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與新技術經濟范式下區域產業創新路徑研究
摘要:在梳理區域產業創新理論及其發展脈絡的基礎上,對全球化與新技術———經濟范式下的區域產業創新路徑及發展趨勢進行剖析,包括開放型區域創新網絡構建,以及創新集群的培育與發展,并進一步提出促進區域創新發展的三種機制及措施:自主與合作相結合的開放式創新機制、深度融入全球價值鏈的產業優化升級機制,以及資源環境的硬約束與生態補償的長效創新機制。
關鍵詞:全球化;技術經濟范式;創新網絡;創新集群。
在全球化和新技術革命條件下,各國、各區域的經濟增長正在面臨著更嚴峻的挑戰,產業發展路徑也面臨著重要抉擇,以增強開放性、網絡互動性為核心的區域產業創新成為提升區際和國際競爭力、促進區域經濟一體化和協調發展的重要引擎和強大推動力量。全球化視角以及新技術經濟范式的衍生發展不斷豐富著區域產業創新研究的范圍和內容,在開放型創新機制與區域創新網絡的作用下,通過創新集群的培育與發展,推動區域創新不斷深入與發展。
1理論研究背景。
1.1區域產業創新的理論溯源。
1912年,熊彼特(Schumpeter)在其《經濟發展理論》一書中區分了“創新”與“發明”,認為“發明”是新知識的產生,“創新”是知識的商業化,并首次提出了創新理論,認為創新是將有關生產要素和生產條件的“新組合”引入生產體系,建立一種新的生產函數。按照熊彼特的觀點,不僅生產一種新產品,采用一種新的生產方法是創新,引入新的管理方法、開拓新的市場、改進新的生產工藝流程等都是創新。德魯克(Drucker)進一步發展了創新理論,他將創新定義為賦予資源以新的創造財富能力的行為,并將創新分為技術創新和社會創新兩種,認為需要從整個國家的經濟與社會發展角度來考慮創新問題。1980年代興起的探討科技創新機制的理論,即“技術的社會形成”(social shapingof technology,簡稱SST)理論,認為科技創新不是一個孤立自發的過程,而是在特定的社會條件制約下形成和發展的一個歷史進程,技術革命、創新或進步與社會之間是一種良性互動的關系[1]。
創新理論最初的發展是嵌入技術發展歷程,而隨著技術發展的復雜性以及參與主體的多樣性而不斷與其他元素融合,從而包含了技術創新、制度創新、管理創新、觀念創新、市場創新、產品創新等諸多內容。而創新本身也從技術變化的單元和單個企業的活動,發展為經濟、科技、政治和社會行為的綜合,融入到整個社會體系的發展中,呈現從點到線再到系統的演進趨勢。在熊彼特之后,學者們從不同角度關注了創新系統:一些學者重視一定的制度、文化下的創新網絡,將地理邊界作為創新系統的邊界,產生了國家創新體系和區域創新體系理論;另一些學者則將研究的焦點放在因技術轉移、供需聯系形成的創新協作關系上,提出了產業創新系統的概念;當兩類理論發展到對區域產業創新的研究之后,又得到了有效的整合。
1.2技術經濟范式的相關研究。
1982年,創新經濟學家多西(Dosi)將科學哲學的“范式”(Paradigm)概念引入到技術創新研究中,提出了技術范式的概念,將其描述為基于自然科學的高度選擇性原理的、解決特定技術經濟問題途徑的“圖景”(或模式),以及那些以獲取新的知識為目標、并盡可能地防止這些新知識過快地擴散到競爭者的特定規則[2]。1986年,弗里曼(Free-man)和佩雷斯(Perez)在繼承多西“技術范式”
的基礎上,使用“技術經濟范式”這一術語來描述被廣泛傳播的技術通過經濟系統影響企業行為和產業的現實。在他們看來,“技術進步是形成經濟格局轉換的基本動力”[3]。弗里曼和佩雷斯的技術經濟范式為研究者提供了研究技術進步與經濟增長關系的方法論。技術經濟范式的形成有賴于科技———產業革命,是科學技術革命和產業革命的統一[4]。一般而言,技術經濟范式包括三方面的內涵:
一是以相互關聯的各種技術所組成的一個或幾個主導技術群構成了不同時代經濟增長的技術基礎;二是一定時期內各國經濟增長的方式、軌道和規模主要是由這些主導技術群所決定的;三是隨著主導技術群的變化,經濟發展的技術基礎也因之改變,經濟發展的方式、軌道和規模也隨著發生變化,從而導致世界技術—經濟增長范式的更迭。所謂新技術經濟范式,即是由于科學技術的重大突破而形成的一定社會發展階段的主導技術結構以及由此決定的經濟生產范圍、規模以及水平[5]。其中技術創新是技術經濟范式發生變化的主要原因。技術經濟范式的變革主要是指對整個經濟行為產生重大影響的技術體系變革,其中包括有多組漸進性創新和重大創新,并且最終可能包括若干新技術體系,實際上意味著相互關聯的技術創新、組織創新和管理創新的結合。
2全球化與新技術經濟范式下的區域產業創新。
伴隨著全球化浪潮,區域經濟活動越來越深地卷入全球范圍內的生產和消費活動重組中,并由此引發社會、文化、制度等更深層次的變動。推動這一結構性重組的主要動力是跨國公司的組織經營活動以及國際資本流動。經濟發展中的全球化趨勢與本地化認同之間所展現的現實張力為區域產業發展研究提供了全新的視角[6],全球化和地方化的交織與互動也是理解我國地方產業集群形成與發展的重要背景[7],促使各區域在尋找獨具區域特色的產業發展道路,同時充分考慮全球化對這種本地化的產業發展軌跡所產生的影響。
全球化和新技術革命引發了新技術經濟范式的衍生和發展。在新技術經濟范式下,全球經濟將進入一個大的變革和調整時期,世界科技和產業正孕育著新的重大突破。尤其在后金融危機時代,發達國家加緊籌劃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力圖通過新技術革命引領產業革命,搶占未來經濟和產業發展的戰略制高點。不僅美歐等發達國家,其他各國都在積極制定高新技術及產業發展的國家戰略,并投入巨額戰略資源,全球將進入一個空前的創新密集和產業振興時期,進入新一輪的產業調整期。新能源、新材料、信息通訊、航空航天、生物醫藥等技術密集、節能環保、滲透帶動效應強的產業將成為調整產業結構、培育新增長點的目標產業。如美國的“再工業化”和“新能源”戰略、歐盟“2020”戰略、日本“新經濟增長戰略”等,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已經成為21世紀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競爭的戰略制高點。與此同時,后發國家認識到產業發展和經濟增長方式的缺陷與不足,以及在國際分工體系中的話語權缺失等不利因素,加快轉型升級的步伐。
實現國家發展模式的新一輪轉型將成為后發國家經濟發展面臨的核心任務,其中一個關鍵環節是擺脫過分的外資和植入性技術依賴,形成內生性的財富增長循環機制,在保證正常經濟增長速度和就業水平基礎上側重強調科技投入和企業創新能力的培育。
新技術經濟范式的形成與擴散意味著原有技術基礎、產業基礎與制度基礎以及相應的經濟管理方式、組織形式等方面的創新與變革。在這一過程中,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后發國家,由于既有的技術體系、產業結構以及制度結構、文化環境在空間分布上存在的差異,會形成以區域為單位的“馬賽克”模式。這一方面使得區域產業創新呈現出一些新的趨勢和特征;另一方面大大拓展了區域產業創新的研究對象和范圍,即圍繞區域產業包括技術體系、制度結構在內的創新與變革。
3區域產業創新發展路徑。
3.1開放型區域創新網絡構建。
區域創新視角下的產業發展是各主體通過創新網絡內的互動合作實現的,互動是創新的基礎,互動即包括學習、結網、集聚和聯盟等行為。通過開放的創新網絡,將人才、技術、信息、金融等各類要素尤其是知識性要素在產業內聚集和進行高效配置,使內外優勢資源間在合作競爭的過程中形成創新極和創新場,實現資源的聚合聚變效應。開放型區域創新網絡,是面向區域產業發展的層次和格局形成的介于區域創新體系和產業創新系統之間,開放有容的網絡體系。開放型區域創新網絡基于產業間經濟聯系和戰略布局,在一個大的經濟區域范圍內引入新的區域產業發展要素或這些要素的新組合,并有效協調、協同、整合各類創新主體的活動,從而實現對資源的有效配置和利用,提高區域產業創新能力,促進區域經濟發展。開放型區域創新網絡中的“創新”是將新的要素或要素的新組合方式引入區域經濟系統,使系統具有新的功能,其目的是創造一種新的更為有效的資源配置方式,以實現經濟資源的最有效利用。而“開放”的目的是實現創新資源的有效配置和創新的高效率,強調的是一種制度設計、創新與制度安排。
區域創新網絡是從區域產業的層面考察創新網絡的構建及其功能特征。區域創新網絡可以進一步細分為以企業為核心的技術創新網絡、以高校和科研機構為核心的知識創新網絡,以及以中介、金融等服務機構為核心的服務創新網絡,在這三個網絡背后是政府層面的制度創新網絡,構成以技術創新網絡為主體,知識創新網絡、服務創新網絡、制度創新網絡為支撐的結構(圖1)。
圖1區域創新網絡結構示意圖。3.2創新集群的培育。
20世紀末以來,世界經濟由工業經濟轉向知識經濟,知識及其創新成為推動區域與產業發展的決定性力量。產業集群的出現,為創新活動的聚集提供了良好的載體。但對我國及其他一些發展中國家的經驗研究發現,在工業化發展成熟前,集群中的近距離產業聯系并不能保證促進技術創新和知識溢出,集群與產業創新并無必然聯系,如Mccormick(1999)、Caron等(2006)、王緝慈(2010)等。在全球化和新技術革命條件下,我國區域產業發展路徑也面臨著更嚴峻的挑戰和重要抉擇,集群發展也從第一階段的“集群制造”進入到以自主創新為關鍵動力和目標的“集群創新”的新階段。如何促進集群新知識的產生、轉移和擴散,推動區域及產業的創新升級(包括技術升級、經濟升級與社會升級)成為一個重要的理論和現實問題。隨著知識經濟的發展,集群更強調企業之間的互動合作和知識交流。以技術交叉、產業融合,新知識生產、新產品大量出現為特征的創新集群側重從創新網絡觀和知識觀層面來考察創新型組織集聚的創新特征與行為,不僅包括產業集群升級,還包括國家高新區二次創業、科學知識驅動的原始創新集群以及倚重創意和知識的創意文化產業集群發展。推動創新集群的培育與發展,構建動態優化、促進產業不斷升級的開放型創新網絡,是實現區域及產業競爭優勢的獲得與可持續發展、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型的根本動力,是推進創新型國家建設的關鍵環節。
2001年,OECD出版了研究報告《創新集群:國家創新體系的推動力》,將創新集群作為一種介于市場和企業之間的組織形式,有其特殊發展規律和生命周期。創新集群不僅是產業集群的升級或高端化,由企業、研究機構、大學、風險投資機構、中介服務等跨產業組織構成,通過產業鏈、價值鏈和知識鏈形成戰略聯盟或各種合作,提供集聚經濟和知識溢出的技術商業化網絡空間。Lundvall(1994)、Preissl(2003)強調創新集群就是以互動學習和集體行動為核心特征。Bortagaray等(2000)認為創新集群是一個組織結構,以知識交換、互動學習和可分享價值的高度集中為基礎[8]。隨著集群發展階段不同,集群企業的創新過程與學習模式也會發生相應變化[9]。創新集群來源于范式不連續性、技術復雜性、累積性的學習過程以及范圍經濟性。有關創新集群的形成與發展的討論主要是圍繞“自上而下”(政府力量驅動型培育機制)和“自下而上”(市場力量驅動型自然演化機制)兩種過程模式展開[10]。Marzetti等(2008)基于對OECD成員國的實證研究,強調創新集群的形成來源于集群內部技術創新系統的建立。寧鐘等(2003)認為聚集經濟、知識溢出和技術多樣性創新集群的主要形成動力。李順才(2008)強調了知識流動及互動學習機制在創新集群的形成與發展過程中起到決定性作用。關士續(2002)指出區域創新網絡在創新集群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從以上國內外研究來看,創新集群形成的推動因素主要包括:創新網絡、知識溢出效應、聚集經濟性、技術多樣性、社會資本、學習機制等。
4促進區域產業創新發展的機制與措施。
4.1自主與合作相結合的開放式創新機制。
創新是中國下一輪國際競爭力的主要驅動力,20世紀80年代以來,由于教育論文" target="_blank">高等教育的普及和學術機構研究能力的提高,知識擴散速度空前加快,在經濟全球化的浪潮下,創新資源的配置與流動在更大的范圍內進行,創新模式正在從封閉式創新走向開放式創新,既要倡導自主創新,提高原始創新和關鍵核心技術創新能力,同時也必須參與到全球創新網絡中去。
在全球化繼續加快并不斷向縱深推進的大背景下,創新資源的配置與流動在更大的范圍內進行,區域產業創新模式正在從過去封閉式創新走向開放式創新,呈現出各種創新要素互動、整合、協同的動態過程,其創新來源主要有三個途徑: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一方面既要倡導自主創新,提高原始創新和關鍵核心技術創新能力,同時作為技術創新主體的企業也必須參與到全球創新網絡中,通過與世界級先進企業的合作機會,學習、挖掘其先進的技術、管理、營銷等資源,迅速積累和整合自己的技術資源,從過去單純“技術引進下的模仿創新”轉變到“技術消化吸收下的開放性創新”,直至發展“產業技術聯盟”。突破制約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核心和關鍵技術,提高產業技術創新能力。
4.2深度融入全球價值鏈的產業優化升級機制。
區域產業的優化升級不能脫離全球價值鏈而實現,更不可能像過去一樣間接地、表層地嵌入全球價值鏈。而是應主動地深度合作嵌入全球價值鏈,即與全球價值鏈中的核心企業建立起緊密的、重復性的生產合作、研發合作和交易關系,縮短關系距離,增加交流頻率,以更為直接方式獲取有關技術和全球市場變化的信息,積累創新和升級的能力[11]。通過深度合作融入全球價值鏈從而獲得工藝升級和產品升級主要路徑。但向價值鏈高端的進一步升級則要靠“從模仿生產轉變到自主創新”來實現。應積極引導和推進產業整合,形成具有產業鏈控制實力的主導型企業,并發揮主導企業在創新與技術示范、網絡輻射等方面的龍頭帶動作用,與中小企業建立分工基礎上的長期合作關系,主動向價值鏈兩端拓展功能,對于技術能力相對較強的企業來說應向上游研發和設計方向發展,對于市場開拓能力較強的企業來說應向下游銷售和渠道管理方向發展,提升產業參與全球價值鏈競爭的能力。由于中國的勞動力優勢和跨國公司的本地化戰略,中國企業有條件融入全球價值鏈網絡,關鍵是如何避免低端鎖定實現產業升級。
4.3資源環境的硬約束與生態補償的長效創新機制。
資源環境的高效利用作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目標之一,多年來未能得到充分的貫徹,在眼前利益與長遠發展、局部利益與整體利益的權衡中,一些區域往往選擇先發展后環保,甚至不惜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盲目追求經濟增長速度。從國際經驗來看,資源環境的高效利用、有效管理以及補償是建立在資源環境信息充分公開透明的前提下,通過信息技術和現代科技手段為資源環境的可持續利用提供全面的技術支持和全方位的信息服務,實現資源的開發利用和環境保護及管理的數字化、定量化、智能化、精確化和透明化的軌道,特別是在碳排放、環境污染及監控等重點領域信息的定量化和透明化,在此基礎之上形成相應的監督、控制、懲罰和補償機制,實現自然資源的集約、循環與適度利用[12]。這對區域產業創新體出了新的要求。
總之,區域經濟發展中面臨的關鍵問題之一是區域技術創新和產業創新能力不足,區域創新網絡的形成,是區域創新的動力和源泉,并實現區域動態競爭優勢的獲得和保持。以增強開放性、網絡互動性為核心的區域產業創新戰略成為提升區際和國際競爭力,實現新一輪騰飛的客觀要求,構建動態優化的、開放的、推動產業不斷升級的區域創新網絡,促進創新集群的培育與成長是推動區域產業發展和經濟發展方式轉型的重要動力。
參考文獻:
[1]肖峰。技術發展的社會形成[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2]DOSI G.Technological Paradigms and Technological Trajectories[J]。Research Policy,1982,11(3):147-162.
[3]弗里曼,佩雷斯。結構調整危機:經濟周期與投資行為[M]//多西,等。技術進步與經濟理論。鐘學義,等,譯。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1992:58-74.
[4]鄢顯俊。從技術經濟范式到信息技術范式[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04(12):139-146.
[5]王春法。新經濟:虛幻與真實———經濟大國的復興之路[M]。
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03.
[6]AMIN A,THRIFT N.Neo-Marshallian Nodes in Global Network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Urban and Regional Research,1992,16(4):571-587.
[7]梅麗霞。全球化、集群創新與創新型企業[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0.
[8]BORTAGARAY I,TIFFIN S.Innovation clusters in Latin America[C]。Presented at 4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echnology Policyand Innovation Curitiba,Brazil,August 28-31,2000:1-40.
[9]丁魁禮。創新集群知識治理機制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0.
[10]BRESNAHAN T,GAMBARDELLA A,SAXENIAN A.’Old Econ-omy’inputs for’New Economy’outcomes:cluster formation in thenew Silicon Valleys[J]。?Industrial and Corporate Change,2001,10(4):835-860.
[11]武云亮。我國制造業集群升級的路徑選擇及政策建議[J]。宏觀經濟管理,2008(1):51-54.
[12]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十二五及未來中國經濟與社會發展愿景研究[R]。2011.
【全球化與新技術經濟范式下區域產業創新路徑研究】相關文章:
談談經濟全球化背景下思政教育的創新12-09
低碳視域下的區域經濟協同發展路徑論文01-03
區域產業經濟論文11-14
關于中原經濟區產業生態化的發展路徑初探02-24
淺議經濟全球化背景下的國際經濟法發展11-17
經濟全球化下的跨文化營銷管理策略11-18
經濟全球化環境下外語人才的培養模式11-14
全球化環境下的企業先進理念研究01-18
低碳經濟條件下我國產業結構調整研究11-28
-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