倫理思想的內在意蘊和價值意義
【論文摘要】馬克思、恩格斯的倫理學主要地表現在把人的道德本質放在經濟社會中去考察,肯定了道德作為社會意識的巨大能動作用,制訂了真正適合人類全面自由發展的道德原則和道德規范。
【論文關鍵詞】道德本質;能動作用;經濟社會;道德原則和道德規范
一、馬克思、恩格斯從歷史唯物主義的角度揭示了道德的本質與產生
宗教神學認為,道德是上帝、神的意志的表現,唯心主義否認道德的客觀的物質基礎,把道德歸結為人的內心情感、內心活動、心理狀況;或者是把道德歸結為某種客觀精神、“善的理念”、“絕對意志”。舊唯物主義則是從人的本能需要、感性認識、自然屬性解釋道德的本源和產生。這些觀點都對人類歷史的變化產生了影響,這些觀念都是對道德的本質的不正確的理解,沒有超出歷史唯心主義的范疇。馬克思恩格斯從唯物歷史觀出發,在社會經濟活動中尋找道德的本質和產生,他們認為,道德與人類的物質生活緊密聯系,道德是受社會的經濟關系決定的一種特殊的意識形態。
馬克思恩格斯指出:“思想、觀念、意識的生產最初是直接與人們的物質活動,與人們的物質交往,與現實生活的語言交織在一起。觀念、思維、人們的精神交往在這里還是人們物質關系的直接產物!薄叭藗冏杂X地或不自覺地,歸根到底總是從他們階級地位所依據的實際關系中——從他們進行生產和交換的經濟關系中,獲得自己的倫理關系!瘪R克思說:“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制約著整個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過程。不是人們的意識決定人們的存在,相反,是人們的社會存在決定人們的意識!赖碌母丛谟诮洕P系,把道德基于經濟關系體現了道德的客觀社會歷史性,這是道德作為社會意識的一般規定。道德作為一種特殊的社會意識形態,經濟關系對它的決定作用主要表現在:
第一,社會經濟結構的性質直接決定了道德體系的性質。有什么樣的生產關系就有什么樣的道德標準、道德原則、道德規范和全社會的道德風氣。從根本上來說,道德是一定經濟關系在人們思想中的反映,是一定的經濟關系對人們提出的道德方面的客觀要求。在人類歷史上,不同的經濟結構,也就產生了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和社會主義社會的不同社會的道德體系
第二,在階級社會中,不同階級的人雖然處于同一種經濟結構中,其道德觀念、道德境界也有所不同。在階級社會中,不同的階級之間處于同一經濟關系之中,但由于階級利益的不同,還形成了不同、甚至是對立的道德觀念。在不同的道德觀念之中,哪個階級在經濟上占統治地位,哪個階級的道德觀念在道德生活中就占據統治地位。因為支配著物質資料的階級,也同時支配著社會的精神生產的資料。“占統治地位的思想不過是占統治地位的物質關系在觀念上的表現,不過是表現為思想的占統治地位的物質關系”。
第三,經濟結構決定道德,道德也隨著經濟結構的變化而變化。道德是上層建筑的一部分,是為了適應經濟基礎的要求而產生的,使命是為了存在的經濟基礎而服務的。舊的經濟關系被新的經濟關系取代后,新的經濟關系則會要求人們的道德觀念產生變化,要求新的道德觀念取代舊的道德觀念,以利于新的經濟關系的鞏固和發展。馬克思寫道:“社會物質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便同它們一直在其中活動的現存生產關系或財產關系(這只是生產關系的法律用語)發生矛盾。于是這些關系便由生產力的發展形式變成生產力的桎梏。那是社會革命的時代就到來了。隨著經濟基礎的變更,全部龐大的上層建筑也或慢或快地發生革命!筮@里,馬克思闡明了道德及其發展動力在于生產力的發展與現實生產關系的矛盾,即在于社會的物質活動。這就徹底否定了天賦道德論或道德永恒不變等唯心觀念,使得我們得以用發展變化的角度去考察道德及其理論道德除了作為一般性的社會意識形式,它還以獨特的方式把握世界。不同于藝術和宗教,道德還被馬克思稱之為實踐精神,通過行為主體對根源于社會經濟關系的善惡準則的理解、選擇和奉行,體現人類的實踐精神。道德對世界的把握是要認識與處理主客體之間的利益關系,把握主體在世界中的地位、價值。道德認識、道德情感、道德信念、道德意志、道德理想等都是人的精神現象,是精神活動。僅有這種道德精神活動,不把它付諸行動,不用它指導自己正確處理人際關系,也不能稱之為有道德。道德以是一種實踐,是按照一定的準則處理主體與客體之間的利益關系、價值關系的實踐活動。道德所追求的是善,這種把握世界的方式的基本矛盾是善惡之間的矛盾。道德對世界的這種把握世界的方式雖然不是科學手段,不是科學論證的手段,它具有科學手段所不具有的優點。道德使人在日常生活的經驗中,理解、把握自己與世界的關系,尋找社會發展和人類完善的理想境界。這種理解、把握、尋找都不是通過邏輯論證,從自身經驗中得出的世界的道德評價。
恩格斯曾指出:“如果群眾的道德意識把社會現實的這種或那種現象、這種或那種經濟事實評價為不公下,那就證明這個事實本身已經過時了!赖聦κ澜绲陌盐,一方面通過道德評價把世界分為善的與惡的、正義的與非正義的、應該的與不應該的,另方面用這種評價來指導自己的行為,把“應該”、“不應該’成一種道德命令去執行。道德作為實踐精神能夠促使人們結成相互滿足的價值關系,并能推動人們改善這種價值關系,調節人與人的關系,完善個人、他人和社會。
二、馬克思恩格斯科學地解釋了道德對社會發展的巨大能動作用
作為一種社會意識形態和上層建筑的重要組成部分,道德是受一定的社會經濟基礎決定和制約,又以自己特有的方式為一定的經濟基礎服務,對社會歷史的發展具有巨大的能動作用。在馬克思主義產生之前,對于道德的作用主要存在兩種傾向,一種是“道德決定論”,這種理論過分的強調道德的能動作用,認為社會的道德狀況甚至個別人的道德品質可以決定整個社會的發展。這種說法從根本上否定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和人民群眾的力量對歷史的決定作用,否認了經濟基礎對道德的決定作用,轉而把整個社會的改造寄托于道德的改良,寄望于某個道德高尚的人物。這種思想最終只會流于空想,成為虛幻的烏托邦。另一種是“道德無用論”這種理論片面的低估、詆毀甚至從根本上否定道德的社會作用,認為道德只是人的意識或是情感物,人們在現實的社會生活中可以小受所謂的道德約束,道德對人類的社會生活的穩定和進步沒有任何的實質性的作用。
“道德決定論”和“道德無用論”的根本錯誤在于,都沒有認識到社會經濟基礎和道德之間的辯證關系,片面夸大或是否定道德的能動作用。馬克思恩格斯的倫理思想則是根據唯物史觀,對道德的作用進行了科學、客觀、公正的評價。在馬克思恩格斯看來,道德作為種特殊的社會意識,對社會的發展具有其他社會意識起不到的作用,同時指出不能夸大這種能動作用而導致道德決定經濟狀況的唯心主義。道德的能動作用表現在,是某一生產方式沒落和代之而起的新生產方式將來臨的象征。恩格斯這樣說道:“如果群眾的道德意識宣布某一經濟事實,如當年的奴隸制或徭役制,是不公正的,這就證明這一經濟事實本身已經過時,其他經濟事實已經出現,因而原來的事實已經變得不能忍受和不能維持了!倍鞲袼拐J為,道德的義憤在抨擊舊的生產方式及其分配上的不公平,這是恰當的,但它不能代替科學地論證舊生產方式及其分配滅亡的必然性。馬克思和恩格斯從來不從道德上去論證資本主義滅亡的必然性,通過發現和創立剩余價值理論從經濟學上論證資本主義必然滅亡和共產主義必然來臨。道德對社會歷史進步的能動作用應當建立在對經濟基礎的科學分析上,道德的社會作用主要表現在:
第一,道德對其產生的經濟基礎的形成、鞏固和發展具有促進作用。人類歷史所出現的每一種道德類型都經歷過這樣的演變,當新的生產關系出現后,就會產生新的道德類型,這些道德類型就會宣傳舊的經濟關系下的道德類型是惡的、不正義的,新的經濟關系則是善的、正義的,在此基礎上形成一整套的道德原則和道德規范成為上層建筑的一部分,保證和鞏固新的經濟關系和政治制度的發展。
第二,在階級社會里,道德是階級斗爭的武器,道德通過對其他的社會意識和上層建筑產生影響,為經濟基礎和統治階級服務。在階級社會里,每個階級都制定符合本階級利益的道德原則和道德規范以此來約束本階級的成員的行為,使本階級內部達到團結,也對其他階級進行道德上的影響,力圖把其他階級成員的思想和行為納入到本階級的道德規范的軌道。在階級社會里,道德對其它社會意識也產生影響。定的道德為一定的階級政治服務,道德影響也是最為廣泛惡,不僅和法律相互融合,還能對大量不違背政治和法律的行為進行評價,發揮其特有的功能,給予上層建筑深刻的影響,間接的反作用于經濟基礎。
第三,道德是社會生產和社會生活重要的精神力量。勞動者是生產力諸要素中最活躍的因素,是進行社會物質生產的主體。人們的道德面貌如何,常常影響著他們在社會生產中作用的發揮。在人們的社會生活中,往往會產生這樣或那樣的矛盾,道德是以個人為主體來認識和調節個人與他人、社會之問的利益關系的,要求人們主動地為他人和社會的利益服務,在處理個人與他人和社會之間的利益關系時進行必要的節制和作出或多或少的自我犧牲。道德作為“起碼的公共生活準則”,通過調整人們之間的關系,對維護整個社會的相對穩定,保證人們日常生活和交往的正常進行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道德的反作用因為維護的利益對象的關系存在著革命與反動、進步與保守的區別。當一定的道德所反映的社會經濟關系符合生產力發展的要求,所代表的階級是進步階級的時候,其作用就是進步和革命的;反之,當它反映的社會經濟關系不適合生產力發展的要求,所代表的是反動階級時,其作用就是保守和反動的。在歷史上,只有無產階級的共產主義道德才對社會的發展始終起促進的作用,它反映了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代表了廣大勞動人民的根本利益。
三、馬克思、恩格斯正確地分析了經濟社會中人的道德主體地位和價值意義
馬克思、恩格斯對人的人的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本質作業科學的論述,指出人的自然屬性是人性的一個重要因素,是人性的現實基礎。人的自然屬性要通過生產活動來實現,受人的生產活動所制約,并且隨著生產活動的發展而改變。人的生成活動的成果集中表現在工業中,人類通過生產活動不斷改造,改變著周圍的感性世界和人自身,F實的個人在一一定生產力和交往形式的范圍之內,憑借自己的智力體力能動地活動,能動地表現人自身。既然個人是現實的人,就必定有現實的個人的本性的現實基礎。這個現實的基礎,就是歷史上一定的生產力和社會交往形式,即生產關系的總和。人性是社會關系的產物同時也是歷史的產物,并隨著歷史而發展變化。任何一個時代的人的本質及其思想理論,取決于該時代的生產力、生產方式等一切生存條件,以及由這些生存條件所產生的人與人的關系。時代決定原則,也決定人的本質!罢麄歷史無非是人類本性的不斷改變而已!瘪R克思認為工人階級的人性作為歷史的產物,取決于它在資本主義條件下的社會地位。個人階級是怎樣的人,取決于他們的現實的社會地位以及這一地位所賦予它的歷史使命,通過消滅現存社會關系,消滅一切階級來實現自身。工人階級的代表共產黨人就是要消滅資本主義的人性,發揚真正的個人的個性。
馬克思對人以及人的本性的看法,從他早期反對封建專制主義倫理道德就開始體現,那時他還是從人道主義的觀點出發,對于人的道德解讀直到馬克思、恩格斯從經濟社會中去挖掘,才真正的站在歷史唯物主義的角度對人得出了科學、系統全面地認識,馬克思揭示了現實生活中人的二重性和自身分裂的根源。認為物的異化是人的異化的根源,物的異化表現為金錢支配人的產品和活動。馬克思指出:“錢是從人的異化出來的人的勞動和存在的本質;這個外在本質卻統治了人,人卻向它膜拜。”物的異化就是人的自我異化的實踐。馬克思認為要解決熱鬧的本質的異化,要實現人作為人的最高本質,就要克服物的異化。
馬克思又進一步批判資本主義私有制形式使人的異化更為普遍和更不符合人的本質,提出異化勞動使私有制造成的人異化達到了頂點。馬克思認為:“在私有制關系范圍內,社會的權利越大,越多樣化,人就越變得越利己,越沒有社會性,越同自己固有的本質相異化!碑惢瘎趧釉斐闪巳说牡赖碌臄,人喪失作為人的道德。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馬克思就提出:“共產主義是私有制即是人的自我異化的積極的揚棄,是通過人并且為了人而對人的本質的真正占有,它是人向自身、向社會的(即人的)人的復歸,這種復歸是完全的、自覺的而且保存了以往發展的全部財富的!瘪R克思把人的本質與人類歷史發展的必然歸宿——共產主義聯系在一起,共產主義不僅消滅了人的自我異化,馬克思向人的本質的科學認識邁出了決定性的一步,人的異化造成的道德敗壞,也就在克服異化的人向自身復歸運動中得到糾正。
關于道德異化表現,馬克思從異化勞動出發,分析研究了工人的道德異化現象,以及貨幣作為非人的異化力量造成的道德異化現象。馬克思還從私有制和異化勞動使人的需要變成粗陋的動物的需要角度,揭露它造成工人的非人化和品質方面的墮落。工人缺乏必要的生活物質,生活在極度不文明的生活環境之中,使他喪失人的甚至動物的感覺,造成腐化墮落是必然。馬克思從異化勞動分析貨幣的本質,闡明了貨幣作為非人的異己力量統治著人與人的關系,控制、支配人的思想、感情、道德。人的道德異化在貨幣中表現的最為充分,進一步說明私有財產的生產規律支配道德。
首先,恩格斯指出,機器、技術的不斷改進,是大量工人失業,生活無保證,工人處于沮喪的狀況。恩格斯說:“要避免陷入絕望狀態,在這里工人只有兩條路可走,或者在內心里、在表面上都反抗資產階級,或者過酗酒和放蕩的生活!边指出,現存的社會秩序也對工人造成傷害,這使得工人不可能尊重這個社會,雖明顯最極端的表現就是犯罪。在生活狀況不佳的情況下,工人工作的強制性也是工人道德淪喪的根源之一。
工業化的不斷擴大必然使人口集中,人口的集中也使得工人的道德墮落現象更加擴大,并達到頂點。他寫到:“所有這些原因已經在工人階級中引起了嚴重的道德墮落的現象,但是一個另外還有一個原因,使得這種道德墮落的現象更加擴大,使它達到了極點,這個原因就是人口的集中!倍鞲袼怪赋龉と嗽诜纯官Y產階級的斗爭中,表現了爭取獲得人的尊嚴的崇高美德。同時工人階級在斗爭中克服了利己主義的影響,逐漸地意識到自己利益和全人類利益是一致的。工人階級代表了人類發展的歷史方向,也代表了真正人的道德的發展方向。真正的人的解放就是擺脫異化的人的生產,不斷地實現自己的創造價值,全面的發展人的內在價值。
在《資本論》中,馬克思指出這本書的寫作目的就是為了揭示資本主義現代社會的經濟運動規律,特別指出他是從經濟范疇去考察人,正是這樣才能充分揭示作為社會人的人的本質。他寫到:“不過這里涉及到的人,只是經濟范疇的人格化,是~定的階級關系和利益的承擔者。我的觀點是:社會經濟形態的發展是一種自然歷史過程。不管個人在主觀上怎樣超脫各種關系,它在社會意義上總是這樣關系的產物。同其他任何觀點比起來,我的觀點是更不能要個人對這些關系負責的!瘪R克思在資本主義社會的經濟規律中去考察研究人,人只是經濟范疇的人格化,這樣的人才是現實的、具體的,也是歷史上人性化的結果。在資本主義社會形態下,商品生產使人與人的關系變為物的關系,人的意志作為人格化的經濟關系的體現,它必定取決于這種經濟關系,就是他只有在把自己的商品與他人商品的交換行為中才能實現。
馬克思、恩格斯把人性理論建立在馬克思主義哲學、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的理論之上,把人放在一定社會歷史條件即一定的生產和交換方式中考察,現實的具體的人才是研究人的出發點。在經濟社會中重點研究資本主義生產為實現人的自由提供了什么樣的物質基礎,資本主義生產的基本矛盾必然導致社會主義代替資本主義,無產階級成為實現這一變革的領導力量,使人成為自然、社會和人自身的主人,每個人的體力和腦力得到自由全面發展。
四、馬克思、恩格斯確定了無產階級執政下的社會的基本道德原則和道德規范
道德原則就是一定的社會或階級從自己的根本利益出發確定的一切道德關系領域內普遍適用的最根本的道德準則;是一定社會經濟關系的性質和階級關系的利益在道德意識的反映;是區分不同道德類型和道德性質的根本標志;是制定道德規范,從事道德評價和道德教育的根本依據和價值標準。在歷史上,不同時代和不同階級由于其經濟利益和政治立場不同,決定了它們有著不同的道德體系和道德原則。從總體上來說,一切剝削階級的道德體系都是生產資料私有制的反映,是剝削階級本質的體現,是為剝削階級私利服務的,其基本原則都是利己主義。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道德體系是生產資料公有制的反映,是無產階級和廣大勞動人民利益的體現,以集體主義作為自己的基本道德原則。
共產主義是道德處理個人與集體之間關系的根本準則,集中體現了共產主義道德的本質。集體主義道德是馬克思主義創始人在總結工人運動經驗的基礎上,把工人階級為了整體利益而英勇獻身的精神加以理論概括,也是在批判地吸收前人倫理思想的基礎上提出來的。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了集體主義的基本思想,馬克思認為:“既然正確理解的利益是整個道德的基礎,那就必須使個別人的利益符合于全人類的利益”!爸挥性诩w中,個人才能獲得全面發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說,只有在集體中才可能有個人自由!
第一,集體主義是無產階級在斗爭實踐中形成的最基本的道德品質。集體主義產生和形成于資本主義社會,集體主義是無產階級為了反抗資產階級的剝削和壓迫,完成消滅資本主義私有制,并且培養了無產階級革命所需要的優秀品質。
第二,集體主義是摒棄了道德的階級性的道德,集體主義原則是共產主義道德區別于一切舊道德的根本標志。一切剝削階級的道德都是由其階級性質決定的,都是以利己主義、個人主義作為道德的基礎的。在人類社會發展史上,只有無產階級才能實行集體主義,只有共產主義道德才堅持貫徹集體主義原則并把它作為自己的基本原則。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寫到:“共產主義革命就是同傳統的所有制關系實行最徹底的決裂;毫不奇怪,它在自己的發展進程中要同傳統的觀念進行最徹底的決裂!惫伯a主義的集體道德是超越階級社會的一種道德。
第三,集體主義道德原則是共產主義社會的道德基礎,集體主義貫穿于共產主義道德的一切規范和范疇之中,是共產主義道德規范體系的靈魂和核心。共產主義社會是建立在真正的道德基礎之上,集體主義的道德觀要求處理好個人和集體的關系,個人在利益面前要以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為先,熱愛人民,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
第四,集體主義集中體現了無產階級和廣大勞動人民的根本利益的一致性。無產階級的歷史使命是徹底消滅階級剝削和壓迫,實現共產主義,實現共產主義這一宏偉事業既不是一個人的事業,也不是一個階級的事業,它是全體勞動人民的事業,是整個人類社會的事業。無產階級只是人類的一部分,它只有團結廣大人民群眾共同奮斗,才能最終實現共產主義。無產階級的這種階級本質和歷史使命決定了,不僅要把自己團結成一個整體,必須與廣大人民群眾團結成個整體,為著共同的集體利益而奮斗。
第五,要在保障社會整體利益的前提下,實現個人利益和社會整體利益的正確結合。馬克思、恩格斯指出:“共產主義者既不拿利己主義來反對自我犧牲,也不拿自我犧牲來反對利己主義,理論上既不是從那情感的形式,也不是從那夸張的思想形式去領會這個對立,在于揭示這個對立的物質根源,隨著物質根源的消失,這種對立自然而然也就消。共產主義者根本不進行任何道德說教,施蒂納卻大量進行道德的說教。在馬克思、恩格斯看來,在共產主義社會里,個人利益和共同利益事相統一的,個人與個人的生活條件也相致。在共產主義社會中出現了個人和集體的一種嶄新的關系。恩格斯說到:“在共產主義社會里,人和人的利益并不是彼此對立的,而是一致的,競爭就消失了!眰人只有在集體中才能獲得發展,而真實的集體之所以能夠出現,又是以個人的自由發展為前提。
馬克思、恩格斯依據道德歸根到底取決于社會經濟狀況的基本理論,依據道德的階級性、歷史性以及總的在進步的發展規律,論述了道德中善和惡、自由與必然、動機與效果、幸福和良心等重要的道德規范。
第一,善與惡。馬克思、恩格斯肯定善惡屬于人類歷史領域中的運動,對善惡的考察要依據人類歷史運動的規律,也就是它們的客觀性。它們認為善惡具有階級性。不同階級有不同的善惡觀,而各階級又是從他們在經濟關系中所處的地位吸取道德觀念。恩格斯指出:“對一些人是好事,對另一些人必然是壞事,一個階級的任何的新的解放,必然是對另一個階級的新的壓迫。’針對善惡的歷史作用上,恩格斯強調要研究道德上惡在歷史上所起到的作用,善惡對立并非是絕對,惡在一定條件下對歷史所起到的推動作用,它就是善。
第二,自由與必然。對自由和必然的關系,涉及到道德行為的選擇問題和道德評價問題。恩格斯這樣說:“如果不談談所謂自由意志、人的責任、必然和自由的關系等問題,就不能很好地討論道德和法的問題。法是解決自由和必然的唯一正確的理論基礎,自由要建立在對人的認識、改造自然的實踐活動之上,自由在于認識自然規律,并使自然規律為人的一定目的服務。意志自由的程度客觀地由人對事物的規律認識程度來決定,人獲得自由是一個歷史的過程,是人類不斷認識、改造自然的長期實踐活動的結果!
第三,動機和效果。馬克思、恩格斯從唯物史觀出發,立足于歷史發展的高度考察道德動機和效果的關系,闡述了動機背后的真實動力,以及動機對歷史發展的作用。
第四,幸福和良心。馬克思、恩格斯的幸福觀是建立在科學的世界觀的基礎上的,是建立在對世界和社會發展的科學認識的基礎上的。幸福需要物質手段和精神手段、幸福的時代性和階級性,指明了無產階級獲得幸福的途徑,即消滅資本主義私有制,建立無產階級政權,最終達到人類支配、控制自己的生活條件和生產條件,以實現人類的真正的共同的幸福。良心則要建立在正確的信仰之上,“良心是由人的知識和全部生活方式來決定的!绷夹氖菍ΜF存的生產方式決定的社會關系及社會地位的反映,良心具有鮮明的階級性,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的良心觀是不同。
論文相關查閱:畢業論文范文、計算機畢業論文、畢業論文格式、行政管理論文、畢業論文
【倫理思想的內在意蘊和價值意義】相關文章:
服飾色彩的倫理思想價值探究11-18
儒家生態倫理思想的現實價值11-18
王夫之的消費倫理思想及其現代價值11-18
道家的生態倫理思想及其現代價值11-16
康德倫理思想的起點及其現代意義11-16
康德的安全倫理思想及其現代意義11-16
孔子的政治倫理思想及其當代意義11-17
《太平經》的消費倫理思想及其現代價值11-16
論儒家科技倫理思想及其當代價值11-18
-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