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傳統社會誠信機制對當代的啟示
摘要:誠信是任何社會都不可或缺的重要道德規范。在我國傳統社會特定的背景下,誠信成為社會普遍遵守的行為規范,這是與傳統社會的熟人社會背景、系統而具體的道德規范、一元的儒家文化價值觀等密不可分的。面對當今的社會誠信問題,我們應該通過借鑒傳統社會的誠信機制,充分發揮社區的作用,加強合理的制度建設和弘揚社會主義文化主旋律等途徑,建立我國當代社會的誠信機制。
關鍵詞:傳統社會 現代社會 誠信 社會機制
“誠信”,顧名思義就是誠實守信,就是格守信義、信用和信譽。它既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又是當今社會中一個不可或缺的重要道德規范。可以說,現代社會是誠信經濟的社會。誠信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原則和要求,也是保障社會主義經濟健康發展的重要條件。但是我們如果正視社會現實,就不難發現當今社會存在較為普遍的社會誠信缺失問題。筆者通過借鑒傳統社會的誠信機制,設想我國當代社會誠信機制建立與完善的途徑。
一、我國傳統社會的誠信機制
中華民族具有悠久的崇尚誠信的傳統,中國傳統倫理文化把“信”視為最基本的社會行為規范。“信”既是做人和交友的基本要求,也是治理國家的倫理手段。上自約束皇帝的“君無戲言”,下至約束百姓的“言必信,行必果”,這些都是誠信這一要求在當時的具體體現。誠信己經成為傳統社會的一種道德風尚并且代代相傳。
我國傳統社會之所以能夠奠定比較牢固的誠信基礎,主要原因有三個。
第一,小農經濟造就的“熟人社會”是維護傳統社會誠信規范的物質基礎。傳統社會是小農經濟社會,土地是人們從事生產的主要生產資料。受土地這種生產資料固定性的局限,人們總是在故土上繁衍生息。費孝通先生指出:“鄉土社會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會。·4·…這是一個‘熟悉’的社會,沒有陌生人的社會。”川正是由于祖祖輩輩在固定的土地上休養生息,傳統社會成為熟悉社會。在熟悉社會里,信息的傳播是迅速和均等的,任何一個社會成員的言行都在所有社會成員的視野之內,所有熟悉的社會成員都是誠信規范的評判員和監督者。如果有人違背誠信,那就意味著他將在熟人圈子里被冷落,甚至處于無法生存的境地?梢,小農經濟造就的“熟人社會”是維護傳統社會誠信規范的重要條件。
第二,長期的獨尊儒術的一元文化價值觀是維護社會誠信的重要社會制度。春秋戰國時期,由于社會發生了急劇變化而產生了眾多的思想流派,因而形成了百家爭鳴的局面。秦朝統一后,采取“焚書坑儒”的極端手段強行解決了人們的思想統一問題,但這一問題的解決并沒有使其長治久安。到了漢武帝時期,漢武帝接受了秦朝滅亡的教訓,推行了“罷黝百家、獨尊儒術”的治國方略,逐步確立了儒家文化占主導地位的一元社會文化格局。后經歷代儒學思想家的努力,形成了“三綱五常”、“五倫十義”等道德規范。誠信是儒家道德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換言之,誠信是傳統社會主導性道德的一部分,是一元文化的社會條件下的主流文化的一部分,因此,它具有至高的震懾力和權威性。隨著時間的推移,這樣的社會規范被人們逐漸內化為自身觀念的一部分,并作為做人的基本準則加以遵守。
第三,系統而具體的道德規范是維護社會誠信的道道防線。中國傳統道德文化的基本內容主要是通過道德規范表現出來的。如果我們把道德比喻為一張網,那么社會誠信規范作為網上的經線和緯線必然是豐富而具體的。每種誠信規范又有一系列與之配套的詳細規定。如作為傳統社會的“孝道”,既指奉養、尊敬、服從父母,還包含延續父母、祖先的生命之含義。它要求人們時刻牢記祖宗的形象,不給祖宗抹黑。如有不道德的名聲則不僅意味著毀壞自己的名聲,同時也是給其父母和祖先抹黑,也就是最大的不孝,可稱為家門逆子。在傳統社會里,誰也承受不起這樣的壞名聲。正如唐德陽先生所說的那樣:“中國人把獲取功名、衣錦還鄉、光宗耀祖作為人生的崇高目標”[’」。在孝道基礎上,傳統道德進一步提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整體要求,把君臣、父子、夫妻、兄弟和朋友之間的關系都用一系列的道德規范加以限定。由此可見我國傳統社會道德規范之系統而具體。這種系統而具體的道德規范構成了維護社會誠信堅不可摧的道道防線。
二、我國現代社會誠信缺失的原因
改革開放以來,各項事業得到了迅速發展,我國正在快步地向現代化國家邁進。但是,我們在承認改革開放帶給我們的豐碩成果時,也不能回避這樣一個突出的社會問題,即誠信缺失問題。如假冒偽劣產品問題、虛假信息問題、個人信用缺失問題、學術不端問題等等。這些問題已經嚴重地破壞了社會正常秩序,阻礙了我國社會主義經濟的健康發展。那么,為什么會在當前情況下存在比較嚴重的誠信缺失問題呢?對應傳統社會的誠信社會機制,當前我國社會誠信缺失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個。
第一,市場經濟加速了社會流動,擴大了人際交往的范圍,打破了熟人交際圈。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在我國的確立,社會流動的速度越來越快,人們之間的交往范圍逐漸擴大。它打破了傳統社會的熟人交際圈,越來越多的人際交往是在生人中進行的。目前我國社會流動的范圍非常廣泛,包括職業之間的流動、職位之間的流動、職業地域和生活地域等的流動,并且這些流動速度呈加速趨勢。在這樣的社會條件下,人們之間的交往表現為短暫性,人們之間雖然交往的數量增加了,但熟識程度卻降低了。另外,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不斷完善和大眾傳媒的發展,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日益表現出功利性和間接性,以感情維系為主要特征的傳統初級群體逐漸衰落。農村地區的村落有逐步解體的趨勢,城市中的鄰居成了地理位置上的概念,左鄰右舍的人們之間有可能互不相識和互不交往?梢,傳統社會靠熟人去維護社會誠信的機制,在當今社會條件下已經完全行不通了。
第二,市場經濟對傳統價值觀念的沖擊。市場經濟本身是一種功利性經濟,它以利益為基本導向,引導人們如何去獲得經濟利益,強調的是商品意識和金錢觀念。這樣,便出現了與市經濟相適應的道德價值觀,如尊重個人利益、倡導自由競爭、主張自由平等,等等。這些道德觀念有益于人們的生產、經營和消費等活動,能夠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推動經濟的快速發展。“市場經濟并非僅僅是一種資源配置的方式,而是一種人的存在方式”[’〕。按照馬克思主義的理解,我們可以把市場經濟看做是“以物的依賴性為基礎的人的獨立性”的存在方式,這種獨立性相對于原來的“人的依賴性”是對人性的極大解放。人雖然仍有著對物的依賴性,但終歸已是獨立性的存在。在這種情況下,個性、主體性、情感、個人利益等壓抑了許久的人性被重視起來,個體擺脫了原來的束縛,追求民主、平等便成了社會的主旋律。所以,市場經濟不僅極大地解放了生產力,也解放了人性,考慮、追求經濟利益是人性的體現,也是社會個體的權利。但是,過分追求經濟利益,特別是對金錢的追逐,為金錢所左右,利欲熏心,就會導致“唯利是圖”,成為金錢的奴隸。于是,在利益的驅使下,弄虛作假、坑蒙拐騙就占據了一些人的思維空間,使社會誠信受到嚴重沖擊?梢,市場經濟對傳統價值觀念造成巨大沖擊,傳統社會的“安貧樂道”、“重義輕利”價值觀已被市場經濟的商品意識、利益觀念所代替,用傳統社會的道德規范約束現代社會中這些利欲熏心之人,顯然是無能為力的。
第三,法制不健全,對失信者打擊不力。市場經濟既是信用經濟,也是法律經濟。信用是市場經濟的基礎,法律是信用建設的保障。新中國成立以來,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在加強法制建設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但是從整體上看,法律制度不健全、法制保障不力仍然是當前社會中極為棘手而又函待解決的問題。目前我國法制建設存在的主要問題是:其一,沒有制定信用激勵和懲罰制度。守信用者沒有得到有效保護,失信者未受到嚴厲制裁。在不少情況下卻是守信者失利,失信者得利。其二,在判決執行上軟弱無力,判決執行率低。法律作為市場經濟運行規則的最高維護者,在處理違約賴賬行為時顯得蒼白無力。債權人為追索到期債務,往往要通過訴訟方式追索債務,而采用這種方式的成本費用越來越高,不要說因種種原因敗訴,即使是勝訴了,真正能夠執行裁決的也很少,這使債權人處于十分尷尬的境地。失信者沒有受到應有的處罰,客觀上助長了誠信缺失現象的泛濫。
三、我國傳統社會誠信機制對當代社會誠信的啟示
時至今日,社會已經發生了巨大變化,我們不可能照搬照抄傳統社會的誠信機制來消除今日社會的誠信危機,但我們可以以史為鑒,從中汲取對我們今天有用的東西,建立與完善我國當代社會的誠信機制。
第一,加強社區建設,營造類似于“熟人社會”的氛圍,增強社會監督。
“社區”是指人們在地緣關系基礎上結成的互助合作的共同體,用于區別局限于血緣關系基礎上形成的互助合作的共同體。它主要包括農村和城市兩種基本類型。農村社區地域廣闊、居民聚居程度低,以從事農業生產為主。其基本特征是:人口規模小、密度低,人際關系密切;封閉性強,社會流動率較低;文化具有家族特征。城市社區是指在城市一定地域內的人們所組成的社會生活共同體。目前城市社區的范圍,一般是指經過社區體制改革后作了規模調整的居委會轄區。其基本特征則是人口規模大、密度大,人際關系淡化;開放性強,社會流動率較高?梢姀恼\信監督方面講,農村社區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基本上屬于熟人之間的交往并且具有較大的優勢。城市社區相對于農村社區來講,其鄰里僅僅成了地域概念,左鄰右舍大多數互不相識和互不往來,關系非常淡化,從誠信監督方面講,則不具有農村社區的優勢。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其一是農村鄰里和城市鄰里的結構不同。農村鄰里多為同質鄰里,人們的職業、語言、生活方式等具有共同性,便于交往;城市鄰里多為異質鄰里,人們在職業、語言和生活方式等方面存在較大差距,因而不便交往。其二是農村住宅和城市住宅不同。農村住宅多為平房,便于鄰里之間走門串戶;現代城市住宅多為高層或小高層單元住宅,客觀上設置了人與人之間交往的屏障,阻礙了鄰里間的交往。其三是農村住戶和城市住戶的社會流動速度不同。就整體而言,農村住戶的社會流動速度較慢,人們之間較為熟悉;城市住戶的社會流動或遷徙速度則較快,使得鄰里之間交往不深。其四是農村生活和城市生活的節奏不同。農村生活節奏比較慢,人們的空閑時間也比較多,客觀上為人們之間的交流提供了可能;城市生活節奏比較快,除了退休(離休)人員外,人們的空余時間比較少,因而人們之間交流的機會也就較少。可以說,鄰里關系淡化是現代城市社區的一種通病,它會帶來很多社會問題,其中的一個主要問題就是不利于人們之間的誠信監督。因此我們要加強社區建設,建立和完善合理的鄰里結構;改革住宅設計,減少交往屏障,提供鄰里間交往的場所; 把改善鄰里關系與社區活動結合起來,使社區居民在活動中相互了解。這樣,既有利于和諧社會建設,又有利于熟人之間的互助,還有利于熟人之間的誠信監督。
第二,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文化,為社會誠信提供必要的社會導向。
雖然傳統社會獨尊儒術的一元文化價值觀不符合時代文化發展的要求,但它對我們構建當今社會的主文化具有啟示作用。任何一個國家在任何時期,都不可能沒有自己的主文化。如果一個國家沒有自己的主文化,那么這個國家就面臨著被完全同化的可能或被吞并的危險;如果一個國家沒有自己的主文化,那么整個社會的思想和行為就會呈現混亂狀態。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理所當然地應該建立社會主義主文化。因此,在多元文化中必須有一元文化的核心價值體系。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首次明確提出的一個科學命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在我國整體社會價值體系中居于核心地位,發揮著主導作用,決定著整個價值體系的基本特征和基本方向,是建設和諧文化的根本。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包括四個方面的基本內容,即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以“八榮八恥”為主要內容的社會主義榮辱觀。在這個核心價值體系中,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靈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主題,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精髓,以“八榮八恥”為主要內容的社會主義榮辱觀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基礎。這四個方面的基本內容相互聯系、相互貫通、相互促進,是一個有機的統一整體,是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深刻內涵的學揭示。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在我國整個社會價值體系中居于核心地位,是中國共產黨在思想精神上樹立起的一面旗幟。社會主義榮辱觀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基礎,其內容就是胡錦濤提出的“八榮八恥”,即“以熱愛祖國為榮,以危害祖國為恥;以服務人民為榮,以背離人民為恥;以崇尚科學為榮,以愚昧無知為恥;以辛勤勞動為榮,以好逸惡勞為恥;以團結互助為榮,以損人利己為恥;以誠實守信為榮,以見利忘義為恥;以艱苦奮斗為榮,以驕奢淫逸為恥”。簡短的112個字,通俗易懂,邏輯清晰,概括精辟,切中時弊,寓意深刻,高度集中地概括了社會主義榮辱觀的本質與要求,便于作為全社會普遍遵循的價值準則。它集歷史性、時代性、群眾性、可行性于一體,具有強大的吸引力、震撼力。它是人們進行道德約束和評判的重要手段和標準,必將引導人們明榮辱之分,即知榮而為之,知恥而不為,由此成為推動人們奮發向上、文明正義的強大內在動力。當今我國正處于社會轉型時期,思想道德建設與經濟改革并行而面臨著意識形態、思想文化和道德領域的嚴峻挑戰,巫待解決的問題是構建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需要的道德體系。只有弘揚社會主義文化主旋律,主張社會正義,才能為社會誠信提供必要的道德保障。
第三,建立和完善維護社會誠信的合理制度,為社會誠信保駕護航。
從傳統社會的系統而具體的道德規范對社會誠信的有效制約機制來看,加強制度規范建設是我們有效解決當前社會誠信缺失問題的良策。制度對人的行為有著不可低估的作用。鄧小平同志在《黨和國家領導制度的改革》一文中曾經說道:“我們過去發生的各種錯誤,固然與某些領導人的思想、作風有關,但是組織制度、工作制度方面的問題更重要。這些方面的制度好可以使壞人無法任意橫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無法充分做好事,甚至會走向反面。n }4〕因此,我們必須為社會誠信提供合理的制度保證。
首先,加強經濟制度和法制規則建設。制度是人們行為的導向,人們總是在既定的制度下選擇自己的行為,尋求利益的最大化。因此,在市場經濟活動中,一要加強市場經濟制度建設,使每一個市場經濟主體的經濟行為有章可循,有制度作為其社會保障,使經濟活動有序進行。二要大力加強法制建設,不斷完善有關市場經濟的法律法規,使市場經濟主體在進行經濟活動時“有法可依,違法必究”,保證市場經濟機制良性運行。
其次,要建立社會信用制度。利用現代網絡技術,給每個社會成員建立信用檔案。在他們謀取職業、借貸、注冊公司時,都要進行信用登記,形成實名、實姓和終生代碼相結合的登記史;資信評估機構根據金融、稅務、工商行政管理、法院等機構及用人單位、業務往來提供的信息掌握每個企業和個人的資信情況和信用史并給予評估;任何人或企業都可以向資信評估機構征詢他準備與之進行交易的企業或個人的資信情況,以決定是否與其進行交易;對有不正當交易行為或違規行為的企業或個人,資信評估機構有權對其進行管理,并視情節輕重做出賠償、停業整頓、吊銷營業執照乃至永遠不得重新注冊公司等懲罰。有了這樣的信用制度,講道德者和不講道德者的博弈情況就會發生根本的改觀廠’〕。
再次,要建立德行成本補償機制。既然任何道德主體在履行道德義務、遵循道德規范時都需要一定的成本、付出一定的代價,甚至犧牲自己的利益乃至生命,那么就應該制定相應的制度對那些道德付出者給予一定的物質和精神補償,如設立見義勇為保險制度和道德風尚獎勵基金等。社會不僅要給“遵紀守德”的“老實人”以制度支持,而且要對各種不道德的丑惡行為進行無情抨擊,使他們體會到人言可畏的滋味,承受必要的精神痛苦。必須讓那些敗德者承擔相應的經濟賠償,使他們成為事實上的“吃虧者”,增加他們敗德的成本,進而在全社會樹立起德行有用的價值理念。
當然,社會誠信問題涉及的范圍很廣,建立當代我國誠信社會機制的途徑還遠不止這些。筆者只是從我國傳統社會誠信機制的視角,談了它對建立當代我國誠信社會機制的啟示,并發表了自己的一些感悟,以期能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盡自己的微薄之力。
【我國傳統社會誠信機制對當代的啟示】相關文章:
談我國高等教育的淘汰機制02-26
當代社會思潮論文06-15
探析當代誠信文化與治國方略11-14
關于美國大學的榮譽制度對我國高校誠信教育的啟示論文03-04
關于孔子心理和諧觀的當代啟示11-20
淺談孔子的啟發誘導及其對當代教育的啟示12-04
淺議當代大學生誠信問題論文01-01
跨文化營銷戰略對我國的行業啟示03-28
淺談我國傳統文化的論文03-09
-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