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tt id="5hhch"><source id="5hhch"></source></tt>
    1. <xmp id="5hhch"></xmp>

  2. <xmp id="5hhch"><rt id="5hhch"></rt></xmp>

    <rp id="5hhch"></rp>
        <dfn id="5hhch"></dfn>

      1. 外語教學中跨文化意識培養的策略論文

        時間:2022-06-24 12:02:24 外語 我要投稿

        外語教學中跨文化意識培養的策略論文(精選15篇)

          在學習、工作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觸到論文吧,通過論文寫作可以培養我們獨立思考和創新的能力。你知道論文怎樣才能寫的好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外語教學中跨文化意識培養的策略論文,歡迎閱讀與收藏。

        外語教學中跨文化意識培養的策略論文(精選15篇)

          外語教學中跨文化意識培養的策略論文 篇1

          摘要:外語教學的目的是培養學生運用語言的交際能力,但很多學生由于對語言所屬國文化背景的不了解,導致了語言的運用能力降低;诖,在外語教學中提出跨文化意識培養的若干策略。

          關鍵詞:外語教學;跨文化意識;培養;策略

          外語教學的目的是培養學生運用語言的交際能力,根據海姆斯(Hymes)的觀點,交際能力包括語言能力和語用能力?梢韵胂,如果一個人不具備目的語國家的文化背景知識和了解該民族的傳統和價值觀,在交際時就很難說出恰當、得體的話語。即是說,在跨文化交際中,語言的實際運用能力比語言能力本身更重要。然而,在外語教學實踐中,我們不難發現,大多數學生的語用能力明顯低于語言能力,在實際交往中總是遇到這樣或那樣的障礙,而這些障礙往往又是因為說話雙方不了解對方的社會文化背景,或者是違反了其社會文化規約而造成的。大量例證說明,目的語國家的社會文化知識是決定交際能力強弱的一個重要因素?梢,為了使英語學習者具有較強的交際能力,同時也是為了使跨文化交流變得和諧而富有成效,交際者就必須具備雙方語言和文化差異的知識。

          跨文化意識的培養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在掌握英語語言的同時,逐步培養跨文化意識,不斷總結,不斷提高,為跨文化交際打下良好的基礎。針對跨文化意識培養中存在的主要問題,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著手,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

          一、提高教師自身的文化素養

          英語教師要廣采博覽,厚積薄發,必須熟悉外語教學所涉及的兩種文化,即學生的本民族文化和目的語民族文化,成為兩種不同文化間的橋梁,在教學中,不僅要向學生提供外國文化信息,更重要的是能夠使學生在不同場合下準確表達自己的觀點,借助所學文化因素去增強理解能力,汲取有效信息,而且還要幫助學生避免用本民族的文化標準來衡量外民族文化,使學生盡快獲得一種跨文化意識。因此教師自身文化素養的高低,直接影響著文化教學的質量,影響著學生跨文化意識的培養。學生跨文化意識培養的前提就是要提高教師自身的文化素養。至于如何提高教師的文化素養,筆者認為可以通過以下途徑來實現:

          1.更新教學觀念

          英語作為~門學科其最終目的是通過教與學的雙向的互動,使學生獲得真正意義上的英語綜合能力,即通過英語實現交流、學習及其研究。但是長期以來,由于我們教師過分地重視其基礎的問題,許多的教學內容演變成了重復的背誦和默寫;而且,由于考試指揮棒的作用,英語也像其他學科一樣,陷于題海,其本身最基本的作為交際載體的特性也消失殆盡,英語學習變得枯燥乏味。

          隨著現代國際交往的不斷擴大,對外交流的更加頻繁,英語——這一國際通用語言越來越顯示出其重要性。社會對于英語人才的需求不再是會很多英語單詞、能翻譯很多英語文章的“翻譯機器”,而是能夠進行實際談判、實時交流、傳播文化的實用性人才。這一要求同樣反映在英語教學中。這就需要英語教師摒棄傳統的只注重英語語言知識教學的觀念,樹立全新的教學觀念,充分了解跨文化意識的內涵與價值,以文化教學為基點,跨文化意識培養為橋梁,最終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2.加強文化修養

          英語教育教學改革的關鍵是教師,教師是實施文化教學的主動者和執行者,教師自身文化素養將直接影響在教學中對學生跨文化意識培養的成效。因此,增強教師自身的文化素養和跨文化意識顯得至關重要。要提高教師的文化素養,我們認為可以從三個方面來著手。

          其一是重視教師英語文化課程培訓。一方面,高師院校要單獨開設英語文化課程,如英美概況、英美文化習俗等,使師范學生具備初步的英語文化素養;另一方面,各教育機構要強化在職教師的文化培訓,利用寒暑假等時間舉辦文化培訓班或文化講座,以提高在職教師的文化素養。

          其二是教師要主動地投入更多的時間和精力來加強文化修養。要教給學生一定的文化知識,教師首先必須擁有豐富的文化知識,這就需要教師平時盡可能多地學習目的語文化知識,閱讀大量的英文報刊、雜志和文學作品等。

          其三是要重視文化教學。所謂教學相長,學是提高教師文化素養的途徑,教同樣也是促進教師文化素養提高的途徑。假如一個英語教師自身有很高的文化素養,卻不愿意花時間或精力來實施文化教學,那么他充其量也只能算是一個滿腹經綸的學者,而不能稱之為是一個教書育人的教育者。也許有很多英語教師會抱怨說自己的工作量大,壓力重,根本沒有時間和精力來實施文化教學。但這不應該成為教師放棄文化教學的理由。我們與其花大量的時間在元謂的重復練習和作業批改上,還不如花點時間和精力試著變通一下。例如組織學生能親自參與的英語主題文化活動,通過讓學生親自動手、動口、動腦的活動,這既能使教師在師生互動中增強自身的文化意識,又能使學生掌握了特定的文化知識,提高他們學習英語文化的興趣。

          二、加強課堂教學中的文化滲透

          課堂是文化教學的主要陣地,雖然課堂教學的時間有限,但是只要教師充分合理地利用課堂教學的45分鐘,往往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英語教學中的文化包括歷史地理、風土人情、傳統習俗、生活方式、文學藝術、行為規范、價值觀念等。文化內容如此之多,要想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內進行有效的文化教學,筆者認為可以采用以下策略:

          1.講解和介紹目的語文化

          學生學習英語的時間主要在課堂上,平時很少有機會接觸該語言的真實環境,遇到與課文相關的文化背景知識時,往往會感到費解。在這種情況下,教師要發揮其主導作用,直接給學生講解、介紹文化背景知識。并要求教師在備課時精選一些典型的、與教學相關的文化信息材料,將它們恰到好處地運用到課堂上。

          講解介紹文化知識的方法又可以一分為二,一種是綜合講解法,一種是系統介紹法。很多學者將綜合講解法稱為“文化旁白”(culturalaside),指在語言課時就有關內容加入文化的介紹和討論。例如,在講到英國報紙的時候,可以介紹幾種大報和小報以及他們的政治傾向和讀者群。綜合講解策略能夠創設文化語境、有助于聯想,這種文化教學的方法用途最廣、使用時間最長,但難度較大,它需要教師駕馭語言與文化的能力和一定的教學技能與藝術。

          系統介紹法需要以文化課程為基礎,專門講授英語文化。目前,不少學校在高中階段已經嘗試開設有關英語文化的選修課,如“英語語言國家概況”、“英美文化簡介”等課程,并定期開展文化專題講座等。系統介紹法能比較集中、系統地呈現某個英語國家的文化,有利于學生多維透視該民族的文化,認識該民族的文化思想。但是僅僅提供文化信息、講解文化特征是不夠的,最重要的是能通過實踐活動,如小組合作討論解決某一文化問題等,讓學生在主動參與的過程中了解文化差異,增長文化知識,增強文化差異意識。

          2.對比與分析文化異同

          對比分析的方法既是跨文化研究的主要方法,又是第二語言教學的重要方法。各個民族由于地域、生態環境、政治制度、歷史背景、風俗習慣、價值觀念、行為模式的不同,其文化特征也不一樣。唯有對比才能發現文化差異,才能有的放矢地進行語言與文化知識的教學。對比不能僅限于表層的形式對比,還應該有深層的內涵對比;不僅要進行語言的對比,還要進行非語言的對比;不僅要作語言、非語言形式與意義的對比,還要作言語交際行為的形式和意義的對比,等等。對比的目的主要是通過對比讓學生發現本國文化與目的語文化之間的異同,正確區分知識文化因素和交際文化因素,以便能讓教師在文化滲透時“對癥下藥”,從而使學生加深對中外文化的理解,有助于文化理解意識的養成。當然,在進行文化對比的時候,教師本身應該保持客觀性,不能偏好于某一種文化而貶低另一種。因為世界各民族的文化在地位上都是平等的,沒有優劣之分。也就是說,教師本身應該具有文化平等意識,才能在母語文化和目的語文化對比過程中,逐漸培養學生的文化平等意識。

          通過對比設計,相對而言,能比較系統地反映出兩種文化在某一方面的異同點。學生也能一目了然地發現兩種文化的特點,有利于加深學生對兩種文化的理解。當然,做這樣的工作需要教師花一定的時間和心思,教師也可以要求學生制作類似的表格,讓學生在自主探究和小組合作中增長文化知識,增強文化意識。

          3.選用原材料進行教學

          外語教材的內容既是語言知識和語言技能的訓練,同時又是對某種特定文化意義的闡釋。在選擇英語學習材料時,要特別注重其語言背景之后的文化含量,因為語言和文化二者之間,是魚和水的關系。沒有任何一種語言不是植根于某種具體的文化之中的,也沒有任何一種文化不是以某種自然語言的結構為中心的。因此,我們可以直接把一些原版外文資料作為閱讀和聽力輔導材料,即使用真實語言材料。所謂真實語言材料是指人們在現實生活中為達到一定的交際目的而說和寫出的語言材料。本族語使用者用這些材料來交流信息,表達情感。真實材料不會根據一定的語法結構進行有意識的編排,也不會為了突出某一種語法規則或句型而有意識地組織語言材料,更不會使用學生熟悉的單詞取代一些不熟悉的單詞]。因此,可以讓學生在純正的英語文化氛圍中感受英語的魅力。可以選擇一些最有代表性的英美文學作品和短文進行閱讀和訓練,因為文學作品是了解一個民族最生動、最豐富的材料,而具有文化內涵的短文則不僅可以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同時也能在較短的時問內大致了解異國文化知識,為進一步的文化學習打下基礎j。

          4.加強課堂語言實踐學習

          培養跨文化意識不是文化知識的灌輸,而是學生在教師的中介作用下,通過各種語言實踐活動,感受不同文化的差異,從而逐漸形成一種對文化差異的敏感性認識,并在使用英語時根據異國文化調整自己的語言理解和語言產出的自覺性。

          (1)聽說訓練 有人認為學生開口就算交際,在課堂中要求學生背單詞、背對話、背課文就算交際,這顯然是不正確的教學觀念。課堂內聽說練分為語言能力訓練和交際能力訓練,前者側重對語言的理解,后者側重對語言的運用。要使學生具有真正意義上的交際能力,則在聽說教學時不僅要進行語言能力的訓練,更要注重對學生交際能力的訓練。課堂聽說訓練有多種形式,教師可以通過讓學生聽原版課文朗讀磁帶,讓學生感受純正的歐美英語語音;也可以設置某一特定的場景,如在商店購物,讓學生自己組織對話,訓練他們的實際語言運用能力;還可以設置一些具有文化差異的問題讓學生討論,使學生將英語學習同自身所處環境和經驗結合起來,并為后面的閱讀教學作好鋪墊。

          (2)閱讀訓練 英語閱讀訓練能潛移默化地幫助學生“開口說”、“動筆寫”。學生花更多時間閱讀,讀更多的英語讀物不僅可以獲得大量的詞匯儲備,而且能在不知不覺中熟悉英語國家的文化及特殊的語言習慣,更容易學會用英語思考、交流、寫作。但是有些教師為了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常用大量的時間訓練學生的閱讀技巧,然而瀏覽、精讀、跳讀、猜詞等技巧必須建立在對文章的文化背景的理解之上。只有將跨文化意識的培養和閱讀訓練相結合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當學生將文化意識滲透到閱讀中去時就能夠更準確、更完整地把握文章內容,提高閱讀能力。因此,要讓學生真正享受閱讀,體會文字中的樂趣,課堂英語教學手段必須多樣化。不僅要加強師生間、同學問的互動,還要充分利用多媒體技術。

          (3)寫作訓練 英語教學中的寫作是一個多層次的概念,與聽、說、讀的教學是密切聯系的:既有遣詞造句的問題,又有語篇結構的問題;既是語言訓練、又是思維訓練。對學英語的中國學生來說,文章的優劣與他對文化差異的了解程度有一定的關系。這里說的文化差異不僅是文化背景知識的差異,還包括不同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的差異。這種差異具有深厚的民族文化淵源,反映操某種語言的民族群體在漫長的歷史過程中形成的語言和價值心理傾向,不同的文化給學生提供了從不同方面看待事物的視角。教師的任務是幫助學生從跨文化意識這~窗口來構建自己的價值觀念,在更高層面上拓展語言運用能力、尤其是寫作能力。因此,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就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文化價值內涵,以引起學生對文化價值的思考。

          (4)角色表演 在教學中,教師要注意就語言教材中涉及的文化背景內容隨時地進行說解,指明其文化意義及使用中的文化規范。并可設置一些特定的社會文化氛圍,參照教材內容,以課本劇為依托,讓學生參與角色表演或模擬表演,鼓勵學生盡量以目的語文化的成員的身份表演,根據言語交際的環境來正確使用語言。由于大多數學生沒有或較少有機會同英美人士接觸和交流,他們只能將課堂作為操練和運用英語的主要場合。所以,在課堂教學中組織學生扮演不同的角色進行模擬性的交際訓練十分重要,它是培養學生跨文化意識、得體應用語言的十分有效的途徑。例如,在學過有關問路的對話之后,教師就可以將學校所在市區的主要街道、商店、車站、郵局等建筑物畫成一幅示意圖,用不同標志表示對話者的所在位置和目的地,并隨時將其變換方位,讓學生分別扮作旅客和民警,進行問路、指路的情景對話。通過這樣的活動,既可訓練學生的口語,又能加深學生對英語文化的理解,同時,還可以使學生逐步提高結合社會文化背景來恰當地使用語言的意識。當然,教師在學生表演的過程中應給予必要的解釋與指導,并組織學生討論角色和表演的效果。

          三、強化第二課堂教學中的文化滲透

          學習和掌握外語僅僅靠有限的課堂教學是遠遠不夠的。在充分利用課堂主陣地培養學生英語語言能力的同時,為了使學生的英語語言能力得到進一步的延伸及拓展,教師應在校領導的支持下,努力營造一個英語文化氛圍濃厚的第二課堂環境,使學生自覺或不自覺地體驗異國的文化氛圍,為他們提供一個運用英語進行交際的更廣闊的舞臺。

          1.利用多種教學媒體

          文化不僅具有歷史的繼承性,而且是不斷變化發展的,具有時代性。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和變化,新的語言現象、文化現象也在不斷產生,外語教學中教師必須引導學生去了解、探討、研究這些新的文化背景知識。外語教學就應該充分利用現代各種視聽媒體和互聯網絡信息量大、時代性強的優勢,引導學生上網查找資料、收聽廣播、觀看電視節且,了解掌握豐富的文化背景知識,與此同時也增強了學生的文化傳播意識,培養了他們主動獲取信息的能力。同時,也可以開設校園英語廣播,讓學生自己整理收集到的有關資料,并用流利的英語口語向全校播送。通過全方面的接觸,讓學生體驗異國文化。

          2.指導學生課外閱讀

          文化內容本身即廣又雜,涉及到生活的各個方面,教師又不能在課堂上談及所有相關的文化背景知識,那么,為了擴大學生的知識面,有效地增加語言知識和文化知識,必須鼓勵和指導學生進行大量的課外閱讀和實踐,增加文化的積累。課外閱讀既是課堂內容的延伸,又是擴大知識面的必要途徑。教師在指導閱讀時需要注意文章體裁的多樣性,題材的廣泛性,突出實用性與時代性、趣味性。可以向學生推薦一些富含英美文化的報刊新聞、網上下載的英語文章、各類文化小故事等。而讓學生讀一些簡易的英文版的文學作品,做好筆記并交流心得,效果更好。因為文學作品是了解一個民族的風俗習慣、社會關系等文化以及該民族的心理狀態、氣質等方面最生動、最豐富的材料。當然在選擇課外閱讀的材料時,教師要切忌包辦代替,搞“一刀切”,把教師自己選擇的材料強加給學生閱讀。課外閱讀之所以區別于課堂閱讀教學的一個顯著特點,就是要充分尊重學生選擇閱讀材料的自主權。要知道,如果不能吸引所有不同程度的學生都積極參與進來,課外閱讀就不可能長久地開展下去。另外,在平時報刊雜志的閱讀中,教師也要提醒學生主動發掘和積累文化背景知識。這樣久而久之,學生才能自覺形成跨文化意識,跨文化交際的能力也就自然提高了。

          3.加強課外跨文化交際訓練

          人們的交際活動都是在一定的社會環境中進行的,語言的運用和發展均離不開社會文化環境。在學校,越來越多的校園已經出現各式英文或中英雙語標語、指示牌,并定期作適當更新。如此布置,學生在校內隨處可見英語成語、諺語,身臨其境。另外,教師應鼓勵學生在日常交際中多講英語,并定期開展英語角、英語朗誦、英語演講、英語晚會、英語短劇表演等活動,來強化學生的跨文化意識,進而提高他們的跨文化交際能力。但是學生除了在課堂及校園里了解文化,社會對他們來說無疑是一個大課堂,有更豐富、更全面的英語文化信息等待著他們去發現、去發掘。因此,教師應帶領學生探索和嘗試一切可以利用的社會資源進行各種實踐活動。鼓勵學生走出校園和nativespeakers在真實的語言環境中交際,了解世界文化,切身體驗中外文化差異,培養世界文化意識,進而加深對中國文化的理解。通過課內外教學活動的有機結合,不僅使學生開闊視野、活躍思維,而且能讓他們在潛移默化中提高對西方文化和本國文化的認識,有利于增強他們的文化融合意識,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

          外語教學的任務不僅是培養學生的語言能力,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交際能力。這就要求學生掌握和了解與語言使用有密切聯系的社會文化因素。同時,教師應不斷地改進教學方法,提高自身的英語語言基本功和文化素養。教師應有意識地把西方文化滲透到英語教學的各個環節,注意挖掘教材中的文化點,對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講解和操練。從培養學生用英語進行有效得體交際的目的出發,幫助學生排除交際中的文化障礙,提高學生的跨文化意識,努力做到文化教育與培養語言能力同步進行。

          外語教學中跨文化意識培養的策略論文 篇2

          摘要: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使網絡多媒體在教學中的使用越來越廣泛。外語作為一門語言學科,有效發揮網絡多媒體在教學中的作用,是現代化信息教育對外語教師提出的新要求。網絡多媒體的普及,使得學生的學習途徑和方法變得多樣化,提高了學習效率,但同時也具有其自身的局限性。因此,在網絡多媒體教學中,教師必須轉變教學觀念,找準角色定位,最大限度發揮網絡多媒體的有效性,使學生達到最佳學習效果。

          關鍵詞:外語教育;網絡多媒體;有效性;教師角色

          當前,我國高校外語教育的內容以傳統的語言教學為主,將語言能力作為人才培養的重點。然而,隨著全球一體化的發展,國際交流日益頻繁,社會更需要的是注重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的外語教育。然而,傳統的教材和教學方法在培養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方面具有較大的局限性,無法實現聽覺、視覺、觸覺等多感官的刺激,而網絡多媒體則通過音聲、視頻、圖畫等彌補了這一缺憾,不僅有助于提高會話能力,還能將語言背后的社會文化信息傳遞給學習者,從而提高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一、多媒體應用的必要性及意義

          在外語教育中導入網絡多媒體的必要性及意義,主要包括以下四個方面。

         。ㄒ唬┙浑H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

          美國實用主義教育學家杜威認為,教育是經驗的改造,教學方法和教材都必須統一于教材之中。[1]在教材和以教師為中心的教育中,學生只能獲得淺層的經驗,而只有學生對所教內容具有自身經驗的情況下,才能獲得好的教學效果。這個觀點與日本著名的學校心理學家鹽見邦雄的視聽覺教育理論不謀而合。視聽覺教育理論認為,無論什么教育,僅靠教材、教師的說明進行練習的話,無法調動學習積極性,所教內容也難以進入學習者的頭腦之中。[2]基于杜威和鹽見邦雄的理論,教育有必要通過某些具體的形式使學習者自身直接獲得經驗,自主學習。而網絡多媒體恰恰符合這一條件,如因特網、電子郵件、外語學習交流軟件、國際社交平臺等,能為外語學習者提供真實的外語語言環境和多樣化的語言資料,使學習者主動進行學習,從而提高學習的積極性和語言應用交際能力。

         。ǘ┊愇幕睦斫

          外語教育的最終目的是跨文化交際,即與外國人進行實際交流。而要進行無障礙的跨文化交際,除了語言習得外,還要掌握語言所傳達的文化內涵。換言之,以語言作為媒介構建文化,深入理解外國人的思維方法、行動方式、價值觀、社會規范等等。網絡多媒體包含了大量外國新聞、影視作品、文章等等,是學習者了解外國文化的重要窗口。

         。ㄈ⿲W習者個體的教育

          網絡多媒體能夠突破傳統教學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改變教師單方面進行填鴨式教學的狀況,提供多樣化的學習媒介,將文字、音聲、視頻等不同形式的學習資料進行一元化管理,學習者根據自身的學習時間、學習需求、興趣等自主學習,滿足不同學習個體的需求。

         。ㄋ模┯嬎銠C技術的應用

          當今時代是信息化時代,所要求的人才是能夠在世界龐大的計算機信息網絡中搜索到有效信息、并在計算機中進行處理的人才。因此,要培養適合未來社會發展的人才,計算機的有效利用是不可缺少的技能。在外語教學中導入多媒體,能同時培養學習者的外語能力和計算機應用能力,適應當今信息化、國際化社會的需求。

          二、網絡多媒體應用的有效性

          外語教育中的多媒體應用作為一種教學手段,具有兩面性。一方面能夠有效提高教學效率,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學習興趣,但也會給學習者帶來一些負面效果。以下從優點和缺點兩個方面對多媒體應用的有效性進行分析。

         。ㄒ唬┩庹Z教育中網絡多媒體應用的優點

          1.動機賦予。多媒體外語學習擺脫了單調的詞匯、語法學習,能夠將音聲、文字、圖片、視頻等形式進行統合學習或者單個學習,將立體學習變為可能。通過視覺、聽覺、觸覺等感官的刺激,沖擊學習者的心理,激發學習者的學習欲望,賦予其學習動機。2.反饋迅速,記憶穩固。利用學習軟件或網站學習的時候,電腦能夠對學習者的答案進行即時評判和分析,并且能夠把學習者的學習過程、學習結果記錄下來,方便學習者復習。學習者通過與電腦的相互作用能夠對自己的學習情況進行直觀的把握,得到快速的反饋。認知心理學認為,通過多個感官獲取的記憶比單個感覺獲得的記憶更加穩固。美國著名教育技術教授所著的《教學媒體與技術》中提到,人類獲取并記憶的情報中,90%來自直接經驗,視覺聽覺同時獲取的占50%,僅靠視覺獲得的占30%,僅靠聽覺獲得的占20%,閱讀的占10%。[3]多媒體則能通過視覺、聽覺等將間接經驗變得更為直觀,從多個感官刺激學習者,使其記憶更加穩固。3.個別化教育。個別化教育是指根據學習者的能力、水平、學習進度等,按照學習者個人的需求進行教育,分析每個學生的發音、詞匯、語法、文化等多方面的語言狀況,分別給予個性化的指導,因材施教。[4]顯然,這是傳統課堂教學所無法實現的。然而,通過電腦上的多媒體教育系統,學習者能夠根據自身情況進行選擇性學習,為不同學習能力、學習進度、學習方法的學生構建各自的學習體系,從而實現學習的高效率化。4.學習內容和學習方式多樣化。多媒體外語教學使得學習內容和學習方式不再局限于教材和課堂,擴大到外語的新聞報道、電視電影、文章評論等。例如,收看外國新聞,在外語軟件上學習,在網絡上與外國友人交流,觀看外國電影等,這些方法都能將學習者獲取的間接語言經驗變為直接經驗,提高外語水平和跨文化交際能力。

         。ǘ┩庹Z教育中網絡多媒體應用的缺點

          1.機械性的學習。多媒體外語學習歸根到底是在電腦這一機器上進行學習,除了社交平臺類的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像學習軟件等無法實現創造性的溝通交流,當學習者產生疑問困惑時,無法像人與人之間一樣進行順暢及時溝通。在學習的過程中,只是學習者一方進行操作,而電腦無法像教師一樣給予學習者鮮活的表情、動作和情感的支持,所以有的學習者在學習初期會感覺有趣,但很快就會厭煩這種學習方法。2.實際語言應對能力和思考能力不足。多媒體外語學習通常以實際會話中的某個場景為例提供會話模板,無法像人一樣隨機應變,而日常生活中的會話有多種可能性。因此,多媒體學習容易使學習者產生固定思維,與人交流時缺乏靈活性,難以應對實際的外語交流。同時,面對龐大的網絡知識庫,學習者在學習的過程中會不自覺地以知識信息的獲取量作為衡量自己學習成果的標準,對信息獲取產生焦慮心理,而無法沉下心來進行思考。久而久之,學習者可能在知識的廣度上有所提高,而無法進行深層次思考。3.懶惰心理。由于網絡多媒體的持續存在性,學習者認為隨時可以學習,隨時可以在網絡上找到答案,產生懶惰心理,疏于記憶。結果,對網絡多媒體產生強烈的依賴感,而并沒有真正掌握知識。4.錯誤信息的吸收。隨著網絡的發展,網絡資源越來越豐富,而這些資源的質量也良莠不齊。例如,在線外語詞典,對有些單詞的解釋和翻譯是錯誤的。而學習者在網絡上學習時,一旦接受了錯誤的語言信息或者文化信息,在實際使用時就會出現很多問題。

          三、網絡多媒體外語教育中教師角色的轉變

          隨著網絡多媒體外語學習的普及,越來越多的學習者通過電腦和網絡按照自己的興趣和需求進行自主學習。面對多媒體教學的發展,教師必須改變傳統的教學觀念,轉變角色,在教學中最大限度地發揮網絡多媒體教學的有效性,降低其負面效果。多媒體外語教育中教師應當主要承擔以下四種角色。

         。ㄒ唬⿲W習的支持者

          學習支持者是指教師根據學習者的學習能力、興趣進行的課堂準備。教師要通過分析學生學習需求來確定課堂內容及其展開過程,并對學習者進行動機賦予。同時,教師還要進行教材和教學方法及手段的準備,選定權威教材或自編教材,掌握多媒體及網絡相關技術,在教學中靈活運用。

          (二)學習的引導者

          在多媒體外語教育中,教師不再是學生學習的主導者,而是引導者的角色,要將學生作為教學活動的主體,向學生詳細說明學習目標、學習方法、教材的使用等等,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學習,達到更好的學習效果。[5]

         。ㄈ⿲W習的組織者

          教師是學生學習的組織者,組織學生進行課堂學習、多媒體自主學習、課外輔導等一系列活動,并明確教師所承擔的教學環節和多媒體學習環節,掌握學生的口語、聽力、閱讀、寫作等情況,了解其優勢和不足,從整體上把握其學習的側重點,爭取使每位學生都實現最有效化的學習。

          (四)學習的建議者

          在學生學習的過程中,教師的一個重要作用是對學生各自的問題提供解決方法的建議。具體來說,包括電腦的操作、有效信息的搜索、學習方法等,給學生提供建議和幫助。另外,教師在使用網絡多媒體資源時,應明確使用目的。網絡多媒體是為教學服務的,不能盲目濫用,不能讓教學受制于多媒體,這樣才能達到多媒體的有效利用。網絡多媒體作為教師教學的一種輔助工具,能夠彌補傳統外語教學的不足,提高教學質量和效率,但也有自身的局限性,并不能完全取代教師和傳統教學方法,需要教師從整體上進行操作和把握,使網絡多媒體的有效性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

          參考文獻:

          [1]JohnDewey.民主主義與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2]鹽見邦雄.視聽覺教育的理論與方法[M].東京:中西屋出版社,1996.

          [3]RobertHeinich.教學媒體與技術[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4]鄧星輝.基于多媒體視角下的外語教學[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3(9):28-30.

          [5]王穎軼,張威.多媒體外語教學中教師角色定位與學生學習效果的思考[J].教育探索,2013(3):45-46.

          外語教學中跨文化意識培養的策略論文 篇3

          一、商務外語的特點

          商務外語話語可以分解為一系列的言語行為,如談判可分為如何接受、指控、建議、回答、致歉、爭論、要求、主張、抱怨、確認、指引、許諾、告知等。商務話語不僅僅是語言的使用問題,它實際上反映了商務活動的過程和商務專業人士處理事務的角度、意識和策略。語氣常常決定商務談判的成功與否,如果言語者語氣熱情委婉,對方就會愿意思考你提出的問題,接受你提出的建議。商務外語言語的特點歸納起來為簡要、完整、流暢、委婉。

          二、商務外語對外語教學的啟示

          商務外語教學的目的是掌握商務外語方面的知識,并能應用于對外商務實際工作中。商務外語和外語教學二者相輔相成,既相互作用又相互影響。

          1.商務外語是外語教學的特色

          商務外語和外語教學一樣,首先需要全面提高聽、說、讀、寫、譯能力,學習國際商務工作環境中外語實用的方法從而提高外語的交際能力。這種交際能力以外語教學為基礎,以商務外語為特色。外語教學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外語語言水平,而商務知識的教學又幫助他們在外語特色上提高外語水平。所以說商務外語是外語教學的特色,外語教學對商務外語有輔助和支撐作用。

          2.商務外語是外語教學的最佳體現

          外語教學培養的外語人才應該具備五個方面的特征:扎實的語言基本功、寬廣的知識面、一定的相關專業知識、較強的能力和較高的素質。商務外語與外語教學相比,這五個方面特征優勢最大:

          (1)扎實的語言基本功方面,外語教學具有一定的詞匯量,商務外語具有更大的詞匯量。外語教學應該掌握大量的日常用語,商務外語不僅應該掌握大量的日常用詞,還需要習得更多的屬于經濟管理、商業貿易等領域特有的詞匯。一是更準確的語法知識。商務外語的學生通常需要閱讀大量的商務信息材料或者起草一些商貿信函以及合同,這就要求他們對語言結構的理解和把握要準確無誤,對業務信息的表達要地道得體。二是更熟練的語言技能。外語教學中的語言技能主要包括聽、說、讀、寫、譯等五個方面。在國際商務洽談活動中,必然要求參與者運用自如地進行聽說交流,如果作為翻譯人員則更需要迅速而準確地進行信息的雙向傳遞。即使是閱讀材料和起草文件的日常工作,也常常要在限定的時間內有效地完成。三是更靈活的語用能力。國際商務活動中的語言不同于一般的交流。在日常交流中,只要對方能理解,不影響信息的傳遞就可以;而商務語言應該是比較規范的,并且要注意話語的語篇邏輯性以及語言表達中的弦外之音。

          (2)寬廣的知識面和一定的相關專業知識方面,外語教學要求掌握外語語言知識,商務外語具有國際商務知識與技能。商務外語是專門用途外語的一個重要分支,是國際商務與外語語言的一種有機的結合,是兩門學科相互滲透與整合的新學科。換句話說,“它是某一項特定工作或行業的專門知識和與之相適應的有效表達能力的結合”。因為它是外語語言溝通能力在某種特定商業領域內的運用,這就決定了商務外語“應用型”的學科特點,這就要求學生除了需要具備扎實的外語語言基本功,還得廣泛地學習國際商務方面的知識和技能,尤其是培養解決實際商務工作中的問題的能力。

          (3)較強的能力方面,外語教學具有交際能力,商務外語具有跨文化交際能力。語言與文化是密不可分的,商務外語的學生必須熟知外國文化知識,也必須熟悉中國文化常識,這樣才能不斷地提高跨文化意識,并培養跨文化溝通能力,有效地解決跨文化交際中的文化空白和文化沖突等問題,自如地運用外語進行跨文化商務活動。

          (4)較高的素質方面,外語教學具有較高的外語素質,商務外語具有較高的綜合素質。商務外語所培養的人才常常會活躍在國際市場上,體現著中國的國際形象,還常常代表著國家和人民的利益參與國際商貿談判,這不僅需要扎實的外語基本功、全面的國際商務知識、良好的跨文化溝通和思辨能力,還需要具有較強的創新意識和創業精神,并具有強烈的責任感、使命感和國家意識。

          3.商務外語對外語教學有促進作用

          外語教學有助于學生提高外語語言水平,提高外語綜合應用能力,特別是聽和說的能力。而外語語言水平的提高有助于學生學習商務知識,因為商務知識中的語言特點可概括為:

          (1)詞匯的高度術語性;

          (2)言語使用的名詞化;

          (3)詞匯轉化意義的純公文化;

          (4)詞匯搭配的公式化;

          (5)句法單位使用的標準化;

          (6)組篇的形式邏輯化;

          (7)情感性、個人用語的極小化;

          (8)言語禮節的套語化等。

          這些商務外語的語言特點沒有一定的外語語言水平是無法掌握的。而商務知識的學習過程又幫助學生提高外語水平。商務知識的學習是在一定的商務情景中實現的,如推銷、商務談判、公司會議等,這一實現過程有助于學生進一步提高外語水平。所以說,商務外語對外語教學有促進作用。

          4.商務外語對外語教學有借鑒作用

          商務外語教學不是一種孤立存在,而是具有跨學科工程的性質。商務外語首先需定位在外語。這是前提;然后要看商務知識的含量,這是基礎;最后要考應用水平,這是條件?傮w歸納起來,就是“外語能力+商務知識+實際技能”。外語能力通常指外語基本功,通過聽說讀寫譯等方面表現出來;商務知識是指有關商務貿易的基本理論知識,還包括相關的國際商務政策法規和慣例、金融、營銷、會計、洽談、電子商務、文秘等方面的知識;實際技能是一種綜合素質的體現,包括翻譯技能、交際洽談技能、商務業務操作技能、電子商務技能,還有中外文文字處理及辦公自動化技能等。目前,社會極缺懂專業的外語人才。外語教學讓學生掌握的是外語,外語是一門工具,學生實際上掌握的是一門工具。學生還是缺少專業知識。

          外語教學可以借鑒商務外語的“外語能力+商務知識+實際技能”,把其中的商務知識借鑒成其他專業知識,如土木工程、機械、計算機等,即“外語能力+土木工程知識+實際技能”、“外語能力+機械知識+實際技能”、“外語能力+計算機知識+實際技能”,使學生成為既懂外語又懂專業知識的復合型人才,符合社會對外語人才的需求。這是外語教學未來的發展之路。所以說,商務外語對外語教學有借鑒作用。商務外語作為外語教學的組成部分,是外語教學的特色,對外語教學產生影響。商務外語的學生在語言基本功、國際商務知識與技能、跨文化交際能力和綜合素質方面更有最佳體現。商務外語以外語教學為基礎,使學習者有明確的學習目的、工作意向和職業定位,所學習的內容與今后從事的職業領域范圍一致。因為目的明確,所以學習者的學習積極性高,這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商務外語水平,商務外語對外語教學有促進作用。商務外語是“外語能力+商務知識+實際技能”具有跨學科工程的性質,外語教學可借鑒其中的商務知識,換成其他專業知識,打造既懂外語又懂專業知識的適合社會需要的外語人才,這是外語教學未來的發展方向。

          外語教學中跨文化意識培養的策略論文 篇4

          一、外語教學中對文學材料的挑選

          那么究竟什么樣的文學才適合外語教學課堂呢?在選擇文學材料時,教師應把學生的語言水平和文學的不同功能結合起來考慮。外語不同于母語,學生對它的掌握有一個從低到高、循序漸進的過程。對于外語水平處于初級階段的學生來說,他們的學習目標在于掌握語言規則,包括發音規則、詞法和句法,并將這些知識內化,具備初步語言能力。在這個階段,有人認為不宜引入文學,因為它會造成語言上的困難,使學生喪失學習語言的信心。

          筆者以為只要教師能夠選擇恰當的文學材料,文學對語言學習不僅不會造成障礙,反而會加深學生對語言和語言規則的熟悉和理解。這類文學材料可以是一些針對兒童的文學作品,如童話、童謠及其他類型的兒童文學。這些作品語言比較簡單、口語化,篇幅不長,但不失文學特有的藝術特色:形象具體、想象豐富、情節富有趣味性。教師在相對枯燥乏味的語言語法教學中摻入這類文學將使外語初學者感受到運用語言知識解讀美妙動人故事的樂趣,并能通過口語化、貼近生活的語言體驗到目的語國家的民間風情。除此之外,詞句簡單、短小精煉的詩歌也是不錯的選擇。詩歌不同于兒童文學的地方在于它更能讓人體會到文學的美感。教師可以嘗試引導學生從音韻、簡單修辭和意境等方面鑒賞詩歌。

          鑒于學生在語言水平和專業知識上的缺乏,分析程度不宜太深,點到即止,以讓學生意識到語言形式和風格上的某些特殊性及感受到其制造的美學效果為主要目的。在學生完成初步的語法學習和詞匯積累后,開始轉入中級階段的學習。中級階段的學生能夠運用他們現有的語言能力閱讀一些稍微復雜的文章并且具備初步的語言表達能力。針對這部分學生,教師可以選用一些涉及國情和文化的文學材料,因為這些材料雖然在語言上較之兒童文學和簡單詩歌更復雜,但在內容上偏向常識,更貼近現實生活。作為知識性普及,這類文學材料一般沒有太深刻的思想內涵,它可以是某部小說當中描寫風土人情的段落,可以是一部戲劇中在餐桌前談論吃穿的一段人物對話,甚至可以是一些有關天氣或動物的諺語。教師應根據學生的興趣話題挑選材料,還可安排一些表演游戲(如在餐館點菜)或讓學生寫一篇中德飲食文化比較的小文章等為他們創造鍛煉語言表達能力的機會。

          文學在這個階段所起的作用是幫助學生擴大知識面和詞匯量,了解目的語國家的國情和文化,為語言應用提供語境和搭建平臺。隨著學生語言水平的升高和知識結構的擴充,他們不再滿足于單純地理解或簡單地描述一些常識性內容,而是渴望了解更高更深的東西,希望把自己的想法完整地表達出來與別人交流。為了滿足高級階段學生的需求,教師可以挑選一些經典文學的簡寫本作為本階段的文學材料。經典文學是千百年積淀下來的精神財富,是經無數人鑒別甄選保存下來的思想精華。這里要強調的一點是,一定要讓學生接觸原典,即純外語版,而不是中外文對照版本,更不應是漢譯本。

          用原典有許多好處,一來能迫使學生運用所學外語和背景知識理解原文,二來學生能直接接觸原汁原味的語言和內容。當然,這類文學在語言和思想內容上的復雜深刻性決定了它需要被反復閱讀。這就要求學生提前預習,讀到讓自己怦然心動或印象深刻的東西還應記下來,在旁邊寫下自己的理解和感受。教師在課堂上不應滿堂灌,而應該先讓學生談讀后體會,鼓勵他們發表不同看法,討論完畢再扼要分析幾個段落或細節,聯系學生的看法談他的見解并對學生的看法進行分析。文學在學生和作品之間、學生和學生之間、學生和教師之間充當交流思想的橋梁。通過這樣的交流,學生的語言表達和思維能力得到鍛煉,創造力和想象力被大大激發。

          二、外語教學中文學運用模式初探

          教師選擇了適當的文學材料之后就該考慮如何在外語教學課堂上有效運用這些材料。筆者嘗試從三個方面運用文學文本:

          (1)從語言層面解析文本;

         。2)從國情和文學角度解讀文本;

         。3)圍繞文本組織創造性的課堂活動鍛煉和培養學生的語言、跨文化交際及獨立思考能力。

          1.教師引導學生對文學文本進行語言上的探索。教師可以先將文章的出版年月和標題略去,使學生不帶任何預測地開始閱讀文本。對于文中的生詞盡量讓學生通過查字典或根據上下文猜測的方式自己解決。然后教師列舉一些有關文章基調的形容詞讓學生根據自己對文章的初步印象選擇。請學生思考這種印象從何而來并在文中劃出相關的一些詞語和句子。通過這樣的練習,學生不僅了解了詞句的意思和特征,而且對詞句出現的語境及詞句的運用達成的特殊效果能有更深刻的了解。

          2.從國情文化和文學角度進一步探討文章的意義和內涵。教師可以用W開頭的問題(即who,when,where,what,whichandwhy)引導學生思考一些問題,如這篇文章營造了怎樣一幅畫面,誰出現在畫面中?這幅畫面有可能出現在什么時間和地點?你是怎么想的,文中描繪的畫面和現實相符嗎?這篇文章的作者持有哪一種觀點呢?他為什么會有這種觀點,跟當時社會環境有什么樣的關系?(在此可以引入一段有關當時社會背景知識的短小文章讓學生閱讀,使他們了解目的語國家的國情和文化。)以上這些問題看似簡單,其實已經引導學生如何帶著問題閱讀文本,學會初步的思考和闡釋,從而加深對文本思想內容方面的理解。

          3.圍繞文本設計不同形式的課堂活動或課外任務讓學生完成,把他們引入一個更高思維和創造階段。學生在這些活動或任務中完全依靠自己的主觀能動性,發揮自己的想象和特長,努力完成教師交給的任務。具體來說,可以采取下面幾種形式:

         。1)對文本的演示。學生就同一篇文章展開朗誦比賽,吟誦的時候對文章內容不僅有理智的了解,而且有切身的體會,加上配樂和PPT的協助,不知不覺中把它化為自己的東西。朗誦完畢后,學生還可以自發地發表一些對文章的評價和看法。

         。2)現場表演或演講。學生以分組方式就文本中某段有趣的場景或對話進行現場表演或者進行與文章相關的任何主題演講,如評價文章的作者或某個人物。這些活動重在“說”和“演”,學生通過它可以鍛煉思維和語言能力,語言能力中除了口頭表達能力外,還包括非口頭表達能力(肢體語言和面部表情)。

         。3)課外任務。因課堂時間和資源有限,教師可以適當布置一些課外任務給學生。最簡單、最傳統的方式就是讓學生進行課外寫作。寫作可以是讀后感、對文章的重寫或改寫,或寫一個人物的內心獨白,或兩個人物的一段對話,等等。學生在課后搜集整理素材進行加工和思考,擬定提綱,最后撰寫成文章。這是學生今后撰寫畢業論文及從事更高層次的科學研究工作必須經歷的過程,所以現在的預演對他們來說非常有幫助。另外一個比較復雜的任務就是小型課題。教師將學生分組,要求每組學生在一段時間內共同完成一個小型課題。

          如有關莎士比亞名著《哈姆雷特》的電影改編研究,這個課題要求學生分工協作,一部分人搜集電影資料,另一部分人搜集相關電影和文學評論,然后大家把搜集到的資料匯合到一起,共同討論,得出相應的結論,最后的課題成果必須通過書面報告和課堂口頭集體匯報的形式呈現給教師和同學。小組中每位同學都要負責報告和匯報一部分。課題進行過程中,教師要適時進行指導和監控,完成后要給予積極的反饋和評價;谡n題項目的學習具有明確的目標性,學生能夠獨立自主地參與課題項目的設計、執行和管理,充分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在此過程中,個人綜合能力(包括語言表達能力、想象思維能力、協調溝通能力、領導管理能力等)得到鍛煉,團隊合作意識得到加強。這些素質和能力都是今后走向社會不可或缺的?傊@種模式能夠發揮文學的各項功能,滿足不同階段學生獲取知識和培養能力的需要。當然,不同教師會根據實際情況采取不同運用模式,筆者在此只是拋磚引玉,旨在讓學術界獲得一個可在當前教學中實施的思路。

          三、結語

          文學自古以來就被當做衡量一個人基本文化素質的標準,不應在現代社會遭到拋棄。在外語專業教學中,文學教育顯得尤為必要。文學獨具藝術特色的語言和博大精深的文化思想內涵不僅使學生領略到語言的魅力,而且開闊他們的視野,啟發他們的心智。外語教學中如果能合理正確地運用文學,那么培養出來的將不再是,促進外語專業回歸到人文學科的本位上,同時順應當今外語教學改革的呼聲,即實現“以提高學生語言技能為出發點的語言驅動教學模式”向“以通過外語獲取信息表達思想為出發點的內容驅動教學模式”的轉變。

          外語教學中跨文化意識培養的策略論文 篇5

          1、專業外語開設的主要問題

          在專業外語的開設過程中,主要面臨高校重視程度不夠、師資短缺、教學方式單一、教學內容缺乏等方面的問題,以下將針對這些問題逐一進行論述。

          1.1重視程度不夠,許多高校并未開設專業外語課程

          桂國平教授在《我國高校的專業外語教育與國家競爭力》一文中指出,我國的外語教育由三個子系統組成:外語專業的外語教育;非英語專業學生的“公共英語”教育和他們的“專業英語”教育!巴庹Z專業的外語教育”和“公共英語”得到了很大的發展,以表一列出的水產養殖專業英語課程設置情況為例,各高校均意識到公共英語學習在大學教育中的重要性,在新生入學后的前兩個學年開設英語課,要求學生完成至少12個學分的大學英語課程學習,且課程性質均屬于公共必修課。相比公共英語的學習,專業外語的重視程度就十分有限了。高校對專業外語課程的開設更偏重于帶“國際”和“世界”的人文和社科專業,如國際金融、國際貿易、世界經濟、國際法等,而許多自然科學專業的學生通常與專業外語無緣。以水產養殖專業為例,許多水產類高校并未開設專業外語課程,開設該課程的學校一般的開課學期為第6或第7學期,課程性質為專業選修課程。對基礎英語教育的重視能否彌補專業外語學習的不足呢?答案是否定的。專業外語的學習與基礎英語既相互聯系又是英語教育中獨立的一個部分,不能互相取代,且專業英語其難度比基礎英語更大,因為它既要求學生對專業知識有全面的了解,又要求學生有較強的英語閱讀、寫作、聽說能力。

          1.2對教師要求較高,師資匱乏

          講授專業外語對授課老師提出了較高的要求,不僅要求老師具有較高的英語水平,也要求老師具有良好的專業背景。而滿足這兩個條件的老師一般需具有國外留學經驗。近年來,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提升,對外聯系的加強,國家留學基金委公派留學力度的加大,留學回國人數越來越多,但由于這部分人均具有很好的專業背景,其回國后大多作為科研骨干投身到科研工作中,而高校對專業外語重視程度不夠、激勵政策不明顯,很少有教師花費足夠的精力去鉆研專業外語教學。專業外語教學內容相對較為復雜且一般無可參考的教材,以上海海洋大學水產與生命學院為例,學院具有8個本科專業,相近專業的專業外語教育顯然應有所區別。學院開設了專業外語A、B、C三個方向,其中專業外語A主要針對水產養殖、水族科學和動物科學等專業的本科生;專業外語B主要針對生物科學、海洋生物、生物技術等專業的本科生;專業外語C主要針對園林、環境科學等專業的本科生。教學內容的復雜性,對師資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3教學方式單一

          專業外語課時一般較少,通常為32學時,2個學分,而且目前許多專業的專業外語沒有可供參考的教材。教師一般以自身較擅長的專業技術概論為教學內容,教學內容抽象而枯燥,教學方式也非常單一。許多學校的專業外語課成了翻譯課,使學生喪失了學習興趣。另外,由于師資缺乏,專業外語課程的開設多采用大班教學,有的甚至50~60人一起上課。由于學生人數多,教師與學生不能很好地溝通和交流,學生更沒有機會說英語。這又反過來決定了教師只能采取讀生詞、講句子、評點翻譯的教學方式,形成了惡性循環,專業外語課被上成翻譯課也就不足為奇。

          2、改善專業外語教學應采取的措施

          首先,應加強對課程的重視,從教育部到高校、老師、學生都應該意識到專業外語這門工具課程的重要性。在我國1999年版的《大學英語教學大綱(修訂版)》中明確規定專業外語的教學時數應不少于100學時,建議高校要逐步建立起一支相對穩定的專業英語課教師隊伍,成立由學校領導和專業英語教師組成的專業英語教學指導小組,嚴格按照教育部大學英語教學大綱的要求,上滿100個學時。對專業外語課程的重視還表現在對師資的重視。高校應建立相應的激勵機制,鼓勵教師投身到專業外語的教學改革中;應加大支持力度使更多專業外語老師有機會去海外留學,提高教師的專業外語水平。其次,可積極利用外教資源。隨著高校的國際化,許多學校都有大量的外教資源,可以邀請這些外教參與到專業外語的教學工作中,對相關老師的課程設計、多媒體課件的制作提供意見和建議。最后,是教學形式的多樣化。筆者在講授水產養殖專業外語的過程中,曾邀請本專業的外國留學生到課堂現場,鼓勵同學們與外國同學就水產養殖的一些熱門話題進行討論和交流,發現教學效果良好。在講述一些較抽象的專業詞匯時,可將同學們帶到工程現場或相關的實驗室以幫助其理解。另外,對語言的學習,聽、說、讀、寫四個方面都至關重要,通過小組討論等方式增加同學們說英語的機會也不失為一個好辦法。

          外語教學中跨文化意識培養的策略論文 篇6

          語言教學實際上就是一種文化教學,由于跨文化交際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間的思想、信息等的交流,跨文化交際中出現的問題一般要比相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間的交際中出現的問題多,因此我們在進行語言教學時首先要解決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間的文化差異,這就要求語言教學者在進行語言教學時同時也要兼顧文化教育,并且注意區分不同的文化,引導學生形成對文化的多元認知,將文化教學與語言教學結合在一起,將成為語言教學的一種新思路。

          作為文化的載體,語言在文化的傳播中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同樣在語言學習中,文化也是其中最為重要的核心所在,語言不能脫離文化而傳授,文化是語言使用的重要環境!爱斈阒v授一門語言的時候,你就在傳遞一種復雜的文化習俗、價值觀、思維方式、情感、行為系統”,這就要求語言教學者在進行語言教學時同時也要兼顧文化教育,并且注意區分不同的文化,引導學生形成對文化的多元認知,將文化教學與語言教學結合在一起。

          文化教學的概念首次出現是在1918年的英國雜志《現代研究》中,此后國外學者紛紛對此表示關注并提出了自己的觀點與教育模式,國內也有部分學者對語言文化教學進行了自己的研究,如蘇向麗的文章《跨文化交際中多元互動的語言文化教學》(《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對外漢語教學與研究版》2005年第4期)、吳奕絢的文章《外語教學應注重文化因素》(《廣東經濟管理學院學報》2006年第4期)等,這些研究都將重點放在語言文化教學的定義,文化教學與語言教學的關系,以及語言文化教學對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提高等方面,而沒有深入到語言文化教學的構成因素、語言文化教學的課堂模式等具體環節。為此,筆者將借助Patrick的“文化體驗”這一概念,從實踐層面來分析語言文化教學的構成因素,以及語言學習和文化學習之間的互動性關系。

          一、語言教學與文化體驗的互動性關系

          文化教學的概念首先在1918年英國雜志《現代研究》(Modern Studies)上提出,這一概念強調二語教育能使學生更好地了解目的語國家及其人民的文化生活。到了20世紀五六十年代,語言學者Brooks倡導在二語教學中應該融入文化元素。

          隨后,一大批語言學家開始關注語言教學中的文化內容。例如,Nostrand所提出的“自然發生模式”,其中包含六大范疇:文化、社會、沖突、生態與技術、個體以及跨文化環境。Hammerly強調了文化教學中的人文與情感維度,Damen(1987)則把文化教學稱為語言教學的“第五維面”。到了20世紀80年代,語言學家Robinson(1985)提出了“文化的多面性”的設想,強調語言教學應注重外語學習者的“內化過程”與“心理變化”,也就是通過語言文化教學使外語學習者具有多面性的文化以此促進自身的發展變化。

          從以上這些研究觀點中可以看出,語言文化教學中的兩大核心要素:語言和文化之間的互動性關聯,首先,文化體驗是語言學習的重要組成部分,學習者學習語言的過程同樣是體驗目的語文化的過程,這其中涵蓋了包括歷史、人文、地理、風俗、民情等等豐富的文化內容,對于語言學習者而言,學習語言的同時也會受到其文化潛移默化的影響,這意味著語言學習不僅僅只是一種認知過程,它同時也是一種實踐過程,語言教育不應僅僅之專注于技能訓練,同時還要融進某種文化批判因素,總而言之,語言學習和文化體驗是認知者在語言認知過程中同時發生且不可分割的統一性認知實踐過程。

          反之,文化體驗同時也會促進語言學習,對于語言學習者而言,語言學習的最終目的是為了實現不同語言之間的流暢交流,這種交流能力不僅取決于學習者對該語言的掌握程度,也取決于學習者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水平,而這種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提高則有賴于語言學習者對目的語文化的熟悉和了解程度?梢哉f,文化學習有助于促進語言學習應用能力的提高,學習者只有從事文化學習與國際了解,尊重并學習不同民族的文化,了解與欣賞本國及世界各地歷史文化,并了解世界為一整體的地球村,培養相互依賴、互信互助的世界觀和語言學習觀。才能實現語言學習的真正目的,真正實現和目的語國家的人之間有效無障礙的交流。

          二、語言文化學習的實踐構成因素

          從語言和文化的相互關聯,我們建議在語言教學課堂中采用新的教學模式,從而將語言教學和文化教學結合在一起,在提高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基礎上提高學生的語言能力。具體實踐形式如下:

          1.以西方文化最為語言載體,首先改變英語教學的學習素材單一、枯燥、陳舊等問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也可以在教學材料中增加時下社會熱點問題,提高學生語言學習中的文化敏感度,在語言學習的同時培養更為寬容、開放的文化觀。

          2.以文化情景表演作為鍛煉語言交際能力的主要形式,一方面可以提高學生的英語口語表達能力,更為重要的是將文化融入到情景表演之中,可以使學生獲得不同文化碰撞的直接體驗,在感受不同文化差異的基礎之上實現無障礙的語言交流。

          3.文化主題討論,通過對相關文化主題資料的整理和搜集,鍛煉學生自主閱讀理解能力,通過小組討論、主題發言等形式一方面促進學生對西方文化的了解,同時也可以改變傳統課堂講授的教學方式,主動參與到語言教學的過程當中,變被動接受式學習方式為主動參與式學習方式。

          4.通過結合傳統試卷測試和課堂口語測試,書面表達測試等多種評價體系,全面衡量學生英語學習的能力和效果,進一步激勵學生英語學習的動機和興趣,提高英語學習效果,真正實現英語各方面能力的提高。

          總結來看,文化語言教學涉及到語言教學理念、教學模式、教學手段、教學內容等各個方面,在教學理念上,文化應該成為語言教學的核心所在,將其貫穿于教學環節、教學方式、教學內容等各個環節,加大語言學習中交際能力的培養也是語言文化教學的重點所在,在傳統交際式教學法、情景式教學法中加入文化內容一方面可以大大豐富語言教學的課堂形式,提高學生的學習動機和興趣,促進外語教學效力的提高。

          三、文化體驗與語言教學的反思

          盡管語言文化教學的觀點由來已久,但是從目前我們的外語教學現狀來看,文化在語言教學中的比重還是相當有限的,特別是在中小學英語教學中,當然這里面存在著各種局限性因素,如學生的英語水平、理解認知能力、教學設備、教材等等。就大學英語教學而言,在學生已經具備了相當的英語水平的基礎上,改變傳統教學模式,在語言教學中加入文化內容一方面可以大大提高學生的知識面,培養學生尊重不同文化,融合差異文化的寬容文化觀,另一方面通過靈活多變的課堂模式,展示不同國家豐富多彩的文化內容,可以大大改變目前大學英語課堂沉悶、學生學習興趣低迷、教師教學效果不佳等疲軟現狀。

          外語教學中跨文化意識培養的策略論文 篇7

          一、“依托式”外語教學的特點及其原則

          1.“內容”是教學的核心

          在傳統的外語教學中,教育者一般很據語言的情景、形式等用來組織課程,比如說按照語法的難易程度或者按照字母的順序來編寫發行受用的教材,或者很據情景的簡單和復雜來選擇性的進行教學的內容。但是“依托式教學法”則是完全按照教學內容來進行課程的編寫或者安排的,是根據學科知識來組織整理教學的。

          2.使用原文材料。使用原文材料是“依托式教學法”的另一個重要的原則。意思就是說,所選用的教學材料或者資料都必須是真實的,要使用原文中的課文、原版錄音以及錄影錄像等資料,并且所選資料的內容可以是豐富多彩、各式各樣的來進行選擇。例如,一部優秀的影視作品,或者是當下很流行的一首歌曲等等都可以選用為教學內容。

          3.“聽”、“說”、“讀”、“寫”四種語言能力的融合

          傳統的外語教學往往是把“聽”、“說”、“讀”、“寫”這四種語言能力分開來進行教育教學的,取個例子來說,在我們國內的大學都是把聽說讀寫來分開進行的,會一節課講英語作文,然后下一節課會講英語口語,再下一節課會播放聽力這樣練習的。但是“依托式教學法”則是把聽說讀寫這四種能力融合起來,融合到一門課程當中來,著重強調語言交流的真實狀態以及多種技能的綜合運用的作用。

          4.注重學生的學習能力

          對于傳統的外語教學相對來說比較注重學生的學習結果,而“依托式教學”則是比較注重學生的學習能力!耙劳惺浇虒W”會更加重視學生的學習的能力,并且會著重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并且會有意識的培養學生的綜合學習能力把“聽”、“說”、“讀”、“寫”都可以進行很好的運用。

          5.符合不同學生群體的需要

          就我個人理解而言,我認為“符合不同學生群體的需要”就跟我們的大教育家孔子先生所倡導的“因材施教”有異曲同工之妙!疤煜聸]有完全一樣的兩片樹葉”當然每一個學生跟每一個學生都不同,有的喜歡學這個有的喜歡那個,他們的興趣、愛好甚至理想抱負都不一樣。同樣,他們的認知能力、學習能力以及語言理解水平的能力都是存在著差別的,甚至有的還會差別很大。因此,“依托式教學法”強調外語教學要根據不同的學生群體的需要與特點來進行教育教學。這樣也有利于加強學生學習的自覺性和主動性。

          二、“依托式”外語教學在我國的發展現狀

          由于“依托式”的教學方法在我們國家出現發展的比較晚,在一定程度上也沒有像國外一樣那么成熟,但是近幾年來來講還是很不錯的,可以根據我們當下社會的發展特點而適應。由于“依托式教學法”的影響,慢慢的不論是小學、初中還是大學都更加注重培養綜合的人才。當然,教育教學的方式方法也有了些許變化。像以前傳統的外語教學就是“題!睉鹦g,一味的更多的是讓學生多做一些題,來提高學習成績;蛘呤且晃兜谋秤浺恍﹩卧~、詞組來擴充學生的詞匯量等等。但是現在的外語教學則是很豐富多次,不僅僅局限于課本上這些固有的東西了。

          比如在現在的外語教學中有的時候老師會讓學生去看一部優秀的影視作品(就如上述提到的“依托法”的原則一樣),然后讓學生取扮演其中自己喜歡或者想要扮演的角色來進行外語的學習。舉一個例子來說,外語教學的老師讓問學生喜歡看的電影,通過讓學生自己選擇訂為了《哈利波特》系列的電影,通過讓學生們去看這個系列的電影然后去扮演其中的人物,有的學生扮演主人公“哈利比特”有的則扮演“伏地魔”等等很多角色,然后讓學生們選擇一個片段來進行演繹。以這樣的方式來進行,學生們自然就自覺地會背了很多英語這樣做的效果真的比純粹的背單詞、大量的做閱讀或者完型填空的效果要好很多。

          這樣的外語學習方式不僅提高了學生的英語專業知識像是語言、語法以及口語的練習讓他們有了真正的提高,而且也很大程度的調動了學生們的對于學習外語的熱情以及也很大程度的調動了他們的學習的積極在主動性。有的外語教學者也不僅僅局限于課文上的教學,同時也擴大了他們的教學范圍。比如會來講一首學生們都很喜歡的英語歌曲,然后對這首歌曲來進行語法、語句等專業的用法。這些都是在我們國家“依托式教學”發展的成果。還有像是現在的英語四六級的改革,去掉了完形填空增加了聽力我覺得也是一種好的現象,同樣也是受到了“依托式教學法”的影響,這表明更加的注重了實用型的人才的培養。雖然我們國家的“依托式教學法”的傳入以及應用的相對來講比較晚,但是由于我們國家與世界接軌,與時代接軌并且發展的這么好,“依托式教學法”在未來還是會有更好的發展與推廣的,這樣也有利于我們國家教育教學的發展與進步!耙劳惺浇虒W法”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對我們國家人才的培養,雖然還是處于發展探索的階段但是又不錯的運用和成果的。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隨著社會的發展與進步“依托式”外語教學法在我國還是有很大的發展空間的。并且也有學者或者教授去研究探討這個教育教學方法并且隨著社會的進步與發展我們國家也出現了很多研究探討“依托式教學法”的人,像是?≤S,趙永青2010在《學生視角下的英語專業基礎階段“內容.語言”融合的課程體系》中通過研究發現,“依托式教學法”受到了大多數學生的認可。我們也要向國外學習一些優秀的他們已經成功的“依托式”外語教學法的案例,學習他們的優點,為我們所用。相信隨著社會的發展與進步,“依托式”外語教學法可以為我們國家的教育事業貢獻自己的“力量”。

          外語教學中跨文化意識培養的策略論文 篇8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它深受文化的影響,同時又反映著文化,文化因素始終存在于語言學習的背后,因此在外語教學及語言學習中,文化意識的培養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在實際的外語教學和外語學習中,由于種種因素的限制,文化意識并沒能充分發揮其應有的價值。本文試圖通過對實際教學中一些文化意識培養方面的問題進行分析,并提出建議性的應對策略,探討如何在語言教學過程中,從不同的方面來培養學生的文化意識,從而更好地學習并應用外語。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它受文化影響,同時也反映著文化,二者的關系密不可分,因此,在外語教學及語言學習中,具有一定的文化意識占據著十分重要的地位。在實際的外語教學和外語學習中,進行一定的文化意識培養與文化背景知識教育,有助于學生更好地了解和學習文化,加深對語言本身的理解與掌握,從而更好地學習并應用外語,并進一步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

          1、文化意識在外語教學中的重要性

          語言是在特定的社會歷史環境中產生和發展起來,并反映出使用該語言的國家和民族在不同的社會歷史時期所特有的文化現象。作為外國文化的載體,外語的傳授過程也必然包含著豐富的文化教育因素,因此,從文化的角度對外語教學進行審視、探索,對外語教育來說是一個非常值得思考課題。

          在外語教學中語言和文化是同等重要、不可偏廢的。然而在我國的實際情況是,英語是作為外語來學習的,缺乏實際的語言環境;我國的外語教學又比較偏重語言知識的教育,忽略文化的輸入,從而導致了不少學生雖然能夠很好地掌握英語語言知識,卻不能得體地運用。針對這種情況,近年來,關于外語與文化、外語教學與文化教育的研究,越來越多的人已達成共識:應同步進行語言和文化的教育。在英語教學中,培養學生對中外文化差異的意識和敏感性,以及運用英語進行跨文化交流的能力,是有效提高教學效率,培養學生外語綜合運用能力的途徑之一。

          2、文化意識培養在教學中的問題

          2.1 教師文化意識有待提高:長期以來,較為缺乏實際的語言環境對我國廣大的英語學習者來說,一直都是比較常見的問題;同時,英語的教學向來也比較重視語言知識的教育,忽略文化的輸入。而當今的大部分英語教師本身就是“應試教育”的產物,在英語文化方面沒有足夠的文化知識和文化意識儲備,也缺乏必要的敏感性和洞察力。工作后,由于工作的壓力和再教育機會的缺乏,很少有時間和精力去注重對自身文化素養的提高,就更談不上有效地培養學生的文化意識了。

          2.2 教學方法比較單一:大部分學校的英語文化教學課程主要以教師講授為主,教師依據課本采取滿堂灌或簡單對比教學的方式,把大量有關目的語國家的文化背景知識介紹給學生。學生則通過聽講、作筆記等方式被動地接受信息。這樣的教與學無論從形式還是內容上都不容易引起學生的興趣,無法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難以取得理想的教學效果。

          2.3 學生實踐不夠充足:現今的外語教學體制仍然難以避免應試教育現象和“三中心”(以教師為中心, 以課堂為中心,以課本為中心)教學模式。課堂上的情景設置環節有限,課下又沒有語言環境, 缺乏真實的語言環境,學生缺乏實踐機會,無法體會到具體語境交際中中外文化的差異到底體現在什么地方。所以,盡管學生積累了很多文化知識,但不知道在具體語境、特定場合下如何正確、得體、合理地使用外語表達自己,經常出現無效交際,甚至交際不快。

          3、文化意識培養在教學中的實際策略

          3.1 英語教師自身文化素養、意識的提高:教師的英語文化素養在教學中的地位十分重要,在英語教學中要傳授充分的英語文化信息, 要培養學生具有良好的英語國家文化意識,教師就應當具備對英漢兩種語言文化的理解力。深入細致地了解我國和英語國家文化,通過學習和結交外國朋友等手段來了解外國文化,不斷地提高自身文化修養,為改善英語文化教學積極創造條件。

          另外,語言和文化是不斷變化的,教師應密切關注西方文化的新動態,不斷學習,不斷豐富和更新知識,在廣博的文化基礎知識和扎實的專業知識的基礎上,更好地把文化差異介紹給學生,使學生在不同文化的相互比較中不斷提高對文化差異的敏感性。

          3.2 教學手法多角度、多元化:新時代的教學應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將先進的教學理念、科學信息、科技手段融入課堂。教師可以利用大量網絡資源豐富自己的多媒體課件;在講新課之前,教師可以布置預習任務,讓學生上網查閱與課文內容相關的資料。這樣不僅調動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學生了解與課文內容相關的背景知識,加深對課文的理解,還可以充分擴大學生的知識面。

          此外,教師還應意識到課外教學也是培養英語文化的重要渠道。教師可以充分利用課外時間,建立有利于學生英語學習和文化感知的良好氛圍, 使課外成為課堂教學的有力補充。例如,可以鼓勵學生廣泛進行課外閱讀,這樣不但可以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還可以幫助學生多渠道獲取關于英語國家的文化信息。

          3.3 創建真實環境,豐富實踐活動:讓學生沉浸于目的語文化的氛圍之中,無疑是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意識和跨文化交際能力最好的辦法。在課堂上,為了便于教學操作,教師可在實施正常的教學計劃的同時,每堂課抽出一定的時間來有計劃、有步驟,系統地實施文化意識的培養。可以設計一些與文化有關的教學活動或話題,讓學生參與、討論,從而加深學生對文化差異的理解與感受。

          另外,生動活潑的課外活動也是對語言能力和文化能力很好的檢驗,可以讓學生在一定的真實語言環境中體會和運用英語。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定期舉行角色扮演之類的活動,給學生提供實踐的機會和場所。通過生動的表演,學生可以深刻地體會西方文化,有助于提高英語交際能力。還可以充分利用外教這一優勢,鼓勵學生在課外多接觸外籍教師,使學生學到課堂上學不到的文化知識,并且學以致用。

          4、結語

          外語教學面對新時代的挑戰,跨文化交際能力顯得尤為重要。語言的習得,目標語的交際能力的培養,即一種文化意識的培養、一種思維方式的養成。具有一定的文化意識有助于改變過去為語言而語言、為操練而操練的課堂教學模式,可以使學生更好地了解和學習文化,加深對語言本身的理解與掌握,從而更好地學習并掌握外語,并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在外語教學中如何更好的培養文化意識,仍是目前我國外語教學中的一個重要課題,有待廣大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和進一步探索。

          外語教學中跨文化意識培養的策略論文 篇9

          摘要:外語教學中不存在能適合各種教學環境的最佳的固定的教學方法,當前外語教學界表現出了折中主義的傾向,即將各家之長融合在一起。折中教學法是一種博采眾家之長,避免各派之短的多元性、綜合性的教學方法。本文從外語教學中的大綱、教學內容、教學方法三方面解釋了外語教學中的折中現象,并給出了一些具體可操作的建議。

          關鍵詞:折中主義,外語教學

          一、引言

          縱觀國內外有關不同流派的外語教學法的研究與介紹,外語教學史上出現了眾多的教學法。從國內傳統的語法翻譯法到近十幾年盛行一時的交際法都不能被普遍接受,新的教學方法在對以往教學理念進行肯定和否定的過程中不斷發展,但是實踐證明,沒有一種教學方法能夠適用于各種教學環境。從最傳統的翻譯法,直接法到60年代的聽說法,試聽法,認知法再到70年代后期興起的交際法,每一種教學方法都有自身的優點但是又存在諸多的不足。因此,博采眾家之長,避免各派之短的多元化,綜合化成了外語教學的總趨勢。這樣一種綜合性傾向在外語教學中被稱為折中的教學法。

          折中主義教學法也稱為綜合法,它是一種結合各種方法之優點,互相取長補短的教學方法,它權衡了各種理論、方法、途徑的優點且適用于多樣化的教學環境。折中主義在外語教學中表現為在不同的教學階段,結構與功能,傳統法與交際法的側重因時、因地、因人有所不同,是語言學理論,教學途徑,教學大綱,教學方法等的折中。

          二、折中的原則

          不同的教學環境下,不同的教學對象在不同的學習階段所學語言的目的有所不同。因此,不能期望某種固定的教學方法適用于一切外語學習的環境!懊糠N學習環境必須自己決定哪一種或哪幾種方法的結合對自己的情況最有效、最現實。”(劉潤清,1999)正如Stern指出的:“折中觀點既未提供任何準則供我們確定熟為最佳理論,也未提供任何原則供我們參照,對當今的各種理論和實踐進行取舍,全憑個人判斷。”許多外語教學研究者預言接下來的幾十年中,折中的教學法將會成為一種趨勢。

          三、外語教學中的折中現象

          1.折中的教學大綱

          人們以往采用過的語法大綱,情景大綱和意念—功能大綱不盡人意,Bell因而提出“顯然需要一種能綜合三種大綱的優勢,亦即能在正確理解語言形式餓得體運用于交際場合之間求得理想平衡的大綱!蔽覈20世紀80年代中期誕生的《大學英語教學大綱》和《高等學校英語專業基礎階段英語教學大綱》,具有明顯的我國外語教學的特點,是吸收了多種教學法之長的教學大綱。此外,這兩份大綱的附表中都有詞匯表、語法項目表、意念功能表。這從教學內容上規定了既教結構也教功能。因此,這種大綱從教學途徑和教學內容上說,明顯是結構法與功能法的折中,語法大綱與語意大綱的折中。教師應根據折中的教學大綱的要求,明確基礎階段的教學目的,針對教學對象的特殊性選擇合適的教學內容,采用合適的教學方法。

          2.折中的教學內容

          折中的教學大綱確定了折中的教學內容。總體來說,對于外語教學,結構主義主張語言形式,功能主義主張語言的功能與意義。Maley指出,教給一套彼此分離的功能,能教給一套彼此分離的結構究竟有多少質的區別,也還不清楚。折中主義交際大綱指導下的教學,既教結構也教功能,還教運用。理想的做法是將分離的結構、功能和交際情景有機地結合進行教學。具體地說,教學內容涉及到教材。我國今年來大學英語教學中用的教材是按新大綱編寫的,對傳統的和國外的新理論既不全盤照搬,也不盲目排斥,而是博采眾長,兼收并蓄。國內外教學中用的教材都是兼顧結構與功能,兼顧各種教材編排、教法優點的折中主義教材。這種折中的教材對教師也有要求,一方面,教師在教學中不要脫離教材,保持教材的相對穩定性,使學生充分了解英語語言的詞法、句法及篇章特點,重視語言基本功訓練,系統學習教材中提供的語言樣本;另一方面,教師要立足于教材,根據學生的語言水平和實際需要,補充相應的文化信息,設計具體可行的任務,以保證教學內容有實用性、針對性、廣泛性和時代性,促進學生綜合能力的提高。

          3.折中的教學方法

          語法翻譯法以母語組織教學,強調詞匯和語法規則的記憶,這種方法在1880年前在外語教學中占統治地位。但是由于語法翻譯法教學方式單一,脫離實際生活,后來出現的直接法打破了語法翻譯法一統天下的局面。語法翻譯法注重語言形式,尤其是語法結構,教學是在收斂的演繹思維框架下進行的。與其相對的直接法則在歸納思維框架下進行教學。口語是第一性的,語法要通過歸納的方式來學習,語言要用目標語而不是用母語來教。語法翻譯法則忽視口語,語法是用演繹的明示的方式來教,語言是母語。表面上兩者完全對立,實際上各有所長,在教學上是互補的。教學法的改革給外語教學注入了新活力,隨后各種教學法層出不窮,各種方法都有其優點,無論在理論上還是在教學中都有積極意義。因此在當代外語教學中人們盡量避免不必要的沖突,以積極的態度來接近教學方法上的各種現代思潮,以期取得最佳效果。

          在教學過程中,對傳統教學法和交際法的綜合使用可以在不同的教學環節中得到具體體現。例如在介紹課文的背景知識時,教師既可以采用教師講授的方法,也可以要求學生分組收集資料,進行討論,由教師歸納總結;在分析課文時,應先引導學生分析文章的體裁和寫作風格,同時根據課文思想內容的發展組織學生討論,然后再運用傳統的語法教學法,精講重要的語言點和語法知識,并進行適當的操練;完成課文的學習后,教師可針對課文內容引發的問題來設計任務,任務的形式可以多樣化,如辯論、演講、采訪、角色扮演等等。教師在學生實施任務的過程中要體現其主導性,引導學生正確地使用語言,這樣學生既可以提高學生的語言交際能力,又保證所學的知識能夠有效內化。

          4、折中的課程設置:分層次教學

          多年來,我國外語教學中的普遍現象是搞平行班,把不同層次的學生放在一個班里,接受快慢相同、難度相同的教學,而結果是常常出現差的跟不上,好的吃不飽的現象,影響和制約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本著因材施教的原則,很多院校進行了分層次教學。把基礎較差的學生放到一個班,基礎較好的學生放到一起。由不同的英語教師任教,專門制定與其相適應的教學方案。分層次教學為折中主義教學提供了方便;A較差的學生在教師的幫助下增強對語篇理解的同時側重語法知識。而基礎較好的學生因基本功比較扎實,教師更側重于用交際法,在幫助學生掌握詞匯、詞匯的用法時,增加大量的口頭、筆頭練習,以增強他們的交際能力。

          分層次教學是我們教學改革的手段而不是目的,分層次的目的是為了對不同的學生實施不同的教學,使其最終能共同進步。除此以外,在折中主義教學原則的指導下,在英語測試手段上也作了相應的變革。測試不僅包括學生的語言能力,而且還包括其交際能力。力圖做到測試與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緊密結合,有力促進教學和教學質量的提高。

          在當代外語教學中人們盡量避免不必要的沖突,以積極的態度來迎接教學方法上的各種新思潮,以期取得最佳效果。折中主義教學方法是外語教學的一種趨勢,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

          四、討論

          在教材編寫原則上,應兼顧語言結構和語言功能,兩者同時循序漸進。新的大學教學大綱明確規定要重視語言能力和交際能力的培養,大學英語教學大綱是一種折中的教學大綱,而新的英語教材是兼顧各種教法的折中主義教材。

          應重新認識語法教學的地位和作用。傳統方法過分強調語法教學和語言形式,而直接法及后來出現的功能法卻忽略了語法規則的教學。在教學實踐中,我們應平衡語法在教學中的作用。缺乏語法知識,學生就不能準確理解和表達意義,但是過度強調語法知識的教學會使教學變得沒有樂趣,學生的綜合能力得不到發展和提高。

          不同的教學階段、不同層次的教學對象決定不同的教學方法。基礎階段應側重語言能力,適當借助語法翻譯法來培養語言能力并兼顧交際能力。從基礎階段到中級再到高級階段,側重點應逐漸從基本詞匯和基本句型向復雜句型和篇章結構以及御用原則轉移,從培養語言能力向培養交際能力轉移,從借助于明示的語法教學進入以交際法為主的教學。

          五、結束語

          折中主義外語教學是當代外語教學的顯著特點之一,它是外語教學在主導的語言學理論、教學途徑、教學大綱、教學方法等方面的折中,是在當代外語教學中各派教學理論、各種教學方法百花齊放,各國外語教學改革推陳出新的形式下出現的,是語言教學專家和外語教師在教學中博采眾家之長、廣集各家優勢的綜合性教學方法。所謂折中,即對不同的方法和不同的理論觀點進行擇優選用的.方法。折中的策略適應各種教學環境,它最大的優點是使教師能根據實際情況進行教學而不受某種特定的教學法的約束,并且能對每種流行的教學方法采取審慎求實的態度,在眾多的教學法面前擇優錄用。在教學實踐中,折中主義教學法沒有十分確定的原則可依,但教學研究與實踐為我們提供了一些可借鑒的總體原則。教師應根據具體教學對象確定如何選擇教學方案,應不斷探索,勇于創新,根據實際情況來判斷某種或某幾種方法的可行性以期達到最佳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 Bell R. An Introduction to Applied Linguistics[M]. London: Batsford Academic and Education Ltd, 1981.

          2 Stern H. Fundamental Concepts of Language Teaching [M].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3.

          3 樊長榮. 外語教學中的折中主義[J]. 外語教學與研究, 1999(2).

          4 李觀儀. 具有中國特色的英語教學法[M]. 上海: 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5.

          5 劉潤清. 論大學英語教學[M]. 北京: 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1999.

          6 王巖. 折中主義的外語教學[J]. 外語界, 2001(2).

          7 咸修斌. 博采眾長,因材施教—淺析外語教學法相關的幾個因素[J]. 外語界, 1999(2).

          外語教學中跨文化意識培養的策略論文 篇10

          摘要:語言屬于文化,同時也是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外語教學的目標即是培養合格的跨文化交際人才?缥幕芰Φ呐囵B可以通過豐富多彩的跨文化訓練得以實現,促進跨文化意識的形成,培養地道的外語人才。

          關鍵詞:跨文化能力;跨文化能力訓練;培養方法

          一、跨文化交際訓練的背景與目的

          從跨文化交際訓練的歷史背景說起,跨文化交際訓練發展契機在20世紀60年代的美國,作為派遣海外出國的外交官,商業人士等人的預備課程。當時作為訓練,以授課的形式像派遣者講授目的國的地理、法律、教育制度、天氣情況乃至風土人情。20世紀70年代,如何促進異文化間的交流:

          (一)過渡到目標文化的先行研究;

          (二)實地研究;

          (三)將回到本國后再次適應環境而進行的幫助納入考慮范圍的跨文化交際訓練等問題引起學者們的思考和研究。所謂跨文化交際,就是在不同語言和文化背景下的人們之間的交際。其間,語言固然是重要的工具,但文化因素在影響著交際的全過程?缥幕浑H訓練應不僅僅只是局限于認知層面的訓練,更要能夠在感性層面擁有文化共鳴感,認知層面和情感層面的學習之后付諸于實踐才是跨文化交際所追求的目標。當然,學習異國文化還要與自己的本國文化相結合,只有深刻理解了本國文化的基礎上,才能更好的理解異國文化,理解了普遍性方能理解特殊性?缥幕浑H能力,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和訓練的過程,實際上也是跨文化意識形成的過程。就目前以漢語為母語現學習外語的同學來說,從出生時起就受到漢文化與漢語的熏陶,而在學習外語時需要我們有意識地習得異國文化,通過切身深刻體驗,促進文化底蘊的形成,從而在跨文化交際中,自然流露,不是漢語式的外語,如此,就是形成了跨文化意識,就是掌握了跨文化交際能力。

          二、跨文化交際訓練的方法

          跨文化交際訓練的方法有很多種,每一種訓練方法都可以單獨實行,但就目前的課堂模式而言,仍需結合多種因素加以考慮,如學生的上課時間、授課目標、教材等。首先要了解跨文化交際訓練中基礎訓練的目的、內容、方法,從宏觀上認識跨文化交際訓練的特征。最早普遍實行的是以信息,知識學習為中心,同時兼顧目標文化的意識水平與無意識水平的授課方式。自主學習形式也是有效進行跨文化交際訓練的另一措施。學生自主使用目標文化的思維方式及價值觀,從而能夠說明某一行為模式的特點而進行的訓練。通過異國文化的原因歸屬法,即“同型歸因”的方法進行訓練。具體的方法為:歸屬訓練,訓練理解并說明目標文化的行為模式的原因、特點。其次,站在目標文化的思維方式中解讀因異文化間的交流接觸而產生的誤解、摩擦的案例,并從選項中選擇產生此現象的原因。體驗學習形式因其有各種形態的存在,因而也被廣泛使用。體驗學習法可以以小組討論的方式開展,閱讀異文化交流間引起的問題,小組間相互分析,交流討論,針對事件的具體問題,可進行角色扮演來找出摩擦的原因,又叫做文化認知訓練。從小組為單位的訓練延伸出DIE訓練方法,對于搜集到的異文化間交流引起的問題進行客觀地敘述與描寫(Description),針對現實存在的問題在本國文化與目標文化間的不同意義進行對照并解釋(Interpretation),進而進行評價(Evaluation)的訓練方法。同時站在目標文化與本國文化的立場上思考問題,更容易捕捉到文化的相對性。以下具有代表性的幾個模擬實驗在進行跨文化交際訓練時也起到了積極地促進作用。

          (一)Barnga:通過使用撲克牌進行跨文化交際訓練。參加者通過再現情景的方式表述異文化交流間遇到的狀況,而后,主持者一邊回顧發生的情景,一邊分析所能體會到的價值觀,情感層面,行為方式等方面的文化差異,并思考本國文化在此情景中的影響。

          (二)Bafa-Bafa:參與者分別劃分進兩間教室,分別教授他們不同的價值觀與風俗習慣,一段時間后,讓他們相互交流,體驗異國文化。比如,交給一組寒暄時身體不要接觸到對方,而另一組則被告知寒暄時應互相擁抱,以示親密友好。然后,要求與另外一組相互寒暄。

          (三)Ecotonos:是第二種方法的升級版,將參與人員分成3組進行跨文化交際訓練?缥幕浑H訓練之后,以主持者為中心,進行動作的重復,這時,參與者也跟隨再一次回顧自己所想,所學的內容以使其意識化。培養學生的跨文化實踐能力對外語教師就如實驗中主持人的角色。除了在課堂上多利用多媒體課件及網絡教材之余,還應注意引導學生利用課外之余多接觸外國最新流行事物:如電視劇,電子書等。還可以多與外國朋友進行互動,互發郵件,這些交際有時則對外語書寫的能力要求較高,學生還要在腦海中將中文轉譯成外語,無形中鍛煉了學生的跨文化的思維能力。

          三、跨文化交際訓練對當前外語教學的啟示

          目前,異文化訓練是以體驗式學習方式為中心,知識學習兼而有之的一種訓練形式。與個人的成長、異文化間的練習體驗、學習是有劃分出具體區別的。要求學生在端正態度的前提下自己體會跨文化間的差異,冷靜思考、思路清晰、情感細膩。當然,教師在訓練時要以學生為中心,站在學生目前所處的知識階段,設置學生不曾接觸的場景,喚起學生的自主學習性,再融入了語言環境的氛圍中學習語言。通過這些方法,學生不但理解了語言,同時熟悉了語言所處的環境,進而也提高了學生對于人際關系領悟的層面,使用地道語言且得心應手。

          參考文獻:

          [1]劉興宇.跨文化訓練與跨文化適應[J].文化與傳播,2013(7).

          外語教學中跨文化意識培養的策略論文 篇11

          1、引言

          我國英語學習者主要是通過在校期間進行外語學習。從小學到中學乃至大學或研究生階段,都有機會在課堂中進行英語學習。然而,雖然歷時多年的接觸英語學習,但在中國外語學習的環境主要是在課堂上進行的。因此通過研究外語課堂的情況可以對我國英語教育有一定的認識和了解,通過觀察和分析外語課堂的教學模式可以更好地為我們改進英語課堂教學提供一定的參考價值,并為提高教師的教學質量和提升學生的學習質量提供指導。我國是個人口大國,英語學習者人數眾多,相應的英語水平也呈現出多樣性。近年來隨著我國高等教育的發展,三本院校和獨立學院已經成為我國高等教育中的一股生力軍,在當今高等教育中占有一席之地,并不斷引起教育學者和專家的關注。

          在這些院校的英語課堂上學生的英語學習情況是怎樣的,教師是如何進行課堂教學的,這些話題日益成為學術界探討的熱點,并逐漸成為大家所關注的研究內容。因此對三本和獨立學院的課堂研究是十分必要且有意義的。三本院校中的英語專業教學與我國二本以及一本的英語課堂教學不盡相同。首先,學生的認知能力和學習水平有一定的差別,學習方法和學習習慣也有各自的特點。本文通過對東北地區一所三本院校的綜合英語課堂上互動模式的初步分析,從而對三本院校的英語課堂的教學情況有個初步的認識。

          2、社會文化理論與課堂互動的關系

          在二語習得理論看來,Krashen認為教師對學生學習知識的可理解性輸入會導致語言習得的發生。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何為可理解性的知識輸入,無法給予準確的界定。但是不可否認學習一定要有外界知識的輸入,這是學習的必要條件之一。而在Swain看來,語言輸出(學生的語言輸出)才是導致語言習得發生的條件。在習得者語言輸出的過程中,檢驗是否已掌握其語言知識。但從另外的角度來分析,語言輸出從何而來?答案不言而喻,即是有輸入作為基礎。但在具體的語言學習過程中,課堂教學的時間是有限的,不論是側重Krashen還是側重Swain的理論,都會相應地忽視另外一方面。

          實踐證明,能否將語言輸入和語言輸出有機地融合在一起,以便更好地指導教學,一直以來是學者和研究人員所致力的方向。眾所周知,人是外在社會環境中的一分子,而非孤立存在的個體。因此人類的語言具有社會性。人類又有文明的歷史,因此人的語言具備了歷史性的特點。因此社會文化性是人類語言的一個顯著性特征。單獨地去研究人體的人而脫離語言學習的環境是不正確的。在Vygotsky看來,語言學習的內化是由社會變化而引起的,個人的主觀知識需要經發表而轉化為使他人有可能接受的客觀知識,這一轉化需要人際交往的社會過程。因此,客觀性本身應被理解為社會性。也就是說語言的掌握與習得過程是學習者由社會層面轉化或內化到人的心理層面的。三本院校的英語課堂中,學生的英語水平相對而言基礎較為薄弱,單詞量較小,語法知識較為欠缺。幾乎無法形成用英語進行思維的習慣,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僅教師獨白講授是遠遠不夠的,而且無法激發學生對英語學習的興趣。

          因此在課堂中進行多種形式的互動式教學顯得尤為必要。語言學習者與外語教師在課堂上的互動是二語學習主要的社會互動形式。這就指明了語言教師應更加注重課堂互動的質量。將課堂上有限的時間最大限度地交給學生進行語言練習,不一定是最有效率的語言學習方式(GuiMin,2006)。學生的語言輸出應該得到教師較好的引導與指導。不論是關于語言的輸入還是學生的語言輸出的課堂活動,都不能夸大其作用。課堂活動的組織應該充分考慮到師生間以及生生間課堂互動的有效性。

          2.1視聽說相結合的方式在綜合英語進入主題課文的教學前,先讓學生觀看一段背景視頻,然后根據內容進行相應的提問。觀看視頻后,先將學生分小組進行討論。該形式是學生個體間的互動。作為同伴(peer),彼此間的語言水平比較接近,同伴間的話題討論可最大程度地給予對方腳手架的作用,從而促使更深入的討論。這種情況下教師組織的協作學習即生生間的討論與交流,可以積極地促進學生的意義建構的發展。小組討論后,由小組內部推薦出一名代表與其他小組的代表進行全班范圍內的話題討論。在全班進行討論的過程中,教師作為學生學習的指導者參與其中。在師生互動過程中,教師充當了腳手架的作用。在社會文化理論看來,教師不是單純的“知識的傳授者”而是學生學習的促進者。學生的語言知識學習是建構內在心理表征的過程,課堂里學生并不是把新知識生搬硬套地移到大腦中,而是與頭腦中已存的舊知識即自己已有的經驗作為基礎,通過與外界的互動根據教學內容創建情景,并且為學生提示新舊知識之間的線索促使學生建構新知識。在課堂中,教師就如同學生習得知識建構的橋梁。教師對學生的語言水平有較好的認識,這使得教師能夠通過“最近發展區”給予學生語言學習的指導和幫助。

          2.2教師課堂講授(也稱之為獨白講授)與課堂提問相結合的方式當教師講授新單詞或語法點時,對于學生而言這些知社會文化理論在英語課堂互動教學中的應用李倩(遼寧師范大學海華學院遼寧?沈陽110167)中圖分類號:H319。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7894(2012)14—0118—02外語識往往是枯燥無味的,此時學生基本是處于被動接受的狀態。因此最大程度地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和熱情是教學的關鍵所在。在這種情況下,課堂提問就顯得尤為重要。通過對學生的課堂提問可引發學生對過去已學知識的聯想。同時,也可鍛煉學生的口語表達。例如,對可接受性詞匯的考查,當提到生氣一詞時大部分學生可能想到的是furious,而教師此時可以運用其他類似的表達方式引發學生的聯想,即通過提問關于該詞的近義詞有哪些。例如,同類的表達還有blowup,flyoffthehandle,loseone’scool。因此,進行課堂互動為進行對話交際提供了機會和可能,使語言學習不再是孤立的無生命的符號堆砌的過程了。

          2.3課前的presentation與課后的summary相結合學生語言學習的輸出形式在課堂中主要是口語輸出和筆頭輸出。課堂上學生的語言輸出形式也可以是多種多樣的。例如在我國的英語課堂中,學生的口語產出形式可分為較短的詞語表達和連貫的口語表達。筆頭輸出可以通過翻譯、寫作等形式進行。進入高等階段的英語學習,培養學生的連貫的語言表達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教師在參與學生個人的課堂和課后的語言輸出的過程中要給予點評,這不僅體現了師生的課堂互動,同時也讓師生間在課下也建立起了一種互動關系。

          3結語

          英語課堂上,學生是知識主動的建構者,而不是被動的接受者和被灌輸的對象。學生是學習的主體,也是英語課堂上的“靈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充分體現指導者和橋梁的作用。按照實際教學中的情況為學生提供更多的機會,讓他們盡可能多地接觸、使用和反思語言學習,讓他們通過對話來調整他人和自己的行動。通過課堂互動來建構對語言知識的理解,生成話語。眾所周知,外語的學習過程不是一蹴而就的,這需要在大量的語言環境中,對該語言進行多維的接觸和使用,學習者才會慢慢習得。

          外語教學中跨文化意識培養的策略論文 篇12

          一、外語原聲影片對于外語語言交際能力的培養

          西安翻譯學院圖書館外語沙龍的外語原聲影視服務提供了真實自然的語言學習情景,多方面地展現所學語言的背景和使用環境,促進了讀者對不同國家的習俗、文化的了解,進一步提高了讀者語言交際能力。經典的電影語言大都通俗易懂、簡潔明快、人物語言性格化、幽默生動等,特別是很多人們熟知的經典對白、常用的諺語、地道簡潔的口語,如Can’tteachanolddognewtricks(老狗學不會新把戲);Takeahike.(走開;別煩我);Don’tbyfussy!(別沒事找事!);Youmadeit(你成功了!);Whothehellareyou?(你是何方大圣?):MindYourbusiness.(少管閑事)等。

          二、外語原聲影片對于外語學習興趣的培養

          外語原聲電影具有趣味性,真實性的特點,能夠為讀者外語學習提供真實的語言環境,能解決抽象的理論問題,降低理解難度,吸引學習注意力,激發讀者求知欲,深受廣大外語學習者的喜愛。原聲影視欣賞,能夠視聽結合,使讀者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去感受影片中所體現的文化內涵;純正的發音、正確的語音語調、別樣的社會文化,使讀者在欣賞影片同時增長了見識,開拓了眼界,進一步體會到不同的文化習俗和風土人情。西安翻譯學院圖書館外語沙龍外語原聲影視服務有助于語言學習者增強語言學習的文化積淀,提高學習者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習熱情。《論語雍也》中提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知者!彼^的“樂”,即是指興趣。興趣是學習的動力。電影涉及社會生活方方面面,可以滿足不同讀者的興趣要求。一旦對學習產生興趣,讀者自然而然就產生強烈的求知欲,從而主動去學,學習就不再是一種重負。原聲電影中有些經典臺詞一夜之間家喻戶曉,比如《阿甘正傳》中臺詞:Miracleshappeneveryday.(奇跡每天都在發生);《亂世佳人》中臺詞:Afterall,tomorrowisanotherday.(無論如何,明天又是新的一天。);只要看過就能夠脫口而出,這說明影視欣賞對于讀者語言學習起到了很大的促進作用,利用影視欣賞,音像相結合的學習方式比單一的學習方式更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結語

          電影語言都來自于真實的語言環境,包含豐富的社會文化,通過原聲影視欣賞,可以使讀者直觀了解語言中的文化現象,以及語言與文化之間的依存關系。通過不同國家社會生活習俗、歷史文化知識,沖破跨文化語言學習的障礙,能更好的理解、恰當的使用所學語言。西安翻譯學院圖書館外語沙龍提供的原聲影視服務,影片不提供字幕,需要靠讀者的語言水平和語言能力理解片中的臺詞及影片主題,讀者在欣賞影片的同時,能夠了解更深層次的文化背景,提高讀者對文化差異的敏感性,最終真正掌握所學語言。外語原聲影視服務是外語教學的有效輔助,把外語原聲影視服務與讀者外語學習有機結合,我們還要進行更多研究,使讀者能更加主動地參與到外語學習與實際應用中,為讀者的外語學習提供更多幫助。

          外語教學中跨文化意識培養的策略論文 篇13

          一、英漢稱贊語的語用差異

          語言專家Wolfson和Mancs對表達稱贊語的方式做了研究,結果表明公式化是美國稱贊語的主要特點,多通過組合副詞和形容詞完成。左煥祺教授對中文的稱贊語進行了分析研究發現,副詞占到43%,形容詞占到46%,動詞僅占7%。這一結果表明,副詞和形容詞是中文稱贊語中最經常使用的詞語,而且漢語和英語的稱贊語在句型上有很大的差別。主語+動詞+副詞的句型則是中文稱贊語中的慣用句型,使用率超過41%,這種句型的不同是受社會文化背景的不同影響的,美國人對事物的評價注重個人感受是由于他們對自由個性的追求。而中國人對事物的評價則注重對方的感受,這是受中國人際關系和社會關系影響的,所以,“YOUVADV”是中國稱贊語中最常用的一種方式。

          二、英漢稱贊語回應模式的異同

          “諷刺原則”、“禮貌原則”、“合作原則”和“面子保全論”等是當前語用學中的幾個重點理論。本文主要涉及到的是“合作”和“禮貌”兩個原則。前者是1968年由Grice提出的,其內容主要包括以下三點:質的準則———生成的話語不能是虛假的、缺乏證據的信息;方式的準則———生成的話語必須直接明了,意思準確,不能有歧義,不能讓接受話語者聽不明白;關聯準則———生成的話語必須存在科學合理的關聯性,方便接受話語者的理解。緩和式、接受式和拒絕式是當前西方人應對別人贊美時的主要方式。對稱贊目標的轉移是緩和式應答的主要特點,其目的是使稱贊者稱贊的程度有所降低,達到既不贊同也不反對的效果。拒絕式的應對方式對交流雙方關系的發展不利,在英語環境中,這種拒絕是一種不禮貌的表現,這也是目前跨文化交流中應該重點注意的問題。

          三、英漢稱贊語的語用差異對教學及跨文化交際的影響

          交際能力由語法、話語、社會和策略等能力共同組成,交際能力的提升是當前進行語言教學的關鍵。幫助學生了解中英文應答語的不同之處,一方面對學生用英語對外交談的能力有所提升,另一方面還可以幫助學生明確講話人表達的意思,從而掌握交談的主動權。如此一來,對跨文化交流過程中的誤解問題可以起到很好的制約作用。對贊美語應答的教育對象定位在中高級外語學生,加強此類學生認識文化差異的能力是此類教學的主要目的。在課堂教學活動者,我們可以利用不同的問題來對學生的思想進行激活,或者將學生置身于自己的文化和語言環境中,引導他們去回憶贊美別人的時機,去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贊美的不同之處。通過對贊美語的分析和研究發現,贊美語在使用環境、應答方式和贊美的表達方式等方面,中西方之間存在很大的不同。對一個語言學者而言,明確母語與所學語言之間不同的文化價值觀念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外語教學中跨文化意識培養的策略論文 篇14

          一、語言起源觀中多模態話語論的體現

          Bloomfield首先從交際的角度把語言看做是人們實際生活中互換信息的產物。交際事件的動態性使得表達方式涉及到了視覺和聽覺模態的同時性。視覺模態包含人類最初表達心理情感的初級表達行為,如兒童指著自己夠不著的物品的感知表達行為,閉上眼睛,將頭歪向一邊表“睡覺”的描述式表達行為,用手在空中勾勒出“房子”輪廓的圖畫式表達行為,張開嘴,將兩指做出喂飯的姿勢表抽象的“饑餓”概念的暗示式表達行為等。其次,Bloomfield的語言起源觀還體現了不同模態的互補性。視覺和聽覺模態在不同發展階段具有不同程度的凸顯。

          當聲音語言發展得不是很完善時,交際以視覺模態為主,聽覺模態為輔。當聲音語言發展得比較完善時,交流以聽覺模態為主。同理,當表達涉及到面部表情和手勢語一些比較簡單、直接的經驗時,交際以視覺模態為主,聽覺模態為輔。當表達比較抽象、間接的概念如隱喻時,由于視覺模態的局限性,交際以聽覺模態為主,視覺模態為輔。小孩習得語言和成人學習語言的過程都具有這種傾向性。最后,Bloomfield的語言社會、發展觀將語言看做一種社會習慣,認為語言會隨著社會的發展、環境的變化而發生變化。這樣一種動態的語言發展觀,使其具有了多模態話語形式擴展的靈活性。隨著科技等高新技術的發展,隨著相機、手機、DVD、電腦等多種媒體形式的出現,多模態話語成為當今語言學的顯學是自然規律使然。

          二、語言起源觀與多模態外語教學

          中國學生外語學習與人類語言的起源和兒童習得語言的過程有相通之處。上述交際、互補和社會、發展觀對我國外語教學應有一定的啟示。從交際觀來看,多模態外語教學更符合語言的啟蒙模式,更能使學習者調動他們聽覺和視覺等感官來獲得信息。從社會、發展觀來看,教師可應用現代多媒體設施如PPT、視頻等結合圖片、文字、聲音的材料形象生動地向學生展示所授內容。從互補觀來看,結合語域理論,依據不同的教學對象、教學內容和教學環境,不同模態的凸顯程度亦有所差別。本文以貴州省某高校英語專業一、二年級基礎英語教學為例來分析多模態教學的實際應用。普通高等教育“九五”國家級重點教材《綜合英語》(第二版)的教學目的不僅注重學生對英語語言基礎知識的掌握,同時注重學生語言交際能力的培養。Bloomfield在其對語言的性質和起源的描述中強調了聲音與表達行為在實際交流中的協同參與、不可分割性,這一點對以注重培養學生實際語用能力的課堂教學尤為重要。

          教學同交際一樣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師生在教與學的過程中不可避免涉及到了視覺和聽覺模態。在以教師口頭講解的聽覺模態和學生書本文字形式的視覺模態為主的傳統課堂模式下,穿插這兩種模態的其它符號系統,會使教學方式呈現多樣化,產生更好的教學效果。聽覺模態體現為教師針對教學內容中出現的重點詞匯、語法知識、語用知識、篇章結構、文化信息等的口頭講解,利用多媒體設施播放錄音、影視資料時的語音內容,學生互動參與時說的話。視覺模態體現為學生手中書本知識內容的書面形式,黑板上老師的板書或PPT上的文字內容、圖片、影視等視覺資料,教師的身體語言(如講解“elbowone’sway”時所附帶的身體行為)或學生互動參與的行為(如會話中模擬實際場景的角色扮演)。

          三、結語

          Bloomfield語言起源觀認為語言是實際交流需要的產物,語言的發展是一個動態的過程,涉及視覺和聽覺模態的參與,并在不同的語域中體現不同程度的互補性與不可分割性。語言學習的過程和人類語言的起源及兒童學習語言的過程之間有相通之處。外語教學應該意識到單一模態教學的局限性和不合理性,盡量采用多模態理念指導編寫教材,利用人類自身資源和高新技術貫徹執行多模態外語教學,順應人類語言的本源和社會發展的需要。

          外語教學中跨文化意識培養的策略論文 篇15

          1、信息技術與外語教學實踐的整合

          傳統外語教學以教師講解,學生背誦、做題為主,學生基本處于知識的被動接受狀態,課堂記筆記,課后復習做題。不可否認這種以教師講授為主的教學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短時間高強度的知識輸入,但忽略了學生對知識的吸收與建構的過程,更無法有效培養學生的思辨力與創新力。將信息技術引入外語教學可以極大地改變教師“一言堂”的局面,其集音頻、視頻和文字為一體的特征可以使教學更加形象、具體、生動,充分激發學生的英語學習興趣,幫助學生更好、更快內化語言知識,并敢于對事物形成自己的觀點,學會自我思索而非坐等老師答案。信息技術作為教學系統四要素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無疑將給外語教學帶來變革性的影響。

          1.1從以教為主到以學習為中心的轉變

          信息技術與外語課程整合之后,教師由之前的知識傳授者轉變為課程的設計者,學生學習的指導者、支持者和課堂活動的組織者。學生成為學習活動的積極參與者,是信息加工與情感體驗的主體,也是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者。

          1.1.1課前準備階段

          不同于傳統外語教學模式下教師通常在課前查閱資料精心備課,信息技術引領下的外語教學模式可嘗試任務型教學法以及小組協作、問題教學法等更加多元化的方法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究熱情。例如講授“節日”這個主題時,教師可以在課前先布置學生通過網絡搜索有關中西方節日的資料,之后學生可以小組協作的方式選取“節日”主題的一個側面做幻燈片展示以及自我陳述。雖然教師依然是課堂活動的重要組織者和指導者,課前承擔著收集相關的信息資料(文字、短片、音頻等)以完善學生知識體系的責任,不可否認的是在建構主義理論的指導下教師已經不是學生唯一的信息來源,翻轉課堂和慕課等新涌現的教學法已越來越重視學生在課前準備階段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利用信息技術加入到課前預習準備階段有利于使其學會如何學習以及對所學知識的更深層次的理解和探索。

          1.1.2課堂活動組織

          外語課堂中教師作為課堂活動的指導者和組織者有著不可忽視的主導作用,教師應當善于根據學生的不同知識水平因勢利導、因材施教,尤其是對基礎較薄弱的班級更應當適當增加講授知識的比例。以中國農歷新年這一主題為例,教師可以先查閱資料把相關的核心詞匯做成幻燈片進行講解,之后將這些詞匯套用在學生較為熟知的句型中,同時注意把握話語的難易度。在學生掌握了相關背景知識后,教師可以播放介紹中國農歷新年的短片,通過視覺、聽覺的感官經驗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也是之前知識的完善和補充。講授之后教師應給予學生復習所學、運用所學的實踐機會,例如布置相關的口語或者作文練習,通過語言的輸出完善二語習得進程。學生作為外語課堂中的教學主體是教學活動中最重要的要素,所有的教學活動都應當以促進學習者的學習效果來展開。外語學習是一門極具實踐性的活動,教師教學的目的不僅僅是讓學生獲得知識,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學會運用所學于實踐,學會知識的自我建構,其中包含聽、說、讀、寫、譯等各方面的語言知識與技能的培養。

          1.1.3課后評價階段

          信息技術引領下的大學外語教學評價不再是單一地評定學習成績的優劣,更多的是關注學生的能力及其發展過程,重視過程性評價。評價方式趨于多元化,除考試外還有學生自我評價、小組互評、在線考試等形式。傳統型教師課堂評價或是考試批分的形式過于片面、絕對化,無法全面評定學生的語言綜合能力,而通過學生自我評價、小組互評、在線考試等多元化方式可以啟發誘導學生自己去發現規律、自己去糾正和補充錯誤或片面的認識,實現評價主體及方式的多元化。

          1.2從傳統課本到立體化、多維度教材的轉變

          狹義的教材主要指紙質版本的教科書,廣義的教材則是指一切用于學校教學的所有媒體材料,含紙質版本的教科書、教輔資料,以及多媒體音像資料、通過網絡形式呈現的教學資源。在信息技術的引領下教學內容有了從量到質的變化,根據多元智能理念每個人都擁有八種主要智能:語言智能、邏輯一數理智能、空間智能、運動智能、音樂智能、人際交往智能、內省智能、自然觀察智能。而要充分培養學生的多方面智能就必須鼓勵學生涉獵教材以外的資源(如詞典、英文報刊、圖書館資源、互聯網信息等),使他們在不同階段達到相應的資源能力,通過訓練學生的認知能力促進語言智能的發展。

          1.2.1教學內容的多樣、直觀、無限性

          傳統課本及教參構成的教學內容單一并且缺乏互動性,而信息技術呈現的教學內容資源豐富,形式多樣并且具有無限擴展性。網絡多媒體技術的發展給外語教學帶來了豐富的教學資源,在美國越來越多的網站開始嘗試二十分鐘左右視頻短片的教學模式,例如:“TED演講、skillshare、MOOC”等網站無一不給外語教學帶來新的氣息;而在中國成立于2012年的“天下網!敝铝τ诖蛟靽鴥茸顚I的知識交互與共享平臺,通過匯聚全國各行各業的業界權威與名家名師,制作精良的原創教程,建造一條能夠將惠及大眾的實用性知識、技能和名家理念直接傳遞至學員本人的知識通道。在學習資源極大豐富的網絡信息時代,教師和學生可通過主題資源網站、教學軟件、模擬動畫、論壇、博客和自制幻燈片等途徑獲取極其豐富的教學材料。

          1.2.2教學內容的精品、移動、便攜性

          雖然目前中國大部分的高校難以做到學生每人一臺電腦,信息化教學在課堂上主要依賴于教師的個人電腦以及多媒體播放儀器,但是隨著互聯網技術的迅速發展越來越多的學生可以利用手機下載教學視頻、查找學習資料和進行在線交流等活動,不可否認教學內容正朝著精品化、移動化、便攜化的方向發展,除了傳統的課本之外,學生通過互聯網技術擁有了無限學習的資源?紤]到學習者的平均注意力集中時間約為15分鐘,網絡教學視頻通常在10到15分鐘之間,為了將一個知識點講述清楚采用了基于知識點的內容切片,將知識要點進行拆解以連續劇集的形式分集講解,實現了教學內容的精品、移動、便攜性。

          1.2.3教學內容的互動、即時性

          傳統課本上的知識從編寫到出版需要一定的周期,新知識的更替相對而言有一定的滯后性,而信息技術引領下大學外語教學將技術融入課程,可實現知識的即時更新以及教師—學生、學生—學生之間的互動式交流。通常成年人傾向于主動式的學習,因此學習者自身的經驗,或是遇到的問題,必須成為課程中的一環,才會產生滿意的學習成效。由此可見一方面教師不應當完全忽視傳統課本作為知識傳授樣本的作用;另一方面隨著學生認知能力和年齡的增長,學生不再僅僅滿足于課本內容的學習。教師應當靈活地將技術融入課程、技術啟迪創新,大學生的學習要有更明確的動機來當前導,而這動機又必須和學習者本身的生活經驗、個人需求、或遭遇的問題連動,并且以實作、體驗的方式進行,才會是一堂有效又難忘的課程。模擬軟件、博客、論壇、主題資源網站、微信等技術的涌現無疑給傳統外語教學帶來了更多的互動與即時性。

          1.3信息技術從輔助教學到與課程的整合轉變

          信息技術與課程的整合發展經歷了計算機輔助教學階段、計算機輔助學習階段、信息技術與課程的整合階段,F在不僅將信息技術用于輔助教學或者輔助學習,更強調利用信息技術創建理想的學習環境、全新的學習方式和教學方式,徹底改變傳統的教學結構與教育本質。

          1.3.1課內整合模式

          信息技術與課程的整合模式根據技術支撐環境不同可分為基于多媒體演示、基于網絡教室、基于軟件工具或基于仿真實驗等多種不同的課內整合模式。在多媒體教室內教師通過多媒體演示課件進行教學,與傳統教室相比多媒體課件可以通過圖像、音頻、視頻多種形式講解知識點,可分步驟、分階段再現復雜的教學情境,使學生有了更為直觀、感性的認識;诰W絡教室的教學模式下實現了師生每人一臺電腦的教學技術支持環境,教學過程中可通過網絡實現師生、生生互動,有利于學生親身實踐和自主學習;谲浖ぞ呋蚧诜抡鎸嶒灥慕虒W模式下信息技術成為了教學的有機組成部分,不僅僅是知識的演示工具,更是學生獲取、處理信息和解決問題、完成任務的認知工具。

          1.3.2課外整合模式

          信息技術與大學英語課程的課外整合模式可為學生提供網絡交流、互評、資源搜集以及教師網絡評價、監督和輔導平臺。以適時教學模式為例,教師首先通過網絡平臺發布預習內容,包括背景知識、視頻及音頻介紹等;學生在課前利用網絡平臺閱讀相關知識后,可以在線與教師、同學交流心得,之后通過電子郵件等形式向教師反饋學習情況;教師在收集了學生的學習進度以及反饋后可對之前的備課內容進行一定的調整與修改,針對學生的疑問和難點進行知識的補充和更替;在學生課外預習、教師課前收集學習反饋情況的基礎上創設學習者的主動學習課堂,利用角色扮演、多媒體演示、小組討論等活動促進學生對知識的深入理解與掌握,實現學生對知識的主動建構,從而充分調動每一位學習者的主動性、積極性、創造性;最后為了激發學生對于后續學習的積極性和探索性,適時教學模式設置了“難題探究”環節,將與之前知識相關聯的主題作為專題供學生課后進一步自學和探討,同時教師可以通過網絡平臺監督以及給予必要的輔導。由此可見信息技術已經融會貫通了整個課前、課中及課后教學環節,最大限度保證了學生自主性及探究性學習,有利于教師實時跟蹤和監督學生的學習進度,是現代化教學的有機組成部分。

          2、結語

          本文以建構主義認知理論和多元智能理論為基礎,結合教學實踐從教師、學生、教材和教學媒體四方面探討信息技術與大學外語教學的整合模式。信息技術從輔助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到與課程的整合發展給大學外語教學帶來了極大的改變,大學外語課堂從以教師為主導的講授型教學模式到以學習為中心的新型教學模式,學生在信息技術的支持下不再是知識的被動接受者,而是轉變為知識的主動建構者,教師則是教學活動的指導者、組織者和監督者;網絡技術的發展使教學資源得到了巨大的豐富,實現了教學內容的多樣性、直觀性和無限性。由于微課、網絡視頻的興起學生可以隨時在線觀看教學視頻,并且可以通過模擬軟件、主題網站等技術進行在線模擬和練習;最后信息技術已經成為教學的有機組成部分,融會貫通于整個課內和課外教學模式中,與傳統教學模式相比更加有利于學生復雜性的認知過程,有利于學生辯證性和創造性思維的形成。參考文獻:

        【外語教學中跨文化意識培養的策略論文】相關文章:

        外語教學中跨文化意識培養的策略03-02

        談外語教學中跨文化意識培養03-02

        跨文化意識培養策略02-28

        淺析外語教學中跨文化意識培養研究04-25

        詞匯教學中培養跨文化意識論文03-16

        淺談文化意識培養在外語教學中的問題與策略04-25

        淺談文化意識培養在外語教學中的問題和策略論文08-11

        外語教學中學生跨文化意識的培養03-01

        淺議高校管理教學中跨文化意識的培養論文08-16

        国产高潮无套免费视频_久久九九兔免费精品6_99精品热6080YY久久_国产91久久久久久无码

        1. <tt id="5hhch"><source id="5hhch"></source></tt>
          1. <xmp id="5hhch"></xmp>

        2. <xmp id="5hhch"><rt id="5hhch"></rt></xmp>

          <rp id="5hhch"></rp>
              <dfn id="5hhch"></df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