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論文
論文常用來指進行各個學術領域的研究和描述學術研究成果的文章,它既是探討問題進行學術研究的一種手段,又是描述學術研究成果進行學術交流的一種工具。論文一般由題名、作者、摘要、關鍵詞、正文、參考文獻和附錄等部分組成。論文在形式上是屬于議論文的,但它與一般議論文不同,它必須是有自己的理論系統的,應對大量的事實、材料進行分析、研究,使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
全球化論文1
全球化經濟的快速發展使得各國不斷加強自身建設,而新時期下的高等教育管理體制改革也在不斷推進,希望能在機遇與挑戰并存的經濟全球化下對我國高等教育管理的進一步發展有所借鑒。
一、全球化經濟情況下我國高等教育發展面臨的機遇與挑戰
1、面臨的機遇
(1)經濟全球化帶來了文化的全球化,將世界各國聯系在一起,世界文化互相交織,相互影響,呈現出百家爭鳴的繁榮景象。而屹立于世界民族文化之林的我國,更應當積極參與其中,吸收國際高等教育中的有益營養,為我所用。我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不斷加強與世界優秀文化的溝通與學習將有助于為我國高等教育事業增添新的教育活力,在批判吸收的基礎上選擇適合我國高等教育發展規律的有益因素,促進教育事業的快速發展。另一方面也可以有效的向世界各國傳播我國的傳統文化以及高等教育管理理念,從而促進世界多元文化的交流與融合。為此,高校應當積極建立更具針對性的教育專業,在經濟全球化的社會背景下,培養更多的綜合性高素質人才。
(2)經濟全球化發展下,對于高精尖型人才的迫切需要程度不斷加強,這就推動了世界各國對于高素質人才的格外重視,也自然使我國高等教育不斷加快大眾化的推進。但就目前來看,發達國家掌握著眾多高素質人才的資源優勢,并依舊呈現出高素質人才大量涌進,而與此同時,發展中國家卻人才缺失的局面。究其原因,主要是發達國家能夠提供給人才更豐厚的物質條件、相對科學先進的設備資源、良好的科研環境,甚至用是一些優惠政策,待遇傾斜等策略來籠絡世界各地的留學人員。這樣發達國家擁有了更加充足的高素質人力資源,并創造出更大的經濟效益,發展中國家則因人才后備力量不足,高等教育發展停滯不前,最終呈現出兩個極端的現象,造成惡性循環。作為最大發展中國家的我國,面對日益全球化的人才競爭機制,應當積極推進高等教育大眾化的改革發展,為高素質人才提供良好的就職選擇與國內環境,應對種種機遇與挑戰,將國際人才爭奪的壓力轉化為高等教育大眾化發展的動力,創造自我價值空間。
(3)高等教育管理體制的改革需要首先確立科學合理的教育理念,創造人才培養機制,不斷吸取國際優秀教育理念,立足于世界高等教育發展潮流的大方向,開拓國際視角,選擇適應性的教育發展策略將有效提高我國高等教育的整體水平。我國應當充分認識到與發達國家之間的差距,也應充分利用好世界經濟、教育資源的流動性特點,以實現資源利用的最大化,促進高等教育事業進一步發展。
2、我國高等教育發展面臨的挑戰
(1)教育市場競爭激烈
有限的教育資源,受到世界各國的強烈競爭,都希望能夠在高等教育人才市場上占有一席之地,在經濟全球化的影響下教育市場的競爭更顯得尤為激烈。一方面體現在國內市場,人才的廣泛流動,范圍不斷拓展,人才素質參差不齊,跨國辦學招生此起彼伏的現狀使我國教育市場的地位受到強烈沖擊;另一方面體現在國際教育市場,為掌握更大的人才資源優勢,世界各國不斷拓展市場范圍,劃分市場空間。要想在如此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占據一個相對安全且積極的優勢地位,就需要正視我國所處的市場環境與國際地位,提升高校教學質量,將與發達國家間的教育差距不斷縮小。
(2)思想教育面臨考驗
經濟全球發展,西方意識形態強力涌入中國,以文化產品如影視作品等載體為依托,在中外意識形態與思想觀念的差異下產生強烈沖擊與影響,使得高校大學生在接觸世界各國多元文化的同時,思想意識也受到極大影響。高校對大學生的培養是為我國提供優秀社會型人才,為我國社會主義建設提供人才資源的,直接關系到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民族偉大復興之路,因此,加強高校大學生的思想文化建設至關重要。
(3)教育資源分配不均
經濟全球化發展,世界各國的教育方式與手段都有了新的形式與改變。充分利用現代科技,發揮網絡教育、遠程教育的優勢,實現全球教育資源的共享,密切各國的交流與合作。但眾所周知,發達國家本就處于經濟、人才、資源分配的優勢地位,無論是信息科技的發展,還是人才市場的份額比例都優于發展中國家,教育資源分配中居于主動性地位。而發展中國家恰恰相反,既沒有優勢地位,教育資源又相對欠缺,并持續以拉大教育差距的趨勢發展。這樣的不利情況直接影響到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的各方面發展,高等教育管理體制改革勢在必行。
二、新形勢下我國高等教育管理的對策
1、完善市場體制
高等教育培養的社會型人才將創造巨大的經濟效益,其強大的社會性服務功能也是被世界各國重視的關鍵因素。而市場調節則是有效銜接高等教育所發揮的經濟價值與社會實際需要的重要手段與橋梁。為此,我國高校應當在國家宏觀調控的基礎上,不斷進行高等教育市場體制改革,發揮市場調節的積極作用,進行高等教育內容與方向上的調整,優化教育結構層次,還要在形形色色的多變的市場需求下找準位置,明確辦學特色以及教學目標,形成立體獨特,具有良好發展前景的專業化品牌專業。從而更加有針對性的應對市場大潮的激烈競爭。此外,還要建立國際型的品牌高校,以在國際教育領域中占有先機,獲得全球教育的最新動態。
2、加強知識管理
第一,充分利用高科技信息載體,通過網絡信息交流平臺,將高校的教育信息、教學資源傳遞到網絡終端,達到信息化與數字化,既便捷了人們對于教育知識與相關信息的提取利用,也能為及時把握國際教育市場的信息動態提供有利服務;第二,教育共享,學習共擔;第三,明確高校教育發展的最終目標,確立師生共同努力達到的教育任務,增強高校全體師生的責任感與使命感。這三方面的共同作用,將對大力提高高等教育管理中的知識創新能力起到重要意義。
3、集中領導與分級管理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下,中央政府對高等教育管理進行宏觀調控,也應及時轉變政府職能,簡政放權,讓高校擁有一定的自主管理權。除此之外,還要善于利用市場調節的有效作用使高校服務功能得以提高。從而達到政府宏觀上的集中領導,高校、社會、市場等參與分級管理的目標。
4、調整課程設置與人才培養機制
課程設置體現了高校教育的方向與內容,一定程度上直接影響了高等教育人才的培養效果。因此,每項課程設置的實施都要仔細研討考察,而課程改革調整也應十分謹慎。在進行課程調整時,不應僅局限在內容與方法上,更應注重是否具備適應性,是否符合社會發展需要以及教育發展規律,避免避重就輕,使得課程過于分化而沒有綜合性;語言課程是世界各國進行良好溝通與學習的基礎課程;創新型課程的設置能為社會培養更多的高素質型人才,以便在全球化經濟下的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取得優異成績。另外,要積極加快完善我國高等教育的人才培養機制,加強對于國際型人才的培養方針,以便順應國際教育市場發展潮流,并在此基礎上不斷創新。在課程設置與調整人才培養機制的過程中要讓學生不斷提升自己知識能力與專業素養的同時,也要加強思想道德意識與正確的價值觀念的培養;樹立國際視角,立足于實際;積極發揚傳播優秀民族文化,并能善于學習其他優秀文化中符合我國社會發展的營養元素,為我所用,在激烈的國際競爭與合作中展現出我國高等教育的強大實力。
全球化論文2
摘要:中西倫理思想在不同的傳統背景下發展而來,無優劣之別,只是在價值追求和倫理取向上旨趣迥異,具有不同的特征。普世倫理是一種共享的全球性道德理想,需要在全球各種文明中尋找思想的資源。中西倫理思想異中有同,各有所長,隨著發展中文化沖突與融合的加劇、全球意識的形成,唯有以此之明啟彼之暗,取彼之長補此之短,才能建構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倫理價值體系,使普世倫理的構建成為可能。
關鍵詞:中西倫理思想;全球化;普世倫理
中國加入WTO后,我們直接或間接地覺察到它所帶來的更深層次和更大范圍的問題:今日之中國、今日之中國人如何才能成功地“融入”今日之世界的“全球化”進程,何以才能夠有效地應對以“普遍化”為追求的世界局勢。今天的全球化是世界各國面對一系列全球性問題而形成的全球化,是發達的西方國家同所有發展中國家共同解決全球性問題形成的雙向、多向互動關系的全球化。
當今中西文化撞擊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中西倫理價值觀的沖突。中西倫理價值觀的差異,主要體現在中國文化的泛道德主義和西方文化的自然主義。中國文化傳統有把私利與公利相對立的傾向,基本上都是重義輕利、羞于言利。西方很少討論人性善惡問題,尤其是近代以來更多的是強調抽象的人性論,認為人的自然本性是趨利避害以求自保[1]。中西文化的差異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整體與個體,道義與功利,情感與理性[2]。這為我們理解中西文化的碰撞提供了一個較好的視角。
中國傳統倫理的一個基本價值取向就是重整體輕個體,它體現了中國傳統價值觀的根本性質。它是中國傳統文化為基礎,而后者則是以中華民族共有的儒家思想為基礎的涵括其他文化的體系[3]。在農業生產作為人們主要經濟活動的傳統中國社會里,經濟活動的簡單化導致家庭成為中國社會的核心,人們以家庭的模式來建構國家。所以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家國一體的模式決定了中國傳統倫理以重整體輕個體為基本特征。忠、孝是整體主義集中表現出的兩個基本道德原則。個體附屬于家、國這樣的社會體制中的實體。個人利益無條件地服從、隸屬共同利益,這實際隸屬于共同體的代表——君主。重整體輕個體的傳統價值觀也產生了一個矛盾的統一體:一方面整體主義價值觀使“自我”無法生長,個體基本上是消解在群體之中的。群體是個體生活的目的,而不是手段,從而導致個體對整體的畏懼和依賴心理。這是中國傳統倫理道德中的弱點所在。而另一方面,整體主義價值觀又使個人具有一種強烈的責任意識,這種責任意識在民族危難關頭又往往可以轉化為以家族情感為根基的愛國主義。相應地,崇尚個體(自我)是西方倫理價值觀的一個基本取向,它體現了西方價值觀的根本性質。西方很早就有了以交易行為的基礎的商品經濟,有了自由、平等權觀的觀念,這成為重構個人價值的制度和觀念形成的條件。這種個人主義主張在人己、群己、公私關系上突出個性自由和個人權利,強調個人對社會的獨立性。在西方人看來,個人是人類社會的基點。每個人的生存方式及生存質量都取決于自己的能力,有個人才有社會整體,個人高于社會整體。個人主義的倫理價值觀的核心就是個人價值,個人利益的至高無上性和個人行為、個人生活方式的最大限度的自由。個人主義是個人自我實現的一種歷史形態,它以自我為中心,強調個體的獨立性,提倡每個人應表現出自己的個性,越表現出自我個性越能體現人生的價值,這恰恰是發揮天賦才能、迸發創造力火花的前提和源泉,對維護個人的自由與權利以及促進資本主義的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然而,因其這種個人至上的個人主義在社會個體中,塑造出來的是完全的利己主義,繼而伸張了人性之惡,使西方的個體獨立性走上了極端個人主義的窮途末路。實質上西方社會的道德危機,并非個人不遵從道德,而是其道德自身的危機,即個人主義的危機。
在處理義利關系問題上,中國傳統倫理總體取向是重義輕利。從道義出發,把義與利、公與私對立起來,是中國倫理學的主要特征。這種價值取向充分肯定了道德對于人格完善和社會和諧的價值和作用,揭示了道德的社會本質及其倡導道德活動的意義。由于它過分重視封建倫理綱常,輕視物質利益,克制了人們的物質欲望和生活追求,壓抑了人們的創造才能,助長了崇尚空談的社會風氣。西方人重視道德的功利性,重利輕義思想始終占據地位。在義、利關系上,西方是重利輕義,盡管他們強調分配的正義,選擇的正義,但都是與利益直接關聯的,謀求利益是一切行為的終極目的。這種義利觀的長處是充分肯定了人們追求物質利益的合理性,在一定意義上刺激了生產和生活的發展,促進了西方現代化的實現。但同時又肯定義就是利,混淆了“義”與“利”的界限,使道德變成了僅僅是追求利益的工具。另外,西方倫理在肯定道德的功利作用的同時,過分追求個人利益,把個人利益看得高于一切,逃避了社會所規定的個人應負的社會責任和個人為社會應作出的貢獻,造成極端個人主義、享樂主義和拜金主義泛濫,危及社會。
情感與理性均為人性,中國傳統文化也強調理性主義,但是基于人性、人情基礎上的情理。情為理先,由情入理,以理論情,情理融一。人們日常的主要社會行動是家庭性的行動,人們面對的社會關系主要也是大家庭的關系。因此從家庭出發,以血緣關系為依據的倫理性道德,就成了人們日常行動的主要價值取向。生活中的感情化,使中國社會形成了一個富有人情味的社會,但由此也給社會發展中的公正和效率帶來了無窮的變數。然而這種親情倫理極易形成排斥理性的泛情感主義,對事物的判斷往往是以人情原則為最終根據而非原則或公道,這勢必導致我國長期以來“人治”盛行而“法治”薄弱,有法制而無法治的局面難以徹底改觀。西方社會的根基在個人,西方倫理把個體從家庭和現實社會中抽取出來,進行“原子”式的分析和類的抽象,從而使個體獨立化、抽象化、理性化,并把理性和獨立性認定為個體的基本道德價值。所謂“理性”,就是指人的理智能力,進而演變為認識能力。西方人在理性與感情之間畫出了一道明確的界線,界線兩邊是不具有替代性的。純粹的理性依照一定的邏輯規則進行推理判斷與反思,強調理大于情,寓情于理,主張公平競爭,不崇拜權威,不畏首畏尾、瞻前顧后以迎合他人,為西方鍛造了一個井井有條的社會秩序,對民主法制的建設起了推動作用。但對人的理性和獨立性的道德設定,形成了人與人之間的對立以及人與社會之間的對立?梢哉f正是由于這種對立,促使西方在競爭中不斷發展。也可以說正是由于這種對立,導致西方在競爭中矛盾與沖突接連不斷。
這兩種差異懸殊、截然不同的經濟基礎和文化背景,造成中西雙方在價值追求和倫理取向上旨趣迥異,因而中國倫理文化和西方倫理文化無優劣之別,只有特質上的差異。無論是西方現代性的還是東方傳統的,也無論是宗教的還是世俗的,都無法單獨滿足現時代的道德文化需要。中西倫理思想同中有異,異中有同。人類文化具有相似性,普遍性的價值是存在的,是可以交融的,東西方文化最終在人的本性和基本的人生問題上是可以共通的。普世倫理是協調人類行為的規范之一,當下已受到前所未有的關注,其建構的必要性和緊迫性,已經為各國不同的人群所認可。
普世倫理,指的是對一些有約束性的價值觀,一些不可取消的標準和人格態度的一種基本共識,沒有這樣一種在倫理上的基本共識,社會或遲或早都會受到混亂或獨裁的威脅,而個人遲早也會感到絕望。普世倫理作為普遍的倫理規范,其建構需要從各個民族的文化資源中汲取營養。正如布勞德所指出的,“人處于進退兩難的困境,半是野獸、半是天使!盵4]普世倫理站在整個人類生存和發展的高度,以整個地球上的人類為單元,在承認、尊重并保持文化多樣性的同時,發掘出能夠普遍適用和遵循的倫理準則,尋求“在多樣性中實現統一性”。普世倫理首先是各種價值觀的相互理解和融合,它以區域倫理為資源,而區域倫理又必然融入普世倫理之中。作為普遍價值的普遍本身不是一種絕對的普遍,不是針對所有人并適用于所有時間、所有地點的,即不是一種事實的普遍,可以通過經驗的觀察和歸納來驗證的普遍性,而是一種價值的普遍,是一種表述上的應當的普遍。這類普遍性命題只能為特定的文化所認同,有時甚至只能為自我所認同[5]。作為普遍價值的最高形式,普世價值的建立必然受價值普遍性自身邏輯特性的限制,不能指望它在價值上獲得很高的共識,而只能是少數的、低限度的。因而,這種普遍性是涵容著主體不同體驗的具體普遍性,是一種允許接受和理解上有差異的普遍性。這也說明普世價值只能是一種低線價值,只能以降低它的下限來求得它的普世性:底線越低,普世性越強。只有當我們這樣去理解普世性的時候,才能找到普世價值。如中國傳統的倫理道德是中華民族在漫長的歷史實踐中概括和凝結而成的、其中所蘊涵的理論精華和積極精神,作為中華文化的靈魂,這些價值觀對中國人的人生選擇和人格塑造,對中華民族的文化心理建構和民族精神培育,對民族的凝聚和社會的發展,都發揮過極其深遠的積極作用,具有超越歷史條件的普遍性,不能因為中國傳統文化中有這些糟粕就否認它的普世性。中西倫理思想在不同的傳統背景下發展而來,具有不同的特征,但差異之中也有其相同性,普遍性的價值是存在的,是可以交融的,東西方文化最終在人的本性和基本的人生問題上是可以共通的。尋求“普世倫理”,需從各個民族文化傳統中吸取資源,在尊重各民族傳統倫理價值的基礎上,發掘和利用有利于建構普世倫理的思想和觀點。這種文化的全球化是在多元文化的互動中會有一種關乎人類生存和發展的趨同的價值取向和價值追求以及不同文化在全球化背景下的相互融合和共同發展[6]。
以此之明啟彼之暗,取彼之長補此之短:吸收中國倫理中重情感、重道義、重和諧的合理內核,剔除其輕理性、輕個體的局限;吸收西方倫理中重理性、重意志、重個體的特點,剔除其理性至上、輕情感、輕人倫的局限。只有這樣,才能建構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倫理價值體系,使普世倫理的構件成為可能,使真正建立起一個全新的具有普世意義的倫理體系成為可能,實現現代中國倫理價值重建的根本目標。
參考文獻:
[1] 張玉榮.從倫理學的視角看中西人性論的差異[J].學習與探索,20xx,(6):42-45.
[2] 陳超.考量中西倫理價值觀的差異與會通[J].新視野,20xx,(3):52-54.
[3] 張立文.傳統文化與現代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7:85.
[4] C. D.布勞德. 五種倫理學理論[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xx:228.
[5] 袁景衡,余艷.從普世性看中國傳統文化的現代化[J].江西社會科學,20xx,(7):184-187.
[6] 譚穎沁.中西文化整合與我國文化發展[J].中共中央黨校學報,20xx,(2):103-106.
全球化論文3
論文關鍵詞:經濟全球化;高校成人教育;發展お
論文摘要:主要分析了我國成人高等教育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的現狀,探討了在辦學思路、管理體制、人才培養模式、教學手段等方面應采取的改革舉措。
一、經濟全球化的特征
經濟全球化是指商品和各種生產要素在全球范圍內的大規模流動和配置,跨越國家邊界的經濟活動日益增加,從而使各國經濟在各個層面上相互滲透、融合和依存。隨著世界經濟發展和科技進步,當今世界經濟全球化的顯著特征是,經濟資源跨越國界在全球范圍內流動和配置,世界各國經濟相互依賴和經濟合作日益加深,整個經濟呈現出一種全球化趨勢。對于中國來說,經濟全球化趨勢是一個難得的歷史機遇,也是一個巨大的挑戰,我們要充分參與這種經濟全球化條件下國際合作與競爭,充分利用其中可以利用的各種有利條件和機遇來發展自己。
中國已經加入經濟全球化的行列,要在強國林立的世界爭取較大的發展空間,重要的是進一步發揮中國的比較優勢——人力資源,這是中國經濟長足發展的必然要求。面對經濟全球化對我國人力資源開發的影響,我們需要轉變人力資源開發觀念,提升人力資源開發的社會地位,為我國迎接經濟全球化挑戰提供各類高素質人才。成人高等教育是我國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經濟全球化和在教育需求日益全球化的背景下,應增強對全球多元文化的包容性,克服單一文化的局限性和封閉性,在進一步傳承中國特色文化、陶冶人格、發展個性以及增強批判意識和行為能力的同時,加強與國際社會的溝通與聯系,普及世界多元化文化和國際經貿知識,讓國人盡快適應全球化所帶來的種種變化,培養和培訓能夠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
二、我國高校成人教育的現狀分析
(一)對成人高等教育功能、地位和作用認識不夠
長期以來,成人高等教育作為進行學歷補償教育的一個主體,其發揮的重要作用未得到正確認識。一些高校把辦成人教育作為一種創收的手段,缺乏必要的投入和長遠的發展規劃,對教學質量不夠重視,影響了成人高等教育的社會聲譽。
(二)面向市場自主辦學的機制尚未真正建立
當前隨著我國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改革的不斷深入,由政府主導的成人高等教育,其運行機制,已越來越不能適應經濟社會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已阻礙了成人高等教育的發展。通過這些年的改革雖有了一定的改善,出現了面向市場多種形式辦學的現象,但是成人高等教育機構本身面向市場自主辦學的體制和地位并沒有真正形成。
(三)辦學模式缺乏成人教育特色
長期以來,我國的成人高等教育存在嚴重的普教化傾向,基本上是套用普通高等教育的辦學模式,由于忽視成人學習特點、知識結構和實際的需要,偏重于書本知識、缺乏人文主義教育和實際能力的培養,成人學員學習的積極性不高,教學質量難以提高。加上專業設置、課程設置滯后,人才培養難以適應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因此,提高辦學質量就必須要改革傳統的人才培養模式,去掉“普教化”現象,突出成人教育特色。
(四)非學歷教育培訓發展緩慢
近年來,隨著成人高等教育學歷補償任務的完成,成人高等學歷教育生源的數量日趨減少。以我校為例,20xx年報讀我校成人高等教育的人數2萬人左右,20xx年減為1.3萬人左右,20xx年減少為8千多人,20xx年又減少為7千人左右。適應社會經濟發展對人才的需要,成人教育已逐漸由學歷教育向非學歷教育轉型,但目前非學歷教育培訓發展緩慢。
(五)教學手段滯后
就廣西而言,由于投入的經費不足,導致遠程教育遲遲沒有實現,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廣西成人高等教育的發展。
三、經濟全球化背景下高校成人教育發展對策
(一)提高認識,更新觀念
成人高等教育是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教育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的重要途徑,是傳統學校教育向終身教育發展的一個充滿活力的新型的教育制度。在終身教育理念的影響下,在經濟全球時代,個體學習的終生化必然為成人高等教育提供持續的、潛在的廣闊的發展前景。普通高校在辦好普通全日制高等教育的同時,著力發展成人高等學歷教育和繼續教育培訓,是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也是自身發展的需要。所以,高校要進一步提高認識,在制定學校發展規劃時,要同時考慮成人高等學歷教育和非學歷教育培訓發展的規劃,明確指導思想、發展目標,在組織、經費、政策、人員、設備、制度等方面予以保證,使學校真正成為開展成人高等學歷教育和非學歷教育培訓的重要陣地。ァ(二)創新機制,激發出學校的辦學活力和創造力
事實上,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條件下,政府管理社會資源配置的職能開始減弱,而市場配置社會資源主體地位逐步確立,教育資源配置也不例外。對于非義務教育性質的成人教育來講,政府管理職能應當轉向對成人教育事業的統籌規劃、綜合協調、宏觀調控。對于各種非公益性成人教育,由于存在巨大的市場需求,政府可放手交給市場,運用市場機制,走產業化發展道路。各類成人學校及開辦成教的普通學校,是成人教育辦學主體的骨干部分。政府應該在學校專業與課程的設置、招生、教職工的聘任等方面賦予非公益性成人教育辦學機構更多的自主權。讓學校享有自定招生規模、具體培養目標,自主設置專業、擬訂大綱、實施計劃、安排課程、組織教學、考核管理、核發文憑,自己對教學質量、文憑價值、學校聲譽負責,接受人才市場的評價和全社會的檢驗。學校依法自主辦學,再加上各級政府主管部門的監督,將使成人教育形成“自主辦學,自求發展,自我約束,政府監督,以質為本,競爭發展”的“市場式”運行機制,才可能充分激發出學校的辦學活力和創造力。
(三)發揮各高校學科優勢,創特色、創品牌專業
專業設置是社會需求與實際教學上作緊密結合的紐帶,是高院校辦出鮮明特色的關鍵環節。成人教育的專業設置第一要堅持市場性原則,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緊貼社會需求設置專業,這是專業設置的基本出發點和歸宿點,也是成人教育生命力所在。第二要堅持浮動性和穩定性原則,保留相對穩定,市場有持續需求,有穩定的生源與發展前景的專業,舍棄只能滿足一時之需的短期專業或知識而過窄的專業,積極開發緊缺專業。第三要堅持針對性與適度超前性原則。專業設置必須經過預測,把握經濟發展規律,考慮到專業幾年后的社會需求,具有一定前瞻性,做到適度超前,掌握辦學的主動權。第四要實事求是地分析學校的客觀條件,處理好需求與可能、可行的關系,以保證開設專業的質量,真正創出自己的特色專業、品牌專業。
(四)大力發展非學歷教育培訓
各高校要調整辦學思路,實施成人學歷教育與非學歷教育并舉發展模式。主要在繼續拓展成人學歷教育尤其是成人本科教育的同時,積極向社會、企業、社區和農村發展,尋求合作單位和教育項目,開展崗位培訓、職業技術教育和其他高層次非學歷教育活動。
(五)積極發展現代遠程教育
現代遠程教育是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而產生的一種新型教育方式,是以現代遠程教育手段為主,多種媒體優化、有機組合而成的一種教育方式,是構筑21世紀終身學習體系的重要手段之一,F代遠程教育和網絡大學由于不受時間和空間限制,更加適合各類在職人員的學習需要,必將部分取代傳統成人教育的函授、夜大學和自學考試的多種助學方式,成為21世紀高校成人教育發展的新生長點。
(六)加強和其他國家與地區成人教育機構的交流與合作,積極推動成人教育的國際化進程
以廣西為例,近幾年來,我區的一些高校就與東南亞一些國家積極開展了高等教育的交流與合作,目前這種交流與合作日益擴大。20xx年廣西高校招收的東盟學生就達1000余人,目前以每年20%的速度遞增。從交流與合作的層次和項目看,已由最初的語言培訓向多種業務培訓拓展,由短期培訓向學歷教育拓展,由一般的考察訪問向學術交流拓展,由雙方政府間組織的交流、合作向政府和高校雙管齊下的交流、合作拓展。當前,廣西以構建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和泛北部灣經濟區為契機,大力宣傳我們教育品牌項目。在政府宏觀政策的調控、指導下,充分調動各高師院校的積極性,做大做強傳統項目尤其是品牌項目,不斷開發新的特別是繼續教育合作項目。制訂與東盟國家開展成人高等教育交流與合作的近期、中期和長期規劃,以確保交流與合作的穩定性、持續性、長期性和創新性,成為一個區域性國際教育基地。オ
參考文獻:
[1]楊廣德著.現代高等教育思想探索[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xx,(6).
[2]劉海峰.高等教育的國際化與本土化[J].中國高等教育,20xx,(2).
[3]姜傳和.地方高校成人教育生源現狀及招生策略研究[J].農業與技術,20xx,(6).
淺談全球化時代世界政治經濟十大趨勢論文(精選6篇)
在社會的各個領域,說到論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論文寫作的過程是人們獲得直接經驗的過程。那么一般論文是怎么寫的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淺談全球化時代世界政治經濟十大趨勢論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淺談全球化時代世界政治經濟十大趨勢論文 篇1
21世紀世界面臨的全球性問題越來越多。相互依存日益加深把世界各國連成一體,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當前世界的現實是,任何國家都不能脫離其他國家而生存下去,任何國家所發生的問題必將波及到其他國家,甚至全世界。真可謂“牽一發而動全身”。這就是全球化時代。
在全球化時代,世界政治經濟形勢的走向,大致如下:
一、世界各國經濟上相互依存將日益加深
20世紀下半葉以來,全球貿易的增長率始終高于生產的增長速度。在1950年到1994年的45年間,世界進出口貿易量的年平均增長率為6%,而同期全球國民生產總值的年平均增長率僅為4%。在這期間,全世界進出口貿易增長了14倍,而生產只增加了5.5倍。1950年貿易在全世界國內生產總值中的比例僅為7%,而到90年代末已增加到了23%。1994年世界商品貿易額突破了4萬億美元大關,達到40900億美元;到1999年已接近7萬億美元,達到6.95萬億美元。各國都把越來越多的產品投入世界市場,也把世界市場作為促進本國經濟發展的途徑。世界貿易組織認為,這不僅顯示出世界貿易進入了一個嶄新的發展階段,同時也說明世界經濟進一步邁向相互融合的發展階段。目前,越來越多的國家宣布實行開放政策,實現貿易自由化,鼓勵外國企業到本國建工廠、雇勞工、加工生產或組裝,直到將產品運往第三國銷售。據統計,全世界每年生產的產品約有1/5納入國際貿易渠道。
新經濟:新科技革命與全球化的結合論文
在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總少不了接觸論文吧,論文一般由題名、作者、摘要、關鍵詞、正文、參考文獻和附錄等部分組成。相信寫論文是一個讓許多人都頭痛的問題,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新經濟:新科技革命與全球化的結合論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在近日河南鄭州舉辦的2002年中國世界經濟學會年會上,復旦大學世界經濟鉆研所所長華民教授對于全世界化與高科技時期的世界經濟與中國經濟做了闡述。
1、世界經濟的時空結構變化
現今的世界經濟正在產生兩大結構性的變化:其1,是空間結構的變化,這類結構變化的學術語言就是所謂的“經濟全世界化”;其2,是時間結構的變化,這類結構變化的習氣用語就是所謂的“新經濟”。
經濟全世界化的主要動力是:宏觀上經濟體制趨同、微觀上跨國公司的全世界性套利流動、和有助于降低遠距離節制與交易本錢的信息技術革命。因為全世界化的運作機制是市場,因而,全世界化的推動進程也就是市場經濟體制在全世界規模內的擴張進程。市場經濟是解放出產力的,由于它把為自己消費而進行的出產流動變為了為別人的消費而進行的市場流動。因而,全世界化的發展,必將會致使全世界性的供給多余與通貨收縮。
如果說全世界化增添了全世界的供給,那末新經濟則扭轉了需求的結構。新經濟源于信息產業革命,信息產業革命造就了1個新的產業部門,那就是IT產業,IT產業的突起致使了全世界性的需求結構的變化,即至關數量的有貨泉支付能力的需求正在從傳統經濟部門流向新經濟部門。其結果是,傳統經濟部門的供給多余問題將會變患上更為嚴重。
論全球化背景下法律價值發展的新趨勢的相關論文
摘 要 法律價值經過幾千年來的發展已經十分的豐富和規范,但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法律價值的發展表現出不同以往的顯著特征。從法律價值主體和客體范圍的擴大、各種法律價值的融合以及新的法律價值,即和諧作為一種法律價值的產生這幾個方面對法律價值的新發展闡述淺顯的認識。
關鍵詞 法律價值主體 法律價值客體 和諧
法律價值屬于法哲學的范疇,關于法律價值的定義,可以說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綜觀這些定義卻都包含著以下幾個相同的方面的表述,即法律理想、法律觀念、法律評價標準、意義、需要等。由于法律理想、觀念、標準等的時代性、主體性,法律價值在相對穩定的同時又有著極強的不確定性,正是這種不確定性使得法律價值的發展空間十分廣闊,不斷有新的價值被引入法律體系之中,致使法律價值的主體、客體有不斷擴大的趨勢,同時各種法律價值互相融合,新的更加具有普適性的法律價值的產生呼之欲出。
1 法律價值主體的進一步擴張關于法律價值的主體,在我國一般認為是人,在西方則認為可以是物,包括有生命的物(如動物和生物)和無生命的物(如機器)。卓澤淵在其《法律價值論》一書中對后一種觀點進行了反駁,他認為:“將法的價值主體擴大到人之外的動物或物,可以說是法的貶值,是人類自覺與不自覺中缺乏自尊與自重的表現!边@是“人類利益主義”的法律價值觀,這種法律價值觀是十分有害的。它是以人的價值標準作為萬事萬物衡量的尺度,暗含著人可以隨心所欲的支配生態自然的觀點。隨著科技和經濟的迅猛發展,全球性的生態形勢急驟惡化,當生態環境的破壞已經轉化為沉重的經濟負擔時,人們不得不自覺的對生態自然的行為,乃至傳統法律價值觀念做出反思。迫于這樣一種壓力,人類開始重視生態立法,但作用顯微,生態環境仍在遭到嚴重破壞。這是因為這種人類利益主義的法律價值觀在作祟,既然人是萬物的主宰,萬物的生存與發展皆依賴于人的保護,人類就只會在對自身有用時才去保護它,如果它失去了有用性就失去了存在的價值。在這種功利主義思想的指導下,一切只會適得其反。因此,要真正維護生態環境,首先在立法上就應該破除這種“人類利益主義”的法律價值的指導地位,破除人類在法律上的優越地位,對兩者進行同等的保護才能促使人類去真正的反思自己的行為,F代西方將動物、機器人當作違法主體,正體現了西方社會對自然的尊重。生態保護和環境保護并非出自人類的物質需要和精神需要,而是自然對人類的反抗和警告,并非人類主體性選擇的結果,而是人類自覺遵循自然規律的結果。以這樣的指導思想、價值觀念為基礎制定的法律不是人類的工具,也是人類順應自然規律的結果。
員工全球化企業管理溝通工作的對策論文
摘要:全球化時代,企業的員工來自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如何管理多元化背景下的員工隊伍,是企業管理者面臨的一個嚴峻挑戰。本文主要介紹了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跨國公司對于全球員工管理的現狀,存在的問題,以及解決的方法。
關鍵詞:全球化;全球員工;跨文化管理;管理溝通
一、經濟全球化的時代背景分析
20世紀90年代以來,人類進入了信息和知識經濟時代。隨著世界經濟一體化的加快和全球化的到來,對外投資和跨國經營不斷發展,直接推動了許多國際化企業的形成。這使得企業內部員工結構日趨復雜,所以對實行跨文化管理和溝通顯得尤為重要。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國堅持實施“走去去”戰略,并在2001年成功加入世界貿易組織,進一步開拓了國際市場,推動了我國企業國際化。許多企業開始進行跨國投資跨國并購,這也使得對全球化員工的管理變得尤為重要?鐕镜墓芾砣藛T要對不同地區的員工進行管理,必須要清楚自己所處的環境,才能更好的采取措施進行管理。主要是要注意以下幾種環境:
一是政治與法律環境。不同國家有著不同的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并且這些制度在不斷變化,全球化管理者必須充分認識理解不同國家的政治與法律環境差異。這主要包括國家政治體制,政治的穩定性,政府對外來經營者的態度,法律環境。
二是經濟與技術環境。全球化的管理人員必須結合當地的經濟技術環境制定相應的管理體制和措施對公司員工進行溝通和管理。主要包括當地經濟體制和經濟政策,經濟發展水平,人口分布情況,科技人員的素質數量等。
馬克思世界歷史理論對中國融入經濟全球化的啟發論文
馬克思主義世界理論是馬克思主義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馬克思主義對待世界歷史的觀點和看法,對世界歷史的發展有著重要意義。在當今社會經濟發展的環境下,經濟全球化已經成為世界經濟發展的主要趨勢,世界上所有國家都要積極對待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在這種情況下,我國加強重視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并積極運用馬克思世界歷史理論來對待經濟全球化的發展。研究馬克思世界歷史理論對中國融入經濟全球化的指導對中國對外開放水平的提高和經濟全球化的發展有著深刻的現實意義。
一、馬克思世界歷史理論的主要內容及特征
( 一) 主要內容。一是關于經濟社會形態的發展。馬克思世界歷史理論認為經濟社會形態是自然歷史發展的過程,取決于生產方式的變化。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基礎和前提,也是人類與社會及自然界的發展共存。同時,馬克思世界歷史理論認為人類社會的發展與自然人化發展是相互統一的,自然與人類社會是和諧共存的,離開了自然,人類社會將不會存在,離開了人類社會自然界的改造也就沒有任何意義; 二是世界歷史的形成。馬克思世界歷史理論認為世界歷史的形成前提是各國之間的經濟、政治以及文化交往,15 世紀科學家的地理發展是世界歷史的發展前提。同時,世界歷史的發展離不開世界市場的形成和發展,世界市場是經濟全球化的關鍵。但是,世界市場的形成也是資本主義國家擴張的重要手段和必然要求; 三是東方社會發展。東方社會的發展是世界經濟全球化的重要內容,而近代東方社會的發展處于一種被動狀態,例如,中國就是在帝國主義的侵略下而被迫打開國門,走向世界的。
淺析當代科學技術哲學觀與全球化論文
當代科學技術的發展,使全球進入知識經濟新時代
當代科學技術的發展,高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的迅速轉化,為全球社會化大生產和大經濟的發展提供了強大動力,使世界各國為搶占科技、產業和經濟的制高點,既進行著全方位的劇烈競爭,又進行著全方位的合作,不同社會制度、不同社會發展階段的國家,紛紛以科學技術為手段,進行產業結構、經濟結構的調整,經濟制度的大變革和經濟增長方式的大轉變,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的知識經濟將取代工業經濟而登上全球經濟形態的寶座。
政治全球化
政治是經濟的集中表現。當代科學技術的發展,經濟全球化必然要求并帶來政治全球化,要求政治上的合作和聯合,要求建立更公正、更具同情心、更合理的世界新秩序,以確保越來越多的人受益,越來越少的人受害;要求確保和平和可持續發展是全球議程的首要目標和主題。當代科學技術和經濟的發展為滿足這種要求提供了可能。現在,東西方冷戰結束,南南合作、南北對話、大國間結成戰略伙伴關系、政治上的握手、全球論壇的創造等等,就是政治全球化的證明。
文化全球化
文化是凝結在人類勞動產品上的物質創造和精神創造的總和,包括哲學信仰、價值取向、行為準則、風俗習慣、制度禮儀等。當代科學技術及成果本身就是全人類共同創造的一種高級文化。伴隨著經濟全球化、政治全球化以及計算機網絡的產生和普及、虛擬組織的出現等,促進了全球性交往,從而使各國、各民族的文化在全球性交往中碰撞、磨合,取長補短、相互包容,從而形成全球性文化。當代科學技術的發展促進了世界的全球化,而全球化的趨勢也加快了當代科學技術的進一步發展。
全球化背景漢語言文學的發展論文
摘要:隨著各國之間文化的交流,隨之而來的便是各國之間文化的沖擊。漢語言是四大文明古國中唯一流傳下來的語言,其發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當今全球化的背景下,為漢語言的發展帶來了一定的機遇,同時還有不小的挑戰。國人對漢語言的學習的重視程度在逐漸下降,很多歷史典故、文學作品已經慢慢消失在人們的視野。文化的發展最為重要的便是傳承,是一個連續不斷發展的過程。所以說,在面對全球化的沖擊下,漢語言文學應該采用什么樣的措施,來獲得更為持久的發展動力,是值得我們思考的。本文主要從全球化背景下漢語言文學發展存在的問題以及全球化背景下漢語言文學發展的措施,這兩方面進行了詳細的闡述。
關鍵詞:全球化;漢語言文學
隨著全球化進程的不斷推進,對于各國的影響也逐漸突出,我們在面對全球化為我們帶來機遇的時候,也需要看到其帶來的挑戰。就拿文化來說,現如今人們“崇洋媚外”的現象越發嚴重,很多重要的中國傳統節日已經慢慢的在人們的印象中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西方的“洋節日”。我們不是說西方的節日不應該過,而是應該再保有自己“根”,了解自己的節日的基礎上,再去吸收國外的節日,充分享受全球化帶來的文化的沖擊。漢語言的發展也是如此,很多人對漢語言文學的理解僅僅限于課本上的文章,而對于西方國家的文學作品卻能侃侃而談。失去了自己的思想,對于國外文學作品的理解也只是表面的理解,無法觸及到里層。面對這樣的現狀,漢語言文學應該采用必要的'手段去挽救,去宣傳。
基于全球化語境下的英語文學教學研究的論文
在全球化語境的具體化發展演進背景之下,跨文化交際實踐活動的穩定優質組織開展,不僅要求交際行為的實際參與者具備較好語言交流工具學習應用能力,同時還需要實際交際行為的參與者切實具備對交際過程需要運用的文化知識素材的全面充分的學習和認識,繼而為實際參與實施的跨文化交際實踐活動順利獲取到最佳預期效果構筑支持條件。從我國現代教育事業的基礎性歷史發展演進路徑角度展開分析,針對英語文學知識內容要素組織開展的科學系統的教學引入工作,能夠保障和支持我國學生有效縮短與外國人士之間的交際文化距離,促進我國學生的綜合性文化素質掌握發展水平不斷改善優化。有鑒于此,本文將會圍繞基于全球化語境下的英語文學教學展開簡要闡述。
一、切實建構形成包含英語文學概念要素的教材體系
現階段,我國各級高等院校在針對英語專業學生展開英語文學課程知識內容的教學活動過程中,往往片面側重于針對英美文學概念性知識內容的教學呈現,尚且未能充分關注除卻英國和美國之外的其他以英語為表達工具的文學創作行為,在一定程度上引致了現階段我國英語文學課程教學工作,在知識內容構成體系層面存在顯著的局限性,誘導我國高等院校英語專業在校學生群體,無法實現對全世界范圍內英語文學綜合性發展水平的全面充分認識,在實際引入呈現的英語文學學科教學內容構成存在明顯單調性和局限性條件下,誘導英語專業學生逐步喪失了對參與英語文學知識教學活動的主觀興趣,為我國各級高等院校英語專業在校學生群體綜合性成長發展質量,造成了極其顯著的不良影響。
經濟全球化下說理引導法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運用論文
論文摘要:經濟全球化是當今世界經濟發展不可逆轉的時代趨勢。在加入了世貿組織以后的中國已成為了經濟全球化的重要成員。經濟全球化對我國的經濟、社會生活以及人們的思想觀念和價值觀產生重大深遠的影響。這對于思想政治教育既是難得的發展機會更是嚴峻的挑戰。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必須不斷地創新教學方法,以適應社會環境的需要。說理引導法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種基本方法,這一方法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就經濟全球化下探討說理引導法的依據、意義以及如何運用該方法對學生進行教育,并與其他教育方法綜合運用,以期達到社會所期待的教育效果。
論文關鍵詞:教育主體,說理,引導,素質,簡練,感情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就是教育者在進行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所運用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它是實現教育主體與客體之間雙向交流的渠道。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有很多種,說理引導法只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種基本方法。說理引導法,是指通過闡述某種思想理論去說服人和教育人的教育方法。也可以說成是運用科學的思想理論去說服人、教育人,解決人們的思想認識問題,提高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說理教育不受時間、地點、場合及對象的限制,靈活簡便,學生也易于接受。在經濟全球化環境下,說理引導教育法也應該隨著環境的變化不斷創新,以強化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一、經濟全球化下說理引導教育的必要性與重要性
。1)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人們的意識形態的斗爭獲得了新的表現形式,從政治層面走向社會層面,手法不斷翻新,而且越來越隱蔽化,越來越具有欺騙性。人成為了相對獨立的主體,個性豐富多樣,思想利益也多元化,特別是在網絡時代的環境下,信息傳播得飛快,西方國家利用互聯網發達的優勢,在網上肆意傾銷他們自己的價值標準、意識形態、文化觀念,,以此來加強了文化擴張和滲透,力圖控制文化資源市場。這樣,勢必會使得一些意志薄弱者或涉世未深者受到毒害,使他們對西方的價值觀念產生了盲目的崇拜,背棄社會主義價值體系,對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信念產生動搖,從而嚴重影響了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學生身上積極作用的發揮。因此需要及時的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是非常重要的。我們做思想政治工作的目的就是轉變人們的思想觀念,不斷提高人們認識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充分發揮人的積極性和創造性,自覺地投人到社會建設浪潮中去促進社會的發展。
經濟全球化論文
摘要:本文試圖對全球經濟治理機制變革和新興大國崛起之間的互動性作出新的解讀。作者認為,全球治理機制變革的核心特征是從"西方治理"向西方與非西方"共同治理"的轉變,以此構成金磚國家整體崛起的歷史機遇。
當前全球經濟持續減速分化,固然與美國金融危機構成的沖擊親密相關,但如此長時期的經濟低迷,深層次上與全球經濟缺乏有效的諧和機制具有重要的聯絡。世界主要國度逃避構造性變革而訴諸超凡規的貨幣刺激,以至采取新的貿易維護主義舉措,全球經濟內生增長動力缺失的問題突出,客觀上暴露了全球經濟管理體系的低效率,世界各國亟待經過深化開放協作共渡難關。G20杭州峰會提出了增強宏觀經濟政策諧和、構建開放型世界經濟、落實2030可持續開展議程等嚴重建議,既突出了促進世界各國開放協作的重要性,又進一步明白了推進全球經濟管理革新的“中國計劃”。但是,什么是全球經濟管理體系?全球經濟管理終究面臨著什么應戰?什么緣由招致全球經濟管理低效率運作?“中國計劃”如何回應全球經濟管理的中心關切?上述問題的剖析關于了解或者促進將來全球宏觀經濟穩定安康開展具有嚴重的意義。
一、全球經濟管理的中心應戰:去全球化
固然全球經濟管理越來越受關注,但對什么是全球經濟管理的問題依然缺乏統一的觀念,全球經濟管理尚沒有分歧的概念。重要緣由在于全球經濟管理觸及內容非常普遍,難以簡單地進行定義。但是,綜合世界經濟開展及相關問題的研討來看,全球經濟管理大致包含三層要素,即全球經濟誰來管理、管理什么及如何管理。雖然世界各國都是全球經濟管理的參與者,但大國宏大的體量及較強的實力必定了全球經濟運轉通常由大國主導。從這個意義上說,全球經濟管理實質上是世界主要國度為保證世界經濟穩定運轉而主導制定的一套國際規則與制度。這套國際規則與制度并非總是最優的,它是某一時期世界主要國度經過本身綜合實力在國際舞臺上博弈構成的,更多表現強國的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