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畢業論文
畢業論文按一門課程計,是普通中等專業學校、高等專科學校、本科院校、高等教育自學考試本科及研究生學歷專業教育學業的最后一個環節,為對本專業學生集中進行科學研究訓練而要求學生在畢業前總結性獨立作業、撰寫的論文。從文體而言,它也是對某一專業領域的現實問題或理論問題進行 科學研究探索的具有一定意義的論文。一般安排在修業的最后一學年(學期)進行。
歷史畢業論文1
摘要:微課程,作為信息化教學環境下的一種補充和輔助手段,集圖、文、聲、像等于一體,是課堂很好的調味劑。微課程的主題明確、內容精簡,有利于學生更透徹的理解相關的教學內容,有利于推動學生積極開展自主、合作及探究式的學習。通過微課程的演繹,提高了學習效率,喚醒了課堂教學的效果,讓歷史課變得生意盎然,充滿生命。
一、微課演繹,將晦澀的知識生動化,有效突破教學重難點
1.1呂叔湘說“成功的教師之所以成功,是因為他把課教活了。”講述細致生動、短小精悍的微課,圍繞重難點設計,可以化繁為簡,化難為易,化枯燥乏味為生動。長期以來,中學生識圖能力較弱始終是歷史教學中的一個嚴重問題,在《大一統氣派與中華民族象征》一課中,由于書上沒有地圖,學生對于故宮的布局難以形成直觀而清晰的認識,就無從體會故宮設計布局中體現的大一統氣派。于是,我制作了微課———故宮游覽。微課中,主要針對故宮中軸線上的三大殿和后三宮進行介紹,通過教師的頭像帶領學生逐步游覽。
1.2首先展示故宮全局圖,從午門進入,鏡頭拉近,教師的頭像沿著中軸線經太和門進入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繼續走,進入后三宮———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最后通過神武門離開故宮。進入每一個宮殿后都由地圖切換成相應的圖片展示,引導學生觀看故宮內部設計的細節,講述每一個宮殿的用處和建筑的風格等情況。通過游覽,學生們發現故宮布局“勻稱而明朗”,每一個建筑細節都體現皇帝九五之尊的威嚴。巧妙的動態演示代替抽象的說教,學生們好像身臨其境的來到了故宮參觀,壓縮了空間感和距離感。看后,教師讓學生們談談游覽后的體會。通過學生們的回答可以看出,他們注意到了故宮設計的細節,感受到故宮布局中處處彰顯的大一統氣派,本課的難點就在教與學的互動中順利的突破。
二、微課演繹,將教學內容情境化,推動學生合作探究學習
2.1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讓學生體驗到一種自己在親身參與掌握知識的情感,乃是喚起少年特有的對知識的興趣的重要條件。”利用主題突出的微課,將學生的參與與知識點串聯,創設完整的歷史情境,可以激發學生的探究熱情,推動學生合作學習。如《漢武帝推進大一統格局》一課中推恩令這一內容,我展示了一段微課程。首先出示漢初諸侯王實力膨脹的視頻資料,這段視頻是學生通過自己查閱相關材料編成簡單的劇本后錄制的。視頻中,吳王劉濞勢力龐大想要篡奪皇位,漢景帝削藩招致七國之亂。
2.2教師詢問,為什么漢初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我們要先從當時實行的社會制度開始講起。展示不同時期的地圖,帶領學生回憶西周分封制、秦朝的郡縣制、漢初的分封加郡縣,讓學生理解諸侯權力膨脹的根源。為了解決這樣的問題,漢武帝實行推恩令,將漢初地圖中諸侯王的土地和郡縣用不同的色塊標注,經過推恩令,諸侯王的領土由整化零,后又通過酎金奪爵,諸侯王土地色塊顏色逐步向郡縣色塊的顏色轉變。通過顏色的轉變,學生們形象直觀的了解了推恩令的內容。
2.3看后設問:接下來請你想象:如果你是下列人物,你會對這項新的制度作何評論呢?展示問題:“如果你是漢武帝,你想說……如果你是被削的諸侯王你想說……如果你是新封的諸侯子弟,你想說……”課上通過體驗歷史角色深入理解推恩令帶來的影響,得出結論,推恩令不費一兵一卒一卒,就將諸侯國勢力削弱,并讓新得到分封的諸侯對皇帝感恩戴德,漢武帝的大一統地位得到強化。學生主動參與,積極探究,碰撞出思維的火花,并不斷交匯與完善,產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微課演繹,將專題復習形象化,喚醒學生中斷的記憶
3.1歷史學科涉及的知識點多,時空跨越大,學生在復習時記憶起來相對困難。而微課,通過圖片、文字、解說等整合出單元或專題的歷史知識,就將空洞的歷史知識變成得聲有色、有血有肉。學生則在賞心悅目的欣賞過程中,更為直觀的記憶了相應的內容。如初三日本史專題復習中,我根據中考的考點要求,設計了日本史三個展廳的參觀。
3.2第一展廳擺脫民族危機篇,展示“明治維新”相關內容和圖片,學生看得津津有味。第二展廳中日關系篇,從明朝戚繼光抗倭,到近代的甲午中日戰爭;從日本等八國發動了侵華戰爭到全面侵華戰爭,從抗日名將講到抗日戰爭取得勝利,最后日本與中國建立外交關系。學生們在音樂背景的烘托和圖片資料的演繹中,為中國近代的遭遇悲憤,也為抗日戰爭的勝利開心。第三展廳日美關系篇,兩國既有合作也有矛盾,都曾參與發動八國聯軍侵華戰爭,一戰中先后加入協約國中。矛盾則從美國侵日引發日本明治維新開始,巴黎和會上將德國在山東的權益轉給日本,不符合美國在亞太的利益。九國公約中,美國提出門戶開放等,打破了日本獨霸中國的局面。
3.3二戰中,日本偷襲美國珍珠港,美國向日本廣島長崎投擲兩枚原子彈,加速日本無條件投降。將美日之間的關系按合作與矛盾兩條線索歸納,學生對兩國舉動產生更深刻的理解。由此通過“聞其聲、臨其境”的方式,一方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另一方面更有利于學生對整個專題的把握,從而使學生形成整體的歷史觀。
四、微課演繹,將學習時間個性化,深入理解教學內容
4.1微課短小,觀看方便,學生可以在課后時間自己學習,跟上課程進度的步伐,將上課沒有聽懂的內容學會,也對自信心的提升有很大幫助。如歷史公元紀年法是歷史學習的一項基礎理論知識,自成系統,而部分同學學習起來稍有難度。于是,我便將公元紀年問題整理成專題形式,分別從公元紀年的基本概念、世紀年代與年份的轉換、時間差的計算三部分,引導學生學習和理解。在基本概念里,學生了解到什么是公元紀年,并展示年代尺。
4.2引導學生觀察年代尺和數學的數軸,詢問學生,你知道二者的區別嗎?給學生思考的時間,進而講述,年代尺比數軸少了0到1這一段,為接下來的計算埋下伏筆。在世紀年代與年份的轉換問題中,以公元1990年如何轉換成20世紀90年代為例,教會大家轉換的簡便方法并引導學生總結出轉換的公式。在時間差的計算中,再次利用年代尺,分清計算的兩種情況:一種是單純計算公元前和公元,將兩數絕對值相減即可。另一種是跨公元前后的計算,將兩數絕對值相加再減1。講解后展示相應的習題,給學生思考時間的基礎上,出示計算過程及答案。課后我將此視頻放在班級電腦中,大家紛紛拷貝回家,充分滿足了學生課前預習或課后深化等個性化學習的需要,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歷史畢業論文2
【摘要】
城市化進程的腳步不斷加快,如何保護和利用歷史文化保護區是城市發展道路中必須重點考慮的問題。城市過快的發展會忽視對歷史文化保護,城市發展與歷史文化保護之間的矛盾日漸突出,本文從經營的角度看歷史文化保護區的保護和利用,分析歷史文化保護區的發展模式以及城市現代化發展進程與歷史文化保護之間的關系。
【關鍵詞】
經營;歷史文化保護區;保護;利用
歷史文化保護區是一座城市記憶的沉淀,記錄著城市的發展進程。但在我國很多的城市發展過程中,出現了以破壞歷史文化保護區為代價,加快城市化進程的現象。在城市化進程不斷發展的現代社會,歷史文化保護區的保護與了利用問題必須提上日程,相關政府必須重視和解決歷史文化保護區與城市發展進程之間的矛盾。
一、城市化進程中,城市發展與歷史文化保護區之間的主要矛盾
(一)城市在發展過程中逐漸失去了歷史印記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發展,城市的現代化規模不斷擴大,很多老街區被現代化的大樓所取代,城市逐漸失去了歷史的印記,失去了具有傳統特色的建筑和特色,導致傳統文化不能得到傳承。在很多城市的發展中,歷史文化保護區的建筑缺乏有效的管理,不能得到應有的保護與維修,更有很多城市的歷史街區被重建。
(二)傳統文化在城市化進程中逐漸消失
傳統文化是一個民族、一座城市的精神文化的傳承,但是城市化進程的高速發展以及經濟的快速發展,對傳統文化有一定程度的沖擊。人們的生活習慣逐漸改變,傳統文化逐漸被人們遺忘和忽視,大量的民俗、民間工藝等正面臨失傳,人們的傳統文化保護意識淡薄,大多數年輕人都不愿意學習傳統的民間工藝,這是導致傳統文化的逐漸失傳的一大部分原因,同時也是歷史文化保護區管理問題必須重點關注的一方面。
二、居民和政府部分必須重視歷史文化區的保護和利用問題
居民和政府部分必須重視歷史文化區的保護和利用問題,樹立正確的保護歷史文化區的意識和觀念,使歷史文化得以傳承和發展。
(一)現有的兩種觀念隨著城市現代化進程的快速發展,人們對歷史文化保護區的保護與利用主要有兩種不同的觀念。首先,大部分人認為歷史文化區與城市現代化的格局不同,會阻礙城市現代化的進程,減緩城市發展的步伐,必須對歷史文化保護區進行清除;另外,也有人認為在城市化進程的當代社會更是要加大力度對歷史文化保護區進行保護和利用,不能輕易動歷史文化保護區的一草一木,在城市發展的過程中不能對歷史文化區有任何破壞。這兩種觀念都相對偏激,不利于城市的發展和歷史文化的傳承和發展,發展與歷史文化保護區的矛盾時,必須樹立正確的觀念。
(二)在城市發展中,可以充分利用歷史文化區的文化價值做好歷史文化區的保護工作,既能保留了一座城市的歷史文化,又能充分利用文化保護區所帶來的文化價值。歷史文化保護區中歷史文化的遺存是一座城市的歷史文化環境,是展現一座城市的文化魅力。相關部分做好對歷史文化保護區的保護工作,有利于塑造城市的文化形象,有利于促進城市旅游業的發展,從而帶來經濟利益。對歷史文化區的保護可以創造良好的社會文化環境,利用歷史文化保護區帶來的經濟利益也有利于推動城市現代化的進程。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歷史文化保護區內的設施已不能滿足人們的生活需求,政府要根據現實情況對歷史文化保護進行適當的調整和改善。
三、從經營角度看文化保護區的保護措施
(一)結合城市歷史文化與經濟發展在經濟快速發展的現代社會,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升,人們在經濟滿足的情況下也要滿足對文化的追求,政府相關部分應結合城市的歷史文化,推動經濟的發展。在經濟發展中注入歷史文化元素,建立有文化特色的商業街和創意文化園。在具有傳統文化特色的老街區建立商業街道,保留老街區的文化特色以及具有民族特色的店鋪,打造歷史文化與商業相結合的文化街道,既具備民族風情、城市的文化特色,有具備商業元素,推動經濟的發展。在工業建筑的基礎上,注入文化元素建立創意園,將文化與產業相結合,打造文化創意與休閑娛樂為一體的商業園區。
(二)對城市的歷史文化保護區調查并進行劃定城市歷史文化保護區的首要工作是通過資料收集與分析對歷史文化保護區進行調查,劃定歷史文化保護區。調查工作包括對民族文化、生活習慣、歷史建筑等的調查,充分了解和收集相關資料,有利于保護對象的確立。
(三)對歷史文化區的保護在調查確立歷史保護區之后,要根據保護對象的實際情況制定相應的保護計劃。例如,對歷史文物的凍結保護,在保護對象屬于不可重復的歷史文物時,適合運用凍結保護法。在對原址古跡進行保護時,若遭到一定的破壞,可以實施原址修復的保護措施。隨著保護對象的確定以及保護區的劃定,還應注重對保護區周邊環境等的協調。根據保護對象的實際情況,對周邊環境進行相應的協調。結合城市發展的特色對周邊環境進行建設,既能保留和保護歷史文化特色,又能展現城市現代化的風采,一舉兩得。
(四)對歷史文化的利用在城市發展的過程中,只有充分利用好文化價值才能使歷史文化價值得到充分的傳承和發展。文化價值的保護和利用主要是對歷史文化遺址進行適當的修復,針對歷史建筑進行近期的查看和維護,在城市化建設中也可以結合歷史建筑的特點,建立具有特色的現代化建筑。對于歷史建筑的保護與利用主要包括建立博物館和主題公園等,利用博物館展示具有民族特色的歷史文物,以及展示工藝的生產制造過程,使居民銘記民族工藝,加深對歷史文化的記憶。同時,政府應該建立對歷史文化建設的監督平臺,保證在對歷史文化建設的過程中保持歷史文化保護區的原來面貌。
四、結束語:
歷史文化的保護和利用是城市發展過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保護好城市的歷史文化才能使城市的民族文化得以傳承。正確認識歷史文化與城市發展之間的關系,樹立正確的文化保護觀念,是對歷史文化保護的對歷史文化的保護有利于挖掘城市的文化價值,有利于傳承城市的民族精神和文化,有利于提升城市的形象,從而促進城市的經濟發展。
歷史畢業論文3
一、畢業論文打印格式
1、畢業論文(設計)應是電腦打印稿,要求使用統一格式。
2、要求版式為:A4紙;頁邊距為上2.5cm,下2.5cm,內側(裝訂側)2.5cm,外側2cm;每頁43行,每行43字,行跨度16.2磅,字跨度10.9磅。
3、內容格式要求:標題用二號黑體居中,標題之前空一行;二級標題用三號楷體GB2312居中;學生姓名用三號楷體GB2312居中,與其下內容摘要之間空一行;內容摘要與關鍵詞用五號楷體GB2312,其中“內容提要:”與“關鍵詞:”用五號黑體頂格,并與其后的內容間隔一個字符(冒號后空一格) ;內容用五號楷體GB2312;正文之前空1行,正文主體用五號宋體;其中一級小標題用五號黑體,二級小標題用五號楷體GB2312,三級小標題用五號宋體。一級小標題與上下文之間各空1行間距;“參考文獻:”用四號黑體,其上空2行,其下空1行;注釋的正文用五號宋體;如注釋需要用腳注,則用小五號楷體GB2312,與本頁正文之間用短橫線分開;
英文翻譯:標題用四號“Times New Roman”粗體,其上空2行,其下空1行,學生姓名用五號“Times New Roman”居中,英文內容摘要、關鍵詞分別用五號“Times New Roman”體頂格書寫;英文翻譯置于論文的最后,即中文的參考文獻之后。
如有致謝部分置于英文翻譯之后。“致謝”二字用四號黑體居中,其正文用五號宋體。 論文要求加注頁碼,頁碼位置放置在頁面右下角(全部單面打印)。
4、《××××學院本科畢業論文(設計)進度表》、《××××學院本科畢業論文(設計)開題報告及任務書》、《××××學院本科畢業論文(設計)評審答辯表》要求用藍、黑色鋼筆填寫。
二、裝訂
1、裝訂次序:(1)封皮;(2)《××××學院本科畢業論文(設計)進度表》;(3)《××××學院本科畢業論文(設計)開題報告及任務書》;(4)《××××學院本科畢業論文(設計)評審答辯表》;(5)論文正文。
2、裝訂:由各院系統一裝訂。裝訂線在左側。
(空一行)
試論宋太祖趙匡胤(二號黑體居中)
——淺析趙匡胤建宋后實施的措施及影響(二級標題為三號楷體GB2312居中)
(空一行)
×××(學生姓名為三號楷體GB2312居中)
(空一行)
內容摘要(五號黑體):(冒號后空一格) (內容用五號楷體GB2312)
關鍵詞(用五號黑體):(冒號后空一格) 宋太祖;經濟繁榮;影響 (內容用五號楷體GB2312,每一個關鍵詞都用冒號分開)
(空一行) 正文
一、(一級標題用五號黑體)
(一)二級小標題用五號楷體GB2312 (二)二級小標題用五號楷體GB2312 1、……三級標題用五號宋體 2、……三級標題用五號宋體 3、……三級標題用五號宋體
二、(一級標題用五號黑體)
三、(一級標題用五號黑體)
參考文獻 (頂格書寫,四號黑體,其上空2行,其下空1行,其正文用五號宋體)
英文翻譯標題用四號“Times New Roman”粗體,其上空2行,其下空1行,學生姓名用五號“Times New Roman”居中,英文內容摘要、關鍵詞分別用五號“Times New Roman”體頂格書寫。
空一行
論荀子的天人關系
空一行
×××
空一行
內容摘要:空一格 天人關系是中國古代哲學貫穿始終的一個重要問題,可以說中國古代哲學的許多理論問題都是圍繞著天人關系而展開的。天人關系的探討反映出古代哲人對人與自然的關系的認真思考與深刻反省。天人之辯在春秋戰國時期得到進一步發展,荀子在批判繼承前人的理論基礎之上形成了關于天人關系完整的理論體系,閃耀著樸素的唯物主義思想光輝,為中國古代唯物主義思想的進一步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關鍵詞:空一格 荀子;天人關系;天人之分
空一行
天人關系是中國古代哲學貫穿始終的一個重要問題,可以說中國古代哲學的許多理論問題都是圍繞著天人關系而展開的。天人關系的探討反映出古代哲人對人與自然的關系的認真思考與深刻反省。人與自然究竟是怎樣一種關系?又是怎樣一種道德關系?天人如何和諧共處?基于這些問題的思考與討論形成了春秋戰國時期諸多學派關注的中心論題——“天人之辨”,其中尤以戰國中后期儒家學派的代表荀子的理論學說最為典型。……………………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得出,荀子提出天人之分,并且認為天是自然客觀的,自然的運行是有它的規律的,人類可以利用自然的規律為自己服務,而且一個國家的興衰成敗不是由天決定,而是在于人自身的活動。
一、天道自然(五號黑體)
天道即大自然界運行的規律。先秦思想家對此有各種各樣的理解,尤其是在荀子之前的思想家或者哲人,也都提出了自己的見解。如子產說“天道遠,人道邇。非所及也。”[2](P1431)
很明顯子產認為天不
可知,人應注重社會及人的治理;孔子曾說:“天何言哉?四時行焉,萬物生焉,天何言哉?” [1](P113)
這里可以看出孔子認為天只是自然界的萬物,應四時而生長滅亡,沒有什么意志。老子說:“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5](P354)
這也是天道對于自然萬物沒有親疏偏重,但是卻會因善人遵循天道而照顧他。似乎還是有感情的,對人的善與惡是能分明的。
(一) 先秦時期的天人觀
(二) ……
參考文獻
關于歷史學畢業論文
艱苦的大學生活即將結束,眾所周知畢業前要通過最后的畢業論文,畢業論文是一種比較正規的檢驗學生學習成果的形式,優秀的畢業論文都具備一些什么特點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關于歷史學畢業論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摘要:
對外漢語教學雖為語言教學,但與其國家文化密不可分。來華留學生學習漢語會與中國歷史文化產生千絲萬縷的聯系,這也是他們學習漢語的重要突破口。因此,把中國古代歷史文化導入和運用到對外漢語教學體系中,必將對提升對外漢語教學水平起到推動作用。
關鍵詞:
中國古代歷史文化;對外漢語;教學;
近年來,隨著全球漢語熱的持續升溫,越來越多的外國留學生赴華深造。其中多數學生選擇以漢語言作為專業。對于這些學生,我們不能僅停留在簡單的字詞句學習和會話練習上,還應使其進一步了解漢語的發展歷史、文化內涵其內在規律特點。中國的歷史源遠流長,對漢語的表達方式和言語構成有著深遠影響,所以要學習好漢語,深入理解漢語,對中國歷史文化的學習是至關重要的。
一、中國古代歷史文化教學在現代漢語教學中的重要性
20世紀90年代始,來華留學的外國學生規模明顯增加,目前已經成為國外學生的一種對外求學潮流。其中中國古代歷史對于絕大多數留學生而言,既博大精深又蘊含著豐富的人生智慧及哲理。近年來中國在國際上軍事力量,科技力量,金融力量上的不斷強大,這也吸引了一批又一批的留學生和科研人員來到中國進行學習的現象。只有當了解了一個國家過去的經歷、興衰勝敗,一個國家的歷史,才能更好地一個國家真實面貌,故此,中國古代歷史文化教學對外漢語教學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2016最新歷史學專業畢業論文大綱
一、畢業論文的性質、目的和任務
畢業論文是高等學校人才培養方案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實現本科培養目標的重要實踐教學環節,對檢查學生在校學習成果和培養學生科學思維能力、創新能力、實踐能力以及從事科學研究等綜合素質都具有重要意義。
歷史學專業學生撰寫畢業論文的目的是培養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的基本理論、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科學的思維方式和正確的設計思想,培養學生掌握科學研究的基本方法,具備從事科學研究的初步能力和創新能力。
在畢業論文工作中,歷史學專業學生要認真貫徹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教學與科研相結合的原則,加強歷史理論、知識和技能綜合運用能力的訓練和提高,加強學生創新意識、創新能力和創業精神的培養。
二、畢業論文的主要內容與要求
(一)畢業論文的選題
1、畢業論文的選題方法
根據選題原則和要求,提出選題題目并附選題的主要內容、目的、要求和現有條件等,指導學生選題。由系里張榜公布論文選題和指導教師,先由學生選擇指導教師,并根據教師提出的論文題目進行選題,也可以在指導教師指導下自行擬題,畢業論文題目必須每生一題,或同一題目的不同研究方向。學生必須填寫《牡丹江師范學院畢業論文選題審批表》。
2、畢業論文的選題原則
(1)畢業論文題目,必須符合本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及教育教學基本要求,體現本專業基本訓練內容,有利于鞏固、深化和擴大學生所學的知識,使學生在畢業論文寫作過程中得到科學研究能力的基本訓練。
歷史本科畢業論文開題報告
開題報告包括綜述、關鍵技術、可行性分析和時間安排等四個方面 。下面是關于歷史本科畢業論文開題報告范文,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擬選題目:淺析中國古代法律的判例法特征
選題依據及研究意義
在當代,判例不是我國法律的淵源,但在司法實踐中,判例卻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在社會迅速發展的過程中,新的法律問題層出不窮,成文法自身的缺陷也表現得比較明顯,對判例法進行研究具有極強的現實針對性。中國當代法制建設仍然受傳統法律文化的制約,而中國古代法律具有鮮明的判例法傳統。在這種背景下,考察中國古代法律的判例法特征,能夠為當代法制建設提供有益借鑒。
研究我國古代法律的判例法特征,可以更加清晰地了解中國古代法律形式的演變,深入了解我國古代判例存在的原因、條件及價值,進而加深對于中國古代法律的特征的認識,并進一步理解傳統法律文化對當代法制建設的影響,并從判例法角度為當代法制建設提供有益的借鑒。
選題研究現狀
我國法律史學界對中國古代法律的判例法特征的討論與研究是多角度的,學者主要從以下方面對該問題進行了論述:中國古代判例的存在形式、效力及發展演變情況;判例與制定法的關系;中國法律的判例法特征形成的原因;中國古代法律的判例法特征對當代法制建設的啟示。
總體上看,學術界就該問題進行專項研究的論著較少,往往是在論述其他相關問題時間接有所涉及;研究某一具體朝代中判例的論著比較多,從宏觀的角度把握中國古代法律判例法特征的論著比較少;雖然對中國法律的判例法特征形成的原因作了一定解釋,但切入點比較陳舊,原因分析比較膚淺;研究方法多拘泥于歷史分析法,缺乏將中國古代的判例與英美法系國家的'判例進行比較性研究的成果;關于古代判例法對當代法制建設的影響也缺乏辯證的分析,也未能提出更多的建設性意見。
最新歷史學專業畢業論文教育大綱
一、畢業論文的性質、目的和任務
畢業論文是高等學校人才培養方案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實現本科培養目標的重要實踐教學環節,對檢查學生在校學習成果和培養學生科學思維能力、創新能力、實踐能力以及從事科學研究等綜合素質都具有重要意義。
歷史學專業學生撰寫畢業論文的目的是培養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的基本理論、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科學的思維方式和正確的設計思想,培養學生掌握科學研究的基本方法,具備從事科學研究的初步能力和創新能力。
在畢業論文工作中,歷史學專業學生要認真貫徹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教學與科研相結合的`原則,加強歷史理論、知識和技能綜合運用能力的訓練和提高,加強學生創新意識、創新能力和創業精神的培養。
二、畢業論文的主要內容與要求
(一)畢業論文的選題
1、畢業論文的選題方法
根據選題原則和要求,提出選題題目并附選題的主要內容、目的、要求和現有條件等,指導學生選題。由系里張榜公布論文選題和指導教師,先由學生選擇指導教師,并根據教師提出的論文題目進行選題,也可以在指導教師指導下自行擬題,畢業論文題目必須每生一題,或同一題目的不同研究方向。學生必須填寫《牡丹江師范學院畢業論文選題審批表》。
2、畢業論文的選題原則
(1)畢業論文題目,必須符合本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及教育教學基本要求,體現本專業基本訓練內容,有利于鞏固、深化和擴大學生所學的知識,使學生在畢業論文寫作過程中得到科學研究能力的基本訓練。
歷史專業畢業論文提綱
論文提綱,是把論文的主要論點和展開部分較為詳細地列出來。如果在寫作之前準備了論文提綱,那么,執筆時就能更順利。以下是yjbys小編收集整理的歷史專業畢業論文提綱,供大家參考和借鑒。
論文題目:滿族薩滿神話研究
滿族薩滿神話是民族文化的瑰寶,是滿族及其先民在遠古時代生產、生活中創造并世代流傳的寶貴文化遺產。對滿族薩滿神話的研究既是對民族文化、心理和歷史最深層結構的探討,也是對民族文化之根的挖掘與剖析。
本文的研究對象并非傳統意義上的“薩滿神話”(即薩滿其人神話),而是指一切與薩滿文化有關的神話,這樣的界定更切合薩滿神話的實際狀況,更有利于研究的深入與展開。滿族薩滿神話產生于不同歷史時期,折射了不同時期的物質和精神文化,是亟待搶救、挖掘、整理和研究的人類口頭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目前國內外仍未見對此展開系統、全面研究的論著,并且學者們對該課題的研究仍停留于神話搜集、部分神話類型的研究及其單篇文本的內涵挖掘上,很少涉及滿族薩滿神話的載體形式、全面類型研究及其特征概括等問題,所以,滿族薩滿神話研究仍有較大發展空間。滿族薩滿神話所以能夠世代承襲、廣為流傳完全有賴于其原始而豐富的載體。薩滿神話是薩滿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薩滿教教義的傳承者,因此,滿族薩滿神話的載體與薩滿文化存在密切關聯。目前,除少數文本對神話的記錄外,很多神話仍保持著最原始的承載方式,即物化神偶、神器、神服等符號載體,以及文化傳承人對神話的記錄與傳播,而這些正是滿族薩滿文化的主要表現形式。系統全面地探究薩滿神話的載體及其文化內涵,是深入研究滿族薩滿神話的首要條件。
歷史本科畢業論文開題報告模板范文
開題報告是論文寫作正式開始的必要準備,下面是小編搜集整理的歷史本科畢業論文開題報告范文,歡迎閱讀查看。
擬選題目:淺析中國古代法律的判例法特征
選題依據及研究意義
在當代,判例不是我國法律的淵源,但在司法實踐中,判例卻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在社會迅速發展的過程中,新的法律問題層出不窮,成文法自身的缺陷也表現得比較明顯,對判例法進行研究具有極強的現實針對性。中國當代法制建設仍然受傳統法律文化的制約,而中國古代法律具有鮮明的判例法傳統。在這種背景下,考察中國古代法律的判例法特征,能夠為當代法制建設提供有益借鑒。
研究我國古代法律的判例法特征,可以更加清晰地了解中國古代法律形式的演變,深入了解我國古代判例存在的原因、條件及價值,進而加深對于中國古代法律的特征的認識,并進一步理解傳統法律文化對當代法制建設的影響,并從判例法角度為當代法制建設提供有益的借鑒。
選題研究現狀
我國法律史學界對中國古代法律的判例法特征的討論與研究是多角度的,學者主要從以下方面對該問題進行了論述:中國古代判例的存在形式、效力及發展演變情況;判例與制定法的關系;中國法律的判例法特征形成的原因;中國古代法律的判例法特征對當代法制建設的啟示。
總體上看,學術界就該問題進行專項研究的論著較少,往往是在論述其他相關問題時間接有所涉及;研究某一具體朝代中判例的論著比較多,從宏觀的角度把握中國古代法律判例法特征的論著比較少;雖然對中國法律的判例法特征形成的原因作了一定解釋,但切入點比較陳舊,原因分析比較膚淺;研究方法多拘泥于歷史分析法,缺乏將中國古代的判例與英美法系國家的判例進行比較性研究的成果;關于古代判例法對當代法制建設的影響也缺乏辯證的分析,也未能提出更多的建設性意見。
交大歷史上最牛的碩士研究生畢業論文致謝詞
致 謝(作者:詹聯科)
公元兩千零七年,歲次丁亥,仲夏之月,聯科論文乃告殺青。辭窮理微,未敢稱凌云之作,鏤心鳥跡,得不效相如之嘆?于是憑窗抱膝,寄情遐思。憶吾弱冠之齡入交通大學,意氣方遒。爾來春秋有八,于今畢業,年齒已趨而立。戶牅之外,萬物滋榮,景致闕如昨日,堂室之內,聯科已有蒼顏白發矣。文憑兩紙霜鬢兩行,黃粱一枕功名一場,此皆尋常人生,乏善可陳。然聯科身發受之父母,道德受之母校,學問受之師長,育教之恩,雖隕首結草不能報之萬一。是以為情造文,銘而致謝。
聯科瓊州人也,耕讀世家,聿修祖德,孝悌累洽,父嚴母慈。襁褓之時,多病體虛,如草上珠,朝不保暮。雙親吐哺無稍息,咽苦不顰眉。及長就學,趨庭鯉對,每日不輟。非父母之督察,豈有我學業之小成?而后違遠慈恩,負笈求學,歡會長乖。聞道遠行,慈母手線,憐兒夜寒。子在關山外,父母念他鄉。孔子曰,立身行道,以顯父母;《詩經》云,夙興夜寐,無忝爾所生。何有于聯科哉!此聯科胡跪而叩謝者一也。
吾校交大,國之成鈞。肇于危邦,錫名南洋。溯源滬江,奄宅長安。臨有唐之舊宮,踞樂游之后坊。櫻木掩路,松柏當庭。錢圖晨鐘,東亭月朗。俊彥迭代,啟迪華夏。遐邇聞名,厥功煌煌。弦歌繼響,薪火相傳。英才薈萃,濟濟一堂。科也不才,三尺微命。薄德寡智,有辱斯文。母校慈垂,翼我縹囊。沐浴清化,問學課堂。克明畯德,知止后安。吾嘗于圖書館內,望書卷洋洋,恨不能刺錐懸梁,遍覽其收藏。乃知科學之堂奧,人文之浩瀚。吾嘗于西二樓中,聽夜雨梧桐,泠泠作響,感四時寒暑之潛移,覺宇宙天地之蒼涼。哀人生往來于須臾,當礪志奮發以圖。母校恩養,沒齒難忘。聯科胡跪而叩謝者二也。
歷史系畢業論文格式
目(空四格)錄(黑體三號字加黑 居中)
(空2行)
摘 要(宋體小四號字)........................................................ x
Abstract (Times New Roman小四號加黑) ........................................... x
前 言(宋體小四號字)........................................................ x
一、隋唐以前崤函古道的歷史發展及演變(宋體小四號字)..........................................x
二、隋唐時期的崤函古道(宋體小四號字)........................................................ x
(一) 繼承并發展了秦漢時期的基本線路(宋體小四,前面空兩個字符) ......................................... x
(二) 從法律上確定了在全國交通線路中的首要地位(宋體小四,前面空兩個字符) ............................... x
(三)為宋元以后古道的衰落埋下了伏筆(宋體小四,前面空兩個字符) ......................................... x
歷史專業畢業論文開題報告
通過開題報告,作者能廣泛聽取他人的寶貴意見,并在此基礎上重新理順論文思路,使畢業論文結構更趨完整,內容更趨翔實。以下是yjbys小編為您整理的歷史專業畢業論文開題報告,希望能對您有所幫助。
擬選題目:淺析中國古代法律的判例法特征
選題依據及研究意義
在當代,判例不是我國法律的淵源,但在司法實踐中,判例卻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在社會迅速發展的過程中,新的法律問題層出不窮,成文法自身的缺陷也表現得比較明顯,對判例法進行研究具有極強的現實針對性。中國當代法制建設仍然受傳統法律文化的制約,而中國古代法律具有鮮明的判例法傳統。在這種背景下,考察中國古代法律的判例法特征,能夠為當代法制建設提供有益借鑒。
研究我國古代法律的判例法特征,可以更加清晰地了解中國古代法律形式的演變,深入了解我國古代判例存在的原因、條件及價值,進而加深對于中國古代法律的特征的認識,并進一步理解傳統法律文化對當代法制建設的影響,并從判例法角度為當代法制建設提供有益的借鑒。
選題研究現狀
我國法律史學界對中國古代法律的判例法特征的討論與研究是多角度的,學者主要從以下方面對該問題進行了論述:中國古代判例的存在形式、效力及發展演變情況;判例與制定法的關系;中國法律的判例法特征形成的原因;中國古代法律的判例法特征對當代法制建設的啟示。
總體上看,學術界就該問題進行專項研究的論著較少,往往是在論述其他相關問題時間接有所涉及;研究某一具體朝代中判例的'論著比較多,從宏觀的角度把握中國古代法律判例法特征的論著比較少;雖然對中國法律的判例法特征形成的原因作了一定解釋,但切入點比較陳舊,原因分析比較膚淺;研究方法多拘泥于歷史分析法,缺乏將中國古代的判例與英美法系國家的判例進行比較性研究的成果;關于古代判例法對當代法制建設的影響也缺乏辯證的分析,也未能提出更多的建設性意見。
歷史學本科畢業論文開題報告
開題報告的編寫對整個研究工作的順利開展起著關鍵的作用,以下是小編搜集整理的歷史學本科畢業論文開題報告,供大家閱讀參考。
論文(設計)題目: 淺析鄭和下西洋與哥倫布遠洋航行的不同
選題的目的、意義(理論意義、現實意義):
當今世界全球化趨勢日益發展,世界成為了一個密不可分的整體,這一現象的根本來源就是地理大發現。一談到世界歷史作為一個整體的開始,估計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應該是距今500多年的哥倫布率領西班牙艦隊發現新大陸,但是在世界歷史上比哥倫布早近90年時,中國就已經出現了比其規模更大,聲勢更為雄偉的航海活動——鄭和下西洋,與哥倫布發現美洲大陸一樣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是,鄭和七下西洋航行從亞洲東海岸的中國經太平洋、馬六甲海峽、印度洋、阿拉伯海、紅海,到達今非洲東海岸,并使這一航線日漸成熟,極大地促進了沿岸地區政治經濟等各方面的發展。雖然如此,二者的結局在體現著其共有的特點同時,更多凸顯的是他們對各自所處地域的不同影響。更加清晰的揭露出鄭和下西洋與哥倫布遠洋航行的.歷史意義。
選題的研究現狀(理論淵源及演化、國外相關研究綜述、國內相關研究綜述):
從網上查了下資料,中外對比的論題最近比較熱。對于這個選題的研究就我目以前也有一些初步的了解,圖書館和所學的教材里,這方面的內容頁比較豐富。
1、國內:對于這個問題已有很多學者做過深入研究,主要是從中國的思想文化、民眾心理、海洋意識和海權觀念的角度來分析的。還有些學者從經濟、階級等客觀因素進行研究。國內對鄭和與哥倫布航海研究,從1904年梁啟超肇始,迄今走過了近百年的歷程。它伴隨著20 世紀中國歷史變遷的腳步,逐步走向繁榮,顯露出蓬勃的生機。毋庸置疑,整個20世紀的鄭和與哥倫布研究是一個迅速發展的時期,是繼往開來的時期。今天,回首審視鄭和與哥倫布研究的發展對于我們推動21世紀航海研究事業,無疑是一個重要的基礎和前提,也是不可或缺的有益補充。自1998年到2002年底發表論文近300篇,出版了范金民、孔令仁主編的《鄭和與海洋》、王佩云著的《鄭和傳》、陳信雄的《一個宦官的傳奇歷程》、經典雜志社編《海上史詩—鄭和下西洋》、羅海賢、李慕如《鄭和與媽祖》等論文集、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