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新經濟:新科技革命與全球化的結合論文
在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總少不了接觸論文吧,論文一般由題名、作者、摘要、關鍵詞、正文、參考文獻和附錄等部分組成。相信寫論文是一個讓許多人都頭痛的問題,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新經濟:新科技革命與全球化的結合論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在近日河南鄭州舉辦的2002年中國世界經濟學會年會上,復旦大學世界經濟鉆研所所長華民教授對于全世界化與高科技時期的世界經濟與中國經濟做了闡述。
1、世界經濟的時空結構變化
現今的世界經濟正在產生兩大結構性的變化:其1,是空間結構的變化,這類結構變化的學術語言就是所謂的“經濟全世界化”;其2,是時間結構的變化,這類結構變化的習氣用語就是所謂的“新經濟”。
經濟全世界化的主要動力是:宏觀上經濟體制趨同、微觀上跨國公司的全世界性套利流動、和有助于降低遠距離節制與交易本錢的信息技術革命。因為全世界化的運作機制是市場,因而,全世界化的推動進程也就是市場經濟體制在全世界規模內的擴張進程。市場經濟是解放出產力的,由于它把為自己消費而進行的出產流動變為了為別人的消費而進行的市場流動。因而,全世界化的發展,必將會致使全世界性的供給多余與通貨收縮。
如果說全世界化增添了全世界的供給,那末新經濟則扭轉了需求的結構。新經濟源于信息產業革命,信息產業革命造就了1個新的產業部門,那就是IT產業,IT產業的突起致使了全世界性的需求結構的變化,即至關數量的有貨泉支付能力的需求正在從傳統經濟部門流向新經濟部門。其結果是,傳統經濟部門的供給多余問題將會變患上更為嚴重。
2、誰能夠成為國際競爭中的贏家
在全世界性出產多余的情況下,只有兩類國家(地區)可以活的比較輕松,簡單地講就是1高1低的國家(地區)可以在劇烈的國際競爭中取勝。這1高,就是具有擁有壟斷性質的高科技的國家(地區);這1低,就是擁有全世界最低出產本錢的國家(地區)。前者由于可以借助于高技術的壟斷權而維持經濟的增長,后者則由于擁有絕對于的本錢競爭優勢而使經濟的增長成為可能。
上個世紀90年代的美國,更為早些時候的德國與日本,都曾經由于具有可以壟斷的先進技術而成為世界上增長較快的國家。目前的中國則由于具有全世界最擁有本錢競爭優勢的國家而長時間維持著7%以上的經濟增長速度。
然而,跟著原先公認為是先進的技術日趨走向成熟,先是日本、后是德國,現在是美國,前后走上了經濟衰退的道路,究其緣由就是由于它們再也不擁有可以壟斷的高新技術,也沒有便宜的勞動力來介入國際競爭了。后來又有東亞國家的經濟危機,其實這場危機的產生也是本源于這些國家再也不具有可以有效地介入國際競爭的便宜的勞動力。
3、中國經濟如何維持可延續增長
目前,有至關多的經濟學家(包含國內的與國外的)正在為中國的經濟增長是不是真正的問題而進行著熱鬧的爭辯。其實對于于這個問題的爭辯存在著方向上的過錯。就中國目前實際財富的不斷增添這1事實而言,中國官方宣告的每一年7-8%的增長實際上是沒有疑難的。然而還應增添的更快。
那末是甚么因素造成為了今天正處在經濟起飛階段的中國年均增長不能更快呢?咱們的回答是,中國這架飛機的兩個翅膀太繁重。這架飛機的左翼是低效力的國有企業,其產出占國民出產總值的30%不到,然而它們占用的現金流量卻要超過全社會現金流量的50%以上。這架飛機的右翼是正在發生大量多余人口的農村,中國農村的產出占國民出產總值的30%不到,然而農村人口卻要占到全國總人口的64%。其結果是,今天的中國既有資金的揮霍,又有勞動的大量閑置。如果咱們能夠把被國有企業揮霍的大量現金流量與農村閑置的人口有效地結合在1起,那末中國每一年的國民出產總值再增添1倍也是不難的。
環顧今天的世界經濟,IT產業已經經進入成熟技術的本錢競爭,帶動世界經濟增長的3個火車頭(美國、德國以及日本)已經經前后熄火,擁有絕對于本錢競爭優勢的中國面臨著極好的發展機遇。因而,只要咱們能夠斗膽地推動國有企業民營化的改革以及讓農民走上工業化發展道路的城市化改革,從而把處于潛伏失業狀況的農民與被國有企業濫用的貨泉資產很好地組合在1起,那末咱們就能夠真正迎來1個騰飛的中國。
【拓展】經濟全球化論文
摘要:隨著國際分工深化,各個國家都不同程度融入經濟全球化進程中。對于經濟全球化的理解應當以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相結合的角度,綜合考慮政治、文化等因素的作用,將經濟全球化看做客觀發展的過程。經濟全球化的特征主要體現為貿易全球化、生產全球化和金融全球化。經濟全球化對中國來說既是機遇又是挑戰,中國應當正確認識經濟全球化的本質,積極融入經濟全球化;加速經濟體制改革,充分利用兩個市場的資源;發揮企業力量,提高企業法律意識;提高風險防范意識,加強社會主義政治和文化建設。
關鍵詞:經濟全球化;發展策略;社會主義
隨著國際分工的深化,國家間的經濟往來日益密切,國家的經濟發展早已不是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狀態,而是各國間形成榮損相依的經濟網絡。一個國家不了解經濟全球化、不適應經濟全球化,就意味著經濟上的出局,甚至政治上的淘汰。對于中國來說,應當把握機遇,積極應對挑戰,正確認識經濟全球化。
一、經濟全球化的概念
到目前為止,經濟全球化還沒有統一的定義,這主要是由于歷史背景、文化傳統以及階級立場等差異造成的。關于經濟全球化的概念,應掌握以下幾點:
1.應當以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相結合的方式定義經濟全球化
經濟全球化是世界范圍內的社會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產物。在談及經濟全球化時,如果只強調生產力的作用,經濟全球化就只呈現出客觀發展的趨勢,只是標記著貿易額、外匯儲備量、GDP等數字化的全球化。但事實上,經濟全球化也同時受到各國意志的影響,是各國家根據自身利益相互博弈的結果。忽略了生產關系對經濟全球化的作用,就只會看到經濟全球化的一片繁榮,看不到強國對弱國的不公待遇。相反,如果只強調生產關系的作用,將全球化等同于西方化或美國化,就會忽視了經濟全球化的客觀性,導致對經濟全球化的排斥和抵觸。因此,應當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指導,將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結合起來正視經濟全球化。
2.應當將經濟全球化理解為一個動態的發展過程
經濟全球化不是自始就存在,而是伴隨15世紀地理大發現以及資本主義國家工業革命而興起。按照馬克思主義的觀點,資產階級的生產方式促進了經濟全球化的形成和發展,“不斷擴大產品銷路的需要,驅使資產階級奔走于全球各地。它必須到處落戶,到處開發,到處建立聯系。資產階級,由于開拓了世界市場,使一切國家的生產和消費都成為世界性的了!盵1] 在普遍交往、相互依賴的基礎上,世界性的交往代替了國家內部的交往,世界相互依存的經濟狀態代替了民族自給自足和閉關自守的自然經濟狀態。
3.應當注意經濟全球化與政治、文化等多方面因素的關系
在談及經濟全球化時,時常將經濟全球化與經濟一體化等同,甚至將經濟一體化的趨勢類推到政治和文化方面,但各個國家由于歷史傳統以及政治主權等因素的制約,是不可能形成政治一體化或文化一體化。所以,經濟全球化的定義不可能取代全球化,也不能強硬涵蓋到政治和文化上,但要承認經濟、政治和文化幾個要素間的相互影響。
綜上所述,經濟全球化的含義是指由于生產力的發展而引起,在國家間政治、文化等因素綜合作用下所體現的各國間相互依賴、相互制約的經濟一體化發展過程。
二、經濟全球化的特征
1.貿易全球化
貿易全球化是經濟全球化的重要內容。通過國際貿易,各國間的商品、技術、服務等得以交換和交流。國際貿易是各國間實現經濟交往、經濟分工和經濟合作的基本手段。20世紀80年代以后特別是90年代以來,國際貿易發展勢頭強勁,貿易全進程獲得快速發展, 20世紀90年代后期世界貿易依存度超過了20%,21世紀以來更是接近25%。對外貿易已經成為各國、各地區經濟發展和運行的重要因素。
除了世界貿易額增長、各國貿易依存度增強外,當今的國際貿易的格局也在發生著變化。電子商務及網絡采購在國際貿易中成為主要方式,非實物的技術貿易和服務貿易在國際貿易中的比重日益增大。
2.生產全球化
20世紀80年代以來,生產全球化成為經濟全球化的主導形態。生產全球化包括直接生產過程的全球化和生產要素的全球化。直接生產過程全球化是衡量生產全球化深度的重要指標,它不僅使世界一切國家的生產和消費真正成為全球性的,而且使各國的直接生產過程成為世界直接生產過程的一個組成部分,從而形成統一的全球生產組織體系和一體化的再生產循環系統。正是以直接生產過程全球化為中心的全球生產組織體系和再生產循環體系的形成,使世界經濟成為一個市場經濟、資本經濟、知識經濟三位一體的全球綜合集成經濟系統 [2]。
3.金融全球化
在國際貿易大發展、國際生產廣泛推行的同時,金融全球化的勢頭更加迅猛。國際金融流量巨大,遠遠超過國際貿易額。據統計,現在國際金融市場一天的流量是6萬億美元,每天僅外匯市場的平均交易額就達2萬億美元。如果說生產和貿易是建立在有形資產和現實價值基礎上,國際金融則更像是在虛擬世界里所進行的數字游戲,在伴有巨大誘惑力的同時也帶有風險性和投機性。
隨著各國放松金融機制監管,“國內金融”和“國際金融”之間的界限日趨模糊,各國的金融市場聯系日益緊密,形成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局面。
三、經濟全球化利弊分析及中國發展策略
1.經濟全球化對中國經濟發展的積極作用
我國融入當今經濟全球化浪潮與我國改革開放進程是一致的,是逐步開放、逐步走出國門的過程。經濟全球化給中國帶來許多發展機遇。
。1)大量外資的注入促進了國內經濟的發展。隨著中國逐漸融入經濟全球化,越來越多的跨國公司登陸中國,國際品牌的連鎖經營店隨處可見。外資的注入不僅解決了國內資金短缺的問題,也給中國營造了一個競爭市場;不僅繁榮了國內經濟,同時也給中國的百姓帶來了實惠。
。2)勞動力的大量輸出奠定了中國“世界工廠”的地位。中國人口眾多,勞動力資源豐富,而我國的經濟發展水平和產業結構還不能很好解決就業問題。通過外商在中國建廠以及國外招工,有效解決了我國就業問題,緩解人口眾多帶來的社會問題,把中國也打造了一個面向國際的世界工廠。
。3)發達國家先進技術幫助提升國內整體生產力水平。通過學習和借鑒發達國家的先進生產技術,縮短了國內研發時間,在較短時間內就能實現技術領先,從而整體提升國內生產力水平。許多跨國公司已經開始不再將中國定位于生產基地,而是定位為技術研發基地。我國也有許多自主研發的品牌在國際領域享有知名度。
(4)帶動我國產業結構的調整和企業創新戰略的推行。由于我國將外資主要集中于第二和第三產業,特別是外資把高新技術產業和服務貿易企業當作投資獲利的“領頭羊”,因而縮短了我國產業結構調整的時間,降低了我國產業結構升級的成本,推動我國第三產業的發展,而發達國家跨國公司攜先進技術、雄厚資金、管理經驗和高級人才落戶中國,也有助于中國企業進行制度創新、技術創新和管理創新并提升自身的國際竟爭力[3]。
2.經濟全球化對中國經濟發展的挑戰
(1)因服從國際組織和國際條約的規則,導致部分經濟主權讓渡。中國加入WTO后,必須遵從統一的國際貿易規則,履行雙邊或多邊條約的規定,這就意味著國家經濟主權的部分讓渡。
。2)跨國公司的強勢導致民族經濟受到威脅。融入經濟全球化就意味著消除貿易壁壘,允許國外企業在本土經營,這帶來的后果就是掌握雄厚資金和先進技術的跨國公司將構成民族企業的有力競爭對手,一大部分民族企業一旦失去競爭力將面臨被兼并或破產。
。3)發達國家主導經濟全球化導致發展中國家邊緣化。目前的經濟全球化還主要是以歐美發達國家為主導,他們不但形成經濟集團,還控制許多國際經濟組織,發達國家在國際經濟規則的制定以及經濟摩擦的裁決上都有嚴重利益傾向,這就導致國際社會兩級分化趨勢日趨嚴重、發展中國家面臨邊緣化等問題。
。4)經濟全球化導致國內政治主權受到干涉,價值文化受到沖擊。經濟全球化提倡經濟自由化、經濟一體化,發達國家妄圖將經濟上的自由化和一體化思想也貫徹到政治領域和文化領域,常以人權高于主權為借口,干涉我國內政,影響我國政治穩定。同時,西方國家也寄希望以西方各種思潮和價值觀念沖擊我國傳統文化,達到擾亂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目的。
3.中國在經濟全球化進程中所應采取的策略
經濟全球化對于任何國家來說都是有利有弊,關鍵在于要認清利弊關系,在經濟全球化的進程中趨利避害,從而有效推動本國的現代化建設。我國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過程中應做到以下幾點:
。1)正確認識經濟全球化的本質,積極融入經濟全球化。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之后,盡管還會受到許多不公正待遇,貿易條件也時常顯失公平,但仍然要意識到經濟全球化是客觀的歷史過程,融入經濟全球化是必然的歷史選擇。經濟全球化本身是中性的,是不公正的國際經濟秩序造成兩級分化,發展中國家邊緣化,因此,必須始終堅定地融入經濟全球化,只有融入其中才有可能與其他發展中國家一起形成經濟聯盟,共同抵抗發達國家的經濟霸權。我國應當積極加入區域性經濟組織,尤其是要與亞洲國家建立良好的經濟合作關系,其次應當充分發揮在國際領域的影響力,充分行使權利,敢于提倡自己的主張,對于不公正的待遇應當充分利用國際組織以及國際條約,通過協商、調節乃至法律訴訟解決問題。
(2)加速經濟體制改革,充分利用兩個市場的資源。經濟全球化給我國帶來的最大問題就是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兼容的問題。盡管我國的改革開放政策已經促使政府逐步放寬經濟管制,但與國際市場的統一要求還有差距。我國應當加速經濟體制改革,建立和完善現代企業制度,營造健康有序的投資環境和競爭環境,在扶持民族產業的同時,也要充分發揮市場的無形作用,有效協調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在國內市場與國際市場相融合的過程中,應當發揮兩個市場的優勢,合理調配市場資源,調整產業結構,提高參與國際分工的能力,以建立充滿活力的國內市場為主,不斷拓展國際市場,提高國際市場對我國經濟的依存度。
。3)發揮企業力量,提高企業法律意識。應努力提高國有及民營企業自身的經營能力,改進技術和管理,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產品競爭力,不斷樹立打入國際市場的企業名牌。融入經濟全球化不但意味著要引進國外投資,吸引國外企業到中國建廠,而且意味著中國也應努力走出去,發展更多數量的跨國公司,從勞務輸出轉向產品輸出,讓中國在全球化進程中處于主動地位。從而借助當前經濟全球化的浪潮,努力擺脫加工初級產品的市場定位,轉向技術研發、開創自主品牌。除了提高企業自身經濟實力外,政府也應加強宣傳,幫助企業熟悉國際規則及法律救濟措施,提高國內企業整體的法律意識。在面對反傾銷及反補貼案件時,政府能夠為企業提供必要的法律服務,幫助企業聯合起來共同主張權利。
。4)提高風險防范意識,加強社會主義政治和文化建設。鑒于經濟全球化對我國政治和文化的影響,我國在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的過程中應當提高風險防范意識。在大力發展經濟的同時也要兼顧政治穩定和文化傳承。中國的最高利益是穩定,要正確處理好改革、發展和穩定的關系,改革是發展的必由之路,發展是改革的目標,穩定是改革和發展的基本前提。始終維護政治主權,強調全球政治的開放性、平等性和民主性,反對自我中心的封閉保守性,反對借全球化之名的沙文主義政治侵略,建設中國特色民主政治。在文化上要構建以民族凝聚力為核心的現代文化體系,構建一個兼容世界優秀文化成果的社會主義新文化體系,確立共性和個性兼容的文化發展方向,形成“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文化創新機制
【新經濟:新科技革命與全球化的結合論文】相關文章:
新經濟下網店與實體店的矛盾與互利共贏論文04-20
全球化挑戰與文化認同危機02-23
全球化與民族國家現代規劃的潰。06-05
經濟全球化進程中的新世紀世界格局05-30
談企業管理在新經濟形勢下的發展趨勢08-22
淺探新經濟時代市場營銷新觀念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