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到一個帖子標題,說的是“大學生村官的煩惱”。筆者在基層黨委部門工作,從開始誕生“大學生村官”這個概念以來,筆者就聽到過村民、村官以及鎮黨委政府負責人等方面對“大學生村官”的議論和說法,也聽到過“大學生村官”本身的抱怨和希望。
在針對“大學生村官”這個群體粗淺地談點看法和建議之前,筆者想問問“大學生村官”們一句話:大學生“村官”們,你們現在最看重的是“村”還是“官”?
村官看重的是“村”還是“官”,表面上只是一個簡單的選擇,究其實卻能體現出“大學生村官”對自身的判斷和定位,能否與黨和國家的政策要求、村社基層群眾的期望、乃至“大學生村官”應該體現出的價值相符、相稱!
第一個方面,從黨和國家的政策、基層人民群眾的愿望來看,“大學生村官”更應該看重村官中的“村”--扎根基層,服務“三農”。
筆者認為,之所以要選派大學生到最基層的村里掛職,除了是為培養隊伍鍛煉人才外,出臺政策的初衷,還在于希望充滿青春朝氣的大學生,能夠給農村基層干部帶來一股清新的血液;希望這些有知識、有文化的青年學子,能夠充分利用所學,在信息傳播、政策宣傳、利益維護等方面,給農民朋友提供很多科技興農方面的幫助;希望“大學生村官”能夠扎根農村,帶動農民朋友發展產業,帶動農民朋友增收致富、共建社會主義新農村!
第二個方面,從擔任“村官”的大學生來說,他們顯然更看重的是村官中的“官”--不僅解決了就業,還是成為公務員之前的一段“鍍金”鍛煉。
從很多對“大學生村官”的反映中不難看出,在選擇“村官”的大學生中,很大部分是因為解決就業。而很多“大學生村官”之所以對現在的這個“村”不以為然、心不在焉,是因為他們更看重擔任“村官”一兩年之后的那個“官”--成為政府的公務員。所以,他們認為自己到村里不是去負責地履職、甚至奉獻,而只是一個“程序性”的過渡、甚至“鍍金”。
此外,由于“大學生村官”在村里往往都掛有“助理”或是其他的職務,這讓部分年輕氣盛的大學生很快就產生錯覺,認為自己一下子就成為了農民和村社干部面前的“官”。有了這樣的“官念”的“大學生村官”,到了村里不是深入調研、虛心學習,而是下車伊始就指手畫腳、頤指氣使--但所發出的看法、提出的建議往往又難以實施。久而久之,在基層村社干部和農民群眾對這樣的“大學生村官”產生“敬畏的距離”同時,感覺“理想狀態與現實差距甚遠”的“大學生村官”們也會認為自己“英雄無用武之地”,牢騷滿腹、叫苦連天。
正是基于如上的認識和理解,筆者建議不管是“大學生村官”這個群體本身,還是“大學生村官”的選拔、使用部門,在對待“大學生村官”時都不能將“村”和“官”斷然分開,而是應該將“村”和“官”連在一起、構成完整的“村官”概念。
從第一個方面來說,第一,建議組織部門在選拔“大學生村官”時,應多考慮從“農”字院校的畢業生中產生。這樣的“大學生村官”更能受到基層干部和農民群眾的歡迎,因為他們到了村里就能很快地學以致用,結合專業所長直接服務“三農”;同時因為有事可做,這樣的“大學生村官”在農村里不僅不會無所事事,有時候還會立足現實干出成績、甚至選擇扎根基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