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tt id="5hhch"><source id="5hhch"></source></tt>
    1. <xmp id="5hhch"></xmp>

  2. <xmp id="5hhch"><rt id="5hhch"></rt></xmp>

    <rp id="5hhch"></rp>
        <dfn id="5hhch"></dfn>

      1. 歷史成語故事

        時間:2022-11-29 12:02:30 成語故事 我要投稿

        歷史成語故事(匯編15篇)

        歷史成語故事1

          直言不諱

        歷史成語故事(匯編15篇)

          公元383年,東晉軍在淝水之戰大敗前秦軍,孝武帝命劉波坐鎮北方。劉波身患重病,估計不久就要離開人世,已經無能為力了。他上一道奏疏,直言不諱地把自己的情況與治國建議講出來,希望孝武帝重用能人守疆土。

          刻舟求劍

          刻舟求劍

          戰國時,楚國有個人坐船渡江。船到江心,他一不小心,把隨身攜帶的一把寶劍掉落江中。船上的人對此感到非常惋惜,但那楚國人似乎胸有成竹,馬上掏出一把小刀,在船舷上刻上一個記號,并向大家說:“這是我寶劍落水的地方,所以我要刻上一個記號! 大家雖然都不理解他為什么這樣做,但也不再去問他。 船靠岸后那楚國人立即在船上刻記號的地方下水,去撈取掉落的寶劍。撈了半天,不見寶劍的影子。他覺得很奇怪,自言自語說:“我的寶劍不就是在這里掉下去嗎?我還在這里刻了記號呢,怎么會找不到的呢?” 至此,船上的人紛紛大笑起來,說:“船一直在行進,而你的寶劍卻沉入了水底不動,你怎么找得到你的劍呢?” 其實,劍掉落在江中后,船繼續行駛,而寶劍卻不會再移動。像他這樣去找劍,真是太愚蠢可笑了。

          畫蛇添足

          古代楚國有個主管祭祀的官員,把一壺酒賞給來幫忙祭祀的門客。門客們互相商量說:“大家一起喝這壺酒不足夠,一個人喝它還有剩余。要不大家一起在地上比畫蛇,誰先畫好,誰就喝這壺酒! 畫蛇添足

          一個人最先完成了,拿起酒壺準備飲酒,于是左手拿著酒壺,右手畫蛇,說:“我還能夠為它畫腳呢!”他還沒有畫完蛇的腳,另一個人的蛇就畫好了,那個人搶過他的酒壺,說:“蛇本來沒有腳,你怎么能給它畫腳呢?”隨后喝完了那壺酒。

          那個給蛇畫腳的人,最終失去了那壺酒。

          指鹿為馬

          趙高想要叛亂(篡奪秦朝的政權),恐怕各位大臣不聽從他,就先設下圈套設法試探。于是帶來一只鹿獻給二世,說:“這是一匹馬!倍佬χf:“丞相錯了吧?您把鹿說成是馬!眴柹磉叺拇蟪迹笥掖蟪加械某聊,有的故意迎合趙高說是馬,有的說是鹿,趙高就在暗中假借法律中傷(或陷害)那些說是鹿的人。以后,大臣們都畏懼趙高。

          滄海桑田

          桑田,農田。大海變成桑田,桑田變成大海。比喻世事變化很大。

          從前仙人王遠和麻姑,他們相約到蔡經家去飲酒,王遠一行很快就到蔡經家,但沒見到麻姑的到來,就派使者去請。麻姑到來說她奉命去巡視蓬萊,已經三次見到東海變成桑田,現在海水又退了一半。王遠說那里又要揚起塵土來了。

          不拘一格

          拘:限制;格:規格,方式。不局限于一種規格或一個格局。

          清朝思想家龔自珍面對腐敗的清政府,主張改革,提倡禁煙,得不到朝廷重用。48歲毅然辭官歸隱,在路過鎮江時看到當地人在祭拜天神,他作詩一首:“九州生氣恃風雷,萬馬齊喑究可哀;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

          了如指掌

          了:明白;指掌:指著手掌。形容對事物了解得非常清楚,象把東西放在手掌里給人家看一樣。

          古代帝王都要建始祖廟,在廟里按始祖的等級依次排列設置靈位,每逢有大的行動、節日,帝王們就進廟祭祖,稱為“啰”禮。很多人對啰禮不理解,向孔子請教?鬃诱J為魯國的宗廟違背了周禮,他避而不談,指著手掌說:“知道啰禮的人治國就了如指掌。

          長風破浪

          比喻志向遠大,不怕困難,奮勇前進。

          南朝宋國著名將領宗愨從小就有雄心壯志,喜歡舞槍弄劍,他的叔父宗炳問他的志向,他回答說:“愿乘長風破萬里浪!”,后來他帶兵攻打林邑國,運用計謀取勝,被封為左衛將軍。

          成語是歷史的積淀,每一個成語的背后都有一個含義深遠的故事!冻烧Z故事》中的成語是從人們日常使用的大量成語中精選出來的,這些故事的語言生動、通俗易懂,能夠幫助孩子了解歷史、學習知識,感受到中華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以上就是小編為你整理的歷史成語故事積累 ,希望對你有幫助。

        歷史成語故事2

          【注音】sān xǐ chéng guó

          【成語故事】相傳堯舜禹時期,舜在沒有成為首領前,一心為公,受到百姓的愛戴。他第一次搬遷時,跟隨他走的人有一個邑,第二次搬遷時,跟隨他走的人有一個都城那么多,到第三次搬遷時,足有一個國家那么多。后來他被堯推舉為繼承人。

          【典故】舜一徙成邑,再徙成都,三徙成國。 《呂氏春秋·貴因》

          【釋義】形容圣人到處都受到百姓的擁戴。同“三徙成都”。

          【用法】作賓語、定語;用于書面語

          【近義詞】三徙成都

        歷史成語故事3

          1:如魚得水

          三國時期前,曹操的實力很強大。劉備在還沒有做皇帝之前,被迫依附于親戚劉表的兵隊陣容,并且駐守新野這地方。可是劉備是個胸懷大志的人,他并不想長久寄人籬下,只做別人的軍師。正好這個時候徐庶向他推薦諸葛亮是個難得的好人才,徐庶勸劉備一定要網羅諸葛亮。

          為了請諸葛亮協助自己獲得天下,劉備曾經三次親自到他住的茅廬(今襄陽古隆中,)拜訪他,諸葛亮看到劉備非常誠懇,最后才同意與劉備見面。劉備向他請教許多治理國家的方法,諸葛亮仔細分析了當時的情勢,建議劉備先占據荊州,這樣才能有機會和曹操、孫權鼎足而立,互相抗衡。

          劉備很欣賞諸葛亮的見解,而且和諸葛亮的感情逐漸加深,高興的劉備甚至對結拜兄弟關羽及張飛兩人說:“我得到諸葛亮的輔助,就好像魚得了水一樣。”

          2:三顧茅廬

          官渡大戰后,曹操打敗了劉備。劉備只得投靠劉表。

          曹操為得到劉備的謀士徐庶,就慌稱徐庶的母親病了,讓徐庶立刻去許都。徐庶臨走時告訴劉備,隆中有個奇才叫諸葛亮,如果能得到他的幫助,就可以得到天下了。

          第二天,劉備就和關羽、張飛帶著禮物,到隆中去拜訪諸葛亮。誰知諸葛亮剛好出游去了,書童也說不準什么時候回來。劉備只好回去了。

          過了幾天,劉備和關羽。張飛冒著大雪又來到諸葛亮的家。劉備看見一個青年正在讀書,急忙過去行禮?赡莻青年是諸葛亮的弟弟。他告訴劉備,哥哥被朋友邀走了。劉備非常失望,只好留下一封信,說渴望得到諸葛亮的幫助,平定天下。

          轉眼過了新年,劉備選了個好日子,有一次來到隆中。這次,諸葛亮正好在睡覺。劉備讓關羽、張飛在門外等候,自己在臺階下靜靜地站著。過了很長時間,諸葛亮才醒來,劉備向他請教平定天下的辦法。

          諸葛亮給劉備分析了天下的形勢,說:“北讓曹操占天時,南讓孫權占地利,將軍可占人和,拿下西川成大業,和曹、孫成三足鼎立之勢!眲湟宦,非常佩服,請求他相助。諸葛亮答應了。那年諸葛亮才27歲。

          3:髀肉復生

          劉備在與曹操作戰中失敗后,喪失了地盤,只得投奔漢皇族劉表。一天,劉表請劉備喝酒聊天。

          席間,劉表對劉備說:“上次沒有聽賢弟的話(指劉備建議趁曹操在官渡與袁紹鏖戰,起兵偷襲許昌),失去了一個好機會,真可惜!”劉備安慰地說:“如今天下分裂,天天有戰事。上次失去機會,怎么知道今后不能再碰到呢!機會是沒有盡頭的。已經過去的事,就不必再后悔了!眱扇私徽劦煤芡稒C,又商量了以后的打算。過了一會兒,劉備起身上廁所,他摸了摸自已的髀發現上面的肉又長起來了,不禁掉下淚來;氐阶系臅r候,臉上還留著淚痕。劉表見了很奇怪,問他道:“賢弟這是怎么啦?”

          劉備長嘆道:“我以前一直南征北戰,長期身子不離馬鞍,大腿上肥肉消散,精壯結實;到這里來后,很久沒有騎馬作戰,閑居安逸,髀肉復生。一想起時光如水,日月蹉跎,人轉眼就老了,而功名大業尚未建成,因此悲從中來!

        歷史成語故事4

          戰國成語故事:奇貨可居

          戰國時候,有個大商人呂不韋到趙國的京城邯鄲作生意。一個很偶然的機會,在路上他發現一個氣度不凡的年輕人。有人告訴他,說:“這個年輕人是秦昭王的孫子,太子安國君的兒子,名叫異人,正在趙國當人質!

          當時,秦趙兩國經常交戰,趙國有意降低異人的生活標準,弄得他非常貧苦,甚至天冷時連御寒的衣服都沒有。呂不韋知道這個情況,立刻想到,在異人的身上投資會換來難以計算的利潤。他不禁自言自語說:“此奇貨可居也!币馑际前旬惾水斪髡淦娴奈锲焚A藏起來,等候機會,賣個大價錢。

          呂不韋回到寓所,問他父親,說:“種地能獲多少利?”

          他父親回答說:‘十倍!

          呂不韋又問:“販運珠寶呢?”

          他父親又答說:“百倍!

          呂不韋接著問:“那么把一個失意的人扶植成國君,掌管天下錢財,會獲利多少呢?”

          他父親吃驚地搖搖頭,說:“那可沒辦法計算了。”

          呂不韋聽了他父親的話,決定作這筆大生意。他首先拿出一大筆錢,買通監視異人的趙國官員,結識了異人。他對異人說:“我想辦法,讓秦國把你贖回去,然后立為太子,那么,你就是未來的秦國國君。你意下如何?”

          異人又驚又喜地說:“那是我求之不得的好事,真有那一天,我一定重重報答你!

          呂不韋立即到秦國,用重金賄賂安國君左右的親信,把異人贖回秦國。

          安國君有二十多個兒子,但他最寵愛的華陽夫人卻沒有兒子。呂不韋給華陽夫人送去大量奇珍異寶,讓華陽夫人收異人為嗣子。

          秦昭王死后安國君即位,史稱孝文王,立異人為太子。孝文王在位不久即死去,太子異人即位為王,即莊襄王。

          莊襄王非常感激呂不韋擁立之恩,拜呂不韋為丞相,封文信侯,并把河南洛陽一代的十二個縣作為封地,以十萬戶的租稅作為俸祿。莊襄工死后,太子政即位,即秦始皇,稱呂不韋為仲父。呂不韋權傾天下。

        歷史成語故事5

          城狐社鼠

          晉朝時期,統治階級非常注重門閥制度,世家貴族與新興貴族的地位相差懸殊。在山東,臨沂王家是享譽海內的世家大族之一。王家的后起之秀王敦就娶了晉武帝的女兒襄城公主為妻。

          晉室南渡后,失去了對北方的統治權。于是,司馬睿在南方稱孤道寡,建立東晉王朝,定都建康(今南京市)。后人稱司馬睿為晉元帝。

          晉元帝為了拉攏世家貴族,用王敦的`堂弟王導為當朝丞相,封王敦為揚州刺史,訓練精兵良將。后來,王敦又升遷為鎮東大將軍,坐鎮武昌,指揮江、揚、荊、襄、交、廣六州的兵馬。王氏二臣,一將一相,輔助晉元帝穩坐朝堂,撐起東南半壁。

          當時,就是一般的老百姓,也對王氏掌握重權心知肚明,他們講:“王與馬(司馬氏),共天下!

          首都建康位于長江下游,而王敦率軍屯駐在長江上游,對京城產生了極大的威懾力。晉元帝是個聰明人,早就發現這一形勢對自己的帝位極為不利,就任命劉隗和戴淵為鎮北將軍,專門防范王敦。

          王敦看透了晉元帝的心思,知道天子開始對付自己了,心中十分不安。此人素有反心,但又不敢直接帶兵進犯國都,因為這樣一來,他的反心就昭然若揭了。想來想去,他就準備仿效西漢時期的吳王劉濞,以“清君側”為名起兵造反,說劉隗是個奸佞小人,自己要清除這個奸賊,使國家安定下來。

          想到這里,王敦就和他部下的長史(幕僚)謝鯤密謀造反一事。

          謝鯤聽了,覺得這樣做非常不妥,就加以勸說:“劉隗固然是奸惡之徒,但他畢竟是天子所信任之臣。他把天子當做靠山,就如同藏在城墻里的狐貍,躲在神廟里的老鼠。要捉狐貍,城墻怎能不被毀壞;要捉老鼠,用煙熏水灌,神廟也會受到損失。你要清除劉隗,豈不是連帶著把天子也給得罪了?”

          王敦見謝鯤不順著自己說話,不由得勃然大怒,說道:“你這個人真是很平庸,怎么懂得大道理!”

          322年,王敦率兵攻入京城,將元帝的親信大臣刁協、戴淵等殺死。劉隗與王敦交戰,吃了敗仗,只得投奔后趙,此后再也不敢回南方了。王敦此番欺君罔上,居然毫發無傷,于是得意揚揚地回了武昌,從此更加囂張,儼然一個獨霸天下的土皇帝。

          看到王敦權勢如天,無人能夠制約,晉元帝心中越來越難受,終于憂憤而死。公元324年,王敦知道當時的晉明帝病危,覺得這是一個可資利用的造反機會,再次進攻京城。幸好老天不佑,王敦在軍營中染病身亡。

        歷史成語故事6

          這個成語出自《三國志·魏書·荀傕(yù)傳》。

          東漢末年,曹操在鎮壓黃巾軍占領了兗(yǎn)州地區后,雄心勃勃地準備奪取徐州要地。

          那時,潁川潁陽(今河南許昌)有個名叫荀傕的人,十分有才能,為避董卓之亂遷居冀州,被袁紹待為上賓。他看出袁紹不能成就大事,就投奔到曹操門下。曹操大喜,任命他為司馬。從此,他跟隨曹操南征北戰,出謀劃策,深得曹操的信任。

          公元194年,徐州牧陶謙病死,死前將徐州讓給了劉備。消息傳來,曹操奪取徐州的心再也按捺不住了,忙著要出兵徐州。荀傕明白了曹操的想法,說道:“當年漢高祖保住關中,光武帝劉秀據有河內,他們都有一個鞏固的根據地,進足以勝敵,退足以堅守,所以成了大業。如今將軍不顧兗州而去攻打徐州,我方留守兗州的軍*留多了,則不足以取得徐州;留少了,倘若呂布此時乘虛而入,又不足以守住兗州。最后,必須是弄得兗州盡失,徐州未取!彼指出,“眼下正值麥收季節,聽說徐州方面已組織人力,搶割城外的麥子運進城去。這說明他們已有了準備,一旦有風聲傳來,他們必然會加固防御工事,轉移全部的物資,一切準備就緒迎擊我們(原文為:‘今東方皆以收麥,必堅壁清野以待將軍’)。這樣,你的兵馬真的去了,城攻不下,什么東西也得不到手,不出十天,你的軍*就會不戰自潰!

          曹操聽了荀傕的話,十分佩服,從此集中兵力,很快打敗了呂布。之后,又打敗了劉備,占據了徐州。

          “堅壁清野”:堅壁,是加固城墻和堡壘;清野,是將野外的糧食、財物收藏起來。加固防御工事,把四野的居民和物資全部轉移,叫敵人既打不進來,又搶不到一點東西,因而站不住腳。這是對付優勢之敵的一種作戰方法。

        歷史成語故事7

          貪生怕死

          西漢末年,劉立繼承了梁王之位。他荒淫殘暴,欺壓小民,稱霸一方。漢成帝在位時,還能容忍他,漢哀帝即位后,覺得他真是太不像話了。可是劉立更加恣意妄為,根本不把國家的法律當回事,竟然無故將手下的中郎曹將等人殺死。

          漢哀帝得知他如此草菅人命,非常氣憤,就派遣官員對此案進行調查。劉立非常害怕,就裝做一副生病的樣子,臥床不起,希望能夠逃過此劫。辦案官員故意透露風聲說,皇帝對梁王很不滿意,要收繳梁王的印璽,把他囚禁起來,讓他知道知道厲害。

          這一下,可把梁王嚇壞了。他意識到事態已經發展得很嚴重,急忙取下王冠,跪在地上請罪。他說自己犯罪是因為從小失去父母,在宮中受到宦官、宮女們的壞影響,走上了邪路;而一些大臣也喜歡離間皇室骨肉,在天子面前說他的壞話,以至于天子對自己的看法不佳。

          緊接著,他又說道:“我無故殺害中郎曹將,本來想到冬季快要過去,一到新春就會有大赦到來,那時就可以無罪了。我非常怕死,所以想裝病來拖延時間,希望拖到明年春天,得到皇帝的赦免!

          漢哀帝見梁王實在可憐,就沒有立即懲辦他。到了第二年春天,皇帝果然大赦天下,梁王當然沒事了?墒,后來王莽篡奪帝位后,劉立被廢為平民,不久便自殺而死。

        歷史成語故事8

          1.鐵杵磨成針

          李白是我國古代唐代的大詩人,但是,李白小的時候也是十分貪玩的。讀書不太用功,有一次上學,見老師不在,就偷偷地溜回家。

          在回家的路上,他看見一位白發蒼蒼的老媽媽,手里拿著一根鐵杵,正在一塊大石頭上來回地磨。李白覺得很奇怪,連忙上前去問道:“老媽媽,您磨這個干什么?”老媽媽回答說:“我想要把它磨成針啊!”李白又問:“這樣一根鐵杵,得多少時間才能磨成針呢?”老媽媽說:“只要堅持不斷地磨,總會越來越細。只要功夫深,鐵棒也能磨成針。 

          李白聽了恍然大悟,覺得老媽媽的話很有道理。學習不也是這樣嗎?只要天天認真學習,就會不斷進步。從那以后,他再也不曠課了。不論老師留下多少功課,他總是認真地按時完成它。

          終于,李白成為我國唐代偉大的詩人。

          讀音: tiě chǔ mó chéng zhēn

          釋義: 杵:舂米或捶衣用的棒。將鐵棒磨成細針。比喻只要有恒心,肯努力,做任何事情都能成功。

          出自: 宋·祝穆《方輿勝覽·眉州·磨針溪》:“在象耳山下,世傳李太白讀書山中,未成棄去,過是溪,逢老媼方磨鐵杵,問之,曰:‘欲作針’太白感其意還,卒業!

          用法: 主謂式;作賓語、定語、分句;含褒義

          近義詞: 鐵杵成針

          2.禮賢下士

          李勉是唐朝人。他年輕時,愛好到處游歷,廣交朋友。有一次,他認識了張書生,結伴來到一個叫梁的地方,誰知張書生突然生起病來,而且十分嚴重。李勉替他請醫生,買藥煎藥,喂水喂飯,照顧得非常周到。但是張書生的病不見好轉。張書生對李勉說:“李兄,看來我是沒救了。我死后,你用我的銀子替我埋葬,剩下的錢財,就送給你用吧,以答謝你連日來對我悉心的照顧!

          張書生去世后,李勉遵照亡友的遺言辦理了喪事,然后收拾好行裝,來到了朋友的故鄉,把死訊告訴了張書生的家人,并把剩余的錢財全部歸還給他的家人。李勉當時雖然也是一個窮書生,但他不貪取別人的錢財,這種誠實的行為使張書生的家人非常感動。

          后來李勉當上了節度使,不但處事廉潔公正,而且十分愛惜人才。有一次,在外出巡察中,他發現一個叫王晬的縣尉很有才干,正想提拔他,忽然接到皇帝拘捕王晬的命令。原來王晬為人耿直,秉公辦事,得罪了朝中權貴,遭人誣告陷害。

          李勉不忍王晬無辜受害,趕回京城面見皇帝,力陳王晬的為人,夸獎他是個人才,請求加以重用;实垡娎蠲銟O力為國家推薦人才,心里十分贊賞,赦免了王晬,還升他為縣令。王晬上任后,正直清廉,勤政為民,深受百姓愛戴。大家都說李勉是個善于提拔人才的好官。

          李勉在任節度使的時候,聽說李巡和張參很有學問,便請他們出來辦事,每有宴會,都邀請他們一同暢飲。李勉后來當了宰相,雖然地位尊貴,但從不驕傲自大,親自到士兵家里慰問他們的家屬,上上下下都稱贊李勉是個禮賢下士的好官。

          【成語】禮賢下士

          讀音: lǐ xián xià shì

          釋義: 對有才有德的人以禮相待,對一般有才能的人不計自己的身分去結交。

          出自: 《宋書·江夏文獻王義恭傳》:“禮賢下士,圣人垂訓;驕多矜尚,先哲所去。”《新唐書·李勉傳》:“其在朝廷,鯁亮廉介,這宗臣表,禮賢下士有始終,嘗引李巡、張參在幕府!

          造句: 我今天看見了一位禮賢下士的大人先生,在今世只怕是要算絕少的了。(清·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四回)

          3.一字之師

          唐朝末年,詩人鄭谷回到故鄉江西宜春。他以文會友,經常和一些文人往來。

          當地有個叫齊已的和尚,對詩文很有興趣。他早就仰慕鄭谷的才名,就帶著自己寫的詩稿,前來拜會。齊已把詩稿一首一首地請鄭谷看。鄭谷讀到《早梅》這首詩時,不由得沉思起來。鄭谷吟道:“前村深雪里,昨夜數枝開……”鄭谷面對齊已說:“梅開數枝,就不算早了。”鄭谷又沉吟了一會,說:“不如把‘數’字改為‘一’字貼要!饼R已聽了,驚喜地叫道:“改得太好了!”恭恭敬敬地向鄭谷拜了一拜。文人們知道了,就把鄭谷稱為齊已的“一字之師”。

          成語“一字之師”是指能糾正一個錯別字或指出某一字在文中不妥處的老師。

          4.房謀杜斷

          杜如晦與房玄齡經常跟隨李世民征伐,出謀劃策,運籌帷幄。軍隊里的事務很多,杜如晦拿到手上,即刻分析決斷,非常迅速。李世民每次攻破敵軍,攻克城池,眾將都爭著搶奪珠寶財物,房玄齡卻注意收羅人才,充實幕府。將領中勇敢而又有謀略的,房玄齡一定與他結交,讓他為李世民效力。李世民經常派房玄齡 入 宮 奏事,高祖感嘆說:“玄齡為我兒奏事,雖然遠隔千里,卻好像與世民面談一樣。”玄武門之變,房玄齡和杜如晦也都參與了謀劃。他們秘密出入秦王府,幫李世民拿定主意,出謀劃策,誅殺了太子李建成、齊王李元吉,最終讓李世民當上了皇帝。

          5.當局者迷

          唐朝的元澹,字行沖,是一個很有學問的人。他曾撰寫《魏典》三十篇,受到當時學者的推崇。

          有一次,大臣魏光乘上疏,要求把唐初魏征修訂整理過的《類札》(即《禮記》)列為經書(儒家經典)。唐玄宗命元行沖等人再加上注解,以便行用。

          元行沖就和國子博士范行恭、四門助教施敬本等一起整理,編成五十篇,加上注解后呈送唐玄宗。

          這時,右承相張悅提出不同意見,認為《禮記》一書,原西漢戴圣整理過的本子,行用到現在近千把年了,已經和經書并列;如今要用魏征的新本子,還加上注解,恐怕不妥當。唐玄宗同意了他的意見。

          元行沖對這樣的做法很不滿,就寫了一篇文章進行辯解,文章的題目叫《釋疑》,用的是客人和主人對話的形式。

          先是客人提出問題:《禮記》這部經典,西漢戴圣編纂、東漢鄭玄加了注的本子,和魏征加工整理過的本予,哪個好?

          主人回答說:戴圣的《禮記》行用于漢末,以后經過許多人修訂、注釋,這當中互相矛盾的地方不少;魏征正是嫌它冗長繁雜,所以重加整理,去粗取精。誰想到那些死守章句的人竟會反對?

          客人聽了說:“當局稱迷,傍觀必審。”就是說好比下棋一樣,下的人倒看不清楚,而旁觀者卻看得很清楚。元行沖的意見無疑是正確的。

          6.請君入甕

          唐朝武則天為女皇帝時,任用來俊臣等一批酷吏,專辦謀反案件。他們造了許多刑具,使被告忍受不住酷刑,只得招認。

          有時來俊臣使用‘餓刑”,一連幾天不給犯人吃一點東西。犯人餓得發慌,把衣服、棉絮扯碎了咽下去,但到最后,還是不得不招供。

          來俊臣還叫人做了十種重枷,名稱就十分嚇人,如‘’喘不得”、“失魂膽”等等;審訊時,將十種重枷擺在犯人面前,犯人見了魂飛魄散,往往還未動刑就屈招了。

          來俊臣搞刑訊逼供得到武則天的重賞,有些官吏見了眼紅,也就競相效法,出現了一大批如神Ji、周興這樣的酷吏和告密者,以致許多大臣上朝時都與家中人告說:”不知道此一去還能不能再見面!

          天授二年(公元6 91年),武則天發現丘神勛企圖謀反,下令將他處死。有人告密說周興和丘神勛通謀造反,武則天就叫來俊臣去審問周興。

          來俊臣叫人請周興來吃酒,周興不知圈套,欣然赴席。酒吃到一半,來俊臣問周興:”我這里有些犯人,用盡了刑,還不招認,不知周兄有什么辦法?”

          周興不假思索地回答:“那很容易!只消取一只大甕,四面燒起炭火,叫犯人站立甕中,還有什么不招認的?”

          來俊臣聽了,便吩咐手下人抬來一只大甕,四面燒起了炭火。周興自己曾用這力、法多次逼供犯人,知道沒人熬得住炙熱的痛苦。 周興酒興正濃,來俊臣卻站起來對他說:“皇上有令,叫我審訊周兄謀反的事,請兄入甕吧!”

        歷史成語故事9

          千金一笑

          西周末期,周幽王即位后,根本不理朝政,整天吃喝玩樂,醉心于女色。周朝有個諸侯國叫褒(bāo)國,其國君見天子如此的荒唐,就來規勸,幽王根本不聽,反而把褒國的國君關進了大牢。

          褒國國君的兒子洪德見父親被關,非常的焦急,就與母親商量怎么營救。他們聽說幽王非常喜歡美女,就用重金買下了一年輕漂亮的少女,取名“褒姒(sì)”,教給她宮中禮儀,然后送給幽王。幽王見了大喜,于是下令放了褒國國君。

          褒姒入宮后,很得幽王的寵愛,可是只有一件事不隨心意,就是褒姒有一個怪脾氣,從來不笑。幽王下決心要讓她笑一笑,于是貼出布告:誰能讓新王后笑一笑,賞金一千。告示一出,一些人爭相入宮。有的吐舌瞪眼做怪相,有的說一些荒誕的笑話,可褒姒看了,聽了,仍不露一絲笑容。幽王手下有個大臣叫虢(guó)石父,是個會拍馬逢迎的壞家伙,他出了一個壞點子,叫做“烽火戲諸侯”。原來古時候,遇到敵情,主要靠烽火臺報警。那些烽火臺遍布各諸侯國,相鄰的兩座能互相看見。如果白天某處發現了敵情,就點燃曬干的狼糞,靠“狼煙”傳遞情報;如果是晚上,就點燃柴草,靠火光傳遞情報。這樣一座傳一座,用不了多長時間,消息傳遍全國,各地諸侯就會率隊趕往京都,聽候調遣。

          幽王聽了這個計謀,萬分高興,決定一試。一天,天氣晴朗,幽王帶著褒姒來到城樓頂上,登臺遠望,遠山近水,盡收眼底。幽王下令點燃烽火,頓時狼煙四起,直沖云天。遠近諸侯看到烽火點燃,還以為敵國來犯,于是紛紛點齊兵馬,向鎬(hào)京奔來。他們趕到鎬京城下,卻看不到一個敵兵,只見幽王和褒姒坐在城樓上喝酒看熱鬧。這下,可把褒姒給逗笑了。她笑幽王如此輕率行事,笑諸侯這樣容易上當。褒姒一笑,幽王高興了,馬上給了虢石父千金的獎賞。那些諸侯可氣壞了,知道受了愚弄,就大罵一氣帶兵回去了。

          幽王對此并不在意,為睹褒姒笑臉,又多次玩此鬧劇。不久,戎(róng)人發兵前來攻打鎬京。幽王看到戎人真的打來了,趕緊派人去點烽火,向諸侯求救。可是這一次,諸侯們還以為天子與王后嬉戲,全都按兵不動。就這樣,鎬京被戎人攻破,幽王逃到驪山腳下,被殺掉了,褒姒被戎人抓走了。

          成語“千金一笑”,形容美人的笑顏十分難得,價值千金。

        歷史成語故事10

          一、背水一戰

          【拼音】: bèi shuǐ yī zhàn

          【解釋】: 背水:背向水,表示沒有退路。比喻與敵人決一死戰。

          【成語故事】:

          這個成語來源于《史記.淮陰侯列傳》,信乃使萬人先行,出,背水陳。...軍皆殊死戰,不可敗。

          韓信,淮陰(今江蘇清江西南)人。他是漢王劉邦手下的大將。為了打敗項羽,奪取天下,他為劉邦定計,先攻取了關中,然后東渡黃河,打敗并俘虜了背叛劉邦、聽命于項羽的魏王豹,接著往東攻打趙王歇。

          韓信的部隊要通過一道極狹的山口,叫井陘口。趙王手下的謀士李左軍主張一面堵住井陘口,一面派兵抄小路切斷漢軍的輜重糧草,韓信的遠征部隊沒有后援,就一定會敗走;但大將陳余不聽,仗著兵力優勢,堅持要與漢軍正面作戰。

          韓信了解到這一情況,非常高興。他命令部隊在離井陘三十里的地方安營,到了半夜,讓將士們吃些點心,告訴他們打了勝仗再吃飽飯。隨后,他派出兩千輕騎從小路隱蔽前進,要他們在趙軍離開營地后迅速沖入趙軍營地,換上漢軍旗號;又派一萬軍隊故意背靠河水排列陣勢來引誘趙軍。

          到了天明,韓信率軍發動進攻,雙方展開激戰。不一會,漢軍假意敗回水邊陣地,趙軍全部離開營地,前來追擊。這時,韓信命令主力部隊出擊,背水結陣的士兵因為沒有退路,也回身猛撲敵軍。趙軍無法取勝,正要回營,忽然營中已插遍了漢軍旗幟,于是四散奔逃。漢軍乘勝追擊,打了一個大勝仗。

          在慶祝勝利的時候,將領們問韓信:兵法上說,列陣可以背靠山,前面可以臨水澤,現在您讓我們背靠水排陣,還說打敗趙軍再飽飽地吃一頓,我們當時不相信,然而竟然取勝了,這是一種什么策略呢?

          韓信笑著說:這也是兵法上有的,只是你們沒有注意到罷了。兵法上不是說‘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嗎?如果是有退路的地方,士兵都逃散了,怎么能讓他們拼命呢!

          這個故事演化出成語背水一戰,多用于軍事行動,也可用于比哺有決戰性質的行動。

          二、 三顧茅廬

          【拼音】: sān gù máo lú

          【解釋】: 顧:拜訪;茅廬:草屋。原為漢末劉備訪聘諸葛亮的故事。比喻真心誠意,一再邀請。

          【成語故事】:

          東漢末年,諸葛亮居住在隆中的茅廬里。

          謀士徐庶向劉備推薦說:諸葛亮是個奇才。劉備為了請諸亮幫助自己打天下,就同關羽、張飛一起去請他出山?墒侵T葛亮不在家,劉備只好留下姓名,怏怏不樂地回去。隔了幾天,劉備打聽到諸葛亮回來了,又帶著關羽、張飛冒著風雪前去。哪知諸葛亮又出門出去了,劉備他們又空走一趟。

          劉備第三次去隆中,終于見到了諸葛亮。在交談中,諸葛亮對天下形勢作了非常精辟的分析,劉備十分嘆服。

          劉備三顧茅廬,使諸葛亮非常感動,答應出山相助。劉備尊諸葛亮為軍師,對關羽、張飛說:我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

          諸葛亮初出茅廬,就幫劉備打了不少勝仗,為劉備奠定了蜀漢的國基。

          三、 臥薪嘗膽

          【拼音】: wò xīn cháng dǎn

          【解釋】: 薪:柴草。睡覺睡在柴草上,吃飯睡覺都嘗一嘗苦膽。形容人刻苦自勵,發奮圖強。

          【成語故事】:

          春秋時期,吳王夫差憑著自己國力強大,領兵攻打越國。結果越國戰敗,越王勾踐于是被抓到吳國。吳王為了羞辱越王,因此派他看墓與喂馬這些奴仆才做的工作。越王心里雖然很不服氣,但仍然極力裝出忠心順從的樣子。吳王出門時,他走在前面牽著馬;吳王生病時,他在床前盡力照顧,吳王看他這樣盡心伺候自己,覺得他對自己非常忠心,最后就允許他返回越國。

          越王回國后,決心洗刷自己在吳國當囚徒的恥辱。為了告誡自己不要忘記復仇雪恨,他每天睡在堅硬的木柴上,還在門上吊一顆苦膽,吃飯和睡覺前都要品嘗一下,為的就是要讓自己記住教訓。除此之外,他還經常到民間視察民情,替百姓解決問題,讓人民安居樂業,同時加強軍隊的訓練。

          經過十年的艱苦奮斗,越國變得國富兵強,于是越王親自率領軍隊進攻吳國,也成功取得勝利,吳王夫差羞愧得在戰敗后自殺。后來,越國又趁勝進軍中原,成為春秋末期的一大強國。

          四、四面楚歌

          【拼音】: sì miàn chǔ gē

          【解釋】: 比喻陷入四面受敵、孤立無援的境地。

          【成語故事】:

          項羽和劉邦原來約定以鴻溝(在今河南榮縣境賈魯河)東西邊作為界限,互不侵犯。后來劉邦聽從張良和陳平的規勸,覺得應該趁項羽衰弱的時候消滅他,就又和韓信、彭越、劉賈會合兵力追擊正在向東開往彭城(即今江蘇徐州)的項羽部隊。終于布置了幾層兵力,把項羽緊緊圍在垓下(在今安徽靈璧縣東南)。這時,項羽手下的兵士已經很少,糧食又沒有了。夜里聽見四面圍住他的軍隊都唱起楚地的民歌,不禁非常吃驚地說:劉邦已經得到了楚地了嗎?為什么他的部隊里面楚人這么多呢?說看,心里已喪失了斗志,便從床上爬起來,在營帳里面喝酒,并和他最寵愛的妃子虞姬一同唱歌。唱完,直掉眼淚,在一旁的人也非常難過,都覺得抬不起頭來。虞姬自刎于項羽的馬前,項羽英雄末路,帶了僅剩兵卒至烏江,最終自刎于江邊。

          以后人們就用四面楚歌這個詞,形容人們遭受各方面攻擊或逼迫,而陷于孤立窘迫的境地。凡是陷于此種境地者,其命運往往是很悲慘的。例如某人因經常與壞人為伍,不事生產,游手好閑,但后來卻被那些壞人逼迫得無以為生,而求助于別人時,別人又因他平日行為太壞,絕不同情理睬,這人所處的境地便是四面楚歌。

          五、 指鹿為馬

          【拼音】: zhǐ lù wéi mǎ

          【解釋】: 指著鹿,說是馬。比喻故意顛倒黑白,混淆是非。

          【成語故事】:

          秦朝二世的時候,宰相趙高掌握了朝政大權。他因為害怕群臣中有人不服,就想了一個主意。有一天上朝時,他牽著一只梅花鹿對二世說:陛下,這是我獻的名馬,它一天能走一千里,一夜能走八百里。二世聽了,大笑說:承相啊,這明明是一只鹿,你卻說是馬,真是錯得太離譜了!趙高說:這確實是一匹馬,陛下怎么說是鹿呢?二世覺得納悶,就讓群臣百官來評判。大家心想,說實話會得罪承相,說假話又怕欺騙陛下,就都不出聲。這時趙高盯著群臣,指著鹿大聲問:大家看,這樣身圓腿瘦,耳尖尾粗,不是馬是甚么?大家都害怕趙高的勢力,知道不說不行,就都說是馬,趙高非常得意,二世被弄胡涂了,明明是鹿,怎么大家都說是馬呢?他以為自己瘋了,從此越來越胡涂,朝政上的事都完全由趙高來操縱。

          趙高暗中把那些說實話的人殺掉,又派人殺死二世,霸占整個朝廷,最后終于導致秦朝滅亡。

        歷史成語故事11

          【拼音】qí xī zhī jǔ

          【成語故事】春秋時期,晉國貴族之間權力斗爭十分激烈,范宣子趕跑了他的外孫欒盈,并殺了他的同黨羊舌虎。大夫祁奚向晉侯請求告老還鄉,晉侯問他誰可以接任,他推薦了他的仇敵解狐。晉侯問誰可以擔任中軍尉,祁奚推薦了自己的兒子祁午。

          【典故】歷官三朝,年逾一紀,凡所稱薦,罕避嫌疑,實有祁奚之舉。 唐·姚元崇《答張九齡書》

          【釋義】祁奚舉薦賢人,不避親仇,公正無私。

          【用法】作賓語、定語;用于用人

          【近義詞】祁奚之薦

          【成語舉例】又是臣門戶子弟,堪任兗州刺史,公家之事,知無不為,是以敢希祁奚之舉。 蔡東蕃《兩晉演義》第四十六回

        歷史成語故事12

          死灰復燃

          【熄滅的爐灰重新燃起來,比喻失勢者重新得勢。例﹔決不能讓日本軍國主義死灰復燃!

          西漢武帝時,有個叫韓安國的官員,因犯法被送進監獄。獄吏田甲常常侮辱他。韓安國氣憤地說﹔”誰能料定死灰就不能重新燃起來呢﹕”田甲聽了說﹔”燃吧,如果再燃起來,我就撒泡尿澆滅它!

          不久,韓安國被釋放出獄,重新做了官。田甲得知后,怕受到報復,逃走了。這時,韓安國揚言﹔”田甲若不趕快回來,我就要把他全家殺掉!碧锛字缓贸鰜碜允砖o見到韓安國時嚇得面無人色,連連叩頭求饒。韓安國說﹔”起來吧﹖像你一樣的人,才不值得報復呢﹖”出自《漢書》

        歷史成語故事13

          "巴蛇吞象"原出自《山海經·海內南經》:“巴蛇食象,三歲而出其骨,君子服之,無心腹之疾。這種象骨服食后可治腹內的疾病.由此可見,即使是神話中的大蛇,吞下一頭大象也是不容易的事情。那么一般的蛇,要想吞象,那當然更是不自量力了.后來遂以此比喻人心貪得無厭.久而久之即演變為"人心不足蛇吞象"的俗語.明代學者羅洪先曾有詩道:人心不足蛇吞象,世事臨頭螂撲蟬。

          巴蛇吞象的歷史故事:

          傳說,從前有一個農民上山砍柴,見一條小蛇凍得發僵,非?蓱z.農民就把它揣在懷里,帶回家中喂養起來.小蛇慢慢長成大蛇,自己能生活了,農民就把它放在山后石洞里,渴了飲山泉,餓了吃野果,大蛇自然對農民很感激。

          過了些日子,大蛇的石洞口長出棵小小的靈芝.它精心守護,培育,靈芝越長越大,越長越神奇.人們都想得到它,只因蛇的守護,誰也不敢近前。

          這件事被皇上知道了,就叫人四下張貼了一道皇榜:誰能采來這棵靈芝,就受重賞.這個農民想得到賞賜,就央求大蛇把靈芝送給他.大蛇答應了他的要求,農民就把靈芝獻給皇上,得到一批金銀財寶的獎賞。

          又過了些日子,皇后的眼瞎了,御醫說只有龍蛇的眼珠才能治好。

          皇上又想到這個獻靈芝的農民,就命他去挖那大蛇的眼睛.許諾他事成之后,封他為宰相.這農民發了財,又想當官,就又來央求大蛇給他一只眼珠。

          大蛇只好忍痛讓他挖去一只眼珠,皇后的眼睛復明了,農民遂當上宰相,他當上宰相后,養尊處優,享不盡的榮華富貴,生怕哪一天死掉,丟下這萬貫家財.于是,就想到長生不老之法.聽說吃龍蛇心能夠長生不老,就又到山中去找大蛇,要求再給他一顆心,成全他長生不老。

          大蛇見他如此貪心不足,就張嘴叫他去挖.這個貪婪的宰相一近前,就被大蛇吞下肚里,再也沒回來。

          古代典故和民間傳說有所不同.一個是說蛇的貪婪——"蛇吞象";一個是說人的貪婪,人被蛇吞掉——"蛇吞相",這大概是口頭文學傳播演變的結果.無需鑒別真偽,都是比喻貪心不足,不得好下場.教育人們要克制欲望,不要得了星星盼月亮.常言道:"知足長樂".當然這句話用在事業上,學業上是消極的,不對的,而在克制私欲和貪心上,則是有其可取之處的。

          巴蛇吞象的基本資料:

          【拼音】bāshétūn xiànɡ

          【用法】作賓語、定語;指人貪心不足

          【結構】主謂式

          【反義詞】知足常樂

          【釋義】巴蛇吞吃大象。比喻貪心極大,不知滿足。

          【解詞】巴蛇:古代傳說中的大蛇。

          【出處】《山海經·海內南經》:“巴蛇食象,三歲而出其骨!

          【示例】這些唯利是圖的家伙們,對金錢的貪婪,是巴蛇吞象,永無止境的。

          巴蛇吞象成語故事的評價:

          古代典故和民間傳說有所不同.一個是說蛇的貪婪——"蛇吞象";一個是說人的貪婪,人被蛇吞掉——"蛇吞相",這大概是口頭文學傳播演變的結果.無需鑒別真偽,都是比喻貪心不足,不得好下場.教育人們要克制欲望,不要得了星星盼月亮.常言道:"知足常樂"

        歷史成語故事14

          鴻鵠之志

          秦朝末年,有一個農民起義軍領袖,名叫陳勝,字涉。

          陳勝青年時代,曾經做人家的雇農,替別人耕地。有一次,他停下耕田,走到田埂上休息。他因失望而嘆恨了好久,對另一個雇農說:“我們當中如果有人富貴了,可不能忘掉別人!

          一同當雇農的人都笑話他:“你給人家當雇農,怎么會有富貴呢?”陳勝長嘆一聲說:“唉,燕雀怎么會知道鴻鵠的志向!”

          陳勝、吳廣起義之時,陳勝因為有遠大的志向和堅忍不拔的品質,因此得到了眾人的擁護,成為農民起義軍的領袖。

        歷史成語故事15

          猶豫不決

          戰國時期,秦王想奪取趙國江山,就派兵攻入趙國,將趙國都城邯鄲圍了個水泄不通。趙孝成王沒有辦法,就派人前往魏國請求援助。

          魏王派大將晉鄙帶領隊救援趙國。可是,晉鄙覺得秦國隊百戰百勝,害怕引火燒身,就屯軍于湯陰,不再向前進兵。

          與此同時,晉鄙還派部將辛垣衍偷偷潛入邯鄲,勸平原君與秦國講和。辛垣衍是個能說會道之人,他說,秦國如此急切地包圍趙都,是因為秦王想稱帝,成為天下之主,并不是為了趙國的土地。為今之計,趙王應當派使臣求和,表示情愿尊秦王為帝,向他稱臣納貢。這樣一來,秦王大喜之下,就會命令將領收兵回國,永不侵犯趙國了。

          平原君聽了這些話,一方面覺得趙國打不過秦國,另一方面又覺得向秦國稱臣納貢太過于屈辱,一時也拿不定主意,不知怎樣做才好。

          這時,齊國的大賢魯仲連周游天下,正好來到邯鄲。他聽說了這件事,就找到了平原君,見到了辛垣衍。魯仲連滔滔不絕地陳述自己的意見,他指出,一旦尊秦王為帝,秦國非但不會就此罷手,還會得寸進尺,繼續欺負趙國。

          平原君得知講和會帶來這么嚴重的后果,就打消了屈辱求和的念頭,決定盡一切力量抵抗秦軍。

        【歷史成語故事】相關文章:

        歷史成語故事11-08

        歷史經典成語故事精選12-21

        歷史經典成語故事12-20

        經典的歷史成語故事07-22

        歷史成語故事10-14

        歷史的成語故事10-24

        歷史成語故事11-25

        經典歷史成語故事11-28

        歷史成語故事「經典」11-26

        神話成語故事歷史成語故事11-14

        国产高潮无套免费视频_久久九九兔免费精品6_99精品热6080YY久久_国产91久久久久久无码

        1. <tt id="5hhch"><source id="5hhch"></source></tt>
          1. <xmp id="5hhch"></xmp>

        2. <xmp id="5hhch"><rt id="5hhch"></rt></xmp>

          <rp id="5hhch"></rp>
              <dfn id="5hhch"></df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