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技術教學生態學論文
一、技術在教學應用中存在的問題
從學校教育系統來說,電子媒介在教育上的運用,不僅可以彌補與矯正片面文字教育與口頭說教的缺陷,更重要的意義在于使“教育過程”的復制成為可能。復制的教育過程因提供了教育者、教育場所的替身,使教育過程不再受時間與空間條件限制,為教育過程的革新及新的教育途徑的探索開辟了開闊的前景。[2]然而,這一革新也向教育參與者們提出了巨大的挑戰:
(一)教師欠缺運用媒體技術的能力
首先,教師的教育觀念沒有及時更新。在有的教育者看來,只要在課堂上運用計算機、多媒體等媒體技術進行教學,就是所謂的現代化教學、信息化教學,卻忽略了學科的自身邏輯和學生的客觀需要,僅僅停留在形式上的媒體技術的應用。其次,教育者應用媒體技術進行教學的能力欠缺,對于新設備、新技術未達到熟練掌握的程度,多媒體計算機在課堂上的作用僅限于展示課本上的內容,沒有把握好教學內容中的難點、重點,課件制作水平有待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比所要達到的預期目的要低得多。
(二)師生的教學關系受到的消極影響
部分教師不考慮學科課程本身的內容和要求,過分強調信息技術的使用,而忽略了“人本”理念,利用信息技術,增加傳統教學中沒有涉及的內容,在教學過程中,只是簡單機械地操縱機器,由傳統的以教師講述為主的教學方式轉變為多媒體的演示,顛倒主次,學生只能被動接受。這種“填鴨式”的學習讓本來壓力就大的學生更加困擾,他們只顧埋頭學習知識,而缺乏和老師、同學互動的機會,也放棄了自己獨立思考問題。總的來說,現代教育技術在教學過程中過于重視技術的使用,依賴技術,片面以技術為中心,從而忽視了學生的主體作用。
(三)學校管理者對媒體技術建設和應用存在認知局限
學校的教育不單單涉及教師和學生,還有領導者和管理者。目前,面對教育課程的改革,學校的組織結構、人事資源的調整都會影響媒體技術在教育中的有效應用,眾多研究都不約而同強調校長的領導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一些學校管理者對媒體技術的重視程度不夠,技術投資不足,不注重教學資源的開發、整合和利用,往往把更多的時間和精力花在人事、后勤等方面的管理和改革上。另外,雖然部分領導者對于媒體技術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對于具體怎樣與課程教學相互整合,并且促進教師和學生進行良性互動,還有待進一步檢驗。
二、生態系統理論對媒體技術應用的啟示
(一)媒體技術在教學中的生態性應用
1.教學中媒體技術應用的“適應性”在整個生態系統中,布朗芬布倫納強調的是生物和整個環境相互作用、相互適應的過程。社會在不斷向前發展,任何一種新事物都有其產生、發展和消亡的過程,媒體技術的發展是社會進步的必然趨勢。一種新技術需要適應社會,并且得到人們的接納、為人服務。媒體技術在教學過程中的應用同樣也要遵循生態系統理論中的“適者生存”原則,任何一種技術或媒體的利用都應該有一個“適應期”,每種媒體都有其特色和優越性,不存在超級媒體。媒體種類繁多,媒體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主要體現在要充分發揮媒體的價值。在使用媒體技術時,應該尊重每一學科的特點和規律,考慮課程本身的邏輯性,與學科課程相互融合,看是否能促進學生能夠更好地理解知識,提高教學效果,而不是濫用媒體,起到一種適得其反的效果。其次,是否運用先進技術、決定運用哪種媒體,教師要考慮學生的需求,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征和個性特征,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激發學生學習動機,使媒體技術的運用“適應”學生的發展。再者,媒體技術要“適應”一定的人力和物力資源的發展。科技的發展速度極快,將其應用于教學后,總有其滯后的一面,教育者要在能夠了解、掌握、充分發揮媒體技術價值的基礎上,審時利用。科技是一項耗時、耗力的工程,但又是發展的必然趨勢,因此,媒體技術還需要物力條件,沒有一定資金的注入、相關政策的扶持,教學技術的應用得不到普及。
2.教學中媒體技術應用的“平衡性”達爾文說過“物競天擇,優勝劣汰”,媒體技術的應用也應該遵循“優勝劣汰”的原則。由于技術的發展,實現傳統媒體向新媒體轉型是必然的。但是無論是傳統媒體還是新媒體,都有其固有的優勢,那么,傳統媒體在新媒體的沖擊和挑戰下,又該如何應對呢?首先,要認識到傳統媒體自身所固有的特點和優勢。其次,要使傳統媒體吸收新媒體技術強大互動的優點,新舊技術之間相互滲透、相互結合,合理分工,把握各類媒體在教學運用中的平衡。學習的實踐目前正受到各種傳遞知識的工具的影響,這些傳遞知識的工具是紊亂的。而且有時甚至是互相競爭的,所以我們就需要有多種媒體的裝備系統來協調這些工具的使用。比如,教師在了解教材的基礎上,認真分析教學內容,確定哪些內容適合多媒體教學,哪些內容適合使用講授法教學,并結合其他教學輔助工具,在教學中合理設計、搭配,發揮出各種教學方法的綜合效果,實現效益最大化。
(二)教學主體在生態教育系統各層級中所扮演的角色
1.教師與學生———微系統中最直接的受益者將生態系統理論與教育系統相結合,微系統可以延伸為應用媒體技術于教育過程中,教師與學生作為直接參與者,教師又在媒體技術的使用過程中占據主導地位。富蘭(Fullan)曾指出“教育改革取決于教師們的想法和做法,因為他們最終決定著課堂的內容和如何進行創新”。庫班(Cuban)也認為“教師最終決定著技術在多大程度上影響教育”。一方面,教師要實現其角色的轉換。教師的作用目前正在發生變化,權威式的傳遞知識的方法正在通過花費更多時間判斷學習者的需要,推動和鼓勵學生學習,考核所獲得的知識等辦法加以補充。另一方面,實現對媒體技術在學科或者課堂教學中的應用,要注重對教師和管理人員的培訓,F今,對教師的培訓方式多采用一種所謂的“分離模式”,即注重的是技術本身的培訓,認為教師只要掌握了計算機技術,自然就能將其用在教學中。其實這種假設是不合理的,經過培訓的教師的知識技能得到了某種程度的更新,但這些教師在回到學校后在教學行為表現上卻沒有持久的、明顯的改進。新課程改革下,現代教育媒體技術的革新更注重“學的培養”。關注學生,旨在實現媒體技術在教育中的使用的根本目的是為了“人的發展”,因為學生既是學習的主體,也是教學效果的體現者。作為微系統中最直接的受益者,學生的許多特征也會影響媒體學習的效果。比如,可以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征、學習方式、學習的興趣來選擇適合學生學習的媒體技術,F代科學技術與教學方法相互結合,將多媒體、網絡技術等應用軟件穿插在教學過程中,使抽象的知識直觀化、復雜的知識簡單化、枯燥的內容有趣化,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了解媒體,逐漸掌握現代技術的應用方法,提高學習效率。作為學習的主人,學生應該積極主動參與到學習的過程中。面對舒適的學習環境,智能化的教學資源,學生應該合理制定自己的學習目標,根據自己的學習風格,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實施有效的學習計劃。[7]另外,面對如此多彩的信息資源,信息量的與日俱增讓學生應接不暇,更有一些不良信息,讓學生走入學習的誤區,扭曲學生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學生要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根據學習的需要,提高自身的素質,培養自身收集信息、判斷信息、篩選信息的能力,理性應用媒體技術,增強信息免疫力。
2.學!邢到y中的締造者學校作為社會大系統中的一個分支,其領導者和管理者應該意識到媒體技術在教學應用中的基本理念和目標,協調各個部門和成員之間的溝通和交流,既要發揮個人的創造力,又要發揮整體的合力效應,創造一個和諧的內部環境。學校是協調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的紐帶,但是其領導者和管理者又不直接參與到教學課堂中。根據布朗芬布倫納的生態系統理論,學校作為中系統的締造者,該系統要求領導者、教師和學生應建立平等合作的伙伴關系,構建和諧統一的中介系統,創造媒體技術在教學中使用的條件,實現媒體技術在教學中價值的最大化,培養全面發展的學生而共同努力。可以通過以下具體措施實現目標:充分利用高科技的發展,實現校園網的建設,通過建立電子圖書館或者電子閱覽室等方式實現校內教育資源的共享,進行信息的有效管理,比如教師與學生的檔案管理,教學反饋與評價和學校的后勤服務等方面;建立網上學校,通過網站來了解學校的情況。教師在網上管理自己的課程,與學生交流、答疑、布置作業等;對媒體技術的教學進行規范化管理,建立媒體教學的管理制度,可以通過學校建設的規章制度來規范媒體技術的應用,規范媒體課程設置、媒體技術應用過程以及教學效果的評價制度,將每一環節都納入監控范圍,及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提高教學質量,實現教育目的。要認清學校在一定區域高等教育系統中所處的位置,應在辦學類型、辦學層次和辦學特色三個方面有所體現。最后,要明確自身內部生態系統中各構成要素的生態位,根據在社會系統和教育系統中的定位,進一步確定自己的辦學規模、人才培養規格、學科布局、服務面向、管理模式等。
3.社會———宏系統的推動者社會是個大家庭,猶如一把無形的手影響著每一個人的發展,為學校提供豐富的教育資源。教育生態系統與生物生態系統一樣,無時不刻都在受著環境的影響,遵循“適者生存,優勝劣汰”的原則。媒體也在不斷更新換代,要實現新媒體能夠滿足學生的發展需要,應當加快教育軟件的開發,建立國家級教育軟件開發基地。社會重視技術的發展,學生適應技術的發展,掌握媒體在教學過程中的運用,以技術為支撐,實現終身教育,為人生的每個階段的學習提供保障。受教育是每個公民的權利,而使用媒體技術同樣是體現教育公平的一部分。當前,我國地區性差異大,教育資源分配不均,落后地區連基本的教學設施都配置不齊,更別提使用現代科學技術了。這需要通過國家政策的宏觀調控改善資源配置不均的現象,緩解差異。政府、社會和學校處理好關系,確立教育的公平性、公正性、公益性等基本價值。通過各地區公民共同參與制定合理的制度來達到相對公正的教育目的,做到教育公平,保護多數人的利益,遵循教育、學術自身的規律,為教育的發展做有力的鋪墊。此外,媒體技術作為一種教育資源,資源的開發、利用以及反饋都需要大量的經費投入,因此財政撥款政策應該向教育資源傾斜,滿足每一位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的過程中對媒體技術的需要。同時要意識到,教育不是一個人的責任,也不是一部份人的責任,我們要鼓勵社會各界大力支持教育事業,廣泛參與到教育事業中來。
三、結語
社會是個大系統,包羅萬象,教育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一個小系統。從其微觀角度來看,從橫向來說,教育所涉及的內容包括政治、經濟、文化和生態等,對象是整個社會里的一切人;從縱向來說,教育內容關乎整個人類社會的歷史過程,教育對象貫穿人一生的各個階段。隨著教育改革的深入發展,面對著教育資源的競爭逐漸擴大,教師、學生、學校和社會要定準各自在整個社會系統中的基本地位,認清自己在教育系統中所處的位置,更好地適應經濟、科技等各方面發展的需求,F在,在我國很多地區,教育教學過程中的媒體技術投資費用還不夠,當然,也不可能在短時間內訓練出專業人員和設置必要的設備。我們可以尋找到一條新的出路:整個社會成員動員起來、組織起來,號召每個人運用自己的力量和智慧,發揮特有的創造能力,促進大眾媒體技術的發展。綜上可知,師生、學校、社會在促進媒體技術在教育過程中的理性應用是相互聯系、相互滲透有機配合的“三位一體”,我們要構建技術應用一體化體系,實現微系統(教師和學生)、中系統(學校)、宏系統(社會)三種力量協調發展,共同致力于學生的發展,培養出全面性發展的人才。
【媒體技術教學生態學論文】相關文章:
淺談電教媒體技術優化教學的論文02-17
多媒體技術在幼兒教學應用教育論文03-22
生態學教學模式論文02-28
多媒體技術在體育教學中的應用初探論文12-12
新媒體技術印刷教學體系探討論文11-14
中職學校多媒體技術應用教學探索的論文12-08
試論多媒體技術在現代教學中的應用論文03-22
教學質量提升中媒體技術的運用探究論文11-12
計算機多媒體技術教學研究論文02-21
流媒體教學初探論文02-20
-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