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育教學隱性功能的論文
1體育教學隱性功能的概念與屬性
用系統方法來研究教學,可以說,體育教學是一個復雜的、開放的系統,所謂教學系統的功能是指教學系統所具有的功效、作用和能力。體育教學系統具有目的性(即體育教學過程始終圍繞著教學目標而運行)、社會性(即與整個社會系統各方面都有一定的聯系)、開放性與動態性特點,同時又是由教師、學生和教學條件構成的信息處理和發展能力的復合體,它具有特殊的功能。.這種功能由于時機與條件不同,或明顯或隱蔽,故我們分別稱之為教學的顯性功能和隱性功能。所謂顯性功能即是教學過程所產生的已被教學參與者理論確認與實踐把握、具有明確預期作用、直接外現方式、效果和實際的功能,F在我們普遍認可的增強學生體質,提高?邓,傳探體育技術、技能和衛生保健知識,進行思想品德教育和意志品質培養等教學功能即可歸人教學顯性功能范疇。而教學隱性功能則是教學過程本身具有的,至今還未明確被人們理論認可與實踐把握的內隱功能。顯然,教學隱性功能并非就是教學過程看不見、聽不著的功能,它只不過與顯性功能相區別。由此可見,“隱性”與華顯性”并不絕對對立,是相對的。在一定時機與條件下,體育教學隱性功能可以去其隱蔽外衣而躍遷為顯性的功能.體育教學隱性功能相對于其顯性功能而言,自有其本身獨具的功能屬性。這些功能屬性表現為:
(1)非計劃性。體育教學顯性功能施體(主要指教師)在功能作用于對象嗯p學生久之前,已對功能的量與質加以有效把握,功能作用的目的、方式與結果都以預定計劃的形式構造在教學方案或施體大腦中,并在整個功能實施過程中加以調控、檢測,呈現出鮮明的計劃性。隱性功能則相反,施體在功能作用發生之前對隱性功能本身的量與質缺乏充分認識,無論功能作用目的、方式還是結果都未能加以明確的定向設計,從而功能作用過程是一觸發過程,表現出非計劃性。
(2)內隱性。教學顯性功能的作用方式與效果為外觀、直接、顯露,它通常憑借講授、動作示范、身體練習、教具演示以及其它明了的方式作用于學生,促成學生身心變化,獲得在自身與他人觀測范圍的顯性效果,如動作技術的掌握等,隱性功能則不同,功能作用方式處于潛藏、間接狀態,它往往通過存在于教學之中的互動、模仿、感染、認同及角色扮演等隱蔽方式間接作用于學生,使學生獲得自身與他人未能覺察、檢測的隱性效果,功能作用方式與效果表現出內隱特性。
(3)深長性。體育教學顯性功能因其作用方式的直接外觀,導致功能的時間與空間有所局限,這種局限性使功能作用的性質一般帶有間斷性、可變性與淺顯性。而教學隱性功能作用方式的特殊,使它在發揮作用的時間上是長久的、連續的,發揮作用上是穩定與深刻的,具有潛移默化之效。
(4)兩極性。教學顯性功能是一種按照教學目標的要求加以計劃、實施的功能,一般具有正面功能效果,對學生產生積極的影響。當然也不排斥產生負向功能的可能。教學隱性功能則是一種非計劃、非調控的自發隱蔽功能,既可能產生符合教學目標要求、促進學生身心發展的正向功能效果,又可能產生違背教學目標要求、阻礙學生身心發展的負向功能效果。正負效果的兩極性從積極與消極意義上都確證了認識并把握體育教學隱性功能的必要性。
2體育教學隱性功能的具體表現
2.1個體社會化功能
在學生個體社會化的轉變過程中,學校教學(包括體育教學)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但這種轉變并不完全是教學的顯性功能所致,而且也是教學本身的一種隱性作用。這具體表現在:
1)施予隱含的社會化內容。社會文化價值與行為規范建構成社會化的主要內容,包括明確的生活目標、社會規范,獲得社會生活的基本技能,學習充當社會角色。體育不僅能培養學生的競爭意識,而且能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并能求得二者的內在統一。體育能培養嚴密的組織紀律性和集體責任感、榮譽感,培養對規范的服從和在規范的制約下如何發揮主觀能動性與創造性,這一切不僅是道德教育的基本內容,而且也是現代人與未來人所不可缺少的身心素質。教學社會化內容的傳授及學生觀念的獲得,一部分直接依賴科學文化知識,尤其是思想品德教育的顯性功能,但更重要的部分卻是學生在與師生的交往中,從各種教學規章制度與紀律要求中,從集體輿論、傳統、班風、校風以及親自參加的課內外群際性的體育活動中間接地得以體驗、學習并予以內化。這種社會化內容的體驗與學習,因其獲得方式的感性、自然而非抽象與強制,更易被學生接受并產生深刻的體驗。
2)培養潛藏的社會化能力。學生社會化能力的獲得是其社會化程度的重要標志,它包括社會職業能力與社會交往能力。這兩方面的能力的培養一定程度上離不開傳授知識,發展智力與能力兩大顯性功能。另一方面又必須依仗帶有一定職業和專業的實踐性學習活動與人際交往活動,諸如各種形式的練習、實習、教學游戲與比賽等。通過一定社會職業的角色扮演,逐漸獲得該角色的體驗及其所需求的職業素質與人際交往能力,得到社會化能力的培養。
3)提供潛隱的社會化行為誘導與控制機制。學生能否產生符合社會規范的社會行為是其社會化基本完成的最終標志。體育教學過程為學生行為的社會化提供著如下幾種有效而較為潛藏的誘導與控制機制:一是教師行為。它對學生的社會模式產生直接的示范性誘導作用;二是學生同輩群體。學生個體的行為方式必然受本群體文化影響,遵守和奉行本群體的各種風尚與規范。三是體育文化。體育教學除向學生傳授體育運動與衛生保健知識、發展身體素質與進行思想品德教育外,還要向學生進行體育運動道德行為與規范社會化的教育,因而對學生的社會化行為產生導向、評價等控制性作用。
2.2學習主體化功能
l)促進學生學習主體性形成。能動、自主與創造作為學生學習主體性的基本構成,是學生學習主體性得以確立的主要依據。而學生的學習主體性確以隱性的狀態存在于體育教學過程中,F代教學以其目標、內容、方式及手段應有的整體化不斷促
進著學生生理、心理與文化結構的全面發展。正是有了這種全面發展,學生學習主體性的確立才得以實現。就學生學習領域外部而言,教師本身人格的示范與影響、師生同學間的交互作用與期待及教學中得以自我表現與自我鍛煉的各種環境的建立與提供等,都對學生學習主體的形成發生外在的教導、促進與引發的作用。教學內容的掌握與運用,自身學習時空與方法的安置選擇等,也為其主體性的確立施加種種內在的促進作用。概言之,學生學習主體性正是在這種外在影響與內在促進中,逐步隱性地得以發展與確立起來。
2)發展學生學習主體個性結構。學生學習的主體化不僅憑藉其學習主體性的形成,而且還依賴于學習主體個性結構的建立。學習主體個性結構由學習主體意識與學習主體能力所構成。兩者的形成與確立光靠理性的(知識、道德)傳授與能力的培養是解決不了問題的(充其量只能提供認知上的條件),而其真正的形成,必須借助于學生自身長期的學習實踐和實際鍛煉的隱性作用。
2.3培養情感功能
l)喚起社會情感體驗。高級的社會情感由理智感、道德感與美感三者所組成。學生在自身學習活動過程中,必將獲得喜悅、沮喪等類的情緒體驗,而這種內心體驗的連續積累與穩固即是理智感的形成與深厚。學生道德感的形成主要與他能否掌握符合一定社會道德規范如體育運動規范等相關聯。美的感受來自美的事物。體育教學中傳授美的內容,提供美的活動,并伴隨著美的運動環境,使學生不斷地獲得美的體驗,形成美的感受即美感。
2)構建情感觸發情境。學生情緒情感的觸發總是歸因于一定的情境因素。體育教學活動中的情境因素主要有:一是教師情感觸發。教師教學時所流露的表情與情感時刻都影響感染著學生,使學生的情緒情感產生相應的變化。二是教學情境設置.設置具體形象的教學情境如體育游戲、練習與比賽等,使學生親臨其境、情寓其中地學習。三是課堂心理氣氛。以真實、理解與尊重為特征的課堂氣氛,可使學生產生積極的情緒情感體驗。
3)促進情緒的分化與控制。學生由低年級向高年級發展,教學影響越好,情緒分化、豐富與完整也就越好,情緒的自調與控制力也就越強?梢,學生情緒的分化、控制與教學的作用也有密切的聯系。以上是從理論的角度提出了體育教學的隱性功能。而理論的提出最終還是為了實踐的把握,即如何具體發揮與實現體育教學的隱性作用。
參考文獻
1吳志超、劉紹曾、曲宗湖著.現代教學論與體育教學.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1993
2吳也顯主編.教學論新編.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
3裴時英編著.教育社會學概論.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1986
4李定仁,劉要武.當代國外教學理論發展的主要趨勢.外國教育動態,1990,(6)
【體育教學隱性功能的論文】相關文章:
體育的功能論文12-01
發揮校園文化的隱性育人功能的論文12-11
淺析體育社會化功能論文06-08
拓展體育教育中的美育功能論文03-06
隱性文化建設內涵探析論文02-27
休閑體育功能研究03-29
保險的保障功能與融資功能論文提綱03-28
中學體育教學研討的論文02-18
民族傳統體育與現代體育教學的論文02-18
-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