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開采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恢復治理問題解決對策論文
在日常學習和工作生活中,大家都寫過論文吧,論文是我們對某個問題進行深入研究的文章。還是對論文一籌莫展嗎?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地下開采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恢復治理問題解決對策論文,歡迎大家分享。
摘要:
地下開采礦山是一項非常危險的工作,基本上每年都會出現礦山事故,且礦山開采后環境會迅速敗落,為恢復環境以及保護礦山地質環境,勢在必行。本文針對現代化發展背景下,人們對礦山地質環境以及資源破壞現狀的了解,針對地下開采礦山地質環境,總結與歸納目前礦山地質災害和環境問題,從環境保護角度進行自然恢復治理的探索,以期為今后地下開采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恢復治理問題解決提出相應的對策。
關鍵詞:
地下開采礦山;地質環境保護;恢復治理問題;
引言:
新時代以來隨著人們環境保護意識逐步增強,環境保護也成為當下我國基本國策之一,國家正在致力于恢復地下開采礦山的地質環境及自然資源,達到礦山企業在發展中對礦山地質環境保護和安全生產的兩大要求。礦產資源也是豐富的自然資源之一,隨著科技的發展人們對礦產需求量逐步增加,近年來加大了對地下礦山的開采,嚴重地破壞了生態環境,導致礦產地質環境及資源備受破壞。
一、地下開采對礦山地質環境的影響
地下開采礦產,必定會破壞地表環境以及地質結構。由于當下礦山所在的區域都存在明顯的節理裂縫特征,所以一旦破壞了地質結構,則很容易引起山體崩塌以及滑坡等現象,這些地質災害的發生無疑會影響整個自然環境。地質災害的出現與地下礦產開采之間關聯性較大,特別是大型的礦產開采,不僅會對開采地區的土質結構以及礦產資源造成影響,還會加大地質災害的發生概率,巖層結構的崩塌會導致山體巖石崩落,導致整個開采地區以及周邊地區的自然景觀與地質結構損害,不利于后續地質環境問題的治理與山體修復工作開展。
地下開采過程中山體最容易出現的問題,就是地質結構的破壞,很多地區進行地下礦產開采中都是要定期進行地下開采隧道加固,以彌補地質結構的損害,但若是巖層出現了的破壞,就會讓導致整個山體出現崩塌的征兆,很容易出現安全事故以及自然問題?偠灾,開采活動會無可避免地影響礦山區域邊緣巖體內部的作用力,一個著力點的破壞,會導致整個礦山區域次生應力場發生問題,降低礦山山體的穩定性,從而出現傾倒坍塌以及滑坡等地質災害。
二、地下開采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恢復治理的重難點
在傳統地下礦產開采中,礦產地質環境保護與恢復工作都是在礦產開采完后才會開始,導致很多問題。在實際開采過程中進行提前預防,再者地下礦產開采的整個過程都是對礦山區域的破壞過程,地質環保保護與恢復治理也因此與地下開采一樣,都具備較強的動態性。環境保護與恢復治理工作,既要隨著地質災害以及次生災害的頻發,規劃好系統的工作大綱,還需與地下礦產開采同步進行,由此增加了對地質環境以及恢復治理人員的工作量。
“保護為先、治理為主”是地下開采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恢復治理的核心理念,所有的環境保護與恢復治理工作都要以保護礦山地質環境為先,配合相關部門提出的保護與恢復治理原則,創建優良的環境保護與恢復治理環境,做好相應的宣傳工作,從而在地下礦產開采整個過程中地質環境保護、治理等工作能順利進行,所有開采人員都具備較強的環境意識,在開采中避免不必要的地質結構傷害,以做好礦山地質環境的監督。此外,由于我國社會的快速發展,各方面對礦產資源的開采量需求越來越高,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恢復治理工作難度也逐步增加,在整個保護過程中,要求各方面團結協作才能為環境保護工作開展爭取更多的時間。
綜上所述,實際礦山地質災害的防治難點一共有三,一是缺乏完善的工作規劃,工作人員的實際工作壓力較大,急需要提升礦產開采人員以及治理人員的環境保護意識,并制定科學性的保護與治理工作體系。二是各方缺乏互動與溝通,實現地下開采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恢復治理,不僅僅是依靠企業或是單依靠政府可以完成的。本質上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恢復治理是一項復雜的工程,必須要實現多方團結協作才能有條不紊地實現地質結構改善與加固。三是要協調好礦產資源開發與環境保護之間的矛盾,加大對企業開采行為的監督,完善企業礦產開采安全保障體系以及礦山治理要求,明確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恢復治理程序。
三、地下開采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恢復治理的有效策略
為保護地下開采礦山地區的地質環境,要針對實際礦山開采情況進行區域劃分,重點對危險區域進行防治,明確地下開采的防護重點區域,就能利用有限的資源實現最大化的環境保護效果。
(一)劃分重點區域,整合資源展開重點防治。
礦山地質災害的發生與地質環境受損密切相關,但要在整個開采隧道中展開防治,需要消耗大量的資源,且成效不高。因此,在防治工作前應對礦區開采進行區域劃分,加強對重點地區的防治,實現資源的高效利用。專業人士應在礦區開采前的地質調查收集完善的礦區地形數據,并針對重點開采區域進行地質條件分析,在地下開采后定期進行數據更新,動態地的`調整開采方案以避免出現嚴重的地質災害。另外,在礦區開采過程中,應對危險的特殊地質地區做好相應的隔離措施,保證地下開采能盡量避開此區域,在提升開采效率的同時,降低地質災害的發生幾率。
此外,對于非重點地區,工作人員盡量要對保護與治理工作進行合理規劃,設置好排水溝,定期加固地下支撐設備,以減少崩塌和滑坡等地質災害。采礦工作人員以及相關人員也要依據實際地理情況,制定防治制度與安全監督策略等,為地下開采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恢復治理順利開展提供依據。
(二)優化礦山地區地質結構,制定有效的恢復方案。
為減少地質災害以及自然災害的發生,要在地下開采過程先優化地質結構,為環境保護與恢復治理工作奠定基礎。環境保護部門要與企業一起負責礦山區域的綜合考察與環境保護工作,采集地下礦產以及地質環境的相關資料,確定礦山地質破壞情況、地表土質以及植被破壞程度等,預測地質災害發生程度和次數,研究礦山所在區域的地質環境特點、形成程度以及存在問題等,掌握地質結構變化規律。然后,組織人員對礦山地質環境破壞程度進行綜合性評估,以確定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恢復治理工作開展的有效方案。
一方面,評估小組要對環境保護與恢復治理工作的難易程度進行評價,然后,根據礦山地質環境和地質條件的分析結果,預測在地下礦產開采中可能出現的問題進行綜合性評估,針對發生程度、趨勢以及控制難度等,確定地質環境保護的程序、恢復治理的可行性方案,切實為各種技術和措施在實際治理工作中的應用奠定基礎。
另一方面,在實際地質環境保護與恢復治理中,應對地面塌陷選取足夠厚的井巷的頂板,設置截排水溝,采用廢礦石進行回填,使用金屬錨桿和金屬網進行輔助,確保井巷的安全;按照開采方案進行礦產開采,在邊坡頂的5~8m地表構建截排水溝,裸露部位進行植樹加固,設置擋土墻等,保證邊坡的穩定性。
四、結語
為恢復地下礦山的地質環境和自然生態,要針對地下礦山開采的自然問題以及地質災害類型,分析要如何降低對礦山環境的破壞,并恢復及保護生態環境,避免出現較大的自然生態問題,以上是對我國地下礦山地質環境和資源恢復的探討。
【地下開采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恢復治理問題解決對策論文】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