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歷史典故的成語故事
我們學習過許許多多的成語,這些成語的背后都有一些歷史典故。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有關歷史典故的成語故事,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歷史典故的成語故事 篇1
1、遠交近攻
戰(zhàn)國末期,七雄爭霸。秦國經(jīng)商鞅變法之后,勢力發(fā)展最快。秦昭王開始圖謀吞并六國,獨霸中原。公元前270年,秦昭王準備興兵伐齊。范雎(jū)此時向秦昭王獻上“遠交近攻”之策,阻秦國攻齊。他說:齊國勢力強大,離秦國又很遠,攻打齊國,隊伍要經(jīng)過韓、魏兩國。隊伍派少了,難以取勝;多派隊伍,打勝了也無法占有齊國土地。不如就先攻打鄰國韓、魏,逐步推進。為了防止齊國與韓、魏結(jié)盟,秦昭王派使者主動與齊國結(jié)盟。其后十余年,秦始皇繼續(xù)堅持“遠交近攻”之策,遠交齊楚,首先攻、魏,然后又從兩翼進兵,攻破趙、燕,統(tǒng)一北方;攻破楚國,平定南方;最后把齊國也收拾了。秦始皇征戰(zhàn)十年,終于實下韓現(xiàn)了統(tǒng)一中國的愿望。
遠交近攻,語出《戰(zhàn)國策*秦策》:范雎曰:“王不如遠交而近攻,得寸,則王之寸也;得尺,亦王之尺也!边@是范雎說服秦王的一句名言。遠交近攻,是分化瓦解敵方聯(lián)盟,各個擊破,結(jié)交遠離自己的國家而先攻打鄰國的戰(zhàn)略性謀略。當實現(xiàn)軍事目標的企圖受到地理條件的限制難以達到時,應先攻取就近的敵人,而不能越過近敵去打遠離自己的敵人。為了防止敵方結(jié)盟,要千方百計去分化敵人,各個擊破。消滅了近敵之后,“遠交”的國家又成為新的攻擊對象了!斑h交”的目的,實際上是為了避免樹敵過多而采用的外交誘騙策略。
成語“遠交近攻”,后來也指待人、處世的一種手段。
2、圖窮匕見
戰(zhàn)國末期,秦國很強盛,就不斷出兵侵占其它國家的領土。一次,秦國攻占了趙國的都城,而且一直打到北部的燕國。
燕國的太子丹焦慮不安,決定派勇士荊軻到秦國去刺殺秦王,并讓秦舞陽作他的助手。為了取得秦王信任和歡喜,以便有機會靠近他,燕太子丹讓荊軻帶去兩樣東西作禮物:一是秦王急于得到的秦國叛將和秦王的仇人樊于期的人頭;一是燕國的地圖。樊于期的人頭和地圖分別裝在兩個匣子里。地圖里裹著行刺秦王的匕首,匕首是由毒液泡過的,只要刺破一點皮,就能使秦王喪命。
荊軻和秦舞陽二人到了秦國都城咸陽后,先用金銀珠寶買通秦王的大臣蒙嘉,再通過他對秦王說,燕國的荊軻要把叛將的人頭和燕國地圖獻給秦王。秦王大喜,就在咸陽宮里擺下酒宴,接見燕國來的勇士。荊軻在前,秦舞陽隨后,登上宮殿的臺階。這個時候,秦舞陽緊張得腿都有點發(fā)抖了,而荊軻卻坦然自若,面無懼色。
秦王看過仇人樊于期的人頭,又讓荊軻把燕國的地圖獻上來。荊軻捧著地圖來到秦王面前,恭恭敬敬地獻上去。秦王慢慢把地圖展開,仔細觀看。地圖將要展到盡頭,裹在里邊的匕首突然露了出來。這個時候,荊軻迅速一手抓住秦王的衣袖,一手抓起匕首向秦王刺去。秦王一見,嚇得扯斷衣袖,轉(zhuǎn)身就逃。荊軻沒有刺中秦王,就在后邊緊追。這個時候,秦王的衛(wèi)士趕來了。秦王拔出身上的長劍,砍傷了荊軻的左腿。荊軻倒在地上,把手中的匕首向秦王投去,但沒有擊中。結(jié)果,勇士荊軻被擁上來的衛(wèi)士殺死了。
后來,“圖窮匕見”這句成語,人們用來比喻事情到了最后,真相終于暴露出來了。
3、指鹿為馬
秦二世時,丞相趙高野心勃勃,日夜盤算著要篡奪皇位?沙写蟪加卸嗌偃四苈犓麛[布,有多少人反對他,他心中沒底。于是,他想了一個辦法,準備試一試自己的威信,同時也可以摸清敢于反對他的人。
一天上朝時,趙高讓人牽來一只鹿,滿臉堆笑地對秦二世說:“陛下,我獻給您一匹好馬。”秦二世一看,心想:這哪里是馬,這分明是一只鹿嘛!便笑著對趙高說:“丞相搞錯了,這是一只鹿,你怎么說是馬呢?”趙高面不改色心不跳地說:“請陛下看清楚,這的確是一匹千里馬!鼻囟烙挚戳丝茨侵宦,將信將疑地說:“馬的頭上怎么會長角呢?”趙高一轉(zhuǎn)身,用手指著眾大臣,大聲說:“陛下如果不信我的話,可以問問眾位大臣!
大臣們都被趙高的一派胡言搞得不知所措,當看到趙高臉上露出陰險的笑容時,大臣們忽然明白了他的用意。一些膽小又有正義感的人都低下頭,不敢說話,因為說假話,對不起自己的良心,說真話又怕日后被趙高所害。有些正直的人,堅持認為是鹿而不是馬。還有一些平時就緊跟趙高的奸佞(nìng)之人立刻表示擁護趙高的說法,對皇上說,“這的確是一匹千里馬!”事后,趙高通過各種手段把那些不順從自己的正直大臣紛紛治罪,甚至滿門抄斬。
成語“指鹿為馬”,比喻故意顛倒是非,混淆黑白。
4、孺子可教
據(jù)傳說,有一天,張良在橋上漫步,適遇一年邁老人。只見老人故意把鞋扔下橋底,慢慢地對張良說:“小伙子,下去給我拾鞋!”張良感到太突然,想上前教訓老人,但礙于老人的年紀,不忍下手,只好下橋取鞋。取鞋后,老人又令張良給他穿上,張良膝跪于前,小心幫老人穿鞋。事畢,老人非但不謝,反而大笑而去。片刻老人又返回,對張良說:“孺子可教也,五日后的黎明,與我會此。”二次會面,皆因張良遲到而散,第三次張良夜半赴約,先老人一步,老人才授給張良一本書,對他說:“讀此書則為王者師。后十年天下會大亂。十三年后你會見我于濟北谷城(今山東平陰西南),山下的黃石就是我!闭f完就很快走了。張良很奇怪,次日天明一看書,方知書名為《太公兵法》(太公,即姜太公,周武王的軍師)。張良就日夜誦讀此書,終于成為一個深明韜(tāo)略、足智多謀、文武兼?zhèn)涞摹爸悄摇。十年后果然陳勝起義爆發(fā),十三年后張良去谷城,山下確有黃石一尊,老人的預言神奇般地得到應驗。這個故事雖屬后人虛構(gòu),但他贊揚了張良的聰慧過人。
成語“孺子可教”,后來常指年輕人有出息,可以把本事傳授給他。
歷史典故的成語故事 篇2
自慚形穢
故事晉朝時候,有個驃騎將軍名叫王濟,相貌英俊,待人接物也很有風度。雖然是個提刀弄槍的軍人,但平時讀書論經(jīng),才學很好,在城里也頗有名聲。有一年,王濟的外甥衛(wèi)玠母子前來投靠王濟。王濟一見衛(wèi)玠如此眉清目秀,風度翩翩,簡直驚呆了。
他對衛(wèi)母說:“人家都說我相貌漂亮過人,此刻與外甥一比,就像把石塊與明珠寶玉放在一齊,我真是太難看了!”過了幾天,王濟帶著衛(wèi)玠,騎著馬去拜見親朋好友。走到街上。看見衛(wèi)玠的人都以為他是白玉雕成的,大家都爭著圍觀,你擠我擁。幾乎哄動了全城。好不容易到了親戚家,親友們想了解一下衛(wèi)萬玠以外貌漂亮,學問是否出眾,便堅持要他講解玄理。衛(wèi)玠推辭不了,便講了起來。講的時間不長,聽的人卻沒有一個不稱贊他講得精深透徹的。
人們嘻笑著說:“看來,你們?nèi)醯植簧闲l(wèi)家的一個兒郎啊!”王濟說:“是啊,和我這外甥一齊走,就像有明珠在我身旁,熠熠發(fā)光。
后起之秀
東晉時,王忱(chen)在少年時代就顯露出才氣,很受親友的推祟。他的舅父范寧,是當時著名的經(jīng)學家,對王忱也很器重,有著名文士,他總讓王忱到場接待。有一次,王忱去看望舅舅,遇到了比他早出名的張玄。舅舅要他倆交談交談。張玄早就聽說王忱志趣不凡,很想與他談談。
他年齡比王忱要大,期望王忱先給自己打招呼,就端正地坐著等候。不料,王忱見張玄這等模樣,看不上眼.也默默坐著,一言不發(fā)。張玄見他這樣,自己又放不下架子,對坐了一會,怏怏不樂地離去。事后,范寧責備王忱說:“張玄是吳中的優(yōu)秀人才,你為什么不好好與他談談’’王忱傲慢地回答說:“他要是真心想和我來往,完全能夠來找我談談嘛!狈秾幝犃诉@話,倒反而稱贊起外甥來了:“你這樣風流俊逸,真是之后的優(yōu)秀人才。””玉忱笑著回答說:“沒有您這樣的舅舅,哪來我這樣的外甥”
誨人不倦
教導人個性耐心,從不厭倦。
孔子帶領弟子們周游列國,經(jīng)歷新鄭之病,他們不得不在當?shù)刈×藥自,弟子樊遲問孔子怎樣干農(nóng)活?鬃有睦锊桓吲d,一反誨人不倦的習慣,承認不如老農(nóng)。樊遲只好向當?shù)剞r(nóng)民請教,最后種出了葫蘆、扁豆等。
自知之明
指了解自己的狀況,對自己有正確的估計。
齊威王當上國王后整天只明白吃喝玩樂,喜歡聽別人彈琴。鄒忌攜琴前去拜見齊威王,就是光說不彈,并把不彈琴的道理與治國聯(lián)系起來,使齊威王明白治國的道理,齊威王任命鄒忌為相國。鄒忌以自身形象影響齊威王有自知之明。
力不從心
心里想做,但是力量夠不上。
東漢時期,班超為平定匈奴作亂,70多歲還在西域作戰(zhàn),他身體日漸衰弱,上書漢和帝要求回中原養(yǎng)老。他的妹妹班昭也上書奏請說班超老了,再有戰(zhàn)事就力不從心了,漢和帝看了二人的奏折,不斷地點頭,于是下詔讓班超回京。
歷史典故的成語故事 篇3
一:吳剛伐桂
抬頭仰望明月,可見當中有些黑影,在我國便傳說這就是吳剛在伐桂。唐代,演繹出吳剛砍桂的神話,傳說月中桂樹高達五百丈,這株桂樹不僅高大,而且有一種神奇的自愈功能。有一位西河人姓吳名剛,本為樵夫,醉心于仙道,但始終不肯專心學習,因此天帝震怒,把他居留在月宮,令他在月宮伐桂樹,并說:“如果你砍倒桂樹,就可獲仙術!钡珔莿偯靠骋桓,斧起而樹創(chuàng)傷就馬上愈合,日復一日,吳剛伐桂的愿望仍未達成,因此吳剛在月宮常年伐桂,始終砍不倒這棵樹,而他也不斷地砍下去。到最后,也沒能將那樹木砍倒。
二:東施效顰
古時候,越國有兩個女子,一個長得很美,叫西施,一個長得很丑,叫東施。東施很羨慕西施的美麗,就時時模仿西施的一舉一動。有一天,西施犯了心口疼的病,走在大街上,用手捂住胸口,雙眉緊皺。東施一見,以為西施這樣就是美,于是也學著她的樣子在大街上走來走去,可是街上行人見了她的這個樣子,嚇得東躲西藏,不敢去看她。后來人們就用“東施效顰”來比喻不知道人家的好處和本身的缺點在哪里,胡亂模仿。其中的“效”是“仿效”,“顰”是“皺眉”的意思。
三:不可救藥
周朝有位卿士叫凡伯。凡伯不但有詩才,而且善于治理國事。后來,他在周厲王身邊輔佐朝政?墒,周厲王飛橫跋扈,枉法斷事。奸臣則百般謅媚討好。凡伯直言相勸,列數(shù)朝政弊端,奸臣卻在周厲王耳邊說他的壞話。周厲王對凡伯十分厭煩,從此,奸臣出入宮廷,不把凡伯放在眼里。凡伯十分憤慨,寫了一首詩,后來收入《詩經(jīng)》。詩中抨擊奸臣說:“作惡多端,不可救藥!”
“不可救藥”:病重到不能用藥救活。后比喻事物壞到無法挽救的地步。
歷史典故的成語故事 篇4
單騎救主
新野一戰(zhàn),劉備以少勝多打敗曹操,曹操引五十萬大宮前來報仇。劉備的三千人馬走到當陽縣,突然被曹兵截住,戰(zhàn)到天明才擺脫曹兵的追趕,護衛(wèi)劉備家小的趙云發(fā)現(xiàn)不見了劉備,走散了糜夫人母子,急集合三十騎,又殺回亂軍中尋找。
趙云在一位大嫂的指引下,在一截斷墻后面的枯井旁找到糜夫人母子。糜夫人說:見到將軍阿斗有救了,我死而無恨!說完,趁趙云不注意跳井身亡。這時曹兵向這邊殺來,趙云含淚推倒土墻埋了夫人,急忙抱起阿斗往外沖。曹將殺來,戰(zhàn)三回合,被趙云殺死。沒走多遠,又碰上曹將張鎘,戰(zhàn)十余回合,趙云奪路而走,不料連人帶馬落入陷井。張鎘挺槍來刺,忽然趙云的馬平空一路,跳出陷井,張鎘嚇得一個勁后退。趙云力戰(zhàn)眾將,威武勇猛。
正在山上觀戰(zhàn)的曹操見趙云勢不可擋,傳令一定要活捉。趙云利用這個機會沖出包圍,終于將阿斗交給了劉
欲擒故縱
欲擒故縱的意思:擒:捉;縱:放。故意先放開他,使他放松戒備,充分暴露,然后再把他捉住。欲擒故縱是兵法三十六計的第十六計。
原文為:“逼則反兵,走則減勢。緊隨勿迫,累其氣力,消其斗志,散而后擒,兵不血刃。需,有孚,光。”
譯義:逼迫敵人無路可走,它就會反撲;讓它逃跑則可減弱敵人的氣勢。追擊時,跟蹤敵人不要過于逼迫它,以消耗它的體力,瓦解它的斗志,待敵人士氣沮喪、潰不成軍,再捕捉它,就可以避免流血。按照《易經(jīng)·需》卦的原理,待敵人心理上完全失敗而信服我,就能贏得光明的戰(zhàn)爭結(jié)局。有同名電影《欲擒故縱》。
出處:清·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xiàn)狀》第七十回:“大人這里還不要就答應他,放出一個欲擒故縱的手段,然后許其成事!
欲擒故縱中的“擒”和“縱”,是一對矛盾。上,“擒”,是目的,“縱”,是方法。古人有“窮寇莫追”的說法。實際上,不是不追,而是看怎樣去追。把敵人逼急了,它只得集中全力,拼命反撲。不如暫時放松一步,使敵人喪失警惕,斗志松懈,然后再伺機而動,殲滅敵人。
諸葛亮七擒孟獲,就是軍事史上一個“欲擒故縱”的絕妙戰(zhàn)例。蜀漢建立之后,定下北伐大計。當時西南夷酋長孟獲率十萬大軍侵犯蜀國。諸葛亮為了解決北伐的后顧之憂,親自率兵先平孟獲。蜀軍主力到達瀘水(今金沙江)附近,誘敵出戰(zhàn),事先在山谷中埋下伏兵,孟獲被誘入伏擊圈內(nèi),兵敗被擒。
按說,擒拿敵軍主帥的目的已經(jīng)達到,敵軍一時也不會有很強戰(zhàn)斗力了,乘勝追擊,自可大破敵軍。但是諸葛亮考慮到孟獲在西南夷中威望很高,影響很大,如果讓他心悅誠服,主動請降,就能使南方真正穩(wěn)定。不然的話,南方夷各個部落仍不會停止侵擾,后方難以安定。諸葛亮決定對孟獲采取“攻心”戰(zhàn),斷然釋放孟獲。孟獲表示下次定能擊敗你,諸葛亮笑而不答。孟獲回營,拖走所有船只,據(jù)守瀘水南岸,阻止蜀軍渡河。諸葛亮乘敵不備,從敵人不設防的下流偷渡過河,并襲擊了孟獲的糧倉。孟獲暴怒,要嚴懲將士,激起將士的反抗,于是相約投降,趁孟獲不備,將孟獲綁赴蜀營。諸葛亮見孟獲仍不服,再次釋放。以后孟獲又施了許多計策,都被諸葛亮識破,四次被擒,四次被釋放。最后一次,諸葛亮火燒孟獲的藤甲兵,第七次生擒孟獲。終于感動了孟獲,他真誠地感謝諸葛亮七次不殺之恩,誓不再反。從此,蜀國西南安定,諸葛亮才得以舉兵北伐。
兩晉末年,幽州都督王浚企圖謀反篡位。晉朝名將石勒聞訊后,打算消滅王浚的部隊。王浚勢力強大,石勒恐一時難以取勝。他決定采用“欲擒故縱”之計,麻痹王浚,他派門客王子春帶了大量珍珠寶物,敬獻王浚。并寫信向王浚表示擁戴他為天子。信中說,現(xiàn)在社稷衰敗,中原無主,只有你威震,有資格稱帝。王子春又在一旁添油加醋,說得王浚心里喜滋滋的,信以為真。正在這時,王浚有個部下名叫游統(tǒng)的,伺機謀叛王浚。游統(tǒng)想找石勒做靠山,石勒卻殺了游統(tǒng),將游統(tǒng)首級送給王浚。這一著,使王浚對石勒絕對放心了。公元314年,石勒探聽到幽州遭受水災,老百姓沒有糧食,王浚不顧百姓生死,苛捐雜稅,有增無減,民怨沸騰,軍心浮動。石勒親自率領部隊攻打幽州。這年4月,石勒的部隊到了幽州城,王浚還蒙在鼓里,以為石勒來擁戴他稱帝,根本沒有準備應戰(zhàn)。等到他突然被石勒將士捉拿時,才如夢初醒。王浚中了石勒“欲擒故縱”之計,身首異處,美夢成了泡影。
孺子可教
【成語】:孺子可教
【拼音】:rú zǐ kě jiào
【解釋】:孺子:小孩子。指年輕人可培養(yǎng)。
【成語故事】:
“孺子可教”這則成語的孺子是小孩子;教是教誨。這小孩子是可以教誨的,后形容年輕人有出息,可以造就。
這個成語來源于《史記。留侯世家》,父去里所,復還,曰:“孺子可教矣。后五日平明,與我會此。”
張良,字子房。他原是韓國的公子,姓姬,后來因為行刺秦始皇未遂,逃到下邳隱匿,才改名為張良。
有一天,張良來到下邳附近的圯水橋上散步,在橋上遇到一個穿褐色衣服的老人。那老人的一只鞋掉在橋下,看到張良走來,便叫道:“喂!小伙子!你替我去把鞋揀起來!”
張良心中很不痛快,但他看到對方年紀很老,便下橋把鞋撿了起來。那老人見了,又對張良說:“來!給我穿上!”
張良很不高興,但轉(zhuǎn)念想到鞋都拾起來,又何必計較,便恭敬地替老人穿上鞋。老人站起身,一句感謝的話也沒說,轉(zhuǎn)身走了。
張良愣愣地望著老人的背影,猜想這老人一定很有來歷,果然,那老人走了里把路,返身回來,說:“你這小伙子很有出息,值得我指教。五天后的早上,請到橋上來見我!睆埩悸犃,連忙答應。
第五天早上,張良趕到橋上。老人已先到了,生氣地說;“跟老人約會,應該早點來。再過五天,早些來見我!”
又過了五天,張良起了個早,趕到橋上,不料老人又先到了,老人說:“你又比我晚到,過五天再來!
又過了五天,張良下決心這次一定比老人早到。于是他剛過半夜就摸黑來到橋上等候。天蒙蒙亮時,他看到老人一步一挪地走上橋來,趕忙上前攙扶。老人這才高興地說;“小伙子,你這樣才對!”
老人說著,拿出一部《太公兵法》交給張良,說:“你要下苦功鉆研這部書。鉆研透了,以后可以做帝王的老師。”
張良對老人表示感謝后,老人揚長而去。后來,張良研讀《太公兵法》很有成效,成了漢高祖劉邦手下的重要謀士,為劉邦建立漢朝立下了汗馬功勞。
寒酸落魄
寒酸落魄的成語故事說的是范雎隨魏國中大夫須賈出使齊國,須賈懷疑他通齊,回國后魏相。范雎含冤被打傷,改名張祿逃到秦國當上宰相。須賈出使秦國,范雎扮作寒酸落魄的窮人去見他。須賈見他一寒如此送他綈袍,待發(fā)現(xiàn)他是秦相時嚇得一再謝罪。范雎沒有殺他。
歷史典故的成語故事 篇5
1、明鏡高懸
傳說,劉邦攻入秦都咸陽,進入咸陽宮,巡視秦王室存放珍寶的倉庫,只見其中金銀珠寶,不可勝數(shù)。但是其中最令劉邦驚異的,卻是一面長方形的鏡子。它寬四尺,長五尺九寸,反正兩面都能照人。如果用平常姿式走近它,能照出人的倒影。如果用手捂著心口走近它,就能照出人的五臟六腑(fǔ)。如果有病的人捂著心口去照它,就會從中看到自身疾病所在的部位。如果女子的心術不正,被它一照,就會發(fā)現(xiàn)她的膽特別大,心臟跳動也異于常人。據(jù)說秦始皇怕人懷有異心不忠于他,所以經(jīng)常讓宮女們照這面鏡子,發(fā)現(xiàn)誰的膽特別大,誰的心臟跳得特別,就殺掉誰。
后來,就用“明鏡高懸”比喻官吏能明察秋毫,光明正大,執(zhí)法嚴明,判案公正。
2、約法三章
秦末,沛公(即劉邦)首先打進秦國都城咸陽,他本來只是個小亭長出身,見秦宮里富麗豪華,美女如云,于是賴在宮中飲酒作樂不愿離開。張良極力勸說,講明秦王即因荒淫無道而亡,若劉邦進宮作樂,就會重蹈秦王覆轍,早晚以失敗告終。劉邦這才覺悟過來,他悉召諸縣父老、豪杰說:“父老忍受秦嚴厲苛刻的刑法很久了!我和諸侯及楚懷王約定,誰先入關誰即稱王,F(xiàn)在,我同父老們約定三法:殺人者處死刑;傷人和盜竊按情節(jié)輕重治罪;秦國的苛法一律廢除。官民均可安居樂業(yè)了!贝思s法三章甚得百姓擁護。
現(xiàn)在,凡事先講定規(guī)則,要大家共同遵守之時,人們常用成語“約法三章”概括。
3、背水一戰(zhàn)
公元前204年,漢王劉邦派大將韓信和張耳,率領漢軍去攻打趙國。趙王和趙軍統(tǒng)帥陳余,率領二十萬兵馬,集結(jié)在井陘,準備迎戰(zhàn)。
趙國謀士李左車向陳余獻計說:“我有個主意,井陘口這個地方兩旁有山,道路狹窄,車馬很難通過。我們派三萬人抄后路截斷他們的糧車,你統(tǒng)率大軍正面阻擊漢軍,把城墻壘得高高的,不與漢軍交戰(zhàn)。這樣一來,漢軍前進不得,后退不能,又無糧草,成了甕中之鱉。我看不出十天,我們就可以捉住韓信!钡,趙王沒有采納李左車的意見。
韓信知道李左車的計策沒有被采用,十分高興。他把兵馬集結(jié)在離井陘口三十余里的地方。到了后半夜,韓信派兩千名輕騎兵,每人帶一面漢軍紅旗,從小路迂回到趙營的側(cè)后方,埋伏起來。命令他們待趙軍傾巢而出時,襲入其大營,拔去趙軍旗幟,全部插上漢軍的紅旗。韓信又派一萬人馬作先頭部隊,沿著河岸擺開陣勢。
陳余等人看見韓信把兵馬安置于背水之處,大笑他是傻瓜,不懂用兵,便率領趙兵全力迎戰(zhàn)。漢軍的二千輕兵見趙軍全營出動,只留下一個空營,立即闖進趙營,拔掉趙旗,換上漢旗。韓信則假裝敗退,向河岸陣地退去。
趙軍追到漢軍靠河陣地,漢軍后無退路,個個背水拼命廝殺。而趙軍久戰(zhàn)不勝,士氣開始低落,又發(fā)現(xiàn)背后自己的軍營都插上了漢軍的旗幟,軍心頓時大亂,紛紛潰逃。漢軍乘機前后夾攻,大破趙軍。
“背水一戰(zhàn)”這則成語的意思是比喻決一死戰(zhàn)。
4、四面楚歌
項羽和劉邦原來約定以鴻溝(在今河南榮縣境賈魯河)東西邊作為界限,互不侵犯。后來劉邦聽從張良和陳平的規(guī)勸,覺得應該趁項羽衰弱的時候消滅他,就又和韓信、彭越、劉賈會合兵力追擊正在向東開往彭城(即今江蘇徐州)的項羽部隊。終于布置了幾層兵力,把項羽緊緊圍在垓(gāi)下(在今安徽靈璧縣東南)。這時,項羽手下的兵士已經(jīng)很少,糧食又沒有了。夜里聽見四面圍住他的軍隊都唱起楚地的民歌,不禁非常吃驚地說:“劉邦已經(jīng)得到了楚地了嗎?為什么他的部隊里面楚人這么多呢?”說著,心里已喪失了斗志,便從床上爬起來,在營帳里面喝酒,并和他最寵愛的妃子虞(yú)姬一同唱歌。唱完,直掉眼淚,在一旁的人也非常難過,都覺得抬不起頭來。虞姬自刎(wěn)于項羽的馬前,項羽英雄末路,帶了僅剩的兵卒逃至烏江,最終自刎于江邊。
以后人們就用“四面楚歌”這個成語,形容人們遭受各方面攻擊或逼迫,而陷于孤立窘(jiǒng)迫的境地。凡是陷于此種境地者,其命運往往是很悲慘的。
5、一敗涂地
秦朝時候,沛縣縣令叫泗水亭長劉邦押送一批老百姓到驪山做苦工;不料走到半路上,接二連三地逃走了很多。劉邦想:這樣下去,不等到驪山,就一定會逃光,自己免不了要被治罪。他想來想去,索性把沒有逃跑的人都釋放了,自己和一些不想走的人躲在芒、陽二縣交界的山澤中。
秦二世元年,陳涉在大澤鄉(xiāng)起兵反秦,自稱楚王。沛縣令想歸附,部屬蕭何和曹參建議說:“你是秦朝縣令,現(xiàn)在背叛秦朝,恐有些人不服,最好把劉邦召回來,挾制那些不服的人,那就好辦了!迸婵h令立即叫樊(fán)噲(kuài)去請劉邦?墒钱攧罨貋頃r,沛縣令見他領有近百人,恐他不服從自己的'指揮,又懊悔起來。于是下令緊關城門,不讓劉邦進城。劉邦在城外寫了一封信,綁在箭上射給城里的父老,叫沛縣父老們齊心殺了縣令,共同抗秦,以保全身家。父老們果真殺掉縣令,打開城門,迎接劉邦進沛縣,并請他做縣令。劉邦謙虛地說:“天下形勢很緊張,假若縣令的人選安排不當,就會‘一敗涂地’,請你們另外遲選別人吧!”但最后,劉邦還是當了縣令,稱做沛公。
“一敗涂地”本來是一旦破敗,就要肝腦涂在地上的意思。但后人則一直借用它說明失敗之后,而至不可收拾的情勢。
6、外強中干
秦國和晉國之間發(fā)生了戰(zhàn)爭,晉惠公要使用鄭國贈送的馬來駕車。大臣慶鄭勸告惠公說:“自古以來,打仗時都要用本國的好馬,因為它土生土長,熟悉道路,聽從使喚。用外國的馬,不好駕馭(控制),一遇到意外,就會亂踢亂叫。而且這種馬外表看起來好像很強壯,實際上并沒有什么能耐(原文是‘外強中干’),怎么能作戰(zhàn)呢?”但是惠公沒有聽從慶鄭的勸說。
戰(zhàn)斗打響后,晉國的車馬便亂跑一氣,很快陷入泥濘,進退不得。結(jié)果被秦軍打得大敗,晉惠公也被秦軍活捉了。
歷史典故的成語故事 篇6
1.匡衡鑿壁
發(fā)音kuāng héng záo bì
釋義后以之為刻苦讀書的典實。
出處《西京雜記》卷二:“匡衡,字稚圭。勤學而無燭,鄰舍有燭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書映光而讀之!
2.聞雞起舞
發(fā)音wén jī qǐ wǔ
釋義聽到雞叫就起來舞劍。后比喻有志報國的人及時奮起。
出處《晉書·祖逖傳》:“中夜聞荒雞鳴,蹴琨覺,曰:‘此非惡聲也。’因起舞!
3.黃袍加身
發(fā)音huáng páo jiā shēn
釋義五代后周時,趙匡胤在陳橋兵變,部下諸將給他披上黃袍,擁立為天子。后比喻發(fā)動政變獲得成功。
出處《宋史·太祖本紀》:“諸校露刃列于庭曰:‘諸軍無主,愿策太尉為天子!醇皩,有以黃衣加太祖身,眾皆羅拜呼萬歲!
4.近水樓臺(近水樓臺)
【典故】范文正公鎮(zhèn)錢塘,兵官皆被薦,獨巡檢蘇麟不見錄,乃獻詩云:‘近水樓臺先得月,向陽花木易逢春!巍び嵛谋肚逡逛洝
【釋義】水邊的樓臺先得到月光。比喻能優(yōu)先得到利益或便利的某種地位或關系。
【成語故事】宋仁宗時期,杭州知府范仲淹脾氣溫和,與手下人同甘共苦,很多人得到他的關心與推薦提拔,有一個外地巡檢蘇麟到杭州辦事,送范仲淹一首詩:“近水樓臺先得月,向陽花木易為春”,范仲淹明白他的意思就給了他想要的東西。
5.雞鳴狗盜(雞鳴狗盜)
【解釋】鳴:叫;盜:偷東西。指微不足道的本領。也指偷偷摸摸的行為。
【成語故事】戰(zhàn)國時期齊國相國孟嘗君出訪秦國,秦國的相國出于嫉妒勸秦昭王殺死他,秦昭王把他關了起來。孟嘗君的門客晚上裝成一條狗混進秦宮偷白狐袍子送給燕姬,燕姬求情放走了孟嘗君。孟嘗君一行深夜逃到函谷關,門客學雞叫騙開城門逃跑。
6.破釜沉舟
【典故】項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燒廬舍,持三日糧,以示士卒必死,無一還心!妒酚洝ろ椨鸨炯o》
【釋義】比喻下決心不顧一切地干到底。
【成語故事】秦朝末年,秦王派大將章邯帶20萬大軍進攻諸侯國趙國,趙王派人向楚王求援,楚王讓宋義掛帥,項羽輔佐率軍救援,宋義故意拖延時機,項羽殺了宋義并率軍渡過漳水去援趙,他們把鍋砸了,把船沉入江底,作生死決戰(zhàn),終于擊敗秦軍。
7.名落孫山(名落孫山)
【典故】吳人孫山,滑稽才子也。赴舉他郡,鄉(xiāng)人讬以子偕往。鄉(xiāng)人子失意,山綴榜末,先歸。鄉(xiāng)人問其子得失,山曰:‘解名盡處是孫山,賢郎更在孫山外!巍し豆珎牎哆^庭錄》
【釋義】名字落在榜末孫山的后面。指考試或選拔沒有錄取。
【成語故事】宋朝蘇州滑稽才子孫山與朋友去蘇州參加鄉(xiāng)試?纪暌院,孫山考中但是最后一名。朋友沒考中留在省城。孫山回到鄉(xiāng)里接受鄉(xiāng)親的祝賀。朋友的父親來打聽兒子的情況,他作詩“解名盡處是孫山,賢郎更在孫山外”來回答朋友的父親。
8.孟母三遷
【出處】孟子生有淑質(zhì),幼被慈母三遷之教。漢·趙歧《孟子題詞》
【解釋】孟軻的母親為選擇良好的環(huán)境教育孩子,三次遷居。形容家長教子有方。
【成語故事】戰(zhàn)國時期,孟子小時候非常聰明,經(jīng)常模仿送葬人吹喇叭,孟母擔心他荒廢學業(yè)就把家搬到城里,剛好旁邊是一個屠宰場,孟子很快就學會了殺豬宰羊,孟母只好搬家到一個學校附近,從此孟子就開始學習孔子的思想而成為一代思想家。
9.禍起蕭墻
【典故】吾恐季孫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墻之內(nèi)也。 《論語·季氏》
【釋義】蕭墻:古代宮室內(nèi)當門的小墻。指禍亂發(fā)生在家里。比喻內(nèi)部發(fā)生禍亂。
【成語故事】春秋時期,魯國大夫季康子為鞏固自己的統(tǒng)治權力,想攻打附近的顓臾國。季康子的謀臣冉有和子路都是孔子的學生,他們問孔子該如何處理?鬃诱f:“治理一國不能使百姓安居樂業(yè),國內(nèi)處于分崩離析的狀態(tài),恐怕要禍起蕭墻了!
10.臥薪嘗膽
發(fā)音wò xīn cháng dǎn
釋義薪:柴草。睡覺睡在柴草上,吃飯睡覺都嘗一嘗苦膽。形容人刻苦自勵,發(fā)奮圖強。
出處《史記·越王勾踐世家》:“越王勾路反國,乃苦身焦思,置膽于坐,坐臥即仰膽,飲食亦嘗膽也。”
歷史典故的成語故事 篇7
1、高山流水
春秋時俞伯牙工琴,琴曲托意搖深,常人難解,僅鐘子期能賞。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鐘子期贊曰:“善哉,娥峨兮若泰山!辈佬种驹诹魉,鐘子期嘆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后來鐘子期去世,伯牙痛失知音,廢琴終身不彈。后人遂以“高山流水”喻知音難遇,也指樂曲絕妙。
2、鞠躬盡瘁,死而后已
三國·蜀·諸葛亮《后出師表》:“臣鞠躬盡瘁,死而后已!币馑颊f,我一定勤勤懇懇,不辭勞苦,小心謹慎地辦事,為國家大事用盡我的力量,一直到死為止。
三國時期,蜀主劉備死后,昏庸無能的劉禪繼位,他只知享樂,不知如何管理國家,就把國內(nèi)的軍政大權交給諸葛亮處理。諸葛亮一 面聯(lián)吳伐魏,南征孟獲,積極準備第二次北伐,在第二次北伐前夕給后主寫《后出師表》表示自己為國鞠躬盡瘁、死而后已 。
3、莊周夢蝶
戰(zhàn)國時哲學家莊周主張是非齊一,物我兩忘!肚f子》中有一寓言申喻此理:莊周夢見自己化作一只蝴蝶,翩翩飛舞,怡然自樂。夢醒以后,自身依然是莊周。因此說,不知是莊周化為蝴蝶呢,還是蝴蝶化為莊周。后世遂以“莊周夢蝶”比喻人生如夢幻,難以究詰。
唐李商隱名作《錦瑟》云:“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詩中額聯(lián)即用此典。
4、傾國傾城
漢武帝時,協(xié)律都尉李延年,曾在武帝前作歌道:“北方有佳人,絕世而獨立。一古傾人城,再顧傾人國。寧不知傾城復傾國,佳人難再得!蔽涞蹮o限神往,嘆息良久曰:“世豈有此人乎?”平陽公主進言,謂李延年有妹,姿容絕代,妙麗善舞。
武帝召見,納入后宮,即后來深受寵幸的李夫人。“傾國傾城”一詞,即用以形容女子美貌絕倫,文學作品中引用甚多。
5、既生瑜,何生亮
在《三國演義》中,周瑜以其經(jīng)典名言"既生瑜何生亮"為演義黨所不齒。原因很簡單,因為其沒有正確的心態(tài)。面對一個才能和智謀都高過自己的人他不是去討教,而是選擇了嫉妒和想方設法的與之爭斗甚至陷害,這種要不得的心態(tài)終究使自己心愿難遂下英年早逝。
這句話來自三國演義,是三國演義作者羅貫中為了抬高諸葛亮造的。三國演義這本小說是著名的褒蜀,抑曹,貶吳的文學作品,歷史上的周瑜心胸寬廣深受孫權及文武百官乃至后世英雄的敬重與懷念。
6、破鏡重圓
南朝陳代子舍人徐德言,其妻為陳后主的妹妹樂昌公主。因見天下大亂,國亡無日?忠坏┩鰢,離亂之際,夫妻失散,遂破銅鏡為二,夫妻各執(zhí)一半,相約他年正月十五日賣鏡都市以謀晤合。未幾,陳果為隋所滅。公主被隋朝重臣越國公楊素所獲,極受恩寵。德言流離至京城,遇一仆在街頭叫賣破鏡,正與自己藏的半邊契合。就題詩道:“鏡與人俱去,鏡歸人不歸。無復嫦娥影,空留明月輝!惫饕娫姡皇。楊素知情后,大為感動,終于讓他們夫婦團聚。
后因以“破鏡重圓”喻夫妻離散后重新團圓。
7、五弦琴
晉代詩人陶淵明,雖不善琴,卻置“無弦琴”一具,每逢酒酣意適之時,便撫琴以為寄托。宋代文學家歐陽修作《論琴貼》,自謂曾先后得琴三具,一張比一張名貴。但“官愈昌,琴愈貴,而意愈不樂!碑斊淙我牧昕h令時,日與青山綠水為鄰,故琴不佳而意自適;官至舍人,學士以后,奔走于塵土之間,名利場上,思緒昏亂,即彈奏名琴,也索然無趣了。因云:“乃知在人不在琴,若心自適,無玄也可!
蘇軾《琴詩》云;“若言琴上有琴聲,放在匝中何不鳴?若言聲在指頭上,何不于君指上聽?”此均言聲音不在琴,其意均從陶淵明“無弦琴”一事翻出。典見《昭明太子集。陶靖傳》
8、生子當如孫仲謀
曹操與孫權相持于濡須,曹操攻而不能破,且見吳軍陣容整肅,孫權英武異常,深為羨慕。于是就發(fā)出了“生子當如孫仲謀”的贊語。這后人常以此比喻希望晚輩英賢,F(xiàn)多用來贊揚或激勵。如:某某真是有本事,“生子當如孫仲謀”;努力做事你一定也會有所成就。
南鄉(xiāng)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
宋 辛棄疾
何處望神州?滿眼風光北固樓。
千古興亡多少事?悠悠。不盡長江滾滾流。
年少萬兜鍪,坐斷東南戰(zhàn)未休。
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生子當如孫仲謀。
9、人面桃花
唐詩人崔護,資質(zhì)甚美,清明獨游長安南莊,至一村戶,見花木叢萃,寂無人聲。因渴極,叩門求漿。良久始有一女子應門,捧杯水讓坐。女子獨倚庭前桃花斜河,姿態(tài)楚楚動人;凝睇相對,似有無限深情。崔護以言挑之,不應。彼此注目久之。崔辭行,女子送至門,如不勝情而入。次年清明,崔護追憶此事,情不可邂,又往探訪,唯見門院如故,扁鎖無人。惆悵之余,乃題詩于門扉曰:“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
后代詩文中常以“人面桃花”喻男子邂逅一女子,來后不復再見的惆悵心情。
10、白云蒼狗
唐太宗大歷初年,王季友在豫章郡幕府任職。詩人杜甫與王季友有交,憐憫他博學多才卻仕途失意,又遭妻子背離而去的不幸,作《可嘆》一詩抒慨,首四句道:“天上浮云似白衣,斯須改變?nèi)缟n狗。古往今來共一時,人生萬事無不有。”詩以天上浮云翻覆蒼黃的變化,比喻人生榮枯沉浮無常。
“白云蒼狗”,后用以比喻世事瞬息萬變。宋代詞人張元干有“白衣蒼狗變浮云,千古浮名一聚塵”句。典見《杜工部集》。
【歷史典故的成語故事】相關文章:
歷史典故成語故事10-14
歷史典故的成語故事介紹11-26
歷史成語故事典故07-21
歷史典故成語故事15篇10-26
歷史成語典故精選11-11
成語歷史典故12-12
集思廣益的成語故事及典故08-10
經(jīng)典成語故事典故10-28
典故發(fā)展的成語故事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