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析高校網絡教育路徑優化的思考
論文摘要:互聯網推進了科技進步,也推進了人類文明的腳步。網絡的媒體化、便攜化、社交化的趨勢深刻影響著人們的思想和行為。高校作為知識和信息傳播的前沿陣地,網絡這把“雙刃劍”對大學生的影響不斷升華,優化高校網絡生態,強化大學生網絡文明教育,引導大學生網絡文明行為,以德正身、以范正行,促進大學生健康發展,任重道遠。
論文關鍵詞:網絡教育;網絡生態;網絡文明
“發展健康向上的網絡文化”是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通過的《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提出的重要戰略任務。高校網絡文化在促進大學生健康成長成才方面意義重大,因而被賦予了教育的本質,兼具了技術與文化雙重內涵。
一、對大學生實施網絡教育的意義
互聯網的快速發展推進了人類文明進入了一個新的時代。一方面,網絡教育已經成為現代國民教育體系中的重要部分,以“零時空”為特征的機動靈活的網絡教育形式憑借其得天獨厚的優勢充分滿足了社會成員接受各級各類教育的需求;另一方面,網絡在成為大學生汲取知識和思想營養的重要來源的同時,也切實影響著大學生的理想信念、道德素養,甚至改變著大學生的生活方式和行為習慣。針對網絡時代大學生網絡意識和行為所呈現的新情況、新問題,優化網絡文化氛圍,營造大學生健康成長成才的良好環境,已成為高等教育的迫切要求。
一般來說,網絡文化是以“計算機和通信等技術的融合為物質基礎,以發送和接收信息為核心的一種特質文化!奔訌娋W絡建設,倡導文明風氣,引導大學生網絡文明行為,唱響網上思想文化主旋律,是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精神、推進大學文化建設的迫切需要,是推進文化傳承創新和培養高素質人才的重要載體和路徑,是維護學校和社會穩定的重要保障。
二、網絡發展趨勢是影響網絡教育功效的重要因素
網絡的“媒體化”趨勢,其優點毋庸置疑,有效拓展了大學生獲取信息的渠道和視野,增強了他們獲取信息的主動性、針對性和選擇性。但正是這種“媒體化”趨勢,讓青年大學生真真切切感受到了信息時代鋪天蓋地的信息內容、紛繁復雜的文化生態、多元變化的價值取向,潛移默化改變了大學生的思維和行為方式,在推進了文化娛樂化、文化快餐化的同時,網絡文化的內涵逐漸削弱,傳統教育的功效不斷弱化。因此,網絡文化倡導什么、反對什么、允許什么、禁止什么,其具有的權威性和公信力,關乎大學生健康成長,關乎高校乃至社會的和諧穩定。
網絡的“便攜化”趨勢對高校大學生網絡行為的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提出了新要求。目前,智能手機、平板電腦、手持閱讀器等移動終端已逐步代替個人電腦成為人們接入互聯網的主要方式。網絡信息傳播“移動化”、“快捷化”成為現實,給網絡監督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困難,更需要大學生自身強化網絡慎獨意識,把文明上網作為自覺要求。
“微博”時代的不期而至,“QQ”、“微信”等網絡虛擬交流方式層出不窮,增強了網絡環境的感性認識,豐富了信息傳播方式和傳播內容,在對經濟社會發展產生積極作用的同時,也給網絡信息傳播秩序的規范帶來了困難,增加了網絡監督的難度,不利于大學生文明理性行為的培養。
三、高校網絡教育優化的基本路徑
1.推進法制,規范發展
和現實生活相比,互聯網屬于一個虛擬世界,來自互聯網上的信息更是良莠不齊,不良信息對大學生的思想侵入逐漸滲透,行為危害不斷加深,個別大學生甚至因為網絡誘導走上犯罪道路,網絡“雙刃劍”的兩面性顯露無疑。網絡在給青年大學生帶來積極影響的同時,很多負面效應也隨即出現,網上不良信息特別是含有淫穢、色情、暴力等內容的信息很容易誤導學生的思想、行為。因此,充分認識網絡利弊,切實采取有效措施,整治網絡低俗之風,維護網絡文明生態,成為共識。網絡環境的優化必須“法治”為先,“德治”兼具,“法治”的根本要求是依法治網,統一規范,通過制度建設加強規范管理,推進互聯網健康、文明、有序地發展。
“依法治網”需要在現實生活中拓展大學生法制教育渠道,在培養大學生網絡法制意識的基礎上,結合網絡文明教育引導,切實豐富法制教育形式,不斷深化法制教育內容,努力拓展法制教育路徑,多方面、多渠道進行網絡法制宣傳,讓法治陽光深得人心,讓大學生深刻認識到作為個體的人,在現實生活中應該遵守的道德規范,在網絡世界里應該同樣遵守,在虛擬的網絡世界里觸犯法律法規也同樣要受到嚴厲懲罰。
實施“依法治網”就需要進一步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加強網絡法制建設,強化對大學生網絡理念、網絡行為進行持續引導,防止因為網絡法制的缺失導致大學生在意識形態和行為上迷失方向。高校更要重視網絡發展特點、趨勢以及危害性研究,密切關注青少年網絡犯罪新動向,增強網絡危害預見性。在工作實踐中,高校還要完善網絡監督機制建設,提高預防網絡危害的能力,促進互聯網在規范化、法制化的軌道上健康發展。
2.深化德治,占領陣地
作為人生的黃金期,大學時代的青年大學生特點鮮明,優點和缺點都比較突出。他們中的很多人有遠大的理想和抱負,但沒有在現實社會中打磨歷練過,不能全面了解社會現實;他們有上進心,而且求知欲較強,但對外界環境缺乏鑒別和分析能力。在五光十色、“泥沙俱下”的網絡世界里,他們的道德操守很容易在感情發泄中崩潰。
高校的根本任務是“育人”。高校對大學生的網絡教育必須緊跟時代步伐,引導為主,“德治為本”,促進青年大學生做網絡文明的倡導者、先行者、實踐者。主要做法是:強化教育引導,提升文明素養;增強慎獨意識,做到修身自省、自覺向善;導向正確、旗幟鮮明,不斷完善網絡服務;打造網絡品牌,以積極向上的“紅色”基調和高雅和諧的“綠色”基調占領網絡主陣地;切實制訂與倡導網絡道德規范,堅決抵制網絡低俗之風。[5]需要注意的是,網絡文明教育需要與傳統道德教育相結合,但網絡文明規范不能簡單地引用傳統道德規范,高校要充分利用人才優勢和網絡資源優勢,努力做好“揚棄”工作,強化傳統美德、民族文化和現代文明有機結合的網絡文明建設,打造“紅色”和“綠色”交相輝映的和諧校園網絡文化陣地。
3.強化管理,完善體系
從高校自身來說,健全校園網絡防范體系,強化校園網絡安全管理,是優化校園網絡文明生態的重要一環。高校除了要通過加強網絡安全教育來提高大學生的網絡安全意識,還要建立可靠的“網上執法隊伍”,而這種隊伍需要依靠三方面的力量,一是專業的網絡信息化管理隊伍,二是教職員工特別是班主任輔導員隊伍,三是學生骨干隊伍。三支隊伍必須互相協調、相互補充,把“人防”、“物防”和“技防”有機結合,構筑科學的網絡管理體系,把黨委領導下的各種教育力量扭成一股繩,全校教職工共同關心關注并參與網絡文明建設,形成工作齊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4.心理干預,有效疏導
一切育人工作必須從“心”開始,網絡文明教育也不例外,高校的育人體系具有自身獨特的優勢,把培育大學生健康心智和開展科學規范系統的網絡文明教育有機結合起來,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特殊效果。
互聯網使人們的交流方式發生了根本性轉變,從它使人與人面對面的場景式交流變成了人通過機器和網絡媒介,在虛擬空間里實現開放性交流。青年大學生活力四射,對未知世界充滿好奇,在網絡世界里他們的嘗試心理、獵奇心理可以得到充分發揮,利用網絡減壓、娛樂、情感表達、自我實現成為有效途徑。網絡還給大學生溝通、交友帶來便利,現實生活中羞于表達的感情可以在網絡上直白傾訴。在工作中,可以充分利用互聯網的這些特點,通過開放式、多渠道的網絡心理教育干預大學生的網絡行為,糾正大學生不健康的網絡認識和網絡理念,最大限度消除網絡不健康信息對大學生心理造成的危害,使大學生能夠正確自我評價,正確應對和調適生活中的壓力,正常地工作、學習并為社會作貢獻,讓互聯網真正成為大學生心理教育與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有效陣地。
5.把握導向,著力引導
互聯網的發展速度讓人難以想象,青年大學生對于網絡的熱衷程度也讓人感嘆不已。然而,網絡在帶給大學生知識和信息的同時,也帶來了很多負面影響。網絡欺詐、網絡犯罪層出不窮,誠信人格成為一種奢侈品。網絡信息資源良莠不齊,很多“黑色”、“灰色”、“黃色”信息對大學生的身心健康產生了惡劣的負面影響,甚至誤導大學生走上犯罪道路。因此,弘揚網絡主旋律,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主導網絡文化建設的輿論導向已成為高校網絡文明建設的重中之重。高校應該通過網絡媒體引導大學生明做人之“道”,遵做人之“德”,做“棟梁之材”;引導大學生感受“大愛”的力量,用“自愛愛人”陶冶性情,感染心靈,用“自敬敬人”奮發有為,喚起大學生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引導大學生博覽群書、博學多思,廣種薄收,厚積薄發;引導大學生關注人類本身,尋求生活的樂趣和美好,樹立高尚的情操和趣味,養成高雅氣質,培養有益身心的興趣愛好;引導大學生求真務實,恥惡向善唯美,自覺抵御不良信息的攻擊。通過網絡把民族傳統文化和現代文明完美融合,使大學生深刻認識到,現代社會僅僅學習專業方面知識是不夠的,必須提升人文素養,把自己培養成為兼具深厚文化底蘊、良好修養、創造性思維、廣博知識視野和扎實專業知識與技能的新人類。
總之,引導大學生正確利用網絡,要疏堵結合,標本兼治,多管齊下,綜合治理,既要依靠耐心細致的教育與引導,也要靠科學有序的嚴格管理。既要教育大學生思想慎獨和行為自律,更要靠他律完善自身和切實維護高校的和諧發展。
上一頁 [1] [2]
【試析高校網絡教育路徑優化的思考】相關文章:
試析對優化高校體育教學模式的全面思考01-15
對高校網絡道德教育的思考01-18
試析地方高校人才引進工作的若干思考03-07
對高校網絡建設的思考02-22
高校學生網絡道德教育的思考03-29
試析建設高校畢業生就業服務網絡體系的思考03-09
改進高校網絡道德教育現狀的思考的論文12-11
高校信息素養教育弊端與路徑論文03-15
-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