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農村專業技協發展狀況調研報告
為全面貫徹《中共xx市委關于開展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的實施意見》,根據《xx市科協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實施方案》的要求,xx市科協在黨組書記、常務副主席龍文祥,副主席黃敏的帶領下,分頭深入基層,采取問卷調查、實地考察、走訪座談等形式,對全市范圍內的農村專業技術協會(以下簡稱農技協)發展情況進行了專題調研。現將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一、我市農技協的發展現狀
xx市是一個農業大市,轄七縣一市三區,總人口有610多萬,農業人口比例大。近幾年來,在各級黨委、政府的重視和支持下,各級科協組織將農村科普工作的重心下移,著力抓好農技協建設,把促進農技協發展作為實施農民科學素質行動、深入開展農村科普工作的重要抓手。通過打造農技協這個科普載體,建立起廣大群眾參與科普的活力機制,在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調整農業產業結構,發展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服務中取得了一定成效。農技協這種由農民自發組織起來的“民辦、民管、民受益”的農村專業技術合作組織,正受到越來越多農民的認可和歡迎,業已成為我市農村科普工作的一支主要力量。經過多年的努力,我市已擁有全國“科普惠農興村”先進單位(農技協)2個,省級示范農技協4個,省級優秀農技協1個,市級示范農技協15個。
我市農技協發展已有近二十年的歷史,大致經歷了萌芽、發展、鞏固、提高、再發展幾個階段。近幾年來,隨著農村經濟形勢的不斷發展,農民對產業結構調整和農業生產技術的需求不斷增強,在各級科協組織的重視和支持下,我市農村專業技術協會得到了迅速發展。到目前為止,全市共有各類農技協478個,擁有會員12萬多人,遍布全市七縣一市三區,涉及種植業(瓜、果、農、林、茶、桑、蔬菜、食用菌、中藥材等)、養殖業(雞、鴨、豬、鱔、蟹、魚等)、服務業(主要是中介經營公司、農產品加工企業)等方面的二十多個門類。其中縣級農技協169個,鄉鎮級155個,村級154個,跨省的8個,跨市的10個。我市89.1%的農技協都經過了各級有關部門的審批,其中科協審批的139個,農林部門審批的114個,其他部門審批的173個。在這些農技協中經民政部門登記的有273個,工商部門登記的有93個;農民牽頭創辦的有180個,龍頭企業牽頭創辦的94個,科協、涉農部門牽頭創辦的170個;股份制的有49個,合作制的86個,公司+協會的115個,支部+協會、科研單位+協會的共有103個,專業戶領辦的98個;開展技術服務的有193個,信息服務的141個,產加銷一體的275個,技術經濟實體的74個;聘請專家1406人,農民技術員4531人。據統計,2007年全市農林牧漁業總產值1922120萬元,農技協生產總值607693.2萬元,農技協生產總值占我市農林牧漁業總產值比例達31.6%。2007年全市農技協會員人均純收入7109元,高出全市農民人均純收入3502元一倍。有相當部分農技協經過多年的發展,已開始由最初僅以提供技術服務和銷售渠道的低層次合作形式,發展到現在圍繞某一農業主導產品的開發,創辦一體化經營的高層次復合型實體;由會員最初僅是本村、本鄉農民發展到打破區域界線,會員輻射到周邊鄉鎮和跨省、市、縣農村的大型農技協。有80多個農技協生產規模超過千萬元,19個農技協生產規模超億元,其中桐城市大關蛋鴨協會年銷售收入已達到3億多元。這些農技協都已逐步走上了規模化、產業化和綜合性的發展軌道,成為了一方區域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為提升農民科學素質、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和推動作用。
二、農技協在促進我市農村經濟發展中的作用
農技協工作是農村科普工作的一項重要內容,農技協以農民為主體,以有致富能力的專業戶、龍頭企業、鄉土能人為核心,以提升農民科學素質為目標,以產業為依托,在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帶動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推廣普及農村先進實用技術和帶動農民科技致富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幾年來各級科協緊緊圍繞黨委政府的工作大局,堅持科學發展觀,找準科協組織促進農村經濟建設的切入點,積極引導和發展農技協組織,充分發揮農技協組織在新農村建設中的重要作用。
1、農技協已成為我市農業技術推廣的主力軍。農技協利用與農民的親緣、地緣關系,以及技術傳播直接、信息渠道通暢的特點,將農業新技術、新產品、新材料直接有效地傳授給農民,加快了農業技術的普及速度與新成果的推廣步伐。到2007年底全市農技協共推廣農業新品種1100多個、推廣新技術600多項、新材料200多項,其中自主研發的就有150多項(個),創建示范基地近900個。我市望江縣網箱養鱔協會以養殖基地為示范,通過常年舉辦培訓班和開通技術服務熱線電話為載體,以免費提供技術服務、深入養殖現場指導和幫助銷售為手段,大力推廣普及網箱養殖技術。目前該協會已有會員1136戶,分布全縣的10個鄉鎮和鄰近縣市,全縣網箱養鱔規模達到13萬只網箱,成鱔產量達到400多萬公斤,產值可達1.5億元左右,已成為我市特種水產養殖的第一大品牌和安徽省網箱養鱔的第一大縣,2007年被中國科協、財政部評為“科普惠農興村”先進單位。宿松縣河蟹協會積極壯大協會隊伍。會員由成立之初的82個發展到2168個,其中單位會員22個。聘請專家舉辦河蟹養殖技術培訓班10期,培訓會員1000多人次。同時組織會員赴外地學習精養技術和管理經驗,提高河蟹養殖水平。努力做到河蟹苗種生產、供應、品牌、銷售、生產技術標準和生產資料供應的“五統一”。積極拓寬銷售渠道,提高市場競爭力和市場占有率。目前該協會“皖江”大閘蟹已銷往北京、上海、南京、武漢、常州等大中城市,并打入國際市場。
2、農技協已成為農民科技致富的重要途徑。引導和幫助農民依靠科技致富是農技協工作的一項重要內容,各級科協十分注重在農村專業戶、科技示范戶和科技能人中培育和發展農技協,通過他們因地制宜地推廣適合當地的農業生產技術,在幫助農民依靠科技致富、依靠科技脫貧上取得一定成效。全市農技協共帶動農戶27萬多戶,培育科技示范戶2.3萬戶,開展技術培訓近4000次,培訓人數46萬多人次,為帶動本地農民致富做出了積極的努力。潛山縣是個貧困縣,蠶桑生產是山區農民脫貧致富增加收入的一個重要途徑。潛山縣蠶桑技術協會自成立以來,始終堅持為貧困山區蠶農服務,通過聘請專家和技術人員開展技術培訓,對貧困農戶家庭實行一對一幫扶,為蠶農提供種子種苗及蠶需物資供應服務。同時積極探索“公司+協會+農戶”模式,開展蠶業產業化經營,本著“技術為依托,以質量為基礎,以服務為重點”的經營原則,力求達到“會員帶動,蠶桑發展,蠶農增收”的目的。目前,在全縣已建立了40個蠶桑示范基地,培育了650多戶示范戶,帶動全縣4800戶蠶農,為振興潛山縣蠶桑事業,促進山區農民脫貧致富做出了積極的貢獻。
3、農技協已成為農村濟發展的重要支柱。桐城市大關蛋鴨協會作為08年中國科協、財政部聯合表彰的“科普惠農興村”先進單位,在帶動一方農民增收致富,促進地方經濟發展取得明顯成效。該農技協在為蛋鴨產業提供全程優質服務的同時,著力推進養殖基地的建設,提高單位養殖效益,降低成本。為進一步把協會做大做強,他們與省農科院、安徽農業大學、市畜牧獸醫局聯合,走“市場+企業+農戶+科研院校+農技服務組織”的發展模式,帶動當地和鄰近舒城、廬江、樅陽等縣的幾十個鄉鎮,形成了我省較大范圍的農村特色區域經濟。產品除內銷外,部分還進入東南亞國家,07年實現銷售年收入3.7億元,利稅2000萬元,并建立了“大關禽蛋市場”,擁有自己的辦公樓、銷售市場、培訓學校和網站,已實現了“建一個組織,興一個產業,強一地經濟,富一方百姓”的目標,其規模化程度在全省乃至全國都具有一定的影響。
三、當前我市農技協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農技協雖然遍布我市七縣一市三區,涉及行業較多,但各地發展還不平衡,覆蓋面還十分有限,農技協尚處于初級發展階段。主要問題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對農技協的認識有待進一步提高。
新形勢下農技協的重要作用還未被充分認識,有些地方對農技協的性質、地位和潛力缺乏足夠的認識,對國家和省、市有關扶持農技協發展的優惠政策沒有落實到位;沒有把農技協建設放到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大局中去看待,缺乏研究,在宏觀上缺少政策法規及組織建設等方面的指導。
2、缺乏必要的技術支撐,示范帶動面不廣。
由于農技協多數是以各類“土專家”為核心,高層次的專業技術人員相對缺乏。與大專院校、科研院所、農技推廣部門和各種專業學會建立合作關系基礎還比較薄弱,沒有形成固定的合作關系,導致一些新技術、新成果無法迅速傳播和推廣。
3、缺少資金支持,發展后勁不足。
缺少活動經費,是各級農技協普遍存在的問題,許多協會因缺少經費無法開展活動,發展新產業和擴大規模等許多業務無法有效開展。大多數農技協的主要產品約80%集中在種植、養殖業上,獲利和發展空間小,尚難能建立強有力的經濟實體,可持續發展空間狹小。
4、內部管理和服務質量水平有待進一步提高。
我市部分農技協內部管理制度尚不完善,組織機構和自律機制不健全。協會與會員之間沒有形成“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良性循環機制,抗自然風險、市場風險、政策風險能力較弱。即使有實體的協會,組織仍較松散,凝聚力不強。有的產業還沒有建立協會,少數鄉鎮農技協還處于空白,整體運作和產業發展還停留在較低層次的發展階段。一些協會沒有進行社團登記,不具備法人地位,社會信譽度、影響力較低,一旦遇到經濟糾紛,往往束手無策,造成服務質量不高。
四、我市農技協今后發展的工作思路
黨的17大報告指出:要探索農村集體經濟有效實現形式,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組織,支持農業產業化經營和龍頭企業發展。這充分說明了黨中央對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的重視和肯定,同時也為農技協的發展迎來一個新的機遇。xx市農技協要有新的更大的發展,我們認為必須努力做好以下工作。
1、進一步提高各級領導對農技協工作的認識,市委市政府要組織召開全市農技協工作有關會議,要求各級黨委和政府把農技協建設納入地方農村改革和發展的范疇,作為推動農業產業化進程的重要措施和內容。各級領導要從發展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和增強黨的執政能力的高度來認識農技協在推動農村現代化建設中的重要作用。充分認識農技協發展的客觀必然性和客觀規律性,將農技協的發展納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總體規劃,研究制定出有利于農技協建設與發展的各種配套政策措施,鼓勵和支持農技協自主自愿、因地制宜、多層次多類型多元化發展,采取有力措施加以引導、扶持和管理,促進其健康發展。
2、要高度重視農技協的組織建設與發展,充分認識到農技協組織在農村經濟建設中的主導地位,充分發揮農技協會員在科普工作中的主力軍作用,把農技協的組織建設和發展作為深入開展農村科普的一項重要內容。各縣(市、區)科協和有關部門要把農技協的建設和發展作為重點工作來抓,應在各自職責范圍內,給予農技協和其技術經濟服務實體最大限度的優惠,確保農技協權益不受損害。利用報刊、廣播、電視等新聞媒體,大力宣傳推廣一批有特色、規范、帶動作用大的典型農技協,擴大農技協的影響力。讓農技協發展的外部環境更寬松,內部運行機制更加完善,活動動空間更加廣闊,綜合實力不斷增強,使其真正成為新農村建設的中堅力量。
3、搭建平臺,促進現有的農技協聯合起來做強做大。要加快我市農技協聯合會的建設,成立市級和各縣(市、區)農技協聯合會,使目前以單個專業技術協會形式存在的農技協有一個更加完善的組織體系,以改變農技協由于受到自身條件、地域和規模的限制,在維護農民的合法權益、為農民提供服務以及進一步提高農民的組織化程度等方面受到一定局限性的狀況。今年市科協將籌備成立xx市農技協聯合會。在目前農技協聯合會組織不健全的情況下,各級科協和相關部門要搭建平臺,加強各類農技協的橫向聯系和協作,加強對農技協的技術指導和業務培訓,加大對農技協的政策扶持和資金、技術上的支持力度,促進農技協做強做大。
4、加強農技協的自身建設,實現民主辦會,規范發展。堅持“民辦、民管、民受益”的原則,積極引導農技協自辦或聯辦經濟實體,建立利益聯接機制,逐步完善服務功能,增強自我發展能力和對會員的凝聚力、對農民群眾的吸引力,使農技協的發展不斷趨于完善。各級科協要堅持從實際出發,加強對農技協的管理、服務和指導,引導農技協在組織體系、利益分配、內部管理、激勵和約束機制等方面加以規范,建立科學的組織體制,合理的利益分配機制、有效的風險保障機制和監督制約機制,增強抵御風險能力。
5、繼續開展不同層次的示范農技協申報評比工作,認真組織實施“科普惠農興村計劃”。市科協繼續深入開展市級示范農技協的創建評比工作,各縣(市、區)科協在抓好本級示范農技協建設的同時,積極做好市級示范農技協的培育和申報工作,要加大對一般農技協的培育、發展、提高力度,要求示范農技協積極發揮示范作用,提供它們成功的經驗,從而帶動更多的農技協步入快速健康的發展軌道,力爭全市農技協總體邁上新臺階。
【農村專業技協發展狀況調研報告】相關文章:
中藥產業發展狀況的調研報告08-10
農村客運發展調研報告04-24
農村留守兒童發展情況調研報告12-29
農村經濟發展調研報告02-19
農村社會發展調研報告07-20
市農村貧困人口狀況調研報告06-30
新農村合作醫療實踐狀況調研報告范文06-30
職工思想狀況調研報告11-10
城管執法狀況調研報告0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