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文化對言語行為的影響及其給外語教學帶來的思考
【論文關鍵詞】言語行為 文化 語言學習
【論文摘 要】語言是文明的產(chǎn)物,因此,在語用活動中,言語事件的具體性不僅在于具體場合,從更大層面上來講,還在于具體文化。而對于語言學習者和使用者來說,學習一門外國語言絕不僅僅意味著掌握單詞和語法,各更要深入了解目的語國家的文化。
語言,是人類文明的產(chǎn)物。因此,從其誕生的那一刻起,語言就是和文化息息相關的。在語用學上,言語事件的具體性不僅在于具體場合,還在于具體文化。從某種意義上來講,文化可以被看作是一種廣義的、大的語境。一個個具體的小語境都在文化的大語境之下運作,并要遵循這些大的語境所設定的一些規(guī)則。所有的文化都提供了得體的交際行為的準則,規(guī)定了在特定的語境里什么行為必須或可以發(fā)生,什么行為不能發(fā)生。打個比方來講,不同的文化環(huán)境就像一個個不同的“場”,這些不同的場各有各的規(guī)則,相互之間既有相似也有不同。而處在不同場中的粒子(處在不同文化環(huán)境中的語言使用者)只有遵照各自場中的規(guī)則,才能互不沖撞或將沖撞維持在不改變場的性質的范圍內(nèi)。相似地,要成為一種文化的正常一員,就要具有和那種文化中的其他人相同的原則、信念、習俗、價值觀,要像那種文化中的其他人一樣感知、思考、行動。而這種原則、信念、價值觀無時無刻不在他們的言語行為中得到體現(xiàn)。從這個意義上說,在由文化所決定的社會活動中,語言起著一個具體的、重要的作用。語言形式實際上也是一種文化形式,語言活動是一種文化實踐。因此,要真正掌握一門語言,要和不同文化當中的人進行交流,只了解單詞語法是遠遠不夠的,要盡可能的多了解他們所在文化所重視的原則、信念、習俗和價值觀,他們的感知、思考和行為方式(當然包括言語行為方式)。
在其文章《文化設定與言語行為—語用方式的文化解釋》一文中,著名文化語言學學者何剛對文化對言語行為進行設定的原因和方式進行了較為具體的論述,他認為,言語行為的文化設定主要體現(xiàn)在三個方面:言語行為的文化語境設定,言語行為的文化功能設定,言語行為的文化親和力設定。
首先, 文化語境(語用共同體)對言語行為的設定是一種自上而下的設定。它先要設定互動的方式(模式、形態(tài)、原則等),再進一步設定會話參與者個人的行動。在文化語境中,權勢、情感、禮儀、法度、道義等等都可以構成人際互動的條件。以權勢關系為例,其對特定行為的設定主要表現(xiàn)在:行為的順序、容忍度、可磋商度和磋商方式。比如,在正式的交際場合,位高者不說話,下屬是不好隨便說話的。從容忍度看,高權勢者對低權勢者的異己行為和言語在容忍度上也不盡相同。而在不同的權勢關系上,言語行為的可磋商度也是文化設定的。在民主政治文化中,權勢的擁有不是永恒的,而是動態(tài)的,因此,具體語境中的權勢可隨一個人的身份、知識、經(jīng)驗的變化而變化。這就意味著,言語行為者之間的權勢互動具有較大的可磋商度。人們往往可以通過會話的不斷進行獲得權勢上的優(yōu)勢,使擬想中的行為變得適合和可能。
此外,言語者性別的文化設定也是言語行為文化語境設定的一個方面。文化語境除了可以設定不同性別的參與者參與會話的角色特征,設定不同性別的行為類別,還可以設定不同性別的參與者的行為模式。除此之外,男性和女性之間的文化設定差異還體現(xiàn)在一些具體細微的行為類別上。比如,在古老的漢語文化中,男女授受不親,女性從不應主動公開表達對男士的愛慕之情;在政治領域中,后宮干政是中國古代歷代帝王的大忌,因此有“牝雞司晨”的說法。
言語行為文化語境設定的另一個方面是回應方式的文化設定。所謂回應方式是指互動中對特定言語行為的回應特征(話語的、音調的、語氣的、腔調的)的總稱。違反回應方式的文化設定會引起不同程度的反感甚至蔑視。比如,漢文化中謙虛是美德,如果面對別人的稱贊洋洋自得無疑會引起他人的反感,而在英語使用者中,如果面對別人的稱贊一味否認則會被認為是缺乏自信。再比如,一般來講女性在社會角色上是比較柔和的形象,因此在對話中太過強勢的女性就有被看作“男人婆”(中)或“dragon lady ”(西)的危險。
文化對言語行為的設定還可以從它對一些優(yōu)選類別的功能設定來加以體現(xiàn)。正如Brogger 在定義文化語用學時所指出的那樣,言語行為必須同時主動承擔其應有的文化職能:文化維持(culture maintaining)、文化鞏固(culture consolidating)、文化重構(culture reconstructing)、文化更新(culture renewing)。也就是說,語言不僅是對文化的一個傳承,他更時刻反映、體現(xiàn)并承擔著著新的文化現(xiàn)象,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改變著人們的思維方式,改變著時代特征。比如中國新文化運動中白話文的興起,文藝復興時期英語推翻了拉丁語的書面語地位,吸收并消化了龐大的外來語詞匯,在發(fā)展中實現(xiàn)了較為規(guī)范的拼寫法。
言語行為的文化親和力設定是文化對言語行為設定的另一個方面。所謂“親不親,故鄉(xiāng)人”,文化親和力是文化心理中一股凝聚個體、產(chǎn)生整體力量的力量源泉。它是靠文化核心信念深深扎根于個體意識產(chǎn)生的。文化親和力不僅要在言語行為中得到體現(xiàn),同時,也要通過言語行為和互動得到鞏固和增強。在具體文化語境中,通過類似行為,說話者首先給聽話者一個良好的印象,并通過具體的互利行為、利他行為來維持、鞏固和增強彼此的互信和感情依附,從而達成彼此親近的效果。試想,如果我們總是按自己文化所設定的理所當然的方式和來自于另一種文化的語言使用者進行溝通,那么這種溝通的順暢和有效性就很難得到保證。
眾所周知,言語行為要遵循一定的原則諸如合作原則以及禮貌原則。然而,文化設定似乎是凌駕于這兩者之上的,因為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不乏因遵循其文化設定而對合作或禮貌原則有所側重和違反的例子。從一些跨文化交際的例子中我們可以看出,文化對言語行為的設定已深深植根于人們的意識中,以致人們由于潛意識地遵循這種設定而下意識地違背了合作或禮貌原則。因此對語言學習者來說,了解如何用語言來進行符合文化設定的交際顯得尤為重要。
言語行為是一個復雜的語言使用和社會文化關系的協(xié)調過程。由于言語行為所帶有的社會文化特征,言語行為發(fā)生時所處的社會文化語境,言語行為參與者所擁有的社會文化識別等等,使言語行為在具體的語境,尤其是在跨文化交際中,會受到各種社會文化變數(shù)的干擾,進而影響到言語行為的實現(xiàn)。而在影響中國英語學習者語用能力的諸多因素中,文化知識的匱乏無疑是極為重要的一個因素。因此,在英語學習的過程中,廣大學生不應僅僅著眼于語言知識的掌握和多聽多練,還應該多吸收更多文化知識,了解目的語文化的觀念以及禮儀習俗等。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也應多注意增加文化知識的比重和在教學中的滲透,以及在英漢兩種語言中文化沖突明顯時對學生進行正確的引導,這將無疑有利于學生語用能力的提高。
此外,言語行為承擔著一定的文化職能。而這些文化職能在今天顯得尤為重要和值得我們關注。在我們所處的這個世界已經(jīng)可以用“地球村global village”來形容的今天,在致力于使中國的語言學習者了解外國文化的同時,我們也很難否認,其他的文化以及眾多新生事物對我國文化以及語言的沖擊也是空前巨大的。因此,在語言教學當中,母語和外語的遷移實際上是相互的,在對待其他民族語言對漢語的遷移問題時,是該致力于保持語言的純凈性、民族性,還是應該為新鮮詞匯和語用方法鼓呼一直是語言學家爭論的問題。相信這不僅僅是語言學家所要考慮的問題,更是一些語言教學者,所有語言使用者自身面臨的選擇。
【參考文獻】
。郏保莺蝿.文化設定與言語行為—語用方式的文化解釋[J].外語研究,2004(5).
[2]Fredrik Chr. Brogger.Culture, Language,Text:culture studies within the study of English as a foreign language[M].Scandinavian University Press,1992.
。郏常菰男.語用學研究新取向:文化語用學研究[J].廣西社會科學,2008(10).
【淺析文化對言語行為的影響及其給外語教學帶來的思考】相關文章:
淺析跨文化交際能力與外語教學12-08
淺析員工行為對企業(yè)管理的影響11-18
社會文化因素對外語教學的影響11-29
手機使用行為及其影響因素論文提綱11-21
談語言和言語的關系及其對外語教學的啟示11-16
論學校文化\教育對體育行為的影響11-21
淺析中西方文化的差異對旅游文化的影響11-15
淺析動態(tài)燈光系統(tǒng)對幼兒社會行為的影響論文02-28
-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