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課堂生“本”對話的有效性
摘要:生“本”對話簡而言之就是學生與文本之間的互動,是最普遍、最基礎的學習方式。而思想品德學科的生活化、時代性和開放性決定了生“本”對話的頻繁性和復雜性。因此,如何提高課堂生“本”對話的有效性,是每個思品任課教師都必須面對和值得研究的課題。本文以能夠引發學生積極參與、充分思考、自主建構和實踐應用作為生“本”對話有效性的判斷標準,在文本的選擇、對話的時機、對話的方式、對話的深入和對話模式方面做了初步的探索。關鍵詞:教材文本 思想品德 對話 有效性
生即學生。本也稱文本,是指以教材文本為中心的學習材料的總稱,包括教材、學案、試題、圖片、視頻、網頁、實物教具等。課堂生“本”對話就是在教師的引領、啟發和促進下,學生通過對文本的閱讀、思考、想象、質疑和創新等形式自主實現知識的有意義建構。它與閱讀最大的不同在于從文本中提煉的信息經加工后反作用于文本,是一種互動的過程。是思想品德“具體——抽象——具體”學科理念的學習實踐過程。因此,提高課堂生“本”對話有效性就成了新課程在課堂教學方面所倡導的基本價值追求。對實現“輕負高效”課堂有著積極的意義:
從課程理念而言,思想品德的核心是幫助學生做負責的公民,過積極健康的生活。為實現這一目標,必須堅持正確價值觀念的引導與啟發學生獨立思考、積極實踐相結合。這就要求我們在課堂教學中關注、尊重每一個學生,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與方法,引導和促進學生自主學習。而生“本”對話是最為普遍、最為基礎的學習方式。是學生依據自身原有的知識、經驗建構新知識,從而實現其發展的基石。
從教材的呈現方式看,思想品德教材的一些基本觀點、基本概念、基本理論大多隱含在案例、材料中,比較系統具體的知識大多以“相關鏈接”的形式呈現。這種呈現方式遵循的是以學生的生活邏輯為主,從學生的現實生活經驗出發,因此可讀性教強,為生“本”對話的連續性和長期性提供了可能,但同時也要求學生對文本信息歸納、總結。這樣就賦予了生“本”對話的復雜性和多樣性。
從開卷考的背景分析,學生將面臨大量的、嶄新的材料和試題文本,如何在有限的時間內提取有效的信息并快速遷移到學科知識上,是學生能力考查的一大目標,而這些能力必須通過平時課堂上生“本”對話的有效累積、長期的練習才能在考場上靈活、熟練的運用。
綜上所述,提高生“本”對話的有效性是實現思想品德教學目標的客觀要求;是理解、掌握教材知識的重要條件;是提高學生學業成績的重要保障?墒潜疽蛏鷦、靈活的生“本”對話往往被“粗略地瀏覽教材”、大量的圖片、資料等閱讀、“為活動而設計”的小品欣賞等所代替。這樣的生“本”對話無論從知識的獲得還是思維能力的培養或是道德品質的養成都與有效教學相去甚遠,是低效、無效的生“本”對話。因此,要提高課堂生“本”對話的有效性,還要注意以下幾點。
一、樹立新的“教材觀”,在教材文本的基礎上適當延伸和拓展,體現教學內容的開放性。
作為人文學科的思想品德,其教學本身就應該是開放性的,課堂本身就應該是多維和多元的。在教材文本的基礎上添加一些新穎的、真實性和生活性強的學習材料,對教材進行適當地延伸和拓展,不僅可以開闊學生視野,活躍課堂氣氛,也體現了教學內容、教學形式開放性的學科特點,賦予思想品德教學新的內涵。
例如,在學習《我們享有“上帝”的權利》一節時,筆者設計了“虛擬購物”的教學環節。將事先準備好的食品、學習用品、生活日用品(其中有過期的方便面、盜版的書籍、劣質的文具盒)三類實物分給每個小組要求選購兩樣,并將選購的方法記錄在紙上。然后導出消費者的地位和享有的權利。這樣的生“本”對話,跳出了教材的束縛,將實物作為對話對象,把現實生活的真實生“本”對話情境移入課堂,避免了生搬硬套,學生在活動中情緒高漲、各抒己見,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學生的參與面也很廣,并表現出持續的課堂高參與度,使思想品德課的學科價值在對話中不斷展現和提升。
二、找準生“本”對話的切入點,利用情感的亢奮期,讓學生主動融入教材。
由于學生的知識積累、生活經驗與情感體驗和教材文本所要表達的觀點之間往往有一定距離,空洞的說教又不能引起學生的學習熱情,所以教師就要利用有效情境,逐步升華情感,在學生的感受和體驗與文本意境的交匯處,切入主題,從而縮短生“本”對話的距離,實現生“本”對話在認知和情感上的交鋒、回應、融合、共鳴。
例如,在學習《弘揚和培養民族精神》一節時,有位教師以“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钡淖毅懸胄抡n,并對魯迅做簡要的介紹,再請同學們說說魯迅身上表現出怎樣的精神品質?中華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還有許許多多讓人感動的個人和群體,請例舉這些人物并說說他們表現出怎么的精神品質?同學們在表述和舉例中已對“愛國”、“為民”、“勤勞”、“勇敢”、“和平”等價值觀有了初步的情感認同,感受到民族精神就是由千千萬萬、古往今來的中國人所承載。此時請學生對話教材文本,歸納出民族精神的含義等知識點。學生很自然地帶著求知的渴望,主動融入與教材的對話中。
思想品德的許多知識要點從文字表達看雖然簡單,但所蘊含的意義及其深刻,不是三言兩語就能說得清道得明的。這節課教師很好地抓住了“人”這一民族精神的載體,從單個的人以及群體的人身上所體現的某種精神為出發點,創設一種情感上的認同、遵從和自豪的氛圍,使學生在與教材對話前,為個人所表現出的良好品質遷移到整個中華民族身上做好了鋪墊,使原本枯燥、乏味的純文字閱讀有了生機和動力。因此,這樣的生“本”對話容易引發思想共鳴,實現生“本”對話的自主性和有效性。
三、采取適宜的對話方式,科學安排時間,調動每一位學生的參與意識。
教學是通過一定的組織形式實現的,如何更好地利用時間、空間采用適宜的組織形式對生“本”對話有著極其重要的影響。就目前在課堂教學框架內,采用的生“本”對話組織形式主要有三種。一是學生群體與同一文本的對話,也是最常見的生“本”對話形式;二是小組間分工合作,不同小組對話不同的文本;三是每個學生針對不同的對話文本,這類對話一般用于學生自帶的和生成性的文本交換。在時間安排上,除課堂上的生“本”對話外,可以讓學生課前圍繞教材內容或自主收集學習資料,或自主學習構建知識網絡;也可以在課后通過資料分析補充、完善學習項目,加強對學科知識的鞏固和應用。
四、善于引導學生二次對話,鼓勵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培養學生的創造思維。
一次生“本”對話,學生所能掌握和體會到的往往比較淺顯,可是機械的重復又容易使學生產生厭倦、抵觸情緒。因此要讓學生二次對話或多次對話,必須具備動機上的有效誘因。而思維的碰撞和發展是內在的、持續的、最為有效的誘因之一,因此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內容和課堂結構的要求,通過巧設設問引導學生二次對話。 例如,在學習《人民當家作主的法制國家》一節時,筆者設計了以下導學提綱
(1)人民代表、人民代表大會、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區別?
(2)省級人民代表大會、省級人民政府、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是怎樣的關系?
(3)人民真的有權罷免不滿意的代表嗎?
……
這些問題看似簡單,但僅憑一次生“本”對話卻很難回答上來,學生必須仔細對話教材文本并通過分析、整理才能把握本質。教師正是清晰地關注到了學生真實存在的盲區,運用遞進式問答——問題(1)——培養學生思維的全面性和整體性;運用拓展式問答——問題(2)——培養學生思維的獨創性和靈活性;運用辨析式問答——問題(3)——培養學生思維的深刻性和批判性。
此外,利用沖突情境讓學生自己去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為了解決問題,學生也會自主開展二次生“本”對話。例如,在學習《同學.朋友》一課,老師出示了兩段視頻。視頻一中一位開朗的初二女生做了簡要的自我介紹,然后向全班同學發出了邀請:“你們愿意和我交朋友嗎”?同學們異口同聲地說:“愿意”。老師沒有馬上回應。短暫的停頓后,同學們開始自我否定:我對她不是很了解,怎么可以草率地答應呢?交這樣的朋友會不會對我有影響?……視頻二繼續播放,是眾多他人的評價。同學們發現她各方面都表現優越,是一位值得交往的朋友。在認同的同時,大家又開始自我反省:如果我和她交朋友,她愿意嗎?我該如何表現,才能成為她的朋友呢?我需要什么樣的朋友?……在這一過程中教師始終沒有回答任何問題,而是在一旁引導學生及時地將這些疑惑和問題記錄下來。然后交給學生分組討論,并鼓勵學生在實踐的矛盾沖突中仔細對話教材文本,積極探索“溝通的能力和真正的友誼”。
五、積極探索復習課和講評課的生“本”對話模式,體現教學的實用性和有效性。
這里所說的實用性是指對學生而言是否具有可操作性,是否適合絕大多數學生的學習需求。有效性是指是否較大幅度地促進學生的思維發展和道德品質的養成、習得和踐行。生“本”對話不僅是一種學習方式還可以達成一種技能,用于促進學生快速提煉有效信息并解題和分析社會一般現象。這種能力的培養需經長期的適應和訓練,而復習課就是各種綜合能力培養的很好載體,學生可以通過一定的對話模式較快地實現。我們可以把這一模式稱為“四步驟對話模式”即“引起關注,充分參與——自主建構,完善文本——思維碰撞,教師引導——服務中考,服務社會”。
例如,在復習《過健康、安全的生活》這一單元,筆者將生“本”對話分為四個環節。
環節一:對話新聞播報——甘肅正寧校車事故。時政新聞因真實、快捷的特點深受學生喜歡和認可,同時對話時政新聞不僅在考試時可以快速、準確答題,也可以培養學生關注社會、分析熱點的意識和能力。
環節二:對話目錄——自主建構四級、五級知識點。
很多時候,教師往往不把目錄作為教學文本使用,而事實上目錄可以用來確定學生可能存在的知識盲點,了解學生的真實學習狀況,避免在復習課上出現多余的講解、重復的練習。
環節三:組內成果相互對話——交流、補充。學生對比組內成員建構的知識體系,尋找差別將遺漏的知識點補充完整。這樣的生“本”對話,從文本出發,經學生自主建構知識網絡后又反作用于文本,是相互的過程。組內成員的差異又成了新的文本,促使生“本”再次互動。教師可以對學生自主建構的知識體系補充、質疑,并將重點知識和易錯、易混淆等共性問題通過典型練習題逐步鞏固和熟練運用。
環節四:對話典型例題。遷移論認為,學生習得的不僅僅是知識本身,還可以在學習過程中形成經驗和方法。巴浦洛夫的條件反射論也認為,通過強化有利于學生經驗的獲得和記憶痕的加深。因此,對話典型例題不僅可以檢測知識掌握情況,連接、整合零散的知識點和拓展文本內容,還可以使學生了解和掌握答題步驟和技巧,提高學生審題能力和思維能力。同時,對話典型題文本本身就是很好的滲透情感態度價值觀途徑。
作為一種模式,“四步驟”仍在探索中,但對話已是現代課堂教學的主旋律,只有追求個性化和符合中學生需求特點的文本,只有足夠的思維量支撐對話的過程,只有具備成功體驗的對話結果,才能真正實現生“本”對話參與、思考、建構、實用的有效性目標。
參考文獻:
[1] 劉友明.《典型題型在思想品德課中得有效運用》.教育教學論壇.2011 (36)
[2] 孫亞玲.《課堂教學有效性標準研究》.教育科學出版社,2008.7
【如何提高課堂生“本”對話的有效性】相關文章:
如何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初探03-09
淺談新課標下如何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11-20
“對話”在品德課堂的有效性12-11
如何提高課堂效率02-24
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分析02-27
如何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有效性02-23
如何提高高中思想政治課堂教學的有效性03-25
精心設計課堂提問 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03-05
-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