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tt id="5hhch"><source id="5hhch"></source></tt>
    1. <xmp id="5hhch"></xmp>

  2. <xmp id="5hhch"><rt id="5hhch"></rt></xmp>

    <rp id="5hhch"></rp>
        <dfn id="5hhch"></dfn>

      1. 教育碩士開題報告

        時間:2022-12-02 14:00:25 開題報告 我要投稿

        教育碩士開題報告

          在當下社會,報告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我們在寫報告的時候要避免篇幅過長。那么大家知道標準正式的報告格式嗎?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教育碩士開題報告,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教育碩士開題報告

        教育碩士開題報告1

          同時也成為人們達成目的的有效策略。人類社會似乎正步入一個對話的時代。我們相信,一個新的時代會使教育精神的內涵獲得極大的豐富,“對話”將會發揮它在當代教育以至未來教育中的價值。作為學校教育主要途徑的教學必然會與“對話”聯姻,從而生成一種新的教學形態,我們稱之為“對話教學”;仡櫧逃倪^去,對話教學是存在的,以對話為手段的教學也是存在的。然而,由于處在非對話時代,對話僅僅成了一種教學的藝術,而未成為教學的理念。這樣看來,我們提出“對話教學”,是對當代社會對話精神呼喚的回應。

          上世紀七十年代美國教育家提出了“合作學習”即“主動探究,合作學習”的理念。認為:教師的主要功能不是傳授知識,傳遞信息,而是激勵思考,營造氛圍,讓學生有一種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大膽表現自我,學會對話交流互助合作,它特別重視對學生資源的開發利用。本世紀初,“探究交往合作觀”在我國得到廣泛認同和傳播!把芯啃詫W習”作為一門課程被列入中學課程計劃,成為中學生的必修課,說明我國已在課程教育改革中對學生資源價值進行重新確認和開發。不少有識之士積極致力于語文教育的理論建構和實踐建設活動。其中,在吸取融合主體性教學、合作教學以及建構主義理論、后現代課程觀,特別是西方解釋學的基礎上產生的“對話理論”,已成為本次語文課程改革引進的閱讀和教學的新理念。該理論認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和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彼鴥蓪雍x:一指閱讀是讀者與文本的主體間對話過程;二指教學是教師與學生以及學生與學生的對話過程。我認為對話理論必將在構建新的教育體系中發揮巨大作用。在《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和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蹦壳埃瑢θ绾斡迷摾碚搧碇笇Ы虒W實踐的研究案例還較少,在實際的教學中缺少可供借鑒的案例。

          主體性教學:主體性教學是指以培養與發揮人的主體性為價值取向,以發揮師生的積極性、能動性和創造性為前提,以創設平等、民主、和諧的教學環境為條件,以知識為載體,師生主動參與,主體性共同發展的一種新型教學觀。

          建構主義理論: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強調以學生為中心,不僅要求學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動接受者和知識的灌輸對象轉變為信息加工的主體、知識體系的主動建構者,而且要求教師要由知識的傳授者、灌輸者轉變為學生主動建構體系的幫助者、促進者。

          合作教學:是指使學生在小組中從事學習活動,并依據他們整個小組的成績獲取獎勵或認可的課堂教學藝術,是一種富有創意和實效的教學理論與策略。它在改善課堂內的社會心理氣氛,大面積提高學生的學業成績,促進學生形成良好非認知品質等方面實效顯著。合作學習的基本理念主要包涉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合作學習的互動觀、目標觀、師生觀、形式觀、情境觀和評價觀。

          后現代課程觀:認為實踐是課程的根本特性,自組織過程是一種教學的佳境,教師是平等者中的首席,隱喻與描述的教學方式更易于引發對話參與體驗,要鼓勵學生參與課程規劃活動。

        教育碩士開題報告2

          一、論題的提出

          1、全面提升中學生語文素養的要求

          作文是學生各種能力的綜合表現,是語文素養的整體體現,文品如人品是有一定道理的;作文能力的提升有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特別是能夠推動學生積極向課外發展,從而促進學生閱讀理解思維等能力的發展、思想的豐富以及人格的形成和完善。然而,農村社會生活各方面條件的限制性、農村初中作文教學計劃的無序性、寫作訓練的隨意性和盲目性、作文指導和批改講評的簡單化、學生寫作訓練數量的有限性等共同構成了農村初中作文教學的困境,阻礙了學生語文素養的發展。破解農村初中作文教學困境就顯得較為迫切,破解意義極為重大,它將進一步激發農村初中學生的學習興趣,最終有利于農村人口素質的提高。

          2、中考、高考的要求

          作文教學在中學語文教學中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然而其教學效果卻難以令人滿意。作文與閱讀是中學語文教學的雙翼,作文堪稱其半壁江山。但是,近些年來,初中作文教學特別是農村初中作文教學成效甚微,逐步演變成了一個不易化解的難題:學生為不會寫、寫不好而發愁犯難,教師為作文耗時費力卻收效甚微而焦灼,甚而有人對作文教學持不負責任的放任態度。

          作文是中考、高考的一個大項,分值最重,對學生的升學作用巨大。農村初中不能為學生打好扎實的寫作基礎,農村孩子的中考、高考語文成績就不會很理想,他們很可能就輸在了人生的起跑線上。

          3、新課標的要求

          新課標規定:語文課程應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文,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使他們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在寫作方面要求做到:能具體明確、文從字順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據日常生活需要,運用常見的表達方式寫作;寫作要感情真摯,力求表達自己對自然、社會、人生的獨特感受和真切體驗;多角度地觀察生活,發現生活的豐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創意地表達;根據表達的中心,選擇恰當的表達方式;合理安排內容的先后和詳略,條理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意思;運用聯想和想像,豐富表達的內容。

          農村初中作文教學在這方面做得遠遠不夠,無法達到新課標的要求。

          4、時代的要求

          隨著時代的發展,將來的人才也必須要學會如何在信息社會快速有效地獲取知識、分析整理信息,能夠有力地推介自己和團體,這就需要在求學時代打下堅實的寫作基礎,F在社會上越來越多的人對初中語文教育不滿意,對農村初中作文教學的意見尤為突出。我們一部分農村初中語文老師也開始認識到這一問題的重要性并開始積極思考應對策略。

          二、理論依據及意義 理論依據:

          1.教育學理論:

          建構主義理論: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強調以學生為中心,不僅要求學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動接受者和知識的灌輸對象轉變為信息加工的主體、知識體系的主動建構者,而且要求教師要由知識的傳授者、灌輸者轉變為學生主動建構體系的幫助者、促進者。

          合作教學理論:是指使學生在小組中從事學習活動,并依據他們整個小組的成績獲取獎勵或認可的課堂教學藝術,是一種富有創意和實效的教學理論與策略。它在改善課堂內的社會心理氣氛,大面積提高學生的學業成績,促進學生形成良好非認知品質等方面實效顯著。

          后現代課程觀:認為實踐是課程的根本特性,教師是平等者中的首席,要鼓勵學生參與體驗。

          2.語言學理論 :

          語感論:重視語感這一寫作基礎的培養,在語感外化和言語作品內化的實踐中不斷提高語言感受和表達能力。

          3.哲學依據:接受美學和解釋學

          寫作要以閱讀為基礎。閱讀過程中,讀者對文本的接受過程實質上是對作品的一種再創造過程,是在理解意義的基礎上產生聯想而生成新的意義和塑造新的形象的過程。將閱讀與生活聯系起來,用閱讀去影響生活,對寫作產生積極意義,將閱讀和寫作完美地結合起來。

          4、學習行為本身:學習是一項目的性、指令性很強的活動。

          本研究與學生的切身利益(中考、高考)聯系緊密,能很好的調動他們的積極性。經過指導、訓練和實踐,學生的寫作能力一定會得到提高。從學生的思維特點出發,從他們的認知規律出發,在教學實踐中培養學生的寫作習慣,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進行探索,盡快提高寫作水平。

          三、選題的意義:

          本課題試圖破解農村初中作文教學的困境,將教師與學生從寫作的痛苦狀態中解放出來,變教學與寫作為一種樂趣,讓寫作成為學生日常生活的需要,全面提升語文素養,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和幸福奠基。

          本課題將逐一破解農村社會生活各方面條件對農村初中學生的限制性、農村初中作文教學計劃的無序性、寫作訓練的隨意性和盲目性、作文指導和批改講評的簡單化、學生寫作訓練數量的有限性等困擾農村初中作文教學的問題,提高農村初中學生的普通話和寫作水平,豐富學生的生活和思想,提高語文教師的教學效率。

          寫作能力的提高不不僅對語文有用,還可以使其他各科受益,并最終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本課題希望能夠通過反復實踐論證,探索并總結出一系列切實可行的經驗和成果,在廣大農村初中進行推廣運用,對廣大中學生的作文實踐產生積極影響,不斷提升其寫作能力。

        教育碩士開題報告3

          一、實踐中的問題

          眾所周知,作文教學一直是中學語文教學中的難點和重點,各級各類專家和一線教師盡管摸索、奮斗、研究了幾十年,但是,仍有很多難題沒有解決。對于這個難題,我們一線的中學教師能有何作為呢?我認為,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我們若能切實提高學生的思維品質問題,便是功德無量的事。當然,學生思維品質的提高,絕非在一朝一夕、僅憑一人之力就能奏效。但是,如果我們每位一線教師若能抓住本校學生的一個問題深入研究,尋求既有理論意義又有實踐價值的方法,假以時日,舉全國教師之力,效能就十分可觀了。

          進入新課改半年來,我讓高一4班的學生寫過幾次作文。通過對他們幾次作文的分析和比較,我發現他們寫作文時存在選材視野不開闊的問題。而且,這個問題在學生的20xx年10月份的作文中體現得尤為明顯。當時我讓學生以“不能沒有你”這個題目為題寫作文,仔細推敲學生的作文,我發現:一、“不能沒有你”這個作文題,前面的主語明明沒有任何限制,但22位同學(全班共35人)都想當然地把主語定為“我”;二、“不能沒有你”這個題目中的“你”,也沒有限定是誰或者什么物,但約有三分之二的同學,在選材時都沒跳出自己生活的小圈子。這兩種現象表明,學生在寫作時選材視野不夠開闊的問題亟待解決。

          那么,我們如何幫助學生拓展作文選材的視野呢?方法當然很多,也有見仁見智之別。我認為,在中國古代散文的研讀指導中,側重讓學生學習中國古代散文中存在的類比思維的方法,將能幫助學生掌握拓展作文選材視野的一種方法;趯W生的上述情況,我決定以“在中國古代散文研讀指導中,拓展高一學生作文選材視野的研究”這個課題作為我研究的重點。基于上面的分析,我決定以“在中國古代散文研讀指導中,拓展高一學生作文選材視野的研究”作為我開展作文教學行動研究的課題。

          二、本課題概念界定、選題的目的和意義

          1、概念界定

         。1)中國古代散文,是指我國近代以前的、與詩歌、戲劇和小說相對而言的文章,如《過秦論》和《鄒忌諷齊王納諫》等都屬于這個范疇。由于研究對象是高中起始年級的學生,所以本課題所涉及的散文主要是初高中語文教材中的篇目。

         。2)對中國古代散文的研讀,這里的研讀不是面面俱到的研讀,而是側重分析古人類比思維的方法。

         。3)拓展作文選材的視野,是指學生在審題時,啟發他們要打破思維定勢,同時,不要把思維局限在個人生活的小圈子,而是思考得更深更廣。

          2、選題的目的

          選擇本課題,是為了充分利用和深入學習教材中的中國古代散文,使學生通過對它們的研讀,學習古人類比思維的方法,從而能夠拓展自己寫作時的選材視野。

          3、選題的意義

         。1)可以改變高中語文古文閱讀教學只講詞類活用、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識的教學傳統,將閱讀與習作緊密結合起來,使中國古代散文中存在的作文教學價值得以體現。

          (2)選擇本課題,可以使學生了解和掌握類比這樣一種思維方法,并使他們的思維得到訓練和提升。

          (3)由于學會類比這種思維方法還有助于學生深入地思考問題,因而自然也有助于他們在寫作時使立意更加深刻。

          三、本課題研究的主要內容

          1、研究的主要問題

          第一,研究的重點

          通過對教材中中國古代散文的學習與賞析,讓學生感悟和學習古人的類比思維的方式,并啟發學生借助這種思維方法來拓展自己作文選材的視野。

          第二,研究的難點

          如何縮短學生與古代散文文本的距離,讓他們理解類比思維的方法,以及類比思維對于拓展寫作思路的作用。

          2、理論假設

         。1)深入研讀教材中的中國古代散文,可以讓學生了解古人的類比思維的方法,從而能夠使學生作文選材的視野更廣闊。

         。2)讓學生從關注古代散文的字、詞、意到思索其類比思維的方式,將能夠提升古代散文之于他們的意義和價值。

          四、本課題研究方法、研究對象、研究技術路線

          1、研究方法

          行動研究法、問卷調查法、觀察法。具體做法和步驟如下:

          在中國古代散文的研讀指導中,側重讓學生學習中國古代散文中存在的類比思維方法,從而幫助學生拓展作文選材的視野。就具體做法而言,有如下幾個步驟。(1)研讀《鄒忌諷齊王納諫》,讓學生初步了解“類比”的概念。(2)通過對《游褒禪山記》的閱讀,讓學生理解類比思維對于拓展思維視野的作用(思維視野的拓展,是學生作文選材視野拓展的一個重要前提)。(3)通過講析“割斷欲望之繩”這個故事,讓學生明白用類比聯想拓展作文選材視野的關鍵。研究對象

          43中高一4班學生。

          3、本課題研究技術路線

         。1)20xx年10月底,為研究的第一階段,分析學生作文選材視野不開闊的原因,以便對癥下藥。

         。2)11月上旬和中旬,為研究的第二階段,把《鄒忌諷齊王納諫》(初中教材中的)以及《游褒禪山記》(高中教材中的)等文章進行研讀,讓學生借助課文,理解類比思維、類比聯想的概念。

         。3)11月下旬,為研究的第三階段,結合學生作文中存在的問題,以“不能沒有你”為題,教師講析用類比思維的方式拓展思路的方法。

         。4)12月上旬,為研究的第四階段,完成學生的后測、公開課等工作,并對這一研究進行反思和展望。

          五、課題負責人完成本課題的研究能力

          王娟,陜西師范大學古代文學碩士,43中一級教師,宣武區中語骨干培訓3班學員。在任教期間,主要的研究成果如下:1、《崇洋忘本之風焉能再行》這篇文章在20xx年9月獲得北京市課改論文二等獎。2、《固本浚源方能使教育事業長青》這篇文章在20xx年9月獲北京市基礎教育課程教材試驗監控與評價一等獎。3、《究前車之鑒,思前行之策,方能確保前途無憂無懼》這篇文章在20xx年9月獲北京市基礎教育課程教材試驗監控與評價一等獎。4、《愛之深責之切盼之殷——在高考恢復30周年之際的反思與期盼》這篇文章發表在20xx年第11期的《中國教師》上。5、《殷切期望中國的孩子讀〈論語〉》這篇文章于20xx年7月10日發表在《新京報》的C02版上。

          六、本課題預期主要階段性成果

          1、結題報告一個

          2、學術報告一個

          3、公開課一堂

          4、相關課件

          5、研究日志

        教育碩士開題報告4

          一、選題的價值、意義及可行性論證

          任何研究都是一個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過程,沒有問題,就沒有研究。問題意識作為研究生創新的起點和前提條件,對科研問題意識的培養直接影響著研究生創新能力的發展?茖W研究是否充滿生命力,就看他是否有問題意識,是否能夠發現并提出大量的問題。沒有問題意識的研究則預示著研究者發展的衰亡或終止。作為一名教育科學研究生也是如此,有了問題意識,教育研究才會有自己的并且不能為其他學科所還原、替代的問題領域。對研究生而言,僅僅有了問題意識還不夠,這個問題意識還必須是科學的。

          但是,現實反映出當前我國高校教育學研究生的學位論文水平不高,科研能力和創新能力不強等問題,這些問題在很大程度上又都是受到了科研問題意識淡薄的影響,所以目前極需對教育學研究生的科研問題意識做深入的研究。

          (一)理論意義

          對已有關于問題意識的研究進行了比較詳細的梳理,進一步加強了問題意識的理論研究,更豐富了問題意識研究在高等教育領域的成果,為教育學研究生科研問題意識的培養提供了理論支持。

          (二)實踐價值

          有利于緩解當前我國教育學研究生科研問題意識欠缺的現狀,有利于高校及廣大教育工作者在進行研究生教育的過程中注意培養研究生的科研問題意識,有利于教育學研究生科研能力與創新能力的培養。

          (三)研究的可行性:

          1.已搜集了大量有關問題意識的文獻,并對相關文獻進行了綜合和整理,已學習和掌握了問卷法、訪談法等的理論知識和操作技術。

          2.本研究的研究對象為教育學研究生,問卷發放對象為在校教育學碩士研究生,訪談對象為河北省高校教育學研究生導師及碩士研究生。

          3.研究生科研問題意識的前期調查已經準備就緒,并編制了相應的調查問卷及訪談提綱。

          二、國內外研究文獻綜述

          (一)已有研究概況

          經過文獻查閱發現,關于提高研究生科研問題意識的呼吁比較多,如段麗(20xx)在自己的碩士學位論文《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養研究》中就提到科學發現往往從問題開始,問題解決則貫穿于科學研究的全過程,同時也是科學研究的落腳點,因而問題發現和問題解決能力理應是研究生必須具備的一項基本科研能力。但就目前掌握的資料來看,關于教育學研究生科研問題意識及其培養的專門研究還比較欠缺。不過,關于問題意識的一般性研究較多,幾乎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各個領域,都有關于問題意識的專門文獻。已有研究涉及以下三個主要方面:

          l.關于問題意識的研究

          近年來,問題意識越來越受到眾多學者的重視,關于問題意識的研究也越來越多,很多學者提出了培養學生問題意識的不同途徑。

          袁來德認為應該營造民主和諧的課堂氛圍讓學生敢于問、優化課堂結構讓學生勤于問、教給學生問的方法讓學生善于問、激發學生問的興趣讓學生樂于問;

          尹啟泉認為培養學生問題意識的方法有七個,包括提升教師的創造性人格、強化學生的基礎知識和能力積累、創設良好的教學氛圍、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精心設計提問、善于捕捉學生的錯誤、發揮評價的積極作用等;

          王真東認為應從強化學生的“好奇心”、培養學生“質疑”的思維方式、發揮學生的想象力、為學生創設形成問題意識的適宜條件這四個方面著手;

          姚本先提出三個途徑:加強雙基訓練,創造優良的教學氣氛和精心設計問題情景。還有一些學者涉及到學生問題意識欠缺的原因。

          陳海燕認為有心理障礙、環境障礙、教師權威障礙、認知障礙和思維定式障礙這五個原因;

          劉春梅認為教師觀念陳舊,普遍進行“去問題教學”,現實的課堂教學重傳授輕探索、重結論輕過程、重教法輕學法,學校課程、學;顒拥膬热菁胺秶木窒薜仍斐蓪W生問題意識的欠缺。

          2.關于文科研究生問題意識的研究

          在我所查的文獻里,問題意識的研究主要還是集中在文科的,由于理工科的問題都比較明顯和外在,所以理工科主要欠缺的是解決問題的能力而不是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的能力,由于受哲學思想的限制和方法論的影響等,文科的問題意識相對來說比較欠缺。

          王永斌認為所謂問題意識,就是對一些尚待解決的有科學價值的命題或矛盾的認以及積極解決這些問題的自覺。哲學意義上的問題意識最早產生于古希臘時期,經過近代哲學家和現代哲學家的發展得到了進一步完善.哲學問題意識的基本特征是沉思和分析,它是一種面向本體的思和面向前提的思,也是一種面向現實生活世界的思。問題是研究的起點,也是學科發展的生長點。人文社會科學的價值就在于認識世界、傳承文明、創新理論、咨政育人、服務社會。人們需要人文社會科學,就是要從人文社會科學中找到被社會發展問題困擾而百思不得其解的答案。

          劉大椿認為問題是研究的起點,也是學科發展的生長點。對于人文社會科學,問題意識淡漠,脫離時代與社會現實,無異于切斷了它們發展的源頭,必將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生命力將隨之枯竭。還有學者認為當代中國的學術研究特別是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為什么呈現出一派虛假繁榮的景象,令學者們自己也感到不滿意呢?其原因就在于,學術研究離開了真正的問題,缺乏問題意識。這樣的結果是,學術向兩個不好的方向發展,一是生吞活剝西方的各派理論,進行空洞的所謂“純學術”研究;另一個方向是干脆退化成膚淺的“對策學”,對一些具體問題進行并不高明的論證。所以中國人文社科領域的真正問題是:我們有問題嗎?或者,我們真正的問題是什么?如果問題都不明白,要侈談什么“研究”就是多余,學習就行。從這個意義上說,我們古代語言中的“學問”一詞,比“學術”更有價值。學問即是為了問題而“學”,而學術的目的則不得而知,不過從字面可以看出,反正“學”僅僅是一個手段。這就必然導致“學”為其他不相干的目的服務的問題。事實正是如此,對多數“學者”來說,不過是獲取名利的手段而已,與一般人理解的“學問”并沒有什么關系

          3.關于教育學問題意識的研究

          (二)已有研究述評

          總的說來,當前國內對問題意識的研究還是比較豐富的,但是專門針對教育學研究生的很少,雖然現在學術界對問題意識也很關注,但是對研究生問題意識的培養還沒有受到足夠的重視。而國外目前卻缺乏對問題意識的研究,原因在于國外教育對于學生自主性和問題意識的高度重視,學生歷來具有強烈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強烈的問題意識,才使問題意識不稱其為“問題”。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養歸根到底還是需要從研究生問題意識的培養著手,光從研究生科研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來談提高研究生的素質,是抽象和空洞的,沒有抓住問題的實質,因為創新是基于問題的提出,沒有問題意識是不能創新的。正是基于這種情況,我將借鑒已有研究的經驗和理論,從研究生問題意識的實際情況出發,把握教育學研究生的特點,通過了解教育學研究生科研問題意識存在的問題,找出其存在的原因,為提高我們教育學研究生的科研問題意識找到切實可行的方法。

          三、研究內容、研究思路、研究方法:

          (一)研究內容

          1.主要概念界定

          教育問題,是指反映到人們大腦中的、需要探明和解決的教育實際矛盾和理論疑難;教育問題的類型,一般有常識問題與未決問題、表象問題與實質問題、“大”問題和“小”問題。

          教育學研究生,是指獲得學士學位、第一專業學位、高等學校本科畢業證書或具有同等學力獲準進入高等學;蚩茖W研究機構各教育類專業進行進一步學習和研究,攻讀更高級別教育學學位的學生。

          問題意識,是思維的一種問題性心理品質,主要指研究生在認識活動中經常意識到一些難以解決疑惑的實際問題及理論問題,并產生一種懷疑、困惑、焦慮、探索的心理狀態,這種心理又驅使個體積極思考,不斷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人們通常將思維的這種問題性心理傾向稱為問題意識。

          教育研究中的問題意識,是研究者在教育研究和實踐活動中,以專門的教育知識和經驗為基礎,逐步形成的認識教育問題的實質和類型、發現并提出需要研究解決的教育問題的意向和能力。

          2.本研究以處在科研初級階段的在校教育學研究生為研究對象,研究內容分為兩部分:

          第一:運用開放式問卷,調查教育學研究生在科研問題意識上的主要問題和應對策略。

          第二:在問卷調查結果的基礎上,選取在校教育學研究生兩名,研究生導師兩名進行訪談,從中歸納出教育學研究生科研問題意識的現狀及相應的應對策略,完善整體研究。

          (二)研究思路

          1.搜集有關科研問題意識的文獻,對科研問題意識形成較全面的了解,同時也作為編制問卷的參考依據。

          2.根據已有研究,編制教育學研究生科研問題意識開放性問卷,并選取在校研一到研三的教育學研究生,人數100人,進行問卷調查。

          3.對調查結果進行編碼處理,歸納出教育學研究生在科研問題意識中存在的問題和有效的應對策略。

          4.編制訪談提綱,選取研究生導師兩名,在校教育學研究生兩名,根據訪談提綱,對4名調查對象進行訪談。

          6.對方談結果進行編碼處理,從中歸納出教育學研究生科研問題意識的現狀以及存在的問題和應對的策略。

          7.對訪談數據作分析和探討,總結研究結果,并撰寫論文。

          (三)研究方法

          文獻反,問卷法,訪談法

          四、論文總體計劃和進度安排:

          20xx.4-20xx.6 理論研究階段 科學研究的理論研究;

          20xx.6-20xx.8 實際調研階段 對河北省擁有教育學專業的四所高校的教育學研究生科研問題意識進行調研;

          20xx.8-20xx.9 資料分析階段 根據調研所掌握的資料進行分類匯總;

          20xx.10-20xx.12論文撰寫階段 在理論分析和實際調研的基礎上,初步撰寫論文;

          20xx.1-20xx.3 論文定稿階段 對論文進行修改、定稿;

          20xx.4 論文審查階段 將論文提交送審;

          20xx.5 論文答辯。

          五、主要參考文獻:

          1.著作類

          [1]韓民青著.意識論.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1988.

          [2]顧明遠.教育大辭典.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3]裴娣娜.教育研究方法導論.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

          [4]劉大椿著.科學哲學.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

          [5]馮光廉主編.文科研究生治學導論.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xx.

          [6]何懷宏著.問題意識.濟南:山東友誼出版社,20xx.

          2.期刊雜志類

          [1]龔放,岳曉東.強化問題意識,造就創新人才.高等教育研究,20xx/01.

          [2]趙建.面向知識經濟時代,著重培養研究生創新能力.江蘇高教,20xx/05.

          [3]黃宇輝.從文科研究生的特殊性看創新能力的培養.吉林教育科學·高教研究,20xx/06.

          [4]楊針.永遠保持清醒的問題意識—訪清華大學繼續教育學院孫學偉、范文斌教授.科學時報,20xx/3/15.

          [5]王真東.關于學生問題意識培養的思考.中國教育學刊,20xx/06.

          [6]張志文,張巳瑛.問題意識與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培養.中國教育學刊,20xx/0l.

          [7]夏月.教育學研究生如何培養自身的創新能力.教育改革與管理:研究生教育研究,20xx/02.

          [8]幻俞國良,侯瑞鶴.問題意識、人格特征與教育創新中的創造里培養.復旦教育論壇,20xx/04.

          [9]黃甫全.關于教育研究中的問題意識.華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xx/04.

          [10]周文杰,鄭保章.教育交往與大學生批判性思維的培養.遼寧教育研究,20xx/05.

          [11]李永紅.應注重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四川教育,20xx/02.

          [12]黃飛躍.談研究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xx/03.

          [13]劉大椿.教育學研究應突出問題意識.光明日報,20xx/3/1.

          [14]尚國營.高師教育學應著力培養師范生的教育問題意識.黑龍江高教研究,20xx/05.

          [15]尚國營.高師教育學應著力培養師范生的教育問題意識.黑龍江高教研究。20xx/05.

          [16]王源源.試論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教育理論與實踐,20xx/06.

          [17]崔唯航.問題意識、體系精神與學科特性.學術研究,20xx/09.

          [18]馮光廉主編.教育學研究生治學導論.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xx.

          [19]陳海燕.問題意識—走向成功的動力源.教書育人,20xx/01.

          [20]陳翠榮.我國學生的問題意識現狀及培養措施.江西教育,20xx/01.

          [21]朱珊.沒有問題意識,強做研究不靈.中國教育報,20xx/l.

          [22]范遠波.論探究學習的問題意識.當代教育科學,20xx/10.

          [23]蔡拔平.學生問題意識培養:意義、障礙及路徑.現代教育科學:教學研究,20xx/11.

          [24]朱曉瑜.關注問題意識,激發主體參與.現代語文:理論研究,20xx/12.

          [25]鄧戰軍;葉小華.學生問題意識的保護策略.當代教育論壇,20xx/12.

          [26]李榮.教師樹立問題意識,培養學生創新能力.中國科學教育,20xx/16.

          [27]房壽高,吳星.到底什么是問題意識.上海教育科研,20xx/01.

          [28]吳江林,陳西學.培養學生問題意識和質疑能力.湖北教育:教育教學,20xx/01.

          [29]朱新秤.大學生批判性思維培養:意義與策略.華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xx/03.

          [30]王朝陽,崔華華.創新視野中的文科研究生能力培養.中國高教研究,20xx/08.

          [31]康靜.對高校教育學中“問題意識”的思考.甘肅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xx/03.

          [32]閻亞軍;周谷平.問題意識與教育研究.天津市教科院學報.20xx/04.

          [33]郝明君;王光明;人文社科專業研究生問題意識的培養.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xx/09.

          [34]宋寧娜.教育研究要增強問題意識.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xx/05.

          [35]勞凱聲.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的問題意識、學理意識和方法意識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xx/01.

          [36]徐福利;李淑珍.高等教育應重視學生問題意識培養.佳木斯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xx/02.

          [37]祁琛云.問題意識是學術創新的源泉.中國出版.20xx/06.

          [38]吳原.論教育研究中的方法情結與問題意識.教育理論與實踐.20xx/13.

          [39]劉俊;培養學生問題意識的策略與方法.中國教育學刊.20xx/03.

          [40]姚則會.張部昌.問題意識在創新人才培養中的重要性及其實現路徑.教育與教學研究.20xx/07.

          [41]張曉東.學校文化建設中問題意識缺失的反思與建構.當代教育科學.20xx/12.

          [42]劉鐵芳.教育研究中的問題意識與學科意識——評《在權力與權利之間:教育政治學導論》.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xx/06.

          [43]周江林.我國民辦高校存在問題的統計分析:實證的方法——兼談教育研究者的問題意識.黃河科技大學學報.20xx/06.

          [44]于洪卿.教育科學研究中問題意識的特征.教育探索.20xx/10.

          [45]李士更.創新性學習重在問題意識的形成與自主創新能力的培養.中國新技術新產品.20xx/01.

          [46]張瓊.“問題意識”小議——以《批判理論和文化研究的“問題意識”》為范本.20xx/02.

          [47]石玉欣.培養問題意識,提高創新能力.20xx/19.

          [48]李長華.淺談有效激發問題意識的策略.科學教育.20xx/08.

          [49]王豪.淺談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和創新能力的提高.學周刊.20xx/13.

          [50]王樹軍.保護和發展學生的問題意識.學周刊.20xx/13.

          [51]張永利.增強問題意識 培養創新能力.學周刊.20xx/17.

          [52]劉獻君.國際論壇增強了高等教育研究的問題意識、國際意識和地方意識.中國高教研究.20xx/07.

          [53]趙萬祥.論教育哲學研究問題意識的確定.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xx/06.

          [54]王美娟.增強問題意識,提升思維品質.江蘇教育研究.20xx/32

          [55]李曙光.喬姆斯基語言心理學的問題意識與方法論意義.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xx/06

          [56]肖林根;王衛華.問題意識與畢業論文題目選擇.科技信息.20xx/32.

          [57]孫剛成;陳希;喬剛.研究生科研意識養成因素分析.中國高校科技.20xx/21.

          [58]任艷麗.淺談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教育教學論壇.20xx/07.

          [59]王虎學;調查研究要有“問題意識”.學習月刊.20xx/01.

          3.碩博論文類

          [1]段麗.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養研究.湖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xx.

          [2]唐成亮.探究學生問題意識培養創新能力.華中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xx.

          [3]方海寧.學生問題意識和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策略研究.蘇州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xx.

          [4]王元元.研究生問題意識欠缺的現象、歸因及對策.曲阜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xx.

          [5]周倩.高校研究生學術批判思維的訓練策略研究.西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xx.

          文章大綱:

          教育學研究生科研問題意識研究

          一、教育學研究生科研問題意識應然分析

          (一)教育學研究生科研問題意識的涵義

          1.問題意識

          2.教育學研究生科研問題意識

          (二)科研問題意識在科學研究中的地位

          (三)教育學研究生科研問題意識的特殊性和培養的必要性

          二、教育學研究生科研問題意識實然分析

          (一)對教育學研究生科研問題意識的調查

          1.基本思路

          2.研究方法

          3.樣本描述

          (二)教育學研究生科研問題意識現狀

          1.問卷調查

          (1)研究設計

          (2)研究過程

          (3)研究結論

          2.訪談

          (1)研究設計

          (2)訪談整理

          (3)訪談結論

          (三)調查結論

          三、教育學研究生科研問題意識欠缺的歸因分析

          (一)研究生自身內在素養的原因

          1.自身知識基礎與知識結構的障礙

          2.學習動機、學習目的不明確

          3.學習方法不科學

          4.存在學而不思的情況

          5.缺乏實踐經驗

          (二)社會、學校和家庭外在影響的原因

          1.傳統文化與社會

          2.學校與導師

          3.家庭與父母

          四、教育學研究生科研問題意識的優化

          (一)研究生科研問題意識優化的理論依據

          (二)借鑒發達國家加強研究生問題意識的經驗

          (三)加強教育學研究生科研問題意識的具體對策

          以上是《教育學碩士畢業論文開題報告范文》的范文參考詳細內容,講的是關于問題、意識、研究生、研究,教育學、科研、培養,教育等方面的內容,希望大家能有所收獲。

        教育碩士開題報告5

          題目:論“以美育代宗教”的可能

          一、問題與方法

          (一)選題緣由

          之所以選擇蔡元培美育思想作為論文的研究主題,是受我的導師的啟發。直覺告訴我,這一選題與當前現實教育熱點問題有著緊密的聯系,比如素質教育問題。深入認識蔡元培美育思想有助于指引我在今后的教學實踐中有一個正確的方向。同時在董標老師的課堂中我獲得了一種認識,那就是:不要輕易地講思想創造,教育變革等主張,因為對很多的問題前人早已有了深邃的思考,并已形成了成熟的思想體系,作為后人更多的是繼承與挖掘前人的思想。因此,我想對現實問題的關注應從對前人思想的認識開始;谶@種認識,我非常認同導師給我的建議,以蔡元培美育思想作為我的研究方向。

          從何種角度研究蔡元培美育思想,我做了多種嘗試。通過認真 閱讀1979至XX間國內發表的相關性研究論文,我發現雖然對于蔡元培提出的“以美育代宗教”的命題研究較多,但有一些結論似乎與美育或宗教存在的現實出入較大,這促使我對這一問題產生了一定的興趣。如果僅僅憑興趣進行一些了解倒是饒有趣味,但要對這一問題進行深入的研究,破解自己的疑問并加以論證我感到信心不足。在導師的啟發之下,我開始有了一些思路,于是,最終我決定以‘論“以美育代宗教”的可能’作為我的論文選題。

          (二)問題的提出與研究的假設

          “以美育代宗教”這一命題提出至今已近百年,盡管中國社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但這一命題一直受到大多數人的贊同。有學者認為中國教育界內部把這個口號當作了真理。然而,反對者的觀點也異常尖銳。如許崇清發表在《學藝》第1卷第3號中的一篇文章中就指出:主張“以美育代宗教”說者有兩大謬誤,他們曲解了美之普遍性與靜觀性,遂至混淆美之意識與宗教意識,又復混淆美之意識與道德意識[①]。其實,與其說人們贊同的是“以美育代宗教”說,還不如說人們更愿意相信存在這樣的真理:其一,宗教一定是落后的、愚昧的;蛘哒f宗教是一切落后愚昧的代表。宗教的主要功能是教育,隨著科學的發展,人類文明的進步,宗教必然走向衰亡,其教育功能必然被取代。其二,美育具有普遍性,它是無利害、超功利的,因此,美育可以去除人我的差別,使人無利害得失之計較。對此,筆者心存疑慮。筆者以為:

          (1)宗教有其存在的必然性和合理性?v觀當今世界,宗教并沒有式微,就是很好的證明。

          (2)康德在他著名的《判斷力批判》一書中提出了鑒賞判斷的四個契機;卮鹆恕皩徝朗鞘裁?”,“美感是什么?”這樣的問題。人們普遍的理解是審美是無利害的,或者說,是超功利的,因而美感具有普遍性。但是審美不等同于美育,審美的無利害,超功利如何能賦之于美育呢?

          (3)美育與宗教之間并不存在必然的聯系。宗教也并不一定是美育的對立面,兩者應該可以各自同時獨立存在。

          以上觀點將作為本研究的假設在本文中加以論證。

          (三)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歷史研究法。

          論文第一部分采用“歷史研究”的方法。筆者通過收集國內不同時期的相關文獻,以時間為線索,對材料加以比對,歸納,整理,以期整體展示不同歷史時期,不同社會背景下人們對“以美育代宗教”說的種種認識。

          論文第二部分采用“歷史研究”的方法。在第一部分的工作基礎上,審思“以美育代宗教”說的立論點是否成立,從而論證“以美育代宗教”的不可能性。

          二、研究的意義

          在我國現代化進程中,人們普遍對物質層面的東西關注太多,反映在教育上就是人們的功利意識增強,認為接受教育僅僅是為了將來有個好工作,好收入,好前途,否則讀書有何用?現在有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反思這一現象,教育改革的呼聲也越來越高,全面推行素質教育已經成為時代的教育主題。本研究的意義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深入了解美育在素質教育中有可能存在的地位和作用;二是對蔡元培提出的“以美育代宗教”說從某些角度進行一些反思。

          三、文獻綜述

          (一)國內學者的相關研究

          國內學者研究“以美育代宗教”說主要是圍繞以下三個方面展開的。

          1.挖掘“以美育代宗教”說的本質內涵

          感性啟蒙論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種觀點。杜衛在《“感性啟蒙”:“以美育代宗教說”新解》一文中提出:蔡元培從他的教育即啟蒙觀念出發,提出了著名的“以美育代宗教說”,其實質是在感性領域建立啟蒙理性的精神,即“感性啟蒙”。這種美育思想為20世紀中國美育理論鑄就了理論模式和思想方法[②]。為什么要進行“感性啟蒙?杜衛解釋道:一般講啟蒙都是指理性啟蒙,而現代性審美范疇中的“感性”是針對著“理性”來說的。但是,這是西方的傳統。在二十世紀上半葉的中國,知識分子面對的現實問題與西方不同,思想文化界的核心任務是感性啟蒙;而且,當時中國美學家所處的語境與康德、席勒、尼采所所處的語境不同,他們并沒有感受到啟蒙理性的專制和壓抑,而是急切地需要以啟蒙感性來反抗傳統,重建中國的新思想、新文化、新藝術。因此,圍繞著啟蒙這個中心課題,不僅哲學家關注啟蒙感性的建立,而且美學家也是如此。這就不足為奇了。胡健在他的《以美育代宗教— — 蔡元培美育思想新論》也提出了啟蒙觀點。不過他的啟蒙有另一層含義,即“以美育代宗教”的實質就是試圖通過審美教育來培養有高尚情與趣味的獨立的人,改造教育,美化人生,美化生活。

          有學者認為“以美育代宗教”說蘊含了某種精神,這種精神是西方近代的理性主義,審美主義,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體現了對人的完善的價值追求,為中國現代社會變革提供了審美主義轉變和審美主義道路。[③]

          還有的學者認為“以美育代宗教”說與“審美救贖論”如出一則。理由是宗教的衰落,意味著某些超自然源泉提供的意義和價值正被疏離,人類已經承擔了創造自己的意義和價值的任務。原來并非只有宗教才可以救贖,并非只有宗教才可引人向善。藝術在擺脫了神縛之后,賦予了人類全新的審美的救贖方式[④]。

          2.揭示“以美育代宗教”說的現實意義

          情感慰籍論得到普遍的贊同。贊同者認為,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以及經濟的繁榮,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得到了極大的提高,然而人們的精神卻進入了荒原。而美育重在陶養人的純正感情,其影響力較之其他活動更純潔、更平和、更持久、更深刻。是現代人慰籍情感的最佳選擇[⑤]。隨后的學者,把“以美育代宗教”上升到很高的高度。如,趙惠霞就認為:美育擔負起現代人建構心靈家園的重任。因為它是一種情理自由結合的形式。在認識論中,理性排除感性,才達到正確認識;在倫理學中,理性主宰感性,才成為道德意志;只有在審美中,理性和感性才自由交融、自由把握、自由觀賞,從而構成審美心理結構。當這種審美心理建立以后,就成為人的一種內在需求,人就可以超越現實的功利,享受這種精神的快樂。建立在人類感情活動規律之上的美育,對感情之陶冶,如引水之趨下、驅鳥之歸林,自然而然,無需強迫。它本身就是人的需要,是人的生活目的。美育建構心靈家園,是一個培植有益感情、消除有害感情的過程[⑥]。在同一時期,這一觀點大行其道。如李丕顯也有類似的觀點。他說:以美育代宗教,通過藝術和審美活動建構人的感性生命和情感寄托,是對現代世界課題的積極回應,是對宗教雙重性格的辯證揚棄,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換,在今天仍具有實踐的和理論的雙重意義[⑦]。

          3.對“以美育代宗教”說的反思

          當代的學者對于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說也有持不贊同的。冉鐵星認為:在目標上,蔡元培是企圖用美育取代宗教的情感教育,然而在具體實施的途徑上,則注重的是外在的、形式的熏陶和感染,缺乏內在的宗教或美學式的修煉或省悟。其結果可想而知,要么放任自流、形同兒戲、可有可無,要么只能進行一些常規的藝術教育和禮儀教育。對于后一點,不客氣地講,中國古代的《禮記》要比蔡元培的設計深刻、豐富、完備得不知多多少。如此看來,在當時的中國,此種美育是無論如何也取代不了宗教的。[⑧]潘知常認為:事實上,蔡元培的“以美育代宗教”在邏輯上、學理上根本無法成立,只要人類最為深層的生命困惑存在,宗教就必然存在。[⑨]他還認為:一般而言,美育與宗教存在兩種關系:其一是實質的統一;其二是層次上的遞進。作為兩種不同形態,又往往存在著從宗教向審美、藝術和從審美、藝術向宗教的演進。而在這兩種關系中,都無“取代”與“排斥”可言。[⑩]有學者針對“以美育代宗教”成為研究熱點現象提出來說:今日之重提“以美育代宗教”者,大多只是想強調美育的重要性而已,他們只是將蔡先生的主張當作一個有關美育的話頭,而對這一主張的內在理路則未加深思。審美、美育誠然重要,但發展美育卻不一定非要代替宗教不可[11]。充分意識到審美在人類精神生活中之重要性是必要的,但進而發展到要“以美育代宗教”則大可不必。這是一個充分平民化了的文化共和時代,人類的整個存在都是有限的,其某一精神領域的文化功能當然就更是有限。誰也沒本事包打天下,誰也當不了人類心靈的救主。因此,人類各種精神文化活動———科學、哲學、宗教、審美等,還是和平共處、通力合作的好。其實,“以美育代宗教”說從它被提出的那一刻就引起了激烈的論爭,存在著完全相反的觀點。姚全興先生專門對五四時期“以美育代宗教”說之爭作了歸納總結。通過姚先生的研究我們發現,前輩學者對“以美育代宗教”說的質疑是多角度的。既有界說與對象的角度,又有異同與范圍和借重和利用的角度。

          從以上列舉的不同觀點可以看出,這場爭論不會平息,重要的不是得到確定的答案,而是爭論本身,因為從中我們能全方位地知曉“以美育代宗教”說的精神內涵,把握其實質。

          (二)文獻綜述小結

          以蔡元培先生的聲望和地位,“以美育代宗教”說一經提出立刻被許多的學者當成是一個教育命題。然而命題總是具有一個確定的值,要么真,要么假。不同的學者依據各自的學識,背景,從不同的角度對“以美育代宗教”說加以判斷,爭議不可避免。從1917年蔡元培在北京神州學會的演講上首次系統地闡明了“以美育代宗教”說開始至今,有過兩次爭論的高峰。一次在五四運動時期;一次是在1998年國家推行素質教育的政策之時。五四運動時期的學者著眼于文化的變革來審視“以美育代宗教”說,正反觀點碰撞激烈,而當代學者主要以歷史的眼光和從現實需求的角度去詮釋“以美育代宗教”說的新內涵,挖掘“以美育代宗教”說的現實意義,觀點大多趨同,且較多持肯定態度。但無論如何,每一次的爭議都反映了相應的時代在文化,教育,價值觀等領域的訴求。

          四、研究的難點

          一是有關外圍的或細節資料的不足。比如當時別的學者對蔡元培美育主張發表的觀點、認識或批判等。

          二是進行本研究需要一個寬廣的視野和豐富的相關知識背景。它深入到美學、倫理學、宗教、藝術、教育等等知識領域。如果沒有這些知識背景的話,勢必使本研究缺乏深度。

        教育碩士開題報告6

          一、 問題的提出

          學習動機對學生的英語學習起著重要的作用,新英語課程標準也特別強調要不斷激發和強化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將興趣轉化為穩定的學習動機,并將學習動機作為英語教學的情感態度目標之一。中學英語教師在教學中經常會遇到一些對英語學習不感興趣、缺乏英語學習動機的學生,如何激發他們的英語學習動機,是廣大教師面臨的一個普遍問題,也是本文對學習動機進行深入探討的目的所在。動機對英語學習非常重要,研究學習動機對中學英語教學有重要的意義。在目前中學生英語學習動機普遍不足的情況下,教師采用各種教學策略激發他們英語學習的動機就顯得尤為重要了。動機大體上可以分為內部動機和外部動機。現代心理學者比較強調內部學習動機,認為外部學習動機在學生學習的持久性方面差些,只有內部動機才能使學生具有長久的學習動力。因此,教師要了解學生的學習動機情況,采取不同的策略激發穩定的內部動機,從而激發他們進一步努力學習的積極性,形成英語學習的良性循環,為后續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

          二、 課題來源和理論依據

          1、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感理論

          自我效能感是班杜拉于1977年首次提出的一個概念。自我效能理論的核心思想是:個體的自我效能感決定他在成就情境中的行為動機。高度的自我效能感使個體積極從事相應的活動,并樂

          于付出努力和采取策略來應付遇到的問題,解決面臨的困難。相反,自我效能感低的個體行為的積極性不高,為了避免失敗及消極情緒的困擾,常常選擇較低難度的任務、甚至自我放棄,這必然導致活動結果不盡如人意,反過來進一步降低了他的效能感。國內外已有不少研究表明自我效能與學業成績呈正相關。

          2、韋納的成敗歸因理論

          成敗歸因理論是美國心理學家伯納德韋納(Bema~Weiner,1974)提出的。他認為,個人對成敗的解釋不外乎以下四種因素:能力、努力、任務難度和機遇或運氣。其中,能力和努力是兩種描述個人特征的“內在原因”,是個人可以控制的;難度和運氣則是表示環境因素的“外在原因”,是個人較難控制的;能力和任務難度又屬于穩定的因素;努力程度和運氣好壞則是不穩定因素。不同的歸因傾向會使人對成功和失敗產生不同的情感體驗和情感反應,并由此影響個體對未來結果的預期和努力。

          3、行為主義心理學強化理論

          美國學習心理學家,斯坦福大學教授阿爾伯特·班杜拉(Albert。 Bandura)是一位行為主義心理學家,他是在考查和研究人的行為是如何形成這個問題的基礎上,提出其學習理論的。他將強化分直接強化、替代性強化和自我強化。前兩者屬于外部強化,后者屬于內部強化。教學中合理使用強化,可以使學生由于獲得成功的滿足和喜悅而增強了學習的成功感與自信心,從而改善學習行為和效果。

          三、 國內外研究綜述

          對外語學習動機理論研究較早較多的是加拿大的語言學家

          W 。Lambert 和R。Gardner。他們通過十幾年對外語學習者的跟蹤調查研究,提出了學習動機應分為兩類:工具型動機和結合型動機( In strum en ta lmo t iva t ion and In tegrative motivation)。具有工具型學習動機的學習者學習外語,通過外語考試,目的是想利用外語工具去尋找好的職業,能夠閱讀目的語資料,改善自己的社會地位和資格;而具有結合型動機的學習者學習外語,主要是對目的語的社團、文化感興趣,學好外語為的是更好地與目的語社團內的人們進行交際,欣賞目的語國家的文化藝術。

          Lambert 和Gardner 的動機研究理論、方法和成果對外語學習的影響很大。他們在加拿大調查了英語學習者學習法語的學習動機。從他們的調查結果來看,與工具型學習相比,結合型法語學習者的語法學得更好。后來,他們又在菲律賓調查英語學習者的動機,然而,這里得到的結果恰好與北美洲的調查結果相反,工具型學習者的英語學得更好些。L am ber t 和Ga rdner 在北美進行動機調查時還發現,結合型外語學習者的動機強烈程度(mo t iva t iona l in ten sity)高于工具型學習者。

          20 世紀90 年代以來,關于外語學習動機的研究更加深入,研究者們認識到L am ber t 和Gardner 早期對學習動機研究的不足,并從認知、社會、心理、構建、教育等多種視角對外語學習的動機進行研究。

          Do rnyei 吸收了主流動機心理學研究的有關理論,在多年實證研究的基礎上,提出了外語學習動機三維結構模式,該模式從語言層面(L anguageL evel)、學習者層面(L ea rnerL evel)和學習情景(L ea rn ing Situa t ion L evel)三個層面來界定和測量外語學習動機。它強調了語言學習動機的多維性質,反映了

          語言的三個不同方面,即社會、學習者個人和教育主要問題。該研究在理論上豐富了外語學習動機研究的內容,推進了外語學習動機的研究的發展。

          Trambley 和Gardner 在Gardner 以前的第二語言學習動機模式理論的基礎上,又提出了擴展動機理論。這一擴展動機理論反映了Ga rdner 等人的“語言態度——動機行為——學習成績”三大因素之間線性關系的一貫立場,同時又在態度與動機之間增加了目標顯著性、效價及自我效能等三個中間變量。

          W illiam 在總結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從社會構建的角度提出了目前最系統、最完整的外語學習動機模式。他把外語學習動機定義為:一種認知和情感上被激發的狀態;這種狀態導致一種有意識的行動決定;并帶來一段時間智力或體力上的持續努力;從而達到先前制定的某個或多個目標。

          我國關于外語學習動機的研究始于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從80年代的研究狀況看,中國學者主要以引入、介紹和翻譯國外理論、研究以著作為主。最早致力于此的專家當數桂詩春、王初明、文秋芳等。其中以著作為多,主要有《心理語言學》(桂詩春,1985)、《外語教育心理學》(章兼中,1986)、《中國學生英語學習心理》(桂詩春,1991)、《應用心理語言學》(王初明,1991)、《外語教育心理學》(朱純,1994)。90年代以來,隨著對外語學習者個性差異探討的深入展開,人們開始關注語言學習者情感因素的研究,尤其是我國在外語教學重心發生了轉移后,不再強調以教師和學校為中心,而是以學生和學習為中心,著重對學習者個人因素和學習過程加以研究。華惠芳(1998)介紹了國外外語學習動機理論,提出證書動機是中國學生的主要動機。他認為學生的學習動機是可塑的;激發學生內在動機是搞好外語教學的重要環節;個人學習動機是社會文化因素的結果。因此,他提出了如何就外語學習的實際需要,為外語學習創造有利的社會條件以提高外語學習動機。廉潔(1998)認為制約學習策略的學習因素有六種,其中態度影響和決定動機,態度主要通過動機來對外語學習過程進行制約。戴曼純(20xx)介紹了J。Arnord所著《語言學習中的情感因素》一書,具體介紹了包括動機在內的情感因素及其界定。吳丁娥(20xx)分析了情感障礙如何影響外語教學和外語習得,并指出目前我國以求職為目的的工具型動機使大學外語教學與習得有了較大的進展。周福芹、邵國卿(20xx)認為我國大多英語初學者有增長知識、提高素質的動機。在外部政策壓力和內部功利驅動的長期作用下,學習者的初始動機發生了轉變。武和平(20xx)概述了九十年代國外主要動機理論建構、動機與學習者其他因素的研究及其教育學意義。劉東樓 (20xx)探討了外語學習動機定義、分類、影響動機的因素和動機研究對外語教學的啟示。秦曉晴(20xx)討論了動機的其他視角及相關理論,如需求理論、期望價值理論、自我效能理論等及對外語學習的意義。楊國。20xx)分析了目標教學策略、認知情感策略、認知策略對大學英語學習動力的強化作用。閆傳梅、張梅娟(20xx)探究了學習動機在內的情感因素在外語教學中的介入。王勝蘇(20xx)認為情感因素,如學習動機、學習態度等,和跨文化因素是影響外語學習的兩個因素。李梅(1999)探討了學習內在動機與英語教學的關系。指出內在動機促進英語成績的提高;學生存在證書動機;激發學生學習動機是英語教學的關鍵。張凌華(20xx)研究了影響剛入校學生學習動機的潛在因素。

        教育碩士開題報告7

          第一章緒論

          1.1.研究的背景

          隨著信息革命浪潮的興起和發展,文化科學技術以前所未有的廣度和速度傳播。人們是通過什么手段來傳播科學知識和最新信息的呢?首先是寫作,尤其是英語寫作。專家、學者、教授、新聞記者,一般都是事先寫成講稿、新聞稿,然后才借助傳媒進行傳播?梢,現代視聽工具的普遍使用,不僅沒有降低寫作的地位,而是對寫作提出了更高要求。英語寫作己成為不同國家和人們之間傳遞信息、交流思想感情的重要手段。從語言學習的角度看,英語學習成功的標準不在于學生記住了多少單詞、詞組和句型,知道多少條語法規則,而在于他們能否用所學的語言創造性地進行表達,也就是說,他們不僅能認知,而且能內他們所學到的語言,對所學語言在吸收的基礎上進行同化、分析、綜合、判斷、重建和再創造。(劉上扶,19920)教育部20xx年頒布的《全日制義務教育普通高級中學英語課程標準(實稿)》(以下簡稱《標準》)對寫作技能的教學過程提出了以下建議:

          (1)教學目的:表述事實、觀點、情感、想象力,交流信息,培養規范的寫作習慣。

          (2)基本技能:整理思路;組織素材;規劃文章結構;列出提綱;起草文章;組織語言;遣詞造句;修改文章;正確使用標點符號和字母大小寫。

          (3)寫作技能的教學過程的三個階段:寫前活動,寫時活動,寫后活動。

          (4)材料選擇:與學生水平相當;貼近學生生活;話題具體,目的明確;有趣味性和真實性。

          (5)教師角色:指導、啟發、示范、商討、鼓勵、講評。

          建議中的教學思路與過程體裁法(ProcessGenreApproach)所倡導的改變單純的寫技巧的訓練過程,將寫作的各個要素調動在一起(語言知識、語境知識、寫作目的和寫作手段)的做法基本一致。過程體裁法強調整個寫作過程就是思考的過程、發現的過程。這一過程不僅涉及語言方面的知識,各種學習策略的運用,積極情感的體驗,更重要的是涉及交際能力要求的文化溝通。過程體裁法中強調交際的目的決定體裁的存在,強調體裁的常規性和制約性,體裁是語言使用者共同遵守的程式化社會交際工具。因此,過程體裁法被越來越多的教師運用在寫作教學中。但這一教學法是否能被有效地運用呢?有效教學(efficientteaching)中的所謂有效,主要是指通過教師在一段時間的教學之后,學生獲得進步或發展。(呂文謙,20xx)教學有沒有效果,不是指教師有沒有教完教材中的內容或者是在教的過程中認真不認真,而是指學生有沒有學到什么或學生學得好不好。那么,有效的寫作教學應該是教師教后學生想寫,能寫,寫作能力得到明顯提升的教學。在有效教學理念的指導下,我們成立課題組,對課堂教學進行研究,研究教師是否有效地運用過程體裁法,如何才能實現這一教學法在英語寫作課堂中的最優化。

          1.2研究目的和意義

          本課題旨在了解過程體裁法在高中英語寫作課中的運用現狀,梳理分析在運用過程體裁法指導寫作教學中的無效現象,對影響教學的多種因素進行獨立分析、判斷和探究,引起教師對無效現象的關注和思考。通過對過程體裁法在高中英語寫作教學中的實踐運用進行研究,探究新課程理念指導下的過程體裁法怎樣才能有效地運用在寫作教學中,提出對策,選取最佳的運用技巧,設計出有效的教學思路,從教學實際出發,把握過程體裁教學法的實質,從而能有針對性的改進寫作教學,激發學生的寫作自主性和創造性,實現最佳的寫作教學效果。故本研究在吸收并借鑒國內有關高中英語寫作課堂運用過程體裁法的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從新的研究角度對此教學法的有效性進行研究,引發教師對于運用這一教學法的無效現象的關注和思考,促進英語寫作有效教學的開展。本課題的研究立足課堂,通過調查和實踐促使一線教師對日常寫作教學進行反思,明確自身的教學角色,正確理解和運用科學的寫作教學法;研究還可為外語教師進一步研究寫作教學法及國內高中英語寫作教學問題提供一定的借鑒依據,有很好的現實意義。最后,從高考的需要來看,寫作是英語高考試卷中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占有相當大的比重(17%或20%),對于面臨高考的學生來說,找到一個能有效提高他們英語寫作成績的方法十分必要。

          1.3論文的章節安排

          論文共分五章。

          第一章為緒論,闡述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意義及論文結構。

          第二章為文獻綜述,概述本研究的理論基礎及過程體裁教學法,并回顧相關的寫作教學法。

          第三章調查研究與分析,包括研究內容、研究對象、研究方法、數據的收集和初步處理、案例有效性分析、研究結果與分析以及高中英語課堂運用過程體裁法,指導寫作教學存在的無效現象及無效成因分析。

          第四章主要介紹運用過程體裁法指導寫作教學的有效策略,并通過實驗研究論證其有效性。

          第五章為教學建議及后續研究。

          第二章文獻綜述

          2.1研究的理論基礎

          2.1.1有效教學理論

          有效教學的理念源于20世紀上半葉的西方的教學科學化運動。有效教學的核心問題是效益,即什么樣的教學是有效的?教學是高效、低效還是無效?有效主要是指通過教師在一段時間的教學之后,學生所獲得的具體的進步或發展。教學的效益不在于教師而在于學生。而教學,是指教師引起、維持或促進學生學習的所有行為。它的邏輯必要條件主要有三個方面(呂文謙,20xx):

          (1)引起學生學習的意向。教學是在學生想學的心理基礎上展開的。

          (2)指明學生所要達到的目標和所學的內容。教學是在學生主動參與的意識中進行的。

          (3)采用易于學生理解的方式。教學是在學生理解的前提下實施的。

          有效教學關注學生的發展,關注教學的效益,關注教學的評估,關注教學的反思及教學策略。教學實施策略的目標是引起、維持并促進學生學習行為,最終有效地完成教學目標(計劃和生成)。(呂文謙,20xx)促成有效教學的五種關鍵行為是:1.清晰授課2.多樣化教學3.任務導向4.引導學生投入學習過程5.確保學生的成功率(鮑里奇,20xx:8)時間、結果和體驗是考察學生有效學習的三個指標。學習時間指學生學習某一內容所花費的時間,學習速度快,學習特定內容所花費的時間就少,效率也就高。節約學習時間,提高學習效率,首先要求把時間用在學習上,課堂教學不能把時間浪費在就寫作課堂而言,教師應該把握住學習內容和學習項目時間內的學習質量。學習結果,指學生經過學習所發生的變化、。第二要提高單位獲得的進步和取得的成績,這是有效教學的核心。每節課都應該讓學生有實實在在的感覺得到的學習收獲,它表現為:從不懂到懂,從少知到多知,從不會到會,從不能到能的變化和提高。學習結果不僅表現在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上,而且表現在學習方法的掌握以及思維方式的發展等方面。學習體驗指的是學生的學習感受,即學生在學習時,由各種活動所伴隨或生發的心理體驗。這一向度往往被傳統教學所忽視,卻是衡量有效教學的一個指標。

          2.1.2輸入假設理論

          輸入假說豐富的可理解輸入促進語言習得應用語言學家克拉申(Krashen,1985)在他的第二語言學習習得理論中提出了輸入假說(InPutHypothesis)論?死暾J為,只有當習得者接觸到可理解而他又能把注意力集中于對意義或信息的理解而不是對形式的理解時,才能產生習得。如果學生的現有水平為,i,能促進他習得就是1+1的輸入。根據克拉申的觀點,這種i+1的輸入并不需要人們故意地去提供,只要學生能理解輸入的內容,且輸入的量又足夠時,就自動地提供了這種輸入?死暾J為,理想的輸入應具備以下幾個特點:1)可理解性(comPrehensibility)。理解所輸入的語一言是語言習得的必要條件,不可理解的(incomPrehensible)輸入只會給學生帶來不必要的麻煩和困難。2)既有趣味性又有關聯(interestingandrelevant)。要使語言輸入對語言的習得有利,必須對它的意義進行加工,輸入的語言材料越有趣、關聯性越強,學習者就會在不知不覺中語一言。3)非語法程序安排(notgrammatieallysequeneed)。如果語言學習的目的是習得而不是學習,那么按語法程序安排的教學不必要且不足取。4)要有足夠的輸入量。語言的綜合運用能力不是教出來的,而是通過接觸大量的可理解輸入之后隨著時間的推移自然形成的。(王力,20xx)克拉申同時強調,簡化的目的是為了保證交際而不是為了教授語言形式,因為我們無法控制學習者習得了什么,以何種方式習得。學習者對目的語系統的掌握,是一種無意識的過程,而不是通過單純訓練語言技能和學習語言知識。只要有充分的可理解輸入,就能夠確保學習者在適當的時候接觸需要的語法。也就是說,輸入假說的核心是只有充分的可理解輸人才能導致習得的產生?死(1987)還指出,寫作技巧的培養是通過大量的主動閱讀,從閱讀中感知、習得文章的結構、語言,而無需刻意地教寫作技巧。這是因為閱讀提供了大量包含細致的語法、語篇特征的可理解輸入,這些特征與寫作的要求是一致的。

          2.1.3Swain的輸出假設

          Swain(1995)認為,除了必要的可理解性輸入外,學習者必須有機會使用所學的語言,這樣才有可能達到流利、類似母語者的水平。Swain在研究中得出結論:輸出與輸入同樣重要,它具備了輸入所沒有的兩個功能:1)在理解輸入信息時,學習者通常只需要知道詞的意思就能理解所輸入的信息,一般無需進行語法分析,而學習者在進行語言輸出時需要對語言的規則有把握,因此輸出能迫使學習者有意識地去關注新的語言形式;2)輸出能有效地使學習者接受正確反饋信息的同時檢測他們對目的語的假設,從而幫助他們糾正錯誤。因此,Swain提出了可理解的輸出假說,用公式表示是i+1,在形式上與Krashen的i+1可理解輸入形成對應。Swain(1995)提出輸出的三種功能。首先,輸出有引發注意的功能。即當學習者試圖輸出目標語時,他們會注意到自己不能準確地表達的意思。某些情況下,輸出活動促使學習者意識到自身的語言問題。其次,輸出有假設檢測的功能。從學習者角度講,輸出有時是試驗運行,即他們試著用恰當的目標語言說出或寫出自己的想法。最后,輸出有反省功能。意指用語言來反省他人或自己輸出的語言,從而促進第二語言的學習。20xx年,Swain在接受中國外語教育研究中心專職研究員的楊魯新博士采訪時認為在中國外語教學課堂,應用可以著重于語言的運用方面,如讓學生討論。她認為好的課堂活動應該是讓學生在討論后能輸出語言,如完成一項寫作任務,學生們先共同討論寫作任務,然后用英語寫出作文。任何能讓學生說話、尤其是能反映他們的說和寫的活動都是好的課堂活動。另外,Swain覺得如果不讓學生重新改寫文章,他們很可能就將作文放在一邊,連教師的反饋意見都不讀。如果學生能夠討論并反思這些反饋意見,對語言學習會有很大幫助。

          2.2英語寫作教學領域的教學法

          國內外有許多對英語寫作教學的理論和實踐的研究,其主流有四種英語寫作教學法,即,成果教學法、過程教學法、體裁教學法和過程體裁寫作教學法。本文研究之前,筆者先介紹與過程體裁法相關的英語寫作教學領域的教學法,并闡述過程體裁的理論基礎及其優越性,以突顯該教法在高中英語寫作教學中的可行性。

          2.2.1成果教學法

          成果教學法(ProductApproach),又稱目標教學法,結果法,成果法等,其研究理論和成果常用于寫作教學中,是在我國長期使用的寫作教學法,它起源于西方寫作教學流派的形式法和現時一傳統法理論基礎是行為主義理論。這種教法的弊端較多,教師批改作文和撰寫評語也很辛苦,工作量大,耗時多,而多數學生對教師的批改和評語并不認真閱讀,教師的勞動往往達不到預期的`效果。

          2.2.2過程教學法

          過程法(ProcessApproach)起源于叩世紀60年代末70年代初。過程法以建構主義和認知心理學為基礎,強一調寫作是學生主動建構的過程;要求發揮學生在寫作中的自主性;承認學生原有知識經驗在寫作中的重要性;鼓勵師生、生生間的合作交流以及學生自我反省,自主監控的過程;過程法還強調采用形成性評價來評估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表現。其教學重點放在學生的寫作過程上,教師在寫作過程中幫助學生發現、分析和解決問題。(胡新穎,20xx)具體來說,過程教學法大致由下面幾個步驟組成:寫前準備(prewriting)寫初稿(drafting)修改(revising)教師批改和講評(evaluatingcommenting)。以上步驟互相滲透、交叉、補充,貫穿整個寫作過程。過程法的不足之處是,似乎所有類型的寫作過程都是一樣的,不重視對不同類型的語篇的寫作訓練。

          2.2.3體裁教學法

          體裁教學法(Centre一basedTeachingApproaches)建立在語篇的體裁分析基礎上,把體裁和體裁分析理論自覺地運用到教學中,圍繞語篇的圖式結構開展教學活動。體裁理論認為寫作教學首先是幫助學習者提高體裁意識及對與體裁密切相關的修辭結構和語言特征的認識,應盡可能地讓學生接觸英語社會里不同的體裁,使學生認識到語篇不僅是一種語言建構,而且是一種社會的意義建構,使學生既掌握語篇的圖式結構,又能夠理解語篇的建構過程,從而幫助學生理解或創作屬于某一體裁的語篇,使學生掌握相對穩定的、可以借鑒和依賴的語篇模式,從而增強理解和創作語篇的信心(秦秀白,20xx)。體裁寫作法可能會使課堂教學出現以語篇為中心的傾向,教師容易偏重對語篇的描述和復制,而忽視創造性的語言操練活動。由于體裁的種類十分繁雜,課堂教學很難囊括可能遇到的所有體裁,故體裁寫作法在教學中存在一定的局限。(秦秀白,20xx:42一46)

          2.2.4過程體裁教學法

          Badger和white(20xx)集合了上述教學法的優點提出了過程體裁教學法(processgenreapproach).他們認為,寫作應包括語言知識(體現在成果和體裁教學法中)、語境知識(體現在體裁教學法中)、寫作目的(體現在體裁教學法中)和寫作技巧(體現在過程教學法中)等要素。寫作目的、語言知識和語境知識都可以為作者提供足夠多的輸入,可以使學生有話可說,調動學生的寫作潛力;寫作技巧的訓練可以使學生知道怎么說。過程一體裁教學法的寫作過程不同于過程教學法中的寫作過程,它已不是單純的寫作技巧的訓練過程,而是將寫作的各個要素調動在一起(語言知識、語境知識、寫作目的和寫作手段),揭示出寫作過程不再是一個單純的個人行為,它是一個個人與個人、個人與他人、人與文本、人與社會多方位的互動過程。(韓金龍,20xx:35一40)

          第三章研究方法

          3.1研究問題

          3.2調查對象

          我們成立了以張掖市教研員牛紅軍老師為負責人的課題組,對張掖市五所高中的部分高一、高二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并從這五所學校中抽取5位老師進行了訪談。5位老師分別是張掖市中學的葉莉老師(41歲,女,本科學歷,有20年教齡),張掖市二中中蔡秀英老師(34歲,女,本科學歷,有11年教齡)張掖市實驗中學的胡宗平老師(30歲,男,本科學歷,有8年教齡)。

          3.3研究工具

          本研究采取了問卷調查法與訪談法

          3.4.研究過程

          3.4.1前期學生問卷調查:

          為了了解高中英語寫作現狀,學生對寫作的看法及需求,我們設計了針對高一、高二學生的問卷調查。問卷采用單項選擇、自由選擇和問答的形式,共14道題。1一3題為寫作基本情況,4一6題為寫作過程情況,7一9題為寫作參考及方式,10一12題為寫作訓練與講評。13一14題征求學生建議。(見附錄I)

          3.4.2前期教師訪談內容

          為了了解高中英語寫作現狀以及教師對寫作課的操作情況,我們對上述所提到的3位老師進行了訪談,內容包括:

          (1)您一般多長時間上一次寫作課?

          (2)您是否有開設專門的寫作課?

          (3)您一般使用何種教學法指導寫作課教學?

          (4)您一般使用什么方式講評學生的習作?

          (5)您在寫作教學中最大的困惑是什么?

          3.4.3后期學生問卷調查表

          在使用過程體裁法進行一學期的實踐后,為了了解過程體裁法的實施情況以及學生在實踐后對于寫作課看法的前后變化,我們再次采用問卷調查的形式。本次調查采用單項選擇和簡答題的形式,設計了16道題。1一3題態度方面(Attitude),4一6為寫前情況(pre一writing),7一9為寫時情況(While一writing),10一12為寫后情況(post一writing),13一15為評價情況懷assessment)。16題為學生對參加英語體裁過程寫作課程實踐的感受。(見附錄II)

          3.4.4實驗后教師訪談提綱

          為了了解教師在使用過程題材法指導寫作教學的情況,我們對實驗的5位教師進行了訪談。采訪內容包括:

          1.您一般給學生提供幾篇模仿范文?

          2.您對范文的講解主要包括哪些方面?

          3.您是否有就范文中的語言出題目給學生完成?

          4.您是否有組織學生進行獨立寫作之前的構思討論?

          5.您是否有在學生進行獨立寫作之前進行寫作技巧的指導?

          6.您在寫作課上采用哪種評價手段為主?

          7.您通常主要從哪方面評價學生習作?

          8.一次寫作課后,學生的習作一般有幾稿?

          9.您認為運用過程體裁法哪個環節是最有效的?

          10.您認為運用過程體裁法哪項活動是最難開展?

          11.您覺得學生在寫作上仍存在的最大問題是什么?

          12.請談談您參加英語過程體裁寫作實踐的感受

        教育碩士開題報告8

          在學生學習上面刻苦勤奮是比不可缺的,在學習的時候總會面臨一些問題,遇到難題不要退縮。作為一名優秀的教師,最主要的任務肯定是教書育人,能長遠的促進教育事業,推動教育發展就需要不斷地進步,下面為大家推薦20xx年數學教育碩士論文開題報告,希望朋友們能夠從中收獲。

          一、問題的提出

          在當今的小學數學課堂中流于形式、低效的甚至無效的課堂巡視還普遍存在著。在這種課堂上,當老師安排學生自學或者作業后,他們或者毫無目的地在學生之間轉悠,只是為巡視這個環節走過場而已;或者只是以了解大多數學生的學習進度,維持學習秩序為主,不給學生以任何指導;或者只是裝模作樣地側身看看、聽聽,“身入”而不能“深入”;或者只是催促學生,“請同學們做快一點!”或者發現了學生的錯誤很不耐煩,“你怎么還不會!”在他們看來,課堂巡視就是為順利地完成自己的教學而進行的。

          針對以上現象,本人就如何提高小學數學課堂巡視的有效性方面作了一定的思考,并將以下問題作為研究過程中需要分析與解決的問題:學生對課堂巡視的態度如何?如何讓學生歡迎并主動配合教師共同完成好每次課堂巡視?如何在巡視中培優輔弱,提升優秀學生解決問題的深度與廣度,培養后進生的自信心?如何在巡視時指導學生良好的課堂學習習慣的養成?不同的課型,不同階段的學生,我們應該如何預設不同的課堂巡視?如何根據巡視時的課堂生成來調整教學預設方案?又怎樣通過巡視來促進師生的互動交流,更好地溝通師生感情,從而構建高效的精彩紛呈的數學課堂?

          二、問題的研究

          (一).以生本教育理念引領研究過程

          在開始進行課題研究的時候,我正在品讀郭思樂教授的《教育走向生本》。我知道了生本教育就是“一切為了兒童,高度尊重兒童,全面依靠兒童”以兒童為本位的教育,全書貫穿了這一嶄新理念;知道了生本教育所追求的教育理想是:找出一種教育方法,使教師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學生可以多學,使學校因此可以少些喧囂、厭惡和無益的勞苦,獨具閑暇、快樂及堅實的進步;“天生我材必有用”,這是生本教育所追求的最高境界;知道了生本教育的價值取向就是“堅決地從師本教育轉向生本教育,把發揮學生的積極性作為當前解決教育問題的最有效和最重要的策略!蔽蚁耄陨线@些生本教育理念不正可以指導我對課題作深入地研究么。

          (二).生本巡視與師本巡視的對比

          在問題的提出中筆者所例舉出的課堂巡視中的現象,便是典型的師本教育下的課堂巡視。很顯然,小學數學課堂中的師本巡視是以教師為中心、以課本為中心、以課堂為中心,從根本上違背了“以一切為了學生,高度尊重學生,全面依靠學生為宗旨”的生本教育觀點。生本教育下的小學數學課堂巡視,應該以學生為中心,教師應該在巡視時深入學生之中,了解學生的學習過程,細心地發現學生的錯因,處理好課堂生成,指導學生養成良好的課堂學習習慣,從而通過有效的課堂巡視構建高效的精彩紛呈的數學課堂,為學生的學習與發展服務。

          (三).課堂巡視過程中學生的心理調查與分析

          為了了解學生對數學課上老師進行課堂巡視的一些想法,以把握課堂巡視過程中學生的心理狀態,更好地在課堂巡視中為學生服務,我對所在學校中高年級全體學生采用無記名答卷的形式進行了一次調查,并對比較豐富的原始數據進行了較為詳細的分析。

          1.在獨立解答題目時,老師來到自己身邊,有意露出作業本并希望老師指點的占47.5%,這些同學能從心理上能積極配合老師巡視;5%的學生根本不配合老師巡視,他們會立即蓋住作業,怕老師看見;心理有點緊張,總感覺有點不自然的學生占46.3%;沒什么感覺,自己照常解題,抱著無所謂的態度的學生占38.8%。

          分析:學生是否配合老師的巡視,這與學生的心理素質及學習成績有一定的聯系,更與老師平時巡視時的態度或說明確點其實就是親和程度及耐心有很大關系。

          2.在老師巡視時,如果自己遇到了難解答的題目,你會怎樣?舉起手,請老師來指點的占63.8%;不敢舉手,怕老師批評的占12.5%;不敢舉手,怕同學笑話的占8.8%;空在那,先做其它題目的占67.5%。

          分析:在獨立解題時,遇到難題是常見的事,多數的同學能舉手請老師指點,然而更多的學生選擇空在那,積極主動的態度還欠缺。近十分之二的學生心理需要疏導,需要培養好問的精神。

          3.在小組合作討論時,希望老師到自己小組來只是聽小組討論的占31.3%;希望老師指導,并成為小組一員,參與討論的占46.3%;要求老師到其他小組去,別影響自已小組的占5%。

          分析:多數同學希望老師參與或指導自己小組進行討論,說明學生很歡迎在小組合作時的老師巡視,同時也說明了學生的小組合作能力要進一步培養。

          4.在課堂上自己進行相關操作時,希望老師到我身邊來,看我操作的占26.3%;希望得到老師指導的占77.5%;怕老師發現自己操作中的錯誤,最好別來到自己身邊的占15.0%。

          分析:絕大多數學生希望老師在巡視時來指導自己進行操作,怕發現自己錯誤而不希望老師來巡視的也有少數同學,他們需要老師從正面多多引導。

          在調查問卷給老師的建議一欄中,有些學生這樣寫到:老師應該一邊巡視一邊把發現的問題及時告訴全班同學,一邊巡視一邊講課,這樣全班同學的正確率就會提高;在巡視到學習差的學生身邊時,如果發現他們有許多題目不會,請稍微指導一下就好,不要停留太多的時間,這樣會浪費別人的時間,應該讓更多同學都得到指導,不要讓有些同學覺得老師對自己不夠重視;老師,您在巡視時有時發現我的新穎解法,請向全班同學介紹;請老師課堂巡視時,應該到處都看看,不要單獨站在哪個學生的身后,讓這個同學感覺不安,好像自己的題目做錯了一樣,有時不知老師在身后,猛一回頭,就被嚇了一跳;老師在課堂巡視的次數不宜過多,如果過多會影響我們,會令我們過度緊張;我希望老師在巡視時發現我們的錯誤不要說出來,用手指點指點就行,這樣我的自尊心就能得到很大滿足。這些都是學生原始的話語,透視這些真實的表白,我們不難發現學生需要怎樣的課堂巡視了。

          (四).教學實踐與課堂巡視的策略研究

          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我們應該如何根據具體的教學情況采取相應的課堂巡視策略呢?筆者就自己具體的教學實例,作了以下研究:

          1.推崇“走馬賞花”

          每堂課的時間十分有限,每次課堂巡視也只能以秒來計時。在這短暫的幾十秒時間內,教師要捕捉到反饋信息,了解掌握學情,并迅速作出相關的教學舉措,也就是說要有類似于“走馬賞花”巡視效率。“走馬觀花”只注重速度,僅注視表面現象,忽略了問題的本質,“走馬賞花”則需要教者敏銳的觀察力,有效的分析與判斷力,既能觀察到所有的花情,又能欣賞到幾朵別具一格、特艷的花,最終能快捷合理地調控好教學。

          【案例】學習了百分數應用的第一個例題后,學生開始練習教材上的題目:六年級一班有48人,其中30人會游泳。會游泳的占全班人數的百分之幾?

          我在巡視中發現,全班學生列式全部正確,可在計算30÷48時,全班多數學生都在草稿上列上了豎式30÷48進行計算,只有肖祝均、花明露兩個同學是這樣計算的:30÷48=5÷8=62.5%,他們兩人沒有用草稿,并且很快計算出來。

          我知道,學生雖然已經學習了百分數與分數之間的互化,并且記熟了常見幾個分數與小數、百分數的值,如1/2=0.5=50%,3/4=0.75=75%,3/5=0.6=60%,1/8=0.125=12.5%等,然而在平時的計算中卻很少有同學主動運用這些結果讓計算簡便,尤其是在應用題的解答過程中,看來培養學生的簡算意識真是勢在必行。于是,我馬上讓這兩朵“花”向全班介紹他們的算法,他倆的介紹得到其他同學熱烈的掌聲。

          2.善于“容錯借錯”

          生本教育所倡導的一種新錯誤觀是:值得做的事,做得差一點也沒有關系,這并不是說不應當做得完美,而是說允許有一段相當笨拙的學習過程,允許錯誤的出現。

          也有人說“差錯對于學習就像沙粒之于河蚌,起初是沒法排斥,后來改變策略,分泌汁液來包容沙粒,反而培育出了珍珠。”我想,這對于我們的課堂教學正是一種很好的啟示。面對課堂巡視時所發現學生無法避免的錯誤,我們首先也只能是包容,然后依靠學生之錯,稍作點撥,順水推舟,“容錯借錯”或許能柳暗花明,水到渠成。

          【案例】一堂教學“用9的口訣求商”的研究課,學生在小組內編除法算式。

          生1:8÷2;生2:9÷11;生3:54÷9;生4:3÷9

          生4剛說完,其他三個學生都喊起來:“編錯了!編錯了!”生4難過地低下了頭。

          這時,旁聽的老師輕輕地撫摸著生4的頭說:“同學們,其實他很了不起,只是這道題要等到我們上六年級的時候才會做呢!”(同學們都很詫異,生4也慢慢抬起了頭)

          “誰能把3÷9這個算式的3重新換成一個數,使它成為一道我們目前能解決的除法算式?”

          生1:把3換成27;生2:把3換成72

          “如果3不動,怎樣添上一個數,使它成為一道除法算式呢?”

          生1:把3的前面添6,就是63÷9=7

          生4:(趕緊舉起了手)還可以在3的后面添6,就是36÷9=4

          “容錯”,讓老師變得更加寬容,讓教學變得富有彈性,這將會使學生不會產生挫折感;“借錯”,讓教學走出教材的框框,使課堂成為學生暢所欲言、放飛思維的場所,而在興趣盎然的兒童面前,錯誤也就會減少或者得到克服!叭蒎e借錯”,定能讓我們的課堂教學走向《易經》表達的“無咎”境界。

          3.倡導“大禹治水”

          相傳大禹從鯀治水的失敗中汲取教訓,改變了“堵”的辦法,對洪水進行“導”,終于成功了。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困難是在所難免的,課堂巡視過程中面對學生的困難,我們唯有合理地疏導,適度的點撥指引,方能讓學生豁然開朗。正如孔子所言:“不憤不啟,不悱不發!

          【案例】師生共同探索出圓柱的側面積計算方法后,學生開始求下面圖形的側面積:

          在巡視時,我發現馮凱麗同學是這樣做的:4X3=12平方厘米。怎么會這樣列式?我低下頭,開始了我和她輕聲的短暫的交流:

          “圓柱的側面積應該怎么計算?”

          “用圓柱的底面周長乘高。”

          “圓柱的底面是什么圖形?”

          “圓形呀!

          “圓的周長又應該怎么算呢?”

          “直徑乘圓周率呀!

          “那你又是怎么算的呀?”

          “我是用圓柱的底面周長乘高算的呀?”

          我總算明白了,原來她把底面直徑看作了底面周長。我直接在她的補充習題上畫出了這個圓柱的底面透視圖,并用虛線作出了底面直徑,如下圖:

          “箭頭表示的是兩點之間線段的距離,不是表示中間所有的線的長度,因此在這兒只能表示圓柱的底面直徑的長度!蔽疫呎f邊用筆比劃著兩點之間的線段。

          “吳老師,我知道了,用箭頭表示的應該是線段的長,而不是曲線的長!

          4.堅信“無為而治”

          “無為而治”是老子思想學說精華所在,其本意是順應自然,遵循民意,要以民心為心,并不是無所作為,而是能解決的讓他們自己解決。這與生本教育所遵循的盡可能少干預的原則是一致的。

          在小學數學課堂巡視中,不給學生過多的干預,而給他們學習盡可能多的自主,就會出現“此時無聲勝有聲”的美妙境界,他們的學習天性就會噴發出來,就會獲得我們意想不到的效果。

          【案例】學生小組合作,探討長方形有幾條對稱軸。

          生1:(演示)可以豎著對折,還可以橫著對折,一共有兩條。

          生2:對,只有兩條,我也是這樣想的。

          生3:不對,應該有四條,沿兩條對角線對折,折痕兩邊是一樣的。所以,兩條對角線也是它的對稱軸。

          生4:(一臉茫然。)

          生1、2:這……..

          小組四人不約而同地抬頭看著旁聽的我。我知道他們把軸對稱概念中“重合”一詞與“一樣”混淆了。我剛想指明,但欲言又止。“你們再仔細想一下,一定會得出正確結論”。我給他們四人送去了期待的笑容。

          (十幾秒的沉默后,)

          生1:(興奮地對生3)你錯了,對角線兩邊是一樣,但折后兩邊不重合,所有長方形只有兩條對稱軸。

          ……

          我想,在課堂巡視中,堅信“無為而治”,定能引領我們的數學課堂達到“善教者少教甚至不教”的理想境界。

          三、研究成效與反思

          在一年多的研究過程中,我較深刻地感悟到數學課堂巡視作為數學課的重要環節,必須“一切為了學生,高度尊重學生,全面依靠學生”。我在進行課堂巡視時深入學生之中,了解學生的學習過程,細心地發現學生的錯因,處理好課堂生成,指導學生養成良好的課堂學習習慣,從而通過有效的課堂巡視努力構建高效的精彩紛呈的數學課堂。

          由于多種因素,該課題的研究還存在著許多不足。研究過程重視巡視中的生成研究減少了巡視的預設研究。如何根據不同類型的教學內容進行合理的巡視預設?巡視過程中教者的心理如何?等等,均值得作進一步的研究。

        教育碩士開題報告9

          一、寫“畢業論文”及“論文開題報告”的目的

          “研究生”顧名思義就是具有一定科研能力的學生,研究生畢業以后應該具有一定的、必要的科研能力,而寫畢業論文就是對這種能力的考核和驗收,如同任何學校的學生通過畢業考試來檢驗其學習是否合格一樣。應該說,寫畢業論文從本科班學生就開始了,只不過要求沒有研究生這么嚴格罷了。

          寫“論文開題報告”實際上就是為寫畢業論文作前期的準備工作,就是在指導教師(一般講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指導教師,通常是一位)的幫助下,對論文的選題、論證、意義、價值、依據、內容、結構、寫作、創新等等,進行必要的梳理和說明,最后通過開題報告的形式,再經過更高一級的指導教師小組集體決定論文寫作是否可以進行下去。所謂開題報告,是指在個別指導教師指導下具備了開題資格(即得到了自己指導教師的認可)的學生,再向指導教師小組(通常有幾位教師組成)進行匯報并接受其他教師(開題時自己的指導教師一般不發表意見)集體指導的過程。在開題前,有多少指導教師學生就要提前印多少份開題報告送到教師手里以便接受指導。

          如果多數教師認為,某一學生的開題報告有問題,不適合進行下去(即寫論文),就會以“不允許通過”的方式,使原來所作的前期準備工作作廢,這樣的學生就必須對論文構想進行調整,重新在指導教師的幫助下準備下一次的論文開題報告,直到被通過為止。(現在,通常一年一次論文答辯,沒有通過開題的學生另尋時間開題,盡量不耽誤年度完成論文,如果有特殊原因只好推移到下一個學年度,如果再通不過,再往后推移,直至通過為止)而通過論文開題報告的學生,則繼續在指導教師的幫助下按照學校的要求完成論文的寫作任務。

          可見,寫“論文開題報告”還不等于“寫論文”,只是作論文的前期準備,寫教育碩士論文與寫別的論文也存在一定區別,應該弄清楚以下兩個重要的不同。

          二、寫教育碩士論文開題報告應該注意的問題

          1、注意“畢業論文”和“論文開題報告”的區別

          這里注意兩種誤區:一是有的學生把寫“論文開題報告”同寫“論文”混為一談,開題寫的很詳盡,費了不少力氣,結果論文開題報告沒通過,所有努力付之東流;二是有人很明白這個區別,在寫論文開題時過于簡單,把開題報告變成了寫作提綱,結果言之無物,缺少必要的論證和說明,開題報告同樣不能通過。

          應該說,論文的開題報告,把論文中主要的東西進行了高度概括,讓人通過開題報告基本能了解論文的主要論點、論據和大致輪廓,開題如能通過基本上論文已經完成一半,接下來就是一些細節處理了。開題報告包含“寫作提綱”或“論文結構”,但它又不等于“寫作提綱”或“論文結構”,而是把其內容分別進行介紹和說明。寫論文開題報告,是為了通過這種介紹和說明,來論證論文選題、論據、意義、寫作、創新等是否具有合理性,以期達到通過論文開題報告和最后完成畢業論文寫作的目的。

          2、注意教育碩士論文與其它論文的區別

          一般說來,同本科班學生相比,教育碩士的論文比較專業化、深入化、要求理論深度、實踐證明更精深一些,開題報告就是為此服務的,有的本科班學生甚至沒有這個環節。

          而同其他研究生論文比較,教育碩士論文還有自己的特殊性:一方面,在理論方面可能要求沒有這么深入、專業、系統;但在實踐、可操作性方面卻必須有自己獨特的方面,特別是在職研究生,其論文要求必須同自己的教學實踐相結合,要求所寫論文對中學教學有一定(普遍)的指導意義。

          從這個意義上講,教育碩士論文既有寫作劣勢又有寫作優勢,劣勢可能更多地是在理論方面,在理論的系統性、專業性方面;優勢則在實踐方面,在教學經驗方面。所以,要學會揚長避短,發揚自己的長處,在實踐教學方面找到研究課題,選擇適宜的題目寫開題報告。

          三、寫論文開題報告的基本要求

          通過幾年對教育碩士論文開題報告的指導和學生是否能夠通過的經驗教訓,我把論文開題報告的大致要求歸納如下:

          1、選題:

          2、選題意義

          3、國內外研究現狀

          4、理論依據、研究方法、關鍵詞等

          5、創新點(要重點考慮)

          6、論文的理論部分

          7、論文的實踐部分

          8、實踐的效果與反思

          9、結束語

          10、參考文獻

          11、論文寫作提綱

          我覺得,寫好開題及論文的關鍵是先確定好“創新點”和“關鍵詞”,有的學生寫開題報告時根本就沒有思考這兩個問題,顯然沒有弄清楚寫論文是為了什么,把寫開題和論文僅僅當成了完成任務或應付學校的考察。

          寫論文是為了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而發現和解決問題就要有“創新”,如果沒有創新,都是別人早就發現和解決過的問題,論文就沒有任何意義可言!瓣P鍵詞”恰恰反映了你的論文,是圍繞著什么展開的,是如何解決問題的。論文寫作應該圍繞著關鍵詞來寫,關鍵詞也是寫作的中心問題,如果連考慮這個問題都沒做到,可想而知以后的論文會是怎樣了。

          那么,寫論文開題報告有沒有好的方法呢?

          四、寫論文開題報告的方法

          應該說方法很多,不同的人有自己的寫作習慣,但無論什么方法都要盡量選擇自己比較熟悉的東西來寫。

          第一,是確定“論文題目”。盡量選擇比較小的或具體一點的題目,學會“小題大做”。一般來講,論文題目是提前(分配指導教師之前)已經確定好的,而且被學校所認可的,如果沒有極特別的原因是不允許任意改變的,可以進行小的調整,不能影響整個論文構想或發生根本性的變化,所以,沒特殊原因不要任意改變論文題目。

          第二,搜集材料。題目確定后,就應該圍繞自己想要論述的問題去搜集材料,現在互聯網比較發達,什么樣的材料幾乎都可以找到,要善于充分利用網上的材料。在搜集材料時,盡可能了解國內外相關研究現狀,為自己的論文創新點尋找出路。但切忌不可抄襲,把別人的東西不經過消化、整理,完全照搬過來算作自己的東西,這種科研惡習必須杜絕。學會利用別人的東西為自己服務。

          第三,思考、整理材料。在這種思考、整理中找到自己的創新點,特別是結合自己的實習或教學經驗,把所學理論和教學實際密切結合,把自己的教學實踐、教學體會進行理論升華,通過論文寫作對今后的教學提供有益的指導。

          第四,確定關鍵詞。找出自己論文的關鍵詞,作為論文寫作的重點,并圍繞這一重點來安排自己的論文寫作,寫好開題報告。開題中的安排要圍繞自己的關鍵詞來確定,它們構成了論文的中心思想。

          第五,建議隨時編一個“開題目錄”。把目錄放在前面,后面所寫的內容,隨時檢查同目錄是否一致,寫完開題后目錄是可以刪除的,但在寫開題甚至寫論文時是很有用的,你可以隨時發現問題,對論文進行修改,不要小看目錄所起的作用。

          第六,論文依據。應該以主流文化、主流文獻為依據,文科論文應該注重搜集、引用馬克思主義經典理論,許多人把根據僅僅放在非主流思想文化上,不重視主流文化,這是在寫教育碩士論文中應該引起注意的問題。

          第七,注意“有的放矢”。有人在進行文獻綜述、介紹國內外成果、介紹研究方法等的時候,為了介紹而介紹,沒有目的性,沒有把這些介紹同自己將要寫的論文結合起來。有時安排寫作內容、寫作邏輯結構時,也不能很好地為論文中心思想服務。其實,論文的一切安排,都應該圍繞著論文主題進行,要有針對性和目的性,可有可無或無關緊要的東西可以去掉。

          第八,注重“參考文獻”的作用。通過參考文獻的搜集、整理、引用,也表現著論文的知識深度和廣度,表現著研究水平和范圍的不同,也表現著論文說服力和全面性,應該注重這個方面。

          第九,實踐部分是重點。這是教育碩士論文與其它論文相比,所具有的突出特點,學生應該把實踐、操作當作自己選題、論述、創新的重點,這也是對教育碩士論文的特別要求,開題報告一定要把這部分寫好,論述完整。很多學生把參考文獻、國內外研究現狀、研究依據、方法、意義等等論述得非常詳細,到了“實踐探究”部分就沒有什么可說了,這是不符合要求的。

          第十,合理安排論文結構。這部分也可以叫列出“論文寫作提綱”,這部分一般放在開題報告的最后,通過這部分使人能看到將來論文寫作的大致情況,對論文的基本情況有個概述的了解。這部分內容也是對前面內容的高度濃縮,是把開題報告中的可行性論證進行一個寫作規劃,開題一旦通過即將按照這個規劃進行寫作。

          第十一,多向指導教師請教,主動接受指導。這一點也是要特別注意的。作為學生要學會利用寫開題報告和寫畢業論文的機會,多向指導教師進行請教,充分地調動指導教師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從中學到在平時所學不到的東西。許多優秀論文,都是和有經驗的指導教師的指導分不開的。有的學生,把寫開題報告乃至畢業論文當成應付差事,天天忙得被指導教師催著寫,這樣的論文質量是可想而知的。

          作為教育碩士論文的“寫作提綱”大致有以下部分組成:

          緒論(導言、引言、引論等,總體情況介紹)

          論文的理論部分(理論論述)

          論文的實踐部分(具體方法、技巧,應有創新性)

          反思與對策(有一定的實踐證明材料及其對材料的分析)

          結束語及參考文獻

          這里要注意的是,不要把“寫作提綱”(或論文結構)同“開題報告”混為一談,開題報告包括論文寫作提綱,但寫作提綱不能代替開題報告。但是,二者也有聯系,論文寫作提綱的部分內容通過開題報告的方式,展現在前面的各個問題中,如果開題報告通過后則前面的各個部分又要寫進論文提綱(或結構)中,成為論文提綱(或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所以,開題如果寫得好,直接就可以使開題內容轉化為將來論文的內容,故開題報告能夠完成好等于論文寫完一半,接下來就是一些細節問題了。

          總之,想寫好教育碩士論文的開題報告,就要弄清楚寫作的目的,弄清楚開題報告和畢業論文(或寫作提綱)的區別,弄清楚教育碩士論文和其他論文的區別。寫作時還要按照一定的基本要求,并掌握必要的寫作方法,多向指導教師進行請教,只有這樣,才能順利地完成開題報告的寫作。

        教育碩士開題報告10

          題目:

          3—6 歲幼兒繪本閱讀的偏好研究

          研究的緣起

          1。繪本作為兒童讀物的流行趨勢

          繪本,是現今社會非常流行的一種幼兒讀物,是以圖畫為主,文字為輔的幼兒圖書。繪本中的圖畫很精美,故事的情節也很生動,繪本中的那些直觀形象的畫面對幼兒的視覺上造成了一定的刺激,激發幼兒的閱讀興趣。繪本中的天真、簡潔的文字風格使得幼兒理解起來更加的容易,繪本以上的這些特點都很符合幼兒的身心發展的規律。因此,幼兒能提起更高的興趣去閱讀,并在閱讀的過程中了解繪本中的樂趣,繪本閱讀對幼兒的語言能力和想象力的發展有很大的幫助。同時生動豐富的圖畫也使得幼兒在閱讀的過程中擁有更大的愉悅感,使他們感受到繪本當中藝術美的熏陶。

          2。繪本對幼兒身心發展的重要作用

          繪本對于幼兒的成長有著很重要的作用,3 歲—4 歲是幼兒語音發展的飛躍階段,在此階段幼兒基本上可以掌握本民族的全部語言,因此從這個時期開始的語音的鍛煉是很關鍵的。幼兒閱讀繪本對其語音的發展有很大的幫助。不僅在語言方面,繪本對于 3—6歲幼兒的觀察力、想象力以及審美、情緒、情感的培養都有著重要的意義。

          3。幼兒繪本閱讀過程中對繪本的更為細致的選擇問題亟待解決

          繪本是一個擁有很多學科交叉的閱讀材料,并且也越來越成為國內的學者研究的焦點,近年來關于繪本的研究論文越來越多,我們關注的有關繪本的內容也越來越廣。繪本閱讀是其中很重要的一個方面。但是幼兒在繪本閱讀中不同的年齡段是有不同的選擇的,他們也有自己對繪本閱讀的偏好,研究幼兒在不同年齡段的對繪本閱讀的偏好的不同可以更好的使我們對幼兒的繪本閱讀進行指導,以及選擇適合他們自身發展的繪本。但通過查閱各類文獻資料關于這方面的研究基本上是沒有的,經過資料的查閱發現到目前為止沒有研究者的對 3—6歲兒童的對于繪本的閱讀偏好進行系統深入的研究的相關文獻。大部分的專家學者只是停留于表面,有的只是針對一類繪本對幼兒的選擇偏好進行了研究,有的只是在繪本的形式的選擇上進行了一些調查,有的只是淺顯的談及了自己的觀察幼兒閱讀所得出的一些經驗總結。在這些研究中并沒有綜合的從幼兒的年齡、性別上做出更細致、更深入的研究與分析。所以在這我希望經過系統的觀察與分析來進行關于 3—6 歲幼兒閱讀偏好的研究,做出更為清晰、深層次的成果。為幼兒的早期閱讀提供更加具體有效的指導。

          研究意義

          1。理論意義

          本研究的對象是 3—6 歲的幼兒,3—6 歲幼兒是語言發展的關鍵時期,研究幼兒在繪本閱讀中的偏好研究對幼兒的早期閱讀有較為重要的意義。我們通過研究會發現幼兒在閱讀中的對不同類型的繪本的不同選擇以及不同年齡段、不同性別的幼兒對各個類別的繪本的不同選擇。通過研究在我們可以再理論上更加了解幼兒在繪本閱讀中的閱讀規律與偏好,獲得關于幼兒繪本閱讀偏好的一個相關的理論知識。通過本研究可以豐富我國的關于幼兒繪本閱讀偏好的相關研究。通過探索不同年齡段、不同性別的幼兒的閱讀偏好研究使得關于幼兒繪本閱讀偏好的研究更系統、更具體,豐富幼兒早期閱讀的研究。

          2。實踐意義

          通過本研究可以使我們了解 3—6 歲幼兒在繪本閱讀中的偏好。我們可以得出不同年齡段、不同性別的幼兒對于不同類型繪本的選擇,在幼兒園實踐的基礎上進行本研究,并在幼兒真實的繪本閱讀的環境中進行觀察與分析,也會在各個年齡班進行繪本的講解活動觀察幼兒在繪本閱讀過程中的關注點。并且會分析相關的案例了解更多、更真實的關于幼兒繪本閱讀的偏好。很多幼兒園的繪本閱讀都有著一定的問題,幼兒園對于繪本的投放以及不同年齡班適合閱讀的繪本沒有一個系統的了解,并不能做出最正確的及判斷給幼兒提供最好、最適合的繪本。本文的這些研究對幼兒早期閱讀指導有很大的幫助,也為幼兒園的教師和幼兒家長提供了關于幼兒繪本閱讀方面的指導。此研究幫助他們選擇適合幼兒的繪本,也能了解各年齡段、不同性別幼兒對繪本閱讀的喜好,尊重他們身心發展的規律,并給與適當的指導。而且在此研究的基礎上也能優化幼兒園的繪本的資源,使得幼兒園的繪本得到更好的利用。在這些研究的基礎上可以使幼兒獲得更好的、更長遠的發展。

          文獻綜述

          1。繪本閱讀對幼兒發展的影響研究

          幼兒閱讀繪本幼兒的成長是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的,3—6 歲的幼兒處在語言發展的關鍵期,而且繪本閱讀也會發展幼兒的情感、想象力、觀察力和認知能力等,這一時期的幼兒有著非常強烈的好奇心,繪本中描繪的圖畫世界打開了幼兒觀察和想象這個世界的窗戶,滿足了他們的好奇心,讓他們感覺到興奮和開心。因此通過各類繪本的閱讀帶給幼兒的是很大的幫助,會讓家長和幼兒教師發現幼兒在閱讀繪本過程中所獲得的進步和成長。

          對幼兒繪本閱讀的價值研究中,不同的專家學者所描述的關于繪本的價值是不同的,但也有一些相同的地方,有的專家著重指出了繪本閱讀對幼兒情緒情感的表達與心靈成長的作用如湖南肖涓老師;有的專家著重指出了繪本閱讀對幼兒想象力、創造力和觀察力方面的促進作用,如甘肅的洪海鷹;有的則表述了繪本閱讀對幼兒的語言發展和良好的品德養成等方面的意義,如耿明磊老師的觀點。

          湖南師范大學的肖涓老師指出,繪本的圖畫語言為兒童呈現了一個美妙奇幻的世界。從兒童心理發展的角度來看,繪本是作為兒童文化的一種呈現形式,是兒童自身世界的很重要組成部分,兒童可以通過繪本進入到自己豐富的內心世界,成人也借助繪本獲得了與兒童進行心理交流的機會。兒童本身有著自己獨特的兒童文化。繪本是幼兒的好伙伴,伴隨著幼兒的健康成長,是幼兒了解自己和外部世界的一個“ 窗口”,而且是幼兒寄托自己的情感和思緒的港灣。繪本的模式是圖畫與文字的結合,這種特點符合兒童思維的圖景性特質,這就使得幼兒在讀繪本的時候會更容易進入到繪本的故事情境當中去。①

          甘肅的洪海鷹指出,繪本能最大限度的培養幼兒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很大程度的提高幼兒的聽、說能力,而且很多情感類的繪本還會潛移默化的培養幼兒的情操。他還提出,繪本故事跨越了國界,越過不同的文化背景,通過不同種類不同表達方式的繪本使幼兒的想象力不斷的豐富。繪本畫面中的一些具有特色的小細節也會讓幼兒產生很豐富的聯想,這為幼兒提供了豐富的體驗不同故事情節的機會。再者,優秀的繪本創作者會

          給幼兒留出極大的想象空間,為幼兒想象力和觀察力的發展搭建了一個寬闊的平臺,使幼兒在在每一次的繪本閱讀中都會有新的不一樣的發現和體驗。②

        教育碩士開題報告11

          論文題目:普及型舞蹈人才培養中的生態式舞蹈教育研究

          一、選題背景

          最初選擇“舞蹈教育”作為研究方向,是基于對本專業的興趣,而最后對“生態式舞蹈教育培養”的選題確定,卻是受到滕守堯先生的生態式藝術教育的影響!吧鷳B”一詞是目前世界上的熱門話題,它主要包含兩個方面:一是地球生態保護,二是文化生態保護。自然環境和文化環境的警鐘一次次敲響,人們開始意識到如果再不保護我們的物質家園與精神家園,最終它們將離我們遠去直至消失。根據滕守堯先生的論述,生態式藝術教育一改各種知識之間失衡的狀態,將各門藝術看做為一個整體,即“藝術”。在這個整體之中,每一種知識元素通過模仿自然界生態系統,進行碰撞、融合,產生出新的知識結構作用于人類,使人得到可持續性的全面發展。所以,我們說生態式藝術教育是一種整體性、開放性的實施型教育理念。生態式舞蹈教育是目前普及型舞蹈人才培養模式的補充,因此“生態式舞蹈教育”就應是在舞蹈技術學習基礎上,囊括各門藝術文化及知識的認識,和對藝術作品評價能力的一種教學。它打破了舞蹈與其他藝術學科之間高聳的圍墻,使舞蹈與他們相互產生碰撞,最終形成一個整體的藝術教學生態系統,它包括師生、內容、方法,以及整個教學過程和教學氛圍。生態式舞蹈教育的目的就是為了培養具備舞蹈藝術知識與技能,同時又兼備綜合藝術能力的普及型舞蹈教師,或舞蹈傳授者。筆者認為生態式藝術教育那種試圖從“生態式綜合”來揭示藝術教育,與造就可持續發展的綜合藝術人才獨特視角,能夠使普及型舞蹈教育與現今社會就業需求更加有效接軌。此外,還期盼通過對生態式舞蹈教育的研究,并將其與當前普及型舞蹈人才教育模式合理地綜合,能夠彌補西南地區普及型舞蹈教育中的不足,甚至有可能產生一些創新和突破。近年來,中國的藝術教育日益受到國家的重視。

          20xx年 1 月,《教育部關于推進學校藝術教育發展的若干意見》(教體藝〔20xx〕1 號)明確提出,要大力增加中小學,及高校藝術課程課時總量,將藝術課程納入學分管理,并鼓勵各級各類學校開發具有民族、地域特色的地方藝術課程。遺憾的是,藝術教育多被人看做美術和音樂教育,而有著顯著教化功能的舞蹈常常被人忽視。正是這一事實,使得舞蹈教育依然是學;A教育中的薄弱環節。舞蹈課程開課率不足、舞蹈活動參與面小、舞蹈教育得不到充分認識、師資培養及短缺的狀況沒有得到根本改善,農村學校缺乏基本的舞蹈教育,舞蹈教育的評價制度尚未完全建立等等。這些問題都或多或少的制約了舞蹈教育育人功能的充分發揮。我們知道,舞蹈是最古老的教育方式之一,無數例子證明舞蹈的教育功能比之其他藝術而言更為顯著,它更容易引領人們樹立正確的審美觀、道德觀,促進人的健康和全面發展。進入 21 世紀后,知識經濟時代隨之而來,國家教育對藝術教育的普及依賴性越來越強,因此,高精尖人才的培養,已經不再能滿足教育市場多樣化的需求。為更好的推進舞蹈藝術,眾多院校已然做出改革。以云南藝術學院為例,作為西南地區唯一一所綜合性藝術院校,該校把握藝術教育規律,堅持服務于西南經濟社會和文化藝術事業,在人才培養模式上,從以往傳統的專業型培養模式轉變為創新型、復合型的人才培養。因此,我們發現,培養具備扎實的舞蹈專業知識與技能和一定藝術基礎知識,以舞蹈教育為主,舞蹈編創為輔,集音樂、美術、戲劇、文學等藝術基礎能力的“一專多能”綜合型舞蹈應用人才,是符合藝術教育現狀要求,也是當今普及型舞蹈人才培養的重點。那么,目前西南地區舞蹈院校的培養方式,是否能使我們未來的舞蹈畢業生成為“一專多能”、可持續發展的綜合型舞蹈應用人才?換言之,我們如何更有效的培養出擁有綜合藝術基礎知識、扎實舞蹈功底和實踐教學能力,能夠擔負起當前藝術教育重擔的普及型舞蹈人才,是本論文研究生態式舞蹈教育培養方式的初衷。在本論文研究中,筆者嘗試用一種新的眼光來關注西南地區高校普及型舞蹈人才培養中所感受到的一切,在筆者的意識中,總希望自己對實踐的興趣和理論的學習,能夠致力于探尋,并嘗試解決西南地區普及型舞蹈人才培養的現實問題,所以筆者將研究重點放在西南地區高校普及型舞蹈人才培養與發展上。面對新形勢和新要求,舞蹈藝術教育已然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因此筆者認為,在遵循舞蹈教育的特點與規律上,有必要借鑒生態式藝術教育,來探索舞蹈教育與其他相關學科相結合的途徑與方式,著力加強舞蹈基礎教育者的培養,為國家實施美育,推進素質教育,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和健康成長做出貢獻。

          二、研究目的和意義

          新時期的普及型舞蹈人才教育,不能像過往的舞蹈教育那樣僅僅是舞蹈技能的學習。雖然學科化自有其優勢,但過于或單一強調學科化,學科之間壁壘森嚴,缺乏有機聯系,不能融匯貫通和遷移,帶來的另一個后果便是“封閉型人才”的養成。本文以生態式舞蹈教育研究為主,其目的在于通過對舞蹈教育、舞蹈培養模式實際情況的調查,和生態式舞蹈教育這一概念的研究分析,揭示生態式舞蹈教育與多種藝術文化聯系貫通,密切相連的培養優勢,找出實施生態式舞蹈教育的可行性,并將其合理的與當前普及型舞蹈人才培養模式相結合,從而探尋能夠培養既有舞蹈能力,又有藝術素養,具有創造性意識,和全方位藝術知識的開放型舞蹈人才的有效途徑。此外,通過對生態式舞蹈教育的研究,將會對西南地區普及型舞蹈人才或藝術教育專業,構建科學、合理的培養模式提供有力的調查分析,促進西南地區高等藝術院校舞蹈教育的發展;對于我國高等院校舞蹈素質人才培養,提供基礎性意義建設構想,促進人才合理化知識體系。本論文的研究既是對西南地區高等藝術院校普及型舞蹈人才培養的一種探討,同時也是對其它藝術專業的藝術課程、培養模式改革提供一定的合理化建議。

          三、本文研究涉及的主要理論

          “生態”一詞是 21 世紀的熱門詞,全世界幾乎同時舉起保護生態環境的旗幟,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生態環境”對于人類發展的重要性。人類由“必然王國”走向“自由王國”這一路,科學一直承擔著引路者的角色,就好似盲人摸象,一點一點嘗試性地由未知到已知的認識過程。正是科學的試驗和真理的獲取,使得人類得以進步、生產力得以發展、國家得以強大。但是,僅僅依靠科學并不能獲得全部的智慧,例如藝術帶給人們的真與善、美與丑、幸福與苦難等。任何時候,藝術不僅反映人類文化的發展和進步,而且極為深刻的影響著社會觀念形態,在一定意義上也影響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與此同時,藝術也為人類帶來了道德、修養、觀念,藝術是人類精神內核的外在形式,是人類靈魂修為的建筑師。第三次科技革命打開了綜合藝術教育思潮的大門,綜合性藝術教育成為以美國為首,包括歐洲在內的主要藝術教育思想。近年來,我國對藝術教育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同時在藝術教育的實施上也做出了許多努力。包括音樂、舞蹈、戲劇、電影、美術等的綜合藝術課程的加入,改變了原本義務教育階段美術課與音樂課獨占的局面。這一改革在經濟較為發達的地區收到良好的效果,但相對部分落后的地區及中小學實施起來卻具有困難。這種困難多數來源于藝術種類多樣,藝術師資缺乏且過于單一化等原因。據調查,大部分中小學同時開設了美術和音樂課,而一些僅保留一門課程,無法開設其他藝術課程,更別談開設綜合藝術課程。此外,筆者還了解到,部分校方由于受到資金、教師及崗位編制等問題的限制,被迫將原有的藝術課時間改為文化課。隨著社會科技的高速發展及信息時代的到來,藝術形象開始進入人們生活的每一個角落,充斥著人們的視覺和聽覺。在社會各行業需求中,越來越將藝術形象的認識、理解和創造能力,看作職員綜合性素質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全球出現了“沒有藝術教育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的普遍共識[1]。由于藝術教育長期以高精尖專業人才培養為主,致使普及型人才缺乏。在社會就業情況日益嚴峻的環境下,眾多中小學用人單位開始要求藝術教師具備綜合的藝術能力,能夠同時教授多門藝術課程,這使得單一的專業人才走到中小學等基礎教學機構時,顯得力不從心。社會的發展給藝術教育帶來了新的挑戰,當今的藝術教育不僅僅再是以高精尖的專業單一型人才為終極培養目標,而是以培養掌握多種藝術知識及相應的藝術技能,具備人文道德素養、創新意識及藝術鑒賞力、批評能力的綜合性藝術人才為同級目標。社會對藝術能力的渴求,點燃了藝術教育自身由單一專業型,向綜合普及型人才培養轉變的火焰,生態式藝術教育正是這把火焰的燃料。生態式藝術教育突破了學科之間的森嚴壁壘,形成各科藝術門類相互交叉、結合的教學模式,在這一模式的推動下,藝術人才培養及藝術基礎教育將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生態式藝術教育課程具有很強的生態觀意義,它將不同的藝術種類相互鏈接并綜合,強調一種多視角、多方位的知識傳授,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及整體創造思維的開發。按照滕守堯先生在《文化與創生》一書中所闡述,所謂生態式藝術教育就是:將舞蹈、音樂、美術、戲劇等多種藝術按照生態的關系融為一個整體,整體的各個部分相互補充和支持;是一種為改變各種知識之間生態失衡狀態,形成知識生態關系的教育;是以提高學生的審美意識、藝術感覺、人文素養和思維創造力,使學生成為一個“可持續發展的”的全面的智慧人。生態式藝術教育這種綜合性的藝術教育,通過各門藝術的攝入,形成一個融合全,在這個多樣性的融合圈里,迸發出新的知識與創造思維,從而挖掘學生的潛力和智慧。藝術創造離不開欣賞和批評,即使最富有想象力的藝術創作者,如果不伴隨對藝術作品的觀察、欣賞和反思,所創造的作品也會失去生命,成為軀殼。任何藝術都需要通過欣賞來達到教化心靈、感悟生命,生態式藝術教育的重要任務和目的就是培養學生的藝術欣賞能力和批評能力。同時,生態式藝術教育能夠有效的打通人對藝術產生的各種感覺,即“通感”力,這是一種能夠通過一個藝術作品的欣賞,從而感受到的不同藝術特征的思維能力。比如在鄧肯的現代舞中感受到雕塑的造型和音樂節奏;在莫扎特的音樂中聆聽到戲劇的沖突及人物的對白;在拉斐爾的繪畫中看到舞蹈的線條及音樂的旋律。

          四、本文研究的主要內容

          本論文以舞蹈為主體,闡述當前普及型舞蹈人才培養發展情況,通過舞蹈學、教育學、藝術生態學等,研究生態式舞蹈教育在西南地區高校普及型舞蹈人才培養中的應用方法。論文從普及型舞蹈人才的舞蹈教育研究出發,結合教育學研究方法,以舞蹈教育現象、舞蹈教育問題為研究對象,歸納總結舞蹈教育活動的理論與實踐,探索解決普及型舞蹈教育活動中遇到的實際問題,從而探尋生態式舞蹈教育在普及型舞蹈人才培養中的實際應用方法。同時,論文將在生態式藝術教育的指導下,以我國高校普及型舞蹈人才的培養模式及目標為參考對象,對生態式舞蹈教育理念進行全面、合理的科學研究與分析。根據論文研究的內容和目的,本論文主要通過文獻調查法、問卷調查法、歸納演繹法來獲得論文所需的資料。通過對教育學、生態式藝術教育、生態藝術觀,及舞蹈學相關文獻的研究,力求了解舞蹈本身及舞蹈教育發展的歷史和現狀,結合現實情況,幫助確定當前新時期,生態式舞蹈教育在高校普及型舞蹈培養的應用和設置。同時,擬定在西南地區選擇幾所具有較強代表性的舞蹈本科院校,對其普及型人才(或藝術教育專業)的培養模式、課程設置進行調查。此外,也將針對論文需求,擬定重慶市 6-8 所中小學進行教學情況問卷調查。希望通過調查,能夠在社會群體、學生群體、用人單位群體了解到舞蹈教學,及對舞蹈藝術人才需求的具體情況。通過上述兩種研究方法,以生態藝術觀、生態藝術教育理論認識為依據,結合我國高校舞蹈培養現狀、我國普及型舞蹈人才現狀,從一般現象到個別認識,從而推知生態式舞蹈教育的教學內容、方法及實際應用價值。

          五、寫作提綱

          中文摘要 3-5

          Abstract 5-6

          緒論 9-12

          一、 選題緣起 9-10

          二、 研究目的和意義 10-11

          三、 研究方法 11-12

          第一章 生態式藝術教育與生態式舞蹈教育概述 12-23

          第一節 綜合舞蹈藝術教育的歷史回顧 12-16

          第二節 生態式藝術教育概述 16-19

          一、 生態式藝術教育產生的背景 16-17

          二、 生態式藝術教育的本質與內涵 17-18

          三、 生態式藝術教育的理論基礎與啟發 18-19

          第三節 生態式舞蹈教育概述 19-23

          一、 生態式舞蹈教育的提出與內涵 20-21

          二、 生態式舞蹈教育與生態式藝術教育的關系 21-23

          第二章 西南地區高校普及型舞蹈人才現狀分析 23-35

          第一節 西南高校普及型舞蹈人才培養現狀調查與分析 23-30

          一、 普及型舞蹈人才定義 23-24

          二、 西南地區高校普及型舞蹈人才培養目標及課程設置 24-27

          三、 西南地區普及型舞蹈人才培養現狀分析 27-30

          第二節 西南地區普及型舞蹈人才社會需求調查分析 30-35

          一、 青少年受眾群體調查與分析 30-33

          二、 就業單位需求調查與分析 33-35

          第三章 生態式舞蹈教育在普及型舞蹈人才培養中的實際應用 35-58

          第一節 生態式舞蹈教育的教學方法 36-37

          一、 直接指導法 36-37

          二、 發現法(或生成法) 37

          第二節 “海納百川”——生態式舞蹈教育課程構想 37-52

          一、 “生態式舞蹈綜合課”——獨立成課的教學形式 38-45

          二、 多元藝術文化融入舞蹈課堂 45-52

          第三節 重視“舞蹈認識”能力的培養 52-54

          一、 圍繞課堂主題的藝術欣賞教學 52-53

          二、 向真正的舞蹈批評家學習 53-54

          第四節 生態式舞蹈教育培養下普及型舞蹈人才的素質結構 54-58

          一、 扎實的專業知識 54-55

          二、 高品位的藝術人格 55

          三、 多元的藝術知識 55-56

          四、 廣博的文化底蘊 56

          五、 綜合舞蹈教學意識和創造意識 56-58

          結語 58-60

          參考文獻 60-62

          1、學術著作 60

          2、論文、期刊 60-62

          六、目前已經閱讀的主要文獻

          [1]資華筠 王寧.舞蹈生態學[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1 年版

          [2]呂藝生.舞蹈教育學[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xx 年版

          [3]呂藝生.舞蹈學導論[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xx 年版

          [4]呂藝生.舞蹈學研究[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xx 年版

          [5]滕守堯.回歸生態的藝術教育[M].南京:南京出版社,20xx 年版

          [6]唐凱麟 陳仁仁.儒家倫理文化——成人之道[M].山東:山東教育出版社,20xx 年版

          [7]滕守堯.藝術與創生[M].陜西: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xx 年版

          [8]王福陽.綜合藝術課程與教學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xx 年版

          [9]牛曉牧.生態式藝術教育案例與解析[M].南京:南京出版社,20xx 年版

          [10]廖哲勛.課程學[M].武漢: 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

          [11][美]沛西·能[著] 王承緒 趙端瑛[譯]教育原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2]廖哲勛 田慧生.課程新論[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xx 年版

          [13]賀志樸 姜敏.藝術教育學[M].北京: 人民出版社,20xx 年版

          [14]資華筠 劉青弋.舞蹈美育原理與教程[M].上海: 上海音樂出版社,20xx 年版

          [15]吳曉邦.新舞蹈藝術概論.于平、馮雙白主編.吳曉邦舞蹈文集[C].第二卷.中國文聯出版社,20xx 年第一版

          [16]滕守堯.全日制義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實驗稿)解讀.[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xx 年版

          [17]李坦娜 修海林 尹愛青.奧爾夫音樂教育思想與實踐[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xx年版

          [18] 芭芭拉·哈澤爾巴赫 劉沛.奧爾夫教學法的理論與實踐(第一卷):經典文選(1932~20xx 年 中英文對照版)[C].北京:中央音樂學院出版社,20xx 年版

        【教育碩士開題報告】相關文章:

        開題報告 碩士開題報告05-02

        教育碩士論文開題報告03-09

        教育碩士專碩開題報告04-06

        教育碩士論文開題報告范文03-21

        護理碩士開題報告08-10

        碩士開題報告沒過03-08

        碩士畢業開題報告04-15

        碩士開題報告例文07-25

        碩士開題報告范本10-05

        碩士開題報告格式10-09

        国产高潮无套免费视频_久久九九兔免费精品6_99精品热6080YY久久_国产91久久久久久无码

        1. <tt id="5hhch"><source id="5hhch"></source></tt>
          1. <xmp id="5hhch"></xmp>

        2. <xmp id="5hhch"><rt id="5hhch"></rt></xmp>

          <rp id="5hhch"></rp>
              <dfn id="5hhch"></dfn>