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作文教學現狀及對策論文
論文常指進行各個學術領域的研究和描述學術研究成果的文章,簡稱之為論文。它既是探討問題進行學術研究的一種手段,又是描述學術研究成果進行學術交流的一種工具。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中學作文教學現狀及對策論文,希望大家喜歡。
中學作文教學現狀及對策論文 篇1
新編《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根據實施素質教育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需要,總結語文教學實踐中的經驗教訓,在寫作教學方面也提出了明確的目的要求,適應時代,駛向未來,既講究規范,又鼓勵創新。那么,如何實現作文教學的創新呢?筆者結合新課程標準和自己教學經驗,提出了中學作文教學創新的建構思路。
一、作文教學的現狀和困難分析
中學生寫作文的現狀有以下幾點表現:
1、畏懼寫作,缺乏飽滿的寫作激情,致使作文情感缺失。由于學生語文素養參差不齊,教師在寫作訓練上較多的在面對應試。局限于教材上的內容。較少地考慮到學生真實情感和體驗。這樣學生的作文就缺激情,缺真情。缺流動的氣韻。久之,學生對作文就會產生畏懼心理。加之閱讀量少,對周圍的人和事觀察體驗不夠,缺乏素材積累和靈感采擷的契機。
2、思維不活,思路狹窄,選材雷同,內容空洞。中學生課業負擔重,自由活動和社會實踐時間較少。課外閱讀量不大,作文的材料貧乏。再者,多年的應試教育,扼殺了學生的創造能力,學生被迫按應試模式寫作,以致頭腦僵化、思維堵塞、文思枯竭。創新能力被消磨。逐漸形成盲目從眾的思維模式。選材雷同,嬌揉做作。作文時沒有去寫真實的內心感受和體驗。盲目地模仿寫出的文章內容就空洞淺薄,既缺少生動的細節,又缺乏獨到的感悟,千篇一律。
3、過于追求寫作的技巧性操作,形式大于思想。現實的作文教學內容上更多的是寫作技法要求規律等方面術語的直接搬運。形式上較多的是一種集體操練,基本上排斥個人的體驗。為了迎合命題者的意圖。迎合閱卷者的趣味,就放棄了自我,放棄了生命的獨到體驗,放棄了自己的個體感受。中規中矩,審題要準確,立意要積極,結構要合理,中心要突出等。過于強調這些規范性要求,就壓抑了學生的創造性,壓抑了學生真實的思想感受和體驗。
4、語言貧乏,語言表達能力差。有很多時候,學生對寫作素材應該說有感悟,有深刻的內心體驗。但其作文語言貧乏,心里有話說不出來,心里有情寫不出來。即使心里縱有千言萬語,但落筆時卻不知用什么語言表達。這樣的作文就喪失了個性,缺乏創新。
二、營造寬松環境,促進作文創新
《語文課程標準》特別重視鼓勵自由表達,其基本理念是:“寫作是運用書面語言進行表達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認識世界、認識自我、進行創造性表述的過程!边^去的各個時期教學大綱關于寫作教學過多強調寫作規范,沖淡了有創意的表達這一根本要求。不造假,是對作文最起碼的要求;寫出個性,有創意,才是作文的關鍵所在。
1、建立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權威抑制創造,創造性教學需要民主。只有教學民主,學生才能積極思維,大膽想象,不斷產生新觀念,否則,學生處處看教師的臉色行事,唯教師的觀點是從,其思維必然狹隘僵化,乃至枯竭
2、延遲評價,激勵創新。每個學生都有成功的愿望和成功的需要。成功,作為目標,它是行為的動力;作為結果,它是新的更進一步的行為的動力。學生創造性的發展有賴于積極持久地從事創造活動,而這種活動需要他們創造成功的支持。
3、張揚教師個性。語文教學比起其他學科來,教師的主體參與意識更強烈,更投入。這種主體意識既滲透在他們研讀教材過程中,又涌動于他們的課堂教學中。由于思想認識、社會閱歷、性格愛好、知識儲備等方面的差異,他們對教材的認識、處理,必然烙上強烈的個性印記,并把它宣泄于引導學生品味語言、探究思路、把握主旨、鑒賞意境中;只有這樣,學生的習作才會有實感。
三、中學生創新作文技巧淺析
1、打破思維定勢,立意才能新穎、深刻立意就是提煉和確立文章的主題。
“文章以意為主”,“意猶帥也”。寫弘揚主旋律的“大”題材固然是好事,但“大”題材并不一定能寫出立意深刻的文章來,我們可以以“小”見“大”對文題,將材料多作由表及里地深入分析,挖掘出它們所蘊含的本質意義。立意要新穎、深刻,可以變換角度尋求新意。出新意就要變向思維,選取最佳角度。
立意要新穎、深刻,就要順應時代潮流。寫文章要緊扣時代脈搏,反映時代精神,這樣的文章才會常寫常新。2008年高考、中考中,就有多個省市的作文題或直接或間接地與“汶川大地震”有關。
立意要新穎、深刻,還要善于舊意翻新,逆向思維。采用逆向思維的方法,是被人們所公認的一種相當有效的出新方法。比如:開卷有益———開卷未必有益,異想天開———不“異想”何來“天開”,班門弄斧———弄斧須到班門,“有志者事未必成”等等。
2、優選最佳材料,才能使文章有血的肉要做到材料的創新,作者就要根據命題要求,以獨到的眼光從素材庫中迅速選定材料,力求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新”。
可以“以知出新”。所寫的文章的內容如能超出一般學生的認知領域,顯示出作者知識積累的'廣度和深度。如:以“關心”為話題的作文,許多考生都把目光鎖定在人類的親情上,有位學生卻把愛心投向與人類息息相關的地球,運用了許多術語,給讀者獲得知識和情感。
可以“以能出新”。寫你擅長的文體,寫你擅長的內容,運用你擅長的表達方式,表現出你的與眾不同,你的文章就會脫穎而出。
可以“以情出新”。寫自己動情的東西,才能感動讀者。世上一切富有感染力的作品,無一不是作者懷著強烈的、真摯的、有個人性格特征的感情創作出來的。
3、采用多種構思技法,文章面目才會全新。構思是指在動筆行文之前,對文章的內容和表達方式做總的規劃和設計。具體地說,文章的構思就是對頭腦中的材料。
由于作者寫作個性不同,作文的要求、內容、體裁的差異,構思的方法也會大相徑庭,各有千秋,下面談談幾種簡單可行的構思方法:
彩線串珠法。“彩線”指的是文章的線索,可以是物線,也可以是人線,亦可為感情線!爸椤笔侵妇x的題材,“彩線串珠”就是以一個能體現文章主旨的事物作為貫穿全篇的線索,將一組如珠的精選材料聯綴成篇。如蕭乾的《棗核》,以棗核作為線索貫穿全文,朋友索要棗核,引出懸念;得到棗核,如獲至寶,加強懸念;敘說索棗核原因,解開懸念,體現了美籍朋友的思鄉愛國之情。
烘云托月法。指在寫作中,不正面描寫主要對象,而是通過描寫與之相關的“賓體”,從側面來表現主要對象的一種構思方法。此法在《陌上!分惺沁\用最為成功的范例,作者寫羅敷的貌美,沒有正面描寫,而是通過行者、少年、耕者、鋤者等次要人物的表現來烘托。
曲折跌宕法。“文似看山不喜平”,平鋪直敘的文章,往往讓人感到呆板、單調、乏味。因此,寫作時在不違背真實原則的基礎上,要造出一些曲折波瀾,以便吸引讀者。傳說唐伯虎為某員外的母親題的祝壽詩就達到曲折波瀾的效果:“這個婆婆不是人,九天仙女下凡塵。生的兒子都是賊,偷來蟠桃敬娘親!币痪湟粋逆轉,令人嘆為叫絕。
四、小結
作文教學是一個難點。當然作文教學的話題也一言難盡。作文創新的道路是一條漫長而艱辛的道路,任何一蹴而就的想法都是沒有道理的。但我們也應該相信在新課標的指導下,經過老師和學生的共同努力,就會逐步轉變一些陳舊的觀念,擯棄偏于程式化的訓練方式,就能引導學生回到作文的原點,用作文這種形式去表達生命,書寫生命的真實,去體味寫作中的快樂。
中學作文教學現狀及對策論文 篇2
作文教學應該是彰顯學生個性,健全學生人格的一種有效載體,是教師在主導的過程中幫助學生發展自我,逐漸成為一個自我完善的大寫的“人”的運動歷程。但應試教育體制炮制出來的教師依舊沒能完全走出模式化“精英教育”的思維圈子,致使他們在作文教學中特別注重其結果,忽視其過程,漠視學生主體作為自然人的客觀存在,把“人的價值倫為物的交換價值:分數、學歷、稱謂、頭銜等”這樣,學生作文個性化色彩完全尚失,模式化和功利色彩劇增,學生在作文中丟失了自我,讓作文過程游離于創作中的現實主體與偽主體之間,產生無所適從之感,他們故然不能創作出有靈性的佳作,要徹底改變這種狀況,必然要從最本質的教育體制和作文評價體系入手,否則都只能“治標不能治本”.在“治本”無法企及的情況下,只能就作文現狀與對策作簡單的思考。
一、現狀
當前,中學作文教學現狀令人堪憂。學生寫出來的作文除了教師的或從別人那里借鑒來的,就很少有自己的,在作文創作中缺失自我創造內容。此情形恰似張志公先生所講:“語文教學在普通教育中恐怕算得上是一個‘老大難’,而作文教學恐怕又是這個‘老大難’中的‘老大難’”.具體言之,我認為中學作文教學這個“老大難”,主要存在幾個方面的問題:
學生作文千人一面,千篇一律,共性凸現而個性全無,文中難以找到自我主體思維的影子。
中學生作文為什么會出現這種狀況呢?我認為原因有三:
其一、語文教師在作文教學中常以眩目的政治道德泡沫掩飾社會現實與精神現實的真相。教師為了讓學生在各種考試中獲取高分,以達到自身功利目的,于是在教學中便一味地宣揚“崇尚+光明”這一主題,使中學生作文普遍出現情調輕淺甜膩的狀況。讓林黛玉似的病態審美的文章逐漸登臺亮相,有時反而成為上乘之作。
其二、教師指導學生作文常以主流與支流的堂皇托詞反對學生在作文中展示生活的全貌(包括對社會陰暗面和人性缺陷的展示),導致學生為文與做人之間出現兩極對立。即“對作文中所描寫的生活形態與作者所經歷的生活原生態之間的完全背離”,讓學生在寫作文時總在客觀現實生活與“虛擬生活”之間徘徊,出現文學與人學、作文與做人的理論與現實的脫節。學生為了能在作文中實現為自己邁向成功,以達到濃墨重彩地涂抹一筆的功利目標,不得已之時,只得以主流內容的寫作來博得評價人的“好感”.久而久之,文學與人學就會完全在兩條線上相悖而行。
其三、學生理性認識水平較低,理性思考能力薄弱,加之中學生生活閱歷較淺,對生活本質尚缺深層次思考和探索。本來,寫作活動是一種特殊的精神生產活動,它以“對生存意義的揭示去喚醒人類的靈魂,去洞見被遮蔽的生活底蘊”,作者既要有對生活的外在表象性的認識,更要對生活現象和本質內容作深層次的理性思考,才能激發出他們智慧的火花,誘發其創作靈感,從而揭示出生活中深刻的哲理和意蘊,才能創造出來源于生活而更高于生活的精神產品。由于中學生對生活理性思考的缺失,使作文創作自然地停留在生活表象的展示上,既不能“雜取種種”地嫁接、濃縮生活內容,也無法挖掘現實生活中表象背后的實質性的東西,所以寫出來的作文總是顯得平淡無奇。
中學生作文假、大、空現象突出,在作文創作中把生活概念化和理想化,教師把作文教學模式化,未讓學生在作文中尊重客觀現實生活和洞察、反映社會生活軌跡,于是,作文教學中偽主體和偽科學現象十分明顯。
其實,生活就如萬花筒。有人認為它是一杯濃濃的咖啡,苦澀之中蘊含著幾分纏綿與悠長;有人認為它是一朵美麗的浪花,讓人充滿著奇妙幻想;也有人說它是一杯苦酒,牽腸掛肚,絞痛難耐。其實,這樣的理解才是生活的本真,才是尊重客觀現實生活,把生活內容融入作者自身情感體驗,從而產生獨特的理解、感悟和思考。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作文。無獨有偶,但在我們的許多中學生筆下,要么把五彩繽紛的生活概念化,要么通過作變形手術進行美容,把它理想化,以扭曲客觀現實生活的本來面目,編造出自己“心中的生活”以服務于寫作。一旦他們寫老師,就離不開深夜窗前的那縷燈光,寫父母就逃脫不了雨中送傘、冷天送衣等生活情節。這在學生心中已把豐富多彩、變幻莫測的生活模式化、概念化、理想化了。
我們主張在閱讀文學作品時,“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這充分體現閱讀欣賞過程中讀者思維的再創造。其實,作文亦然,有一千個人就應該有一千種思維,對某一事物就會產生一千種體驗,引發出一千種、一萬種思考,而今天的情形正好相反。在廣大語文教師“大一統”教育觀念和學生作文為適應單一主流主題去創造生活的思想影響下,出現一千個人只有一個鼻孔出氣,一張嘴巴說話的狀況。而且,不少學生在寫作中沒有生活素材編素材,沒有語言套語言。他們所編出的生活素材要么與客觀現實遠離萬里,要么麻皮不爬豆桿,風馬牛不相接。他們為了向老師交差,編造出一系列的偽素材和偽語言,使作文完全遠離客觀現實生活,遠離自我,把寫作主體完全置于理想化的“真空”世界。
由于中學作文教學中學生創造精神和自主精神缺乏,于是在學生潛意識中出現“我寫的不是我”,致使教師命題中的“無我”和學生寫作中的展示“自我”之間進行抗爭。尤其是教師總要求學生寫帶有強烈社會責任感的為國、為民、為時、為事的題材,總是把“利他”放在首位,學生的“自我”意識得不到渲泄,自我形象得不到展示,個性得不到張揚。在老師必須要求學生作文與學生無心作文的矛盾中,使作文中并非自我的偽主體形成。在老師的強硬要求下出現的偽主體寫作,并非是學生自我主體的情感自然流露,何以讓他們寫出有血有肉有骨頭的富有靈性的佳作呢?
再者,不少語文教師在學生習作時習慣性地運用程式化方式教學作文。當然,作為初習者,這種方法能很快地讓他們掌握一些作文套路,不致于讓寫作天馬行空,下筆千言,離題萬里的情況。但作為中學階段學生而言,老師依舊有意無意識地在作文教學中強調“三段式”、“四段式”謀篇布局,強調作文審題、立意上的“魚池”和禁區,學生在寫作時自覺不自覺地被教師思維所左右,并逐漸地把鐐銬箍緊,因為他們生怕考試時由于作文失敗而招致十年寒窗付之東流,生怕因高考、中考失敗而改變人生航向。這樣,在學生潛意識里,他們毫無知覺地利用“學業上的功利性代替了學問上的進取性、探索性。”由于作文教學中教師強調太多,要求太規范。再加之教師以程式化的思維去要求和影響學生創作,不但會使其喪失對自然生活本真的領略和感悟,反而扼殺學生個性發展和創作靈感的產生,這便使作文教學中的偽科學現象出現。這對中學生作文創作是極端不利的。
二、對策
首先,教師須轉變教育觀念,要從培養學生創新意識、主體意識、獨立意識、自主探究意識等方面入手,大膽實施學生作為自然人的影響和教育,把他們逐步培養成“學會創造,敢于向權威挑戰”的具有個性色彩的、完整的、鮮活的'“人”.
在作文教學中,教師要把先進的教育理念和人文思考貫穿于教學的各個環節,以調動學生主觀能動性,激活寫作內驅力,引導他們把對生活的體驗、感悟,逐漸“內化”為能力,并以此促進學生個體的自我完善和發展,使他們逐步踏上展示和超越自然人的坦途。
其次,教師在作文教學中要大膽放手引導學生探索生活的奧秘,找回缺失的自我,滿足自己作為人的本能的基本心理需求,引導他們多寫解剖自我,表現自我的作品,從而找回自我的存在價值。具體而言,可從以下幾方面引導學生挖掘自身潛在動力,培養其寫作興趣。
1、強化學生“我能行”的潛意識信念,克服他們的懼怕、怯懦和悲觀心理。因為“培養心靈力量的唯一要求是要相信自己,肯定自己”,只有樹起他們的強者信念,才能讓他們找到自信心,產生我不是弱者,我能把作文寫得更好的欲望。這恰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說:“一個少年,只有當他學會了不僅仔細地研究周圍事物,而且仔細地研究自己本身的時候,只有當他不僅努力認識周圍的事物和現象,而且努力認識自己的內心世界的時候,只有當他的精神力量用來使自己變得更好、更完美的時候,他才能成為一個真正的人。”因此,作文教學要讓學生首先認識自己,引導他們把自己的內心情感與外界事物巧妙融合,方能逐漸培養其寫作熱情。
2、大膽鼓勵學生寫作“放膽文”,引導他們多角度展示現實生活和精神風貌,使其在作文中講真話,抒真情、探真理,從而實現做人與為文、理想與現實、客觀主體與創作主體的吻合。在作文教學中,教師切忌用功利眼光去權衡得失,因為這樣反而會鉗制自身思維發展,不能引導學生大膽為文。其實,學生作文只要是積極的健康的,只要寫出了真情實感,哪怕是他用自己獨特的審美眼光去揭示社會的陰暗面或人性的弱點,均可進行大膽鼓勵。這正如蕭統在《文選》中所語:“文章之道與立身異,立身須謹慎,文章且要放蕩。”如果教師不能讓學生放膽寫作,學生在文中就無法“放蕩”,無法表現出生活的多面性和復雜性,個性就難以張揚。
3、在作文中教師要不斷給予學生選擇的權利,鼓勵他們寫“我想寫”、“我愿意寫”的作品。雖然古之有“不依規矩,不成方園”之說,但規矩太多也會阻礙學生潛能開發。作文教學要切實改變輕生活、重技法的狀況,要把學生生活寶庫的開掘與探索放在首位,引導學生多作寫作生活素材和語言的積累,讓寫作源頭活水逐漸豐富起來。教師不可只在技法指導上打轉,要引導他們打破一切寫作中的固定框框套套,并且把寫作內容、形式、主題的選擇權完全交給學生,賜予學生自主選擇的力量,使他們在寫作中逐漸學會“獨立行走”,定能寫出“我樂意寫”的好作品。
4、鼓勵學生把生活中的真、善、美和假、丑、惡、人文,以提高學生審美價值,使人本精神在作文實踐中得以復歸。
在作文教學中,要把作文的工具性、實用性和人文性有機統一起來,引導學生在創作中實現審美教育和人格教育,把變化多端的人間萬象、千姿百態的人文景觀、奧妙叵測的精神世界和神秘懸妙的社會自然完全滲透到作品之中,通過展示人與客觀事物的內在聯系來提高作品的藝術審美。因為,要使作品震憾人心,除要表現一種原生態的要義外,還必須把人的精神、情感融于外物之中,才能產生出超然于物外的東西。因此,教師在引導學生作文時,要鼓勵他們大膽地挖掘出他們作為自然人與社會人的內涵,并恰當入文,不斷在創作中完善自己,健全自己,并在龐大社會體系中學會恰如其分地進行人生定位。這樣,人本精神在作文中才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復歸。
改變中學作文教學現狀的策略頗多,在此,我反從未能徹底改變當前教育體制和作文評價體系的前提下,對如何暫時改變這種不堪的狀況,表征性地提出幾點思考策略。但作文教學歸根到底落實到一點,引導學生在作文中塑造自身人格,實現人本精神的復歸,是讓他們健康成長,形成健全人格,最終達到“為文 ”與“做人”和諧統一的一個有效措施。
【中學作文教學現狀及對策論文】相關文章:
中學健美操教學現狀及對策論文02-13
中學籃球課教學現狀及改革對策論文11-22
當前中學作文教學現狀及對策12-05
中學籃球課教學現狀及改革對策11-24
高校體育教學現狀及改革對策論文03-07
中學體育教學對策論文02-18
舞蹈教學中情感教育現狀及對策論文02-20
初中歷史課堂教學現狀及對策論文02-18
高校新生入學教育的現狀及對策論文01-03
-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