫徹落實中央、省、市關于“加快文化體制改革,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決策部署,緊緊圍繞“打造以生態宜居、文化休閑”為特征的商貿次中心發展定位,加快文化體制改革、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發展,取得了一定成績。

          一、荷塘區文化發展現狀

         。ㄒ唬┌l展三大優勢,奠定了發展文化產業的基礎

          1、文化底蘊豐厚。目前,我區的文化形態主要有以龍山寺和仙庾廟為代表的宗教文化;以硬質合金廠、車輛廠、千金藥業等為代表的現代企業文化;以流芳園、抗日工事遺跡、抗日陣亡將士墓、劉劭民烈士墓等為代表的紅色文化;以仙庾嶺、婆仙嶺為代表的城郊休閑文化;以仙庾廟會系列活動、仙庾鎮及明照鄉的趕集、逢年過節的耍龍舞獅、花鼓戲、剪紙藝術等為代表的傳統民俗文化。全區現有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個——文昌閣(仙庾塔);市級文物保護單位3個——仙庾廟、流芳公園、601老年公寓;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1個——仙庾廟會;區級文物保護單位16個。

          2、文化實力雄厚。一是順利完成文化體制改革。新成立荷塘區文化體育新聞出版局,撤銷荷塘區文化市場稽查隊,明確荷塘區文化館,全額撥款事業編制6名。轄區共1鄉1鎮5個街道辦事處,現均已設立了綜合文化站,確定事業編制3—4人。二是民間文藝團體遍地開花。有民間藝術團體23支,總人數750余人,年活動場次超過2000余場。三是群眾文化蓬勃發展。群眾積極主動參與大型文藝匯演、秧歌、腰鼓、趣味運動會、廣場舞比賽等各種節會活動,極大豐富了群眾的業余精神文化生活。荷塘區連續兩年獲全國“全民健身先進單位”稱號;連續三年被評為湖南省群體工作先進單位;2008年株洲市首屆合唱節荷塘區代表隊獲銀獎;自創小品《何結巴打狗》參加全省首屆農民藝術節獲“金穗獎”;創作《魅力荷塘》、《映日紅荷》、《潮涌荷塘》等一系列體現荷塘改革發展成果的書籍,目前《文化荷塘》叢書正在編撰中。

          3、文化基礎深厚。轄區范圍內鄉鎮街道分別建立了綜合文化站,35個社區分別建有綜合文化活動室;39個村分別建有綜合文化室、農家書屋以及文化信息共享點。文化企業有藝術品市場1家、影視制作公司1家、印刷廠42家、網吧132家、電影院3家、KTV10家,其中銷售超百萬的有113家,過千萬的有2家;互聯網終端用戶占轄區常住人口比率20%。據統計,20xx年全區文化產業營業總收入14.5億元,總資產總計11.9億元,全區文化市場呈現繁榮、穩定發展的良好態勢。

         。ǘ┩晟迫笈e措,激活了文化產業的動力

          1、政策引導。我區在20xx年制定了《荷塘區“十二五”時期文化發展規劃綱要》、《荷塘區旅游產業發展總體規劃》、《株洲荷塘月色示范區核心區控制性詳細規劃》等各個政策指導意見。

          2、政府扶持。一是結合“文化惠民”,解決“兩難”問題。株洲第一家全部由民間資本組建的湖南高威影視有限公司和株洲昊文公益電影放映有限公司落戶荷塘區,通過“政府買單,群眾觀影”的方式極大的豐富了廣大群眾的文化生活,得到了老百姓們的熱烈歡迎,還有效的拓展了荷塘區群眾文化市場,探路解決了群眾對文化需求和文化企業開拓市場之間的矛盾。二是結合各種節慶日活動,活躍民間團體。三是結合部門職能,服務文化市場。

          3、機制激勵。推薦了一批優秀的農家樂創建湖南省特色鄉村旅游示范點和旅游家庭賓館,整體提升了荷塘區農家樂的檔次。推薦龍山寺佛教文化園景區申報A級景區,今年該寺按照國家3A旅游景區的標準,投資1000余萬元,啟動了改擴建工程。

         。ㄈ┐蛟烊笃放,形成了發展文化產業的平臺

          近幾年來,我區發展定位越來越明晰,以仙庾嶺為中心,重點發展文化休閑類項目,打造荷塘月色;以工業園二期為主體,引進高科技環保工業項目,打造金山新城;以東環北路周邊為板塊,引進商貿企業,打造荷塘商貿城;以新華西路兩側為主區域,引進商業項目,打造商貿次中心。

          1、旅游文化—“荷塘月色”。針對仙庾風景名勝區策劃了荷塘月色項目。項目規劃范圍包括仙庾、香草塘等8個村,面積23平方公里,其中核心區范圍8。2平方公里,啟動區范圍2.5平方公里。該項目總投資為100億元,近期完善基礎設施及公共配套設施建設;中期集中力量打造會議中心、度假區等接待設施;遠期完成新市鎮集中安置點建設,打造生態宜居項目等。目前,總投資1.2億元由盛世芙蓉餐飲管理有限責任公司投資的“‘耕食記’——中國炎帝文化創意農業園”項目(占地400畝)和“仙泉谷”生態酒店項目(占地100畝)已試營業。另外,湖南省少數民族文化園擬投資20億元,選址在荷塘區樟橋村仙人造水庫及周邊地塊,項目規劃用地9200畝(其中項目建設約1500畝,保留自然生態面積85%以上)。努力將該項目打造成國內頂級休閑度假及民族民俗文化基地,力爭成為中南第一、國內一流、國際知名的區域文化產業品牌和國家級文化產業發展示范基地。

          2、商貿文化—“荷塘商貿城”。荷塘商貿城建設項目選址于石宋路以東,新文化路以北,320國道兩側,共約10178.2畝土地。目標旨在打造一個大規模商貿市場群和集國際連鎖商業、高檔住宅、五星級酒店等于一體的城市綜合體。目前,已有上海喜盈門國際連鎖商業企業、東方夏威夷、三和·美林灣等億元項目簽約。項目對繁榮紅旗經濟商貿圈,打造商貿文化的品牌具有重大意義。

          3、工業文化——“金山新城”。生態低碳示范新城——金山新城,項目總規劃面積23平方公里,以“產城融合、三生宜居”(三生:生產、生活、生態)為定位,形成行政區、產業區、商務區、文體區、商業區科學分布,各類配套產業及設施齊全,城市發展與工業經濟發展的有機統一的新城市綜合園區。目前,引進了總投資10億元、年工業總產值100億元的三一重工產業園項目和投資達65億元的中基國際高等級老年社區項目。

         。ㄋ模┡e辦三大活動,增添了發展文化產業的活力

          1、“荷花節”。我區每年舉辦株洲“荷花節”系列活動,形成了夏季賞荷“穿越荷塘”、秋季賞月“中秋吟唱”“篝火晚會”等品牌活動,其中“穿越荷塘”在我市形成市民參與度最高,影響最大的品牌活動。20xx年,實現旅游收入2000萬元,接待游客15萬人次;20xx年,實現旅游收入2622萬元,同比增長31.1%,接待游客20。01萬人次,同比增長33.4%。20xx年,景區接待游客26萬人次,實現旅游收入3260萬元,同比增長30%。

          2、“汽車展會”。今年,在株洲汽車城舉辦20xx株洲汽車展,四天內有30萬人次前往賞車、購車,共成交汽車1843臺,銷售額突破2億元。據統計,上半年我區汽貿行業零售額同比增長31.9%,占全社會零售總額的40.4%。在全市汽車市場上占有龍頭地位,同時汽車文化也成為我區一道亮麗的風景。

          3、“荷塘區房交會”。20xx年荷塘區首開城區辦房交會的先河,通過這一平臺充分展現了荷塘的'“宜居文化”魅力,體現荷塘區城市新貌、樓盤品質、生態社區的優勢,表現出荷塘區在逐步由工業老城區向宜居新城區、生態新城區邁進中取得新型城市化的成就。

          二、荷塘區文化產業發展存在的問題

         。ㄒ唬⿲ξ幕a業認識不夠。不同部門對文化產業概念、內涵的界定尚有爭議,部分行業增加值難以統計,同時個體文化經營戶的投資額、營業額尚未列入統計,對全區的文化產業整體狀況的準確性有影響。

          (二)產業競爭力亟待加強。在發達國家,文化產業產值已占GDP的20%——30%,在我國的發達地區文化產業產值占GDP的5%——8%,而我區目前擁有各類文化經營企業僅為508家。傳統文化產業投資少、規模小、各自為戰,分散經營,沒有規模以上的文化龍頭企業,而新型的文化產業起步較晚,還未形成規模,處于青黃不接時期,造成了文化產業競爭力不強。

          (三)文化產業融資困難。文化產業屬于大投入大回報、長投入長回報的行業,目前,文化產業資金主要來源于政府投入和文化單位自身積累,地方財政投入和私人個體財力畢竟有限,文化產業普遍存在融資渠道普遍狹窄的問題,這就導致了資本擴張能力受限,嚴重制約了文化產業的發展。

          三、關于發展文化產業的建議

          (一)提升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1、提升思想。牢固樹立文化既是事業又是產業的新理念,從搶占新一輪區域競爭制高點的戰略高度,把加快發展文化產業擺上突出位置,像抓工業經濟一樣抓文化產業。

          2、提升地位。把發展文化產業的業績列入政績考核內容,與評先評優掛鉤,明確職責,落實責任到各相關部門和個人。

          3、提升氛圍。宣傳推進文化產業發展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宣傳文化產業的成功做法和經驗,以營造濃厚的輿論氛圍。

          4、提升層次。以“創文”工作和建設“兩型”社會的契機,加強長株潭以及對外文化產業的交流與合作,實現文化產業層次的提升。

         。ǘ┰鰪娢幕a業的發展活力

          1、深化文化管理體制的改革。在實際工作當中區級文化行政部門“屬地管理”的責任和義務卻不對等。建議成立文化產業發展領導小組,加強領導和協調,從組織上確保產業規劃和各項工作的順利實施和開展。

          2、深化文化事業單位改革。建議進一步深化文化事業單位勞動人事、分配和社會保障制度改革,全面推行領導聘任制、職工聘任制,建立健全競爭、激勵和約束機制,放大其社會效益。對其中經營性部分應推向市場,實行企業化管理。

         。ㄈ﹥灮幕a業發展環境

          1、優化政策環境。建議盡快出臺文化產業發展扶持政策,在人才引進培養、信貸財稅、技術改造和創新、地水電資金、文化企事業審批向文化產業傾斜。

          2、優化商務環境。建議積極搭建文化產業發展所需的投融資平臺、公共技術服務平臺、信息服務平臺、專業化市場交易中介平臺和專業性電子商務服務平臺等,提供管家式、貼身式、個性化、全職能服務,全面優化文化產業發展所需要的商務環境。

          3、優化人文環境。建議以實施文化載體建設工程和文化精品打造工程為切入點,加強公共文化設施投入,大力開展公益性文化事業。

         。ㄋ模┨岣呶幕a業的發展水平

          1、致力打造文化品牌……一是突出“荷文化”特色。以此作為文化荷塘的主旨與靈魂。依托“荷塘月色”項目的推進,對“荷文化”內涵進一步拓展與挖潛,開發荷文化產品,形成文化產業鏈。通過舉辦節會、論壇等活動包裝推介,冠名征集主題歌曲、塑造動漫形象等方式廣為推廣,使其深入人心。二是突出生態特色。婆仙嶺、仙庾嶺兩地是聞名省內的“天然氧吧”,要大力發展濱水休閑、山地運動、度假療養等多種產業,建設星級酒店、溫泉度假中心、戶外拓展基地等,進一步打好生態牌,做好休閑文章。三是要突出人文特色。荷塘區“宜居”人氣的進一步增強,為文化產業的發展提供廣闊的空間與市場。要通過提質改造,建設上檔次的專業文化市場,以滿足中高端消費群體的需要;要通過內聯外引,打造餐飲文化、酒吧文化、民俗文化一條街,形成輻射效應,帶動其他文化產業發展。四是突出創新特色。要敏銳把握文化產業發展的脈搏與方向,加快發展文化創意、移動傳媒、動漫游戲等新興文化產業,推動文化產業轉換和升級,提高文化產業發展水平。

          2、致力提高文化產業競爭力。一是加大科技含量。要從荷塘區實際出發,重點扶持發展現代文化物流業、數字媒體等高新技術文化產業。二是推進產業集群。結合荷塘區“三城”規劃發展,劃出一定區域建立文化高新產業區,鼓勵文化企業本行業或跨行業聯合,建立文化產業集團,集聚資金、資源和市場,做大做強,提高產業集中度,改變我區文化產業低小散狀況。

          3、致力實施文化人才工程。利用荷塘區緊鄰株洲市“職教城”區位優勢,整合現有專業教育、職業教育和社會教育資源,在學校設置文化產業相關專業開展相關課程,加強產學研各界的交流與合作,建立文化創意實習基地等人才培養基地;建立和完善人才培養、激勵和評估機制,大力引進文化產業經營管理的復合型人才,如:會展設計師、文化經濟人、廣告策劃師等。

         。ㄎ澹┩貙捨幕a業融資渠道

          1、建立健全財政投入機制。建議市、區加大對文化產業的投入,設立文化發展基金,并從中安排一定的經費,確保對文化事業的經常性投入增幅不低于當年財政支出的增幅。創新政府投入方式,采用貼息補助、獎勵、項目采購等方式,將投入額與文化生產、藝術創作方面的成績或效益掛鉤。

          2、爭取上級經費支持。精心包裝策劃項目,爭取省、市對荷塘區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項目的更多支持。

          3、鼓勵社會投資文化產業。一是放開民營資本的進入。建議降低民營資本注入門檻,放寬民營資本的準入機制,大力吸納民間資本。還應加大對民營文化企業的扶持力度,采用減免稅等方式支持發展,增強民營資本投資文化產業的動力。二是吸引創業投資的參與。建議建立荷塘區文化高新產業區,以吸引大量靈活高效的創業投資,并且盡快形成較成熟的文化市場的投資和退出機制、中介服務機制等,以實現文化成果的市場轉化。三是向資本市場融資。大力培育文化領域的戰略投資者,促進金融機構參與文化產業發展建設。

          我縣文化產業發展狀況的調研報告 篇6

          根據區、區政府關于打造全區文化旅游產業的會議要求,鄉黨、政府高度重視,結合本鄉實際,緊扣調研內容,立即組織相關人員開展文化旅游產業調研活動。

          一、樂居鄉發展文化旅游產業的優勢

          一是產業優勢。蘋果、水稻田園風光具特色,為發展農業休閑觀光旅游打下了扎實的基礎。

          二是基礎設施優勢。全鄉水利化程度高,三面光溝渠縱橫交錯,抗旱水窖遍布地塊,為發展農村文化旅游業創造了條件,提供了保障。

          三是區位優勢。昭公路貫穿南北,漁洞水庫專用線途局居、上街兩個村,灑漁河煙柳與樂居、上街兩個村遙遙相望。區位優勢十分突出,容易進入過往游客的視線。

          四是干部優勢。有兩支好的干部隊伍,一支是靠得住、有本事、能干事的村級干部隊伍,一支是作風硬、吃得苦、能力強的鄉級干部隊伍,為宣傳樂居和服務游客提供了強的智力支持。

          五是群眾優勢。廣純樸、勤勞、善良的樂居人民,為發展文化旅游產業樹立了良好的形象。

          二、樂居文化旅游產業的定位

          根據樂居現狀以及歷史文化發展特點,認為樂居的文化旅游產業可定位于:

          一是發展休閑觀光農業旅游。

          休閑觀光農業旅游集農業產銷、農產品加工、農業旅游服務等三種產業于一體,順應了人們向往自然、崇尚自然、親近自然的心理需求,具有廣闊的.市場前景。

          1、發展種植業觀光旅游。可以依托科技示范園,組織青少年開展“農村科技夏令營”活動,普及農村科技文化知識?梢越Y合昭公路沿線引導群眾發展庭院果園種植,根據節令適時開展春季賞美景、夏秋季摘果子活動,推動農村旅游經濟,帶動農村文化產業的發展。

          2、發展水面養殖業觀光旅游?梢猿浞掷弥芗铱谧铀畮、桃樹井水庫從事水產養殖,還可以在水庫周圍添置一些必要的設施,方便游客垂釣和打撈。還可以設置餐廳,讓游客自己品嘗勞動成果,享受成功的喜悅。

          二是發展地方民俗風情體驗旅游。

          樂居人文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非常迎合城市人到農村的體驗需求。

          1、民俗民風旅游。一年一度的新觀音廟會,四面八方的男女老少都會自發聚集到這個地方。老的燒香拜佛,年輕的唱歌嬉戲、自娛自樂。這些民俗民風帶有明顯地方特色,有著深厚的傳統文化背景,對游客具有強烈的吸引力。

          2、農村節慶旅游。進一步挖掘、整合本地農村節慶風俗,以農村老年協會為載體,不斷豐富群眾文藝生活,體現特的地方文化特色,打造具魅力的地方文化品牌。

          3、農村飲食文化旅游。品嘗風味餐飲是旅游不可缺少的內容,具有農家地方特色的食文化應該成為吸引游客的旅游資源。農村之“食”關鍵在于“土”和“特”,樂居的野菜、豆干、臘肉遠近聞名,對過往游客具有強烈的誘惑力。

          三是發展生態旅游業。

          以樂居河土地整理項目為契機,順河綠化,打造“樂居煙柳”風姿,使之與綠油油的稻田相依為伴,真正構成一幅充滿詩情畫意的田園風光美景,以吸引更多的游客前來觀光旅游。

          三、發展文化旅游業的建議:

          1、要在政策上給與積極扶持。

          發展農村文化旅游是一個全新的領域,需要各級政府、部門相互協調、全力投入。首先,要在區、政府的統一領導下,會同區直有關部門,制定出臺鼓勵農村文化旅游的扶持政策,在資金投入、道路通訊等方面向農村文化旅游項目傾斜。同時,要組織專門人員助挖掘有較深文化內涵的旅游文化資源。

          2、要加對農村文化旅游基礎設施的投入。

          實施相關基礎設施配套建設,合理開發旅游資源,強化文化旅游功能。

          3、注重抓好農村文化旅游品的開發。

          一是要篩選出能顯示地方特色、文化底蘊深厚的文化旅游品。

          二是要在保留其古色古裝的基礎上,按照旅游品的要求對一些民間藝術品或古建筑物要進行重新設計、包裝。

          三是要加強農村文化旅游產業的包裝宣傳和市場開發工作,充分激發消費潛力。

          4、要注重文化旅游隊伍的培養。

          要充分發揮鄉文化站的職能作用,千方百計吸引旅游管理人才,努力造就一支素質高的農村旅游從業人員隊伍,為推進文化產業發展提供保障和智力支持。

          我縣文化產業發展狀況的調研報告 篇7

          為落實《湖北省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發展規劃(20xx-2010)》,科學謀劃“十一五”期間文化產業的發展,政府發展研究中心與省文化廳組成聯合調研組,于6月中旬至7月上旬分別對武漢、黃石、鄂州、黃岡、襄樊、荊門、荊州、宜昌等市文化系統的文化產業發展情況進行了調研,實地學習考察了湖南省長沙、岳陽兩市文化產業發展情況,F將省內調研及省外考察情況報告如下:

          一、武漢、黃石、宜昌等八市文化系統文化產業發展的基本情況

          九十年代以來,武漢等八市的文化產業發展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尤其是近幾年,隨著經濟持續穩定發展,人民群眾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對文化的需求越來越,文化消費日趨活躍,八市的文化產業成長迅速,產業群體不斷擴,對經濟發展貢獻逐年上升,發展勢頭良好,已進入一個發展時期。同時,在迅猛發展中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視和亟需解決的問題,這些問題不能得到及時有效解決,將對文化產業發展產生較影響。

         。ㄒ唬┊斍柏叫杞鉀Q的問題

          1、產業發展意識滯后

          調研中,這個問題的映比較普遍。這個問題有兩個方面:其一是有些地方主要領導尚未充分認識到發展文化產業的重要性,對文化的認識還停留在詩益事業、是包袱上,對文化產業發展少重視、少關心、少支持;其二是文化系統內部發展意識滯后,認為文化是事業,靠政府、靠財政的思想尚未從根本上轉變,有的單位擁有幾百萬的固定資產,還埋怨政府投入少,而不是利用現有資源,想方設法創造價值,喪失了很多機遇,還有的認為文化產業是小打小鬧,找幾個小錢養幾個人,成不了氣候。

          2、文化資源整合和綜合開發不夠

          各地現有文化產業普遍規模較小,占當地經濟總量比重偏低,文化產業的經濟效益不明顯,這些現象與文化資源整合不夠、經營分散直接相關,F有文化資源分散在文化文物、旅游、園林、等數個部門管理,各部門單打斗、各自為政,相互之間溝通協調不夠,對文化資源綜合開發十分不利。

          3、投融資渠道單一

          長期以來,文化事業主要由財政供養,其發展主要靠政府投入。隨著形勢的發展,這種單一的體制已經遠遠不能適應文化產業的迅猛發展。部分的文化企業單位屬國有性質,民營或私人文化企業數量少,規模小,外資或合資企業更是鳳毛麟角。投融資渠道單一,資金匱乏,已經嚴重制約了我省文化事業的發展。

          4、管理體制不適應市場經濟形勢

          一方面是有的地方依然存在政府包攬的宏觀管理體制,還習慣于用計劃經濟的手段管文化、辦文化,把經營性文化產業混同于公益性文化事業,政企不分、政事不分、管辦不分的管理體制依然未能得到有效;另一方面,一些已經進行了文化體制的地方,受多種因素的制約,不到位,體制依然不活,文化產業缺乏活力和競爭力,發展缺乏內在動力,尚未走上良性發展的軌道,距離市場經濟體制要求還有較距離。

          5、政策扶持落實不夠

          這是調研中映最為強烈的一個問題。家普遍映,開放以來,國家先后出臺了一系列文化產業發展的扶持政策,如1996年出臺的《國務院扶持文化產業若干政策》,因為種種原因,時至今日仍沒有得到很好落實。此外,地方性扶持文化產業發展的經濟政策和產業政策尚未制定,如國有文化事業單位體制的配套政策、部門管理費用減免政策等,鼓勵、引導和支持民營或社會資本投資文化產業的政策也沒出臺,這些都直接導致文化產業發展環境不佳,不利于發揮各方發展文化產業的積極性。

          6、文化經營管理人才十分匱乏

          調研中映比較強烈的還有人才問題,尤其是文化經營管理人才十分匱乏。文化系統內文化產業人才培訓滯后,文化產業經營管理人才也難以在系統內安家落戶,各地普遍缺乏懂經營、善管理的文化產業人才,缺乏開拓文化市場的人才。

          (二)各地發展文化產業的有益探索

          此次調研,在了解掌握文化產業發展問題的同時,我們也欣喜地看到,盡管發展文化產業遇到了很多困難,外部環境尚不寬松,但廣文化產業從業人員不懈氣、不氣餒,始終“咬定發展不放松”,膽創新,放手實踐,各地就發展文化產業都進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這對我們下一步深入研究制定全省宏觀指導政策及具體扶持政策具有很好的借鑒意義。

          1、完善發展規劃,明確工作思路

          產業發展,規劃先行。省內文化產業發展較好的城市已經先行啟動文化產業規劃,對全市文化產業發展作出了全面部署。武漢市于20xx年正式公布《武漢市文化發展規劃》,確立了武漢市20xx-2010年文化發展目標,明確了這期間武漢市文化產業發展遵循“政府推動、企業運作、規范管理”的發展原則,同時各城區以此為主線,分別拿出體現各自特色的文化產業發展規劃,全市已初步形成由點帶面的文化產業發展規劃體系。宜昌市也制訂了較為完善的《文化產業發展規劃》(20xx-2010年),其他各地也都在文化事業規劃中加重了加快文化產業發展的筆墨,相應增加了對文化產業發展的指導措施,這些措施,對各地下一步加快文化產業發展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2、加轉制力度,深化體制

          針對文化體制滯后的現狀,谷城縣文化局于20xx年、20xx年對內部運行機制進行了兩次有益的嘗試。一是用人制度,將縣直文化系統44%的人員從機關和事業單位中分離出來,興辦實體,從事多種形式的承包經營,同時實行“用人五制”,即全員聘任制、人員進出靈活制、競爭上崗機制、嚴格的考核機制以及末位淘汰制;二是分配制度,打破檔案工作制,工資與崗位、效益掛鉤,拉開工資檔次。通過實行這種以崗定責、以責定酬、競爭上崗的制度,極地激發了干部職工的工作熱情,目前,全縣文化系統債務由之初的800萬元降到不足130萬元,文化產業形成10個具有一定規模的經營項目,年創利潤150萬元,是財政撥款的1.5倍,走出了一條縣市文化產業發展的路子。

          3、盤活存量資產,加快資本營運

          文化系統由于歷史原因,多占有一定數量的具有較升值潛力的固定資產。如何盤活這些存量資產?武漢市江漢區在這方面做出了一定成績。他們認為關鍵是對現有存量資產進行開發,通過對自身資源進行再組合、再投入、再產出,為產業發展夯實物質基礎。他們抓住城市改造和開發機遇,將處于城市中心地段的用地使用權轉讓,同時購買具有升值潛力的土地儲備,并成立營運實體,統一經營國有固定資產,保證了國有資產的保值增值,直接帶動了區內文化產業的迅速發展。

          4、強化項目載體,推動招商引資

          要解決長期存在的文化企業規模小、發展緩慢的問題,加快文化產業發展,必須按照產業發展的思路,以項目為載體,力推進招商引資。襄樊市就十分重視以加強項目建設推動文化產業招商引資,帶動了文化產業的整體發展。一是重視項目資源開發,項目數量較多,20xx年僅文物旅游類就組織了11個建設項目;二是項目實施形式靈活務實,在不違國家有關規定前提下,可采用合資、資、租賃、合作等多種形式;三是拓寬項目領域,將優秀文藝作品、文化基礎設施做成項目推介;四是膽創新,首次嘗試引入市場機制,將優秀劇目的冠名權、演出權包裝為項目進行招商。20xx年上半年招商引資成果豐碩,4個文化產業項目總投資達820萬元。

          5、突出資源特色,培育精汽牌

          市場經濟條件下經濟發展的一條重要經驗就是發展特色經濟,培育精汽牌,發展文化產業也是如此。黃石市文化產業的發展就比較重視突出自身資源優勢,努力塑造地方文化品牌。黃石歷史文化資源比較豐富,尤其是以銅綠山古礦冶遺址為代表的青銅文化,由此黃石文化發展在思路上不搞“你有我也要有”的趕超戰略,而梳徹“有所為,有所不為”的競爭戰略,突出資源優勢,重點抓住青銅文化資源的開發利用,力實施精汽牌戰略,形成具黃石特色的青銅文化旅游業、工藝制造業、博物展覽業、演藝業等文化產業。

          二、湖南文化產業取得的成績及基本經驗

         。ㄒ唬┖衔幕a業發展已初具規模

          1、湖南文化產業對湖南經濟增長貢獻逐步增加

          開放以來,湖南的文化產業有了較的發展,為湖南經濟的增長作出了較貢獻,有的產業功能已初步顯現。以長沙市為例,據不完全統計,“九五”以來,長沙的文化產業保持了年均15%的高速增長。全市涌現出了一批實力較強的文化企業和企業集團,其中產值過10000萬元的企業58家,過5000萬元的企業28家,過億元的企業12家,過10億元的企業2家,文化產業從業人員達11.2萬人。

          2、主體產業發展較快

          當前,湖南已初步形成了以新聞出版、廣播電視、文化旅游、娛樂四主體產業為重點的文化產業企業群體,形成了在全國有很影響的“電視湘”、“出版湘”、“電影湘”、“文藝湘”,成為湖南文化產業的主導力量。20xx年湖南全省4家文化產業集團總產值達到120億元,過10億元的企業2家、過億元的12家。湖南出版集團20xx年實現銷售收入52億元,實現利潤2.34億元,資產總值達52億元。湖南廣電集團總資產達68億元,20xx年媒體廣告收入9.47億元。

          湖南新聞出版業在市場競爭日趨激烈的形勢下,始終保持了良好的發展勢頭,初步在全國確立了“出版湘”的形象,享有“湖南人能吃辣椒會出書”美謄。

          廣電業發展迅速。1993年來,湖南省廣電局在全國同行業中較早提出和實踐“廣播、電視、宣傳、產業”的目標,經過十多年的努力,在節目生產能力、經營創收、固定資產等3個方面實現了“超十倍”的跨越式發展。產業實力的增強,使廣播電視節目覆蓋不斷擴。湖南衛視已覆蓋全國27個省會城市,在全國1億有線電視用戶中擁有9000多萬用戶,覆蓋人口3.24億,贏得了電視湘的美稱。其控股的電廣傳媒公司上市,到20xx年又增發5300萬新股,募集資金15.9億元,有力地促進了湖南廣電行業的產業化進程。

          旅游業成績令人矚目。湖南有得天厚的旅游資源條件。開放以來,湖南旅游業發展迅速!熬盼濉逼陂g,全省累計接待海外旅游者169.4萬人次,比“八五”期間增長141.2%,年均增長18%!熬盼濉逼陂g累計旅游創匯8.01億美元,比“八五”期間增長353%,年均增長22.9%,高出全國同期年均增長率11.5%!熬盼濉逼陂g,國內旅游人數年均增長8%,國內旅游收入年增長20%。20002年全省旅游業收入246億元,占全省GDP的5.7%。

          文化娛樂業呈現良好發展勢頭。以湖南劇院、田漢劇院為龍頭的演出市場持續火爆,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目前,長沙已成為僅次于北京、上海、廣州的全國四個重點演出城市。長沙的歌廳演出盛極一時,一無二的長沙歌廳現象引起了有關部門的高度重視和同行的極關注,20xx年上半年,文化部首次在長沙召開了全國娛樂節目交流會。

          3、產業和相關產業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加強

          基礎設施是文化產業發展的依托,在政府的積極引導和力投入下,湖南已初步形成了文化產業的基礎設施體系。近五年來,湖南文化產業投資額近300億元。廣電系統在廣電中心一帶2300畝土地上進行了七建設,形成了一個頗具規模的金鷹文化城。新聞出版系統相繼建成并投入使用湖南新聞出版廈、湖南圖書城、湖南電子出版廈、湖南新聞廈、長沙晚報報業中心。印刷業購置了目前最先進的激光照排、高速彩印及全自動書刊無線膠裝聯動線等最先進設備。信息網絡建設也有卓有成效。投資5億元、占地100畝、總建筑面積達11.5萬平方米的“長沙出版物交易中心”正在積極籌建中。目前,湖南全省縣以上圖書館有116所,藏書1300多萬冊,其中有95個上等級圖書館,數量居全國第一,包括一級館13個,二級館47個,三級館35個。湖南還創辦了一批具有特色的博物館。文化娛樂業方面,湖南劇院、田漢劇院、長沙電影城提供了廣闊的舞臺。以全國第六屆城運全為契機,一批氣勢宏偉,造型新穎,設備先進的運動場館和先進設施投入使用,為湖南體育產業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此外,圖書館、博物館、紀念館等設施建設也有相當發展。

          文化產業的發展促進了賓館、餐飲、禮品、廣告、會展、商貿等相關產業的發展,這些產業的基礎設施建設在湖南特別在省會長沙取得了眾所公認的成績,為文化產業的迅猛發展提供了可靠的支撐。第六屆城運會在湖南舉辦,金鷹電視藝術節落戶長沙,全國農博會、糖酒交易會順利召開,說明了湖南特別是長沙外部環境和基礎建設為湖南文化產業的發展提供了相應的硬件保證。

         。ǘ┖衔幕a業發展的基本經驗

          1、力發展歌廳文化

          湖南歌廳文化很火爆,其經驗:一是湖南人喜歡熱鬧,消費觀念超前。近幾年培養了一批受觀眾喜愛的主持人、演員、歌星、笑星;二是文化企業找到了一個好的藝術形式。在以湖南文化為底蘊的現代市場經濟條件下,將放松和文化消費相結合,找到了一個很好的文化形式。湖南的文化現象是后現代娛樂文化的映,后現代娛樂文化的特點是由去中心化、邊緣化、等級化向平面化發展,講究演員和觀眾的互動關系,融為一體。綜藝性沒有明確主題,開心放松心情是主要內容。演出融入了現代流行元素,形成了流行文化和湖南地方文化相結合的眾娛樂形式。三是企業找到了好的經營模式。按照市場規律利用國有資產搞短平快,激活了國有資源;四是政府引導,以繁榮為主,引導規范,弘揚先進的,提倡健康有益的,規范落后的,堅決對有害的。

          2、用全新思路發展文化產業

          岳陽市文化局提出了“勇氣比什么都重要”的口號,憑著一股泰山壓頂不彎腰的無畏勇氣,自20xx年10月,開發了第一個文化產業項目,匯澤文化廣場,安置就業人員1400多人,上交利潤810萬元,上繳稅收870萬元。岳陽市文化產業是在極度困境中艱難起步的,到20xx年,市直文化部門負債5000多萬元,市直800多名職工有400多人下崗。他們在深思20多年開放的春風為何不度“文化關”,嚴峻的現實逼著他們在發展文化產業上殺出一條生路。文化突圍,首先售念突破,他們在市直單位進行了全員競爭上崗,還向社會招聘了50多名開發經營人才。其次是勇于用堅忍不拔的意志攻堅克難。作為弱勢群體的地市文化部門,在實施較規模產業開發的起步階段,其難度超乎想象。匯澤文化廣場建設先后拆遷了18萬平方米的建筑,拆遷補償資金高達1.5億元,他們還度過了建設資金難關。第三是勇于在市場競爭中搶占制高點。他們在匯澤文化廣場的產業經營中,堅持由市場來定位,由競爭來選擇,尋找戰略合作伙伴,打造文化一流品牌,搶占市場經濟的制高點。第四是勇于從戰略全局謀求更發展。目前,他們啟動開發的5個項目,都是從處著眼,靠創意出奇,得到市市政府及相關部門的重視支持。

          3、加強人才環境建設

          近年來,湖南在文化領域積極穩妥進行了一系列的人事制度,在構建一整套能充分激發人的潛力、充滿競爭意識的人才環境方面探索出了一些成功的經驗。在用人制度方面,普遍實行聘用制。在培養人才方面,在近20萬文化從業人員中,中級職稱以上就達4萬人,占23%。湖南建立了有力的人才集聚機制,通過制定優惠政策,廣泛吸引國內外知名藝術家、經紀人、企業家、高級管理人才,充實了湖南的文化產業隊伍。建立和完善有效的激勵競爭機制,運用競爭機制,實現優勝劣汰;引進激勵機制,對有突出貢獻的文化人才實行重獎。在分配制度上逐步形成了合理的利益分配機制,設立了“論功行賞、分鍋吃飯、獎優罰劣、獎勤罰懶”的利益分配機制。

          三、幾點思考

          1、強化產業意識,營造環境

          必須按照文化的屬性和市場經濟的本質要求,進一步提高文化管理部門、文化從業者和全社會發展文化產業的積極性,營造有利于文化產業發展環境。要制定湖北省文化產業發展規劃,加強立法,使文化產業有法可依。要加強政策扶持,創造良好的制度環境。

          2、創新體制,強化,推進現代企業制度建設

          進一步理順行政主管部門與文化事業單位的管理關系,推進文化事業型體制向產業型體制的根本轉變。

          3、整合資源,組建型文化產業集團

          采取市場選擇、政府推動的辦法,徹底打破地域分割和部門圍墻,建立全省統一的市場。加吸引外資力度以及文化產業自身的兼并和重組、資本運作等方法,使強者更強,在全省范圍內組建一批跨地區的、一業為主,兼營相關產業的綜合性文化產業集團。

          我縣文化產業發展狀況的調研報告 篇8

          今年以來,全區文化產業園和項目建設工作在區、區政府領導下,在區人監督指導下,按照《文化與文化產業規劃》統一部署,深入推進“文化”戰略實施,始終堅持文化事業與文化產業并重發展,齊抓共管,不斷壯了產業規模,保持了文化工作蓬勃發展態勢。

          一、基本現狀

          1、產業規模持續擴。通過不斷營造市場發展環境和加招商引資力度,全區文化產業規模得到壯,截止至日前,攝影博物館、烏木藝術館等一批投資過億的文化產業重點項目相繼落戶。在談的文化產業招商項目達到5個,協議總投資250.2億元。日報傳媒集團分社實現年營業收入19009萬元,廣播電視總臺實現年營業收入20106萬元,成為傳媒業的排頭兵。文化產業的規模和對經濟貢獻在持續擴。

          2、產業體系初步形成。截至目前,全區經營性文化產業企業(單位)已達710家,個體戶960家,文化產業從業人員達到2萬人。其中文化制造業單位61家,占8.58%;文化貿易業113家,占16.05%;文化服務業單位536家,占75.35%。限額以上文化產業單位38家,其中工業增加值為63776(千元),服務業增加值為362937(千元),貿易業增加值為42367(千元),合計4.69億元。初步形成了由娛樂業、演出業、網絡文化業、文化旅游業、旅游會展業、文化傳媒、健身休閑、體育培訓等組成的文化產業體系。在信息技術和網絡技術快速發展的支撐下,印刷業、網絡游戲等新興文化服務業發展勢頭迅猛。

          3、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隨著文化體制的推進,文化服務業吸引了量的民營企業和社會資本投資,涌現了博廣文化傳媒、嘉木醇文化傳媒、天河國際影城、金逸影城、拓杰科技有限公司、神工動畫設計有限公司、國貿酒店至尚娛樂有限公司等一批民營文化企業,所有制結構進一步得到優化。目前,民營文化企業已成為發展文化產業一支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在印刷、文化用品制造銷售、廣告節目制作、演出娛樂、出版物分銷等行業,民營資本投資活躍、所占比重較。

          4、產業集群趨勢日漸明顯。文化產業具有產業關聯性強、產業帶動作用的特點。區加挖掘歷史文化資源的力度,突出休閑文化與商務旅游服務主題,對文化特色街區、商業特色街區進行了整體策劃包裝,文化產業集群化、企業集團化趨勢逐步形成,成為一個包括娛樂、旅游、休閑、會展、廣告、健身等行業在內的文化產業聚集區。

          二、主要措施

          1、全面普查,摸準家底。今年以來,區文體局為全面準確掌握轄區文化產業發展現狀,系統開展了行業普查工作。一是組織專班推進。區文體局專門設立了文化產業崗位科室,安排了專人,專項開展普查工作。二是加強業務培訓。先后組織全區文化干部舉辦了三場文化產業統計培訓班,對照國家統計局頒布的《文化及相關產業分類(20xx)》標準,系統進行了培訓學習。三是加強部門協同配合。與工商、稅務、統計等部門加強聯系溝通與數據比對,及時進行增補入庫與統計認定。

          2、重點推進,骨干支撐。一是以“三園兩館”建設為重點,狠抓骨干項目建設。對經濟開發區高新技術孵化中心文化產業示范園、中華鱘文化產業園、鋼琴文化產業園、攝影館、烏木館等重點園區和項目建設,開展企業走協調服務和跟蹤推進。目前,“三園兩館”項目已相繼進入規劃完善和土地平整階段。二是以創建省級文化產業示范園為契機,推動園區提檔升級。堅持走現代科技與文化產業相融合道路,加強規劃引導和產業聚集,重點抓好經濟開發區高新技術孵化中心申報省級文化產業示范園工作。目前,該中心已入駐14家文化產業企業,涵蓋數字傳媒、動畫制作、游戲設計、建筑設計等業態。三是力發展文化產業新型業態。以城市會展、演出經紀、文化娛樂、創意設計為重點,充分挖掘市場潛力,引導行業自律發展,培育新型文化消費,轄區文化企業先后舉辦了“宋祖英演唱會”、“房產文化節”等活動,使市場業態不斷豐富。

          3、精心培植,壯實力。一是實施市場主體培植工程,壯市場主體。按照“新增一批、轉換一批、規范一批”的原則,對有潛力、有市場、有前途的文化市場經營單位加快培植,采取全程代辦、一線服務等方法積極推進市場主體培育工作,共新增市場主體475家。二是加強項目招商服務工作。重點做好對“銅易新”文化用品、國貿酒店至尚娛樂有限公司、美鄰假日酒店嘜霸KTV等項目的協調服務、信貸支持及產拼新工作,推動項目及早建成。三抒泛搭建平臺,加強政策扶持。抓住深圳文博會、銀行政策性信貸等機會,積極進行項目包裝和推介,并協助企業做好政策性退稅工作。

          三、問題及建議

         。ㄒ唬﹩栴}

          總體來看,文化產業發展通過產業園與項目建設獲得了長足發展,但總體上處在起步階段,服務性企業較多,產業總量偏小,產業結構欠優,產業鏈接不緊,新興業態發展滯后,對經濟貢獻率仍然偏低,文化資源轉化成為文化產業具有很的發展空間。文化產業發展不足主要變現為:一是對文化產業發展的長遠意義與戰略地位認識不足,規劃引導不夠,文化產業意識不強,存在“重事業輕產業”的傾向。二是文化資源優勢富集但未轉變為產業發展優勢。文化產業尚未成為國民經濟中的支柱性產業。三是文化產業多表現為傳統的門類業態,因缺乏可操作性的政策配套,特別是稅收、融資、土地等相關優惠政策,制約了文化產業轉型升級發展。四是受現有行政體制和行政區劃的制約,文化產業發展協調的任務重、難度、調控手段有限,對外各項政策爭取難,配套缺乏手段。五是培養、吸引人才的機制亟待進一步完善配套,文化產業經營管理人才缺乏,文化資源和文化產品缺乏產業化開發,文化產業自主創新力不強。

         。ǘ┙ㄗh

          1、進一步突出文化產業重要地位,將文化產業發展戰略上升為區域經濟發展的重點戰略。結合各區域之間發展競爭態勢和自身發展空間及規劃制約,進一步強化文化產業重點地位,把文化產業戰略上升到全區重點戰略,對文化產業發展實行高位統籌推進。

          2、進一步完善文化產業發展機制。進一步健全促進文化產業發展的領導機制,把發展文化產業,列入各級黨、政府和有關部門的業績考核,并作為評先爭優的重要條件,科學設立和劃分文化產業考核指標,納入全區綜合目標考核體系。研究出臺扶持文化產業發展的具體配套政策,形成激勵配套機制,吸引更多社會力量進入文化產業領域。

          3、進一步加對文化產業發展的政策性投入。加政府引導性投入,研究設立全區文化產業發展基金,出臺具體實施細則,采取貼息、補貼、獎勵等方式支持重點文化產業項目發展。

          我縣文化產業發展狀況的調研報告 篇9

          一、基本情況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黨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大歷史任務,是新時代“三農”工作的總抓手。胡陳鄉農業比重大,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勢在必行、至關重要。為此,特圍繞胡陳鄉推進鄉村振興工作以來存在的問題與不足開展專題調研。

          二、存在問題和不足

         。ㄒ唬┵Y金問題成鄉村振興“攔路虎”

          一方面,鄉村振興需要龐大資金,而胡陳鄉財政薄弱,難以長期支撐鄉村振興工作的開展。另一方面,出于物流等因素的考慮,好項目、大企業一般優先落戶開發區、城鄉結合部和交通樞紐地帶,胡陳鄉由于先天的地理劣勢,在招商引資上明顯缺乏競爭優勢。

         。ǘ﹦撔虏蛔阒萍s鄉村振興推進

          目前,胡陳鄉由于創新不足,發展模式僵化,導致原有優勢不顯、發展后勁不足,最終拖慢鄉村振興進度。以旅游工作為例,胡陳旅游具有“點多、面廣、環境好”的特點,并且擁有農事節慶、休閑農業、戶外運動等三大資源要素,優勢突出。但是,由于創新不足,胡陳綠水青山等優勢未能得到有效的利用,且隨著周邊鄉鎮對鄉村旅游的日漸重視,胡陳旅游的優勢日益減弱。在調研中我們發現,今年胡陳桃花節外來游客人數和去年相比,下降幅度在60%以上,其中流失的大部分游客前往其他鄉鎮街道參加模式更新的櫻花節、油菜花節。

          (三)群眾觀念有待提升

          一方面,受傳統“小農思維”影響,大部分農民的思想觀念還停留在“抱地養老”、“抱房養老”的程度,農村一些閑置土地、房產難以通過集中流轉、整村入股等形式得到合理利用,最終導致花卉經濟、民宿經濟、觀光經濟在發展壯大的過程中遭遇土地瓶頸。另一方面,一些相對比較成熟的農家樂、鄉村民宿經營業主因現代經營理念欠缺,產品服務比較單一,難以吸引中高收入人群用餐入住,所產生的經濟價值、綜合價值相對有限。

          三、下步打算

         。ㄒ唬┘訌娰Y金管理,強化招商引資

          一方面,加強鄉村振興資金監管,做到專人管理、?顚S谩⒍ㄆ趯徍,確保每一筆資金都用在刀刃上。另一方面,加快提升全鄉道路交通建設網絡,完善全域綠道功能,實現盛寧線力洋至胡陳段建成通車,爭取沿海高速互通連接線立項動工,推進鄉客運場站規劃建設,扭轉地理劣勢,強化招商引資競爭力。

         。ǘ┩貙捁ぷ魉悸,增強發展后勁

          一方面,積極組織鄉工作人員、村干部、黨員、婦女代表等人員前往鄉村振興工作先進鄉鎮進行考察學習,開拓視野,拓展思路。另一方面,充分把握胡陳鄉現有優勢,通過改革試點等方式,“老瓶裝新酒”,積極探索胡陳鄉村振興新模式。

         。ㄈ└纳迫罕娪^念,推進全民共建

          一方面,通過村民說事、聊天長廊等平臺進行宣傳,在潛移默化中改變群眾觀念,激活群眾主人翁意識,鼓勵群眾主動參與鄉村振興工作。另一方面,借助光點小聚等活動,加強農家樂、鄉村民宿經營者之間的交流,并安排相應的經營技能培訓,提高經營者經營水準,努力營造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良好氛圍。

          我縣文化產業發展狀況的調研報告 篇10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體現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和我國改革開放三十年來的發展實力,既是黨中央讓廣大農村老百姓享受經濟發展成果的一項戰略舉措,又是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加強黨的執政潛力建設和先進性建設等理念在農村工作中的集中體現,關系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全局、社會穩定和黨的執政地位。根據民權縣縣委組織部的統一部署,在林七鄉黨委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指導下,于今年9月下旬透過走訪農戶及查閱有關檔案資料等方式對xx村關于新農村建設方面進行了調研,現將有關狀況整理如下:

          一、xx村新農村建設的主要做法

         。ㄒ唬﹛x村概況

          xx村座落在民權縣縣城的東北部,與縣城相連,距縣城22公里,距鎮政府所在地1公里,公路從村中穿過,地理條件優越,全村總面積為13.5平方公里,轄8個自然村13村民小組,713戶人,全村可用耕地3024畝,水面面積50畝,2007年人均純收入4200元,村群眾經濟收入達4.6萬元,全村共有65名黨員,設一個黨總支,二個黨支部,下設11個黨小組,村級組織健全。

          (二)新農村建設的主要做法

          1、精心謀劃,科學制定新農村建設規劃。

          按照“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群眾參與,科學編制,堅持標準,逐步到位”的原則,設定好新農村建設的規劃。

          2、理清思路,調整優化農業產業結構。

          利用x村地處城郊的地理優勢,加大產業結構調整,加強群眾資產的管理,著力抓好經濟發展,農村經濟和村級群眾經濟穩步發展。一是發展特色農業,現代農業和效益

          農業,促進農民增收,用心引導村民發展優質糧食作物,大棚蔬菜、瘦肉型生豬等農產品,并不斷擴大大棚蔬菜種植和家禽家畜養殖規模,如司莊、梅山、黃村、仰村八個村民小組利用毗鄰城區的區位優勢,大力發展蔬菜種植,建立了占地800畝的大棚蔬菜基地,為城區居民帶給新鮮蔬菜,菜農收入穩步提高。二是用心發展種植草莓、甘蔗基地400畝和農村種類中介服務組織,扶優做強農村經濟發展思路,帶動村民用心發展生產,增加收入。三是用心做好農村富余勞動力的輸出工作,增加勞力經濟收入。

          3、整合資源,加快農村基礎設施建設。

          x村堅持把廣大農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作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從農民生產生活中最緊迫的實際問題入手,應對農村行路難,飲水難,灌溉難、看病難等“熱點難點”實際問題,村兩委干部用心爭取上級政府和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村民也自愿捐款,多渠道籌措資金,抓好基礎設施建設。

          4、建立機制,切實加強新農村建設領導。

          按照林七鄉黨委政府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要求,成立了新農村建設領導組,x村總支書記王繼思為組長、村委會主任王繼祥為副組長,兩委村干部為成員,村文書為信息報道員。并定期召開領導小組會議,專題研究新農村建設工作,真正構成了“市指導、縣組織、鄉鎮主抓、村實施”的良好氛圍。

          二、x村新農村建設的一點成效

          1、實事求是,量力而行。

          從x村的實際出發,以求真務實的態度和真抓實干的工作作風推進新農村建設工作。制定新農村建設的目標、任務和措施時,既按照新農村的標準嚴格要求,又切合村情實際、切實可行,不增加農民負擔,不做形象工程和脫離實際的政績工程。正確處理階段性目標和長遠性目標的關系,既量力而行,又盡力而為,打好基礎,分步實施。

          2、整體推進,突出重點。

          新農村建設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x村下轄8個自然村,一方面既按照統一部署,統一規劃,整體推進;另一方面,又從解決好農民關心的具體問題入手,找準突破口,根據當前的資源和工作力量,突出每個階段的工作重點,分步實施。

          3、干群關系得到必須改善。

          以前鄉鎮干部及村干部下農村入農戶時,是“要錢要命”,而此刻是“送錢送物”。

          三、x村新農村建設存在的問題及啟示

          1、徐村黨員干部和農民中尚有較為嚴重的“等、靠、要”思想。

          該村黨員干部雖然對新農村建設的20字方針很清楚,但是說起如何結合實際推進工作,多數人卻表示要等上面布置;多數農民也沒有把自己擺進去,表示“上面要干啥就干啥”。部分村干部認為提不提新農村建設,對抓建設促發展沒有區別。新農村建設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以農村為載體、以農民為主體來進行的,這證明x村部分農村黨員干部還存在思想不夠解放,不夠開拓性,創新性地去開展工作。如此看來,x村兩委領導班子尤其是村書記和村委會主任的素質高低,必須程度上決定著該村新農村建設行動的成敗。

          2、農村小型基礎設施投入少問題。

          農村稅費改革后,農村公益事業建設實行一事一議制度,但由于各種原因,一事一議較難統一農民的意見,使得農村小型基礎設施建設成為目前農業投入方面的一個薄弱環節。

          3、村民文化素質不高,對科技應用的不夠

          實踐告訴我們,要想使農民富起來,使他們成為新型農民,不加大科教的投入力度,不注重農村的衛生事業、法制教育是不行的,沒有高素質的有文化、懂科技、會經營、善管理的農民,增加農民收入是十分困難的。因此,我認為要實施“農民知識化工程”,用5—10年的時間,建立培訓示范基地,培養一些精通種植業、水產養殖業、畜牧特產業等技術能人,讓每一個農戶至少要有一個懂技術的明白人,要以鄉、村為單位做好非農業的專業技術培訓。

          我縣文化產業發展狀況的調研報告 篇11

          一、基本情況

          近年來,市政府及相關職能部門認真貫徹落實中央、省和南通市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決策部署,通過深入推進農業農村改革,加大鄉村基礎設施建設,培育優勢產業,做大優勢農產品,實施精準扶貧等方式,著力轉變發展方式,積極推進鄉村產業振興。

          (一)工作機制逐步完善。成立了市農業農村工作領導小組,統籌指導鄉村振興戰略的全面推進。為切實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市委市政府出臺了《關于貫徹落實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意見》《關于2018年加快產業發展推動鄉村振興的政策意見》《關于實施脫貧致富奔小康工程的意見》等一系列文件,進一步明確鄉村基礎設施建設、培育優勢產業等管理保障措施,為扎實推進鄉村產業振興提供了強有力的政策組織保障。

          (二)轉型升級成效顯著。大力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通過三年的努力,累計建成高標準農田面積78.6萬畝,把雜、亂、差的田塊建設成“地平整、田成方、路相通、林成網、溝相連、渠通暢”的標準農田,解決了灌排設施配套,改善了農業生產條件,也為現代農業提供全程化、系列化和機械化服務打下了基礎。加快發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育省級示范家庭農場21家、省級以上農民合作社示范社50家,南通市級以上龍頭企業64家。重視農業科技支撐體系建設,實施農業科技興農行動,建成1個現代農業科技示范基地,培育480個骨干科技示范戶。實施農業重大新品種創制項目,全市示范推廣農業新技術新成果11項,新品種26個。2018年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66.7%,列南通各縣市第一。

          (三)產業優勢逐步形成。堅持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大力發展綠色優質稻米、高效蔬菜園藝、生態林果花卉、水產健康養殖、農業休閑旅游五大主導產業。優質食味稻米種植面積增至8萬多畝;高效蔬菜播種面積達70多萬畝;葡萄、水梨、石榴、枇杷等果樹種植漸成規模;鄉村旅游、休閑農業、采摘農業、觀光農業游客接待量逐年提升,先后榮獲全國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示范市、全國平安漁業示范縣、全省發展現代高效農業成效顯著市等稱號。

          (四)農村改革不斷深入。農村改革持續深入,加快推進農村承包土地“三權分置”改革,土地確權登記頒證工作南通第一,通過省級驗收。充分放大農地股份合作等試點效應,出臺實施意見和獎補政策,支持10個村試點發展新型合作農場,推進村級集體規模經營。規范農村集體“三資”管理,完善農村產權交易體系,完成交易額超1億元。深入推進“三個全覆蓋”試點,出臺指導意見,擴大試點范圍,嚴格督查考核,累計土地流轉14.8萬畝,建成社會化服務聯盟26個。

          (五)產業布局得到優化。挖掘鄉村資源稟賦和比較優勢,推動鄉村產業規劃布局向專而特、規;较蜣D變,著力打造2個農產品集中加工區、“六大種養園區”,2個休閑農業園區,全面加快現代農業園區建設,培育優勢鄉村產業。充分激發沿海開發重點鎮、區鎮合一重點鎮和特色鎮發展潛力,推進新型城鎮建設,加快促進人口、產業、要素集聚,優化空間布局,完善功能配套。已先后組織實施了規劃完善、產業轉型、民生示范、制度創新等一系列重大項目建設,促進了多項農村改革探索成功起步。

          二、存在問題

          在調研中我們發現,盡管近年來我市在促進鄉村產業發展方面作出了很多的努力,但從總體上看,我市鄉村產業化發展受諸多因素影響,整體發展水平仍然較低,還有許多短板和不足。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主導產業優勢產品沒有培大扶強。在調研中我們發現,雖然我市五大主導產業發展格局已初具規模,但受多種因素影響,產業優勢效益并未充分顯現,對我市鄉村產業發展帶動能力不強。主要表現在:一是種養模式相對簡單。如我市稻麥種植面積在30萬畝以上,其中稻田綜合種養、優質食味稻米面積分別為0.2萬畝、8萬畝左右,其余均為普通稻麥品種,精力投入大,產量和價格普遍較低。加上近幾年極端天氣及病蟲害影響、人工成本不斷上升、土地流轉費用相對較高,導致稻麥種養大戶種植利潤持續下滑。二是關鍵技術無法突破。如我市“四青作物”一直深受喜愛,產品銷往上海、浙江等地一直是供不應求,據了解青毛豆、青蠶豆、青豌豆、青玉米畝均產量分別可達1000斤/畝、1500斤/畝、1200斤/畝、1500斤/畝,平均利潤為500元/斤、1000元/斤、1500元/斤、700元/斤,經濟效益顯著。但由于去皮脫殼等生產技術至今仍不成熟,依然以人工剝殼為主,過大的人工成本成為“四青作物”種植面積無法擴大的重要因素之一。三是地域品牌少。目前我市由政府扶持,正真代表啟東特色,拿得出、叫得響的地域化品牌較少,如“呂四海蜇”等具有一定知名度的特色產品,因缺乏系統的生產、宣傳、銷售商業程序,沒有形成統一的地域商標,營銷方式也是以分散型市場銷售為主,產品市場占有率較低,經濟效益帶動不明顯。四是產業鏈條較短。如生態林果花卉產業,果樹種植一產向后延伸不充分,多以供應原料為主,從產地到餐桌的鏈條不健全,鮮果精深加工不足,副產物綜合利用程度低。且上下游產品加工、儲存、銷售等環節發展滯后,沒有形成完整的產業鏈條。五是產業融合度不高。對生態環境與產業發展關系的認識還不到位,利用生態資源發展生態經濟不充分。如水產養殖資源開發不足,生態垂釣、水產休閑餐飲等項目開發基本處于起步階段,農業發展與休閑旅游產業融合度不高。此外,鄉村旅游、休閑農業、采摘農業等的辦法不多,普遍存在低水平模仿、模式單調等問題。產業類型重復不僅會影響項目質量,更會在本區域內形成強大的競爭阻力,分散消費能力,從而降低項目效益。

          (二)生產社會化服務有效供給能力較低。鄉村產業基礎設施建設欠賬多,社會化服務能力不足,不能完全匹配生產的需求。一是公益性服務能力弱。政府公益性生產服務體系不健全,很難滿足農民生產、生活的需要。鄉鎮一級農技人員工作精力不集中,隊伍素質參差不齊,非農業專業人員比重大,專業技術人員年齡和知識老化,農技站所服務功能弱化。加之農民主動接受服務的積極性不高,大多依賴傳統經驗和習慣,致使服務效果不夠明顯。二是社會化服務體系對產業支撐和保護基礎比較薄弱。盡管我市“三農”工作資金投入較之以往有一定增加,但仍然難以滿足當前農村發展的新需求。對農業機械售后維修服務、技術服務等不完善,影響了農機化效益的充分發揮。三是生產社會化服務項目匱乏。我市各類合作服務組織雖然在提高鄉村產業效益上發揮了一定作用,但在發展中還普遍存在周轉資金困難、規模小、服務項目單一等問題。農戶與服務組織之間的關系松散,服務的普及度較低。四是產銷基礎設施建設不到位。倉儲物流等設施還未實現全覆蓋,批發市場、產銷對接、鮮活農產品直銷網點等設施相對落后,物流經營成本高。

          (三)農業人才資源匱乏、科技支撐相對落后。一方面是人才資源匱乏。主要表現在農民總體科技文化水平不高,有知識、懂技術、會經營、善管理的現代新型農民極其缺少。由于工作地點偏遠,待遇不高,人才服務鄉村產業的激勵保障機制不健全等種種原因,使得聘請優秀的專業技術人員成為難點。另一方面是機械化程度低。農機設備科技水平限制,土地耕地分散,機械化與規模化結合不緊密,農機田間操作、維護和管理技術落后等等因素,導致我市農業生產比較落后,機械化程度整體偏低,生產效率、產品加工能力與水平還不能得到較快的提高。

          (四)資金瓶頸仍是制約鄉村產業振興的重要因素。一是產業發展資金短缺問題突出。信貸資金供給渠道較為狹窄,銀行借貸門檻高、手續繁瑣,部分金融機構出于規避風險的考慮,存在惜貸現象,現有的鄉村產業發展融資政策得不到落實,致使經營者難以得到足夠的發展資金。二是政府資金投入績效不高。近年來,我市農業扶持資金投入一改過去的多部門、分散性惠農補貼方式,而將大部分經費集中用于高標準農田建設,并取得了不錯的成績。但隨著高標準農田投入使用,一些問題也逐步顯現出來,如建設規劃與實際操作存在誤差,水泵設置過少,管道設置過粗,排線過長導致水壓不足,稻田灌溉水量達不到要求。有些承包者直接廢棄不用,另外進行排設,造成嚴重資金浪費。三是財政扶持政策落實不到位。鄉村產業振興相關政策措施落實和惠農補貼分配管理使用中還存在一些問題。如省級現代農業產業示范園創建、“益農信息社”建設等項目專項資金使用不到位,項目進展緩慢,秸稈綜合利用項目未按方案實施,少數涉農專項資金、省級“農作物重病蟲害監測”專項資金未達到?顚S玫。四是農業政策性保險新型險種探索不夠。保險覆蓋范圍較窄,部分果樹、蔬菜類產品還未納入到農業政策性保險范圍,農機設備的險種設置也比較落后,氣象指數保險等探索力度還不夠,沒有真正發揮出農業政策性保險的保障作用。

          (五)生產資源利用不充分。一方面是土地分散、碎片化。近年來,市政府及其相關職能部門高度重視高標準農田建設,全市高標準農田建設規模不斷擴大,經濟、社會、生態效益明顯提高。然而就我市實際情況來看,大部分農村土地受以家庭為單位進行生產經營的傳統模式影響,分散性、碎片化耕地仍然占主要部分,很難形成種養大戶,不利于形成規模、形成基地。此外,項目農業發展也存在用地瓶頸,尤其是農業龍頭企業、休閑產業發展土地指標審批難,制約了產業化發展。另一方面是淡水水面資源浪費。我市擁有大小橫河泯溝5萬多條,是淡水養殖獨特的先天優勢,隨著我市淡水養殖業的興起,淡水蝦、扣蟹等養殖收益逐年提高。然而,由于水質環境條件、偷盜電捕、養殖技術粗放落后等等問題,導致溝河水面利用率較低,群眾養殖積極性并不高,豐富的水資源并沒有得到有效利用。

          三、建議意見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產業振興是重中之重。我們必須要立足實際、迎接挑戰、完善政策、補齊短板,努力為鄉村產業振興創造良好的條件,增強鄉村吸引力,帶動資本、人才等生產要素向鄉村匯聚,讓農民看到“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希望,為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奠定堅實的物質基礎。

          (一)把握鄉村產業振興重點,著重扶持優勢產業。堅持規劃先行,引領鄉村產業振興有序推進。充分立足我市實際,盡快編制我市鄉村產業振興五年規劃,重點扶持五大主導產業,明確工作任務,設定完成時限,并給予政策傾斜,確保鄉村產業振興落到實處。注重品牌帶動,擴大啟東農產品知名度。以品牌戰略為著眼點,依托啟東海產品、四青作物等資源優勢,培育一批知名度高、影響力大、市場價值優的國家級、省級名牌農產品、地理標志產品、區域特色品牌?茖W制定扶持地域化農產品品牌的政策措施,對同類產品進行整合提煉,避免因產品品牌雜散造成的無序競爭。對于有知名度但生產不易集中的特色農產品,鼓勵農戶在平等自愿基礎上通過組織專業協會,進行商標注冊,實行統一標示、標準、包裝、銷售,合作創建共有品牌,共享品牌利益,共擔品牌經營費用,以有效降低品牌經營成本,提高農產品競爭力和知名度。

          (二)完善社會化服務體系,實現生產過程全覆蓋。農業的產業化發展包括產、供、銷等各個環節,這些環節的正常運行對物資、信息、資金、科技的社會化服務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建議搭建為農服務綜合平臺,圍繞不同階段的生產需求,提供產前、產中和產后全程服務。建立良種繁育基地,提供農作物統一育種出苗;培育農民專業合作聯社,實行農藥、肥料等農資配送,并提供統一的收割、收購、烘干、檢測、包裝等一系列服務。建立農產品集中銷售中心,拓展銷售渠道;配備專業運輸設備,組建高效的現代化運輸隊伍,提升農產品流通效率。搭建三網融合的信息服務快速通道,有效連接農戶與市場、生產與技術、政府與農民,變“小規模、分散化”的小家庭經營為“規;a業化”的大家庭經營,通過實現農業規模經濟,促進農民增收。此外,要加強對農業經濟形勢、氣象、病蟲害等信息的發布服務,為農業生產提供便利。大力推進電子商務,通過促進電子商務與農業優勢特色產業成功嫁接,加快建設農村電子商務平臺,形成線上線下融合、農產品進城與農資和消費品下鄉雙向流通格局。

          (三)構建鄉村產業體系,推動三產融合發展。一方面是促進鄉村產業提質增效。圍繞調整鄉村產業結構和建立現代農業,依靠現有的資源、要素條件,引導農民積極適應市場競爭,推廣先進的生產技術和生產項目,實現產品增值。對青蠶豆、青毛豆等已經具備比較成熟的種植加工技術產業加大政策傾斜力度,在資金投入、要素流通、稅務優惠等方面給予支持,促進我市農業生產由簡單的種養模式向高效農業轉型升級,逐步淘汰落后產業,努力提升生產績效,增強鄉村產業競爭力。另一方面是延伸鄉村產業鏈條。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物流、儲運、批發,打通農業生產全過程,建立現代農業產業化聯合體。堅持特色發展,把農村生態環境保護、鄉村環境整治與發展特色民宿經濟、優質農產品電子商務、鄉村休閑旅游、養生健康結合起來,建設運行高效的鄉村產業鏈。加快培育鄉村產業發展新業態,推動生態資源和生態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

          (四)堅持科技創新引領,推動鄉村產業高質量發展。一是高質量促進科技升級。積極搭建平臺,促成農業院校、科研單位在我市建立農業技術研究所及生產實驗基地,探索農、科、教、產、學、研相結合的新型產業推廣模式。加大“引資引智”力度,進一步加大鄉村產業招商力度,積極招引國內外知名大型農業龍頭企業、上海農業加工貿易公司和在滬從事農產品經營的啟東籍人士,尤其是盱眙稻蝦混養等優秀企業到啟東投資,將先進的種養殖技術帶回啟東。加大農技培訓力度,做好入戶指導、田間咨詢、網絡交流等跟蹤服務。通過互聯網大數據建立農業專家熱線、農業咨詢機構、農業技術服務團等平臺,為農民提供政策咨詢、科技指導、市場信息等服務。二是高質量建立現代鄉村產業聚集園區。建設一批農業產業強鎮,創建一批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園,打造一批產業鏈條全、投資強度大、示范帶動強的一流現代鄉村產業園,形成融農業生產、農產品消費和休閑旅游于一體的田園綜合體。參考慈溪大學生農業眾創園模式,由政府投資,通過基礎設施建設、減免稅費、小額貸款擔保、創業補貼補助等多種形式,鼓勵、吸引優秀高校畢業生返鄉、來啟進行農業創業。三是高質量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圍繞構建立體式復合型現代農業體系目標,全面深化農村土地確權,促進土地適度規模經營,全面提升各類農業經營主體。引導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合作社、家庭農場及小農戶開展生產經營合作,構建緊密聯結機制。發展農合聯,通過發展農業產業化聯合體,促進小農戶分工協作,在提升勞動技能的同時,帶動農民增收致富。四是高質量發展“一村一品”示范村?偨Y推廣惠萍鎮南清河村的特色產業水產養殖,呂四港鎮海漁村的特色產業紫菜加工,南陽鎮樂庭村的特色產業蔬菜種植等“一村一品”示范村成功經驗,力爭在每個行政村培育一項特色產業,圍繞特色產業建設一家網店,引領帶動全市特色產業發展、農產品銷售和農民創業致富。

          (五)充分利用要素資源,實現生產規;、集約化。順應農村人ロ向城鎮集中的趨勢,積極推進土地流轉和規模經營,實現從分散經營向集約化、規;D變。一是健全土地流轉市場。堅持依法自愿有償原則,建立健全市鎮村三級土地流轉服務平臺,引導土地依法、自愿、平穩流轉,探索長期流轉模式,簽訂中長期租賃合同,發展穩定而適度的規模經營。二是推廣土地入股分紅成功經驗。大力推廣現有的惠萍鎮東興鎮村農地股份合作社成功經驗,鼓勵用集體土地、農民自己的土地入股合作社,年底按股份分紅,用股份帶動參與各方的積極性,實現土地資源保值增值,促進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機制。三是發揮高標準農田輻射效應。切實落實好高標準農田“誰來種”的問題,鼓勵有條件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進行申報經營。要將高標準農田作為農村創業的重要載體,形成輻射效應,通過市場拉動、政策推動、典型帶動等途徑,吸引農業科技專家、大專院校畢業生、返鄉能人等群體創業興農。四是大力發展溝河養殖。堅持水利建設、農村水環境整治、溝河養殖利用三位一體有效結合,加強溝河水環境整治,確保水質健康。加大對偷盜電捕行為打擊力度,深入開展群防群治。發展具有本地特色的養殖品種,為養殖戶提供信息、技術、市場行情等指導,提高養殖效益,吸引更多的農民參與溝河高效養殖。

          (六)加大財政扶持力度,確保資金投入取得實效。建立健全財政投入保障和穩定增長機制,確保財政投入與鄉村產業振興目標任務相適應。優化財政支農資金的使用方向、結構和效率,統籌安排各類功能互補、用途銜接的涉農資金,實現財政支出更大力度向“三農”傾斜。優化政策導向,吸引社會協同支持鄉村產業振興。深化“政銀擔”合作,探索建立面向“三農”的擔保貸款風險分擔機制,完善農業信貸擔保體系,大力發展普惠金融,引導金融資源下沉。建立健全適合鄉村產業特點的金融體系,積極穩妥發展農村小額貸款公司,支持其開展投資、代理保險等涉農綜合業務。設立農業融資風險補償基金,擴大農業農村政策性保險面,探索農業綜合保險試點,拓寬設施果蔬、特種水產、休閑農旅等保險覆蓋面,提高保險業服務鄉村產業振興的能力。

          我縣文化產業發展狀況的調研報告 篇12

          一、鄉村旅游開發的發展現狀

          近五年來,中國鄉村旅游發展迅速,鄉村旅游的消費群體擴大,已成為國內旅游的一大亮點。中國的鄉村旅游開發主要以農業觀光和休閑農業為主,并正向以觀光、考察、學習、參與、康養、休閑、度假、娛樂等為一體的綜合型方向發展。當前游客參與率和回游率比較高的鄉村旅游項目是以“休閑光觀、農事體驗”為主要內容的民俗風情旅游,且鄉村旅游開發已經是我國在脫貧攻堅工作中采取的重要舉措,鄉村旅游扶貧作為新時期旅游扶貧工作重點之一,充分體現了“造血式”扶貧方式。鄉村千畝基地的打造更大程度也是為了響應當前脫貧攻堅的號召,以農旅融合發展的方式,帶領群眾持續脫貧致富,實現全面小康。

          幅員面積2.3373平方公里,全村10個社,總戶數459戶,總人口1296人,人均純收入1500元左右,村民收入來源比較單一,主要以種植和外出務工為主。目前建檔立卡的貧困戶人數有41戶112人,以疾病、缺乏勞動力、缺乏資金為主要致貧原因。貧困戶已全部脫貧,在調查的過程中發現大部分貧困人口旅游參與意愿強,希望通過旅游改變現狀。在旅游開發扶貧的過程中主要是對這部分有意愿、有勞動能力貧困人口的扶貧。村千畝基地目前已初具規模,但在發展中的過程中還存在一些問題。

          二、基地打造存在的問題

         。ㄒ唬┗A設施建設緩慢;氐穆糜位A設施主要存在的問題有:一是旅游可進入性較差。村基地距離縣城區車程約1個小時,公共交通工具班次少,如遇梅花觀賞旺季日均上千人無法滿足游客需求。而基地現有停車位規劃有限,自駕游的游客有時候無法找到停車位而導致小汽車占用公路停車,從而進一步導致出入基地交通不暢通、摩托車橫沖直撞亂停亂放等交通秩序混亂現象。二是基礎設施與游客需求不配套。基地內公共廁所、飯店等基礎配套幾乎沒有,如果遇到緊急情況不利于及時解決。三是休閑設施尚未配套規劃。旅游是一項耗體力的活動。游客在長時間的步行觀賞美景或參加活動后需要有一個短暫的休息,而在基地環線暫未規劃適合歇腳的長椅、長凳或休息區。這對于老年人、孕婦和小孩等弱勢群體來說十分不方便。

         。ǘ┵Y金投入力度不夠。鄉村旅游開發離不開資金的支持,長期以來農村金融發展嚴重滯后,導致農村金融滯后城市金融的非均衡局面出現,缺少投融資渠道制約了鄉村旅游的發展。目前基地主要采取“合作社+基地+農戶”的發展模式,業主參與土地流轉、提供梅花苗木,農戶通過土地入股,可使用的資金量較少,后續的配套建設需要大量資金,但融資力度和吸收社會資本較難,申請項目支持資金力度也不夠,這嚴重影響了基地的打造。

         。ㄈ┢放菩伙@著。目前基地的目標客源主要是縣本地居民或者相鄰縣居民及部分學生,均以散客居多。基地還不具備一定的知名度,而且并沒有做過多的宣傳。游客出游的目的以消遣性旅游為主而且購買旅游消費品的意愿并不強烈,梅花本身經濟效益也未凸顯,除了季節性觀賞外,沒有打造系列梅花產品供游客購買。

          三、千畝基地打造的有效措施

          (一)完善旅游配套設施。鄉村旅游基地基礎設施功能要盡快完善,“吃、住、行、游、購、娛”六要素要配套,并且提高周邊村的可進入性,改善村現狀交通條件,通過加寬提高現有道路等級、修建景觀大道等,從交通上貫穿周邊村,提高村莊可進入性,達到“進的來、散得開、出的去”的效果,加大旅游景觀交通的規劃力度,實現“行路亦觀景,觀景亦行路”。從而充分發揮其地理位置優越性,依靠德遂高速建設契機帶來的游客促進村旅游業發展。

         。ǘ┘哟笕谫Y投入力度。盡快制定整體規劃,可行性方案,按照“多渠匯流”的原則,多渠道解決鄉村旅游融資難問題。一是積極向上爭取資金,根據政府投資走向,明確重點,做好配套工作,積極籌劃符合上級投資方向,又能體現地方特色項目規劃。二是積極引導當地群眾投資,在“吃、住、行、游、購、娛”方面,動員當地群眾參與投入。三是積極招商引資,與實力雄厚的業主合作,吸收社會資本參加項目開發。

          (三)打造品牌形象。樹立旅游品牌形象必須要認清并解決現存的問題。對內積極加強旅游配套建設,提升旅游檔次,對外加大宣傳力度。可制作宣傳手冊從源頭上保護環境,拒絕亂折枝、亂扔垃圾等不文明行為,為基地打造一個更加舒適的生態環境。通過、電視、廣播報紙等多媒體集中宣傳擴大知名度吸引更多新鮮的客源市場,打造品牌生態旅游村,同時政府部門加強指導力度和管理作用,鼓勵當地居民參與發展生態旅游,切實保障他們的利益,提高并調動他們參與的積極性。

         。ㄋ模┙y一規范管理模式。鄉村旅游業的發展要因地制宜統一規劃、通盤考慮;刈鳛榇遴l村旅游打造的重點對象,在統一規劃上,既要體現梅花元素,又要融合當地特色文化“巴蜀養生太極”,在環線配套設施建設風貌上應保持一致,避免建設風貌多樣化,做到生態保護、基礎設施建設、資源開發、旅游創收等方面能形成一套完善的體系。同時要注重多樣性和特色性相結合,如可圍繞文化開發景觀、太極表演、太極創意體驗等,形成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良性互動機制。

        【我縣文化產業發展狀況的調研報告】相關文章:

        我縣義務教育狀況調研報告11-25

        我縣機耕道建設狀況調研分析調研報告09-23

        我縣商貿物流發展調研報告12-07

        文化產業發展調研報告11-07

        我縣新農合實施狀況調研報告07-29

        漁業發展狀況調研報告12-14

        我縣品牌農業發展情況調研報告08-09

        我縣商貿物流發展調研報告范文01-31

        我縣鄉村旅游發展調研報告09-22

        国产高潮无套免费视频_久久九九兔免费精品6_99精品热6080YY久久_国产91久久久久久无码

        1. <tt id="5hhch"><source id="5hhch"></source></tt>
          1. <xmp id="5hhch"></xmp>

        2. <xmp id="5hhch"><rt id="5hhch"></rt></xmp>

          <rp id="5hhch"></rp>
              <dfn id="5hhch"></df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