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幼兒教學活動目標制定中的問題的論文
筆者在參與省、市幼兒園集體教學活動設計評分工作時,對509份一線教師的活動方案進行了分析,歸納了教師在活動目標的制定與表達中存在的幾個問題。
1、不夠具體明確
一個具體明確的活動目標應該包含四個方面的內容:第一,行為主體,即指明目標是針對誰提出的。第二,行為動詞,用以描述行為主體的具體行為狀態,如“說出”“列出”“指出”“做出’’等。第三,行為條件,即行為主體產生行為結果的必要條件和活動背景等,如“按照圖畫”“在小組合作的情況下”,等等。第四,行為的表現程度,即行為主體需要達到的行為水平,如“獨立地”“完整地”“連貫流暢地”,等等。例如,有教師將某一語言活動目標表述為“讓幼兒說起來,敢于暢所欲言”,這一目標表述得很含糊,在什么條件下說,“暢所欲言”的具體標準是什么,都沒表達清楚。又如,許多教師常常用描述幼兒內部心理狀態的語言來表述活動目標,“發展幼兒的想象能力”“發展幼兒的口語表達能力”“加深對……的理解”等.但教師如何判定幼兒提升了“能力”或加深了“理解’’呢?顯然,這樣的目標不夠具體明確,缺乏可操作性和對活動過程的導向作用。針對這個問題,我們可以學習布盧姆提出的“目標關鍵詞化策略”。如中班語言活動“家”的目標之一“發展幼兒的口語表達能力”就可具體化為“學會通過詞語替換,用“?…??是……的家”這一句式仿編詩歌”。
2、不夠全面
教學活動目標一般應涵蓋三個方面的發展目標:一是認知.二是情感和社會性發展,三是技能和能力培養。有的教師在制定目標時不夠全面,只對一個方面進行闡述。例如,有教師為大班科學教育活動“給糧食分家”設計了如下三個目標:(1)在分離糧食的過程中了解篩孔大小與糧食顆粒大小之間的關系。(2)學習比較和測量的方法。(3)自制分離糧食的篩子。其中(1)是認知方面的目標,(2)和(3)都屬于技能和能力培養方面的目標,沒有涉及情感和社會性發展方面的目標。當然,就某一次具體活動而言,三個方面的目標可以有所側重。
3、行為主體不一致
在同一個活動中,有的目標以教師為行為主體,有的目標以幼兒為行為主體,這樣的問題也較為常見。例如,健康教育活動“單腳站的小公雞”的目標為:(1)學習在不同的物體上單腳站立。(2)通過有趣的游戲活動培養幼兒的耐力。(3)能積極愉快地參與游戲活動。其中(1)和(3)是從幼兒的角度出發的,(2)是從教師的角度出發的,行為主體不一致,使得目標在指導活動評價時對象不明,缺乏針對性。
4、難度不適宜
有的教師在制定活動目標時常常忽視幼兒的年齡特點和幼兒園活動的特點,將目標定得太高,難以在一次活動中實現。例如,大班社會教育活動“地球媽媽你別哭”的目標為:(1)讓幼兒根據自己的經驗及通過查閱資料找出地球媽媽哭泣的各種原因。(2)讓幼兒說出讓地球媽媽變得干凈的各種方法。(3)鼓勵幼兒利用廢舊物品進行想象、創造,拼搭出標志牌。(4)培養幼兒的環保意識。在這一活動中,要求大班幼兒找到并理解地球媽媽哭泣的各種原因,恐怕難度很大;說出各種讓地球媽媽變干凈的方法,也是一次活動難以企及的,所以不如將目標修改為“讓幼兒根據自己的經驗及通過查閱資料找到他們所知道的地球媽媽哭泣的原因…說出讓地球媽媽變得干凈的幾種方法”。
據筆者分析,以上問題實際上反映了教師教育理念上的偏差。
●活動目標的制定與落實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
筆者曾隨機訪談了10位參評教師。當問到“你在設計活動方案時是否認真考慮過活動目標的設計”時,有六位教師作出了否定的回答。有一位教師在介紹自己設計的活動過程時,頭頭是道,頗有創意,而當我問起“活動目標是什么,你設計的活動過程是如何為實現活動目標服務的”時.她卻說:“活動目標是我從課程指導用書中參考來的,我現在一時想不起來了。在設計活動過程時,我只考慮如何滿足幼兒的興趣和需要,努力讓孩子們多看、多想、多操作,沒過多考慮活動目標。”由此,我們不難理解為什么有些活動目標會如此籠統、空洞、含糊、片面、與活動主題脫節了。
忽視活動目標的制定與落實歸根到底在于教師不明白活動目標的重要作用;顒幽繕耸墙處熢O計活動內容、選擇活動方法、推進活動過程、評價活動結果的基礎和依據。教師要有強烈的目標意識,只有這樣才能使各個活動環節緊密聯系,形成一個整體,以確保活動的效果。否則,教師天馬行空地發揮,無法使幼兒得到切實有效的發展。當然,教師在活動進行過程中根據幼兒當時的興趣靈活地作些調整是必須的。
●缺乏對幼兒的了解
有的教師把活動目標定得太高,有的教師則把活動目標定得過低,其根源就是不了解幼兒的原有經驗和發展水平,沒有從幼兒的學習需要出發來確立活動目標。脫離幼兒實際情況的活動目標不具有可操作性和指導性。因此在制定活動目標時,我們必須了解幼兒的知識、經驗和興趣,以此為基點展開教學,梳理幼兒原本零散的經驗。
創設有教育價值的區域環境體現師幼互動
內容摘要 在幼兒園創造一個適合幼兒學習的環境是課程的一個重要部分。物質環境設置和材料提供應是幼兒興趣、需求與教育目標和內容的有效結合,明確環境和材料所蘊涵和可能實現的教育價值,將環境創設和材料搜集的過程作為幼兒的創造與自我表現的過程。我們應創設不斷與幼兒相互作用的物質環境,讓環境與幼兒“對話”。
關鍵詞 創設 教育價值 區域環境 師幼互動
正文 幼兒在園的學習,是在與周圍環境、與人、與事件相互作用的過程中進行的,因此,在幼兒園創造一個適合幼兒學習的環境是課程的一個重要部分。環境的教育價值不僅僅是裝飾和美化,更重要的事促進幼兒的發展。為了使物質環境具有教育價值,有效促進幼兒學習和發展,我們應創設與幼兒相互作用的物質環境,讓環境與幼兒“對話”。這不是僅僅讓幼兒參與或部分的把環境交給幼兒布置所能事先的,而應將環境視為課程,并使幼兒真正成為環境的主人。
一、物質環境設置和材料提供應是幼兒興趣、需求與教育目標和內容的有效結合
幼兒特別樂于擺弄和操作物體,符合年齡特點的材料能引起幼兒的主動深究。皮亞杰的相互作用論告訴我們,兒童的認知發展是在其不斷地與環境的相互作用中獲得的。幼兒的年齡特征決定了他們對世界的認識還是感性的、具體的、形象的,思維常常需要動作的幫助;他們對物質世界的認識還必須以實物為中介,在很大程度上借助于對物體的直接操作。幼兒對世界的認識是在不斷地看到自己對客體作用的結果中得到調整、擴展和深化的?梢哉f,物質環境是幼兒學習和探究的刺激物、中介和橋梁。因此,我們要努力將教育目標和內容,將期望幼兒獲得的經驗蘊涵在物質環境之中,使幼兒通過與環境的相互作用獲得教育所期望的經驗。
。ㄒ唬┝私庥變旱奶攸c、需求和興趣,提供幼兒樂于探究和與之相互作用的環境和材料,并隨著幼兒年齡的增長、需求和興趣的變化不斷調整。
教師可以通過觀察、詢問和引發幼兒提出問題進行討論來了解幼兒的需求和興趣。比如我們在區角活動中布置了一個汽車城,里面放置了很多幼兒帶來的汽車玩具,在玩耍中,一個孩子說:“這輛車上有一個大桶,這是什么車哪?”教師就有意識的引導孩子們討論,有的孩子說是垃圾車,有的說是灑水車,孩子們對車的興趣一下子高漲;另一個孩子說:“我們比比看哪輛車開得快好嗎?”于是,孩子們把車放在地板上、桌子上、地毯上開,接下來他們又發現玩具車在不同的地方開得速度不一樣,就這樣關于“車”的問題討論也越來越激烈了。
另外,教師還可以通過投放多層次的材料,滿足不同幼兒的需要。二期課改中指出,教師要關注幼兒的個性差異,滿足不同幼兒的發展需要。一次在區角活動中,幾個小朋友在合作布置“各種各樣的路”,大家覺得還可以建高架橋和南昌大橋,這樣車可以開得快些,但為怎樣搭高架橋而意見不一。第二天我們老師就在探索角里提供了一些有關“橋”的圖片,并關注著他們的一切。
盧博文:“看這座橋,我知道它是‘生米大橋’,媽媽帶我去過的。”
吳浩宇:“這有什么稀奇,我知道很多橋,有‘長江大橋’、‘南昌大橋’!
馮博:“我爸爸也帶我乘過高架橋!
民民:“可是我們不會搭橋,怎么辦?”
馮博:“我家里有一本書上有搭橋的樣子,星期一我會帶來!
在探索的過程中,孩子們往往會生成新的內容,作為我們老師要根據具體情況進行發現和引導,像各種橋,是孩子們感興趣的話題,老師就要鼓勵幼兒進行收集,通過多方合作共同創設環境。多種渠道的材料和環境的創設,有利于活動的開展深入及拓展延伸。
比如在研究“搭大橋”中,根據孩子們的建議,教師提供了雙面膠、彩泥、各種大小形狀材質的月餅盒、繩子、模板、積木等物,孩子們一開始用彩泥粘,可是根本粘不;他們又嘗試用雙面膠,也不行;再用繩子扎,由于繩子的區別,有的扎住了,有的滑掉了。還有的孩子用各種月餅盒堆高進行試驗,研究出了用盒子當中堆高,兩邊成斜坡的方法搭成了一座簡單的橋,不過汽車在上面開,滑下來的速度可快多了,而且可以一下子開得很遠。孩子們因此興奮起來,他們又建構了許多不同的斜坡,比賽哪輛車開得遠。
不同的材料,使孩子有了不同的體驗,這樣的學習效果,是教師不能用語言直接給予的,而是需要幼兒自己在對材料的探索、操作于實踐中獲得的。
。ǘ┟鞔_環境和材料所蘊涵和可能實現的教育價值
在主題探究活動中,請幼兒和家長共同收集材料和資料僅僅是為了布置墻面嗎?答案是否定的。我們應明確,收集材料的過程就是一個學習的過程。
首先,幼兒可以通過收集材料了解通過哪些途徑獲得信息和知識,這本身就具有探究性。比如在進行“清清水世界”的主題活動中,孩子們有的拿來了自己家里的VCD,有的拿來了畫報,有的拿來了圖書,有的拿來了爸爸媽媽和自己的照片。他們在搜集的過程中就了解了水的種類、水的用途,以及一些先進科技下凈化出的純水等。他們學會了查閱資料,對資料進行整理、紀錄,孩子們在主動活動中學會了學習。
其次,對于自己搜集來的資料,幼兒格外珍惜并樂于探究,從而使學習變得富有樂趣。在“海洋生物”主題活動中,孩子們利用各種廢舊材料如一次性紙杯等制作了“章魚”的玩具,他們用這一玩具講故事,發現原來身邊的廢舊材料可以變出這么好看的東西,對搜集材料的興趣也更高了。
二、支持、啟發和引導幼兒與環境相互作用
要使幼兒在與環境的相互作用中主動學習和發展,根據幼兒的興趣和教育目標的需要設置環境和材料是基本前提,但要真正實現還必須有教師的支持和引導。
。ㄒ唬⿲h境創設和材料搜集的過程作為幼兒的學習過程
經過與幼兒的討論決定了墻飾內容后,教師應和幼兒一起設計、準備材料和制作。幼兒能想的讓幼兒去想,幼兒能做的讓幼兒去做。幼兒可以根據需要,通過想(利用已有的經驗)、問(如家長、鄰里等一切可以作為資源的)、看(書、畫報)去獲得有關的信息,通過自己動手和求得他人的幫助去獲取需要的材料。在這個過程中,幼兒不僅發展了設計的能力、與人交往的能力,而且每一個墻飾對幼兒具有一定的教育價值。
例如,我班“游泳真快樂”的墻飾專欄記載的是幼兒學游泳的經歷和感受,是幼兒自己的故事。它鼓勵和支持著幼兒樂于用美術的手段表達自己的感受和體驗,使幼兒表達出自己游泳時的害怕、勇敢和喜悅;使幼兒為更好地表達和表現自己的感受與體驗而主動學習和提高自己的繪畫技能;使幼兒相互了解和溝通,看到同伴也和自己一樣怕水而感到一些安慰,看到同伴勇敢而暗下決心向他學習,看到自己的不斷進步而自豪和更加努力。這樣的墻飾實現著激勵幼兒表達與表現自己的感受和體驗、學習繪畫技能、同伴間的交流和相互影響、自我監控和激勵等教育價值。
。ǘ⿲h境創設和材料搜集的過程作為幼兒的創造與自我表現的過程
二期課改的理念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關于環境創設的研究,談到了環境創設的重要性。我在研究與實踐中,理解到主題環境的創設不僅美化環境,還是孩子們自我表現與展示的舞臺,是信息與經驗交流的窗口,更是幼兒盡情想象與創造的天地。所以主題的進展,必須依靠環境,才能更深入,更具體的開展,從而不斷的逐漸豐富。我們班級墻面上的每一件作品都是孩子經驗提升的具體體現,每一件作品都是孩子學習、參與的寫照。
在9月—11月中,我們做的主題是“水的世界”,我們的教室環境處處體現這個主題。除了平時組織學習活動后,孩子們留下的種種痕跡,在游戲區域我們也為孩子準備了與主題內容有關的材料。比如:在做做玩玩活動中,我給孩子準備了各種材料,大都是廢舊的材料,如:盒子、各種紙、鉛絲、木珠、吸管、一次性紙杯等等,讓孩子們制作各種海洋生物。小朋友很感興趣,他們用廣告紙折鯊魚,裝上回形針放在墊板上做“海洋”,用磁鐵在墊板下來回移動,好象鯊魚在海洋中游泳;用紙杯和吸管做章魚,用彩泥、木珠和鉛絲做螃蟹,布置在墻上。再如:說到水的沉與浮,我請孩子們共同收集準備了大量的材料放在探索角里,讓他們進行實驗,有的孩子可能一下子并不能理解這些材料的用處,但因為有的孩子試驗后分類布置出來,其他的孩子便能從環境中獲得經驗,提高自己的認識。
孩子們在走過主題一個個站點的時候,他們也會萌發與之有關的創造性的想法,很自然的在環境中體現出來。如:秋游時看過海獅和海豚的表演后,孩子們就在建構游戲中開設了一個“開心公園”,里面有許多的“小動物”,它們住在各種不同的房子里;還有一個水族館,住著很多“海洋生物”,連海獅和海豚表演的皮球、套圈等道具都有。孩子們不僅玩,還有角色的游戲行為,在再現主題內容的同時,更推進了主題的進展,有了一個良性的循環。
為了使物質環境具有教育價值,有效地促進幼兒的學習和發展,我們應創設不斷與幼兒相互作用的物質環境,讓環境與幼兒“對話”。這不是僅僅讓幼兒參與或部分的把環境交給孩子布置所能實現的,而應將環境視為課程,并使幼兒真正成為環境的主人。
【幼兒教學活動目標制定中的問題的論文】相關文章:
問題情景在科學教學中的應用的論文12-22
教學中關于物理問題的設計論文12-23
問題教學法在物理教學中的應用論文02-18
民法典制定的相關問題研究論文02-25
雙語教學中的因材施教問題論文04-26
小學體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措施論文02-27
繪本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的論文01-11
小學數學教學中的問題引導論文11-19
英語教學中說的問題與對策的論文12-23
問題教學在化學課堂中的應用論文11-15
-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